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实训与理论有效融合:财经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实训与理论有效融合:财经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时间:2023-1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与积淀,特别是近十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积极探索与实践,已形成了“实训与理论相融并进,岗位与课堂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鲜明职业特色。

实训与理论有效融合:财经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实训与理论相融并进 岗位与课堂有机结合
——财经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阎 平[1] 刘晓玉[2]

(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咸阳 712000)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财经类高职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更高要求。结合财经类专业特点,对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财经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从形成的背景与思考,探索和实践过程进行了认真地回顾和总结,介绍了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内涵。

关键词】财经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财经类高职学院,自建校以来,始终坚持依托行业优势,走产学结合的道路,努力培养素质高、能力强、适应周期短的财经类技能型专门人才。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与积淀,特别是近十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积极探索与实践,已形成了“实训与理论相融并进,岗位与课堂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鲜明职业特色。

1.“实训与理论相融并进,岗位与课堂有机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的背景与思考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急剧上升,加之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低成本”办学优势,不同层次的财经类院校迅速崛起,一些理工类高职院校也纷纷开设财经类专业,财经类高等职业教育竞争十分激烈。40年的财经教育的实践告诉我们,低成本并不等于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低要求,低成本并不等于就能容易培养出高质量的财经人才。一个学校能否得以生存和发展,不在于办学规模的大小,而在于有没有特色。没有特色,就没有竞争优势,就必将在新一轮竞争中被淘汰出局。

面对怎样才能培养高质量的财务会计人才,我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1)我院是一所财经类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审计等财会类专业学生占80%以上。学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明确提出了突出“财会”个性,打造“财会”品牌,彰显“财会”优势的建设思路。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上突出工学结合,在品牌战略上突出“财会”特色就显得非常重要。多年来,我院会计教学在理论知识方面有着较强的优势,但如何突出实践性教学,培养出适应管理、服务一线的素质高、能力强、适应周期短的高技能人才,满足实际工作岗位对人才的要求,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2)学院在进行大量社会调研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财经类工作的实际特点,认识到要突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突出财经职业教育特色,关键在于创造一个仿真的实训环境,让学生能够在真实或高度仿真的情况下,广泛进行真实或仿真的会计实务操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实现学校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在实际工作中,会计岗位的日常业务主要是在办公桌上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在财经类职业院校的校内教学中,要达到实践仿真效果的核心,关键在于营造真实的财会工作氛围和环境,在于能为学生提供真实或仿真的“实训资料”。其核心是在实训中所使用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资料要与企业实际发生的业务一致,把“真的”资料交给学生使用。这样学生就能够在面对这些“真”资料的时候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即在课桌上体验财务室办公桌上的工作感受。财务工作的实际告诉我们:要真正培养出适应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素质高、能力强、适应周期短的财经类高技能人才,真正办出学校特色,办出学校优势,最关键的因素是看谁能将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放在突出的地位,看谁能够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创新,为学生提供比较真实的模拟会计实训资料,做到融实训与理论、岗位与课堂为一体,形成“边讲、边学、边练”,“教、学、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实现学校培养目标与实际工作需求的“零距离”。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院积极探讨财经类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举办了“高职高专教育研修班”“高职高专教育论文交流会”,广大教师围绕研修、交流主题发表论文,为实践性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持。学院财会类专业教师长期在会计师事务所顶岗实践、在行业企业挂职锻炼,涌现出了一批双师型人才,为全面实施实践与理论相融教学,提供了人力支持。学院长期着力教学内容与课程改革,先后编写了课程实训大纲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实训教材,建成了财会实训中心,建立了59个会计专业专用教室,先后建设了80个长期可靠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全面推行岗位与课程有机结合教学提供了保障。另外,学院还制定了与之相配套的规章制度、相应的考核标准及毕业生质量标准。

2.“实训与理论相融并进,岗位与课堂有机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以岗位需求为导向,调整实践教学内容。我院会计专业具有40多年的办学历史,1997年试办高职会计专业以来,我们根据会计工作岗位对高技能人才的能力需求,不断转换教学思路,寻求最好的教学内容。探索的过程就是提高认识的过程,我们认识到:突出实践性教学的首要问题,是适应会计工作岗位需要,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断进行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逐步建立了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对传统的“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以及“会计电算化”等四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在基本保持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与课程教学内容相配套的“基础会计实务”“财务会计实务”“成本会计实务”“会计电算化实务”等实践教学内容。

(2)以提高技能为目标,构建实践性课程体系。为了突出实践教学、确保实践教学的实施,1997年试办高职会计专业以来,在制定实施性教学计划时,增加了“基础会计实务”“财务会计实务”“成本会计实务”“会计电算化实务”等实践教学内容,并将其独立设置为与理论教学配套的“实务”课程。这些课程与理论课教学在同一学期开设,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进行实务训练,学中做、做中学,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对每一独立会计业务的处理方法。同时,将毕业前进行的综合模拟实训和顶岗实习列入教学计划,作为学生的必修内容,从而形成了完整的会计主干课程“课程实训+综合模拟实训+顶岗实训”的“全过程”实践教学体系。

(3)以强化训练为目的,探索实践性教学方式。我院探索实践性教学方式迄今大致经历了三个过程。

一是试行过程。1999年,我们在实施性教学计划中建立了“4+2”的课程教学方式。即在第一学期“基础会计”、第二、三学期“财务会计”、第四学期“成本会计”、第五学期“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中,各门课程均在每周4课时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再增加每周2课时的实训教学,用来同步进行“基础会计实务”“财务会计实务”“成本会计实务”“会计电算化实务”等课程的实践教学,使每学期的主干课都有会计单项实训,形成了学生在校期间的会计实训不间断。会计主干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并进,使“教、学、做”有机结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综合模拟实训的设置上,要求学生在毕业前进行为期六周的仿真会计账、证、表等会计业务处理,先进行三周手工实训,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周电算化实训以及两周的珠算、点钞、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计算机基本技能操作等训练。在综合模拟实训完成后,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或由学生自主联系的实习单位进行为期九周的顶岗实习。

二是理性思考过程。“4+2”课程教学方式和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建立与运行,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再加上毕业前的综合模拟实训和岗位实习,大部分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直接进入角色,且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但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由于教学内容进度的原因,每周2课时还不能完成课程实训的全部内容,而且缺乏系统性。

三是改进过程。2004年,我们进一步增加了课程实训时间,将原有课程教学“4+ 2”改为“4+2+1”,在原有每周2节课程实训的基础上每学期期末再增加1周(36课时)的集中课程实训。这1周的实训操作安排在本门课程理论考试结束之后,这种新的课程实训模式进一步加大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训练,完善了课程实训的系统性。

(4)以“仿真”操作为手段,优化实践性教学条件。学院在优化实践性教学条件方面重点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建立了适应课程实训的专业教室,满足了课程实训与理论教学相融并进的基本条件。多年来,我院根据会计工作的职业特点,先后对59个教室进行了改造,增加了多媒体教学设备,配备了会计工作所需的基本物品,使教室基本具备了进行财经职业技能训练和财经业务实训的条件,能够满足学生“基础会计实务”“财务会计实务”“成本会计实务”的课程实训需要。专业教室的建立,使传统的教室成为“教、学、做”一体化,教室与实训室一体化的学习场所。

二是建立了适应综合训练的校内实训中心,增强了实训的“仿真性”,为实现岗位与课堂有机结合提供了重要保证。1996年10月,在陕西省财政厅的大力支持下,我院在全国财经类院校中率先创办了“陕西华秦会计师事务所”,先后有10多位具有注册会计师资格、注册资产评估师资格、注册税务师资格的教师在该所从事专职工作,20多名具有会计师、经济师资格的教师参加事务所兼职工作并进行社会实践,直到1999年,事务所按照规定与学院脱钩。1997年,我院建立了可容纳90名学生实习的融手工操作和会计电算化操作于一体的会计实训室,配有90多台计算机和“用友”“安易”等专用会计电算化软件,在当时属于国内先进水平。2001年,我们又建立了10个模仿企业会计工作环境的会计实训室,一次可以容纳600人同时进行会计实训,满足了学生进行会计综合实训的需要。学生在“仿真”的会计实训中心,运用真实的会计资料进行业务处理,实现了岗位与课堂的有机结合。(www.xing528.com)

三是建立了适应顶岗实习的校外实习基地,创造了实现“零”距离接轨的有效途径。早在1991年,我院在省财政厅的支持下,分别和铜川、咸阳、渭南三地市的财政局及所属各区县财政局建立了实习基地,依托他们与100多个国有企业建立了协作关系,为学生实习和教师社会实践提供了良好的条件。2006年以来我院先后又与咸阳偏转股份有限公司等80家企业签订了校外实习基地协议书,为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和开拓专业视野创造了良好的职业环境。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上通过对单位真实发生的会计业务进行会计处理,为毕业后直接进入岗位角色打下了坚实基础,从而实现了课堂学习与会计工作岗位的“零距离”接轨。

(5)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为了适应会计实践性教学的需要,我院从1991年起,狠抓了“双师型”素质队伍建设,鼓励教师进行社会实践,并通过国家考核获取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和中级任职资格证书。在我院教师中,现有7位注册会计师、4位注册资产评估师、3位注册税务师、1位律师和20多位会计师、经济师等,还有一批其他专业具有“双师型”素质资格的教师,他们边教学边参加社会实践,经常参与会计师事务所、企事业单位的实际工作,为仿真实训教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资料和案例。同时学院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安排专业教师进行社会实践,每年利用假期或课余时间,在实际工作单位或校外实训基地实习20天以上,并对实习情况进行总结与交流,提高了教师的实务操作能力。

3.“实训与理论相融并进,岗位与课堂有机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内涵

在长期教学过程中,我们突出实践性教学,已形成了具有鲜明职业特色的财经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训与理论相融并进,岗位与课堂有机结合”。这就是:突出财经职业实践性教学的“双内容”“双大纲”“双教材”“双计划”“双师型”“双课堂”“双考核”“双证书”的财经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八双教学”模式)。

(1)双内容——实践与理论教学并重的两套内容。财经专业实现理论教学与实务操作相结合的核心,是要将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教学内容同时反映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在确定理论教学内容时,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合理确定教学时数,保证学生比较扎实的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在确定实践教学内容时,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按照“课程实训+综合模拟实训+岗位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确定实践教学内容。

(2)双大纲——实践与理论教学并举的两套大纲。即对主干课程分别编写“理论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大纲”。在“理论教学大纲”中,明确了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在“实践教学大纲”中,针对理论教学的内容和进度,按照课程实践的操作步骤和实际工作程序,根据我院现有的实训条件与环境,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接受能力,合理设计各环节实训内容。

(3)双教材——实践与理论教学并列的两套教材。多年来我院一直采用理论和实践“双教材”进行教学,理论教材突出了基础知识,实训教材体现了技能训练。理论教材依据专业教学计划与课程教学大纲,主要选用教育部财政部组织编写的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实训教材依据专业教学计划与课程教学大纲,采用我院组织教师编写的《基础会计实践教程》《财务会计实践教程》《成本会计实践教程》《会计电算化实践教程》等。

(4)双计划——实践与理论教学并行的两套计划。为确保“双教学”模式的实施,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根据课程教学的“双大纲”和选用的“双教材”,同时编制每个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种“教学进度计划表”及“课时授课计划”(教案)。

(5)双师型——实践与理论教学并用的双师教师。“双教学”对教师提出了“双师型”素质的标准和要求。目前,我院已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同时还聘请了大量的专业能力强的会计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他们既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素养,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专业技能,既能进行理论教学,又能承担实践实训指导任务。

(6)双课堂——实践与理论教学并联的授课模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从而形成了理论和实践教学“双课堂”模式。“双课堂”是实施职业技能训练的基本前提和保障,同时也给教学设施和条件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对理论教学,主要在具备实训条件的专业教室进行,采取讲授和讨论等方式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完成理论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为进行实践教学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撑;对课程实训教学,在具备实训条件的会计专业专用教室或者实训中心进行,使专业教室成为“教、学、做”同步、教室和实训室一体化的教学场所。实践教学课堂还包括在校外的顶岗实习,它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更广地接触实务的机会和条件。为了达到顶岗实习目的,实习基地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指导学生的实习过程,并在业务上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际操作机会,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7)双考核——实践与理论教学并查的考核方式。为了实现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目标,多年来我院一直对学生在校期间的理论和实践课的学习效果,实行“双考核”制度,制定了具体的考核办法和标准。对于理论考核,我们主要测试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了解、理解和掌握情况,主要通过笔试答卷的方式来进行。对于实践能力考核,重点考查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通过“仿真”实务操作技能或上机操作的考核方式。综合实训主要考核学生是否能够执行会计工作规范,遵守会计职业道德。顶岗实习由实习单位和指导老师根据学生实习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协作精神、综合素质及撰写的实习报告等,对学生岗位实习的表现和能力进行综合考核与评价。

(8)双证书——毕业证书与资格证书并获的两种资职认证。按照实施性教学计划的要求,学生毕业时除取得毕业证书,还应当取得会计电算化资格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等“职业资格证”,并规定没有获得“职业资格证”的学生不能按时毕业。为了推行“双证书”教育,学院将日常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考证紧密结合起来,二者之间的相互沟通与衔接,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和技能,又取得了被社会承认的职业资格证书。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考前培训和辅导,提高了学生“职业资格证”考试的通过率

4.“实训与理论相融并进,岗位与课堂有机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

通过对学生实习单位和毕业生用人单位的了解,我院具有财经职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1)服务社会实现了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由于我院毕业生具有专业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特点,形成了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和实际工作适应能力,实现了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接轨。用人单位评价我院毕业生素质高、理论基础扎实、实际操作能力强,可以直接进入实际工作角色。学院通过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总体工作能力和职业素质感到满意。

(2)培养高技能人才提高了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能力。“八双”教学模式的建立与运行,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再加上毕业前的综合模拟实训和岗位实习,大部分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直接进入角色,且有较强的动手能力。2005届毕业生专业基本技能考核取证率为90.09%,2006届取证率为93.78%,2007届取证率为93.89%,近三年平均取证率为92.76%。

“实训与理论相融并进,岗位与课堂有机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我院四十多年探索财经职业技术教育特色的结晶,也是未来财经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我们将不断继承和发扬学院办学特色,立足财经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不断丰富职业技能训练内容,不断提升职业教育训练内涵,努力创办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的财经类高职院校,为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培养更多更好的素质高、能力强、适应周期短的财经类技能型专门人才。

【注释】

[1]阎平,男,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2]刘晓玉,女,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