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陕西高等教育论坛:探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及策略

陕西高等教育论坛:探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及策略

时间:2023-1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对中外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和特点进行了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应变策略,旨在抛砖引玉。纵观世界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几点启示。职业教育的终身化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采取多种渠道办学,在国际上形成企业自办或与学校合办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互相渗透的发展趋势。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形式的特色化、多样化日趋凸显。

陕西高等教育论坛:探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及策略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及其策略探究

张育仓[1] 罗新远[2]

(宝鸡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宝鸡 721013)

【摘 要】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类型,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在发达国家发展势头迅猛,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更是生机蓬勃,方兴未艾。但是在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了许多矛盾和问题,诸如结构和功能的调整,对办学方向和办学宗旨的确立,服务功能和培养对象的确定等问题,这些都需要加以认真的思考和研究。如何办好具有地方特色的高等职业院校,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使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走上良性竞争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我们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对中外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和特点进行了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应变策略,旨在抛砖引玉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现状启示;应变策略;可持续发展

1.欧美等发达国家高职教育发展启示

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在整个社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受到广泛的重视。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职业教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特别是欧美等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方向和发展的重点。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完善,欧美等发达国家已建立正规学历型职业教育和非正规学历型职业教育等形式多样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纵观世界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几点启示。

(1)理念不断更新。如高等职业培训以人文精神的培训为先,主体是受教育者;高职教育是终身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等等。发达国家把这些理念植根于高职教育体系中,推动着高职教育的拓展和深化。

(2)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发达国家的高职教育自其创建起,就一直蓬勃发展,且长盛不衰。以美国为例,其高职教育体系创建于1911年,20世纪60年代大体形成了全国范围的职业技术教育系统,20世纪80年代以来,职业技术学院招生人数及规模日趋扩大。以威斯康星州为例,全州现有45所职业技术学院。1993~1994年在校生为438396人,占全州人口总数的10.9%。

(3)办学管理体制灵活,地方、学校自主性强。美国、瑞典等国家的职业技术教育管理大体实行地方政府分级管理,以地方、学校为主的管理体制,中央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制定政策制度规范及提供经费支持。

(4)课程设置科学,应用性强,专业化倾向明显。课程体系的灵活性、科学性、适当的超前性和职业功能性是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所共有的基本属性。如美国的职业技术院校根据社会需求设置课程并及时调整专业门类;学生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选择自己的专业方向;德国“双元制”教学,把知识与技能分为若干单元,形成不同模块化的综合课程体系,不强调学科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注重知识的广泛性和实用性,使知识与技能有机结合。

(5)经费来源渠道多,保证性强。以瑞士为例,1993年在全国的公共教育经费中,职业教育经费占16%,普通高等教育占17%,二者基本持平。由于重视职业教育,拥有高素质的劳动力,瑞士不仅长期保持着高就业率、低失业率的良好记录,而且其品质优良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很有竞争力。

(6)重视与工商企业界的合作关系,加强毕业生的就业追踪调查。发达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始终坚持产学结合,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重视职业技能的训练。如在加拿大实行的“合作教育”,德国的“双元制”教育等等。

(7)职业教育的终身化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把高等职业教育看作是人整个一生中所接受的一部分教育,是一个阶段性教育,不是终结性教育,牢固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是发达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共识,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方向。如日本、美国、德国、韩国等国家都把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终身教育。

(8)职业教育的特色化和多样化趋势日益明显。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采取多种渠道办学,在国际上形成企业自办或与学校合办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互相渗透的发展趋势。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形式的特色化、多样化日趋凸显。比如,德国的“双元制”,加拿大的“合作教育”,英国的“工读交替制”的合作教育,日本的“产学合作”等高等职业教育合作办学形式,都是根据本国的实际出发,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2.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

2.1高职招生和在校生规模持续增长

2004年的统计表明,全国共有普通高校1731所,其中高职(专科)院校1047所,占60.5%。全国共招收普通本科、高职(专科)学生447.34万人,其中高职(专科)招生237.43万人,占53.1%;普通本科、高职(专科)在校生1333.50万人,其中高职(专科)在校生达到595.65万人,占44.7%。无疑,高职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目前,我国已实现了每个地市级城市至少设置一所高等职业院校的格局。高职的办学规模效益进一步凸显。

2.2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加快,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解决人才培养技能“瓶颈”的关键措施。近几年,各职业院校都在认真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意见,切实改善职业院校的实训条件。特别是国家给予高职院校的大力扶持,设立了中央专项资金,加快了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改善了办学条件。“十一五”期间,国家还将计划投资100亿,用于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

2.3高等职业教育步入以法治教的轨道

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对职业教育的体系、实施和保障条件进行了规定;2001年国家民委、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2004年印发的《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要点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等,使高等职业教育步入依法健康发展的新轨道。

2.4教育教学改革取得成功经验

专业设置、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产学研结合、质量保障体系等改革,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培养模式创新、职业特点突出、人才质量可靠等特点成为高职教育突出的核心竞争力。

专业设置逐步从“条件驱动”向“需求驱动”转变;启动新世纪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建设了一批国家级和省级试点专业、精品专业和精品课程;建立了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实行“订单式”“2+3”等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行了双证书制度;培养了学历和能力并重的“双师型”教师;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产学研结合取得了成功经验,走出了新路。

2.5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实现重大突破

1999年,国务院决定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权力和责任交给地方政府,形成以地方管理为主,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和质量监控的两级管理体系。这种体制上的变化,调动了地方各省市的积极性。

在办学体制方面,打破了单一政府办学格局,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面向市场的多元化办学格局。尤其是民办高校的快速、健康发展,为高职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3.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困难和主要问题

3.1投入严重不足、办学条件差是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

1998年开始的高校扩招,由于准备工作跟不上需要,办学投入严重不足,使得几乎所有招收高职生的院校在师资、实验实训条件、实习基地、教学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存在一些问题。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对教学设备的实用性和先进性要求很高,资金来源不足,尤其政府投入不够,制约了高职教育目标的实现。

3.2观念偏差是高职教育发展滞缓的重要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追求知识型、研究型人才的意识逐步升温,接受职业教育成为相当多的高中毕业生的无奈选择。在高校招生中,高职的录取在本科之后,招收的生源较差,于是学生、家长乃至社会都把高职教育看成“低层次”高等教育。

3.3传统的育人模式是创新高职教育的主要障碍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在专业培养计划中仍沿用传统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形式;在教学中,仍将传授理论知识作为课程的核心,能力为主的课程模式基本还停留在概念层面,“中专放大”和“本科压缩”的影子挥之不去;在课程设置上,强调课程本身的严密、完整、系统和权威性,忽视学习者未来岗位的需要,忽视对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对高职教育所界定的培养目标的理解过于简单、片面;任课教师对生产、社会实际了解不多,缺乏实践经验。

3.4双师型教师缺乏,阻碍教育教学水平提高

目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普遍不足,高职特色难以体现。而高校教师的职务晋升条件,往往注重学历和学术水平,轻视实践能力,明显不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3.5地方特色不明显,与行业、企业结合不紧密(www.xing528.com)

当前,有些高职院校办学讲究“登高望远”,忽视了“脚踏实地”,喜欢“大而全”,忽视了“精且特”,一味盲目的攀比、跟从,没有了“地方风味”,也就丧失了区位优势,结果往往是面面俱到却又一无所获,缺乏核心竞争力。部分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与行业、企业的用人要求不一致,与行业、企业结合不紧密,二者之间缺乏良性互动;行业、企业参与和举办高职教育积极性不高,不少企业尤其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片面追求用人的低成本,加之就业准入制度执行不力,普遍招收未经职业培训的员工,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高职教育健康发展。

3.6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亟待提高

传统观念影响,高职教育中存在着“重学轻术”“重理论轻应用”等错误观念。学校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布局不合理,办学模式缺乏灵活性;专业课教师数量不足,很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不强;在校生素质不高,培养的学生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后劲不足。

总之,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实践中,由于办学理念、认识水平、办学条件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使得高职教育的发展并未达到预想的效果,甚至使人们形成了“高等职业教育是末流的高等教育,是双差生的高等教育”等认识误区,严重地影响了学校办学的积极性和学生就学的积极性,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内动力和发展后劲。

4.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的策略

4.1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求,是高等职业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关键所在。

加快发展,要遵循“发展需要驱动”规则,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是最直接最有力的驱动器,所以职业教育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设置专业,根据社会岗位(群)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确定和调整教学内容,从强调我能做什么、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转变为强调需要我做什么、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突出强调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和创业能力、学习能力,使教育、培训、就业等工作融为一体,并将职业教育确定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4.2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需求,走地方特色发展之路

高职教育是直接为地方或行业经济发展服务的,要面向地方区域经济的行业职业岗位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必须研究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专才”岗位实际能力问题,而绝不能搞全国“一刀切”。每一所职教院校在确定其培养目标时,都应该充分考虑学校所在地的区域经济,把区域性作为高职培养目标定位的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地确定培养目标。区域经济的结构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区域性这一地方特色。从区域经济的结构性来讲,不同地区的资源状况、产业结构、开发方向等是不一样的,这就决定不同地区所需要的“专才”岗位结构应是不一样的;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来讲,不同地区的经济基础、生产力水平是不一样的,这就决定不同地区所需要的“专才”能力结构应是不一样的。所以,高等职业教育必须研究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专才”岗位实际能力问题,而绝不能搞全国“一刀切”。从我国各地职教院校当前生源的地区分布状况来看,绝大部分都是本地生源,它已经从根本上有别于早些年普通高等院校“五湖四海”的局面了。因此,我们的每一所职教院校在确定其培养目标时,都应该充分考虑学校所在地的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应该说,不同地区的高职培养目标是有所不同的,不同时期的高职培养目标也是有所不同的。只要是能够代表当地高水平的岗位能力,就可以确定为同期当地高职所应达到的岗位能力。一些欠发达地区高职的培养目标很有可能仅相当于发达地区中职的培养目标。在这里,有两个观点需要特别声明:一是高职的培养目标是相对的、动态的,呈不断上移之趋势;二是高等职业院校的特色主要是“地方特色”,而非“学校特色”。

4.3加强合作交流,坚持开放式办学

建立院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机制,实行“订单”教育与培训的新模式。学校应增强服务意识,积极满足企业需要;企业依托学校进行新职工的培养和在职职工的培训提高,与院校签订人才培养培训合同,优先录用合作院校的毕业生,并积极参与院校的教育与培训活动,在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培养目标、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学习成果评估等方面发挥先导作用。

因地制宜,实行城乡合作办学。可以利用院校的资源优势,同地方政府合作,举办社区性高等职业院校,使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更贴近急需人才的基层和农村,这不仅可以带动欠发达地区和为农村服务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也为高等职业教育创造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高职教育要加强与世界各国尤其与发达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关注国际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开展以知识和技能为基础、适应国际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职业教育,为学生开辟国际就业空间;鼓励教师和学生到国外接受培训和工作实践,加快参与国际互联网上的职业教育活动,从发达国家中汲取有利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建立多国姊妹学校、合作公司,开展学生、教师互换交流和实习等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合作,达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目的。

4.4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走内涵发展之路

(1)大力加强专业建设。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长期的、根本性的战略任务,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至关重要。要着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上,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要求,集中力量,发挥优势,培育特色,以增强专业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狠抓“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可实行院企挂钩、与市场结合的路子,内培外聘,内引外联,多渠道、多方法,扩大“双师型”教师、实践性教师比例;要解放思想,拓宽思路,通过培养“双师”的机构和高校,专门或委托培养“双师”教师,以解决目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匮乏的现状。

(3)加大实验实训设施建设。作为高职院校,实践技能的培养是教育教学的核心,良好的教学设施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物质基础和必要保证。高等职业院校都要充分认识这些,增加投入,特别是新办的和基础薄弱的院校,更要加大投入力度,要依据地方特点结合自身条件,加强课程开发、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和图书资料的配备,使教学设施尽快达到办学条件的基本要求,保证学生有实验可做、有资料可查,为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4)改进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在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讲解者,是知识的“搬运工”,更应该是知识平台的搭建者,是“导演”;要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在教学手段上,综合运用演示法、参观法、讨论法、模拟法、实习实验法、案例法及现代化电教手段,让学生边学边用,以用促学,学以致用。

(5)加强教风、学风建设。文明的校园、优良的校风,对提高教育质量有重要的作用。校风的核心是学风。抓学风,首先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要有针对性经常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注重实效;其次,必须健全规章制度,强化管理,建立良好的教育、教学工作秩序,规范学生的学习、纪律、行为;第三,广大教职工要为人师表,以自己健全的人格、严谨的作风、无私奉献精神影响学生,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4.5坚持教学模式改革,走制度创新之路

高等教育的普及使高等教育的职能产生分化,社会既需要大量从事科学研究的尖端人才,同时也需要大量应用型人才。因此,根据我国当前的国情以及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吸收外国的经验,积极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职教育新的教学模式,彻底打破传统的学科式教学模式,建立具有高职特色的培养模式。如在课程设置上,应重新整合原有的教学内容,淡化或打破现有基础学科界限,开设一些综合性课程,建立模块课程体系;教学计划与职业岗位资格认证体系相融合,对学生实行“双证制”;改革现行考试制度,实行新的考试办法等。

4.6完善办学功能,走终身教育之路

高等职业人才对工作岗位的适应,随着经济、社会与科技的发展,其内涵及外延常处于变动之中。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以此满足高等职业人才的素质提高与工作转换的需求。

第一,充分发挥各高职院校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的作用,逐步构建学院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完整、统一的体系,及时把相关专业领域中的核心教学与训练项目用于企业职工的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

第二,根据企业、行业和社会的需求,积极开拓职业培训市场,主动面向行业和企业开展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在职培训,在职职工、转岗职工的知识更新和技能提高培训,以及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

第三,深化成人高等教育和远程教育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成人高等教育和远程教育发展的新格局,并积极促进网络教育的国际合作,探索国际化的现代远程教育模式,逐步形成大众化、社会化、国际化的终身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汪守建,刘永强等.WTO呼唤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发展——从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谈起.教育探索,2003,(9)

[2]宋官东等.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及对我们的启示.外国教育研究,2002,(10)

[3]宋旭红等.论非定向型职教师资培养.教育与职业,2000,(7)

[4]郑洁萍等.浅析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4,(3)

[5]孙德荣等.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析.职业时空(上半月版),2007,(5)

【注释】

[1]张育仓,男,高级政工师,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宝鸡市委副市级咨询员。

[2]罗新远,男,经济学博士,正高级工程师,副教授,宝鸡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