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是我党和国家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是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非常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在解决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的民族问题实践中,坚持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民族理论,形成了邓小平民族理论。
一、邓小平民族理论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民族理论,涉及范围很广泛,包含内容很深刻,既包括关于认识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思想,又包括关于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政策方面的思想,还包括关于民族工作的基本原则、方法方面的思想。
1.关于认识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思想
(1)关于民族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重要性[48]。少数民族问题很重要,也很复杂,要经过一个长时间才能解决,应该把少数民族工作摆在很高的位置。这是邓小平在民族问题上强调的最基本的认识、要求和态度。
中国共产党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及其制定的民族政策一定能够消除民族隔阂,实现各民族的大团结。为此,我们要做长期的工作。这是邓小平关于民族问题长期性的主要思想。
对中国而言,民族问题确实是关系到国防的巩固、边境安全、祖国统一的重大问题。这是邓小平关于民族问题重要性的主要思想。
民族问题是复杂的问题。“西南最复杂的又是最重大的问题——民族团结问题”,要求大家分析民族问题的复杂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做民族工作。这是邓小平关于民族问题复杂性的主要思想。
(2)关于民族问题的性质。邓小平在1979年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的开幕词中,对于我国民族关系作了明确论述。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批判了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实质是阶级问题”的说法,明确了现在我国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各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民族问题基本上是属于人民内部矛盾。
(3)关于民族问题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邓小平总是坚持并善于把民族工作与不同时期党和国家的基本任务联系起来。新中国成立初期,他要求将民族问题纳入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轨道加以解决;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他又把民族问题的解决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目标联系起来。几十年的民族工作实践证明,民族问题只有与社会主义建设紧密联系,才能妥善地解决。
2.关于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政策
邓小平民族理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立足于实现真正的民族平等,着眼于实现全面的民族发展,着重于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着手于实现民族大团结,归宿于最终实现民族共同繁荣。
(1)关于民族平等团结的思想和政策。民族平等,是邓小平民族理论的立足点。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的民族政策是正确的,是“真正的民族平等”[49],是“真正立足于民族平等”[50]。
邓小平强调的“真正的民族平等”的含义在于:
一是强调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建立,各民族政治平等,并为各民族经济和文化的平等提供了政治前提和政治保障,而真正实现各民族经济和文化上的平等,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民族平等原则在我国民族工作中得到贯彻,社会主义中国的民族问题属于人民内部矛盾。
二是强调我们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是在真正坚持民族平等原则基础上制定的,我们所制定的政策是真正执行、付诸行动的,是真实的。
三是强调民族平等不仅仅是政治上,同时也是落实在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平等。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使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得到改善和提高,并把帮助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作为实现真正民族平等的核心。
邓小平“真正的民族平等”与“立足于民族平等”的提法体现了他实事求是的思想与作风,反映了邓小平民族平等原则的彻底性。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新时期民族工作的重点逐渐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致力于真正的民族平等目标的实现。
民族团结,是邓小平民族理论的根本原则之一。邓小平的民族团结思想是把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作为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把发展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作为民族团结的经济基础;把党的团结作为民族团结的核心;把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作为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的先决条件[51]。
(2)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思想和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党和国家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和重要的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邓小平对民族区域自治理论有重大贡献,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到巩固和完善,从干部培养到经济文化建设,从巩固政权到健全法制等都有重要的论述。邓小平指出:“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的制度,而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我们以为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52]在肯定和总结民族区域自治的基础上,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提出:“要使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53]
邓小平强调的“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在于:
一是强调不是在形式上、表面上,而是在实质上、实际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即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建设,保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充分行使法定的自治权。
二是强调经济发展在民族区域自治中的地位和作用,“实行区域自治,不把经济搞好,那个自治就是空的”[54]。要实实在在地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文化,使少数民族真正发展起来。
三是强调培养一支德才兼备的,从数量、结构、素质上都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发挥少数民族地区干部和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探索适合少数民族地区实际情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关于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思想和政策。发展民族地区经济,促进各民族人民共同繁荣,是邓小平民族理论的中心内容,是邓小平解决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核心思想。邓小平关于民族发展的理论,主要是回答和指导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如何尽快赶上先进民族的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问题。
“加速现代化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是邓小平民族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他还对民族发展的理论基础、现实意义、战略步骤、发展动力、外部条件等诸方面进行阐述与指导,使各民族走向共同繁荣。
当前,我国的民族问题主要表现为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要求加快发展经济、文化,实现共同繁荣,即民族发展问题。把民族地区发展起来,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政策的根本立场和着眼点。
3.关于民族工作的原则、方法
(1)关于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邓小平一贯坚信只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才能解决世界的民族问题、中国的民族问题。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指导思想。这种信念来源于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实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领导,把民族问题纳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把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推进到一个新水平。
(2)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是邓小平民族工作的总原则。
充分认识民族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重要性,是民族工作的首要原则。(www.xing528.com)
诚心诚意地帮助少数民族全面发展,是民族工作的根本原则。
民族工作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总目标相结合,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则。
稳步前进,是民族工作的基本方针。
(3)关于民族工作的基本方法。讲究实干,反对空话,提倡创造性地工作,是邓小平民族工作领域的工作风格。“政策就是生命”,正确制定、执行民族政策是民族工作的关键环节。
“同少数民族商量”,是民族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原则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则和方法。
注意“摸清楚”情况,注意调查研究,是民族工作的基本方法。
邓小平提出的一系列重要的民族工作基本原则和方法,是邓小平民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邓小平民族理论的主要特点、理论发展
1.邓小平民族理论的主要特点
(1)关于邓小平民族理论的求实性。求实精神是邓小平一贯提倡与贯彻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其核心的内容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贯穿于邓小平民族理论的精髓。正是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正确路线的指导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纠正和抛弃了民族问题上不符合实际的错误论点,提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理论与政策,实现了中国民族理论的重大突破和发展。求实性体现在民族理论探索上,不唯书,不唯上,不照抄照搬,只求实。体现在工作原则、方法上,强调说实话、干实事,不搞空头政治,不搞形式主义。邓小平的民族理论处处体现着这一鲜明的特点。
(2)关于邓小平民族理论的时代性。邓小平民族理论立足于当代,吸收了当代世界文明的成果,提出了民族开放、发展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民族教育等一系列使各民族走向现代化的理论与观点,使中国各民族的发展逐步与世界文明民族的发展同步,充满了全新的时代感。
(3)关于邓小平民族理论的系统性。邓小平民族理论是整体综合性、结构层次性和功能目的性的高度统一。整体综合性体现在:该理论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全面论述了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加强民族法制,发展科技、教育、文化,促进民族发展等各个方面的相互关系及它们的整体联系。结构层次性和功能目的性体现在:邓小平民族理论是一个整体结构,由四个相关联的层次构成:核心层次,是民族发展;基础层次,是民族问题的基本论点;中心层次,是政策和制度保障;目的层次,即最终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总之,系统性是邓小平民族理论的重要特色。
2.邓小平民族理论的理论发展
(1)关于民族问题实质的理论发展。1979年邓小平关于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形成的论述,否定了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文化大革命”流行的关于国内阶级状况的错误估计,否定了把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问题的实质看成是阶级问题的错误说法,因而是理论上的一大突破。
(2)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发展。邓小平在1980年提出“要使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其意义在于,不是在形式上,而是在实质上认真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保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充分行使自治权,这是理论上的一大突破。
(3)关于民族工作根本任务的理论发展。邓小平首次把生产力标准引入民族工作,把民族地区能不能发展起来作为观察少数民族地区一切工作得失成败的客观标准,民族地区的各项事业的建设,一切方针、政策的制定,都要有利于民族地区的发展。把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是理论上的一大突破。
3.邓小平民族理论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民族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江泽民在1994年指出:“邓小平同志对新时期民族工作作过一系列重要论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民族理论。”邓小平民族理论在关于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问题、关于民族区域自治问题、关于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问题、关于培养少数民族干部问题等方面,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都使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民族理论得到深化与发展。邓小平以民族地区的发展为着眼点,提出了一整套紧密围绕民族发展这个主题的、行之有效的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理论与政策,成功地解答了如何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问题。
邓小平以“真正的民族平等”作为我国民族政策的立足点,以民族地区的发展作为民族工作的着眼点,其主旨是一样的,都是抓住了物质是基础这个关键因素,都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以民族发展为核心,这正是邓小平民族理论的重大建树。
三、以邓小平民族理论为指导,做好新时期的民族工作
邓小平民族理论是新时期我国民族工作的理论指导。1987年,党中央明确提出了新时期我国民族工作的总的指导思想和根本任务,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搞活的基本国策,紧密结合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的实际,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进步、相互学习、共同致富出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发展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不断地巩固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在这些任务中,最根本的有两方面:一是协调民族关系,坚持实现民族平等团结;二是促进民族发展,实现民族进步和共同发展。
1.协调民族关系,坚持民族平等团结
协调民族关系,是促进民族发展的前提和保证。每个民族都是在与其他民族的联系中存在于一定的社会,也是在这种联系中发展的。协调民族关系,既包括解决民族间的矛盾、纠纷,实现和保障民族平等,也包括增进民族间的联系、了解和友谊,完善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协调民族关系的程度和民族发展的推动作用是成正比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越是得到完善和发展,越能为民族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民族工作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
2.促进民族发展,实现民族进步和共同发展
民族的繁荣发展是协调、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础,又是它的目的。一般来说,民族内部的结构,主要是民族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程度,决定着民族关系的格局。
民族发展,是指民族的全面发展,即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各方面实现民族的进步;也是指民族的共同发展,是以各民族的自身发展为重点,在互帮互学、互助合作的基础上实现各民族的共同致富、共同繁荣。各民族自身发展程度的提高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实现是密切联系的。
协调民族关系和促进民族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在不断地调整、完善、发展民族关系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地促进民族的发展、进步;在实现民族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和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协调民族关系,进一步坚持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协调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发展的过程,就是进一步实现民族团结、民族进步的过程。
3.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搞好民族工作
在新的历史时期,搞好民族工作,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这既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我们社会主义民族政策的根本原则。
1992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发展社会生产力是新时期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我们应该紧紧抓住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一中心来开展新时期的民族工作,在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全方位开放的过程中,在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生产力的过程中和基础上,努力协调好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稳定,大力促进民族发展和进步;在完善和发展民族关系、增强民族团结、确保民族地区(也可以说是边疆地区)社会稳定的前提和基础上,更好地、更快地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不断地、圆满地解决新时期出现的民族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