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的流行病学研究成果

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的流行病学研究成果

时间:2023-1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的流行病学一、国外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的流行病学资料(一)下肢静脉功能不全患病率的流行病学资料下肢浅静脉曲张的患病率,具有明显的地理分布特点,各个不同地区之间有很大差异。下肢浅静脉曲张的患病率,也有鲜明的年龄和性别特征。(二)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病因的流行病学资料下肢浅静脉曲张的确切病因,各家看法尚不统一。

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的流行病学研究成果

第一节 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的流行病学

一、国外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的流行病学资料

(一)下肢静脉功能不全患病率的流行病学资料

下肢浅静脉曲张的患病率,具有明显的地理分布特点,各个不同地区之间有很大差异。总的来讲,在工业发达国家中的患病率,远高于发展中国家。据报道,在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的成年人中,患病率约50%。据Beaglehole统计,在西方成人的手术中,以下肢浅静脉曲张者为数最多;其患病率在南威尔士高达53%,而在热带非洲仅为0.1%。20世纪80年代,Schanzer报道,在美国每年因患下肢静脉曲张所损失的劳动日超过200万d。据统计资料说明,在加拿大的患病率为总人口的20%;美国有患者2400万以上;在意大利、法国、西班牙和新西兰,患病率为31%~40%,而埃及则为6%。20世纪90年代Callam报道世界各发达国家中,患病率为40%~50%。Ruckley报道,美国每年因下肢静脉曲张而丧失的劳动日达460万天。2004年,TenBrook等报道,美国每年因此消耗的医疗费用高达数十亿美元。

调查资料说明,即使在同一地区的人群,由于出生地和生活习惯的不同,他们之间的患病率也有明显的差异,如生活在西耶路撒冷的居民中,来自北非移民的患病率为:男性6.3%,女性25.8%;来自美国和欧洲的居民中,男性为12.8%,女性为31.7%;在美国出生的黑种人患病率与美国人并无显著差异。

下肢浅静脉曲张的患病率,也有鲜明的年龄和性别特征。世界各地的调查资料均表明,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并且女性多于男性。1973年Goon报告,在美国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大约有2400万,40~60岁为发病高峰,30岁以前发病率仅为1%,而70岁以上达50%。Novo报道,在意大利西西里的西部,20~30岁年龄组中的患病率为13.6%,60岁以上者则为46.67%。Coon报道,美国男性的患病率为19%,女性为36%。Abramson报道,以色列男性和女性的患病率分别为10%和30%;在20~24岁人群中,男性为1.2%,女性为8%;在65~74岁人群中,则分别为35.8%和54.2%。根据在以色列和南威尔士的调查结果,双下肢浅静脉曲张者在所有患者中,分别占76%和60%。

(二)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病因的流行病学资料

下肢浅静脉曲张的确切病因,各家看法尚不统一。Burkitt认为,这是人类进化为直立动物所付出的代价。常见的说法有:①静脉和瓣膜先天性结构不良论;②生活环境致病论两种。文献中所报道的致病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1.家族史

Mekky报道,在英国女性患者中,1/3患者的父母中至少有1人患下肢浅静脉曲张;这种情况在埃及女性患者中,父母中至少有1人患下肢浅静脉曲张者所占的比值为1/20;在这两个国家中,有家族史妇女的患病率,明显高于无家族史者;英国有家族史和无家族史妇女的患病率,分别为44%和27%。还有文献报道:双亲有静脉功能不全病史的,后代发病率高达90%;单亲有发病史的,后代发病率为25%(男孩)~62%(女孩);无家族史的发病率仅为20%。因此,遗传因素与先天性静脉壁及瓣膜结构异常有关。

2.长时间站立工作

综合文献报道,在所有长时间站立工作的人群中,发生下肢浅静脉曲张的可能性较常人增加60%。Abramson在调查中发现,在站立工作者中,男性患病率为9.9%,女性为31.9%;在站立工作中时间不长的人群中,则分别为7.2%和22.7%。

3.体型高大、粗壮和肥胖

Mekky调查英国和埃及纺织女工,发现体重为35~54kg者,在这两个国家的患病率分别为21.5%和3.9%;体重为55~74kg者,分别为35.1%和7.1%;体重为75~94kg者,则分别为49%和10.5%。Novo指出,在体重超过标准20%的人群中,患病率为44.8%,未超过标准体重20%的患病率为31.1%。

4.妊娠

妇女妊娠后,除腹压增高外,膨大的子宫亦可压迫髂静脉,阻碍下肢血液的回流。Abramson在调查中发现,于25~34岁的妇女中,从未怀孕者下肢浅静脉曲张的患病率为24%,而至少有1次妊娠史者则为31.7%。同时,Novo的资料表明,有妊娠史妇女的患病率为52.96%,无妊娠史者为22.22%;患病率还与妊娠次数有关,在41~50岁的妇女中,未曾怀孕者的患病率为21.73%,妊娠1次者为50%,妊娠2次者为57.57%,妊娠7次以上者为100%。据Widmer报道,在西方国家中,妇女与男性患病率的比例为1.2:1;若将妊娠妇女与男性比较,则为4.6∶1。

5.饮食习惯

Burkitt认为,在西方国家的日常食物中,因缺乏纤维素所引起的便秘,是下肢浅静脉曲张的主要原因。在Novo调查的一组人群中,有习惯性便秘者的患病率为42.3%,无便秘者为35.2%。

6.腹压增高

文献资料都强调在致病因素方面,腹压增高的重要性。Van Bemmelen在动物实验中证实,下肢深静脉近侧血柱逆向重力持续增强,可破坏下肢静脉系统的瓣膜,引起深静脉功能不全和浅静脉曲张。他的实验方法是在股动、静脉近侧段之间建立动静脉瘘,经过一段时间后,即可导致其远侧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许多学者提出,各种引起腹压增高的情况,如吸烟等所致的慢性咳嗽、便秘和站立工作等,都可造成下肢浅静脉曲张。Beaglehole报道,妇女穿紧身衣的患病率,较不穿这种服装者高40%。同样,据Abramson的调查资料,穿紧身衣妇女的患病率为41.2%,不穿紧身衣者为30.1%。

7.坐位工作

Stanhope和Alexander提出,长时间坐位工作者,易发生下肢浅静脉曲张病变。Beaglehole指出,坐位工作的致病性,尚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他认为,今日的西方生活中,经常坐于椅子上的习惯,与席地而坐不同,能引起下肢浅静脉曲张。

(三)下肢静脉功能不全临床表现的流行病学资料

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中最严重的是溃疡形成,可为单发或多发性,大小各异,愈合后可以复发,重者可为经久不愈的溃疡,持续数年甚至数十年不愈合,少数可发生癌变。Cornwall等在伦敦的一个地区调查结果,于总人口198900人中,共有踝部静脉性溃疡患者357人,共累及424条下肢,占0.18%;在40岁以上的人群中,其患病率增为0.38%。

(四)引入CEAP分级后的慢性静脉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1.美国Criqui等2003年的圣迭戈人群研究

1994~1996年纳入2211名年龄在40~70岁的男性和女性,通过肉眼和双功超声观察毛细血管扩张、静脉曲张、营养性改变、水肿等变化,改良的CEAP分级,结果为:C0分级为19%,C1为51.6%,C2为23.3%,C4~C6为6.2%。C1及C2多见于女性,而C4~C6多见于男性。

2.波兰Jawien等2003年静脉研究

收录了40095名年龄在16~97岁的波兰居民,通过医师询问及临床检查,结果:34.3%的受试者为静脉曲张,1.5%为活动或静息性溃疡,51.1%为C0级,16.5%为C1级,21.8%为C2级,4.5%为C3级,4.6%为C4级,1.0%为C5级,0.5%为C6级。静脉曲张的危险因素有高龄、妊娠次数、阳性家族史和超重,而性别在本研究中不作为危险因素。

3.法国Carpentier等2004年静脉研究(www.xing528.com)

为一横断面分析,总计409人,其中男性277人,女性132人,通过标准化问卷及专科医生临床调查,受试者中48.7%可归于C0或C1,男性23.7%、女性46.3%为C2,男性1.1%、女性2.2%为C3,男性4%、女性2.1%存在皮肤改变,静息性静脉溃疡见于1.4%的男性和0.7%的女性,未发现1例真正意义的活动性静脉溃疡。研究认为,阳性家族史、高龄、妊娠、体重超标者(女性)及每周少于一次体育活动者(男性)为静脉曲张的一级危险因素。

二、国内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的流行病学资料

我国关于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的流行病学资料较少,尚无统计资料,只有局部地区小范围的流行病学调查。

(一)下肢静脉功能不全患病率的流行病学资料

(1)1959年,上海邮电系统7000余名职工的调查结果显示,下肢浅静脉曲张的患病率为6.4%。

(2)1990年孙建民对上海市区和郊县3万余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下肢静脉曲张患病率为8.3%。

(3)20世纪90年代初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在国家卫生部资助下,于山东、江苏、安徽、浙江四省和上海市,调查年龄在15岁以上,包括各种职业的人群共60000余人。发现血管病患者5402人,患病率为8.89%;全国标化患病率为9.08%;世界标化患病率为10.42%。男女患病率分别为11.01%和6.27%;全国标化患病率分别为11.97%和7.15%;世界标化患病率分别为20.16%和15.91%。男性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患病率随年龄增长相应地升高,15~34岁年龄组的患病率为1%~6%;35岁以后患病率持续上升,从9.49%上升为70岁年龄组的21.31%。在所有患者中,年龄35岁以上者占85%。在全组5402名血管疾病患者中,下肢浅静脉曲张共5200人,占患者总数的96.26%,其患病率为8.56%,全国标化患病率为9.96%。男女患病率分别为10.72%和5.89%;全国标化患病率分别为10.15%和6.6%;世界标化患病率分别为11.58%和7.63%。患病率随年龄而升高,35岁以上者占患者总数的86%;40~70岁各年龄组的患病率,由12.84%增至19.70%。

各种职业人群的患病情况如下:

(1)重体力劳动者(冶金、矿山、机械、搬运等):在受检的17170人中,下肢静脉曲张共1903人,患病率为11.08%。

(2)中、轻度体力劳动者(电子、食品、机修、安装等):在受检的2907人中,下肢静脉曲张共1586人,患病率为5.46%。

(3)农业劳动者:在受检的14534人中,下肢静脉曲张共1711人,患病率为11.77%。

(4)下肢浅静脉曲张好发人群:在本组受检的60777人之外,又随机调查下肢浅静脉曲张好发人群4750人:①煤矿工人:受检361人中发现患者74人,占20.49%。其中40岁以下者18人(24.32%);40岁以上者56人(75.68%)。②理发师:受检626人中发现患者112人,占17.89%。其中40岁以下者31人(27.67%);40岁以上者81人(72.33%)。③饮食业职工:受检887人中发现患者137人,占15.44%。其中40岁以下者35人(25.54%);40岁以上者102人(74.46%)。④营业员:受检279人中发现患者51人,占18.27%。其中40岁以下者11人(21.56%);40岁以上者40人(78.44%)。⑤中学教师:受检492人中发现患者69人,占14.02%。其中40岁以下者8人(11.59%);40岁以上者61人(88.41%)。⑥长期坐位工作者(科室人员、轻工业装配工人等):受检2105人中发现患者342人,占16.24%。其中40岁以下者54人(15.78%),40岁以上者288人(84.22%)。

分析调查结果,与下肢浅静脉曲张有关的致病因素如下:

(1)重体力劳动:本组中重体力劳动和农业劳动者的患病率,分别为11.43%和12.06%,均明显高于中、轻度体力劳动者(5.8%)。并且在前两者中,男性的患病率分别为13.05%和8.24%,女性患病率则分别为8.43%和6.65%。这说明男性的劳动强度大大超过女性,所以其患病率也明显增高。本组中的361名煤矿工人,全为重体力劳动的男性,其患病率高达20.49%。相反,在中、轻度体力劳动者中,男女患病率分别为6.43%和5.07%,两者无明显差异。

(2)站立工作:本组共调查长时间站立工作者,包括理发师、饮食业职工、营业员、中学教师等共2284人,发现患者369人,患病率为16.16%,比全组中各职业人群的总患病率8.89%高出1倍。

(3)体型粗大:在本组522名患者中,身材高大、粗壮或过于肥胖者占36%。此外,这些患者的临床表现一般均较严重,且多为双下肢病变者。

(4)妊娠:在本组1602名女性患者中,有758人于妊娠期发病,占47.31%。发病大多在第一或第二胎,怀孕6个月后。

(5)坐位工作:在本组受检的2105名长时间坐位工作者中,患病率为16.24%。

上述各种因素都与下肢静脉系统近侧逆向压力增高,或者与静脉血液回流障碍有密切关系。

(二)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病因的流行病学资料

(1)1990年孙建民对上海市区和郊县3万余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中,对其中105名患者做了各项血管检查,发现属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者61人(58.1%),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30人(28.57%),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病变仅限于隐股静脉瓣功能不全)仅14人(13.33%)。

(2)2001年田卓平等对7908条患有静脉曲张的肢体进行静脉造影检查,结果发现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占15.54%,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和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分别占53.02%和26.83%。

(3)自1981年10月至2004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共对下肢浅静脉曲张患者11073例,共11595条下肢做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检查资料的分析如下。全组11073例中,男6330例,占57.17%;女4743例,占42.83%。年龄最小者6岁,最大者86岁。在11595条患肢中,病变于左下肢者6142条,占52.97%;右下肢4157条,占35.85%。双下肢648例,共1296条,占11.18%。全组11595条患肢,均有较明显的临床表现,如浅静脉曲张、肿胀、皮肤营养性障碍等病变,这些都是做下肢深静脉造影检查的适应证。

检查结果发现,下肢静脉最常见的三大病变分别为: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共6375条下肢,占54.98%;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共3269条下肢,占28.19%;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1390条,占11.99%。其他为先天性静脉畸形骨肥大综合征(KTS)、先天性深静脉无瓣膜症、小腿深静脉缺如、髂静脉受压综合征、下腔静脉阻塞、盆腔肿瘤(原发和转移性)等。

下肢静脉功能不全(又称为下肢静脉倒流性病变)主要包括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伴有或无小隐静脉曲张)、先天性下肢深静脉无瓣膜症(包括先天性瓣膜发育不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Ⅲ型(完全再通型,Ⅲ型者由于完全再通后其中的瓣膜均遭破坏,所以属血液倒流行病变的范畴)等。本资料说明,在下肢浅静脉曲张的患肢中,属倒流性病变者占67.80%,回流障碍性病变者占32.20%。

上述统计材料说明,以往单纯性下肢浅静脉曲张的发病率高是把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归于其中。当将把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确定为一单独疾病后,单纯性下肢浅静脉曲张的发病率也随之大为下降。

(三)下肢静脉功能不全临床表现的流行病学资料

自1981~1998年,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血管外科,施行腘静脉外肌襻形成术和股浅静脉瓣膜包窄的患者1690例,共2044条下肢中,除全有浅静脉曲张外,肿胀、胀痛或沉重感者占80%,皮炎或色素沉着占60%,溃疡形成占4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