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仫佬族婚姻习俗及变迁

中国仫佬族婚姻习俗及变迁

时间:2023-1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内部严格禁止近亲通婚,有“同姓婚、同冬不婚”的习俗,其他的房族内通婚便是乱伦,为族规所不容。随着文化科学水平的提高,父母包办、早婚、歧视妇女再嫁等旧观念已经大大改变,新的、科学的婚姻风俗已在仫佬族山乡形成。总的看来,仫佬族的主要婚俗包括说亲、定亲、迎亲、送亲、婚礼阶段和其他的一些饶有情趣的习俗。

中国仫佬族婚姻习俗及变迁

第四节 婚姻习俗

仫佬族汉族文化影响较深,在婚姻习俗上有许多与汉族相同之处。但仫佬族人结婚的范围,不仅仅限于本民族,与周围的汉、壮等族均可通婚。四五百年前,仫佬族就与其他民族有了互通婚姻的关系,如下里乡谢村有墓碑记述了谢家人万历年间娶邻村壮族韦家女为妻的事,而与汉族通婚在各大姓族谱中反映的年代更早。内部严格禁止近亲通婚,有“同姓婚、同冬不婚”的习俗,其他的房族内通婚便是乱伦,为族规所不容。历史上,仫佬族订婚、结婚手续繁杂,费用很高,婚姻都要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全由父母包办。即使男女经过走坡建立起感情,也必须经过双方父母同意,托媒说亲,才能结为夫妇。20世纪40年代以前,仫佬族地区存在着早婚现象,有的地方男10岁,女14岁便结婚,妻龄常比夫龄大5岁左右。随着文化科学水平的提高,父母包办、早婚、歧视妇女再嫁等旧观念已经大大改变,新的、科学的婚姻风俗已在仫佬族山乡形成。总的看来,仫佬族的主要婚俗包括说亲、定亲、迎亲、送亲、婚礼阶段和其他的一些饶有情趣的习俗。

一、说亲

说亲与其他民族中的说媒相类似,但又带有明显的仫佬族特色。男方相中某一女子后,便请媒人前往女家询问,如女方父母同意这门亲事,便将女方生辰八字交给媒人带到男方家。男方父母将八字押在香炉底下,如在三、六、九日早上这一时期不发生鸡乱叫、打烂器具等意外,便进行“合八字”,即请算命先生按照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推算双方是否适合。如果双方八字的五行中有三项相克,就认为是命中不合,婚事难成;有三项以上相生,就认为是天作之合,便可以订婚,于是媒人给女家送回喜帖,认可这门亲事。

说亲的过程中,有一种“看屋”仪式,是女家视察男家情况的活动。按传统习惯,女家在定亲之前由媒人陪同,带上三亲六戚到男家查看屋宅和家庭状况。看屋后,男方送给女方一匹自纺、自织、自染的蓝靛土布,女方如果收下,就算定下亲事;假若不收,说明女方不同意,亲事不成。如果女方对男方家境原来就很熟悉,此举可免。

二、定亲

定亲是结婚的前奏。经过说亲,男女双方八字相合后,男方留下八字,送一公斤猪肉到女方家,作为“暖婚”。随后媒人与双方商定,男方带上猪肉4公斤、阉鸡1对、酒2壶、财礼钱若干前往女方家订婚。有的地方男家留下女方八字后,请媒人送1~2公斤猪肉到女方家报信,称为“回六合”,算是完成订婚手续。订婚后,由算命先生选择吉日作为迎亲日,然后另择吉日上街为女方购买衣料缝制新衣。这种活动旧时较多,十分隆重、严肃。

定亲时还有一项“解礼”风俗。婚前男方委托媒人将商议好的财礼银送给女方,以便女方家备办嫁妆的一项活动,又称过礼。这项活动各地略有不同。有些地方,男方必须在婚前一个月,遣媒人携带两公斤猪肉和半数财礼银交给女家,同时将各项吉日,如新娘嫁妆布料的开染日、开剪日、迎亲日等通知女家。有的地方则在婚前20天,将全部财礼银送去女家。财礼银1900年前后为银毫50元,20世纪30年代为100元,20世纪40年代为1500公斤谷子。富裕人家如果备有嫁妆,男家还要外加猪肉50公斤。如果是姑侄共嫁一家,男家需备小猪一头送给女家祭祖。女家嫁妆有“双陪”和“单陪”之分,双陪为棉被、蚊帐、木柜各两件,家织布10多匹,面盆、灯盏各两件,布衣服数套,银毫10~20元;单陪为棉被、蚊帐、木柜、面盆各一件。双陪男家送猪肉100~150公斤,单陪减半即可。如果女家不接受猪肉,新娘的嫁妆仅为随身穿的衣饰。解礼后就算礼成婚定,双方只待良辰吉日到来便可完婚。

此外,仫佬族还存在过一种非常古老的“会亲”仪式,现在已经消失。在媒人介绍后,男女双方如果同意婚事,男方就把一担酒肉挑至十字路口旁,然后避开。女方及其父母、亲戚前往该处饱餐一顿,剩下的全部带走。第二天,女方回赠同样的一担酒肉在路口,男方和其父母、亲戚也来取食,这就是“会亲”。会亲是整个迎亲仪式的前奏,完全由媒人主持,男女双方均不见面。

三、迎亲

迎亲是仫佬族地区男方在择定吉日迎接新娘的庆典仪式。迎亲的仪式各地有异。有的地方迎亲日定在结婚日的前一天。男家请亲戚和房族中年长者1~2人,年轻女伴两人,年轻歌手两人,挑财礼、迎亲礼者各一人随媒人到女家娶亲。迎亲礼除了解礼后剩的财礼外,还有封包12个,30多厘米长的红布一条,红蛋6枚,猪肉一公斤,猪肘两个,公鸡1~2只(单陪1只,双陪两只),白盐两包,茶叶两包,槟榔一包,酒一壶。有的地方在婚日当天迎亲。迎亲客为1女3男。迎亲礼有公鸡两只、猪肘4个、猪肉一公斤。

有的地方在婚日中午出发迎亲,迎亲队伍用大轿一顶、椅轿5顶,两位唢呐手,两位小孩打红旗,两位小孩敲锣鼓,两位成年人抬台盒(内装5荤5素,猪肘一对,三牲一副,香、纸、鞭炮、蜡烛若干,媒人“脚步钱”封包1个),两位成年人抬酒一坛(酒坛外肩挂上4~6个大阉鸡)。

有的地方迎亲仪式十分隆重,迎亲客5男1女共6名,加上媒人7人,由“压礼公”统领,此人需在叔伯辈中挑选,且能说会道,仪表庄重,应变能力强。迎亲客共分为:压礼,挑茶担、鸡担、米担、肉担者和负责引领新娘及送嫁队伍的银姑。茶担为一对内装两只木制方盒的深红色大布口袋,木盒装满糯米饭;鸡担为一对小圆箩,里边有红公鸡一对、猪腿肉两只、猪肉一公斤、酒一壶、盖口两元和封同(信封状,外写名称,每种一对)6种:天圆(内装槟榔)、海誓(食盐)、山盟(茶叶)、地方(黄糖)、祝祖(供祖宗用的钱礼)、聘金(内装封包10个,每个钱礼两角,其名为“烧香”“梳头穿衣”“移步”“煮饭”“切肉”“开伞”“放米”“背袋”“袜底”“背凳子”,红纸封卷,写上名目);米担为大米50公斤;肉担为猪肉50公斤。迎亲队伍到达女家后,女家一位由叔伯担任的“发亲公”清点聘礼物品,签收发嫁。同时,女家宴请众宾客,宾客送有9公斤米的米担、布等礼物和封包。宴席禁止客人喝酒时划拳。

迎亲当天,往往还有一项重要内容“拦门”。女方在本村路口,用犁耙、鸡鸭笼、条凳、竹竿等物品组成“拦门阵”,男方迎亲客来到女方村外时,女方村中的青年男女把迎亲客请到凳上敬茶,拦住他们休息,进行“拦门”,唱拦门歌,歌词内容大致为迎亲人来此目的,娶谁家姑娘,新娘家里的情况和其他问题等。迎亲客必须以歌一一进行回答,即唱“拆门歌”,如能够正确回答,方算拆了门,便可进村娶新娘,即所谓的“拆门娶新娘”,否则就得一直唱下去,不允许进村。如果唱到晚餐时分,男家依然进不了村,女家就派出一位长者圆场,唱和解歌,迎亲客方可进村。“拦门”不仅只针对迎亲客,送亲客一样也会受到男家的拦门。当送亲的队伍到达男方的村落时,男方队伍先唱“问歌”,将送亲客引至新郎家门。新郎家将凳、茶端出,在家门前设下“歌卡”。送亲队伍坐下后,由男方开始,双方互唱“盘歌”“猜字歌”“散歌”等。在对歌中,如果对方答不上来,则问方自答,胜负便可分明。如送亲方赢,男家拆掉歌卡,拦门结束。如胜负一时难分,送亲队伍被耽搁时间过长,新娘就由至亲姐妹1~3人陪同先进新郎家。送亲客没有迎亲客幸运,如果唱不赢的话,没有人出来调解,他们就只能一直唱下去,男家则只拿出饭菜让他们边吃边唱,依然不让进门。

迎亲客顺利通过“拦门”进入女方家后,女家就要将新娘交给男家,称为“交亲”。新娘离家之前,迎亲客把带来的猪肉、茶、槟榔、酒等,用6碗、6盏、6杯分别盛装,摆在托盘里,陈列在女家的香火堂前,祭祀女家祖先。然后女家送亲客一人与男家迎亲客一人在陈列祭品的案前,讲一套关于婚姻嫁娶的例话,互相问答诘难。如果迎亲客能逐一回答送亲客的话,就可进行“折蔗”仪式,即把1小节10多厘米长的甘蔗事先削去外皮,修成方柱形,中间用刀切痕使之将断未断,送亲客与迎亲客各持一端,折断之后,各吃一段,象征女家将女儿交给了男家,从此双方成为甜蜜的亲戚关系。之后,迎亲客又请来新娘的舅爷,双方对答,并且同样“折蔗”。在婚姻嫁娶的例话讲完后,舅爷于对方敬酒时将一对银镯放入托盘,民间称为“放羊”,一说以银子代替羊赠给外甥女,一说放外甥女往新郎家,然后折蔗分吃,整个交亲仪式结束。

在交亲结束后,仫佬族部分地区还有“新娘撑伞”的活动。新娘由其哥哥、叔叔或姐姐、姑姑从楼上背下,先到香火龛前拜辞祖先,而后出门。这时,送亲客中一位手提红袋的妇女,先张开伞守候于门外,新娘一出门便交给新娘自己撑伞。新娘到新郎家之前是万万不能露头见天的。

仫佬族姑娘在出嫁日前一天举行的告别长辈的“别礼”仪式,又称孝礼。仫佬族传说中,有位吴姓老人养了10个女儿,从小就教导她们知情通礼。女儿出嫁时,他再次嘱咐女儿,到了婆家要敬老爱幼,女儿感激其养育教诲恩情,跪下作揖拜谢。这10个女儿到婆家后个个贤惠,为此,10位亲家合送他一块“贤良之家”红匾。后来,仫佬族人家都仿照吴姓老人教导女儿,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这一习俗。别礼过程分扫堂、铺席、安台、引席、孝拜等步骤。扫堂由两名十七八岁的身着新装的姑娘用新扫把从堂屋屏风下的墙角开始,自里向外净扫堂屋。铺席:两名30多岁身着新装的新娘嫂辈,从新娘闺房里拿出张新席子,铺在堂屋中央,再各抱出一床新被子,被面朝外,每床均叠为4层,紧靠在一起摆放在席子中央。安台:两名新娘兄辈的中年男子抬出一张干净的小方桌,摆放在席子前,背靠屏风。桌子上放置烛台两个(或用两只小碗翻倒过来代替),每个烛台上放一支红烛。再把两张椅子放在桌子后。引席:“引席人”(为聪慧知礼的小伙子)交叉两手,在胸前各持1支泡过油后点燃的纸捻,站在礼台深鞠一躬,然后进入新娘闺房行一拜礼请新娘下床。新娘下床后,由伴娘搀扶走出,到闺房门前停下,“引席人”再行拜礼,引她走出闺房。到礼台前,新娘站在椅子前,“引席人”又躬身行礼,将蜡烛点燃,待到烛泪溢出便离开礼台退到一旁。这时,新娘慢步走到席子边,脱掉鞋子,站于席子上。孝拜:引席结束后,司仪指挥新娘公奶走到礼台的椅子上坐定,新娘双膝跪在被子上,双手作揖,低头行拜礼,嘴里说感激的话语,受拜之人回赠祝福之语,并赠新娘礼品和封包。拜完公奶后,新娘还要分别跪拜父母、外公外婆、舅父舅母,整个过程十分庄重,充满感情,十分感人。

四、送亲

仫佬族地区送亲方式各有不同。有的地方实行“哭嫁”,新娘离家时必须哭泣,表示对亲人的依恋。然后由大嫂或大姐背出屋外,放下时,双脚必须站在泥地里,因为泥土是粮食根本,如果放在石头上,则表示日后没有米吃。迎亲的妇女引导新娘前行,女家邀请50~100名亲戚送嫁至男家。新娘离开家门碰到雷鸣是不吉利之兆,女家要送一只新犁头到男家,作为“压胜”,解除不吉。新娘到男家门外时,送亲姐妹要将雨伞在她头上开合三次,表示扫去“晦气”,男方家用托盘送来糖和饭让新娘食用,表示日后年年有余,生活甜美。(www.xing528.com)

有的地方,新娘出门前要祭祀祖宗,哥哥或叔叔烧香,姑嫂为其穿衣、鞋,袜底放有两角钱以扫除路上邪气。出门时,姑嫂将痛哭的新娘背出,守候在门口的姑娘在她头上开关伞三次,为其避邪。新娘被背到村头,送嫁者才能出发。出发时姑婶装一团糯米饭和瘦肉由家中追出,并将饭肉交给新娘半路食用,表示出门有熟饭跟后,接着为新娘穿衣、梳头的姑嫂再次帮她整理衣装。一切就绪,银姑在前呼唤,队伍便可离村出发。行走路上姑嫂替新娘背一深红色口袋,口袋内装新娘送给男家亲戚的布鞋和她自用的衣服、梳子、镜、鞋等日常用品。一位姑娘拿着一只蓝布小口袋,内装若干白米,途中遇到桥梁、岔路和隘口时,便撒上一些白米,以便新娘回娘家时不走错路。出嫁时,压礼公与发亲公相互敬酒感谢,送亲后,压礼公获0.25公斤猪肉作为酬劳,迎亲客获酬礼两角。

有的地方用轿子迎接新娘。新娘由女伴扶着拜别公奶,之后依年辈次序告别亲属,到弟妹时给每人一点钱作为留念,然后上轿前往夫家。新娘离家时,亲属将男家的物品收下,放上陪嫁的物品。送嫁客为新娘的同辈姐妹,分乘于四张椅轿上,媒人另有专轿。队伍的次序是:旗、锣、鼓、唢呐于前,轿子于中,嫁妆压后。

仫佬族姑娘出嫁出门时,必须携带大米和米饭,大米称为“千年米”。姑娘出嫁时,母亲用红布缝制一个三角口袋,里边装一些大米,交给一个送新娘的妇女携带。这大米即千年米,表示姑娘到夫家后,要用这些大米来播种、收获,以使粮食年年丰收,一辈子不愁吃。米饭称为“千年饭”。姑娘出嫁时,要用一个红布缠着的小竹箩装上一些糯米饭带到男方家里,即千年饭。新娘到达男家后,要将千年饭与千年米一同放在男家的香火龛上。第二天早上,就将米和糯米饭蒸好,由新婚夫妇及男方家人分食,表示从今以后生活就会丰衣足食。

五、婚礼

仫佬族在新娘过门的时候要举行“穿过门鞋”的仪式。过门鞋共有三双,穿鞋的场合十分讲究。过门这天早上,新娘在闺房里穿上一双新白底布鞋,由兄长背出家门,众位送亲姐妹陪同前往男家。到了新郎家村头,送亲的队伍停下,新娘的一位至亲姐妹从挂包里取出一双白底新布鞋,把新娘脚上的那双布鞋换下来。到了新郎家的大门前,队伍又停下,送亲的姐妹又取出一双新的白底布鞋让新娘换上。民间认为:连换几次鞋,表明姑娘从降生到进入夫家,都是清白无瑕、心地洁净的。

仫佬族绣花鞋(出嫁)

仫佬族新娘进入男方家门口时还要举行“过扁担”的一项象征性仪式。新娘进大门前,新郎就坐在香火龛前的木椅上,面对大门。正房房门上边横架有一根扁担,扁担上放着一双新郎的鞋。新娘入门时,必须从扁担下经过,称过扁担。新郎的姑姐二人事先站在大门两旁,新娘入门时扶着她的胳膊,不让她脚尖触动门槛,以免家庭衰败。过扁担后,新娘要抬头看一眼香火,以便让男家祖宗认识,日后保佑。人们认为,这种仪式可以避免以后妻子欺负丈夫。

新娘进门后,主要做的是“拜堂”。新郎家中的拜堂香火上红烛高烧香烟缭绕,神灯高照。供桌上“三牲酒醴”一应俱全,香几桌上陪送嫁妆琳琅满目。一位族内长者作为司仪,指挥新郎新娘一拜天地祖先,奉献崇敬之心,祈求保佑赐福;二拜高堂父母,感谢养育之恩,报答成全之德;三是夫妻对拜,表示互敬互爱,白头偕老。然后有专人烧化纸钱、奠酒、鸣炮、撒米,称为“金玉满堂”。有些地方新娘入门时,新郎候在前厅左厢房,新郎的母亲、姐妹、婶嫂等女眷则要回避,意思是避免今后与新媳妇发生口角纠纷,能和睦相处。新娘进入洞房后,新郎才出来拜堂。

作为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仫佬族婚礼仪式的高潮阶段也体现在“闹歌堂”中。迎亲当天夫妻不同宿,洞房不铺床,只摆一张方桌,数张条凳。桌上放一盘白米,中央点一盏油灯。新娘和伴娘坐在房内,新郎和伴郎坐在堂屋,互相对歌,通宵达旦。对歌时,男方先唱“入门歌”作引子,次唱“祝贺歌”,祝贺男家大喜临门,再唱“邀请歌”“劝唱歌”。经过多次邀请、对唱后,女方才接歌对唱。对歌内容很丰富,有“拆字歌”“猜谜歌”“古条歌”等,双方一问一答,一唱一和,互比才智,既比歌的内容,又比歌的形式。双方直至次日凌晨,唱“散坛歌”,宣告对歌结束。

仫佬族地区部分地方也有在婚礼第二天,男家举行一次“敬茶”,当地称为“斟茶”。由新娘向男方的长辈亲戚们敬茶,茶由姜与糖熬制而成。亲属喝茶后放一个红包在茶盘内送给新娘,表示对新生活的祝福。在举行“敬茶”时,往往邀请唢呐手吹奏喜曲助兴。

有些仫佬族地区还有一项十分有趣的“十姐妹”婚俗。姑娘出嫁前一个月,本村的同辈姐妹,往往自愿组合成10人小组,来到姑娘家日夜陪伴她,一起帮她做鞋子、缝衣服、办嫁妆,直到送嫁日送到夫家为止。她们形影不离,亲似同胞。按照地方习俗,十姐妹必须与新娘穿同样的“同年鞋”,穿同一色的“送嫁衣”,撑同样的“姐妹伞”,剪同样的发式,结同样的辫子和头绳,行走的步伐和姿态也几乎一样。到了新郎家,11个姑娘往往一拥而进,贺客很难分辨出谁是新娘。

六、其他婚俗

走媳妇路。是古代百越民族“不落夫家”习俗的体现。仫佬族认为:姑娘出嫁生育后,回娘家报效父母的机会越来越少,因此要趁生育之前多住娘家,为父母多干些农活、家务,多尽一份孝心,这是人之常情,理所当然。仫佬族各个地方走媳妇路的方式各不相同。有的地方新娘要在婚后次日的凌晨办好三件事情:一是挑一担“过门水”倒入婆家水缸,称为“新人过门”;二是在灶里添一次燃料,祈祝婆家兴旺;三是敬茶。之后,新娘与女伴一起回娘家,婆家人在门前举目相送。春社或秋社(春社结婚在秋社日,秋社结婚在春社日)时,婆家才能将新娘接回。有的新郎在婚后数月都未见过新娘一面。新娘第一次到新郎家只能住上一夜,次日天亮前必须离去,不能让村人看见,否则会被耻笑。男家社日当夜包粽粑送到新娘家里。自此以后,新娘第一年插田、打谷时回夫家一次,每次住上一晚。第二年逢农事可回夫家,每次住上两个晚上,第三年返回就不规定季节和居住的时间,但不能住得过长。这样来往三五年甚至七八年,直到怀孕生小孩后才能搬进夫家常住。从结婚到生小孩的这段日子里,新娘往返娘家、婆家之间,仍属娘家人。在婆家不能与大家同桌进餐,只能独自在灶间吃饭,在夫家要为夫家的人早打洗脸水、晚备洗脚水,洗衣、做饭都不得以笑脸相迎。

有的地方,新娘次年二月社日才返回婆家,如女方尚未满15岁,到婆家不能与丈夫同宿。新媳妇初回婆家,娘家需送来25~30公斤的糯米饭,婆家则备办两三担白馍(每担50公斤)回赠。娘家将礼转赠“送嫁客”和房族、亲戚,并请他们陪男家送礼客宴饮。从此,成年的夫妻便可首次同房,但女方仍住娘家,只在农忙、节日或重大活动返回婆家小住,直至怀孕才回婆家长住。

有的地方在次年的二月社日,由迎亲姑一人前往女家,持肉一公斤,将新娘接回“吃社”。新娘住上一晚,次日清晨又返回娘家,丈夫于当日或次日、三日请房族姑娘将大粽子送去岳母家,粽子一般为10担,多的达14担,每担粽子10个,每个2~3公斤。20世纪40年代后,仫佬族地区走媳妇路的风俗尽管仍存在,但时间已经大大缩短。

再嫁。包括离婚再嫁和寡妇再婚。以前,离婚再嫁称为“生遣”,寡妇再嫁被称为“半世”,均受社会歧视,离婚的女人被称为生人妻,不能直接返回娘家,而要经过“下岩”,即在娘家村附近的岩洞或草寮住上一个月以后,才能进入娘家。有的地方妇女再嫁前需到村外搭棚、借用灰寮或找一岩洞,由女伴陪同住上3~9天,而后就地发亲,称为“出岩”。再嫁时必须把旧衣服烧掉,换上全新的,表示驱走“霉运”,迎来吉利,开始新生活。在往夫家途中,禁止接近别村,更不能从中穿过,过桥时需掷两枚铜钱于河里。嫁后一个月不许到他家走动,必须在夫家住满四个月,才由后夫陪同首次回门。离婚再嫁的财礼由后夫与娘家或前夫商定解决。

再嫁也有迎亲和送亲,但都是有子女的中年妇女,未婚女子禁止参加。婚姻仪式除没有“回六合”、送千年米和千年饭外,其余与初嫁相同,但送嫁人数较少,通常为20~30人。寡妇再嫁要经过本房宗族的同意,不得带走嫁妆和原夫家的财物,其财礼称为“身价钱”。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思想认识的提高,婚事按照婚姻法办理,人们对再嫁的歧视行为也日趋减少。

入赘。仫佬族为丧夫的儿媳妇举办的婚姻活动。以前,仫佬族人认为入赘很不光彩甚至是耻辱行为,入赘的情况较少,仅限于丧夫的儿媳妇,女儿不得招郎入赘。入赘有两种情况:一是男方出钱办婚事,不收女方财礼,婚后可享有当家做主的权利,是外姓人也无须改姓,若与女方家属难以相处,可与妻子回自己的家;另一种是接受女方财礼,婚事由女方出钱办,赘郎属外姓者必须改换姓名,在家庭中没有什么地位,婚后若被女方家属所厌恶,可随时撵走而另招他人为婿。入赘的仪式别有情趣,当男方去女家时,要从自家“香火”的香炉中取三支香,一手拿香一手提灯笼,由伴郎陪同,半夜进女家。进门后,要扛一楼梯架于香火前,爬上梯子点香,和女家事先点燃的三支香合插在香炉上,表示两家合为一体,今后香烟不断,然后扛走梯子,因此人们常以“扛楼梯”作为入赘的代名词。伴郎、伴娘双方对歌,唱入赘歌、古条歌、赞花歌等,直至天亮。早上进餐后送走伴郎、伴娘,婚仪宣告结束。从此赘郎成为女家的一个成员,常住女家。成婚3~9天后,赘郎可回门小住几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