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陕西高等教育论坛:迈向高教强省

陕西高等教育论坛:迈向高教强省

时间:2023-1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由此我们可以认为,高等教育强省的“强”应该体现在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的贡献上。

陕西高等教育论坛:迈向高教强省

对陕西由高教大省迈向高等教育强省的思考

彭三民[1]

(陕西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西安 710100)

【摘 要】陕西虽然是高等教育大省,然而并不是高等教育强省。从教育的视觉看,陕西的高等教育现状与高等教育强省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结构需要调整,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不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对经济社会贡献率低,不能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等。因此陕西要想建设成为高等教育强省,必须做到: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改革现有的教育体制与运行机制,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开展技术服务,推进技术创新,提升高等教育对社会进步的影响力。

【关键词】高教大省;高教强省;差距

1.引 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的推进,高等教育在促进国家科技创新、提高国民素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与日俱增。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成为影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因此,在以知识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时代,把高等教育做强、做好,建设高等教育强省乃至高等教育强国,是时代的要求。

中共陕西省委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把陕西建成西部强省,并把“科教强”作为其重要内容之一。同时进一步指出,创建具有国内先进水平乃至国际知名的一流高等学校和学科,把我省建成全国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重要基地。笔者以为,这一战略的实施,对建设创新型陕西乃至实现陕西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这对我省的高等教育来说,无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建设高等教育强省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及社会各方面齐心协力,共同建设。本文试图从教育的视角解读高等教育强省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就我省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有关问题(由于篇幅所限,在此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提出拙见,与大家探讨。

2.从教育的视角解读高等教育强省

2.1高等教育的规模、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高等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社会需求是高等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和动力。因此,高等教育的规模必须与社会需求相互协调,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此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不仅需要理论型人才,也需要工程型、应用型及技能型人才。满足社会需要的各种人才应该是成龙配套的。这就要求培养不同类型人才的高等教育机构也应该与之相匹配。

作为高等教育强省,其高等教育的总规模应该与省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高等教育所提供的教育服务及人才支持与社会需要相一致;就微观层面而言,人才培养结构、各专业的培养规模及其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应该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

2.2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协调发展

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是高等教育强省的必要内涵,也是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重要保障条件之一。高等教育强省关于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应该在符合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前提下,明确划分各级政府、学校、企业、社会团体及公民个人在实施高等教育过程中的职责、权利与义务,真正确立高等学校独立的法人地位和办学自主权;建立明晰、高效的,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各方面行使权力、履行义务的管理运行机制,并建立涵盖高等教育办学诸方面的绩效评价与问责机制。使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有机的结合为一体,在协调、宽松的氛围中健康、有序的发展。

2.3高等教育能满足人们多种多样的高等教育需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推进,知识爆炸性增长,技术更新加速。一方面职业岗位对劳动者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职业移动、转岗频率加快。在这种情况下,从业者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才能适应长期就业的需要;城乡新增劳动力、城镇下岗职工、农村富余劳动力等,要获得就业资格,并实现就业,也必须学习和掌握与将要从事的职业岗位要求相适应的知识和技术。因此,可以断定,人们对包括高等教育的教育服务需求将与日俱增。这种需求必然会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强大的驱动力,促使高校深化改革,拓展职能,满足人们对高等教育服务多样化的需求。

为了适应目前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应该尽可能多的为社会成员提供他们所需的各种高等教育服务。不仅要关注那些在校园里求学的学子,也要关心那些需要进行技术培训的下岗职工和在岗职工的培训需求,还有那些需要出门打工的农民工进行技术普及的需求。不仅要考虑全日制的教育需求,也要兼顾那些非全日制学习者的要求。在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方面,要能满足人们对各种教学内容的需求,并能在各种教学模式之间进行灵活转换。

2.4高等教育对社会经济的贡献大

在高等教育已经走向大众化的今天,大学已从象牙塔走向社会,成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其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大学再也不会像先前那样“与世隔绝”。大学与社会的结合,这是当今大学发展的必然。经合组织(OECD)的研究认为,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25%应归功于教育,因此考核大学水平高低的视角应从全社会的角度,跳出大学来看大学,即考察其对社会的影响或贡献,因为无论是实力也好、质量也好、特色也罢,也无论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还是社会服务,其最终的落脚点都是对社会的影响与贡献,仅考核实力、质量和特色等是不全面的、不深刻的,对社会的影响或贡献是学校全方位作用于社会的结果,是一个综合指标。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高等教育强省的“强”应该体现在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的贡献上。这一点从世界高水平大学和我国的高水平大学中可以得到印证。只有2000名学生的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之所以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主要在于其是美国火箭设计的发源地,培养了二三十位诺贝尔奖得主,在航空航天领域居于世界主导地位,足可见其对世界的影响和贡献。

3.陕西由高等教育大省迈向高教强省的距离

3.1高等教育结构需要调整

目前陕西的高等教育,规模基本上是合适的,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现实水平。但是结构有待调整。一是要适当调整高等教育的结构,加大高等职业教育的比例,同时完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二是在目前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中,除成人院校外,其余的在培养人才方面所提供的教育服务主要局限于全日制的学历教育,或职前教育,尚未建立适应终身教育的教育服务机制和模式,不能满足学习化社会背景下人们对高职教育多样化的需求。三是高职院校针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或行业、企业的需要实施新技术与新产品研发、促进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能力不强,表现在由高职院校主动的或主要由高职院校负责实施的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较大的技术研发项目很少。四是多数高职院校面向区域经济社会或企业,在实用技术推广、技术咨询等方面主动为社会提供服务的机制尚未形成。

3.2高等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不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不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我省高职院校除部分有行业背景的之外,其余的基本上是教育部门孤军作战,行业、企业参与很少,高等职业教育没有真正同我省经济建设融为一体。显然,这种状况很不利于高等职业教育依照行业及企业的要求培养人才,从而使高职教育的教育服务功能大打折扣。政府作为主管部门,对我省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有待加强。(www.xing528.com)

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不高。虽然“16字方针”里明确规定了企业参与办学的义务,但是因为配套措施不到位,企业参与办学的驱动力不足。

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制度不健全。目前尚未形成完善的、能充分调动各方面支持高职教育积极性的,并具有足够约束力的投入制度体系。由于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普遍较差,尤其是实训基地的现状不能满足当前教学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尚未健全。我省目前尚无游离于高职院校之外的高职教育评价机构,也无与我省实际相适应的质量标准。这种状况不利于人才培养水平的有效提高。

3.3高等教育对社会经济的贡献率低

21世纪前二十年是我国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此期间陕西经济和各项社会进步事业必将得到跨越式发展。不论是六大特色产业、四大基地建设,还是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都需要科技和人才的支持。而目前的人才储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已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与社会需要相适应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不足已成为陕西省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陕西曾被称为高等教育大省、科技大省,但经济发展缓慢,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技术应用型人才缺乏、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低所致。不难想象,在我们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当务之急就是将已有的科技成果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促使我国的生产力有一个大的发展。这就必然需要大量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大量的人才需求必然会给高等职业教育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3.4高等教育不能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

现阶段陕西的高等教育学制不活、教学模式、手段单一;在一些院校的成人教育学院中虽然有短期培训和函授,但其规模、效益以及所能提供的教育服务十分有限。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单一,弹性学制以及学分制等比较先进灵活的教学模式很少见到,限制了人们对高等教育多样化的需求。总体上讲,我省现阶段高等教育的运行机制只考虑了职前教育,没有充分考虑职后继续教育,不能满足人们对高等教育多样化的需求,不适应学习化社会背景下人们终身教育的需求。

3.5人们对高职教育的偏见依然存在,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高等教育类型中,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级技能人才的摇篮,对国家建设的贡献有目共睹,但是人们对高职教育的偏见依然存在,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在陕西,这种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偏见也是存在的。一些人把高职教育视为二流教育,认为上高职不是求学、成材的理想途径,表现在高考第一志愿填报高职的人数远低于非高职院校;高职院校录取的新生其报到率也低于非高职院校,甚至有些已被高职院校录取的学生放弃入学机会而返回中学复读,准备来年再考其他院校。一些用人单位歧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表现在当前劳动用工处于买方市场的背景下,只青睐名校毕业生,追求高学历及用人高消费,本来适合高职毕业生的岗位而聘用非高职毕业生。不同利益主体评价高职教育的价值取向存在差异,尤其是一些学生及其家长对高职教育的期望与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教育的要求之间存在较大偏差,使高职院校众口难调。

4.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建议(重点针对高职教育)

4.1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结构,使专业布局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省政府主管部门要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或人力资源开发规划制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结构调整方案,在此基础上依据各校的学科及专业教学实力状况,本着“优者上,劣者下”的原则合理部署全省高职教育的专业布局。定期发布专业结构调整指南,指导院校制定专业调整方案。

改革专业设置与招生计划的审批机制,要改变仅按学校上报材料履行公事式审批的做法。审批机关应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准确掌握各校的办学优势及其最大承载能力,做到所设专业及其招生计划与办学条件相匹配;此外,使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要保持动态平衡。经过几年的努力,使所有高职院校都有自己独具的“优势专业”,在高职教育领域形成一批具有“优势专业群”的院校。对目前“过热”的专业或有过度教育迹象的专业要加以控制;对社会需要但目前的培养能力依然相对薄弱的专业要给予重点扶持。

建立人才培养结构的反馈、问责机制,即用毕业生的就业结果来验证、评价专业设置与教学设计的准确性。不断总结、积累专业设置乃至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经验,提升专业设置的合理性。

4.2改革现有的教育体制与运行机制

建立由省政府主要领导牵头,教育、人事、劳动、财政等部门及行业参与的高职教育统筹协调机构,加强对全省高职教育的领导和统筹;制定促进我省高职教育发展的地方性政策法规,对政府相关部门、行业、企业支持、参与高职教育的责任、义务做出明确地规定,并把履行责任、义务的情况与考核挂钩,与企业的年检挂钩,与领导的晋升挂钩。

高等职业院校要主动与工商企业建立联合办学关系,相互促进,共谋发展。可组建有联办单位参加的校董事会或咨询委员会,对学校的重大改革、发展战略、规划实施科学决策;在平等、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下不断拓展合作领域。

建立省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价机构。对全省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水平实施周期性地评价,并向社会发布评价结论。其机构成员应主要由专家学者、企业界代表组成。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定上要尽可能地向校外质量要求靠拢。

建立校级教学质量评价、监控机构。对本校教学活动实施全程跟踪评价与监控,对校内教学工作提供咨询服务,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4.3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高等教育需求

陕西高职教育必须转变观念,拓展教育服务面向,由目前只注重职前教育转变为关注、惠及人的一生,实施终生教育,充分发挥和体现高职教育在提高人的综合职业能力、全面素质乃至推进社会进步中的价值。高职院校可建立高职教育超级市场,以满足人们对高职教育多样化的需求。实施这一策略需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一是院校经营者要像商品超市的经营者掌握顾客需求那样准确把握人们的高职教育需求,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学科及专业优势,开发能满足更多人需求的“学习包”,供人们选择学习。二是改革教学管理,变传统的学年制、全日制为部分时间制、弹性学制,并实行学分制,彻底解决工学矛盾问题,从而使更多的人都能有机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接受高职教育。

4.4开展技术服务,推进技术创新,提升高等教育对社会进步的影响力

通过技术服务推进社会进步是高职院校的一个重要职能,也是衡量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要建设陕西高职教育强省,必须始终把发展高职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放到这一点上。高职院校应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开展技术创新、新产品研发及新技术应用研究,并自觉涉猎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有关技术问题开展研究与技术攻关,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省政府应出台促使高职院校与社会组织、行业、企业联手的指导性政策,促使院校与企业建立互惠互利基础上的技术创新共同体,使高职院校的人才、技术优势在推进科技进步的实践中得到充分彰显,同时在实践中使高职院校的技术研发能力得到提升、发展空间得到进一步扩展。

【注释】

[1]彭三民,男,研究员,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