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农村村庄建设:现代化进程与集聚效能

中国农村村庄建设:现代化进程与集聚效能

时间:2023-1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经过6年的努力,几个自然村全面进行了拆迁改造,蔡节村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中国农村村庄建设:现代化进程与集聚效能

二、村庄改造与再造的集聚效能

受自然和地理环境制约,一些地区农村居民居住分散,自然村庄规模小,交通不便,户、村、镇、城相互之间距离较远。如湖南省平均每百平方公里0.5个建制镇,贫困的湘西土家族自治州为0.33个,怀化地区仅为0.25个。尽管近年来小城镇数量迅速增加,但其大多数规模小,质量低,对周边农村的带动辐射作用微弱。特别一些边远地区农村,远离大中城市,距离稍近的小城镇又职能单一,设施落后,基础薄弱,城市对农村的辐射效应或联动效应较差。

在一些发达地区农村,由于人口的大规模迁移、农村建设缺乏规划、建设管理滞后,出现了“空心村”现象。许多村庄在建设过程中,新建住宅“摊大饼”式不断向四周扩张,而位于村庄中心的老村区则保留了大量的破旧建筑,而且许多已经无人居住。“空心村”使村庄道路网络、给排水系统等基础设施难以按规划实施,土地闲置与“无处建房”并存,严重浪费农村有限土地资源,对农村安全也构成隐患,影响了农村社区落后面貌的改善。

对零散自然村落进行合理的拆除与合并,填实“空心村”,进行村庄改造与再造,不仅减少了村庄占用土地,增加农业用地和耕地面积,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而且使土地资源向种田能手集中,便于农民进行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民收入。随着自然村落的拆除与合并,对农村土地进行整治,退耕还林、退耕还牧、退田还湖,填平不必要的河湾沟壑,拉直田间道路,加强了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实现农村集约用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农民居住格局变化,农业生产经营一体化发展,农产品加工、运输量加大,交通、供水、供电、通讯以及文化娱乐等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将随之日臻加强和完善。完善的道路设施和方便的通讯网络缩小了城镇与村镇的差距,丰富了农民的信息来源,许多农民会因此走上致富之路;完备的基础设施又会大大刺激农民的生活消费;由于农民居住集中,大批农田适合大型机械操作,农机消费会成为热点,由此拉动农村市场、农村经济发展。特别是通过拆除与合并自然村,减少村庄数量,扩大农田的自然空间,有利于将来按新标准进行城镇建设。

进行村庄整治和建设不但能够有效改造农村面貌,还能够培养农民现代化城市化的思想意识、工作方式生活方式,提高他们的素质,实现城市经济关系、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对农村的渗透。从农村的人文环境到城市的人文环境,农民有一个逐步过渡、适应的过程,需要一个渐变过程。通过村庄整治和建设把农村人口、生产、消费、资金、技术、信息聚集在一起,整洁的居民区、比较发达的交通、比较灵通的信息和不断扩大的社会交往范围,这种准城镇式的社会生活环境、工作环境,让农民感受到城市化气息,大大促进农民由传统的自给自足、单一、封闭、慢节奏的农业生活方式向现代、多样、互相依赖、快节奏的工业生活方式转变,树立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创新精神、冒险精神,逐步适应城市人文环境,早作“洗脚上田、换脑进城”的准备。

如:山西省晋城市蔡节村有8个自然村,360户,1300口人。旧村改造前,多数村民一户多宅,村内空房空院占到村庄总占地面积的四分之一,土地浪费严重;村庄不断向外延伸,不断吞噬周围的粮田,耕地不断减少;村内建筑杂乱、街道狭窄,脏、乱、差现象严重;农民生活贫穷落后。

近年开展新农村建设,村党支部、村委会在积极带领群众开山挖矿取宝,大力发展采矿业和运输业,村经济得到迅猛发展的同时,本着节约耕地、适当补偿、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健全功能、美化环境、一次形成定位又留有发展余地、力争30年不再改造的原则,对6个自然村进行以旧村改造为主的村庄整治,充分利用村内空闲地,缩小村庄规模。其他两个条件困难的自然村则进行统一搬迁,并入其他6个自然村内,将原宅基地退耕,经整理建成高标准粮田。

旧村改造过程中,首先对村内所有分布不合理的建筑物统一进行大规模拆除,从规划确定的一条或几条主要街道开始拆造建设,逐步扩展到其他地段。为保证村庄能够按规划建设,村委会加强了对村庄建设的管理,要求列入搬迁改造计划的自然村严格按照规划施工,村内房屋要按设计统一修建,不得越界越线超占面积,更不准随便调向。(www.xing528.com)

经过6年的努力,几个自然村全面进行了拆迁改造,蔡节村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全村硬化街道巷道50条,修通村庄、村厂公路50公里,改善了农民的居住和生活环境。小学校舍、文化乐园、商贸中心等一座座建筑拔地而起,崭新的农民新居镶嵌山间,展现出文明、富裕的新景象,被市、县树为小康村建设的典型。

通过旧村改造,蔡节村节约用地70亩,保障了今后10年内村民建房用地。同时,旧村搬迁腾出的土地经过整理,建成了优质粮田,增加耕地300亩。通过对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对水利设施的综合利用,蔡节村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提高了土地质量,为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据河南省国土资源厅统计,在河南47298个行政村中,仅“空心村”闲置的土地至少有250万亩。这些“空心村”潜在的价值在于,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以“空心村”为主、包括砖瓦窑场和工矿塌陷地在内的整治,按正常进展,3至5年内,河南至少可以复垦出150万亩耕地。这就意味着:5年内少占耕地150万亩,按照现有人均耕地1.24亩计算,即有120万名农民可以免受无地之苦;通过置换,平均每年可以有30万亩的集体建设用地腾出来,加上国家给予建设用地指标,全省5年内的经济建设用地就可以解决。同时,由于使用集体建设用地可以不缴纳耕地开垦费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每亩至少可节约费用1万元,整治出的150万亩土地即可降低用地成本150亿元,相当于为河南省经济发展支持150亿元。这对于被日趋紧张的土地困扰的河南省来说,无疑是一笔十分宝贵的资源。

2003年,整治“空心村”成为河南省临颍县的“一号工程”,纳入全县总体目标管理之中。县里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干部包村,目标量化、台帐管理、日报、月报、责任追究,一系列的管理措施构筑起县、乡、村三级“空心村”治理网络。本着“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适当集中、节约耕地”的原则,不搞“一刀切”。截至2004年3月,临颍全县已治理“空心村”75个,拆除各类旧、危、闲置及违章建筑房屋1479间,腾出宅基地804处,拓宽道路100多条,开发水面养殖500余亩,节约耕地12566亩,解决土地、宅基地纠纷503起,理顺和补办用地手续2000多宗。

浙江的昆山市通过村庄整理,减少农宅用地数量,增加了建设用地资源。据统计,昆山市现有农户12.1万户,分布在2055个自然村落之中,这些村落共占用宅基地、房前屋后零星地和村内道路用地9万多亩,平均每户占用非农用地0.74亩。如果通过各种形式的村庄整理,全市每年有1万户农户(每镇平均625户)搬迁到城镇居住,按6层公寓楼、每户住房建筑面积平均200平方米计算,每户占地仅33.33平方米,加上住宅区的道路、绿化等公共用地(按每户100平方米计算),每户实际用地也只有133.33平方米,比原来每户节约用地360平方米左右,全市一年可新增土地360万平方米(约5400亩)。即使考虑到有些小区规划建设部分别墅和连体别墅住宅,平均每户按333.33平方米计算,也可以比原来每户节约用地160平方米左右,全市一年可新增土地160万平方米(约合2400亩)。如果在10年~15年内有10万户农民进城镇居住,全市至少可新增土地1600万平方米(合24000亩)。这些农宅用地经过复垦整理,置换成建设用地,将是一笔十分可观的资源和资产。

通过村庄整理,昆山市扩大了集约用地规模,提高了城乡土地利用率。昆山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境内河道纵横、村庄密布,平均每平方公里有325亩水面,2.5个自然村。通过村庄整理,使大量的十几户、几十户的自然村落消失,而且根据新的水利规划和城镇布局,调整或减少不必要的小河死浜和乡间小路,使大批长期被村庄和河道分割的地块相连成片,扩大集约用地规模,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