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民间教育
仫佬族历来有重视教育的传统。这种传统不仅体现在学校教育,也体现在民间教育上,二者相辅相成,成为仫佬族人获取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手段,也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民族发展的重要工具。
仫佬族的民间教育多数是通过神话、传说、民歌、故事和家谱、族规、字辈诗、对联、碑刻及宗教活动等渠道完成的,其基本目的就是进行传统道德和伦理美学教育。仫佬族民歌中的《劝世歌》《忏悔歌》和《白马姑娘》等,都富含传统道德和美学教育的内容。《劝世歌》又名《十劝歌》,是在仫佬族依饭节演唱的,歌词内容教育青年后代要处理好父母、子女、兄弟、朋友、亲戚、同事、左邻右舍的各种关系等。《忏悔歌》是仫佬族超度亡灵时的唱师神歌,歌词共70句,言简意赅,是佛教影响的结果,讲究因果报应,教育人们要积德行善,属于道德伦理教育范畴,在仫佬族民间广泛流传。这些民歌要求青年人尊老爱幼,宽容大度,勤奋好学,努力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内容科学健康,现已经融入当代仫佬族精神文明建设之中。
仫佬族的寓言故事虽短小精悍,但微言大义,常常是以一个小故事来揭示深刻的社会哲理,给人以启迪和教育。如《柴的故事》是通过一个懒女人想着一劳永逸,结果却弄巧成拙的过程,告诫人们切勿懒惰,懒惰必讨苦吃。又如《选最会劳动的丈夫》这个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漂亮的姑娘为了寻到最会劳动的小伙子为夫君,选来选去,因苛求完美,最终嫁给了一个只会花言巧语的懒汉,吞下了吹毛求疵所造成的恶果。(www.xing528.com)
仫佬族的家谱和字辈诗中,也都有美学教育的意义。古代仫佬族社会组织是以“族”和“冬”为单位的,所以每个宗族都有“族谱”和“宗谱”,这些家谱记述了仫佬族的社会历史变迁和文明发展,是仫佬族光荣的家族教育历史。在仫佬族中,不管是哪个宗族,哪一个姓氏,均立有字辈诗。迄今为止,仫佬族发现最早的字辈诗为明代所立,如罗城东门镇章罗村潘姓明代所立的字辈诗:“文尚腾代现,绍庆永家昌,中心人义远,富贵万年长。”东门镇德音村大清屯潘姓字辈诗:“振起家业祖恩光,贤才永显绍书香,荣华富贵宏熙有,福生禄厚远明扬。”四把镇大梧村吴姓三冬的字辈诗:“序启文明远,详开万代隆,英贤宏世泽,兰桂振宗功。”这些字辈诗都选择美好、吉祥的字词组成,都贯穿了“文明远富”的中心教育思想,寄托了宗族、支系根深叶茂,代代人才辈出,腾达富裕的良好愿望。仫佬族的字辈诗有乳谱和号谱诗之分,目前发现最早的乳谱和号谱同载诗是康熙十二年(1673年)罗城县四把乡新屯贡生谢庭树撰写谢姓族谱里的字辈诗,为七言四句。乳谱云:“祖庭明朝则大方,衣冠黼黻体元贞,芝兰毓香清书房,举会芳徽屏翰声。”号谱云:“志君天景圣时昌,庄敬淳和谷必长,上帝赐予德星位,贤嗣绍代居官光。”仫佬族人人都有“乳名”和“书名”。乳名是儿童未入学读书前所用的名字,为其所撰写的字辈诗叫乳谱诗;书名则是入学堂读书后所用的名字,也叫“学名”,为其所撰写的字辈诗叫号谱诗。字辈诗为仫佬族同冬同姓使用,必须严格按辈分起名,代代相传,不得乱用。谢庭树在族谱中讲述了撰写乳谱和号谱诗的目的在于“承其先”“以明继述之善”“启其后”,以免发生犯讳、雷同、倒混、侵凌祖先、扰乱伦理的现象发生,有利于“以统垂裕之光”和“报宗功”,具有文明伦理的教育意义。仫佬族的字辈诗形式多样,有五言四句的,有七言四句的,还有五言多句的或七言多句的,超过四句者就是长句字辈诗,目前发现较长的是东门镇中石村银姓四冬的字辈诗,为五言十二句,共六十字。字辈诗每字为一代人使用,字辈用完后再续写。上述的潘姓、吴姓、谢姓字辈诗都是七言四句,二十八字,可供二十八代使用;银姓四冬的字辈诗60字,可供60代人使用。字辈诗的长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同姓人口的多少和实力的强弱,仫佬族有三十多个姓氏,其中罗、吴、潘、银、谢为大姓,占人口多数,所以他们的字辈诗都比较长。立字辈诗为仫佬族同姓宗族的大事,创作需要集体讨论通过,是仫佬族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仫佬族宗族教育的重要内容。
仫佬族的碑刻主要有祠堂碑、墓碑、禁约碑、公共建筑功德碑和诉讼碑等,每类碑记都含有社会公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价值。墓碑是仫佬族为去世的老人所立碑刻,教育子孙继承家业,弘扬光大。目前发现较早的碑刻对联是清代乾隆五十年(1785年)正月二十一日,镌刻“清故潘睨公深老大人之墓”的碑刻对联,上联为“龙迎万古秀”,下联是“虎笑万年新”,横批为“三堂思孝”,对联语言精练,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对仗工整,是仫佬族古对联教育的杰作。公共建筑功德碑为民间筑路、修庙、挖井、建桥等所立碑刻,以纪念献工和捐赠者的功绩,教育后人多做公益事业。乡规民约立碑很多,多属于社会公德和行为规范教育范畴。清代康熙年间村规民约碑刻,高1米许,宽约80厘米,原置小长安乡何家村川岩大庙内,距县城35公里,为覃、何等村5屯所立。1949年后,群众抬至乘凉口保存至今。石碑历时200多年,碑文对各类伦理道德和财产侵害及处罚均有明确的规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