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代序二)
陕西省副省长 朱静芝
(2008年8月21日)
这次全省高校工作咨询会议,是在北京奥运会顺利举行期间召开的,格外具有纪念意义。会议的主题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实现我省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推动陕西由科教大省向科教强省转变,努力建设西部强省。刚才,王侠书记站在历史的高度,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省高等教育发展的成绩和经验,分析面临的形势,明确工作的重点。王书记的讲话既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又有很强的操作性。希望同志们认真讨论、深刻体会、抓好落实。去年,在榆林召开的第三次咨询会上,我请大家围绕“陕西由科教大省向科教强省转变”这一主题进行研究。从本次咨询会论文集中,我欣喜地看到大家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的成果,既有战略上的论述,也有战术应用的介绍,无不渗透着对实现由高教大省向高教强省转变的强烈愿望、忧思、责任和使命,无不渗透着对三秦这片土地深深的热爱。我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按照省政府统一部署,2007年,我牵头用了将近一年时间,完成了《陕西由科教大省向科教强省转变》调研课题。我也把这篇“命题作文”提交本次会议,请大家批评指正。
下面,我就我省高等教育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以及我省高校在高教大省向高教强省转变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国际国内形势对我省高等教育发展带来良好机遇
过去的一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我们连续遭遇中国崛起过程中的三场对外战争:粮食危机、石油战争、货币战争;在这一年里,我们历史性地经历了中国发展进程中的三件对内大事:南方抗击冻雨冰雪灾害、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和北京举办奥运;在这一年里,中国努力调整自身发展方式,抑制通货膨胀,稳定人民币币值,尽力缩小地区差距及贫富差距。这一年,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是波澜壮阔、风云激荡的一年,也是值得浓墨重彩、大书特书的一年,更是需要认真总结、深刻反思、仔细分析的一年。
近几年来,中国作为新兴发展中国家,连续超过两位数的发展给世界经济带来了丰富的产品、巨大的市场和强大的需求,但世界与中国都没有做好迎接中国登上世界舞台的准备。据统计,2007年中国GDP实现3.4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的6%(美国22%,欧盟20%,日本12%,中国6%,印度2%)。中国的出口从1996年的略高于1500亿美元的水平增至2006年的近1万亿美元,增长近5.5倍。中国外汇储备从1978年的1.67亿美元增至2008年上半年的1.8万亿美元。而更让世界瞩目的是,全世界最大的11个经济体中有3个在东北亚,全球规模最大的4支常备军中有3支在该地区。据世界银行估计,按照目前的增长速度,中国202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将相当于1978年的16倍,那时中国GDP占世界总量的比重将达到22%,超过美国两个百分点,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因此,对中国力量的增长及其对其他大国在世界的影响,外部世界如何看待中国,中国如何评估自己过去与现在的力量,以及中国力量的弱点与不确定性,成为理论界、学术界、政界和民间的热点话题和各研究中心的重大课题。而粮食危机、石油战争和货币战争更是由看不见的幕后高手发动的一场接一场、绵密紧致、不见硝烟的战争。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世界范围内粮食和石油的供应本来都是充足和可以满足需求的,但在每年数十亿美元补贴刺激下,原本可供人类消费的1亿吨谷物被改变了用途,用于满足汽车对燃料的渴求。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显示,世界主要粮食价格自2005年以来已上涨80%,2007年上涨37%,今年一季度上涨16%,已影响了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稳定。依赖粮食进口的喀麦隆、海地、埃及等30个国家出现了骚乱和暴动,巴西、越南、印度和埃及等国都采取了限制粮食出口的措施。据世行行长佐利克估计,全球有20亿人受到高粮价的冲击,8亿人面临饥饿的威胁,1亿人将因这场危机陷入贫困。而在世界石油期货市场冲顶的石油价格曾达到每桶147美元,实际开采成本平均每桶只有9美元(最低为英国8美元,最高为俄罗斯11美元),市场交割的价格也并不如期货价格那么高。迅速升高的、严重脱离价值的高油价对经济活力和投资回报造成了消极影响,成为经济低迷和股市走低的先导。以美元贬值为手段的高明而自私的弱势美元、垃圾美元政策,导致中国外汇储备571亿美元化于无形。2002年中国2121亿美元储备可购买国际石油84.8亿桶(每桶25美元),2008年6月底18088亿美元只能购买129.2亿桶(每桶140美元),外汇储备增长近7.5倍,但对石油的实际购买力降低到只有过去0.52倍的水平。美元贬值成功抵消了美国花全世界的钱、花自己未来的钱引起的以次贷危机为引子的债务危机,并将世界上以美元为主要外汇储备的国家一起拖上经济低迷的战车。因此,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际形势纷纭复杂的情况下,如何在危机中看到希望、在升平中发现隐患,运筹帷幄、沉着应对、把握趋势、稳步成长,是中国一段时期内必须面对的课题。从2007年下半年以来,面对经济过热、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和热钱汹涌、通货膨胀的复杂形势,中央审时度势,冷静理性地提出“两防”(防止经济增长由过快转向过热,防止通货膨胀由局部转向全面),有保有压,实现经济由过快增长向平稳增长转变。2008年上半年,全国GDP总额130619亿元,同比增长10.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8402亿元,同比增长26.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65元,同比实际增长6.3%;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528元,实际增长10.3%;CPI同比上涨7.9%,宏观调控成效明显。第一,偏快的经济增速出现减缓(一季度10.6%,二季度10.1%,上半年10.4%)。第二,较高的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出现回落,五月份CPI比四月份回落0.8个百分点,六月份比五月份继续回落0.6个百分点。第三,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上半年六大高耗能行业生产同比增长14.5%,比上年同期回落5.6个百分点。而高新技术制造业增速进一步加快,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加17.6%,同比加快0.5个百分点。第四,重点领域的供应得以改善。第五,经济运行质量较好,今年上半年财政收入企业实现利润和城乡居民两个收入都保持了较快的增长。第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分地区看投资,东、中、西部地区城镇投资分别增长22.4%、35.3%和28.6%,中西部投资增速明显快于东部。第七,出口增速有所回落,外商直接投资快速增长。上半年,进出口总额12342亿美元,同比增长25.7%,比上年同期加快2.4个百分点。
再回顾2008年以来我国经历的许多大事,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深刻地感受到这个成绩的取得凝聚了全国人民的艰辛、智慧和汗水,来之不易。更要认识到,灾难是不可避免的,对灾难的最好处置就是对中国有信心。在巨大的天灾面前,中国正常运转,本身就是对灾难的蔑视,而正常运转我们每个人都做出了努力。我们更应倍加珍惜中国当前稳定和发展的良好态势,认清形势,把握趋势,抓住机遇,稳步成长。要认识到,对于我省来说,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出现的新变化对于我们机遇大于挑战。一是主导产业能源化工和装备制造属国家重点扶持和发展的产业。二是我省重大投资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新开工的项目都集中在优势产业和基础产业。三是我省经济外向度低,外贸回落对我省影响不大(我国外贸依存度高于60%,我省不到10%)。四是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目标有利于区域均衡发展,我省将在固定资产投资和高技术产业上获得国家更大的支持。这对于我省的高等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各高校要主动与国家有关部委联系,积极参与全省产业发展,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加大科研创新力度,进一步提升陕西科研工作的创新能力,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雄厚的技术支撑。
二、关于我省高校发展中要妥善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由高教大省向高教强省转变,是由科教大省向科教强省转变的重要内容,它既是一个目标,也是一个过程,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政府、社会准确定位,统筹协调,妥善处理好相关关系,实现重点突破,带动全面发展。
1.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共性与个性是一对矛盾统一体,两者辩证统一的高级形式就是特色。
高校的共性,缘于对高等教育发展普遍规律的遵循,缘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准确把握。主要体现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履行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职能。高校的个性,是独立存在的高校个体所体现的特征。高校的特色,是基于共性与个性基础上的升华,是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风貌。它是高校核心竞争力所在。高校的特色,体现在办学理念、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教学管理等方方面面。特色的打造,一要合理定位,二要突出优势学科,三要培育独特的大学精神。近年来,一些高职院校不切实际地追求“升格”成为本科院校;一些本科院校盲目办“大而全”的综合性大学;一些重点大学降格以求,开办专科教育、成人教育和自学考试,与一般高校、民办院校争夺生源。由此造成的“模式趋同”“百校一面”等现象,实际上就是高校特色的抹杀。
“研究型”高校、“教学研究型”高校、“教学型”高校只是分工不同,没有级别高低。经济社会发展不仅需要一流的将军,更需要一流的士兵。如果高校培养出来的都是“将军”而缺乏“士兵”,必将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当前出现的本科毕业生就业难、熟练技师20万元一人难求、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所需熟练工人多从内蒙和山西的技校毕业中招聘而来的现象;多年来好不容易积累形成的一些传统优势学科,正在变得默默无闻的现实,需要在座每一位书记、校长深刻反思: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哪里?自身办学传统在哪里?资源条件和学科优势在哪里?发展定位是什么?在此基础上,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定目标,集中资源,坚定不移,做大做强。
自今年始,省政府将连续5年累计投入5亿元,设立高校重点学科建设专项资金。省教育厅要在指导各相关高校用足、用好这笔资金的同时,根据市场需求,适当调整这些高校的学科设置。关于全省高校学科建设,我提出两个奋斗目标:一是短期目标,力争经过5年努力,使我省高校学科建设迈上新的台阶。二是长期目标,力争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世界排名前200名高校中有我省“985”高校的名字(目前世界前200名高校排名,我国尚无一所高校进入);国内一流知名高校排名中,我省更多的“211”高校位居前列;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活跃着越来越多我省普通高校、高职院校的身影。
2.处理好建造“大楼”和培养“大师”的关系
所谓“大楼”,是指校园和学科硬件条件;所谓“大师”,是指各类杰出人才。在我国,“大楼”与“大师”之争,盖由清华老校长梅贻琦先生的一句名言所引起。梅先生在清华大学基本完成校园建设、缺乏大师的背景下讲到:“大学者,非大楼之谓,大师之谓也。”近年来,这一争论从未停止过,一度还十分激烈。我的看法,“大楼”与“大师”并不矛盾,“大楼”是保障,“大师”是灵魂。(www.xing528.com)
“大楼”是保障。在国家高校扩张政策、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校舍建设“欠账”等背景下,高校纷纷举债建设新校区,这既是一个现实的需求,也是一个全国性的普遍问题。这些新形成的优质教育资产,必将在高校今后发展中,逐步释放其功能与效益,但这种超常规发展导致的债务压力、土地问题也给学校的后续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同时也给予我们以深刻教训:凡事必有总体规划与阶段目标,只有结合实力、分步实施,才能更好地实现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对于那些已经完成建“大楼”工作的高校而言,要尽快向培养和引进“大师”转变;对于那些正在或准备建新校区的高校,一定要正确把握好建“大楼”和培养“大师”的关系,把培养和引进“大师”放在首位,切勿本末倒置。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严格控制,杜绝学校硬件设施的重复建设。
“大师”是灵魂。在不同层次的高校中,“大师”拥有不同的内涵。在研究型高校中,“大师”指的是学术泰斗、学术领袖、学术权威、学术精英;在“教学研究型”高校中,“大师”指的是具有国际战略眼光的学术带头人和教育家;在“教学型”高校中,“大师”指的是以祖国教育事业为己任的教学能手;在高职院校中,“大师”指的是既有坚实理论基础、又有扎实操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
培养和引进“大师”,需要一流的“沃土”。各高校要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的管理体制和政策环境,激励更多的优秀中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吸引更多的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前来建功立业;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增强抵御学术腐败等不良风气侵蚀的能力。
3.处理好内源动力与外源动力之间的关系
学校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内源动力是基础,外源动力是保障,两种动力相互耦合,推动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学校的内源动力,是学校系统内部人才、学科、管理等因子间协同作用生成的动力。主要体现在学校的发展愿景、实现能力、文化导引等方面。发展愿景,是指高校在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基础上,所体现出来的强烈责任感和发展冲动。实现能力,主要指学校实施内涵式发展,提高质量、加强管理、提升境界的能力。文化导引,是指抵御“功利化”和“平庸化”的侵蚀,赋予校园一砖一瓦以灵性,激发教职员工自豪感、尊严感和成就感,引领学校步入荣耀殿堂的核心竞争力。内源动力的打造,一要提高质量,树立“扩大规模是发展,提高质量也是发展,而且是更高境界的发展”的理念。二要加强管理。进一步完善高校治理结构和各项制度;规范招生、管理、教学等办学行为;坚持成本意识和效率观念,切实加强高校财务管理;运用知识管理的手段,盘活人才、设备、学科、成果等存量,做好教学、科研的增量。三要重构大学的知识使命:确立优质学术的标准,以质的要求而非量的指标衡量研究成果,鼓励原始创新;开设核心课程;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建立专家信用制度和惩戒制度,追求人性的卓越。
高校的外源动力,是指政府、社会等外部组织的保障与支持。从政府层面,体现在资金投入、土地供给、政策支持、行为控制等方面的保障;从社会层面,体现在资金投入、中介服务、环境营造等方面的支持。这里,我想着重谈谈政府层面的资金投入、土地供给、政策支持等问题,这也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多年来,省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最大限度筹措资金支撑着教育事业,推动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均衡发展。但由于资金有限,政府的投入仍难以满足高校的发展需求。
从高校的资金需求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均公用经费不足。2006年陕西地方普通高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中,公用部分仅为1249.96元,比全国地方高校平均支出数1848.28元低598.32元,在全国居第20位。二是新校区建设债务偿还能力不足。据统计,省属27所高校银行贷款总额2002年末为17.05亿元,2007末为83.65亿元。2007年末省属高校贷款总额比2001~2006年6年全省省属普通高校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总额(74.32亿元)还多出9.34亿元。有的高校贷款余额是其年度经费的2~3倍。2007年末省属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43.05万人,生均银行贷款1.94万元。按照目前一年期贷基准利率7.47%计算,83.65亿元一年需支付利息6.25亿元,生均1452元。由于银行对高校贷款政策变化,省属高校债务风险加大,一旦贷款链条断裂,后果将不堪设想。可以说,解决高校新校区建设中形成的巨额债务,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从我省财政供给看,“穷省办大教育”是我省教育事业的基本面,2000年到2006年,我省财政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年均增幅21.98%,比财政支出年均增幅(20.25%)高出1.73个百分点,这反映了我省地方财政在保障教育事业经费需求方面是做了长期努力的,但对于高等教育而言,财政支出仍然不能满足其发展的需要。对此,要予以客观分析、宏观把握。其一,自2002年开始,国家调整了地方财政教育支出的使用结构,加大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的投入,将之作为《义务教育法》的核心条款,作为中央考核地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依据,这使得财政支出结构向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倾斜。但即便如此,我省义务教育的“三个增长”仍然得不到保障。2007年,我省义务教育顺利通过了国家“两基”验收,但这只是低水平的达标,巩固提高和均衡发展任务艰巨,与此同时,还留下了39.9亿元社会集资办学债务。今年地震灾后,我省一些高校领导、专家赴灾区调研灾后重建工作,农村中小学落后的教学条件深深刺痛了他们。他们对我说:没想到条件这样差,简直无法想象。其二,“民生八大工程”教育项目,省政府今年将投入40.5亿元。其三,2000~2004年,中央下划陕西地方管理的高等院校共15所,除其中一所学校因下划与并校同时进行而不能同口径比较外,其余14所高校划转总基数31711万元。而2007年这14所高校地方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已达94218万元,增加了62507万元,增幅达197%。受这些因素影响,2000~2006年,我省地方高校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年均增幅仅为15.04%,低于财政支出年均增幅5.21个百分点。由于同期在校生学生人数年均增幅达22.62%,致使生均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在全国下滑了11个位次,2006年居全国第25位,在西部12个省区中排第11位。今年发生的地震灾害,给解决这一问题带来了新的困难。按照省政府统一部署的40个受灾县学校恢复重建方案,每县建设一所高中、一所职业中学,每个中心乡镇建设一所初中,每个乡镇建设一所中心小学。按此标准,全省学校恢复重建项目累计731个,预算资金56.82亿元,今年首批启动117个项目(其中初中51个,中心小学66个),投资10.5亿元。这笔巨额资金固然有特殊党费、社会捐助作支撑,但也需要财政累计投入2亿多元。我向大家讲这些“家底”,希望大家体谅政府的难处,虽然对高校的投入与大家的期望值有较大差距,但政府也是尽了心的,付出最大努力的。
面对以上困境,如何解决高校的资金需求,特别是化解高校债务问题?我想还是要请大家进一步开拓思路:一是要积极向中央财政申请专项资助。高校新校区建设形成的贷款问题是一个历史问题,在全国具有普遍性,国家对此高度重视。截至2007年末,全国普通高校银行贷款2000亿元,生均约1万元。解决全国性的问题需要统一的财政政策。目前财政部和教育部已有一个技术方案,设想按照生均拨款的方式进行补助,对1999~2004年扩招期间内的所有在校学生提高生均拨款,高校用这些拨款还债。但目前对适用范围、年限、标准尚未确定。另外,针对中央下划陕西15所院校中的11所院校,2007年末建设新校区银行贷款41.77亿元,约占省属高校银行贷款的50%的情况,省教育厅、省财政厅以及有关高校要积极向国家申请,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或拨专款予以解决。二是建立高校投入稳定增长、高效使用的机制。从明年开始,省政府计划视财力增长情况,逐步加大对省属高校的投入力度,逐步实现财政对地方普通高校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逐步实现省属地方普通高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三是积极争取银行机构的支持。去年以来,省政府已经集中解决了24所高校的用地问题,余下未解决的用地基本上都属于耕地,审批权在国务院,控制十分严格。省政府将积极协调,争取早日解决高校用地使用权问题,以此获得银行的进一步支持。与此同时,教育厅要进一步加强协调,帮助高校进行贷款结构调整,把短期贷款转换为长期贷款(截至2008年3月底,已有近10家高校完成了或正在进行贷款转换工作,置换贷款授信额度近30亿元),减轻学校的还贷压力。四是积极推动高校校园资产置换。关于这个问题,省教育厅、财政厅、国土资源厅、建设厅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同志赴江浙等地进行过专题调研,具体方案正在研究之中。目前,我省部分高校处于城市闹市区,可以置换的老校区有土地2055.8亩,加上其地面建筑物,如果全部置换为商业综合开发用地,其市场价值不会低于35亿元。对于这些有置换意愿、有置换条件的老校区,可以有选择地先行试点。五是加强高校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力度,转化更多的科研成果,获得收益用于还债。西安理工大学一年的硅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值1亿多元,如果我们的高校中再多一些这样的大学,债务偿还问题将会大大缓解。六是教育厅要进一步加大对相关高校的金融风险监测、预警,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对新增贷款,必须严格控制规模。
4.处理好服务全国与服务陕西的关系
服务社会是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之一,也是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力量。但在服务社会的具体过程中,高校常常陷入一种煎熬心灵的两难抉择:服务全国与服务陕西的关系如何把握?两者孰先孰后?孰轻孰重?这一问题比较复杂,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处理。我的看法,从追求的境界上看,两者相辅相成,没有境界高低之分;从总的趋势看,服务全国是追求,服务陕西是基础。
服务全国是追求。从经济学的角度讲,服务全国体现了生产要素对于效率的追求。高校提供的人才、科研成果等更多体现为一种生产要素。既是生产要素,就要服从经济规律,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因此,搞地方保护、限制资源自由流动、封锁市场的做法是不可行的,也是行不通的。比如陕西科技大学皮革科研成果的转化,支撑了浙江温州等地的皮革产业,这项技术的产业聚集在省外,就必须到省外转化技术。从国家利益的角度讲,服务全国体现了对国家利益至上这一大局的追求。我省高等院校格局的形成、优势学科的积累、科研条件的配置,大都是国家在计划经济时期的战略布局,这就要求我省的高校要为国家战略安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我们希望全省高校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不断提升为全国乃至全人类服务的境界追求。
服务陕西是基础。俗话说:只有爱家乡,才能更好地爱祖国。对我省的高校而言,服务陕西是基础。首先,服务陕西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区域均衡发展的要求。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西部地区的发展问题。从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提出“两个大局”的思路,到上个世纪末开始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都把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提到重要议事日程。陕西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同时又是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从这一角度讲,我省高校服务陕西,就是服务西部,就是服务全国,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实现社会公平以及彰显大学责任、情怀、担当和境界的具体体现。其次,服务陕西是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长期以来,陕西高校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产业结构提升、政策咨询等方面为陕西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这种服务能力与高校的实力还不相匹配,“技术溢出”、“知识产权溢出”和“人才溢出”的现象还比较明显,“孔雀东南飞”和“墙内开花墙外结果”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扭转。陕西是穷省办大教育,我们节俭、牺牲其他方面的投入,花大力气促进我省高等教育的发展,作为省级政府来说,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促进陕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让三秦父老都享受到改革的福祉。陕西社会各界对高校寄予厚望,希望全省高校在“科教大省向科教强省转变”、建设西部强省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第三,服务陕西,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高校的发展与地方发展密切相关:一方面高校为地方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撑;另一方面,地方发展又为高校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为高校的经费投入提供有力保障。30多年改革开放的经验表明,完整的科技创新体系、完备的工业体系对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极为重要。陕西是国内屈指可数的兼具这两大优势的省份之一,有望凭借雄厚的科教实力,超越东部省份发展阶段,走以科技为发展内动力、有较强抗风险能力的振兴之路,这一趋势已初步显现。今年上半年我省招商引资和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形势喜人,实际利用外资7.57亿美元,同比增长110.8%,快于全国65.3个百分点;全省GDP增长16.1%,增长速度位居全国第4。我希望在陕的每个高校,都能准确地把握好教育与经济互动发展的趋势,跳出高教看高教,跳出高教发展高教,树立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大思路和大局意识,自觉融入建设陕西的热潮中去,在所有制、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等方面,大胆探索出与“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华南模式”不同的经济增长模式。并在这一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经济增长模式的探索中,获得自身由“大”向“强”的质的转变。
如果说我省高校抓住了1999~2004年扩招政策的第一次机遇,实现了自身规模的超常规扩张,那么也要抓住服务陕西、提升自我的第二次历史机遇。第一,要为陕西多培养人才。这方面每个高校都做了积极努力,但整体而言,省属高校做得要比部属高校好。统计显示,2003年至2008年,省属高校在陕西招生计划比例分别为62.5%、63.1%、65.4%、67.8%、70.7%、71.5%;部属高校则分别为28.2%、23.0%、23.3%、28.6%、27.6%、26.8%。多年来,省政府从用地、资金投入等方面,尽力扶持部属高校的发展,2007年,“13115科技创新工程”中,仅作为第一课题完成人的项目,部属院校就获得支持资金2190万元,省属院校3200万元;2008年,部属院校获得1800多万元的支持(西安交大一家就有700多万元),省属院校2530万元。再加上工研院等其他方面的资本金投入,省政府一年对部属高校的投入2亿元左右。各部委属院校应站在推动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打造陕西人力资源强省的高度,进一步扩大在陕招生计划,确保省政府常务会议提出的“部委属院校在陕招生计划比例达到总计划的35%”的要求。第二,做好科研成果在陕西转化。除了自然科学成果转化外,还要注重社会科学成果的转化。高校是一个重要的思想库,是政府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省政府十分重视专家学者的建议,希望大家除了在今天这种场所集中讨论外,在日常工作中,多写信、打电话,把你们的宝贵思想贡献出来,争取更多的建议变成决策,实现成果转化。教育主管部门要会同省财政、科技、国资、发改、知识产权等相关部门,积极探索,努力完善有利于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加速推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我建议教育厅牵头,组织有关专家,设计一个包括在陕招生数、重点学科建设、科研成果转化等项指标组成的评价体系,从明年开始,每年对部属、省属高校分类别、分层次予以统计汇总,作为高校咨询会的参考资料,作为政府决策的依据。
最后,借此机会,我再对高校领导提点希望。前不久,赵乐际书记、袁纯清省长在全省领导干部大会上,就作风建设提出明确要求:责任心是一种情怀,应该把自己的命运与陕西的发展紧密联络起来,以陕西的喜为喜,以陕西的荣为荣,做到荣辱与共;责任心是一种担当,在其位、谋其政、履其职、行其责;责任心是一种境界,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作为一种崇尚,作为一种价值追求,作为一种信守。在座的各位领导是高校发展的带头人,你们的能力、追求与作风,将对学校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希望你们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和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宗旨的要求,努力成为大学的政治家和教育家。
做好政治家。高校领导政治能力的强弱,关系到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在高校的贯彻落实,关系到高校的办学方向和办学水平,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培养为谁服务的人,关系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必须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努力提升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的新境界。一是提升把握方向、执教育人的境界,二是提升科学兴校、服务大局的境界,三是提升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境界,四是提升激发活力、规范管理的境界,五是提升改革创新、真抓实干的境界,六是提升凝心聚力、统筹协调的境界,七是提升建设队伍、造就师表的境界,八是提升举贤荐能、知人善任的境界,九是提升团结共事、民主决策的境界,十是提升秉公用权、拒腐防变的境界。
做好教育家。一个优秀的教育家应该做到:一有正确的办学理念,遵循教育规律,能驾驭大学工作的方向和全局。二有远见卓识,视野广阔,能绘制大学的发展蓝图,制订并不断完善发展战略与规划,超前部署,引领发展。三有改革创新精神,能准确把握时代脉搏,顺应发展潮流,勇于改革,敢于创新,锐意进取,追求卓越。四有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作风,坚韧不拔,不为困难所挫,不为时尚所惑,有耐心、不浮躁,百折不挠,确保大学各项发展改革举措有效实施。五有精湛高超的管理艺术,善于审时度势,善于沟通协调,知人善任,以身作则,以人格魅力感染人,充分调动和激发全校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专家、学者型的校领导,一定要进一步提升管理能力,在学校又好又快发展中实现自己更大的理想与抱负。
同志们,以上是我对全省高校可持续发展、科教大省向科教强省转变的思考,与大家交流,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