首页 百科知识 朔州文物考古下册:平朔精品战汉铜镜揭秘

朔州文物考古下册:平朔精品战汉铜镜揭秘

时间:2023-1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平朔出土几面精品战汉铜镜冯国梁提要平朔出土的大量精美器物中,其中为数不少的是铜镜。也是因为这一点,平朔地区留下了诸多的古代墓葬和历史遗迹,出土了大量精美的器物。这些平朔汉墓出土的铜镜,大者直径在20厘米左右,小的直径不足10厘米,正好握在手中。

朔州文物考古下册:平朔精品战汉铜镜揭秘

平朔出土几面精品战汉铜镜

冯国梁

提要 平朔出土的大量精美器物中,其中为数不少的是铜镜。这些铸造精良、形态美观、图纹华丽、铭文丰富的铜镜,承载着历史沧桑,包含着时代风貌,凝聚着人文精神

山西省朔州市的朔城区和平鲁区(简称平朔),地处古老的大同盆地西南缘,南、西、北三面均有高山环绕,中东部为平川,桑干河从其腹部蜿蜒流去,历来就是中原与塞外的交通要冲。春秋以前,平朔为戎狄所占之地。进入战国时代,三晋之一的赵国通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一举击破了这一带的戎狄部落,拥有了整个山西北部。秦汉时期,这里大部分隶属于雁门郡,少部分属于代郡,成为汉代北方的缘边郡县。

也是在秦汉之世,统一了北方草原的匈奴族实力空前强大,不断南下与中原发生碰撞,这里也就成为秦汉两代北拒匈奴的边防要塞。西汉对匈奴反击的第一战“马邑之伏”即发生在朔州。为保证军需,西汉政权在山西北部的郡县屯驻大量人口和军队,晋北朔州因此成为重要的战略重地之一。也是因为这一点,平朔地区留下了诸多的古代墓葬和历史遗迹,出土了大量精美的器物。为数不少的铜镜就是这些重要的发现之一。

战国“四山”纹铜镜1989年朔州市委扩建工程中出土。直径8.3厘米。圆形,体薄,三弦钮,方形钮座,素尖缘。四个宽体“山”字与钮座四角对应,地纹为细腻的云雷纹和叶文(图一)。

图一 战国“四山”纹铜镜

西汉四乳龙虎镜1985年平朔露天煤矿仓库区出土。直径18.6厘米。圆形,半球状钮,四叶纹钮座,素宽缘。座外凸起一周宽弦纹带,弦纹带与缘之间对称布置四颗乳钉。主纹以四乳区域隔成四组画面,有羽人戏龙、二龙相戏、龙凤、龙虎等内容。画面线条细腻,十分生动传神(图二)。

图二 西汉四乳龙虎镜

西汉星云纹镜1983年平朔露天煤矿生活区出土。直径18.2厘米。圆形,连峰钮,乳钉纹钮座,镜缘为内向十六连弧纹,座与缘之间布置带座五乳,其间饰星云纹,大小群星间由云带缠绕,恰似浩瀚的天河。该镜铸造精良,纹饰繁简得当,是汉镜中难得之佳品(图三)。

图三 西汉星云纹镜

西汉七乳七禽镜1983年平朔露天煤矿生活区出土。直径11.8厘米。圆形,圆钮,圆钮座。镜缘饰双线波折纹及锯齿纹,座外饰凸棱一周,棱外匀布乳钉七颗,乳钉之间分别以羽人,蟾蜍,禽鸟填充(图四)。

图四 西汉七乳七禽镜

西汉八乳博局纹镜1983年平朔露天煤矿生活区出土。直径10厘米。圆形,圆钮,圆钮座,宽缘上饰锯齿纹及双线波折纹。座外置方框,四角外侧各置乳钉两颗,方框与缘之间为规整的博局纹(图五)。(www.xing528.com)

图五 西汉八乳博局纹镜

中国的考古发现最早的铜镜是4000多年前齐家文化时代的,它的历史比青铜时代还要早,在殷商、西周以前青铜镜是王室勋戚、高级贵族的专用器具,平民百姓无缘享用,至春秋战国时,一般贵族可以使用,秦汉以降成为寻常百姓日常生活用具,所以我们所见的古铜镜均为汉代以来遗物。之所以会在汉代墓葬中发现相当数量的铜镜,是因为汉代,死人用镜赠予殓者,即用镜殉葬,取其炤幽冥的意思,时代沿袭成为风气,因此古代的名镜大多入土。可见,古镜铜质好的,入土多年,都不会失去其良美的质地。因此几千年后,仍可以看见古人的伟器。

在不同的墓葬中发现的铜镜,如同一把时间的标尺,包含着真实历史的凝固。铜镜承载着历史,在铜镜百炼打磨的制作中,已经凝结了时代的文化精神。

铜镜是照面饰容的日常用具,其中也不乏精美的工艺品。很多铜镜铸造精良、形态美观、图纹华丽、铭文丰富,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遗产的珍品。汉代是我国铜镜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国铜镜以汉镜出土的数量最多,使用普遍,汉镜不仅在数量上比战国时期多,而且在制作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了很大发展。平朔汉墓出土的铜镜有四乳龙虎镜,主纹以四颗乳钉为间隔,组成四组画面,有羽人戏龙、二龙相戏、龙凤、龙虎等内容;草叶镜、圆纽座外有方形铭文带,周围装饰草叶纹,中间饰四乳,连弧边缘;星云镜,因其花纹如同天文星象,铜镜纽座外和镜缘均为内向连弧纹;日光镜和昭明镜,纽座外有内向连弧纹,外区为铭文带,铭文有“见日之光,天下大明”等字者,名日光镜,铭文有“内清质以昭明”等字者,名昭明镜。此外还有其他种类的铜镜,都是以铜镜背后的纹饰命名、分类。

这些平朔汉墓出土的铜镜,大者直径在20厘米左右,小的直径不足10厘米,正好握在手中。圆形铜镜的背面纹饰表现手法多样,有浅浮雕、高浮雕等。图案多采用地纹衬映主纹手法,主纹地纹相映成趣。图案显得完美而和谐。而且图案的内容随着时间不断变化,不同时期的铜镜都有着各自特征。比如草叶纹镜在西汉早期就已经出现,而昭明镜就是在西汉中后期才开始流行。

平朔一带发掘的汉墓的墓主人大抵是当年汉军戍守边塞的军士及其家属。当年边关要塞从设立开始,就处在一种战争的氛围之中。匈奴的连年骚扰和寇掠,以及汉武帝时期开始的大规模反击,使当地的民众除了遭受杀掠,还要承担繁重的战时经济负担。这一时期的墓葬,规模小,随葬品少得可怜,这一时期的铜镜纹饰简单,也比较薄。由此可以看出主要是不安定的战争环境造成了当地的经济衰败。西汉中期以后,大规模的战争已经结束。到汉宣帝时期,匈奴呼韩邪单于南下内附于汉朝,北方边郡获得了一段较长的安宁时间。这时所出土的古镜,泽漆光明、花纹明丽、匀净无疵、字划清晰、笔势纵横,其铭文都是吉祥语句,如家势富昌、宜子孙、大富贵、大吉祥等。

这一时期是汉立朝和鼎盛发展时期。此时期铜镜反映了当时社会自然、质朴、健康的生活情趣。在草叶镜中,那种倾心自然和追求光明的图像之刻画,那种对太阳礼赞的书法铭文,诸如,“见日之光,天下大明”、“见日之光,长乐未央”、“见日之光,长勿相忘”等等,都见出当时从战乱转入和平发展时期所呈现的那种乐天向上的社会心态和时尚。还有那种不避世俗享乐的开放胸襟,也跃然于书法铭文之中。诸如,“居必安”、“乐酒食”、“美人会”、“芋琴侍”等等。还有人的自然情欲及其升华——爱情,诸如“洁清白而事君”、“长勿相忘”以及“久不见”、“子志悲”等等对于爱的忠贞与哀怨。铜镜虽然只是照面饰容的日常用具,不如青铜礼器那样威严神圣,但它却融入了古人的精神世界。

那时的铜镜也不像今天的镜子那样仅仅是一种照面饰容的工具,它还是一种吉祥物,承担着镇宅避邪、追求圆满团圆等功能。古人总是在铜镜上精心刻铸自己对生活的梦想,与今天的镜子相比较,古时的每一面铜镜都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它上面那些丰富的纹饰铭文,既有社会伦理的种种规定,又有各种神话传话以及“位至三公”、“长宜子孙”等世俗企盼,映射出各个时期人们的精神信仰与生活习俗。铜镜真正称得上是汉朝历史的一面镜子。

“内清质以昭明,光辉象夫兮日月;心忽所而愿忠,然雍塞而不泄。”这是西汉中晚期生产的青铜背面经常出现的一句话。从内容上看很像格言警句,不过前半句更像是广告语。这种铜镜通常俗称“昭明镜”,是西汉时期很典型的一种铜镜。在平朔汉墓的发掘过程中,类似的青铜镜经常会在墓葬里出土,不仅数量多,而且在质量上,做工上乘的铜镜精品也是很多。

平朔出土的铜境虽小,却从另一个独特的视角让后人体会到了汉代边塞的历史变迁。虽然仅仅是简单的铜镜,但是作为艺术作品,它们的艺术性却能超越时代。正如“内清质以昭明,光辉象夫兮日月”,历经两千多年之后,那些稍显铜绿的汉代古镜依然能够映射出日月的光辉。

(原载《鹿鸣》,山西省考古所、考古学会编,2009年,科学出版社

◎冯国梁,中共朔城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兼崇福寺文物保管所所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