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农村村庄整治助力中国现代化进程

农村村庄整治助力中国现代化进程

时间:2023-1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进行村庄整治,无疑有利于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目标。河南正阳县永兴乡王老村正在实施村庄整体搬迁。

农村村庄整治助力中国现代化进程

一、村庄整治势在必行

所谓村庄整治,主要指通过农户的搬迁和农房的重建,对原有的自然村落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和新的用地标准,进行土地资源整合,在城镇规划区内或村镇体系规划区内建设新型农民社区,对原有村庄进行整理,恢复成农用地

村庄整治是现代村庄建设的大问题。村庄整治涉及农村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收鸡窝、改厕所关涉乡里人变城里人;空心村、实心村关碍良田、耕地和生态环境;铺路、建房关乎对农民人本关怀……。小村庄,大问题,关系城乡共同发展。

如前所述,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对比快速推进的城市建设和迅速变化的城市面貌,农村的村庄建设、环境建设和社会发展明显滞后。主要表现在几个“滞后”:

一是村庄建设规划滞后,“散、小、乱”的问题比较突出。不少村庄新房林立,但由于建设规划滞后,村庄布局散、规模小、建设乱的问题十分突出,“只见新房、不见新村”,“只见新村、不见新貌”,不仅影响了农村的景观,也影响了土地的集约利用和农业的规模经营以及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服务业发展。

二是村庄环境建设滞后,“脏、乱、差”的问题比较突出。大部分村庄都存在路面不硬、四旁不绿、路灯不亮、河水不清等问题,垃圾乱倒、污水乱排、电线乱拉、管道乱铺等现象,许多村庄至今尚未消灭露天粪坑,“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污水横流、夏天蚊蝇成群”,“进门穿拖鞋、出门穿雨鞋”,环境“脏、乱、差”十分突出。就是在比较发达的浙江省,近几年,农村生活污水年排放量还在8亿吨以上,处理率仅为2.5%左右,平原河网污染严重,又不能及时得到水源补给,不少地方河水发黑变臭,有的地方已很少有Ⅲ类以上的水体,全省仍有近千万农民尚未喝上清洁卫生水,有近百万农民喝水有困难;全省河道淤积总量近20亿立方米,主要江河干流普遍淤积0.5米以上,严重河段达2米以上。这些问题已成为浙江省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

三是村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滞后,农民生活质量不高的问题比较突出。这些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城市相比差距还十分明显,特别是由于村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缺乏稳定的财政保障,主要靠村集体和农户微薄的力量,村庄内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等配套建设十分滞后。主要反映在村内道路、给水、排水、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性、共享性差,教育、文化、卫生、环保家政等社区服务业落后,有的至今尚未起步,不能适应收入不断增长的农民群众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

四是农民的文化观念和行为方式转变滞后,文明素质低的问题比较突出。不少农民环境意识、卫生意识、文明意识淡薄,垃圾乱倒、污水乱排、杂物乱堆等不文明行为屡见不鲜,“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现象随处可见。农民的这种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已成为制约农村文明进步和现代化的突出问题。

五是政府的指导和服务相对滞后,经济社会和城乡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比较突出。

进行村庄整治,无疑有利于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目标。

村庄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村庄整治为农村发展提供良好的创业条件和安居环境,只有广大农民实现安居,才能乐业创业,才有“生产发展”,才能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

村庄整治是农民生活富裕的要义之一,通过村庄整治改善了村庄人居环境,尽管以货币计算的农民收入不比城里人高,但农村的实际购买力以及与自然环境紧密结合的居住条件比城里好,从而形成了一种均衡。村庄整治所产生的功效让农民直接受惠、感受生活质量的富裕。

村庄整治是乡风文明的载体,农村环境好了,农村文明的程度才能提高。环境能够塑造人,人能够改造环境,这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村庄整治是在农民自主、村民自治、自我决策过程中进行,村庄整治过程,是实践农村民主体系的过程,是我国农村民主体系逐步发育、成长、成熟的过程,是农民自主从“干中学”的过程。

从各地实践经验看,村庄整治和建设有很多形式和办法。

一是实行村庄合并。即零散村庄向中心村和小城镇集中,腾出原村址综合利用,发展乡镇企业或种植业。长沙县仁横村就是这种情况。在其他省份,还有一些更大规模的村庄合并。如河南正阳县兰青乡扬楼村总人口2105人,原分住在21个自然村,户宅占地2.54亩,经过治理归并为2个新村,一下子就腾出耕地1161亩,人均增加耕地0.56亩。

二是制定并执行符合实际的村庄规划,合理整理土地,填实“空心村”。浏阳市沿溪镇沙龙村将3800亩土地集中整理,过去被户界、地埂、水渠分割成零散的农田,连接成相对集中的规模农田;全村规划了“三纵四横”的中心道路网络,重新划分了农民增收种养区、工业小区、高标准村民住宅集中区,科学布局村委会、学校、幼托所、卫生室、敬老院、娱乐室、集贸市场、农家乐和休闲广场;统一规划建筑住宅小区,大大改变了农居“散、乱、差”的状况,还盘出散乱建房多占的土地,通过老屋还田,增加了40余亩耕地。

三是村庄整体搬迁,腾出原宅基地复耕。如:搬迁上山,占用荒山荒坡建住宅;从行洪区搬出,按照统一规划建住宅,腾出旧村址综合利用,植树或复耕;从历史形成的庄台上搬迁到交通便利的地方规划新村,原居民点用地复垦为耕地。河南正阳县永兴乡王老村正在实施村庄整体搬迁。这个村原来占地400亩,搬迁后占地100亩,经过对旧村庄进行整理,净增加耕地300亩。

村庄整治建设要运用市场“无形之手”。河南正阳县在村庄整治中按照“个人投资为主,政府补贴为辅,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规定退宅还耕工作的原则、方法、标准、优惠政策及奖惩措施,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使用权,每年及时对退宅还耕进行变更登记,确定权属。

村庄整治建设必须与土地整理结合起来。对山、水、田、林、路、村实行综合整治,要充分考虑村庄的交通、水利等村庄改造规划。通过对地块零碎、沟浜交错、路渠不配套的农地进行统一整理,对地形高低不平、地类交叉的土地进行平整和利用结构的调整,对利用不充分的土地,如空心村、闲散的农居点等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民的生产条件,优化农民的居住环境。(www.xing528.com)

但是,在村庄整治建设中要注意避免四种误区。

第一个误区是大拆大建。村庄整治是一种整治和建设行为,是其他方面建设发展取得成就的基础和条件,最容易见成效,但也是最容易造成偏差的环节。一般的村庄或者集镇,都是几百年、上千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产物,如果随意地推倒重建或盲目地大拆大建,必然毁掉祖先创造财富,毁掉文化遗产,也毁掉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历程。

第二个误区是大包大揽。搞行政命令,自上而下地“瞎”指挥,不顾农民的利益、愿望,极大浪费人力、物力、财力。

第三个误区是贪大求洋。盲目地追求村容的整齐划一,盲目地要求建房的楼层数,盲目地克隆城市的广场、草坪、运动场,把原先风景优美的道路、河道全改成直马路、直河道,等等。

第四个误区是急功近利。村庄整治是一项长期任务,三年、五年甚至十年才能见效。一些干部追求政绩,往往急功近利,或急躁冒进,或不作为。改造农村面貌,需要量力而行,滚动发展,年年迈小步,年年不停步。筹集改造的资金更要分步走,积少成多,集腋成裘。

村庄整治顺利进行,必须做到五个“先行”,建立五种新机制。

五个“先行”是:

第一,编制村庄整治规划和落实管理机构要先行。没有规划的村庄整治,是瞎整治;不编制规划的建设,是乱建设。编制村庄整治规划要注意:一是城乡统筹。村庄整治规划是城市文明涌向农村的桥梁,是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蓝图。二是因地制宜,注意有针对性地解决所规划村庄的大部分实际问题。三是要延续特色,延续文脉,保护整体景观。四是节约用地。五是体现生态优先。生态是三农的命脉,不仅关系到当代人,还关系到子孙后代。六是要群众参与。规划编制必须充分尊重村民的意见,倡导和鼓励农民自治。七是要简单明了,让农民看得懂。例如江西省赣州市的规划部门为农民制作的村庄整治规划图,是电脑制作的立体图,成本低廉,村民一看就清楚未来的村庄是怎么回事。八是突出重点,明确建设的时序。一些做得好的村庄整治规划和实施机制,一般都是适度超前编规划,量力而行搞建设,先易后难来整治。对于那些深山老林中或资源条件非常贫乏的村庄,这些村庄的数量要根据村镇体系规划适当裁减,避免出现韩国乡村建设中产生“无人村庄”,造成浪费。

第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选要先行。这是为了抢救保护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资源,弘扬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丰富农村的多样性,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每个县、地市、省都要建立名镇名村的评选机制,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评选,应先有县级的,然后地级的、省级的,最后才是国家级的。英国国家面积不大但却有30万个历史文化遗迹,成为巨大的旅游资源。另外,一定要编制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的规划,在整治规划中一定要突出保护历史风貌,防止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体现传统风貌的村落被拆毁。文化遗产的保护要讲究整体性、可持续性、原真性。

第三,自下而上明确整治重点的工作要先行。向村民简明扼要地宣传村庄整治的重点,是现代村庄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如:江西省村庄整治示范点中的标语写得好,“走平坦路,饮干净水,上卫生厕,用沼气炉”,“不劈山、不砍树、不填池塘河流”,“不拆优秀的传统文化建筑”、“不破坏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风貌”、“不改直道路”、“不截弯河道”等等。很好地宣传了村庄整治项目的底线。

第四,确立长期行动计划和试点示范要先行。不能像过去那样突击刮风,从上到下高压下去。必须通过编制整治规划来明确整治的重点、时序、组织领导的方式和费用分担模式,所有的整治内容都必须由农民自主投票决定。成功的试点示范说明采取“自主申报、集体投票、动态管理”的办法是可行的。要通过示范点总结评比、提炼、分析,然后一步一个脚印地逐步展开。在试点过程中,有三类整治项目要注意引导:一类是生态的保护。比如对地下水源的保护,农民往往不能直接看到后果,需要引导。一类是村庄的安全防灾。如防灾、防洪、防泥石流等,需要通过规划的布局和合理建设来确保村庄安全;第三类是历史文化建筑保护。

第五,形成部门联动、上下反馈的制度要先行。村庄整治中,应该在规划的统一协调下,凝成合力,形成上下部门联动支农的局面。还必须形成下情上达的信息渠道,时刻听取村民的意见,形成纠错的机制。

五种新机制是:

第一,建立农村基础设施、公益事业改造维护的长效机制。要通过村庄自治,村民自筹,上级补助,乡规民约管理,理事会决策,公开账目,让农民相信村庄整治是完全为了他们的利益,为了农村、农民、农业的复兴。浙江省湖州市村庄整治过程中提出要实现“有目标、有制度、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有奖励”。

第二,建立统一规划、各方参与、城乡联动、持续帮扶的长效机制。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除了传统的筹资机制以外,还要发动鼓励政府机关、企业帮扶农村,比如“一企一村”、“一局一村”长期帮扶,防止短期行为“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在韩国,三星公司有30多个子公司帮扶了195个村,一年投入相当于人民币4000多万。各部门和企业应有钱出钱、有技术出技术、有物资出物资、有信息出信息。

第三,建立村庄整治从规划、建设到管理上下联动、左右协调的协同机制。城乡规划应成为一个完整的过程,实行规划编制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一方面通过规划的编制,建立一种机制,把规划、建设、管理和整治有机揉合在一起,而不是零敲碎打;另一方面通过规划来捆绑各种渠道的资金和物资,投到关节点上,投到刀刃上,让有限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益,而不是“天女散花”。

第四,建立长期稳定的城乡财政转移支付的投入机制。对农村的公益事业、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营运等,在市场机制不足的情况下,要通过长期稳定的政府财政转移的投入来补偿。

第五,建立科学、稳定的、分阶段的奖励评价机制。将资金进行捆绑,然后以奖代拨、以补促投,以政府的补贴来促进社会的投资,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