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外周静脉的超声检测方法
由于深静脉与动脉相互伴行,故检查深静脉时,探头的选择与患者的体位与相应的动脉检查相同,深静脉的检查可通过先定位其伴行动脉而进行。
(一)体位
下肢静脉的清晰显示应以它的足够膨胀为前提,一般来说,站立位较卧位更适合下肢静脉的检查。尤其是对静脉反流、管壁结构和细小血栓的观察,也可取卧位(头高脚低位)或坐位检查。
(二)探头
一般使用5~7MHz线阵探头。有时,肢体粗大者位置深在的静脉(如股浅静脉远心段)需使用3.5MHz的凸阵探头;相反,浅静脉可使用7.5MHz的以上探头。
(三)探测步骤
1.股静脉
取仰卧位,身体微侧向检查侧,膝关节略弯曲,被检查下肢大腿外展外旋。在腹股沟处横切显示股总动、静脉(静脉在内、动脉在外),确认股总静脉后转为纵切显示股总静脉,并可见其前侧与大隐静脉相连接。然后向下对股浅静脉及股深静脉进行检查,可以观察到股浅静脉与股深静脉的连接处较股动脉分叉处低数厘米。股浅静脉远心段位置较深,相对较难检查,可采用前侧或后侧径路来充分显示此段静脉。
2.腘静脉
患者取仰卧位或俯卧位,均可获得满意的探测效果。患者取仰卧位,正好检查完股静脉,患者不用改变体位,患者膝关节弯曲使腘窝距检查床有一定距离。若患者取俯卧位,最好在检查踝部垫一小枕,使膝关节轻度屈曲,从而使腘静脉处于膨胀状态,必须注意,无论采取哪一种探测体位,开始检查时应将探头置于股浅静脉远心段,以确认从前侧探测径路可能被遗漏或显示不满意的内收肌管裂孔处的股、腘静脉获得清晰显示。先纵切股、腘静脉,然后转为横切,从股浅静脉远心段一直追踪观察至胫腓静脉汇合处。
3.小腿的深、浅静脉
(1)患者体位:一般来说,患者取仰卧位可完成大部分小腿深静脉的超声检测。俯卧位适宜检查小腿肌间隙静脉。
(2)探测方法:胫腓静脉的检查可从膝关节或从踝关节开始。采用从膝关节开始正好检查完腘静脉再向下检查胫腓静脉,而从踝关节开始往往容易发现胫腓静脉并能较好地追踪观察。小腿深静脉的超声检查主要受骨髂、位置、深浅和水肿的影响,应以伴行的动脉作为寻找和鉴别标志。胫前动脉体表投影为胫骨粗隆与腓骨小头连线的中点至内外踝连线的中点。腓动脉在腘肌下缘中的下方起于胫后动脉,先经胫骨后肌和腘长屈肌之间下降,至外踝上方浅出。(www.xing528.com)
(3)小腿深静脉。①胫后静脉。有3条探测径路:小腿前内侧、小腿中后侧和小腿前外侧;②腓静脉。可采用与探测胫后静脉相同的小腿前内侧探测径路,在胫后静脉后方显示腓静脉。③胫前动脉。可采用小腿前外侧探测径路。
(4)大隐静脉:大隐静脉沿小腿内侧上行,经过膝关节内侧,再沿大腿内侧上行,并逐渐转向前方,最后于耻骨结节下外方3~4cm处汇入股总静脉。除临床特殊需要外,一般只常规检查大隐静脉近心段。方法是:测量大隐静脉内径,观察有无血栓及反流,探头轻触皮肤,以无影响静脉显示为宜。
(5)小隐静脉:在足的外侧缘起于足背静脉网,经过外踝后方,沿小腿后面上升,经腓肠肌两头之间达腘窝并在此注入腘静脉。小隐静脉走行表浅,较易检查。
(四)每条静脉的探测步骤
(1)观察静脉的变异、内膜、管腔内回声情况和内径变化。卧位检查如有困难,可取站立位检查。由于站立位静脉膨胀,容易观察这些情况,特别适合于对大部分或完全再通的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患者内膜和残存的小血栓的观察。
(2)检查静脉时,探头压力宜轻,着重观察静脉血栓有无,可借助静脉的可压缩性进行判定,同时检查静脉血流信号的自发性、无波动性及伴随呼吸周期的变化情况,下肢静脉的增强效应可通过足和小腿的加压机乏氏(Valsalva)动作或近、远侧肢体进行加压增强血流。检查下肢静脉瓣膜功能时,多采用立位,亦可取仰卧位或俯卧位,探头置于被检静脉的走行位置,应用施压袖带或手法挤压大腿或小腿,放松后观察挤压近段静脉是否有反流及反流程度来评价静脉瓣膜功能。
(五)探测注意事项
(1)下肢静脉的变异很常见,常见的变异为静脉成对,由于下肢静脉成对很常见,以致被认为是正常变异。
(2)在直接检查髂外静脉有困难时,可通过观察股总静脉的多普勒信号来了解其通畅情况。
(3)股浅静脉在通过收肌管裂孔时直接显示存在一定困难,应加以注意。
(4)与上肢的检查一样,位置表浅的静脉以探讨轻触皮肤为宜;否则,会影响静脉显示。
(5)正常小腿胫腓静脉的自发性血流信号可不显示,但在人工挤压远端肢体或足部后,静脉内能显示增强的血流信号。
(6)正常瓣膜较弱,常不被超声显示,是瓣膜窦处的血栓的好发部位,应仔细观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