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农村村庄建设推动现代化进程

中国农村村庄建设推动现代化进程

时间:2023-1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胡锦涛总书记把“安定有序”作为和谐社会的内涵之一,为我们确立农村工作的政治目标提供了理论基础。

中国农村村庄建设推动现代化进程

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关键

建设现代村庄,保证给农民以人本关怀,保持农村社会安定有序,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全面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

胡锦涛总书记阐述的关于和谐社会的内涵,揭示了社会转型的关键目标,也为实现农村社会的历史转变提供了理论依据。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总书记在这里为我们揭示了转型目标实现以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结构的基本内涵,刻画了新型社会人际关系的主要特征,指明了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基本目标。

(1)推行民主法治,完善农村社会的治理结构。

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治理结构,一定的治理结构适应一定的社会发展水平。在传统农村社会,由宗法关系、宗教关系和财产关系确定了社会的认同纽带,形成了一定的权威结构。在不同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这些关系发挥作用的程度不相同,因此构成了不同类型的农村社会治理结构。随着国家力量的增强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政府权威、业缘组织的权威以及各种民间组织的权威逐渐成为农村社会的主导权威,形成了新的社会治理结构。经过1949年之后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国农村依靠“熟人社会”所形成的权威关系虽然在继续发挥作用,但由于市场关系的冲击,建立新的权威关系已经具有现实意义。在新的经济条件下,农民的活动半径大大扩展,公共需求日益增加,“陌生人社会”已经出现。民主政治是在“陌生人社会”中最能有效发挥作用的权威结构。我们党在农村推行民主自治改革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就证明推行民主政治在我国农村已经具有现实意义。目前,我国农村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已经逐步展开,并取得了显著成绩。在时机成熟的情况下,民主选举还应进一步扩展到乡镇一级。我国一些地方开展的试点工作证明,乡镇民主选举是推动乡村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方向。

(2)坚守公平正义,缩小贫富差距

公平正义是一个历史范畴。用当代观念看,传统农村社会中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如欧洲)或者整个农村居民对政府的依附(如中国)毫无公平正义可言。但在和平稳定时期,传统农村社会中依附关系也是一种服务关系,尽管这种服务要服从强势力量的权威,不符合现代人道观念。这种传统结构的真正弊端在于它一旦遇到战争、自然灾变和巨大的利润攫取机会,就会解体,使这种关系的弱势一方陷入灾难之中。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充满了利润攫取的巨大机会,传统依附关系根本无法维持,所以,公平正义的危机常常发生在社会转型时期。

我们很难用某个数值来确定公平正义是否得到维护。通常,按国际学者分析的惯例,基尼系数在0.4以下是社会可以容忍的贫富差距。此外,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看,贫富差距的幅度应以不损失效率为底线。过大的或过小的差距都会损失效率。从操作的层面看,为了维护公平正义,政府应该保证社会最贫穷的人群有一个最低生活保障,而对所有居民的子女施以完全平等的教育。按照这些原则,我国要在农村社会有效地维护公平正义,还有许多方面需要改善。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估计在4倍以上,社会分配的基尼系数也超过了0.4。社会分配不公已经影响到一部分劳动者特别是一部分农民的基本生活,自然也影响到他们的工作效率。一部分农村居民事实上无力承担子女的教育费用。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还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3)维护诚信友爱,降低社会交往成本。

在传统农村社会,维护诚信友爱的重要因素是道德的力量。在熟人环境中,背信弃义、冷酷无情要遭到家人、朋友和交往圈的唾弃,不得不领受道德的惩罚,过一种羞愧难当的生活。所以,在传统农村社会有可能维持某种水平的诚信友爱关系。在市场交往扩大以后,熟人交往圈虽然继续存在,道德力量也仍然发挥作用,但道德风险大大增加了。一些人背信弃义有可能捞到好处,便不惜铤而走险。因此,维护诚信友爱还必须依靠制度保障。现代主要文明国家为建立诚信商业原则付出了数百年的努力,我们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才能实现诚信友爱这一现代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其中重要的是确立私人财产权制度和民主政治制度。(www.xing528.com)

(4)弘扬创造精神,增强社会活力。

胡锦涛总书记把“充满活力”作为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有重要意义。他指出,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在社会和谐的六大目标中,如果把握不当,很容易在工作中用其他目标冲击“充满活力”这一目标。为了鼓励创造力的发挥,需要对创造者实施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适当激励,需要保持收入分配的合理差距。通常,为了弘扬创造精神,提高经济效率,必须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中形成必要的明显差距,而在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中适当降低可支配收入的差距,体现社会的公平目标。

为保证我国社会充满活力,必须使得城乡收入差距在一定时期里存在,那种完全取消城乡收入差距的愿望是不现实的。只有等到我国农场规模达到一定水平,农业成为吸引优秀劳动者的行业之后,我们才有希望使农民的收入水平保持在社会平均收入水平之上。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要大力推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市就业,稳定而有序地提高农户经营规模,并使他们获得永久而有保障的土地财产权。

(5)改善农村社会结构,建立安定有序的农村社会。

多年来,实现农村社会的稳定是我们党的重要的农村工作目标。胡锦涛总书记把“安定有序”作为和谐社会的内涵之一,为我们确立农村工作的政治目标提供了理论基础。历史经验证明,农村社会不稳定,整个国家就不稳定。农村社会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将危及国家政权在政治上的可持续性。在社会转型时期,农村社会矛盾更容易产生和激化,如果在政治上没有化解矛盾的有效措施,将大大增加社会转型的困难,并影响到社会各方面的发展。

理论研究证明,保持社会稳定,防止矛盾激化到难以协调解决的程度,是有规律可循的。任何社会都会有利益上的冲突,但并非任何情况下的冲突都会激化到不可收拾的地步。通过制度变革建立一种社会性的妥协对话机制,是避免剧烈社会冲突的基本条件。社会经济生活的多元化和专业化有助于政府在社会冲突中保持中立,是社会安定的政治基础。发达的交通和通讯等基础设施有助于降低信息交流成本,是社会安定的物质基础。广泛的包括各种协会、合作社和志愿者组织在内的民间组织的发育有助于降低社会协商对话的成本,是社会安定的组织基础。这三个“基础”便构成了主要的社会妥协机制。中国农村还比较落后,物质的条件和社会的条件都不足以形成上述完善的社会妥协机制。为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建立安定有序的农村社会,我们还要付出巨大努力。

(6)坚持科学发展观,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农村社会。

长期以来,对环境的掠夺式利用,使我国土地沙化、水资源匮乏、表层土壤污染的问题已经突显,严重制约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村人居环境也受到极大破坏,美好的田野风光在许多地方变成了老农的回忆。

按照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和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这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发展,实现农业与农民经济活动的两个最终目标。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就是在建立农村和谐社会过程中,不断增强农村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大力提高资源利用率,推进农村与农业经济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推动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