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百折不挠的抗争意识
仫佬族百折不挠的抗争意识表现在积极抗击各种自然灾害以求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抗击各种疾病以求健康和幸福;反抗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反抗外来侵略以求民主、平等和进步;反抗封建婚姻包办和强娶豪夺,争取恋爱、婚姻自由等诸多方面。
一、抗击各种自然灾害以求民族的生存和发展
仫佬族地区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水灾、旱灾、低温阴雨,以及冰雹、大风、雷电、寒露风、病虫害和地震等,给仫佬族人民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据《罗城县志》记载:明代罗城县发生大的干旱、大饥、瘟疫、地震等,有10次;清代罗城、天河两县发生的大饥、大风、地震、大水、旱灾、瘟疫、蝗虫等,有21次;民国时期,罗城、天河两县发生蝗灾、粮荒、干旱、水灾、霍乱等大灾害6次。
水灾。多发生在5~8月,其中以6、7月最多。明代发生水灾4次,清代8次,民国两次。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罗城、天河水灾,禾无收,饥死者百人去五”;光绪十五年(1889年)“罗城长安水患,四月二十三至五月初六数日大雨,河水泛滥,山洪暴发,冲刷房屋,淹损田禾,溺水丁数人”。民国时期,“1930年,罗城县大水灾,龙岸、寺门、黄金、四壁等地被洪水淹没田地、房屋”。1952~1985年,罗城县发生较大的水灾有12次。其中最大的是1976年7月6~11日,连续降暴雨6天,各地雨量217毫米,龙岸693毫米,最大日雨量190毫米。全县88个大队775个生产队、46个屯寨遭水灾,倒塌房屋407间,死亡11人,冲垮水坝210条、渠道60条,受淹农作物4.7万亩。2010年6、7月,罗城仫佬族自治县遭受持续暴雨袭击,造成全县11个乡镇的3万多亩农作物被淹,1000多座民房、400多条水利渠道和多条村屯道路被洪水冲断,其中著名的卡马水库被冲出缺口,为历史上水灾持续时间最长、受灾范围最广、影响程度最深、损失最大,直接经济损失近亿元。
旱灾。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旱灾发生,秋旱最多,春旱次之,夏旱较少。明代最大的旱灾是“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罗城大旱,赤地千里,饥死众多,相继卖男鬻女,离乡数千人”;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罗城大旱,且蝗灾,颗粒无收,妇孺鬻于湖南者数百”。一般来说,夏天水灾之后,很容易造成秋旱。1949年以来,最严重的秋旱是1980年,从9月4日至10月16日,连续干旱43天,雨量为15.3毫米,受旱作物面积10万多亩。
冰雹、大风、雷电和寒露风等。冰雹常发生在2~5月,以3~4月最多,降雹时多伴有雷雨大风。1957~1985年,共降雹27次,其中冰雹、大风灾害损失严重者有三次,最严重的是1977年4月14日下午,东门、黄金、怀群等地,有10个大队160个生产队遭受冰雹大风袭击,风力达到8级,房屋倒塌61间,死亡2人,伤19人,农作物受灾4900亩。怀群的大安、顶新两大队受灾最重,房屋倒塌53间,重伤12人。寒露风一般在每年的10月,灾害最严重的是1976年,造成晚稻减产1328万公斤。
很早以前,仫佬族人民就针对自然灾害积极展开坚决的斗争,这反映在古代众多的传说故事当中。《露水王》是反映仫佬族与自然界作坚决斗争、战胜干旱的神话传说。相传很久以前,一个凡人得罪了上天,上天命令龙王30年不给人间降雨。世间大旱,河水断流,树木枯萎,禾苗焦黄。天上斗牛宫的露水王知道后,便化名勒利来到人间,每到夜晚时分,他就将地下的水吸到地上来,草木得到水分,枯井重新有水,人们便推举他为寨王。20年后上天派了一个神灵来人间查看,神灵回去禀报:凡人非但没有渴死,反而活得很好。上天查神灵册,发现斗牛宫的露水王下凡去了,便派雷王下凡捉拿。露水王得知上天旨意后,当晚就托梦给一个名叫勒娜的女人,叫她第二天午饭时带一个木盆,装上毛巾,到龙洞岩山旁。第二天,勒娜到龙洞岩山旁,一声惊雷响过,她看到毛巾上有七七四十九滴鲜血。勒娜将带有鲜血的毛巾放到山岩的石缝里,顿时流出一股清泉,清泉一直流淌到现在,造福着仫佬族人民。这是在过去劳动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科技水平特别不发达的历史条件下的精神幻想和必然产物,但也是仫佬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当代仫佬族通过修筑堤坝、电站、饮水工程等抗击自然灾害,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二、抗击各种疾病以求健康和幸福
过去仫佬族地区地下卑湿,瘴多疠重,还有蛇、虎、狼和野猪等危及生命的动物,影响族群兴旺。旧时地方疾病有天花、鼠疫、霍乱、伤寒、流脑、乙脑、白喉、百日咳、麻疹、小儿麻痹、狂犬病等,对人民的生命安全有危害。唐代柳宗元有感于岭南柳州地区的瘴多疠重和奇疮霍疾而赋诗感叹:“桂州西南又千里,漓水斗石麻兰高。阴森野葛交蔽日,悬蛇结虺如蒲萄。到官数宿贼满野,缚壮杀老啼且号。饥行夜坐设方略,笼铜枹鼓手所操。奇疮钉骨状如箭,鬼手脱命争纤毫。今年噬毒得霍疾,支心搅腹戟与刀。迩来气少筋骨露,苍白瀄汨盈颠毛。”令人毛骨悚然,地处柳州西北部的罗城县更是如此,当然这些都是文学描绘,与现实有较大差别。但自然环境也是不容乐观的。《罗城县志》记载:明代罗城县有瘟疫、大饥10次。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旱、疫死人十之去五”。清代发生瘟疫7次。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瘟疫盛行”;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罗城瘟疫流行,居民患霍乱吐泻症,早发夕死,动以千计”,危害很大。“1940年,天河发生霍乱症,死人颇多。”现在这些瘟疫疾病已经很少了。(www.xing528.com)
仫佬族在与自然病魔的长期斗争过程当中,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医学经验,成为仫佬族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体现了仫佬族不屈的抗争精神,在当今的社会生活当中,依然发挥着积极而又重要的作用。仫佬族地区有着丰富的药物资源,多达数百种,仫佬族常用药物按药用性质可分为以下种类:补行气分药、温补血分药、凉血解毒药、活血通络药、破血祛瘀药、敛止精血汗泻药、散风湿寒热药、渗泄水湿停积药、清热泻火润燥药、催吐毒积药、消化痰结药和杀虫药等,都是自然生态药物,无副作用。仫佬医常用疗法有18种:药物推搓疗法,针刺出血退热疗法,火针疗法,挑针疗法,油针疗法,灯花线灸法,筒吸疗法,挟捏疗法,挑痧、刮痧疗法,传统痧症疗法,药物熏洗疗法,药物外敷疗法,磨药疗法,温熨疗法,吹点疗法,催吐疗法,汤液饮服疗法和自身疗法等。例如灯花线灸法是以棉线等物浸油点燃灼相应穴位的一种疗法,具有温通经络、行气活血、祛湿除寒、散结消肿、止痛退热、止痛回阳等作用,适用于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科等多种疾病。取穴后,操作要求准确迅速。四把乡80多岁高龄的仫佬族民间医生廖大丰,用此法为当地群众治疗甲状腺肿大等地方病,有效率达95%以上。罗城龙岸镇民间医生黄昌茂,运用祖传秘方配制成水剂,专治骨髓炎、骨结核疾病,长达30余年,接受治疗的各地病人约3万人,总有效率达95%,治愈率达85%,而国际上骨髓炎最高治愈率不超过60%,复发率却高达30%。黄医生对骨髓炎的治愈率不仅大大超过国际水平,且无复发现象,以超绝的医术独领风骚,由他研制发明的“骨结核灵1号”“骨髓炎灵2号”已取得国家专利。
三、反抗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以求民主、平等和进步
在古代,反映仫佬族反抗封建压迫和剥削的传说故事很多,如《山鹰姑娘》《垦王山》《善圣坳》和《依饭节的传说》等。《垦王山》讲述了仫佬族先祖,因为讲话和皇帝不同,又反抗朝廷的徭役贡税,被皇帝赶往南方深山老林。仫佬族头人朵菲领着大家披荆斩棘,开辟天地。然而好景不长,州官又带兵进山强迫仫佬人交粮纳税。有一年,天旱无收,州官不管百姓死活,同样催租逼税。朵菲忍无可忍,领着大众亲友拿起棍棒刀枪,和官兵展开血战,终因人少势弱,起义被官兵镇压了。朵菲被官兵抓住,并被押到杀人坪,要他投降,不依,于是要杀他。当州官正要举刀向朵菲砍去时,突然刮起一阵狂风,轰隆一声巨响,一座大山把官兵都压倒在下面。仫佬族人从深山老林出来,寻找朵菲,但都没找着,原来朵菲化作一座山峰压住了官兵。为了牢记朵菲带领大家垦山种地和保卫仫佬山乡的功绩,便尊称他为“垦王”,并把这座山称为“垦王山”。故事弘扬了仫佬族人民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又如《月亮山的传说》,月亮山又名穿山,因山体上有一巨型穿洞,好似一轮满月,故名月亮山。相传古时候,仫佬族人民的优秀儿女石览,不甘官府欺压,揭竿起义,与官兵血战。在一次战斗中,不幸被官兵围困。石览且战且退,最后退居此山。石览怒不可遏,猛挥铁拳朝山崖打去,只听轰隆一声,顿时山崩地裂,巨石横飞,官兵鬼哭狼嚎,剩下的抱头鼠窜。起义兵得救了,山崖打穿了,而石览却变成了一块巨石,紧紧守在岩洞旁。人们为了纪念石览,给山取名穿山,还在穿山旁修了一座谷雨庙,封石览为谷雨王。再后来当地老百姓都过上了好日子,户户安居乐业,家家六畜兴旺。
小长安镇的月亮山
唐宋以后,仫佬族反对封建统治阶级压迫和剥削的抗争精神主要体现在农民起义上。史书记载:宋、元、明三代,仫佬族聚居区爆发了规模较大的人民起义15次。清代的仫佬族农民起义更是风起云涌,前赴后继,史书载:“武阳岗(今罗城地),三年必反乱一次。”从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至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仫佬族地区共发生了35次农民起义,虽然主要领导人不都是仫佬族,但每次起义均有仫佬族民众参加。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仫佬族在党的领导下与反动统治者进行了英勇不屈的顽强斗争。1930年,红七军北上路过罗城、天河县时,仫佬族人民积极帮助红军,为红军巷战四把的胜利做出贡献。抗日战争中,有仫佬族儿女参加的抗日武装,有效打击了日本侵略军。1946年以后,仫佬族人民又掀起了反对国民党征兵、征粮、征税斗争,配合解放军解放罗城。
不论是古代、近代还是现代和当代,仫佬山乡都走出过一排排、一列列血性男儿,传颂着史诗般的英雄赞歌。
四、反抗封建婚姻包办和强娶豪夺,争取恋爱、婚姻自由
仫佬族青年男女为争取恋爱、婚姻自由而进行不屈不挠的顽强斗争,相关故事很多,如《望郎石》《鸳鸯石》《同年桥》《俏娘岩的传说》《乐登仙迹》《龙女与旺哥》《达莲和苦娃》《狗勒捉银鸡》《桂花仙子》和《七妹与蛇郎》等。相传很久以前,中寨村里有一个姑娘名叫椰兰,生得聪明伶俐,心地善良,是仫佬族歌手,与放牛娃索卜相好,两人订下婚约。谁知椰兰的母亲贪财,说:“嫁给富汉,肉汤泡饭;嫁给穷汉,鼎锅刮烂。婚姻大事,由妈做主。”遂把她许给东寨老爷做二房,并把她关在竹楼里。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八月十五歌节又到了,索卜见不到椰兰的面,就对着竹楼唱道:“混水看石石不清,浓云遮树阳不明,好久不见妹踪影,不知为何变了心。”椰兰一听急忙唱道:“妹是林中金丝鸟,哥是山中守树人,铁笼锁住妹的身,隔山隔水难传情。”索卜知道椰兰受难,即下决心救她,回唱道:“金丝鸟儿你莫愁,千般事情哥应筹,来日逃出铁丝笼,双双飞向白云头。”当晚索卜把椰兰救了出来,双双逃到穴内紧紧拥抱在一起,最后变成了鸳鸯石。东寨老爷知道后,狠毒地说:“死了我也不让你们在一起。”带着家丁把石头分开、砸碎。可是当一个个石块被放在一起时,又会自行合龙,像一对刎颈鸳鸯,于是人们就称之鸳鸯石。鸳鸯石成为了仫佬族忠贞爱情的象征。椰兰和索卜的故事至今还在仫佬族地区广泛传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