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陕西高等教育论坛:新时期高职教育教学观念初探

陕西高等教育论坛:新时期高职教育教学观念初探

时间:2023-1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新时期高职教育教学观念初探张文斌[1]人的行为都是受观念支配的,不同的思想观念,会产生不同的行为结果。所谓学历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经过国家考试,进入国家批准的教育机构学习,获得国家承认的学历证书的教育。二是普通高等教育与高职教育的差异。一些专家更明确指出,未来的知识社会要通过终身教育、终生学习、建立学习型社会来实现。

陕西高等教育论坛:新时期高职教育教学观念初探

新时期高职教育教学观念初探

张文[1]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西安 710300)

【摘 要】人的行为都是受观念支配的,不同的思想观念,会产生不同的行为结果。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时间不长,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模式等还在不断的探索创新,但新的形势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挑战。面对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形势,我们的教育思想、人才培养的方案、培养的目标、课程内容的设计、教学的方法及全方位素质教育等观念必须与时俱进。

【关键词】新形势;高职教育;观念;创新

1.新时期学校教育的功能

传统观念把教育看成是简单的“教-学”或“授-受”的过程,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现代终身教育的理念认为:教育是把自然人培养成社会人的实践活动,是直接以塑造和构建主体自身为对象的实践领域。也就是说,教育是设计和塑造成功社会人的实践历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的年度报告中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这个人同他自己的关系的转变,是今后几十年内科学与技术革命中教育所面临的最困难的问题。”这就明确指出,学校尤其是高等教育,要在教师和学生两个积极性、主动性的共同努力下,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会做人、会做事、会学习、会创新的人才。同时,作为高等职业教育还必须重视培养人才的职业性、技能性和实用性。在教育过程中千方百计地引导受教育者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我爱学”“我乐学”“我学会”“我会学”。

2.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78个字表述了三层重要的内含:一是确定了高职教育的定位——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二是明确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三是指出了高职教育的作用——现代化建设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要深刻理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还必须正确认识和树立以下理念:

一是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

所谓职业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教育。所谓学历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经过国家考试,进入国家批准的教育机构学习,获得国家承认的学历证书的教育。

二是普通高等教育与高职教育的差异。

普通高等教育是以学科为本位,使学生掌握为什么,是什么,将来会是什么,培养的是创新型设计人才。高等职业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使受教育者掌握会什么,干什么,将来干好什么,培养的是技能应用型人才。

三是人才培养的质量理念。

从教育把自然人培养成社会人的本质来说,必须看毕业生是否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从教育是设计与塑造成功人的实践历程来说,必须看毕业生是否实现了成功就业。因此,社会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和毕业生成功就业的满意度,就成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高低的根本标准。

3.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

一个成功的学校是否有特色,完全是靠它培养的毕业生是否有能力特色来体现,毕业生的素质特色完全依赖于人才培养的方案。因此,要特别重视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工作。因为,如果设计方案有缺陷,按照有缺陷的方案实施教育过程,不论你的培养过程如何扎实,也难以培养出市场满意的人才,毕业生成功就业的满意度必然不足。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和实施中,既要坚持培养目标的有限性原则,又要重视毕业生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既不能把学生毕业后的终生学习中才能掌握的知识、形成的能力、养成的素质统统列入培养目标,又要精选教学内容,重视具有广泛迁移性的知识的教育,把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和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列为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

这里我们要走出一个传统的误区,在生产力发展低下的阶段,把人生分成截然不同的两半,前半生用于接受教育(贮存知识),后半生用于工作(输出知识),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教育者千方百计想把受教育者后半生可能涉及的知识传授给他们。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今来看,你传授的知识不可能满足他一生的工作需要,而终生教育、学习型社会的提出,就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1994年和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先后两次在意大利和加拿大举行世界终身学习会议,大会一致认为,如果没有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就难以在21世纪生存。终生学习已不是一种概念,而是一种生存方式。一些专家更明确指出,未来的知识社会要通过终身教育、终生学习、建立学习型社会来实现。21世纪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而是不会继续学习的人。

因此,在制订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有句话应当切记:有所为,有所不为。

4.课程改革的思路

作为一所大学,尤其是高等职业院校,可能有许多工作的“重点”“中心”、甚至“重中之重”。其实,也别想那么多,高职院校工作的真正中心只有两个:一个是作为培养目标的合格毕业生;另一个是围绕各专业学生的需求所开出的课程。有关资料报道,像剑桥、普林斯顿这样世界著名的大学,他们选择教授的第一标准,不是看他论文和著作多少,而是这位教授能为他的学生开设如何先进而有用的课程。再仔细观察一下,现在世界上那些著名的校长们无论在何种论坛上的演讲,何种媒体上的宣传定位,无一不是他们开设了多少先进的课程和如何培养学生。因此,我们贯彻16号文件,转变教育观念,不能不把课程改革作为核心。同时,由于高等职业教育是为进入职业领域作准备的就业教育,其专业是按照职业岗位对专门人才的要求开发设计的,不同职业岗位实际工作的活动范围需求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不同,针对这一需求设置相应的课程并严格组织教学和培训,使毕业生满足社会需要。所以,我们对每一个专业开设一门课程,就要分析这门课程教学后,能满足培养学生的那些要求,使他们学会了什么,提升什么技能,开发了什么能力,否则就坚决不能开设。这也是我们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5.教学方法的适应性(www.xing528.com)

传统的教育观念,在农业经济时期是传承已有知识;工业文明时代强调培养标准件型人才,以适应机械化大生产的要求。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据估计近30年,人类的科学技术发展、发明和创造,超过了以往2000年的总和,预计未来30年,还可能要再翻一番。这种重大变化表明,我们所处的时代与过去时代根本不同。现在绝不是过去的再现,未来更不是过去和现在的翻版。所以,那种“传道、授业、解惑”或再生功能的教育,已遇到严峻的挑战,如果我们的教材,我们的教学方法,我们的实践教学还完全立足于教育的再生功能,过分重视传承,只是简单地再生,重复过去的东西,缺乏创新与超越,你今天传授给学生的东西,明天亦可能淘汰,就更谈不上满足社会和人类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提倡课程创新、方法创新、思维创新的教育。

要实现创新型教育,还应该转变以下观念:

5.1如何理解教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中指出:学校教育是实现学习的有组织的持续的交流。这里的交流是指两个人或更多人之间信息传输;学习是指任何行为、信息、知识、理解力、态度、价值观或技能方面的长进;有组织是指在一定的机构中,实施相应计划,达到预定的目标;持续是指连续性的保持相应时间。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我们必须改进死板的、灌输式、黑板式、远离实践式的教学方法。

5.2如何理解差异性教学

传统的教育,强调学校和人才的共性。大纲、教材、教学计划,甚至授课计划都实行统一的标准,常常出现百校一面和千人一面现象。现代社会的多样性,要求人才的多样性,从个体来讲,就是要有个性;从一个学校、一个专业来讲,就是要有特色。实践也说明,一个学校特色鲜明,培养的人才能受社会欢迎。从某种意义上讲,特色就是质量,没有特色的质量不是高质量,没有质量的特色也不是真正的特色。对高等职业教育来讲,特色和质量都是学校的生命线。要特别重视学生的个性化教育。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不是精英教育,接受高等教育是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这几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施,高职入校的受教育者基础文化素质偏低是不争的事实,但教育者不得歧视,要改变观念,实行分层次教学,因人施教,体现差异性,体现和谐性,体现人本性。假设一些学生入校时文化课基础较差,英语、数学考试不及格,而他思想灵活,工艺性强,爱动手,毕业时获得了多种技能证,他很受社会欢迎,你能说这样的学生不是技能型人才?因此,如何看待质量,如何因人施教,这完全是一个理念问题。

5.3如何理解教学质量

教+学=教学,也就是说教和学是两个元素,这两个元素的有机结合才是教学。作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通过学校、教师、职工为学生提供课程服务,使学生从一个具有高中教育阶段毕业资格的普通公民发展成为具有高等职业教育毕业资格的专门人才。学生的这一发展过程,从质的方面讲,是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优化、职业定向化技能的提升、职业综合素质的提高,成为一个社会职业人的过程;从量的方面讲,是一个人力资本价值的增值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校所有教育工作者服务成果的获得者,教育工作者从培养合格学生中体现了自我价值。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说设计的课程回答的是教师应该“教什么”和学生可能“学到什么”的问题的话,那么,教学要回答的便是教师“怎么教”或“怎么更有效的教”和学生“怎么学”或“怎么让自己会学”的问题。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师、书本、课堂是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教的原发性,把着眼点放在如何教上,使教学过程成为知识、技能的“授-受”过程;而现代教学观主张,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以实现课程目标为导向的师生协同互动的交流过程,教和学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教和学关系的本质是主导与主动的关系。教师的教主要是为学生的学服务,而且要起主导作用。学生的学如果不主动,就证明教师未起到真正的主导作用。教师就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艺术等方面的设计上人性化,使学生的学更加主动。

考试是检查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师在设计考试之前必须弄清楚“为什么考”“考什么”和“怎么考”的问题。高等职业教育是重视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的教育。因此,从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出发,要真正研究和设计考试体系,使考试的指挥棒导向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达到。

6.素质教育的理念

所谓素质,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知识、能力、素质是构成人才的三个要素。素质不是知识,也不是能力。知识在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中处于表层,但它是基础,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没有丰富的知识就不可能有很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能力是在掌握了一定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培养训练和主体自身的实践锻炼而形成的,是素质的外显,在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中属于里层;素质是人把从外在获得的知识内化于身心,升华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和涵养,属于内核。所以,人们说,素质是做人、处事、做学问的功底。

所谓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它是着眼于提高人的内在品质和素养、强调知识内化和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从素质教育的思想和理念看,高质量的人才是知识、能力、素质的高度和谐和完美的统一。从人才培养角度而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往往只解决如何做事,而提高素质则更多的解决如何做人的问题,只有将会做人与能做事有机的结合,使培养的人才既学会做人、又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发展,才是理想的高素质教育。也就是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也必须体现在全面提高人才的素质上;只有提高了人才的素质,才能说是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观念是指人对事物的认识和看法。一种观念的形成不易,而要改变已有的观念往往更困难。有句话说:观念决定成败,思路决定出路。面对大力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形势,我们每一个从事职业教育的工作者、关心和支持职业教育的仁人志士,都必须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促进职业教育的办学观念转变。借鉴国外先进办学经验,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努力办好高等职业教育,为中华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作贡献。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3]张文斌.素质教育与校风建设.机械职业教育,2007,(1)

【注释】

[1]张文斌,男,教授,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