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包袱”或“引子”,也可以介绍最新的股价或汇率走向这些经济方面的最新消息、热点信息。以往我们主要是通过报纸或电视来获取这些信息的,现在也可以利用因特网来轻松获得。
作为讲话的“引子”,介绍最新消息这种做法是说得过去的。
“现在,可是不能买股票啊!昨天,某某先生来日本访问,只在日本停留了三天就回去了。他可曾经是某国际知名金融机构的大股东。他本人把所有银行股票都抛掉了,并把收回来的钱款换成了黄金和白银。今后将是金银硬货时代,是实物经济啦。”
这当然是那些奉劝听众投资黄金的经济学者的发言。虽说有点让人觉得不太可靠,但毕竟与那些新闻报道或经济学家的内部消息截然不同,它可是现场第一手情报,因而也就具有一定的价值。
营销人员之中也有不少人在去顾客家之前,先读一读提前到手的晚报,竭力获取一些热点消息,以便讲给顾客听。当然,这也可以成为宴会上的话题。(www.xing528.com)
但是,也有一些推销人员甚至到了下午、晚上还在一个劲儿地讲早报上的消息。曾有一个上述那样的推销员到我这里来推销,我算是彻底服了他。因为他所讲的那些东西,我早已从报纸上知道了。如果是这样,就会暴露出他自身学习的欠缺以及素质的低下,效果是适得其反的。
报纸或电视、杂志也是如此。我认为,信息这类东西其实只是些“硬件”,而不是“软件”。
假设有这样一则消息:“日元将一直看涨”,如果对这则消息本身不加任何处理,那它只能算是“硬件”。而所谓“软件”,就是指如何解读、如何筛选、如何利用这些信息了。换言之,就是用自己的方式来解释“日元为什么升值?”“日元升值意味着什么?”“日元升值会给日本经济带来什么影响?”只有这样才能称其为“软件”。而在这之前它还只能算是“硬件”。信息本身如果不加处理,无论什么情况下其性质都是不变的。
“还是去听听专家和经济学家是如何评论的吧”,像这样的措辞,是为了听取并学习专家和经济学家们是从什么角度进行诠释的,以及又怎么预见的。如果与单纯的报导相同,那它就没有任何价值了。现在,一些知名度高的经济学家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如果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想法,只列举些全世界谁都知道的一些数据,那他们与其他的经济学家就没有什么区别了。如果他能拥有自己独到而且幽默的“点睛”之语,当然他就会受到人们的欢迎。
新闻报道之所以总是让人产生千篇一律的感觉,是由于有记者俱乐部的缘故。有关地方或中央政府发布的消息也都如出一辙。电视上报道的海外消息也是大同小异,人们就会在换频道时说:“怎么,又是这条新闻?!刚在另一个频道看过。”而这些只是素材的罗列,而不是精心制作的真正报道。因为这种报道中根本就没有自己的分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