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陕西高等教育办学指导思想分析

陕西高等教育办学指导思想分析

时间:2023-1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旨在探讨现代化大学办学指导思想中应当涵盖的主要要素。加快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建设高教强省,是陕西省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由之路。在陕西由高教大省迈向高教强省的进程中,如何加强学校自身建设,做出陕西省属大学应有的贡献,是学校新的历史责任。

陕西高等教育办学指导思想分析

浅析在建设高教强省背景下的大学办学指导思想

开平[1] 贾 宇[2]

(西北政法大学,陕西西安 710122)

【摘 要】从陕西高等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出发,深入分析了西北政法大学在陕西由高教大省向高教强省迈进的时代背景下的办学指导思想。旨在探讨现代化大学办学指导思想中应当涵盖的主要要素。

【关键词】高等教育;高教强省;大学建设

1.引 言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这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政策条件。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各高等学校决策水平、管理水平、运营能力都有了大幅度提升,形成了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作为高校林立的科教大省和文化大省,科教和文化是陕西建设和发展的最大潜在优势,是构成陕西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加快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建设高教强省,是陕西省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由之路。大学承担着培养人才、创造知识和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载体。陕西省内大学办学水平的高低,则直接影响着陕西能否实现由高教大省向高教强省的转变。

大学事业发展需要具备多方面的条件,例如宏观政策的倾向、地方政府的支持、社会各界的帮助等,但这些都不是提高大学办学水平的根本条件,只是大学事业发展的“外因”,而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上述外在条件只有通过大学自身的因素才能够真正发挥作用。大学自身因素是大学事业发展的“内因”,是大学事业发展的核心因素,其中教学质量、办学特色、师资力量和管理水平最为根本。一所大学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在陕西从高教大省向高教强省迈进的进程中找准定位,开拓空间,谋求发展,就必须具有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符合客观实际、符合教育事业发展规律的办学指导思想。西北政法大学作为陕西众多高校中的一员,在7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为中国的革命、建设和发展培养了10万余名优秀人才,为陕西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主法治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革命干部的摇篮”“政法人才的摇篮”。在陕西由高教大省迈向高教强省的进程中,如何加强学校自身建设,做出陕西省属大学应有的贡献,是学校新的历史责任。我校紧紧围绕大学的核心职能,提出了“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依法治校”的办学指导思想。

2.关注教学质量,坚持质量立校

教学质量是衡量一所大学教学水平最重要的指标,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最主要的体现就是这所大学所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衡量一所大学教学质量的高低,就要衡量这所大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是否先进、教学内容是否科学、教学安排是否合理,最终要衡量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能否承担传承文明、创造价值的任务。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教学质量的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从几轮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指标体系的变化中可以发现,对于大学教育质量的评价已经从单纯评价教学前过程发展为教学前过程和教学后过程并重,从单纯重视教学效果发展为教学效果与教学过程并重,单纯评价教学本身发展为教学、科研、管理、教辅部门共同评价。可见,教学质量的内涵和评价指标在不断发展变化。在动态的发展过程中提高教学质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西北政法大学作为一所长期以来以教学为主的大学,提高教学质量对学校来讲尤其重要。要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求学校的管理者和全校教职工都必须把教学工作视为学校的核心工作,始终关注教学质量内涵的变化,学校各种资源都必须优先配置到教学工作及与教学有关的各项工作中。因此,学校把“质量立校”作为办学指导思想的首要组成部分,旨在从根本思想上,明确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使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全校教职工的共同追求。具体来讲,“质量立校”的指导思想包括了“四个不动摇”,即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不动摇、教学质量的永恒意识不动摇、教学建设的优先地位不动摇、教学改革的核心意义不动摇。这样才能形成教学第一的意识,保持大学的“本位”,培养出优秀人才。在“质量立校”的办学思路的指导下,学校通过加强课程建设、加强教学改革、坚持教学督导制度等措施,保证了教学水平稳步提高,在2001年和2007年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连续获得“优秀”结论;在2001年陕西省学位办组织的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中,被评为优秀单位。

3.找准核心竞争力,坚持特色兴校(www.xing528.com)

在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大学之间的竞争已经涉及大学运转过程的每一个细节。许多大学普遍在学科设置上追求“全”、在办学规模上追求“大”,在专业设置上追求“热”。一所大学要在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就必须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有其他学校所不能比拟的独有优势,这就是办学特色。西北政法大学长期以来在法学教育方面形成了社会公认的专业优势,如在研究西部民主法制等方面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在校园文化方面有着继承自老延大的革命传统优势,形成了“政治坚定、实事求是、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严谨、求实、文明、公正”的校训。近年来,学校立足实际,瞄准社会,放眼世界,在打造品牌,特色兴校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学校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了学科发展定位是“法学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依托传统优势学科,结合社会发展需要,按照“符合学校定位、适应社会需要、数量适宜、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原则,分新建专业、特色专业、名牌专业三个层次进行专业建设,现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法学专业被评为“陕西省名牌专业”,哲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已经形成一定优势,行政管理市场营销、侦查学、英语、新闻学等一批特色专业正在形成中。这些优势既是传统优势,又具有其他院校难以复制的特性,并与中央政府建设法治国家的战略方针相吻合,能够作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08年起,学校实行青年法学教师必须到基层司法实践部门挂职工作一年、所有法科硕士研究生必须有半年实践教学安排的制度,目前已有5名青年法学教师在西安市雁塔区人民法院担任法官助理,这就是一项具有西北政法大学特色的教学改革措施,它既能够使法科教师深入法律实践活动,从中汲取营养,丰富教学内容,开拓科研视野,使教学内容与科研方向贴近法治建设实际需要;又有助于把大学的优质智力资源和理论资源带到法律实务部门,提高事务部门的整体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进而为社会和谐、法治建设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实现学校、事务部门、社会多方受益的“多赢”格局。这项教学改革,在全国尚属首创,在法律实践界和法学理论界都引起了很大反响。在科学研究方向方面,学校也注重开阔视野、贴近实践,加强与实践部门的合作,力争推出具有鲜明特色和指导意义的特色成果,如我校教师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北地区危害国家安全犯罪研究”,与浙江诸暨市政府合作进行“枫桥经验与法治建设”项目、与陕西省纪律检查委员会合作研究的《构建警示训诫防线与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研究》等横向项目,都是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特色项目。前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重点对新疆地区的“三种势力”的危害现状及对策进行了深入研究,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枫桥经验与法治建设”项目,是国内首次将“枫桥经验”放到法治学术角度进行研究,也受到中央政法部门和法学界的广泛关注。由此可见,一所大学要在竞争中立足,必须根据自身条件,提炼出自己的办学特色,才能够具备无可替代的竞争优势,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西北政法大学以“特色兴校”作为办学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就是旨在找准自身核心竞争力,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科研方向、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展现明显特色,以此作为学校在建设高教强省进程中争取发展的重要因素。

4.增强师资队伍力量,坚持人才强校

陕西素有高教大省之称,高校林立,高等教育事业规模宏大。但长期以来,陕西高等教育布局存在着“工强理弱文落后”现象,成为由高教大省向高教强省迈进的制约因素。以人文社科为主的学校之所以在发展程度上与工科为主的高校存在差距,各种资源占有率的差距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人才资源是大学的第一资源,大学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有了高层次人才,才能够建设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才能够开拓学术视野、提高学术水平、提升大学的办学品味。因此,引进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是高校发展过程中的永恒课题,也是建设高教强省的重要课题。西北政法大学在办学指导思想中明确提出“人才强校”,并提出了“要提倡广纳贤才、跨越发展以建设学科,坚持立足现实、打造特色以创新学术,崇尚学术自治、学术自由以培养学者,激励博学笃行、求实创新以优化学风”的具体思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学校推行了建设学科、创新学术、培养学者、优化学风的一系列措施,汇聚名师、兼容并包,为优秀人才的成长搭建平台,依靠优秀人才培养优秀人才,师资队伍力量显著增强。学校具有博士学位和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由2004年的26人,迅速增加到目前的165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达到273人,并聘请了21名全国著名学者担任客座教授,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明显改善。教师队伍中涌现出了一批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比较好的骨干,有1人被评为“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有2人被评为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有1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大学所需要的人才,主要是在某一学科领域具有高深造诣的专家学者和具有学术潜力的青年学者。这样的学者群体,对于自身的学术发展非常重视。因此,只有构建能够让他们充分发挥才能的学科平台,才能真正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因此,加强学科建设是“坚持人才强校”思想的重要内涵。西北政法大学的做法是:在学科结构上,按照“建设重点、发挥优势、增强特色”的思路,调整学科结构,理顺学科体系,凝练学科方向,促进学科交叉,突出学科特色,依托10个省部级重点学科,整合资源,凝聚力量,着力创建具有国内先进水平乃至国际知名的一流学科,切实提升学术水平;在科研方向上,立足现实,打造特色,多出成果,多出精品;在资源投入上,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科融合,集聚优势资源,构建科研团队,争取承担更多的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力争取得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标志性科研成果;在管理体制上,健全科研管理制度,创新科研工作机制,严格执行科研成果奖励政策,实行科研成果责任制和科研成果与岗位津贴挂钩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主动性、自觉性。通过以上措施,学校的学科建设取得较大发展,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学校现有10个省级重点学科,21个硕士学位点,硕士学位点扩大到法学、哲学、经济学文学管理学五大学科门类;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被确定为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项目;2008年起与实施吉林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的合作协议正式实施,学校已有6名教师担任吉林大学博士生导师,2008年已招收了10名博士研究生;2007年学校取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9项,在陕西高校中名列第二,2008年又获得立项8项,该项目近五年立项总数已累计达到32项,远远超过学校复校后前二十多年的立项总和。西北政法大学充分利用人文社科教育研究优势,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强调回归大学本位,崇尚学术自治、学术自由,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争取培养大师级的教师,为建设高教强省提供人才储备。

5.加强规范管理,坚持依法治校

建设高教强省,必须建设现代化的大学,现代化的大学,必须具有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机制,简言之,就是依法治校。依法治校,就是把依法治国的理念贯彻到办学治校之中,注重用法律和良好的规章制度规范各项学术事务和行政事务,依法保障学校、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高校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从纵向看,有决策、执行、督查、奖惩等环节,从横向看,有教学、科研、行政、后勤服务等方面。高校管理经历了经验管理、制度管理和文化管理三个阶段。现代化大学的管理必然是制度管理和文化管理,现代化大学的办学指导思想中,必然要有依法治校的内容。西北政法大学目前正处于从传统的经验管理向制度管理、文化管理的转型时期。要进一步促进学校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体现学校的综合实力,就必须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在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中,“依法治校”是一项重要内容。在具体落实措施上,主要是把好“三关”:一是制度关。好的制度是做好管理工作的基础。作为学校整体而言,所有的规章制度,要相互统一,不能重复、冲突;作为单项制度而言,必须要明确各个环节的职能,要有具体的、精细化的操作标准,要有实质性的奖惩责任条款,这样,制度才具有可操作性。西北政法大学根据学校事业发展的需要,通过二级管理体制改革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这两次大的改革,在教学、科研、人事管理后勤保障、基础建设等各个方面制定和修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制度体系,为实施“依法治校”提供了坚实制度基础。二是队伍关。要打造一支素质高、熟悉业务、责任心强的管理干部队伍,这样才能确保好的制度得到好的理解和执行。要牢固树立“三育人”“三服务”意识,明确定位,改进作风,提高效率,做好服务,坚决克服机关化、官僚化倾向。西北政法大学通过加强干部培训、强化民主评议和考核、大胆选用年轻干部等措施,为实施“依法治校”建立起了一支政治素质好、专业化程度高、富有朝气和活力的干部队伍。三是监督关。管理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在制度落实执行的过程中,设置必要的监督机制和责任体系,是确保制度本身生命力的根本保证。要设立专门岗位进行督办,各学院和职能部门也要加强工作的落实机制。西北政法大学通过设置督办岗位、开通校长信箱、加强部门考核和校务公开等措施,为实施“依法治校”建立了监督机制。

建设高教强省,就要在省内建设一批在全国具有竞争力的强校,建设强校,就要有符合建设现代化大学要求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办学指导思想。从大学的根本职能考虑,这样的办学指导思想应当涵盖教学质量、办学特色、师资力量、管理模式这四个主要方面。树立科学、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省内高校教育事业就能得到迅速发展,从而促进陕西省完成由高教大省向高教强省的迈进。

【注释】

[1]朱开平,男,研究员,西北政法大学党委书记

[2]贾宇,男,教授,西北政法大学校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