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干河上铁索桥——观桑干河铁索桥遗址
桑干河册田水库大坝下面东边,有一古代铁索桥泄水涵洞一孔,桥涵上面立有石碑一通,上面介绍当年铁索桥的概况,这就是当年驰名华夏的桑干河铁索桥遗址。
桑干河,古称漯水、浴水、湿水,又称浑河。发源于管涔山和朔州。该河流在大同境内流程为260公里,后入河北省境内,为永定河一支流。古代的桑干河流量很大,特别是进入阳高县境内的六棱山一带,在大辛庄村区域内的一段,由于河床狭窄,水深莫测,流速很急,随时惊涛骇浪,咆哮怒吼,势如万马奔腾,状似黄河龙门,故而当地人称“小龙门”。此处乃桑干河两岸交通要道,因水势甚急,舟船难渡,两岸人民只能摇头叹气,无奈绕道而行。(www.xing528.com)
明朝洪武三年(1370),阳高县大辛庄村开明绅士解铭雇请上百名石匠,将伸入桑干河心的巨石凿开三孔石洞,使水通畅后,在石洞顶部开凿3米宽石槽,将铁索固定,连通对岸,铁索上固定木板,建成了闻名遐迩的铁索桥,使两岸人民得以通行。明朝嘉靖十年(1513),巡抚候钺来此游览,欣然命笔“小龙门”。由于铁索桥跨度大,中无支撑,行人上去,摇晃不定,桥下急流虎啸龙吟,令人胆战心惊。清朝诗人黄文杰来游此处,感慨万千,赋诗名曰《小龙门》:“骇浪惊涛万马奔,居然气象是龙门。金鳞一跃云霞丽,石阙双开虎豹蹲。当日神功思伯禹,何年仙派导昆仑。图经从此传名迹,赖有前贤姓字存。”清朝诗人郭庭槐也慕名游览桑干河铁索桥,目睹横跨咆哮河水上面的铁索桥,即兴赋诗名曰《铁索桥》:“河声山气两迢遥,铁索横空竟作桥。里有庚辛堪漫录,年非丁卯讵重标。驾鼍禹绩传前代,鞭石神功记往朝。此日大川占利涉,金绳飞渡迹起超。”辛亥革命时期的1912年,当地人民在铁索桥北岸竖碑一座,并请清宣统帝王师李殿林亲笔书写“普济桥”三个大字,碑后面刻有李殿林《铁绳桥》诗一首:“层冰开沍客心惊,每到春秋阻旅行,西望河源来马邑,东连山势拱燕京,悬岸陡立千寻峭,铁索凌虚一道横。步步舆梁无痛涉,回头共说险途平”。然而,当地劳动人民数百年前用聪明的智慧和辛勤的双手建造的这座雄伟的“铁索桥”,却于民国15年(1926)的5月,在军阀阎(锡山)冯(玉祥)混战时,被冯(玉祥)军炸毁,令人叹息。两岸的交通又被天堑割断,行人束手无策,只能望河叹气,再度绕道而行。新中国成立后,英雄的桑干河两岸儿女,为了彻底根治桑干河水患,变水患为水利,在党和各级政府的领导下,经过艰苦的奋战,于1958年在原“铁索桥”遗址的附近,筑起了一座钢筋水泥拦河大坝,建成了桑干河水库(即册田水库)。水库大坝上面是笔直的水泥公路,使得南北两岸天堑变通途,结束了桑干河无桥的历史。
现在原铁索桥遗址处的南岸,仍存一个最大的石涵,是当年铁索桥的组成部分。此涵洞呈东西向,高4.2米,宽8.3米,长24米,顶部有当年用以固定铁索的约3米宽的石槽。站在此石涵洞上,遥想当年雄伟的铁索桥,气象万千的小龙门,令人思绪万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