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制国用,量入以为出
储备原则同自然原则是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只有通过基本商品的储备,才能最有效地抹平因自然原因等造成的市场波动。储备原则亦源于西周礼制,《逸周书》和《周礼》中多有记载。西汉贾谊称礼为“养民之道也”。其中基本商品——在农业时代特别是粮食的储备变得极为重要。《新书·卷第六·礼》中说:
国无九年之蓄,谓之不足;无六年之蓄,谓之急;无三年之蓄,国非其国也。民三年耕,必余一年之食,九年而余三年之食,三十岁相通,而有十年之积。虽有凶旱水溢,民无饥馑。然后天子备味而食,日举以乐。诸侯食珍不失,钟鼓之县可使乐也……故礼者,自行之义,养民之道也。(大意是:国家若没有九年的储备,叫做不足;若没有六年的储备,叫做紧急;若没有三年的储备,国家就不成其为国家了。百姓耕种三年一定能剩吃一年的粮食,耕种九年一定能剩够三年吃的粮食;这样连续三十年,就有了十年的积蓄。即使有大旱和水涝之灾,百姓也不会挨饿。然后天子才可以备置佳肴美味来享用,每天都饮宴奏乐。诸侯按时享用美味佳肴,敲击所悬之钟鼓使之高兴……所以礼是君主自我遵守的规章,蓄养百姓的措施。)
《礼记·王制》也有近乎相同的论述,所不同的是,《礼记·王制》的作者特别规定冢宰以三十年的平均收入来编制年度的预算,“量入以为出。”中国古典经济理论反对不负责任的财政赤字和纵欲的消费主义,这是她与当代西方主流经济观点最为明显的不同之处。文中说:
冢宰制国用,必于岁之杪,五谷皆入,然后制国用。用地小大,视年之丰耗。以三十年之通,制国用,量入以为出,祭用数之仂。丧,三年不祭,唯祭天地社稷为越绋而行事。丧用三年之仂,丧祭,用不足曰暴,有余曰浩。(大意是:冢宰编制下一年度国家经费的预算,必定在年终进行。因为要等五谷入库之后才能编制预算。编制预算,要考虑国土的大小,年成的丰歉,用三十年收入的平均数作为依据来编制预算,根据收入的多少来决定如何开支。祭祀的费用,占每年收入的十分之一,遇到父母之丧,虽然在服丧期间的三年内不祭宗庙,但天地社稷之神却照祭不误,因为天地社稷之神比父母还要尊贵。丧事的开支,用三年收入的平均数的十分之一。丧事和祭祀的开支,超过了预算叫做“暴”,决算有余叫做“浩”。)(www.xing528.com)
综上所述,对内实现百姓均平,对外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才是中华文明可持续发展的文明基因,而这些思想皆可上溯到三千多年前的西周礼制。
今天,古老的周礼早已经分化为中国的政治、经济、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融入中华文明的血脉之中。
中国,这个五千年前,甚至更久以前发源于东亚大陆上的生态文明,至今仍奔流不息;笔者相信:它会冲破以无限欲望掠夺有限自然资源为基本生存方式的西方现代文明,将人类带到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新世界!
——在此意义上,中华文明不就是21世纪拯救世界的诺亚方舟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