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陕西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陕西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时间:2023-1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农业高校;科技创新;陕西农业经济;经验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科技创新能力是社会活力的标志,是国家实力最关键的体现。近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目标,立足西部,凝聚自身优势和特色,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服务陕西乃至西部农业科技和经济发展,取得了一些初步的经验和实践成效。

陕西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增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 服务陕西农业经济建设

孙武学[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杨凌 712100)

【摘 要】从构建农业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服务社会三个方面,总结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基础,通过农业重大关键技术攻关,探索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全方位服务陕西农业经济建设的实践和经验,以期交流和进一步努力。

【关键词】农业高校;科技创新;陕西农业经济;经验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科技创新能力是社会活力的标志,是国家实力最关键的体现。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从政治和理论高度,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高校作为国家和区域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应该增强责任意识和机遇意识,主动融入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中,加强自主创新,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近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目标,立足西部,凝聚自身优势和特色,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服务陕西乃至西部农业科技和经济发展,取得了一些初步的经验和实践成效。

1.以建设研究型大学为目标,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学校始终把科技创新放在工作的突出地位,以学科建设为核心,完善科技创新的学科体系;以科研基地建设为基础,创造科技创新的研究平台;以人才建设为重点,增强科技创新的人才支撑能力;以制度创新为动力,落实科技创新的激励保障措施,积极构建具有明显区域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1突出特色优势,构建支撑科技创新的学科体系

学科建设是学校教育事业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创建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关键。我校学科建设坚持面向农业现代化和西部地区农村发展、经济建设、社会进步的需要,瞄准国际研究前沿和国民经济建设以及区域发展的重大科技、经济和社会问题,遵循“发挥特色、集成优势、突出重点、坚持创新”的理念,以生命科学和现代生物技术为主线,突出旱区农业特色,调整学科结构,凝练学科方向,提升传统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构建结构合理、特色明显的学科体系。已经形成植物病理学、土壤学、农业水土工程、临床兽医学、果树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农业经济管理7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农业昆虫害虫防治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以及25个部省级重点学科。

1.2整合资源,搭建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研究平台

研究平台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是培育重大原创性成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前提。学校把争取建设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作为龙头战略,把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和野外科研台站等科研基地作为创新能力建设的重点,紧密结合学科研究方向,整合资源,创建团队,加大投入,提升水平,加大资源集成和提升力度,形成了由39个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基地组成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品种改良中心(分中心)2个,国家野外科研台站3个。整合5个一级学科、18个二级学科的学科资源以及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省部重点实验室(野外研究基地)的平台资源,学校通过实施“985工程”二期项目,组建了1个“旱区农业与生态修复”Ⅰ类科技创新平台,组建了“畜禽养殖与重大疾病防治”和“农业有害生物治理与生物源农药创制”2个Ⅱ类科技创新平台。结合西部旱区和陕西农业发展战略需求,直接面向农业产业重点,设立了西部农村发展、小麦玉米、小杂粮棉花油菜蔬菜、果树、核桃、板栗、红枣、茶叶中药材等校级研究中心。同时与国外知名大学、科研机构联合共建了中美水土保持环境保护研究中心、中加旱区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中英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心、中奥环境保护研究中心等国际科技合作研究机构。

1.3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

高水平队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只有一流的人才才能创造出一流的成果。为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科教队伍的整体创新能力,从2004年学校开始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结合“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与教育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紧密衔接,每年筹措3000万元经费用于人才队伍建设,相继实施学科带头人、拔尖人才、创新团队、教学名师、青年学术骨干、青年教师培养和推广专家六大校内人才支持计划。已遴选支持了2个创新团队、14名拔尖人才和27名青年学术骨干。面向海内外引进留学人员和国内高层次人才38名,选派143名科教人员出国进修。通过培养、引进人才,我校新增“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讲座教授2人;新增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新增“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人员24人;新增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人员2人。

1.4推进制度创新,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制度创新是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的根本。1999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由七所科教单位合并组建,实现科教资源的优势整合,从根本上创造了有利于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的体制环境。合校后学校以学科为龙头,将原来各单位的科研和教学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和综合集成,实现了资源的深度融合,初步构建了适应科技创新需求的组织结构和制度体系。

2004年以来,学校出台了一系列科技奖励政策和措施,先后投入700多万元,对国家(省部)级科技奖项、优秀博士论文、申请授权专利、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审定认定动植物新品种、被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收录的论文、出版著作等给予重奖,助推科技创新。例如,对获得国家级一、二等奖的分别给予50万元和20万元奖励,获得省部级一等奖的给予8万元奖励;对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博士生及其导师分别奖励10万元;对获得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博士奖励2万元,并给予6万元科研经费,给指导教师奖励2万元等。这些奖励政策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教职工的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学校通过凝聚学科优势,强化创新团队,构筑创新平台,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的能力显著增强。五年来,学校先后承担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重大项目70余项,年到位科技项目经费从2002年的7000多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2.2亿元以上。五年来,先后获得国家级科技奖13项,省部级奖208项,国家授权专利220件,审定动植物新品种223个,特别是取得体细胞克隆技术胚胎干细胞、杂交小麦、生态环境治理等一批重大研究成果。2007年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农业类项目6项,我校主持完成5项;二等奖15项,我校主持完成8项。

2.面向农业生产实际,加强关键技术研究,服务区域经济建设

真正高水平的研究,必须来源于生产实践,并能指导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学校坚持以满足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紧密结合陕西及西部旱区生产实际和农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和需求,在动植物新品种选育、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先进适用技术组装配套、新型产品开发等方面加大研究创新力度,取得一批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具有较高社会经济效益的高水平研究成果,解决了重点领域的一大批关键生产技术,为陕西农业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保障。

2.1加强动植物新品种自主创新,提升陕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在小麦育种上,学校一直在我国旱区小麦品种更新换代中起着主导作用。我校先后选育出小麦新品种70多个,累计推广面积达到25亿亩,实现了黄淮流域小麦品种的4次大范围的更新换代和陕西省小麦品种的6次更新换代。我校选育的小麦品种每年推广面积达到1600万亩,占到全省播种面积的80%,为解决我省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在玉米育种上,从20世纪60年代起,我校的玉米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始终处于全国前列。选育出陕单9号、陕单902、陕单911、西农11号、陕资1号、陕单8806等20个玉米新品种,实现了陕西省玉米品种的3次更新换代。目前陕单系列品种已经成为我省玉米生产的主栽品种。

选育出陕油系列油菜常规和杂交新品种10多个。陕油6号是黄淮流域第一个“双低”油菜杂交种。选育出秦白系列、金冠系列、秦杂系列和金秋系列等白菜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到2000万亩。西农8号西瓜新品种,在20多个省(市、自治区)累计推广面积6000万亩,是我国推广面积最大的国产西瓜品种。

选育出了代表我国现代家畜育种水平的秦川牛新品系和驰名中外的西农莎能奶山羊关中奶山羊、陕北细毛羊、渭北同羊、关中黑猪、汉白猪等畜牧良种。西农莎能奶山羊和改良秦川牛成为陕西畜牧生产的当家品种。

2.2研究先进适用农业技术,推动区域产业发展

学校将紧密围绕陕西农业主导产业,结合生产实际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整合科技资源,集成、组装一批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壮大陕西农业主导产业,扶持特色产业,培育新兴产业

(1)集成绿色果品生产加工技术。以品种选育为龙头,研究集成苹果猕猴桃、红枣等无公害标准化、规范化生产技术和果品贮运保鲜与精深加工技术,提升全省绿色果业产业化的发展水平。制定了苹果生产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11项,有3项通过审定,在洛川、白水、富平旬邑等县,建立了2万亩绿色苹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优果率提高到70%。研究建立了苹果安全质量控制体系和苹果浓缩汁加工厂GMP认证体系。

(2)实施畜牧良种选育与快繁工程。以杂交改良、胚胎移植、冻精生产技术、性别控制技术为重点,主要开展奶牛和秦川牛良种化快繁技术、陕南三元杂交瘦肉猪扩繁技术、陕北设施养羊等技术研究,加快全省畜牧产业化进程。依托我校组建了国家唯一的肉牛改良中心,承担陕西省肉牛产业化项目,建立了20个秦川肉牛产业化开发基地县。秦川牛优质高效产业化配套技术体系、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异源细胞灭活苗及诊断盒应用等技术为陕西畜禽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www.xing528.com)

(3)研究开发优质高效设施农业新技术。近几年,先后研究推广了新型节能日光温室技术、节水灌溉技术、采暖供热技术、保温覆盖技术、配方施肥技术等新技术,建立适应我省不同类型的栽培模式,促进了全省设施农业的发展。

(4)加强旱作节水农业新技术研究与应用。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土壤水库”“以肥调水”等科学概念,研制开发新型系列现代农业节水设备,构建一套适合我国西北地区旱作农业和灌溉农业高效用水综合技术体系和发展模式。研制开发了新型高均匀度喷头、低压滴灌设备、节水灌溉自动控制设备及计算机网络控制系统等系列节水设备。取得了西北地区农业高效用水技术、节水灌溉关键设备研制与开发、渠灌类型区农业高效用水模式等一批先进技术成果。建成了杨凌现代农业节水科技示范园和雨水利用技术转化平台,创建了一套适合西北地区旱作农业和灌溉农业高效用水综合技术体系和发展模式。

2.3开展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增强农业科技创新后劲

学校依托科技创新平台,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推动学科发展,取得了一批原创性重大研究成果,不断增强农业科技创新后劲。例如,在动物繁殖领域,成功地培育出世界首例成年体细胞克隆山羊——阳阳;国内首次从人胚胎干细胞诱导分化得到心脏跳动样细胞团,这是我国科学家在人类胚胎干细胞克隆领域取得的唯一此类细胞团。农业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扩大了生物技术、细胞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范围,增强了我省农业科技的发展后劲。

3.探索大学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强化社会服务功能,促进区域主导产业发展

学校始终把自身发展与致力于服务和解决“三农”问题相结合,坚持产学研紧密结合,发挥科技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学校以探索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为主线,通过建立以农村试验示范站,以多层次全方位的农业科技培训和信息咨询服务网络为支撑的“一体两翼”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立大学科技直接进村入户的快捷通道,促进了大学科技成果的进村入户。

3.1依托区域产业建立农村试验示范站,引领地方主导产业发展

学校根据陕西农业生态资源,结合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需要,在区域产业中心地带建立一批农业试验示范站,集试验研究、示范推广、教育培训和信息服务于一体,展示国内外最新品种和成果,集成组装和示范推广先进农业实用技术,支撑和带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在陕西产业中心地带先后建立了白水苹果、西乡茶叶、秦岭北麓猕猴桃、阎良甜瓜、清涧红枣、山阳核桃、安康水产等一批与产业紧密结合的试验示范站。例如,白水苹果试验示范站,校地共同实施苹果产业化科技入户与示范工程,辐射带动了白水及全省苹果产业提档升级。阎良甜瓜试验示范站带动阎良区发展甜瓜5万亩,辐射带动富平、临潼蒲城等周边地区发展甜瓜近8万亩,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一个新兴产业和我国北方最大的早春厚皮甜瓜产业基地,使产业区农民年均收入增加1000元。山阳核桃、板栗试验示范站收集并引进核桃、板栗良种26个,建立良种资源圃、高标准良种示范园和良种采穗圃,新建核桃、板栗优良新品种示范园340亩,高接换优示范园1000亩,嫁接成活率高达93%,一举改变了当地过去嫁接成活率不到10%的局面,在当地产生了轰动。山阳县杨萌县长高兴地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我县建立核桃、板栗试验示范站,我们四大班子满意,群众欢迎,周边县区羡慕,我们引进了农业科技的‘海尔’”。

3.2广泛开展校地(校企)合作,拓宽科技成果转化空间

科技成果、产业需求、推广项目是区域科技合作的三个基本条件。学校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为核心,以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为基础,以科技推广项目为纽带,与地方政府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科技合作。地方政府、企业提供资金、场地等必要条件和政策保障,大学提供科技成果和人才支撑,按项目形式进行管理,互利协作,共同促进地方产业发展。学校先后与西安、咸阳、宝鸡、汉中、安康、渭南商洛榆林,以及平凉、天水泾川固原等50多个地方政府和企业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合作建立了一批校地、校企合作型科技推广基地,解决了区域产业发展中农民迫切需要的关键技术问题,为农村培养和指导了一批科技骨干和示范户,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快速进村入户。例如,学校和咸阳市政府联合实施咸(阳)·杨(凌)农业产业一体化示范工程,签订合作项目87个,累计建立牧草基地10万亩,杂果基地28万亩,蔬菜基地35万亩,优质粮油种植基地15万亩,新增奶牛5万多头,举办各类专业实用技术培训班130多期,培训咨询农民22万多人次,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08元提高到2472元,促进了咸阳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3.3开展科技培训,提升基层干部能力,培养农村技术骨干,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加强科技培训是提高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重要手段,是建立以大学为依托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的重要方面。两年多来,我们充分依托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开展了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科技培训,取得了良好效果。

(1)依托试验示范站(基地),结合生产农时季节,对县乡农技人员、龙头企业员工、农民技术员、科技示范户等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先后举办苹果技术、陕南现代蚕业技术、陕北红枣丰产技术、阎良蔬菜生产技术、陕南茶叶技术等与陕西农业主导产业紧密相关的多场专题技术培训班;基层农技人员、龙头企业员工、科技示范户等8000多人次;培训农民10万人次以上。通过培训,注重解决农业生产中存在的热点、难点、共性问题和关键技术,使他们成为农业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

(2)依托陕西省在我校设立的干部教育培训中心,开展市县乡村四级干部培训,先后举办县处级农业干部“农业产业化与新农村建设”专题培训班7期,乡镇长、市县农业部门科级干部专题培训班24期,1200人;农村党支部书记(村长)“新农村建设”专题培训班17期,1500多人。开设新农村建设规划、农业政策法规、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专题技术、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与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密切相关的课程。通过培训,为地方政府培养了一批熟悉“三农”政策、懂新农村建设、善于组织发动群众,务实、清廉、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为陕西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组织保证和人才保障。

(3)编印发放技术资料,利用现代传媒,开展远程技术培训。印发各类技术资料50万份,举办电视、电台专题讲座60多期。通过这种全方位的技术传播和培训,使更多的农民接触到农业新知识新技术,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3.4建立科技信息服务体系,提升信息科技服务水平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通过信息咨询服务网络建设,为农民提供科技、市场等综合信息,指导农民科学生产、科学决策、科学经营,是信息时代促进科技进村入户的重要手段。学校依托科技资源优势,借助网络、电信、电台、电视、报刊等媒体平台,建立了多渠道、全方位、高覆盖度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

(1)建立杨凌农业科技推广网站,根据区域产业发展制作苹果、奶牛、设施农业、粮食等先进实用技术培训课程软件,实施农业实用技术网络远程技术培训和网上咨询。

(2)参与发起并创办全国农业高校科技网络联盟网站。网站上设置网络课程、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家禽疾病防治技术、新品种新技术、生产资料信息、农业专家信息和40余家知名企业,并设立了供求信息发布平台和专家咨询信箱等服务,实现了全国主要农业高校科技信息的网上汇聚与传播。

(3)学校与陕西省电信局合作,开通“168农业科技”热线和“96889”农家乐信息台。针对“三农”问题,建立专家—农户“直通快车”,使农民朋友、涉农企业、农技人员等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电话获得自己需要的技术和信息。

(4)支持陕西电视台和杨凌电视台,试播开通了全国首个以农林科技为主的陕西农林科技卫视频道,在更大范围内传播农业知识和技术。

(5)白水苹果、阎良甜瓜、石泉蚕桑等试验示范站(基地)科技人员与当地移动、联通电信公司合作建立农业科技手机短信平台,使农民通过手机就可以随时了解到不同生产季节的栽培管理关键技术。

4.结 语

十一五”期间,我们将全面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指导方针,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我校科技发展工作全局,紧密围绕陕西农业发展的战略需求和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创新科研管理体制与机制,构建学校科技创新体系,加强科技创新力度,支撑、引领陕西农业可持续发展。

【注释】

[1]孙武学,男,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