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仫佬族:清代以前的古籍记载

中国仫佬族:清代以前的古籍记载

更新时间:2025-01-20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清代以前关于仫佬族记载的古籍文献先秦时期,仫佬族先民属于岭南古越人族系,战国至秦汉,岭南古越以“百粤”“百越”“南越”“越人”“诸越”及“西瓯”“骆越”等名称出现在历史上,其主要居住地,东起江浙,西至两广,乃至越南境内的北部地区,包括了当今广西和贵州的仫佬族地区,仫佬族先民归入“百越”“南越”“西瓯”“骆越”之行列。书中的宜州条目涉及唐代仫佬族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奇闻轶事。

第一节 清代以前关于仫佬族记载的古籍文献

先秦时期,仫佬族先民属于岭南古越人族系,战国至秦汉,岭南古越以“百粤”“百越”“南越”“越人”“诸越”及“西瓯”“骆越”等名称出现在历史上,其主要居住地,东起江浙,西至两广,乃至越南境内的北部地区,包括了当今广西和贵州的仫佬族地区,仫佬族先民归入“百越”“南越”“西瓯”“骆越”之行列。东汉以后,岭南的“骆越”逐渐不用了,魏晋至隋唐及宋代,仫佬族先民乃为“乌浒”“僚”“俚僚”“峒僚”之系列;又被中原汉人称为“蛮”“南蛮”“西原蛮”等。宋代仫佬族先民称为“蛮”“僚”等,有时又有“峒丁”“寨丁”“土丁”等称呼。宋元以后,仫佬族先民逐渐从僚人中分离出来,形成单一民族,以“伶”“伶僚”等相称。宋代朱辅所著《溪蛮丛笑》一书最早记载其先民被称为“伶人”。后相继以“木老”“木佬”“木老苗”等名称出现。关于仫佬族的古籍文献,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类:一是历代官方记载文献,秦汉时期的主要文献有《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唐宋至明清的主要文献有《隋史》《唐史》《宋史》《元史》《明史》及《清史稿》《大清一统志》《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二是唐宋至明清地方官员和文人的私人撰述,主要有唐代的《柳河东集》,宋代的《桂海虞衡志》《黄庭坚诗集》《岭外代答》,明代的《百粤风土记》《赤雅》,清代的《于山奏牍》和《粤西笔述》等;三是明清时期的广西地方志文献,主要有《广西通志》《柳州府志》《庆远府志》《罗城县志》《天河县志》等,在各类古籍文献中地位最为突出。

一、秦汉至明清时期的古籍文献

这类文献对仫佬族的记载是零散的,不够系统、全面,也不太深入,故而对古代仫佬族的研究只能从其记述地域、地名、习俗和生产生活方式及相关方面的情况去了解。如《吕氏春秋·知化》云:“夫吴之与越也,接士邻境,壤交通属,习俗同,言语通。”记载了越人的位置;《恃君览》云:“杨(州)汉(水)之南,百越之际。”这是对包括仫佬族先民在内的“百越”民族的最早记载。此外,《史记》《淮南子》《汉书》《后汉书》等,均有对仫佬族先民的零星记载。

《南州异物志》一卷,三国时期吴国的万震撰,又名《南裔异物志》《异物志》,已散佚。清王谟、伍元薇有辑本,收入《重订汉唐地理书钞》及《岭南遗书》第五集等。《太平御览》卷七八五俚条有引述《南州异物志》:“广州南有贼曰俚。此贼在广州之南,苍梧、郁林、合浦、宁浦、高凉五郡中央,地方数千里。往往别村各有长帅,无君王。依恃山险,不用城。自古及今弥历年纪。民俗蠢愚,唯知贪利,无有仁义道德。”该书还载:“乌浒,雀居、鼻饮。”

《博物志》,志怪小说集,西晋张华(232~300年)编撰。比《后汉书》成书更早,分类记载异境奇物、古代琐闻杂事及神仙方术等,对岭南“僚”“蛮”记述较为详细。书载:“越地鸟如鸠,青色,名曰治鸟,越人谓此鸟为越祀之祖。”此乃越人的原始图腾崇拜。《博物志·异俗》载:“荆州极西南界至蜀,诸民曰獠子……既长,皆拔去上齿牙各一,以为身饰。”

《太平寰宇记》,北宋初期著名的地理总志,乐史撰。《太平寰宇记》继承了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的体裁,记述了宋初全国十三道范围的政区建制。所载政区取制于太平兴国后期,可补《元丰九域志》《舆地广记》所缺,是考察北宋初期政区建制变迁的主要资料。《太平寰宇记》卷一六六“贵州风俗”条载郁林“郡连山四百里,有里(俚)人,皆以与乌浒诸夷率同一姓”,意思是说俚僚和乌浒僚都是同一个族群。同载僚人习俗:“以水田为业,不事蚕桑。生以唱歌为乐,死以木(铜)鼓助丧……男女同川而浴。”《太平寰宇记·岭南道十二宜州》记载宜州土民、僚族:“风俗,江山险陵,人民犷戾,尝持兵甲以事战争,皆左衽椎髻,礼异俗殊,以崖穴为居止。”唐乾封(666~668年)年间,粤州改名宜州。

《元史》《新元史》都有广西和贵州仫佬族情况的直接记载。《元史·志第十五·地理六》载:“庆远南丹溪洞等处军民安抚司,唐为龙水郡,又改粤州。宋为庆远府。元至元十三年,置安抚司。十六年,改庆远路总管府……户二万六千五百三十七,口五万二百五十三,领县五:宜山,下;忻城,下;天河,下;思恩,下;河池,下。”这五个县都有仫佬族。

《明史》卷九《本纪第九》:“十二月甲申,顾兴祖讨平宜山蛮。”又有“五月丁巳总兵官都督萧授讨平贵州乌罗蛮。丁卯,山云讨平宜山蛮”。宜山是仫佬族的主要居住地,“宜山蛮”指的是宜山的土著民族,包括壮、苗、瑶、仫佬等少数民族。

二、唐宋至明清时期地方官员和学者的私人撰述文献

唐宋相继在罗城、天河两地置县设吏,故而有了官员和文人对仫佬族地区社会、环境、习俗等的具体和直接撰述。私人撰述的特点是深入、具体,有许多独特的见解、精辟的描述,可以补充官方文献的不足。

《柳河东集》,又名《河东先生集》,45卷,外集1卷,唐柳宗元(773~819年)撰,刘禹锡编,收入柳宗元的全部诗文。柳宗元在柳州任刺史期间,创作了许多反映当地土著民族的诗歌,这些诗歌对研究唐代柳州地区包括仫佬族在内的各少数民族社会风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昌黎文集》。唐韩愈(768~824年)撰。其中《黄家贼事宜状》等对研究河池地区的各世居民族有参考价值。

《北户录》3卷。唐段公路著。唐懿宗(860~873年)年间,京兆万年县尉段公路南游五岭间,记述两粤民俗风物,有涉及仫佬族地区风物事宜。原本已佚,其文见于元末明初陶宗仪辑《说郛》卷63及清《四库全书·地理类》等书中。(www.xing528.com)

《桂林风土记》3卷。今存1卷,共15千字,唐莫休符著。唐昭宗(889~904年)年间,莫休符为融州守,有感当地的风土人情,粗录见闻而成。书中的宜州条目涉及唐代仫佬族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奇闻轶事。

《黄庭坚诗集》。北宋黄庭坚(1045~1105年)撰。黄庭坚崇宁三年(1104年)贬官到广西宜州。在宜州期间,他深入到当地的土著民族中间,广交各界人士,建书院,传播中原文化,受到地方民众的广泛赞誉。赋有《宜州见梅》《宜州重阳》等诗歌;还撰有《宜州乙酉家乘记》,记载了他在宜州的生活状况,对研究北宋宜山的仫佬族先民有较大参考价值。

《桂海虞衡志》3卷。南宋范成大撰。现存1卷13篇,分志岩洞、志金石、志香、志酒、志器、志兽、志虫鱼、志花、志果、志草木、志蛮等。内容广泛,记述详悉,有些可补充正史之不足,如《志蛮篇》可以充实《宋史·南蛮传》。《桂海虞衡志》是最早全面系统介绍广西岭南地区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物产等事宜的经典著作,对研究宋代广西岭南地区各少数民族有重大的参考价值。

《岭外代答》10卷294条,南宋周去非撰。涉及宋代海南、广西、广东等地各少数民族事宜,尤以广西钦州记述最多。内容包括历史、文化、风俗、法制、财计等。周去非(1135~1189年),为南宋隆兴元年进士,曾任广西钦州教授、静江府属县县尉,在广西任职6年。《岭外代答》是周去非唯一的传世著作,是他仕职广西最有价值的学术成果,是对广西事宜记述而保全至今最早的广西史料,大大超过了《桂海虞衡志》,同时也在有的方面补充了宋史的内容。

《思恩府蛮人请留盐钱论碑》。宋代沙世坚撰述。书中记载宋代广西庆远府思恩等地的封建领主社会的物资交流和券钱盐券情况。沙世坚为宋将,曾在庆远府为将,1192年,在镇压毛南族先民莫文察等起义以后,在宜山县采取措施“立博易场”,促进当地的民族贸易发展。对研究宋代仫佬族地区的经济贸易有重大的参考价值。

《溪蛮丛笑》1卷。南宋朱辅撰。最早记载岭南伶人及其习俗:“兰地仡伶连九衙生界,缓急为援,名门款”,“秋冬之交,聚饮以乐,名吃乡”。

《赤雅》3卷。明末清初邝露(1604~1650年)撰。汇集先秦至明代中原史书所载南方各族的神话、传说、故事和名士诗词、典故、题词、摩崖石刻、引言,及撰者的散文、诗词等,分3卷。卷一记述南方各部落、各部族和各民族的制度、风俗和各土司情况;卷二记述岭西山川古迹;卷三记述南方物产及杂录。对壮、侗、仫佬等世居土著民族有较多记载。

《徐霞客游记》。60余万字,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游记著作,有旅游、地学、历史、文学等多方面的成就。其中对河池市一带的记述有4万余字,对宜州市和罗城县的记述有两万余字。作者徐霞客,21岁开始漫游,历时30多年,所到之处,他都以日记形式,记录下考察过的山川形胜、地质风貌、物产气候和民俗风情。

《于山奏牍》。清于成龙(1617~1684年)纂,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刻本,7卷,附诗词1卷,共6册,内含于成龙官任罗城知县时的奏疏、书牍四篇,收入《四库全书》。台湾文海出版社影印出版《于清瑞公书》8卷,其中收录了于成龙任罗城知县时之公牍四篇,内容涉及当地土著民族风土人情、习俗物产、政务要事等。2001年3月,山西省文水县发现一部出版于清末民初的《于成龙判牍菁华》。这部书辑录了于成龙在任广西罗城知县期间审理案件的批示及判词,全书共有33个案例。2008年6月,山西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由李志安主编的《于成龙文集》,收入于成龙政书7卷、诗词1卷、断案判词以及有关于成龙的碑记、史料等。《于山奏牍》是研究清初仫佬族社会历史的珍贵史料。

《粤西三载》。《粤西诗载》《粤西文载》和《粤西丛载》三书之总称,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汪森编纂。收录了上起汉代下至明末,有关涉及广西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资料,特别是收入一些不易得见的很有价值的史料,对研究广西各少数民族有重大的参考价值。其中《粤西丛载》最早记载了广西仫佬族族称:“天河僚在县东,又名姆佬……”说明在明代仫佬族已经作为独立的民族存在。

《粤西笔述》。不分卷,3万字,张祥河(1785~1862年)撰,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刻本。该书集《桂海虞衡志》《广西通志》及各地方志之大成,以风土人情、诗文、金石、蛮俗、物产之分类记述,颇有特色,对研究宋代至清朝广西各土著民族的历史文化有重大的参考价值。

《峒溪纤志》。有1卷本和3卷本,清康熙年间,陆次云(生卒不详)撰,所记皆诸苗蛮种落风俗。对仫佬族先民“伶人”“伶佬”的生活习俗和语言等有较多记载。虽然有些内容含有歧视的意思,但对了解古代仫佬族帮助很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