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新高职教育管理体系的思考
曹毓刚[1] 张朝晖[2]
【摘 要】教育创新是职业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的必由之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职业教育创新的核心内容。现行的管理体系严重制约着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在国家实施高等职业院校示范性建设计划项目的历史背景下,分析了现行管理体系的基本情况,三个方面的基本运行特征,管理体系与职业教育内涵建设之间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提出了管理体系创新的基本思路、目标与四项基本原则,又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在示范院校建设中的两个重要举措为例说明了管理体系创新的可行性。
【关键词】高职教育;创新;管理体系;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国家示范院校建设计划的主要任务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管理体系的创新。时至今日,高职教育在教学层面的改革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已经无法实现新的突破,只有深入推进管理体系的改革,构建新型的符合市场规律的管理体系,才可以从体制上为高职教育开拓出更大的发展空间。有专家指出,现行的管理体系已经成为制约高职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1.高职教育管理体系的现状分析
1.1高职教育的宏观管理体系简析
目前,我国教育管理部门对于职业教育的管理机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管理职能的分裂。教育部委托高教司和职成教司负责全国的职业教育管理,各省(市)也相应设置了高教处和职成教处,高教司(高教处)负责职业教育学历教育的管理,职成教司(职成教处)负责职业教育非学历教育培训的管理。虽然高职教育在我国已经成为一种内涵日益丰富的教育类型,非学历培训教育的因素越来越众多,但目前仍然被作为学历教育由教育部高教司(高教处)负责行使管理职能。这不仅对我国职业教育的政策法规的统一性、整体性有一定的影响,而且容易使人产生高职教育仅仅是学历教育中大专层次教育的错觉。因此,教育管理部门应该重新调整现有高教司(高教处)、职成教司(职成教处)的管理职能,建立一个统一的、有效的、良性运转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管理体系。
1.2高职教育院校内部管理体系简析
目前,我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在管理体系上基本上都采用了扁平式的科层制管理模式,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党委书记负责学院的思想舆论管理,院长负责学院的教学运行,各职能部门也分别对书记或院长负责,相互间的有效沟通与协调并不十分顺畅。鉴于这种状况,有些院校归并了院长办公室和党委办公室,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一些问题。从理论上讲,高职院校应该以教育教学为核心构建管理机构,各部门的工作应该围绕教学中心展开,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职能部门之间出于各种考虑互相推诿责任,导致工作效率不高。党政办公室的协调只是一种被动的平衡,不能积极主动地推动学院的发展。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复杂,但管理体系上的双线运行机制却是最主要的原因。因此,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应该实现党政的一体化管理,保证教育方向。教育部已经就此问题展开了系统全面的研究论证,各高职院校也在积极地探索着解决的办法,笔者相信,在近几年内,一种新型的适合高职教育实际的管理体系可以期待。
1.3高职教育现行管理体系的功能分析
(1)结构性矛盾严重。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的管理体系基本上照搬了普通高等院校的固定模式,职能部门也是简单复制过来的。普通高等教育走研究型精英教育路线,在校学生人数少,职工人数相对较多,而高职教育的情况与之恰恰相反,因为在校学生人数的急剧扩大,教职工人数严重不足,套用普通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结果直接导致了教育管理人员与一线教师的结构性矛盾,增大了管理成本。因为管理机构较多,从整体上管理人员显得较多,而具体职能部门内部人数又少得不够用。因此,调整归并管理部门是必然趋势。
(2)与行业、企业的联系不够紧密。教育管理部门对高职院校的归并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天然联系。很多高职院校以前都有行业办学的背景,可以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训、实习,甚至是就业方面的支持,归口教育管理部门后,名义上是行业与教育部门共建,实际上反而削弱了行业对于高职教育的责任与义务。目前情况下,高职教育试图建立工学结合教育体系,要求与企业形成良性互动的运作机制,行业的作用又被凸显出来。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在管理体系上设置能与企业随时沟通交流的职能部门,实现高职教育的真正转型。
(3)地方政府无法介入。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高等教育隶属教育厅和教育部垂直管理,高职院校与当地政府是平行合作关系,一般情况下,地方政府对高职院校并不负有直接的指导作用。但是,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办学宗旨出发,它必须和当地政府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否则,就无法获取必要的信息与政策扶持,服务区域经济也就是一句空话。现行的高职教育管理体系没有与政府职能部门互通有无的机构,因此,学院对于当地经济发展的调查研究通常无法获得当地政府的有力支持,学院的办学活力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高职教学既然是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就应该为当地政府广开参与之门。
1.4现行管理体系与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矛盾分析
高职教育要从外在的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建设的发展道路,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如果内涵建设仅仅停留在纸上谈兵,不进行一次深入彻底的革命,高职教育的生存前景并不乐观。因为内涵建设的核心是教育教学质量,而现行的高职教育管理体系与之并不吻合。
(1)陈旧的管理理念与先进的教育理念之间的矛盾。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一种新型教育类型,强调高等教育对于区域经济建设的技能支持和人力资源保障,教育宗旨是培养生产、管理和建设一线的高技能人才,这种高技能人才同时必须是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职业人。与经济发展接轨是教育的内在逻辑。现行的管理体系则是对于我国传统行政管理模式的简单移植,是一种单纯的人事管理,虽然从理论讲也以调动广大教职工的主观能动性为宗旨,但因为我国传统的“官本位”文化,等级森严的内在秩序才是管理体系的根本特征。这种管理体系并不利于调动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因而无法形成鼓励创造性人才脱颖而出的管理机制。在高等职业教育全面转型的历史时期,陈旧的管理理念与先进的教育理念之间的矛盾是高职教育现行管理体系与内涵建设所有矛盾中的主要矛盾。
(2)双线运行的管理结构与提高管理效率之间的矛盾。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基本上采用的是党政双线运行的科层制管理结构。这种管理运行结构模式对于行政管理而言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符合我国实际的必然选择,对于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在高等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领域照搬这种结构模式是否合适?以前很少有人讨论这个问题。随着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深入发展,国家高等职业院校示范性建设计划的实施,这个问题日益凸显。双线运行的管理结构中,党委虽有领导之名,但行政往往是独立运行的,党委书记与院长也是平等关系,下设各职能部门归口领导。如果党政配合默契,无疑会提高工作效率,可实际出于各种考虑,部门之间相互推诿的现象十分普遍;人事矛盾也相对复杂。因此,在高职教育呼唤创新的时代背景下,理顺高职院校的管理秩序显得尤为迫切。
(3)教职工的正常晋升程序与个人实际工作成效之间的矛盾。从管理学的角度,每一位在岗教职工都应该有正常而且合理的晋升机会,这样才可以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普通高等教育院校虽然也有教师与其他管理干部之间诸如分配不公的矛盾冲突,但总体并不十分突出,而且教师的地位也有国家宏观政策及社会舆论的充分支持。高职院校的情况则相对复杂:一方面是学校的社会地位还没有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认可,不同程度的歧视现象较为普遍,另一方面是高职院校因为办学历史较短,校园文化积淀不够,教师与广大管理干部之间的矛盾冲突在一定程度上还比较尖锐,最主要地体现在个人的正常晋升方面。管理干部在正常的职务晋升之外基本上都可以参与教师系列的职称评定,而且在评定职称的过程中因为社会潜规则享受了比普通教师更广泛的便利条件,可以得到更多的实惠。通常情况下,教职工的晋升程序与个人实际的工作成效并不完全对等。
2.创新高职教育管理体系的思考
2.1管理体系创新的基本思路
管理体系的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各个高职院校的具体情况又大不相同,不一定采用完全相同的模式,但彻底打破原有的管理格局是必然的选择。我们可以尝试着在原有机制的基础上逐渐渗透企业因素,但最终在时机成熟时还是要重构管理体系。破而后立是创新的基本思路,只是教育创新不容有失,破的过程一定要慎之又慎,如果没有论证成熟,则宁可维持现状。以笔者的浅见,虽然教育的企业化运作并不足取,但企业的运作机制尤其是企业组织管理机构的设置对高职教育却不乏启迪。企业在管理机构上十分重视与市场和政府部门的及时沟通,虽然教育管理更为复杂,但二者从理论上完全可以实现有机融合。
2.2管理体系创新的基本目标(www.xing528.com)
高职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必须获得政府的有力支持,与区域经济发展保持某种内在的逻辑联系。高职院校为当地政府提供足够的技术与人力支持,当地政府则应该为高职教育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更为优越的教育环境,为在校学生的实习与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在另一方面,高职教育要为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必须结合企业的内在需要实施教育过程,企业与学校应该是合作互惠的关系,企业为学校提供就业机会和具体的课程教育目标,学校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智力、技术和人力支持。因此,政府、企业都应该间接或直接地参与到教育的管理过程,高职教育管理体系的创新目标必然是工学结合的政府、企业和学校三方共同参与的新型管理模式。
2.3管理体系创新的基本原则
高职教育管理体系的创新应遵循如下四个基本原则:
(1)打破科层制。科层制是我国行政管理的基本模式,长期以来为高等院校采用,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发挥着重大作用,被实践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高职院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别无选择地沿用了这种模式。科层制管理模式是一种内在秩序的显性化表现,对多变的市场因素缺乏灵活的应对。高职教育关注教育实施的效率,需要与市场的合理对接,因此高职教育只有建立应对灵活的部门负责人制度,打破科层制管理模式,才能实现教育创新的实质性的突破。
(2)引入市场机制。高职教育是市场经济下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结果,无论从办学宗旨,培养目标,还是发展方向来说,都应该借鉴市场机制,构建一种有利于调动广大高职教育者积极性的、相对公平的、有利于良性发展的竞争机制,尤其是分配制度上,不是按照职务(或职称)的高低配置资源,而应该按照岗位或者实际的劳动效果来套改工资与奖金,形成鼓励创新、积极向上的教育氛围。以职位高低和职称次序为依据的分配制度实际上是一种福利分配,与市场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冲突,从长远来看不利于高职教育的发展。
(3)党政归并。党委对高校的领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高等教育思想舆论及根本方向的把握上,其管理职能应渗透于教育运行的各个环节中去。长期以来,各高职院校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运行中,因为强调专业能力,有忽视党的领导的不良倾向,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往往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党政归并是指对现行高职教育管理体系双线运行特征的改革,加强党委对于学校的领导,实现党政一体化。目前的当务之急是调整合并各职能部门的功能,集中力量服务于教育教学核心。
(4)全员管理。随着高职教育顶岗实习的全面推广,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难度会越来越大。一般情况下,高等院校内部管理人员与教师的功能互不重叠,教师负责教学运行,管理人员则执行对全院的管理任务,这不仅造成了管理队伍的日益庞大,而且对教师的作用也没有充分发挥。高职教育转型后,教师的功能与地位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教书已不是单一功能,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职业技能是本职工作,育人成为核心,因此,参与教学管理是大势所趋。不仅教师,甚至企业人员、政府公职人员也要渗透到教育管理中来,高职教育不只是高职院校的事情,而是社会各界共同的事业。
2.4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管理体系创新的两个重要措施
当前,各高职院校普遍认识到,政府与企业的参与是高职教育的长足发展潜力的必要保证。但如何与政府、与企业合作,不仅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气。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在这一方面的探索是富有成效的,“百县千企联姻”工程与全面全员顶岗实习的实施,为学院各种机制的创新尤其是管理机制的创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1)全面推行全体学生的顶岗实习。顶岗实习已经成为深化高职教育改革的共识,而且要逐渐做到全体在校学生的顶岗,甚至整个教育过程都要以顶岗为核心来展开,不仅仅是半年或者一年时间的短期顶岗。教育行为必然会从集中进行过渡到分散实施,学生越分散越能体现顶岗的特征,这虽然增加了管理难度,却能有效地保证教学效果。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从2007年开始,在25个省,157个地区,1005年企事业单位对全院88个毕业班3444名学生执行了顶岗实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比较全面地掌握了学生在顶岗环境中的真实状况,对顶岗学生的管理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初步磨合了企业与学校的共同管理机制。
(2)逐步推行“百县千企联姻”工程,实施校政、校企合作计划。与地区政府及企业合作办学是高职教育切实可行的办学思路。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在与企业合作的同时,积极探索与地区各级政府的合作办学新路,力争在农民培训、学生实习与就业等方面打开新局面。2006年底,学院提出了“百县千企联姻”的新思路,其基本内涵为:以学院现有的校政结合、校企合作基础为平台,选择与学院开办专业密切相关的县级政府、相关企业为联谊点,形成紧密合作型、松散结合型、辐射互惠型三级联谊圈,争取3至5年时间建成融100个县、1000个合作企业的校政、校企联谊会,积极推进工学结合教育诸多方面的深度合作。经过一年的论证完善,现已到了实施阶段,这是深化高职教育的一次大胆的创举,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肯定。目前,学院以校友联合会为依托,已经与近50个县政府数百个企业建立了稳定的长期合作关系,初步探索出了有效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百县千企联姻工程”的实施,为进一步深化高职教育改革在操作层面上搭建了切实可行的现实平台,既具有高职教育发展的战略意义,又具有示范院校建设的战术意义,为解决高职教育在办学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提供了坚实的方法论基础。
3.结 语
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是一件既无经验可以借鉴,又没有全国一致的实践上的共识,但是却肩负着继往开来的历史重任。示范性高职院校必须通过自身的艰苦努力,探索出切实可行的建设方案,为更多的非示范院校做好发展的示范、改革的示范和管理的示范。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令人欣慰的是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在高职教育管理体系创新方面先走一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本文站在示范建设的高度,提炼了这些经验,对教育管理体系创新做了一些初步的理论探讨,至于创新的具体内容,因为涉及面更为宽泛,还需要进一步的讨论,故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1]吴启迪.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引领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J].中国高教研究,2007,(1)
[2]范唯.搞好示范院校建设,引领高职教育发展[A].2007高等职业教育国际研讨会(中国·青岛)论文集[C],2007
[3]王小梅,陈解放,曾令奇,李津石,李燕,张冠文,石忠,刘志国,周建松,方华,张希胜,孟学英.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管理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7,(5)
[4]贺修炎.示范性高职院校应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J].机械职业教育,2007,(6)
[5]郑荷芬.理念创新: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灵魂[J].辽宁教育研究,2007,(12)
[6]曲学勇.我国高职教育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改革建议[J].教育与职业,2003,(15)
【注释】
[1]曹毓刚,男,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2]张朝晖,男,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