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关乎村庄发展方向的谋划
农村城市化是通过城市化建设,使传统落后的乡村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变为现代先进的城市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历史过程。但是农村城市化并不是城乡无差别,城市与乡村只是相互吸取优点,摈弃各自发展中的缺点。尽管将来乡村大部分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甚至大部分人移居城市或城镇,却仍有一部分人从事农业生产,生活在乡村。中心村庄(镇)就是农村城市化过程中农村和城镇的基础性聚落。作为基础性聚落,中心村庄(镇)具有永久性,其发展建设目标必须定位准确起点高。中心村庄(镇)是居住社区,没有独立的经济社会地位,只是一种依附周围区域或城乡经贸关系发展的功能区,在规模、功能上它不是小城镇,也不同于一般的乡村,但又有可能成长为完整的功能齐全的小城市,甚至成长为大城市。其建设规划目标定位不应过分追求城市功能和作用,但又要注重“成长性”,规划起点要有超前性、科学性,要按照城镇化、现代化、社会化的发展方向规划中心村庄(镇)建设,把它建设成为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农民新型居住社区。如:规划人口规模既要与基础设施建设相适宜,又要体现城镇体系梯度辐射的要求,达到农民居住自愿有序集中的目的;规划空间布局结构既要让中心村庄(镇)现在成为“中心”,又要为其以后发展留下余地,要立足于发挥居住社区的功能,也要准备未来可能成为农产品加工基地、集散地的新型社区。
尽管当前中国大部分农村村庄(镇)远离大中城市,城市对它们的辐射效应、联动效应较低,仅仅是农民的消费方式有所变化,生产方式依旧,它们自身吸纳集聚动力弱小,向着城乡融合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是从长远看,高起点的现代村庄建设总是农村主动走向城市化、实现农民“离土又离乡”的一种准备。近年来,一些地区正在尝试实施扩张式、组群式、组团式城市发展战略,以减少“小城镇化”带来的弊端,如江苏省构筑苏锡常、南京和徐州三大城市圈,徐州则要通过实施“东进、南扩、北造、西延”发展为特大城市,湖南长株潭和山东济宁准备建设组群结构的特大城市、大城市。这种集中型的城市化和工业化需要有较高层次的集中居住社区作基础条件。使村镇布点逐步趋向集中,进行现代村庄(镇)建设,是今后几年中国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点。
现代村庄建设发展目标定位要准确,起点要高,它关涉村庄发展方向的谋划。
以下几个案例具有代表性。
列入湖南省小康建设示范村、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实验基地的湖南省浏阳市沿溪镇沙龙村,通过统一规划住宅建筑,实现了人畜分离的居住结构更新,创造了文明、安全、卫生的良好居住环境。村里把3800亩土地集中整理,过去被户界、地埂、水渠分割成零散的农田,又连接成相对集中的规模农田,重新划分了农民增收种养区、工业小区、高标准村民住宅集中区。全村规划了“三纵四横”的中心道路网络,科学布局村委会、学校、幼托所、卫生室、敬老院、娱乐室、集贸市场、农家乐和休闲广场。三大住宅小区:旺龙、蝴蝶、南海花园建设已经启动,新的别墅群错落有致,将极大改变农居“散、乱、差”的状况,还能盘出散乱建房多占的土地。
现已落成的蝴蝶花园A区,绿野中小楼成片,30套别墅,户型款式同中有异,每套两层高,建筑面积250至300平方米,屋顶全部采用抢眼的红色波纹瓦,外墙嵌以素雅的条形砖。楼前坪里,栽着桂花、杜鹃、铁树,屋后还有车库。
通过统一规划建设,不仅30户农民住上了别墅,还通过老屋还田,增加了耕地面积40余亩。村里划出占地60亩的农户养殖小区,使住宅集中区实现了人畜分离。对迁入养殖小区的120个专业养殖户,村里补助每家每户建沼气池,一个沼气池仅节约能源一项,年直接增收就达到245元;沼气利用与改水改厕相结合,村民发展养殖的卫生条件大改观。养殖户还推广“猪—沼—稻”、“猪—沼—果”、“猪—沼—鱼”等生态种养模式,经济效益翻番,养殖小区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新区迈进。
浙江省绍兴县,通过制定和实施科学的村庄规划使新农村建设进程加快。绍兴县共有782个行政村,各村的自然环境不同,地理位置各异,经济基础不一,这个县在整治中实行多种经营模式,对于经济基础好的村,实行连片拆旧,高起点规划建设新农村;原村庄建设有一定基础的村,拆除应拆老屋,通路、插绿、添景;经济实力一般的村,拆旧建新,填实“空心村”。考虑到农民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求,一些村在拆旧的同时,由村里集中建造农户辅助用房和生产性用房,或建造老年公寓和简易周转房,低价或免费让老年人和困难户租住。钱清镇梅湖村在拆除了村东头147间旧房和猪棚,腾出近18亩土地后,建起了漂亮的村民别墅。通过对宅基地的整治,如今的梅湖村道路通畅,家家门前可通汽车,村中腾出的8亩老宅基地还将用来建造文化中心。
河南省临颍县三家店镇高宗寨村,是一个经过数千年形成的自然村,寨内高出寨外7米左右,交通、取水等非常不便,村民纷纷迁往寨外,100多亩荒片、荒坑,宅基地长期无人管理。对此,县、乡政府以“联片开发、盘活闲置土地、发展特色农业”为主攻方向,用两个月时间推平了大荒坑2个,废沼气池12个,新开垦耕地180亩,开发水面养殖100余亩,还把腾出的180亩可耕地承包给30户农民,种植桑树27万株。截至2004年3月,全县已治理“空心村”75个,拆除各类旧、危、闲置及违章建筑房屋1479间,腾出宅基地804处,拓宽道路100多条,开发水面养殖500余亩,节约耕地12566亩,解决土地、宅基地纠纷503起,理顺和补办用地手续2000多宗。(www.xing528.com)
河南唐庄镇实行“五统一”、“四控制”村庄建设规划原则。“五统一”,就是统一规划、统一标准,住宅统一坐向、统一样式,最后统一验收。“四控制”,就是在操作中坚持“阳光”控制、程序和标准控制、测点放线控制、合同控制。短短几年,唐庄镇平原区户均宅基地由423平方米降为134平方米,丘陵山区户均宅基地由398平方米降到200平方米。全镇共腾出土地2000多亩。由于房屋空间向高处延伸,人均住宅面积达到50平方米。与此同时,当地的建材产业、饮食服务等消费得到进一步拉动,农村居民的卫生意识、生活质量等得到明显提高。全镇已有6000多农户搬进了新居,其余的农村住宅改造也在2006年底完成。
四川广元对地处远郊的山区开展“生态小康新村”建设,通过科学规划设计与实施,制定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方案。
1980年代,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广元市苍溪县开始推进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经历了“庭院经济→庭园经济→生态庭园经济→生态家园→生态小康新村”5个阶段,现在这种经验正在被推广到全市。这种贫困山区生态小康新村建设道路,是“六个一加三配套”的“户办工程”建设。“六个一”指:每户建成一个年稳定收入5000元以上的经济园、一口年产气400方以上的沼气池、一个蓄水100方以上的防旱池、一眼机压或电提卫生井、一条连接干道的硬化路、一套卫生舒适的生态农居。“三配套”指:园、圈、气生态循环建设配套。以沼气池为纽带,推广“猪-沼-果、猪-沼-菜”等模式,把种植园和养殖圈链接起来,形成庭院生态循环链。从2004年起,每年广元启动和完善生态小康新村有100个,目前已建成“户办工程”生态家园1万户。
“生态小康新村”建设也在广元其他地区蓬勃开展。和平村地处市郊的山区,进村道路全部是崎岖不平的土路,而且非常狭窄。270多户村民在政府的资金支持与科学规划引导下,启动了投资约200多万元的新村建设,其中包括修一条投资约100多万元的硬化道路,每户安装沼气、建设蓄水池等。和平村生长的雪梨在市区销路非常好,生产农户每户年收入可达到1万元。通过科学规划,发展雪梨产业,发展农家乐等旅游产业,农户生产、生活得到较大改善。
目前,广元苍溪县40%的村建成或基本建成生态小康新村;100%的乡镇、94%的村实现了电视光纤联网;100%的村建有小学、幼儿园,九年制义务教育各项指标都达到或超过省定标准;95%的村建起合作医疗卫生室,98%的农户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六个一”农户达41%,经济园、沼气池、防旱池、卫生井、硬化道和生态农居户分别达85%、60%、60%、90%、45%、60%。初步呈现出生态产业、生态庭园、生态农家旅游三种生态小康新村主体模式。
北京市依托奥运,科学规划,高起点、高标准地建设新农村。2007年3月中旬,北京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发布了《2007年北京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折子工程》,其中103项折子工程涉及都市型现代农业、农村二三产业、科教兴农、培训及就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环境建设等11个方面,涵盖了农村、农业和农民工作中的主要问题。按照时间表,103项折子工程都将在2007年底之前得到落实。北京市2007年的目标是:解决30万农民饮水安全问题,完成6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现95%的行政村通公交车,资助8000户困难独生子女家庭发展生产。
北京市顺义区马坡镇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现代村庄建设规划,主要有3种类型:一是城市带动型,即顺义新城规划范围内的大营、向阳、小孙各庄、东丰乐等7个村;二是整理推进型,即石家营村,被列为全市80个整理推进型试点村之一;三是环境整治型,即白各庄村、庙卷等13个村。整理推进型的石家营村,主要是按照市区的总体要求,不断完善水、电、路、文娱、垃圾处理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白各庄、庙卷等13个环境整治型村庄,则是结合实际以进村道路整治、街巷整治、村中空闲地和坑塘大沟整治、村委会办公场所建设、健全长效机制为重点。马坡镇建立整治台帐,与各村签订责任书,学习典型经验,定期检查,分类评比,“力争使13个村今明两年全部成为市级整治达标村”。“城市带动型”的大营、向阳等7个村,由于纳入了顺义新城项目而进行农村向城市的转化。目前,小孙各庄、东丰乐村已拆迁完毕。
现在的北京市顺义区马坡镇石家营村,很像一处现代版的“世外桃源”。一条绵延600多米的村庄环绕林,封闭的围墙和大门隔开了外界的喧嚣,村里马路宽阔平整,两旁是高大的行道树。傍晚,80盏太阳能灯为街道照明,村民聚集到拥有音乐喷泉的文化广场聊天。每天的生活废水被集中起来,经过污水处理系统,变成中水后用来浇花种草。令你绝对想不到的是,全村每个角落都处于电子摄像头的严密监控之下。这个共有160户、445口人的小村庄,2006年新农村建设投资高达1415万元。
据北京市农委主任李进山介绍,北京市从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大力实施“三个起来”工程,即让农村街道亮起来、让农民住房暖起来、让农业资源循环起来。2006年,北京市对农村投入达到111.8亿元,给全市400余个村安装近3万盏新型太阳能灯。按京郊近4000个村每年用电1000万度、每度电按照居民生活用电0.47元计算,一年可为农民节省电费470万元。在农业资源循环方面,北京市让60个村实现了中水综合利用,45个村实现了污水集中处理。此外,为了解决部分地区的农民取暖问题,还给4.6万户农户改造了节能吊炕。目前,北京市已初步形成了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公共财政投入的保障机制。2006年,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城区与郊区的比例达到了52:48,教育、文化、卫生等新增事业经费投入农村的比例高于70%。北京市还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山区生态林补偿机制,每年拿出1.92亿元进行补助,安排了4.3万不适合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农民从事护林工作,山区912万亩生态林得到了有效管护,实现了“养山就业”、“养山富民”,走出了山区生态与农民生计结合的新道路。同时,提高了各类绿化带养护与补偿标准,市财政按每年每亩给予500元占地补偿、200元养护补助,占地补偿费每3年递增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