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锡伯族:独特精神气质

中国锡伯族:独特精神气质

时间:2023-1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节锡伯族的精神气质锡伯族的精神气质表现是多方面的,总起来讲,它表现为对国家、家乡、民族的“三爱”精神,对各民族文化的认同心理和兼收并蓄的宽容态度。这些特征虽不能代表锡伯族精神气质的全部内容,但它们构成了其主要方面。锡伯族的这种精神气质,并不是建立在盲目排斥其他民族的前提之下,而是建立在充分尊重的基础之上的。在民族文化认同心理和兼收并蓄方面,对锡伯族精神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是汉文化。

中国锡伯族:独特精神气质

第五节 锡伯族的精神气质

锡伯族的精神气质表现是多方面的,总起来讲,它表现为对国家、家乡、民族的“三爱”精神,对各民族文化的认同心理和兼收并蓄的宽容态度。这些特征虽不能代表锡伯族精神气质的全部内容,但它们构成了其主要方面。

国家即祖国,它既是政治概念,又是地域范畴。国家概念是氏族、部族及民族概念升华的产物。作为一个国家的民族,在其精神气质中,国家观念至高无上,占有重要位置。但是,强化国家观念,需要一个较重要的外部条件,这就是中央集权的强化。自从历史上东北地区与中央政权的逐步密切,作为发源于大兴安岭的锡伯族祖先,也和东北其他部族一起逐步被置于中央政权的统治之下,不论是北魏还是隋唐,也无论是宋辽金还是元明清时期,锡伯族或狩猎、或游牧、或屯垦,都在这块宝地上繁衍生息。尤其是从明末清初开始,锡伯族几乎全民皆兵,民族的命运开始与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数百年的兵役生活实践中,国家观念得以强化,确立了保家卫国义务的神圣性和唯一性。每当国内叛乱骤起和外敌入侵之时,这种国家观更升华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每每谱写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在这里,民族命运与国家命运已融为一体。锡伯族的辉煌历史,始终表现出与祖国同命运、共荣辱,说明锡伯族人民的爱国心理是用血肉凝成的。200多年来,随着锡伯族爱国心理的不断强化,又深刻影响了本民族文学形式的发展,即其文学作品中,这种安内攘外的爱国主义内容的作品占很大的比重,这是民族精神气质在文化方面的升华。回顾锡伯族的历史,其爱国心理多数情况下是在逆境中得以强化和积淀的。

爱家乡与爱民族,是与爱祖国的精神气质联系在一起的。家乡是祖国的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民族的共同地域,失去祖国也就失去民族的共同地域,而失去共同地域民族也就无以生存。200多年来,锡伯族从祖国的东北到西北,到处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他们无论驻防哪里,都把哪里当做自己的家乡,尤其是新疆的锡伯族,于1764年西迁伊犁地区后,不仅驻守边防,尽忠职守,还将察布查尔地区建设成美好的第二故乡。锡伯族人民爱自己的发源地东北,更爱察布查尔这块土地。因此,游子无论到天涯海角,还是到“人间天堂”,必须“落叶归根”,并把“弃骨异乡”当做大忌和莫大的遗憾。

民族是人们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人们互相都有认同感,在很多情况下,个人、家庭和宗族利益往往服从于民族的整体利益。由于旧中国长期的民族压迫和隔离政策,在各民族之间形成了不同程度的感情隔阂,尤其是一些反动统治者为了自己的利益,往往挑拨民族之间的关系,引起争斗,甚至引发战争,导致民族间的残杀。因此,一些弱小民族出于民族防卫心理,其民族意识自然而然不断强化,其结果往往导致狭隘的民族意识。锡伯族是个弱小的民族之一,在几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先后被匈奴、契丹、女真、蒙古、满洲等统治过,由于上述历史原因,锡伯族的民族意识自古也逐步得以强化,使其在弱小被欺凌的逆境中得以延续下来。如果没有该民族的这一共同凝聚意识和精神,历史上其前途是不可想象的。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压迫和剥削的反动政策的基础彻底被消除,锡伯族人民同其他兄弟民族一起做了国家的主人,从旧中国延续下来的狭隘民族意识逐渐淡化,50多年来,逐步形成了自己民族的精神气质。锡伯族的这种精神气质,并不是建立在盲目排斥其他民族的前提之下,而是建立在充分尊重的基础之上的。从时空概念上来说,锡伯族爱民族的心理是随着离开家乡时间和空间的久远而逐步强化的,这也是各民族共同具有的特点之一。总之,锡伯族在爱国家的前提下逐步形成的爱家乡、爱民族的精神气质,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因素,在正确引导和积极鼓励的前提下,它可以变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无穷推动力。(www.xing528.com)

对各民族文化的认同心理和兼收并蓄态度,是自古以来锡伯族发展进步的最大动力 ,也是锡伯族精神气质的重要方面。它的形成与本民族的历史实际是分不开的。自古以来锡伯族即表现为弱小民族,在历史上,先后被匈奴、契丹、蒙古、满等民族统治过,时间长达数百年之久。在长期的民族统治过程中,先后接受过匈奴文化(与锡伯族祖先鲜卑文化相近)、女真文化、蒙古文化、满族文化等。从历史资料上分析,接受上述民族的文化,有的是在民族压迫政策下造成的,有的是因文化相近而相互接受的,有的是因统治民族感化被统治民族的情况下完成的。但是,锡伯族接受上述民族的文化特点,并非是在完全放弃自己传统文化的条件下进行的,而是广泛吸收其精华,以丰富自己的文化内容。它一方面是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另一方面是出于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目的。从文化吸收效果上看,锡伯族的先祖早已懂得了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进步作用和民族要发展必须向其他民族学习的深刻道理,并得到了历史的验证。通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这种乐于学习和接受其他民族长处的优良风尚逐步升华为对其他民族优良文化的认同心理,后来又发展为兼收并蓄。它是一种对待不同文化方面的积极民族精神和气质。

在民族文化认同心理和兼收并蓄方面,对锡伯族精神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是汉文化。汉文化是中国的主体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由于汉族形成较早,又较早进入农业文明和手工业文明,长期以来又与外界发生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所以其孕育的文化与周边各少数民族文化相比,其发展早已领先一步。对此,中国的各少数民族都是有目共睹的。自古以来,周边少数民族不仅向往中原物质经济而频繁与其交往,甚至发生掠夺现象,而且更向往其农业文明和手工业文明所孕育的进步文化,自古以来成为他们精神追求的重要方面。翻开历史可知,锡伯族的祖先自汉代始,就被置于边远地区与中原地区之间相互迁徙流动和文化交流的潮流之间。特别是至北魏时期,汉文化已被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所深刻认识,北魏政权已由被动接受开始主动接受,甚至进行了各领域的汉化改革。其结果不仅锡伯族先祖的文化发生了革命性变化,而且汉族也同时接受了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合理成分,不同程度地丰富了自己的文化内容。目前,从华北汉族文化中仍可寻觅到其痕迹。锡伯族的先祖从北魏开始接触汉族文化,但因为锡伯族祖先的生产方式当时未引起根本性变革,汉族文化对该民族的影响只表现为表面化或局部化。到了唐代尤其是辽金时代,锡伯族的祖先已完成向农业文明的转变,汉族的农业文化开始直接影响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作为直接影响其民族精神气质形成的文化,已成为他们首先接受的对象。总起来讲,从这时起,中原儒、道、佛以及建筑艺术、服饰饮食等文化的认同心理和兼收并蓄的特征更加突出,这在当时东北各民族中是无与伦比的。汉族的儒学、佛教思想以及宗法思想已成为锡伯族先祖精神领域的主要文化成分,并鲜明地体现在婚姻、家庭、伦理、道德思想等各个领域。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自元至明末的近400年时间内,锡伯族在接受汉文化的同时,又不同程度地接受了蒙古文化的合理成分。到了清代,满族文化又以汹涌之势,全面影响了锡伯族文化。但从清代中期始,随着满族的逐步汉化,锡伯族又以稍慢于满族的速度,改革满族文化,加速接受了汉族文化。在数百年的历史过程中,锡伯族之所以对异族文化采取如此宽容和乐于接受的态度,这里主要是开放性的民族精神气质成为最主要的推动力。

历史翻到现代,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已成为各民族相互交往的主要方面。锡伯族的民族精神气质和兼收并蓄的特征更加强化,使汉文化的影响在目前的锡伯族中间已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锡伯族文化在不少方面已与汉族文化融为一体,该民族的开放性特点已被各民族所共同认识。锡伯族形成之后经过数百年历史的发展,对各民族文化的认同心理以及兼收并蓄性,最后成为目前锡伯族精神气质的重要方面和特征,并且以后还将成为其主要方面和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