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节 婚丧 礼俗
这里所说的婚丧礼俗,即大同地区围绕婚丧嫁娶之事,传统的做法与说法,为了解释“说法”,不得不提到“做法”。就大同地区而言,存在大同小异现象,城圈内与东西南北周边区域,又有不同的说法与讲究,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只能入乡随俗,不强调谁家错,谁家为正宗,细节上的不同,更是在所难免。需要说明的是:随着时间的变迁,朝代的更迭,对原有的传统说法与做法,也有所“改革”,城乡之间的差异也在相互逐渐融合。本节所记录的一些词语,也只能做简单地解释,使读者能粗浅地了解一下此词语的意思和大同人传统的、习惯的说法与做法,便达到了笔者的目的。
相 看。男女双方初次见面。“我没相对她。”
相媳妇儿 男方相亲。“他相媳妇儿去啦。”
相 女 婿 女方到男方处相亲。“她姐姐相女婿去啦。”
媒 人 婚姻介绍人。“媒人来家七八回,才说定了这门儿亲事。”又称“说媒的”、“媒婆儿”。
订 婚 男女双方及家长经过慎重考虑,决定要结为亲家和夫妻关系。双方有关人等及介绍人在一起吃一顿订婚饭,商谈一些有关结婚事宜。“他俩已经订婚啦,下个月就贺喜。”
铰 脸 新娘出嫁前用线绳拔掉面部附近的汗毛。“铰脸这活儿我可不敢揽业。”又称“擦揽”。
贺 喜 结婚请客的当天。旧社会有钱人家举办婚事要热闹三天。“您儿儿子贺喜办了多少桌?”
娶媳妇儿 男方结婚。“我儿子五月娶媳妇儿呀。”
聘 女 儿 女方结婚。“下礼拜我姑姑聘女儿呢。”
全 人 直系亲属齐活着的人。大同人儿子结婚前要准备好四床被褥,邀请爹妈、公婆、丈夫、儿女齐全的人来缝;布置收拾喜房也要全人来做,图个吉祥如意。“她是全人,就请她来帮忙儿。”
换 帖 将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写在帖子上交换,看大相对不对;旧社会同姓男女结婚还讲究要互相换个铁锅。
下 茶 贺喜前一天男方由二三亲人陪伴带一盒蛋糕,两桶名茶去女方家,询问第二天娶亲还有什么要求,以免到时出现尴尬场面。
娶 亲 男方家的至亲、好友陪同新郎去女方家接新娘。旧社会用轿子抬,多用鼓匠班子,解放后有徒步的,骑牲畜的,骑自行车的,现在多用小轿车娶亲。
送 亲 女方家的至亲、好友陪同新娘送到男方家。又称“圆饭”。
离 娘 肉 娶亲时,新郎要带一块有七根肋条的猪肉、子母葱和用红线绳捆在一起的两瓶红葡萄酒,送给新娘家。
长 命 钱 为图吉利,新郎娶亲时要送给新娘寿钱。相传彭祖活了八百八,(长命钱根据经济条件可多可少),最好是送888元。
上 轿 钱 现在叫上车钱,新娘离开娘家上轿(车)时,新郎还要给新娘上轿(车)钱。
下 轿 钱 新娘到婆家门前下轿(车)时,新郎家给新娘下轿(车)喜钱。
洗 手 钱 新娘进新郎家,由新郎的同辈或晚辈为新娘准备的洗手、洗脸水,此时的新娘要给备水的人红包儿。
洗 脸 钱 本来与上述情节是一回事,只不过为了向新娘多要点儿钱,故意分成洗手钱、洗脸钱。其实这些都是摆个样子说句空话,凑个热闹。
请回门钱 男方家在订婚时给女方家的彩礼钱,其中要明确指出包括多少请回门的办酒席钱。
请 回 门 旧社会有钱人家贺喜的第三天请回门;现在都是第二天回门,娘家请女儿女婿回娘家,由女方家坐东招待亲友,日落之前,送女儿女婿回新家。
打 当 日 婚后第三天,新郎送新娘回妈家,但不能过夜,当天必须返回新家。
住 对 月 婚后第二个月新郎送新娘回妈家,可以过夜,但不允许新娘和新郎住在一间房。迷信说“宁叫停丧,不叫停双”。
改 口 钱 男女双方在成婚前彼此称对方父母为“大伯”、“大妈”、“叔”、“姨”等,订婚或贺喜时就要改称“爸”或“爹”、“妈”。此时男方家长要给儿媳妇儿红包儿;女方家长要给女婿红包儿。
拜 天 地 旧社会新郎、新娘在结婚典礼上要拜天地,由主持人发号——一拜天地;二拜高堂(父母);三新人互拜。现在改为三鞠躬了,所拜对象也变成父母、主婚人、证婚人、新郎新娘或领导来宾等。
入 洞 房 进喜房,新婚夫妻住的新房。
对 面 饭 结婚当天晚上在喜房办一桌酒席,入席者除新郎新娘外,还有新郎的亲朋挚友,吃饭是个样子,主要是耍笑(逗玩)新郎新娘,考验新娘的智慧、口才、嗓子、肚量等。
挂面套饺子 吃对面饭时,主食是喜筵饺子(专门包的微型饺子)与挂面混在一起煮熟,还要有人念叨:“挂面套饺子,来年养个胖小子。”
新 人 专指新郎、新娘。
新媳妇儿 新娘子。
新 女 婿 新郎官儿。
三天没大小 意思是在办婚事的三天期间,不论资排辈受限制,当长辈的也可以与新郎新娘开玩笑;小辈的也可以与新郎新娘开玩笑凑热闹。
东 家 儿 多指新郎新娘的父母亲,有时也指新郎新娘的直系长辈。
听 房 结婚的当天夜里,人们在喜房的窗外听新郎新娘的悄悄话。
怀 孩 子 怀孕,妊娠。
害 孩 子 妊娠反应。
小 月 了 流产了,小产了,“小生”、“跌了”。
养 孩 子 生孩子。
头 数 儿 第一胎。
过 满 月 孩子满月,家里庆贺。
百 岁 儿 (“百”读“鳖”音)孩子出生一百天整。
过百岁儿 百岁儿当天家里庆贺之举动。
生 儿 生日。“今天我孙子过生儿呢。”
双 生 儿 双胞胎。“她妹妹养了个双生儿。”
毛 孩 子 婴儿。“她那个毛孩子可能哭呢。”又称“毛姣姣”。
圆 锁 孩子过十二岁生日。大同人这天要请许多亲朋来祝贺。表示孩子长到一个新的阶段,有的孩子戴的长命锁(质量好的是银制的)在这一天打开,又称“开心锁”。
谢 候 人 在婚丧嫁娶等大型活动中,少不了一些亲朋好友帮忙,当时这些人吃喝不好,大事忙完,东家儿要另外备若干桌酒席,专门酬谢这些帮忙的人。
喜 头 饭 男女双方在贺喜之前,分别有自家的亲近长辈,如大伯、叔叔、姑姑、舅舅、姨姨请吃一顿饭。(www.xing528.com)
磕 头 钱 新婚夫妻在第一个正月要到双方的亲近长辈家认门、认亲、拜年(旧社会施磕头礼),长辈们不仅要招待吃饭,而且还要给钱。
圆 头 旧社会姑娘一出嫁就不能再梳辫子了,要把头发盘在脑后形成馍状,用网套束住。因而,在那个时代大同人只要看到梳圆头的妇女,再年轻也不能称“姑娘”;同样,看见梳辫子的妇女,年龄再大也不能称“那媳妇儿。”
嫁 汉 子 女性再婚。大同的姑娘初婚只称“出聘”,忌讳说“出嫁”,更不能说“嫁汉子”。
老 眼 去世了。“他爷爷早就老眼啦”。又称“走啦”、“去世”、“下世”、“没啦”、“跌倒头”。
散 殃 死者刚一断气就要将窗户纸打开一个窟窿(玻璃窗打开一扇),意思是将死人的灾殃气跑掉,不要落在活人身上。
烧倒头纸 人去世后,换好衣服,停放妥当,即刻在头前烧点儿纸,这是死者跌倒头(断气)后烧得第一次纸。
打 狗 饼 在死者的袖筒内放一个饼子,意为避免让阴间的狗咬而以饼喂它。
口 含 钱 给死者嘴里放一个钱(铜钱,现在是硬币),意思是不能让死者一文钱都不拿就上路(黄泉路)。
装 裹 给死人穿衣裳。
寿 材 装死人的棺材。
入 殓 死亡当晚将其装入棺材。(过程繁琐从略)
请 二 宅 请阴阳先生。人死后请阴阳先生到家安排打发(处理丧事)程序,注意事项,决定停放几天入坟等。
破 土 挖墓。
纸 扎 用五色纸制作所有东西的统称。如花圈、引魂幡、房屋、童男女、摇钱树、聚宝盆、汽车等。
请 坟 (“请”读去声)选择坟地。
坟 园 坟地。
坟 圪 堆 墓穴顶上堆起的大土堆。
打 墓 挖土坑筑坟墓。其中有直筒墓、穿堂墓、单人墓、双人墓、纯土墓与砖砌墓等。
丧 棒 孝子手里拿的柳木棒。长约一米左右,粗约3厘米—5厘米直径,外边缠着白纸条和麻。孝子跪地时作为支撑上身的拐杖,烧纸时用它搅动,外人碰住它很不吉利。
幡 儿 杆 撑起引魂幡的柳树杆子。长约3米—4米,下端粗约5厘米—6厘米直径。
幡 儿 幡儿杆顶端拴的纸扎彩花彩带。
丧 盆 棺材大头前放一个红瓦盆,作为烧纸用具。
三 日 人死后第三天(尤其是老丧),亲戚朋友、左邻右舍在这一天到棺材前烧点纸,表示为死者超度及缅怀。
辞 灵 (“辞”读“司”音)出殡的前一天,大同的老乡俗这一天要有一系列举动,尤其是富人家的老丧,特讲排场,花费难以计数。老辈子讲“娶媳妇儿花得是有数儿的钱,办丧事花得是没数儿的钱。”例如“放饭”(给观众吃饭)、过天桥、过灯山、跳龙门、跳火海……几班儿乐队(鼓匠、和尚、道士)赛着吹吹打打,出尽风头,观者万人空巷,不仅有本村人,还有很多外村人赶来看热闹的。
孝 子 死者晚辈的统称,都要按照辈分及乡俗穿戴好孝衣。通常直系亲属戴(穿)重孝——从头到脚一身白,系白麻腰带,孙子上身十字披红(红布、红绸缎带)、帽子上贴红桃儿,(外孙贴蓝桃儿)也有着半身孝的或仅戴一个孝帽子的,讲究非常繁琐,从略。
走 街 辞灵当天中午,孝子们跟上乐队游街,遇到十字路口与庙宇停下来烧纸。
取 水 在走街的过程中,到井口取点儿水,第二天给死者在坟地安家时用。
送 灯 有的地方叫“散灯”。辞灵当天傍晚,孝子们手持各种纸糊灯笼,跟在乐队后边走街窜巷,吹吹打打,观者人山人海,围住乐队提出演奏要求,不满足要求不放行,如雇两班儿乐队,互相比赛更为热闹,直至深夜。
烧机明纸 辞灵当晚给死者烧纸(棺材的大小头都要烧),意思是让死者第二天早晨机机明明(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上路。
烧开道车 烧完机明纸,接着烧开道车(纸车)。
移 灵 然后将棺材移动一下,意思是为走做好准备。
掩 纱 女孝子在脸面前挂一块方形遮脸纱条面具,哭时别人看不清面部表情。
吵 灵 接着女孝子们轮流哭丧,直到第二天早晨出殡。
出 殡 早晨太阳出来前往外抬棺材,通常是长子背大头,次子抬小头,众孝子两侧协助,长孙打幡儿,众孝子手持各种纸扎和丧棒恸哭,停在一较宽敞之地烧纸、摔丧盆、观众抢引魂幡上的纸花。整个过程中观众(尤其是妇女)很注重谁是真哭、谁是假哭、谁不会哭、谁会哭(会哭者念念有词;不会哭者干嚎)。摔碎丧盆,灵车启动。又称“送殡”、“发引”。
扫 材 底 抬走棺材后,材底下又乱又脏,需要清扫干净,垃圾在街门外烧掉。
五谷麻麦 将五谷杂粮分别装入小纸袋内,下葬前由儿媳妇儿放入墓中。
安 家 棺材下葬前由儿媳妇儿将五谷杂粮袋和小水缸放入墓中指定地方,表示有吃有喝死者有了家啦。
打幡儿钱 通常打幡儿之人为死者长孙(不具备条件的死者另当别论),此幡儿不是白打,报酬很高,视死者的家产而升值,在老弟兄分家时,长孙也能算一股,可以分得钱、房子、田地。如果老弟兄早分完家的,长孙可直接继承死者的部分财产。
打发死人 从头到尾处理丧事大同人的传统说法。
过 七 人死后要“过七”。第一个七天称“头七”,第二个七天称“二七”,以此类推,直到“七七”。通常讲究对“一七”、“五七”与“七七”比较重视。
百 日 人死后的第一百天。
周 年 人死后的第一个周年祭日。通常家属对一、二、三周年比较重视。
寄 埋 大同人迷信闰月年死了人,不能入正坟(老坟),要找一个地方寄放棺木,第二年才能埋入自家坟地。
上 坟 亲属到坟园(地)里的坟堆前供奉食品、烧纸等,用各种形式寄托哀思。大同人通常在每年清明节和农历七月十五前上坟,从外地回来的亲属,随时可去上坟。
填 土 给坟堆上加土。平时上坟不能填土,只有清明节上坟才能填土。
姑 娘 坟 未出嫁的姑娘死了不能埋入妈家坟地,若没有找到阴配的对象,只能另找个地方埋葬。
阴 配 给死者找的配偶。
起 坟 迁移坟地。
拣 骨 衬 (“衬”读“寸”)迁坟时,将年代久远的祖先骨骼拣起来,装在一个事先准备好的红布袋中。
红白喜事 红事是喜不必再说。大同人习惯将老丧(一般指八十岁以上老人去世)也说成喜事,悲中有喜,又称“老丧是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