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北太行山地丘陵,位于黄河以北的河南省西北部边境地区,地处山西高原东南边缘地带,是太行山脉西南段的一部分。由于太行山脉在本区内由近东西方向逐渐转折为近南北方向,区内的山地丘陵呈向东南凸出的弧形带状展布,北段和西段较为宽阔,中部转折地段狭窄。其中海拔1 000 m以上的中山,集中分布在沿晋、豫两省边界延伸的太行山脉主脊地带。太行山在河南省内最高峰(斗顶)海拔1 955 m。由于太行山东南侧纵向大断裂十分发育,所形成的中山山体(单面山)相当完整,山势甚为高峻雄伟。源于山西高原的众多河流,横切山体流入平原,形成一系列深切的“V”形峡谷,山高谷深,山川景色异常壮丽。中山的东南侧地势骤然低缓,与盆地直接毗连,构成两种对照鲜明的地貌形态结构。盆地带以东低山丘陵广布,其间宽阔的河流谷地十分发育,地貌形态相当破碎。中山的南侧,以连绵起伏的低山为主,丘陵分布也较为广泛。其间由北而南流入黄河的河流较多,形成的河流谷地深而宽阔,将低山丘陵切割成一条条南北向的山岭,岭、谷平行相间排列,甚为规则。
豫西北太行山地丘陵属暖温带干凉少雨气候。年平均气温13℃,最冷月平均气温-1.9~0℃,最热月平均气温27.3℃。全年无霜期180~196 d。日平均气温≥10℃稳定期内积温4 400~4 500℃。年均降水量600~700 mm,且有60%~70%集中在夏季7~8月份,因而形成冬季干旱、夏秋易涝的特点。冬季风多雨少,夏季海洋性东南季风入侵,经过平原后,受太行山的抬升作用,致使山地降水量略多于平原。(www.xing528.com)
豫西北太行山地的土壤分布具有自下而上的垂直带谱:褐土—淋溶褐土—棕壤—灰化棕壤—山地草甸土。在水土流失严重的丘岗地区,分布有红黏土,介于山地褐土与立黄土之间,有时也与立黄土复域分布。
豫西北太行山地丘陵的自然植被大部分已遭破坏,现存的森林、灌丛和草丛均为次生。此区植被的形成和分布除受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因素影响之外,人为干扰也起着重大作用。森林植被以落叶栎林为主,但随环境差异而有不同的栎林分布。一般在海拔1 500 m以上以槲栎林为主,1 500 m以下的山地则以栓皮栎林为主。针叶林所占面积较小,华山松林多分布在中山上部,油松林、侧柏林则分布于中山下部及低山丘陵。总之,本区为河南省森林覆盖率最小的山区,仅有10.8%。灌丛和草丛的面积较大,多分布于低山丘陵。主要是白刺花、酸枣、荆条、锦鸡儿、琉璃枝、黄背草、白羊草及蒿类等。植被组成除上述者外,尚可见有白皮松、虎榛子、榆、连香树、银杏、红豆杉、山楂、五味子等(五味子果实尤为猕猴所喜食),个别地区(黄楝树林场)还发现有野生牡丹的分布。人工栽培植物还有枣、毛白杨、柿、果树等,栽培作物以小麦、玉米、谷子、甘薯、棉花等为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