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四中,商/工与农间的制衡关系我们只标示出了“常平仓”和“绝兼并”。事实上常平仓只是制衡机制的重要一项,且这种机制和绝兼并的目的是统一的,都是国家参与市场防止商业资本投机,同时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
“民以食为天”,自古至今,粮食都在经济生活中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常平仓制度就是为均平粮食价格、制衡农业阶层和商业阶层而设计的。简单说,常平仓有如一个蓄水池,丰年,为了避免谷贱伤农,将市场上多余的粮食高于市场价格储备起来。农业歉收,市场上粮食供应紧张粮价提高时,再以平价卖出去。平常年份,则进行正常的以旧换新。自公元前54年耿寿昌正式建立常平仓,常平仓废置不常——名义上差不多历代都有。
陈焕章博士指出,尽管常平仓不符合西方的自由经济理论,但现实中它却是“一个十分有益而且可行的方案,它利民而不损害国家。当价格过低时,尽管政府购买比市价高,这对政府来说不意味着浪费。当价格过高,尽管政府卖出比市价低,也不意味着政府损失。即使是政府亏本,社会收益也大大高于公共财政的损失。”(14)
陈焕章博士还总结了常平仓制度的四点必要性:
A、农民眼光短浅,不能照顾好自己的利益。
B、农民无法单独保护自己的利益,即使他们不短视。
C、谷物是人的生活必需品,它的价格对整个社会有巨大的影响。如果商人们通过囤积居奇控制其价格,消费者会大大吃亏。
D、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因为农业受制于大自然,收成不遵循供求规律。荒年可能与大量需求同时存在,丰收也可能连年出现。
陈焕章博士没有意识到的是,常平仓是中国古典经济学中最典型的市场调节方式——它不是一个市场经济的特例,而是代表着中国古典经济学家对市场经济的根本看法,即市场常常不会自动实现均衡,国家损有余、补不足,参与市场行为是必须的。(www.xing528.com)
遗憾的是,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模仿牛顿物理学,建立起了市场均衡概念,认为市场会自主实现均衡,价格偏离不过是随机偶发的现象;政府干预容易犯错误,市场本身则不易犯错误,所以要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问题恰恰在于,市场本身有自我强化的趋势,会远离平衡,这种现象在商品、金融市场上随处可见。投资家乔治·索罗斯( George Soros)敏锐地指出,正是上述原因导致了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他指出:“所有的人类建构( human constructs)都有缺陷。金融市场并不必然走向均衡,如果只靠市场机制,它们就会走向狂热或是绝望的极端。”(乔治·索罗斯:《索罗斯带你走出金融危机》,刘丽娜、綦相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第99页。)
中国古典经济学主张代表社会整体的政府作为一种中性力量监管调节市场、损有余、补不足,以实现市场的动态均衡。《大戴礼记·主言第三十九》以极其精练的语言写道:
毕弋田猎之得,不以盈宫室也:征敛于百姓,非以充府库也;慢怛以补不足,礼节以损有余。(大意是:君主打猎所得的禽兽,不是用来充满宫室的,从人民那时征得的财物,不是用来充满公家的府库的,这些都是用来造福人民的。君主忧国忧民,用财物赈济不足,君主以礼节制,减损有余。)
《白虎通·卷二·社稷》进一步指出礼制的目的就是实现百姓均平。上面说:“礼者,盛不足,节有余,使丰年不奢,凶年不俭,贫富不相悬也。”以有余补不足,实现社会均平也是常平仓制度的主旨,其原型亦可上溯到西周的五均制度。这一制度因王莽改制而广为人知。据《汉书·食货志》载,王莽曾下诏说:“夫《周礼》有赊贷,《乐语》有五均,传记各有斡焉。今开赊贷,张五均,设诸斡者(又称“六斡”或“六筦”[管] ,是与五均并列的一种市场管理机构——笔者注) ,所以齐众庶,抑并兼也。”王莽的具体作法是:改长安东西市令,又于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五处,设司市师。各以四时仲月,二、五、八、十一月,定该区中货物的平价。货物实系有用而滞销的,照他的本钱买进。物价超过平价一钱时,则照平价出卖。又在司市师之下,设泉府丞。经营各种事业的人,都要收税,名之为“贡”,其数额为纯利的十分之一。泉府收了这一笔“贡”,用以借给困乏的人。因丧祭等事而借的,只还本不取息;借以营利的,年息十分之一。
王莽儒家理想主义的复古政策并没有成功,不过并不是说五均制度是不现实的。《逸周书·大聚解》就记载了“五均”,它显然与王莽诏书中提到的稳定市场,均平百姓的理念多有吻合之处。上面说:
乃令县鄙商旅曰:能来三室者,与之一室之禄。辟开修道,五里有郊,十里有井,二十里有舍,远旅来至关,人易资,舍有委。市有五均,早暮如一,送行逆来,振乏救穷。老弱疾病,孤子寡独,惟政所先。(大意为:传令边远地方的商旅说:“能够带来三户人家的,赏给一户的食用为报酬。”开辟关口,修筑道路。五里之内为邑之郊,每十里有水井,每二十里有庐舍。远方商旅来此,与人交易货物。庐舍有存放货物的地方,市场有平均物价的官员,早晚物价一致。不断送往迎来,赈济贫乏,救助穷困以及老弱、残疾、孤儿、寡妇、独身者,是为政的先务。)
另据《汉书》注引邓展之说:“《乐语》,《乐元语》,河间献王所传,道五均事。”西晋臣瓒更详尽地指出:“其文云:‘天子取诸侯之土以立五均,则市无二贾,四民常均,强者不得困弱,富者不得要贫,则公家有余,恩及小民矣。’ ”清代学者陈逢衡云:“《乐纬叶图征》亦有‘圣王法承天以立五均,强者不得侵弱者,智者不诈愚’等语。案:五均者,轻重长短大小多寡精粗也。”
五均之制去今古远,详情难考,然其稳定市场,绝兼并,平衡百姓利益的目的是可以肯定的。西汉武帝时,桑弘羊实行盐铁专卖,平准均输政策可说是五均之制的“西汉版”,且取得了史家公认的成功。公元前81年,桑弘羊在西汉政府召开的盐铁会议上公开为自己辩护说:“令意总一盐、铁,非独为利入也,将以建本抑末,离朋党,禁淫侈,绝并兼之路也。”( 《盐铁论·复古第六》,大意为:国家发出法令要把盐、铁官营,不仅仅是为了得到些利润收入,也是为了促进农业,限制私人工商业,分化割据势力,禁止放纵奢侈,杜绝相互兼并的道路。)
《管子》轻重十六篇是中国古典经济学的精髓所在,其中所载均平社会各阶层的理论、政策极详,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