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仫佬族的民间体育与游戏

中国仫佬族的民间体育与游戏

更新时间:2025-01-20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无论是民间体育还是民间游戏,都具有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等特点,深受广大仫佬族同胞的喜爱。罗城仫佬族抢粽粑代表队参加第四届全国民运会,获得表演赛一等奖,受到国内外观众的好评。

第四节 民间体育与民间游戏

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仫佬族的民间体育和民间游戏没有明显的界线,二者互相渗透,相辅相成,民间体育运动中有游戏的成分,民间游戏活动中也有民间体育的性质。无论是民间体育还是民间游戏,都具有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等特点,深受广大仫佬族同胞的喜爱。据不完全统计,现存仫佬族民间体育和民间游戏项目有舞龙、舞狮、抢花炮、打灰包、武术、凤凰护蛋、象步虎掌、群龙争珠、沙中淘金、斗鸡、上刀山、过火海、母子棋、喊三棋、裤裆棋、六子棋、牛角棋、抢青、飞彩、赛竹钩、打鸡头、扯陀螺、打陀螺、扯竹呼、马革竞技、打土叭、打水筒、抢亲、赛犁、抢粽粑、烽火球、竹球、竹连球、滚煤球、滚竹环、绕线团、骑木马、打的蓬、抢凳、砍猪脚等四十多个。这些民族传统项目,如抢花炮、抢粽粑等经过改进、提高,更趋完善,在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全国农民运动会等大型比赛活动中,受到了观众的喜爱。

舞龙是仫佬族地区传统的体育娱乐活动,过去在庙会和春节期间开展活动,后来多在春节和县庆时进行。分布龙、草龙两种。两者舞法基本相似,大龙需30~40人,小龙需10~20人,陪舞者化装、戴面具,有专人敲锣打鼓助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东门镇、小长安街和地州屯、龙岸街、黄金街、寺门街、天河街、乔善乡纳统村等都有舞龙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各队照常活动,“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止,进入20世纪80年代又恢复。1986年罗城县有舞龙队8支,1989年增至11支。布龙用彩色布及纱罗做成,分9节,长约20米;草龙用稻草编织而成,分7节、9节不等。春节期间,从除夕或正月初五起,龙队敲锣打鼓舞龙上街、串村表演,围观的群众也可一显身手,参加表演。至正月十三、十四,龙队挨家挨户去发红帖拜年。帖上写着“金龙登村庆贺元宵,××龙队拜”。十五晚收帖,各户均送红封包,并大放鞭炮“烧龙”。

猫狮

舞狮是仫佬族地区群众传统体育项目。狮舞造型多种多样,有南狮、猫狮、蚂蜗狮、马狮、广东狮和独角鹫狮等。南狮的造型和舞姿同汉族一样;猫狮最早是在东门镇德音村屯兴起,狮头造型如猫,模仿猫的动作而舞;蚂蜗狮在仫佬族生活中享有较高的声誉;而独角鹫为仫佬族所独有。舞狮多在空旷地进行,有单人舞,也有双人舞,或俯或仰,或腾或卧,摇头摆尾,左盘右旋,翻滚跳跃,与观众烧炮相戏,放炮越热烈,狮舞越活跃。表演以“耍台桌”为主,舞狮者要按鼓点锣声进行。舞狮之后常有武术表演,如翻筋斗、过钢叉、跳台桌、树人梯等。舞狮从正月初二开始,敲锣打鼓,戴有各种面具的陪伴队随狮子到各家各户拜贺新年,并发红帖,上写着“瑞狮登府庆贺元宵,××舞狮队拜”,正月十五晚收帖,主家送红包、放鞭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仫佬族地区各圩镇和较大的村屯均建有舞狮队,20世纪50年代照常活动,“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止。1980年后,舞狮活动更为热烈。1986年全县13个乡镇共有舞狮队43支,1989年发展到88支,增加了1倍多。

蚂蜗狮活动因狮头造型像蚂蜗(青蛙),并模仿蚂蜗的跳跃动作而舞动,故名。该狮头有脸盆般大小,狮身用裙状彩布做成,狮头有嘴、眼、眉等,并设有机关调动,狮脸画上各种象征吉祥如意的彩色图案如金钱葫芦、金龙彩风、黍禾花生等。表演分为蚂蜗出洞、跳塘、闹塘等过程,把一蹲一跳一扑一停的动作表现得淋漓尽致。舞毕,蚂蜗进入主家接收封包、柚子、米酒、糯米糍粑等礼品。蚂蜗狮舞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二至十五之间进行表演,正月十四到各户拜年发红帖,次日晚收帖。在仫佬族众多的狮种中,只有蚂蜗狮才能进家门接受礼品,而别的狮种只能在屋外接收礼品,蚂蜗狮享有的特殊优遇,是源于仫佬族对蚂蜗的崇拜。

独角狮舞是仫佬族所独有的狮舞,又称独角鹫。独角狮的头部镶满了闪闪发光的鳞镜,正中起一弯形独角,狮身披五彩绸缎裙,舞姿凶猛,最能体现狮子的凶猛性格。这项活动以四把乡集环村开展较早。独角狮进场表演可分为进堂、洁手、行当舞蹈、拜年、武术表演等五个环节。①进堂,舞狮者双手高举狮头成前箭后躬步,于锣鼓声中一步一步擦地入场,一人双手高舞狮头于前,一人躬身于后(一手前抻提住狮裙,另一手抻舞狮尾),向左右正面观众各拜一次以示礼貌,接着绕场一圈,民间亦称“走八卦”。然后向乐队拜一拜,又绕场一圈,居中匍匐睡觉。②洁手,独角狮睡醒起来后,以前爪做洗脸、洁身、抖尘、觅食等动作,接着又绕场一圈,舞毕在乐队前睡觉。③行当舞蹈,扮土地、将军、小鬼、老猴子的4个演员分别戴面具钻入独角鹫腹下裙内,未几,复出于乐队前,意思是将人身隐去,换上神身进入角色。四个行当舞蹈毕又钻入狮腹下脱掉面具退场。④拜年,由土地引狮子出场,绕场一圈向观众拜年祝福。⑤武术表演,由护狮青年表演,有一人独打、两人对打、徒手对打、器械对打等,最后搭三四层“人山”,由独角鹫登至人山顶上向观众致谢,以示表演结束。

抢粽粑是一项民间体育竞技活动。相传起源于明朝,流行于东门、四把一带。每年在依饭节或冬至日举行,意在庆丰收、祭祖先、敬神灵,并预祝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丁平安,民族一年比一年更繁荣昌盛。赛前在赛场内画出一个半径为6米的圆圈,中央摆一竹制方桌,桌上置一竹编护壳的大水缸,缸内盛“三角粽”,并用开水淹满。沿大圆圈边线等距离地放置一座“乐登桥”及四个竹圈,另建有山门一座。并以水缸为中心,等距离地摆三个箩筐。比赛一般以“冬”组队,每队由一男二女共三名运动员组成,三个队同时上场竞争。通常要采取三人合力抢粽粑、三人接力抢粽粑、三人依次抢粽粑三局不同形式的角逐。按规则,凡粽粑掉地者,由本人用自己所执的器具拾起,不准用手或由其他队员拾起。停锣息鼓收场时,以抢得粽粑多者为胜,均者并列,按名次分别奖给粽粑、布料或红包等以资鼓励。最后由各队把粽粑抛赠观众分享,表示仫佬族慷慨大方,热情好客。罗城仫佬族抢粽粑代表队参加第四届全国民运会,获得表演赛一等奖,受到国内外观众的好评。

抢花炮起源于明朝,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多在庙会日举行。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既是仫佬族的庙会日,又是民间的花炮节。活动的办法是:用竹篾扎成大伞、麒麟等形状,覆以鞭炮、彩纸;另用一个直径约5厘米的铁环,缠上红布,置于铁铳口上。比赛时先将覆盖的鞭炮点燃烧尽,再点响铁铳,将铁环冲上天空。落下后由各队抢夺,以夺得铁环放到神台上的花篮者为胜。如果各方抢夺的难解难分,时间过长,则以敲钟为号,停止夺争。此时红铁环在谁手上,谁就是胜利者。按惯例要连抢3炮:第一炮象征财源广进,恭喜发财;第二炮象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第三炮象征吉祥如意,四季平安。抢得一、二炮者奖给镜屏、猪头,抢得第三炮者负责筹办来年活动。现行比赛按全国民运会的规则进行,与过去相比有所改进、提高。该项活动有强烈的对抗性、娱乐性和独特的民族风格,所以数百年来长盛不衰。同时流行于侗族、壮族等民族中。

打鸡头是仫佬族少年儿童日常锻炼臂力和学习丈量数数的活动项目。一般在较宽的晒谷场地或草坪上进行,数人参加,各备两棒,长者30~40厘米,短者20厘米。比赛时,参加者依次将短棒架于小石头上定点,前端稍高,后端贴地,然后用长棒敲击短棒前端,在短棒反弹起于空中的瞬间,猛挥长棒打出,再用长棒丈量从短棒定点处至落点处的距离,以远者为胜。

打灰包是仫佬族青年习武练身的射击项目。以前称为“打猪脚”,流行于东门、四把、天河等乡镇,多在“会款”祭祠或秋收后农闲时举行。比赛方法是:用蚊帐布缝制1个直径约20厘米的小袋,内装干石灰尘粉,悬挂在树上,距射击点约40米,用火药砂枪作为武器。参赛者依次射击目标,灰包飞出粉尘即算中。中头枪、二枪者当场奖给猪脚2只;其后打中者各奖猪肉2两,奖完10斤猪肉为止。(www.xing528.com)

凤凰护蛋是仫佬族少年儿童的一种游戏,又称“母鸡护蛋”。流行在罗城、宜山、柳城、都安、忻城一带的仫佬族聚居区。传说很久以前,仫佬族人居住地飞来了一只金凤凰,下了3个蛋。自从金凤凰来到之后,仫佬族人生活不仅一年比一年好,而且还出了许多文武官员。玉皇大帝知道后,十分妒忌,派天兵天将来捕捉金凤凰,捣毁凤凰窝。为了仫佬族人永远幸福,金凤凰与天兵天将展开了殊死的搏斗,在护蛋中金凤凰不幸被暗箭射死,变成了今天的凤凰山,凤凰蛋变成了凤凰山前的哆罗岭。为了纪念那只美丽而善良的金凤凰,仫佬族山乡村寨到处流行“凤凰护蛋”这一体育活动。活动方法:在一块平地上画一个直径约为0.7米的圆圈当作“凤凰窝”,里面放3个拳头般大的圆石子当作“凤凰蛋”。比赛通常以五六人为一组,一人代表“母凤凰”,其余代表“天兵天将”。比赛开始,充当“母凤凰”者两手撑地面,两脚掌前部着地成俯卧撑姿势,护卫着圆圈内的“凤凰蛋”。“天兵天将”想方设法要把蛋从“母凤凰”腹下夺出来。“母凤凰”则手脚并用绕着圆圈灵活转动尽力护蛋。如果“天兵天将”身体的任何部位被“母凤凰”触及,即被判淘汰下场。比赛时间结束,如果“蛋”未被取完,则“母凤凰”胜。反之,则“天兵天将”胜。这一体育活动可锻炼臂、腰、腿力,舒展筋骨,增强人的灵巧机智。

象步虎掌是仫佬族人民喜爱的一项竞技运动。流行于罗城、柳城、忻城、宜州等仫佬族聚居区,其来源于民间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仫佬族勇士勒爹打死一只猛虎,刚扛虎到村口,就被一个财主拦住了。财主说老虎是他打死的。后来告到官府那里,县官问勒爹:“老虎是你打死的吗?”没等勒爹开口,财主就抢着说:“看他那个瘦骨柴,哪能打得死老虎!力气都没得二两。”勒爹不服气,要比武决胜,哪个力气大老虎就是哪个打死的。于是他们两人掌掌相对,比劲试力,勒爹使巧力一推,财主佬就翻跌在地半天也站不起来,勒爹赢了官司。从此,乡亲们都来学习勒爹的臂力和腿力,开展这项体育活动。比赛方法是:先在地上画两道平行线,相距约70厘米,叫作楚河汉界。比赛时两人各站一边,双脚不能移动,同时伸出双掌相抵发力,以把双方顶得身子移动,而自己的脚步又不移位者为胜;也可以猛出巧力使对方站立不稳而移位;或者对方出掌时自己缩让,使其身体重心失去平衡以致脚步移位而取胜。此项目能锻炼人的臂力、腿功和眼疾手快的灵敏性。在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仫佬族的象步虎掌项目获表演三等奖。

群龙争珠是仫佬族青年的水上体育竞技项目。源于仫佬族的一个传说,相传从前东门镇风立屯前是一片无边无际的良田。一天,巨雷劈开地下河口,洪水向四处喷涌,淹没了良田,仫佬族山乡遭受了巨大的灾难。人们躲到凤凰山上。望着滔滔的洪水,大家十分焦急,有的扎起木排,准备离乡逃荒。此时,仫佬族的潘氏兄弟站出来了,大声对乡亲们说:“莫走,莫悲伤!不要怕,一定要把水堵住!”于是兄弟俩抬来一个九千九百九十九斤的大铁锅,潜入水底,用大铁锅罩住地下河口,并以巨石压上。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的连续奋战,终于将激流堵住,只留一小股水流淌,灌溉农田。从那时起仫佬族山乡再没有了洪水的侵袭,并开始流行起群龙争珠的潜水比赛。比赛多在春末夏初的水果收获季节进行,这时农活不忙,阳光灿烂,气候较热,是举行“群龙争珠”竞技的好时光。比赛地点在河流或水库里。比赛方法是:青年们往水里投放一定数量的水果,然后分成两组,潜入水中将水果摸上来。在规定的时间内以摸到水果数量多者为胜,奖品就是水果。负方罚游水、潜水,直到疲惫无力为止。

竹连球又称“夫妻球”,源于仫佬族依饭节活动,相传是清朝“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在罗城任知县,仫佬族人民为了欢庆丰收,预祝来年五谷丰登,挑选主持下一届仫佬族依饭节首领而举行的一项独特的民族体育活动。竹连球是仫佬族竹编文化的产品,是用两个特制的竹簸箕合并而成的扁圆形球体,比赛以仫佬族常用农具镰刀垒、簸箕、谷围、锄头把、箩筐绳为运动器材,融冰球、曲棍球和拔河比赛为一体。一般是一个家庭的兄弟妯娌双双夫妻配对与另一个家庭的兄弟妯娌双双夫妻配对进行比赛,用镰刀垒击球进攻,谷围为球门,把球击进球门一次获小旗一面,约定时间到,以得旗多者为胜。此项活动又是考验仫佬族家庭中兄弟、夫妻、妯娌团结和睦、同心协力、聪明智慧、顽强拼搏、配合默契等方面达到何种程度的主要标志之一,寄托着仫佬族人民对未来美满幸福生活的执着追求。改进后的仫佬族竹连球场面热烈、精彩,具有浓厚的民族气息。

烽火球是仫佬族特有的球类活动。流行于东门、四把一带,多在中秋、重阳和除夕等重大节日举行。活动方法是:先用布条绞成茶杯口般大的小球,浸以植物油或煤油,制成火球;在约7×3米宽的场地上画一条中线,中线两侧等距离地定4个位,中间为发球点;场地四角各放一个小油缸,缸内装少许油和一个纸炮,场内距端线约2.5米处画一个弧形禁区。比赛双方各以3人为1组,一人守油缸,两人持长筷条抢火球。比赛开始时,由裁判员点燃火球、吹响牛角,双方即开始攻防角逐,以夹住火球点燃对方油缸引发炮响为得一球。双方队员都赤膊上阵,分别系红、黄色腰带以作区别;队员之间互相配合掩护,追堵截拦,以先点完对方油缸炮者为胜。

斗鸡是仫佬族的一项传统文娱活动,至今仍盛行。由群众自发组织,自筹资金,自愿参加,一般在每年秋后和春节期间举行。做法是:参加者按通告规定的日期、地点,携斗鸡去报名、过秤、交纳筹金、参斗;重冠、绒毛、五瓜、畸形、超重的鸡不得参斗;所交筹金作为组织活动和奖励的经费。斗鸡场一般设在空旷、宽阔的地方,用竹子编成竹排,在地上围一个面积为3~5平方米的斗笼,用“计水法”计算名次。比赛规则是:斗鸡的顺序从小到大,按斤排列。斗鸡开始,让水慢慢滴进水桶内,如果两鸡相斗,其中一只先退不相斗,还不能马上断定输赢,只算违例,停止放水,叫停放“横身水”。有两次“横身水”就被取消比赛资格。如果两鸡相斗,一只先退,另一只继续追斗,就抽“游笼水”,即用竹筒打水,让水从小孔流出,直到流完为止,连续抽“游笼水”仍不还击者就算败笼。比斗结束,当场公布获奖名次,发给奖品和奖金,并放鞭炮祝贺。一般奖励前八名,第一名称“头笼”,第二名称“二笼”,第三称“三笼”,其余类推,第八名称“结笼”。

母子棋是仫佬族的一种棋类。两人参赛,母子各为一方。母方棋子一粒,子方棋子15粒;母棋放于中心处,称“母窝”;子棋布于棋盘四周边线布子点,棋盘上方通往山口处留空位。比赛开始后,如果子棋围困母棋反复进窝三次,然后再将其逼上山顶,判母方输棋。当子方棋子形成两头对等(每头1粒或2粒)时,母方可进入其间吃掉子方棋子2粒或4粒,消耗子方力量;如果子棋无法围困母棋上山,判母方获胜。此棋由子方先动,尽量防止母方“挑担”吃掉棋子。母棋出窝后,如未反复进窝3次,子棋不能占领“母窝”,也不能围困逼迫母棋上山。母棋进窝3次后,子棋可占领母窝,母棋就不能再回窝了,母方即输。

裤裆棋是仫佬族地区流行的一种棋类,又称“二子棋”。由两人参赛,双方各摆2子,上为一方,下为一方,用不同颜色区分。任何一方先动均可。全棋共5个方位,中间的交叉点为走棋余地。如果双方走棋均不失误,不受围困,则算平局;任何一方走错一步,导致被围困无路可走时,则判为败局。

喊三棋是仫佬族地区流行的一种棋类。由两人参赛,全棋共有24个布子点,双方各布12粒棋子,用不同颜色区别;共有24条三点一线,下棋时按顺序各下一子,任何一方下成三点一线,即可除掉对方一子。被除掉之子拿走,作为空位供双方走动。走成三点一线,即喊“三”,故名喊三棋。最后任何一方如只剩下两粒棋子即判为输棋;以三局二胜或五局三胜决胜负。

三六九棋,又称“牛角棋”。由3人参赛,甲方要1、4、7,乙方要2、5、8,丙方要3、6、9。棋盘上3方各有一粒可走动的棋子,用不同颜色区别,分布于起点上;每人手上各持3粒棋子,同时暗中出子,如果和数为1、4、7,甲方走上一步;和数为2、5、8,乙方走上一步;和数为3、6、9,丙方走上一步。如果两子走在同一位置上,后子即将前子“撞倒”,将前子“撞”回原起点,以先到顶尖者为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