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反对封建统治推动社会进步
自古以来,仫佬族人民就有反对封建主义残酷统治和地方黑恶势力疯狂掠夺的革命传统,并积累了丰富的革命斗争经验,积淀了宝贵的民族精神财富。
一、辛亥革命以前的反封建主义斗争
早在2000多年以前,秦王朝对岭南用兵,遭遇了包括仫佬族先民在内的岭南“瓯越”民族的顽强抵抗。西汉淮南王刘安《淮南子》记载:公元前218年,“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进攻岭南,势力强大。初始岭南“瓯越”,“皆入丛薄中…莫肯为秦虏,相置桀骏以为将”。“瓯越”民族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有利地形,“夜攻秦人,大破之。杀尉屠睢,伏尸流血数十万”,造成秦军“粮食绝乏”,损失惨重。后来“佗因此以兵威边,财物赂遗闽越、西殴、骆,役属焉,东西万余里”,才建立了庞大的南越国。可见仫佬族先民在古代就很顽强善战。
唐宋时期,仫佬族先民被称为“蛮”“南蛮”“西原蛮”等,也时常暴动、起义,反抗压迫和剥削。《新唐书》记载:“至德初(756年),首领黄乾曜、真崇郁与陆州、武阳、硃兰洞蛮皆叛……合众二十万,绵地数千里,署置官吏,攻桂管十八州,所至焚庐舍,掠士女,更四岁不能平。”武阳即武阳江流域,包括罗城龙岸、小长安等乡镇,这次暴动包括了仫佬族先民“武阳蛮”。
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和剥削,加上自然灾害,宋代以后仫佬族农民纷纷起义。史书记载:宋、元、明三代,仫佬族聚居区爆发了规模较大的人民起义15次。清代的仫佬族农民起义更是风起云涌,前赴后继,史书载:“武阳岗(今罗城地),三年必反乱一次。”从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至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仫佬族地区共发生了35次农民起义,虽然主要领导人不都是仫佬族,但每次起义均有仫佬族民众参加。
明代的仫佬族农民起义主要有:永乐元年(1403年),罗城县韦公成联合壮族、仫佬族群众起义,威震柳州、庆远各地。永乐七年(1409年),仫佬族人潘父蕊在罗城县聚集当地的各族群众,揭竿而起。《柳州府志》记载,义军曾打到柳州、庆远各地。朝廷闻讯急调柳州卫官军前往镇压。《明史》载:“十二月甲申,顾兴祖讨平宜山蛮。”又有“五月丁巳,总兵官都督萧授讨平贵州乌罗蛮。山云讨平宜山蛮”。(《明史》卷九本纪第九)官军一到,义军随即退入山区老林。当官军收兵,潘又率各族义军500人打出平地,持续多年。正统八年(1443年)八月,罗城仫佬人民大起义,夺回被官绅土豪强占的土地,抗租抗粮。《明实录》载:“广西罗城县民地220顷,为‘洞贼’所据,不得耕种,乞免税粮,从之。”景泰元年(1450年),罗城侯万保领导义军出攻融县;景泰六年(1455年),韦朝德联合李朝印,率部攻克罗城,劫取囚犯。朝廷命都指挥葛宗荫领兵镇压,义军退出罗城。武宗正德六年(1511年)的覃惊天、韦动地起义,得到仫佬族民众的热烈响应。
清代的仫佬族农民起义主要有:顺治九年(1652年),明末农民起义军李定国部攻陷柳州、罗城、宜山等地,仫佬族人民纷纷响应。雍正七年(1729年),潘世亮聚集仫佬族地区的各族群众起义,弄得清朝统治者疲于奔命,措手不及,起义持续多年。咸丰三年(1853年),罗城县梁大等人在龙岸等处开设拜上帝台会,立广福堂。同年,朱家才、罗廷拔等人在黄金等处设台拜会,立洪盛堂。1854年,潘龙源、潘亚开等人在天河县城设台拜会,名叫广明堂,召集附近仫佬、壮、汉等民族群众参加太平天国,声势浩大,吓得县官及土豪劣绅四处逃遁。咸丰七年(1857年)初,太平天国李文茂部占据柳州,并派兵攻取柳城、罗城、宜山,重新设置机构,选拔官吏,并将罗城县改名为朝阳县。1859年8月,石达开率领太平军回师广西,推进天河、罗城,占领宜山达8个多月之久。光绪三十年(1904年),吴裴连聚集当地各族群众2000余人起义,一路攻占天河县东乡大稔、小稔、拂子、旗鼓等村,地方团绅刘文渊、姚作霖、谢启南集结团练攻袭失败,哨弁胡家典、覃光星率团勇赴援,义军始退。另一路义军攻据天河县古波里,地方北团彭含连率团练抵抗,防勇及南团赴援助攻,义军散走。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会党游勇势成燎原,首领陆亚发、徐大、梁有才等在桂北地区发动起义,拥众数万。罗城县的黄金、龙岸、四堡一带,有各族民众数千人参加,声势浩大。陆部进攻小长安乡,梁部攻陷罗城,赶走知县。清廷震惊,调动湖北、湖南、安徽、云南等地军队前来镇压。滇军统领龙济光率军千余由宜山攻罗城,梁有才领导义军奋力抵抗六昼夜,歼敌百余,滇军墓地尚存于罗城县城东部。1904年5月,陆亚发复举义旗,自柳州进攻融县、三江,折入罗城、三防、龙岸、小长安一带,击溃清军武匡军部,复克县城,焚县署,开监狱,释放无辜。知县李泽、清将王湖及符开铭、马汉等被参革职。清政府复调各省军队镇压,义军不敌,退出罗城,转陷天河,在宜山与敌激战,失败。1905年,陆亚发在柳州被俘就义。这次起义持续时间较长,波及了仫佬族居住的大部分地区,影响较大。
明清时期,仫佬族农民起义有效地动摇了封建统治阶级在仫佬族地区的统治力量,推动了仫佬族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的发展。1905年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成立,同盟会会员、罗城龙岸籍拳师李德山受命在广西招募敢死队数十人,参加了黄兴领导的广州起义,他率领敢死队与清军展开殊死战斗,最后壮烈牺牲,时年43岁,成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为彻底推翻封建主义的腐朽统治和辛亥革命的伟大胜利做出了贡献。
二、现当代仫佬族人民的革命斗争(www.xing528.com)
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各个时期,仫佬族人民坚定不移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旗帜鲜明地反对地方封建军阀和国民党的独裁腐朽统治,浴血缔造了新中国。
1921年10月,天河县张立刚率领数百名仫佬、壮、汉等民族群众起事革命,打败天河县民团保安营,攻陷县城,生擒参议员数人,占领天河县一个多月,后被保安团和地主武装联合围攻,撤出县城,转入山区。1922年5月,华西又率领天河一带的各族群众数百人,攻入县城,将贪官污吏的粮食财物分给贫苦群众,后来失败了。1926年,罗城籍周钢鸣随军北伐;1932年,在上海参加中国作家联盟;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四把短洞屯青年韦一平,离乡参加革命,投身北伐战争;1928年参加农民自卫军,参加广州起义;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底参加百色起义,加入中国工农红军,曾在红七军工作。
土地革命时期,仫佬族人民积极支持和参与红军的正义行动,为红军顺利通过仫佬山乡、北上瑞金提供了支持、帮助。1930年11月14日,红七军总指挥李明瑞、军长张云逸、军政委兼十九师政委邓小平等率领红军将士约7000人,由怀群街壮族青年廖以霖带路经宜山县入境,击溃天河县民团千余人的阻击后,进入天河、罗城。先遣部队进抵罗城县四把乡佛子坳一带,与闻讯赶来的桂军覃连芳师遭遇并发生激战,战斗异常惨烈,持续了几个小时,双方伤亡惨重,敌军死了400多人,红七军则牺牲了300多人。后来红军主动放弃县城,沿乡村小道北上。红军过境沿途书写“全国拥护苏维埃,杀富济贫!”“打倒土豪劣绅!”“打到长沙去、打到桂林去,和中央红军会师!”等标语,张贴布告,集会演讲,唱歌演戏,访贫问苦,宣传发动群众,开仓济民,深受群众拥护。在红军过境时,仫佬族人民热情地为他们烧茶水、做饭菜;在战斗过程中,仫佬族人民冒着枪林弹雨为红军送弹药、救伤员、通情报;战斗结束后,当地的仫佬族群众自发将红七军战士的遗体收拢来,埋葬在旁边的小山包下。新中国成立后,罗城人民将烈士的遗体移到了四把镇的烈士陵园里。受红军影响,罗城、天河两县有23名仫佬、壮等民族的青壮年投身革命队伍随军北上,有的后来成长为新四军的高级指挥员。还有许多仫佬族群众将收到的红旗、用具、子弹袋等器物珍藏下来,新中国成立后赠送文物单位保存。1958年,邓小平到罗城县四把乡视察时,对当年红军的勇敢和仫佬族人民的热情支持,依然感慨万分。
抗日战争时期,仫佬族人民也积极反抗国民党队军的残害和地方政府的黑暗统治。
抗日战争胜利后,柳北地下党组织积极领导、支持龙岸地方民主人士筹办德山中学,并安置一批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在校任教,成为了中共地下党在柳北地区活动的重要据点。在地下党的领导下,学生公开反内战、反迫害、反独裁,争民主、争自由的斗争学潮如火如荼。学校建有地下秘密组织“爱国民主青年会”和“野火”“萌芽”等读书社,指导学生阅读《新华日报》和进步书刊。到1949年,德山中学共办9个班,毕业学生170人,其中100多人参加了中共柳北游击队,6人为革命献出了生命,德山中学成为了罗城革命的摇篮。
1948年9月,中共党员陶保恒在罗城县龙岸良泗屯首建农民协会小组。1949年春,中共党员杨青在良泗屯成立农民协会。寺门、天宝等地仫佬族群众也纷纷成立农民协会和妇女协会。1949年夏末,国民党罗城县府趁收获季节进行征兵、征粮、征款,农民只得藏粮、拖交征款,青壮年外出躲避兵役。县民防联队副司令白彦鹏亲临寺门乡督征,到处设立关卡搜捕行人,并派人下乡催征,抗交者扣押。中共柳北游击总队派来武工队秘密串联,组织农会、青年会和妇女会,团结起来反抗“三征”,乡公所被迫释放被捕农民,青壮年亦不必东躲西藏。武工队又设计趁集市日由洛西岭向寺门放枪,制造游击队进攻的声势,驱走了白彦鹏。1948年12月,组建了第一个武装工作队;次年5月,成立黔桂边人民保卫团;7月扩编为黔桂边人民解放总队。1949年9月,柳北人民解放武装在各民族群众的支持下,经过古盆、风强、鹅颈坳、黄金等几次较大的战斗,基本消灭了罗城、天河等地的国民党地方军警、民团武装,缴获了一批武器装备。1949年11月22日,柳北游击队在黄金与四野三十九军会师,第二天罗城县宣告解放,次年天河县宣告解放,五星红旗插遍仫佬山乡。
三、20世纪50年代仫佬族人民的剿匪斗争
1950年春,罗城、天河两县分别成立农民协会,各区相应成立农民协会。1951年后,各行政村都普遍成立农民协会,罗城县有会员24346人,天河县有会员12789人,其主要任务是配合人民解放军进行剿匪反霸、减租退押和土地改革等。1950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五十八军一七四师五二一团3个营共2336人,在团长贺正海、政委李文仲的率领下,由河南洛阳南调,经宜山开进罗城、天河两县执行剿匪任务。一营驻龙岸、黄金,二营驻天河、怀群、乔善,三营驻东门、四把。在罗城、天河两县县大队500人和地方各族群众的大力支持、配合下,历经8个月,经过冷洞坳、良泗、雅林村、上明泰村和兴洞等33次大大小小的战斗,天河、罗城两县股匪基本消灭,匪首逃到三防。1951年4月,人民解放军五二一团主力及地方部队、民兵进军三防,协同黔桂十二县剿匪部队围剿三防和黔桂边界的残匪,匪首相继毙命、落网。6月,罗城、天河两县基本完成剿匪任务。据统计,1950年7月~1951年6月,罗城、天河两县共发动各族民兵、群众10多万人次搜山,共计1008次,其中有50名仫佬族妇女参加了剿匪。共歼匪10032人,缴获长短枪7312支、轻重机枪42挺、冲锋枪10支、炮3门、手榴弹312枚、子弹14286发、电话机6部、电线500多公里、马22匹。
从1950年到1952年的剿匪斗争中,有南下解放军战士30人,地方干部、民兵50人,共80人,在罗城、天河两县的战斗中壮烈牺牲,其中女干部、队员2人,烈士的鲜血浇灌了仫佬山乡肥沃的土地。当地县乡纷纷建立烈士纪念碑和纪念塔,记载着烈士的英名和丰功伟绩,供后人凭吊。当代仫佬族学者潘克蕃著有《仫佬山乡沐朝阳》,记述了仫佬山乡的解放战争和剿匪战斗事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