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族际婚姻
仫佬族内部严格禁止近亲通婚,有“同姓婚、同冬不婚”的习俗,其他的房族内通婚便是乱伦,为族规所不容,但同姓而不同冬的,通常可以通婚。仫佬族青年男女历来实行自由恋爱,仫佬族的婚姻范围不仅限于本民族,他们与周围汉、壮等民族均有通婚。仫佬族与外民族的通婚,以与壮、汉民族为主,已有很长的历史。仫佬族与壮、汉等民族的通婚,在仫佬族的民间传说故事、家谱、墓碑和其他文献资料当中均有记载。仫佬族民间传说《同年桥》讲述了仫佬族青年勒达与壮族姑娘侬娇生死与共的爱情故事。传说很久以前,仫佬山乡的九里河畔有两个村寨,一个是中寨仫佬族,一个是地良壮族。地良壮族姑娘侬娇天生聪明美丽,勤劳能干,她出言谁要和她对歌爱恋,先要比赛插田,后生没人敢和她比赛。有一天她看见对岸中寨仫佬族有一帮年轻人在插田,其中勒达插得又快又匀,侬娇暗自钦佩,于是提出要和勒达比赛。比赛三天没有分出输赢,勒达和侬娇两人已暗暗相爱,走坡时节两人在河边偷偷相会,唱歌传情。寨老发现后出来阻止,强迫拆散他们。几天后,两人约定到河边,隔河坐石头上对歌,商量私奔他乡。奇特的是两个石头竟慢慢向河中移动,逐步靠拢到一起。这时河岸两村火光四起,寨老带人要用猪笼将他们沉入河底,勒达和侬娇拥抱跳入河中。从那以后,每天晚上,河面上都飘扬着他们的歌声。后来寨老带人把两个大石敲碎,但石头越敲越大,最后竟连成一座石桥,稳稳地落在河之上,人们称之同年桥。勒达和侬娇用生命架起了仫佬族与壮族的友谊桥梁,他们纯洁的爱情故事在仫佬族人民中广泛传颂。四把镇下里区仫佬族谢姓家谱记载,明万历年间,谢姓曾娶邻村壮族韦家女为妻。
仫佬族与汉族的通婚历史很早,在仫佬族各大姓族谱中均有体现。据章罗、大新、中石等地的吴、银、梁、罗、潘等仫佬族姓氏家谱记载,他们的先祖在元朝或明朝期间,先后从湖南、河南、江西、福建、山东、北京等地迁来此间落业,讲的是汉语、官话,因娶当地讲仫佬话的土人为妻,所生子女,从父姓,风俗言语从母,又因仫佬族所说的话是倒装的,所以称“姆佬”。例如仫佬族族谱记载:吴姓远祖原居湖南,谢姓原居福建,迁入罗城县以后,与当地的苗侗民族居住在一起,后来娶苗侗女子为妻,成为了具有汉族血统的新一代仫佬族,距今已传至10~30代。
当代仫佬族的异族恋爱、友情和通婚非常普遍。仫佬族诗人包玉堂在其散文诗《山乡圩市》中写道:“壮、汉、仫佬一家亲;同个圩场同买卖。仫佬大哥讨的壮家嫂,仫佬妹仔嫁到壮山寨;多少个汉族家庭里,母亲是壮人,仫佬哥作郎仔。”描述了当代仫佬族与汉、壮民族的通婚状况。潘琦创作的《我家四朵民族花》展示了由仫佬族、壮族、瑶族、汉族成员组成的一个幸福家庭,获广西文学散文奖。散文中孩子问父母是怎么恋爱结婚的,父母诙谐地回答:是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恋爱结婚的。文中有山歌唱道:“山连山来水连水,山花开来竹儿翠,为什么家乡这样美,只因那各族兄弟心相随;山连山来水连水,村村寨寨歌儿脆,为什么生活这样好,只因那党的民族政策放光辉!”(www.xing528.com)
东门镇田心屯仫佬族,过去以族内婚姻为主,婚姻多由父母包办,对离婚、寡妇、再婚等都有歧视。改革开放以后,婚姻的价值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青年男女自由交往、自主择偶普遍发展。例如田心屯婚姻扩大到四把镇以外的各个民族。随着外出务工的增多,田心屯青年男女的通婚范围在广西有柳江、河池、上林、博白等县,外省有广东、福建等。大梧村仫佬族婚姻,有族内通婚和族外通婚,其中族内通婚的205对,与壮族通婚的28对,与汉族通婚的39对。附近新村和罗郁屯汉、壮等民族嫁到大梧屯的女性共124人,占大梧屯族际婚姻的45.6%。吴姓族内各冬通婚的64对,其中三冬与二冬通婚16对,六冬与二冬通婚43对,六冬与三冬通婚5对。借由通婚,大梧屯的各冬之间结下了许多姻亲关系,冬与冬既界限分明,又亲密无间。据民政部门统计,1987年东门镇登记结婚的120对新婚夫妇中,不同民族相结合的就达42对,占当年新婚夫妇的48.7%。
21世纪以来,仫佬族的异族通婚遍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和绝大多数民族,在全国少数民族中,仫佬族发生的族际通婚比例较高。2000年人口普查显示,仫佬族发生异族通婚的有31个民族,其中与汉族通婚为24.87%,与壮族通婚为18.63%,与苗族通婚的为3.68%。2005年,全县登记结婚的2572对新婚夫妇中,不同民族相结合的1241对,占当年新婚夫妇的48.25%,异族通婚达50%以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