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锡伯族:希林妈妈与海尔堪玛法崇拜

中国锡伯族:希林妈妈与海尔堪玛法崇拜

时间:2023-1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希林妈妈和海尔堪玛法崇拜悬挂的希林妈妈希林妈妈和海尔堪玛法崇拜是锡伯族祖先崇拜文化的痕迹,表明了本民族同时崇拜男女祖先的文化现象,也反映了原始氏族文化延续至今的历史事实。过去有人认为,希林妈妈和海尔堪玛法只是娱乐化的民俗,而并没有认识其中蕴涵的深刻的文化意义。目前,在辽宁沈阳、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仍藏有几幅有近200年历史的希林妈妈遗物。希林妈妈是象征保佑家宅平安和人口兴旺的精灵。

中国锡伯族:希林妈妈与海尔堪玛法崇拜

第一节 希林妈妈和海尔堪玛法崇拜

悬挂的希林妈妈

希林妈妈和海尔堪玛法崇拜是锡伯族祖先崇拜文化的痕迹,表明了本民族同时崇拜男女祖先的文化现象,也反映了原始氏族文化延续至今的历史事实。过去有人认为,希林妈妈和海尔堪玛法只是娱乐化的民俗,而并没有认识其中蕴涵的深刻的文化意义。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文化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才逐步认识到其中反映出的文化价值。20世纪90年代,日本韩国、美国、意大利、德国、俄罗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学、人类学以及民族学学者纷纷到新疆锡伯族地区考察,当接触锡伯族的上述文化现象后,对其产生了一定的兴趣,都认为它们是原始氏族文化的象征,是比较典型的中国北方地域文化的遗存,也近似于日韩原始文化的类型。他们的这种认识带动了国内锡伯族学者对上述文化现象的重新审视和探讨。

希林妈妈的文化现象,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在民间仍有遗存,但从未受到本民族文人志士的重视。由于历次政治运动,东北、西北地区藏有希林妈妈遗物的人们,有的迫于政治压力,将其予以销毁,还有的人不顾当时“破四旧”的压力,将祖传的希林妈妈秘藏起来,改革开放后才重见天日。目前,在辽宁沈阳、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仍藏有几幅有近200年历史的希林妈妈遗物。因长年受烟熏气蒸,这些遗物均呈黑烟之色,发出呛人的异味。对希林妈妈的首次介绍,当推20世纪60年代铅印的《锡伯族简史简志合编》。本书是在东北、西北地区锡伯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基础上撰写的,书中对希林妈妈只做了轻描淡写、简单介绍,得不到更多的信息。1980年8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的满都尔图、夏之乾先生到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作锡伯族萨满教调查,著《察布查尔锡伯族的萨满教》[1] 一文,其中介绍了“锡里玛玛”。文中说:“‘锡里玛玛’是保佑人丁兴旺的一位女神。‘锡里’意为继承、继续,‘玛玛’意为‘祖母’,‘锡里玛玛’即是一代代传下去。系用绳一根,从正房内的西北角离地面约2米处拉到东南角,形成一根架设于空间的对角线。绳上挂小型木制象征性的犁、铧、木锨、弓箭以及布条等物。这些东西不能随心所欲地挂,而是有其特定的含义,每挂一件东西代表一个人的性别、职业。比如,挂一个犁代表一个男人,从事农业,挂一张弓箭代表一个男人,从军,挂一块红布代表一个女性等等。每代人(即同一辈分)的‘锡里玛玛’挂在一起,每一代人之间用一‘比石’(羊拐骨)隔开,每两个羊拐骨间代表该家的一代人。我们这些外人从‘锡里玛玛’上便可一目了然地知悉该家每一代人的男女成员人数和职业。‘锡里玛玛’平时由家长收藏起来,每年春节期间挂出,二月初二便又解下来重新收藏。”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笔者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辽宁沈阳市亲眼目睹了两幅具有近200年历史的希林妈妈,并拍照作了记录。之后,就希林妈妈问题向诸多锡伯族耆老作调查,虽然大家的说法相互存在差别,但可以理出一条主线,从中知道其概貌。

希林妈妈是象征保佑家宅平安和人口兴旺的精灵。它是用长约10米的丝绳,上面系有许多小弓箭、小犁铧、木锨、背式骨(比石)、箭袋、小吊床、铜钱、五颜六色的布条、小靴鞋等。平时装入纸袋里,挂在室内西北墙角。每年大年三十,由袋里取出来,从西北角斜拉到东南角,家长带家小为其烧香磕头,到二月初二再装回纸袋里,挂回原处。制作希林妈妈时还有严格的规矩,所用的布条、丝绳、比石、弓箭、小吊床等须到本村人口多、辈数全的家户中索取,并邀请人口兴旺、子孙满堂的家庭中年纪最大的人来制作。制作时根据本家族的辈数传袭为本,增加一辈人就往希林妈妈上添一背式骨(比石),每生一子添一小弓箭,预示他将成为一名射手,每生一女添布条或小吊床,预示她将来洗刷缝补、勤劳致富、生儿育女、子孙满堂。

希林妈妈是很形象的谱书,家族的传袭情况从上面就可以反映出来。过去,由于没有文字,记事往往以刻木为志,因天长日久,记事的木头腐朽散失,无法长久保存下来,而且也不好携带搬迁,后来人们就想出了往绳子(锡伯语称“希林”)系东西记事的方法。平常男人们都出外狩猎,年轻妇女出外采集,家里只剩老奶奶,久而久之,人们把希林和看护家门的老奶奶连称希林妈妈了,象征着保佑家宅平安和人口兴旺的神灵。

希林妈妈在东北、西北锡伯族中可谓家喻户晓,也形成了一些有关希林妈妈的传说。其中一则传说讲述:锡伯族先祖在大兴安岭活动时,主要以狩猎为生。一天,全村人都进山狩猎,只留下老弱病残和小孩由叫希林的姑娘及其父亲照看。眼看上山打猎的人们已经三天三夜未归来,洞里的食物又不多了,于是希林与父亲商量,到洞外弄些食物。父女俩离洞不久,突然一阵山震地动,接着满山起火。父女俩不顾一切地往回跑,救出了洞里的人群。他们到处打兔子、野鸡,挖鼠洞、剥树皮、摘松子,到河里叉鱼捞虾。转眼间几年过去了,打猎的人们仍杳无音讯,照看的老人们一个个都离开了人世,只剩下父女俩和九对童男童女。后来,希林战胜威胁人们生命财产的火魔和旱魃。肆虐的大火灭了,风婆和云姨来了,雷公雷母也双双擂着天鼓助威来了,闪电娘娘挥动着闪电光镜把大地照亮了,旱魃被压死在火山底下,洞口又冒出了清泉,龙王带着龙子龙孙来行雨了,山神也招来虎豹狼熊、野猪野兔,土地爷也使那漫山遍野长出了花草树木。河里水满了,鱼鳖虾蟹又都在水中游来游去。大兴安岭的森林更加茂密了,呼伦贝尔大草原比以前更加漂亮了。风停了,雨住了,云散了,万物复苏。九对童男童女得救了,老阿谋(老爸)也活了下来。希林姑娘哪里去了呢?她没有死。不信,你看那西边的天空中,姑娘正在高高兴兴地把那条锦带舞半圆,去送给玉帝呢。那九种不同颜色的锦带,为什么只剩下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呢?那是因为希林姑娘把镶边的“天带”“地带”留了下来,又把腰间系着的“人带”拧成一根绳,拴在洞内,成为驱妖避邪、消灾免祸的传代宝绳。一年年地过去了,活了99岁后老阿谋去世了,18个孩子也长大成人了,他(她)们也都一对一对地结成了夫妻。希林姑娘看到亲自抚养起来的孩子,真是小伙子个个英武俊秀,大姑娘个个美丽聪明。每当他(她)们打猎归来,男人们总是愿意把弓箭挂在这条“天地”绳上,女人们也都愿意把她们的头巾搭在这条“天地”绳上。后来,九对夫妻又都生下了儿女,他(她)们外出渔猎时,总是把孩子放在摇车里,把摇车拴在“天地”绳上,以免野兽伤害。希林姑娘就主动为他们照顾下一代。锡伯族人的孩子,在希林姑娘的精心看护下,个个结实健壮,伶俐可爱。人传了一代又一代,人丁越来越兴旺。要问希林姑娘活了多大岁数?她住在什么地方?听老人说,她给玉帝送还锦带后,因为保护锡伯族人有功,玉帝就认她为干女儿,封她为“希林妈妈”,永远和锡伯族人住在一起,保护锡伯族人繁衍昌盛。后来这九对夫妻把天地绳作为他们传家之宝。在绳上挂上男人们的弓箭,拴上女人们的头巾和孩子们的摇车,以此纪念希林姑娘。后来,许多锡伯族人把它作为家庭传宗、生儿育女的记事方式。比如生男孩挂弓箭或皮靴子,生女孩挂彩色布条或摇车,两辈人相交中间则挂上一枚嘎拉哈(比石),以表示辈数。平时用羊皮包好,供在本家的西屋西北角上,尊称它为“希林妈妈”。每年腊月三十,将希林妈妈请下来,把天地绳的另一端拴在东南墙角上,待到二月二日,就请希林妈妈回归原位。按年节烧香上供,拜谢这位繁衍后代昌盛的女神希林妈妈。(www.xing528.com)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新疆察布查尔和东北锡伯族聚居区普遍保存有希林妈妈,大年三十都悬挂起来给子孙讲解家族历史。“文化大革命”时期,多数希林妈妈消失了,人们不再祭祀它了。目前,被留下者只作为文物被保存,失去了祭祖的意义。现在不少人家已开始新做希林妈妈,并在年节特意悬挂展示,以示不忘民族传统。

海尔堪神位

海尔堪神

与希林妈妈一样,海尔堪玛法也是反映锡伯族祖先崇拜文化现象的民俗事象之一。它原来代表的是男性祖先,后来经过父系社会漫长的历史发展,逐步演变为保佑家畜兴旺的神。1949年前,每户均立有其龛位。在西屋外西南墙角钉桩置龛板,龛板上面墙壁上挖一洞,内置一木匣子,匣内存有符书和布制马首等。每年春季牲畜放野、出山前举行一次仪式,将木匣从洞内取出,置龛板上,把符书和布马首展挂于匣。每当家主得一匹良马,便举行仪式,谓“给海尔堪拴马”,意为将此马“献给”海尔堪玛法骑用。自此,该马将受到特殊照管,如妇女不能骑用,非大事不能使用,尤车、犁忌用,一旦家畜生病,先给海尔堪烧香磕头,以求其保佑。

海尔堪玛法的历史渊源,在锡伯族民间流传有四五种传说。一说它是有名的“族长”,在带领锡伯族人先祖与异族打仗时阵亡,他死后其坐骑成为他的替身,副族长骑着它带领族人最终驱逐了侵略者。在战争中,该马神奇无比,敌人见之披靡,失去战斗力。当马老死后,以族长之名海尔堪称之,并供奉为族神[2]。一说他是拯救牲畜的有名放牧手,死后被族人奉为保佑牲畜繁衍生息的神灵。另一说他是穷苦的牧手,因他避免了族人牲畜的一次大灾难,后来成族人供奉的牲畜保护神。下面一则传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并在东北锡伯族中广泛流传。该传说讲述汉朝时期,锡伯族先祖的居地经常为强邻匈奴所侵。为此,他们流离失所,居无定处。过了很久,部落里出现了一个名叫海尔堪的强人。他带领部落民众制作武器、练兵习武,准备与入侵者决战。有一年春天,匈奴兵又进山,海尔堪带领部落兵弁早有准备,一开始就将匈奴兵打得落花流水,逃回了居地。匈奴可汗气得咬牙切齿,呼呼直喘,瞪着一双血红的眼睛,翘动着山羊胡子,把案子拍得山响,大喊:“要把锡伯族人都杀光,用锡伯族人的人头,为死去的官兵祭灵!”接着下令出发。海尔堪知道匈奴可汗不会善罢甘休,便事先把老人、孩子和妇女们疏散开,由少部分青年人护送这些人到深山老林。那些年轻力壮的锡伯族人,留在原地,要和匈奴侵略者血战到底!果然不出所料,匈奴可汗骑着高头大马,亲自指挥三军来打锡伯族人。双方激战了三天三夜,阵地上留下了许多尸体。由于敌我力量相差得多,海尔堪只好下令撤退。剩下的锡伯族青年退到森林深处,只有海尔堪和十几个兄弟在与敌人周旋。天黑下来了,海尔堪再呼喊兄弟们时,已经没有人回答了,只剩下他一个在战斗了。这时海尔堪落在了敌人的重重包围之中,他骑着白龙马左冲右突,前砍后杀,不知杀死了多少敌人。海尔堪的砍刀砍崩了,箭袋里的箭射光了,包头的头巾也没有了,身上的刀伤、箭伤有十几处。匈奴可汗看到只剩下海尔堪一个人了,便下令抓活的。海尔堪此时没有力量了,在这万分危机的时刻,就听得一声嘶鸣,白龙马竖起耳朵,扬起前蹄,直向匈奴可汗扒去。匈奴可汗躲闪不及,竟被白龙马扒在蹄下,昏了过去。匈奴官员们被这个场面惊呆了,等到他们明白过来,白龙马早驮着海尔堪冲出山口,向大草原奔去。匈奴官兵紧随其后。白龙马在草原上时隐时现地飞驰着,官兵们在后边呐喊着、跑着,只见前边一条白亮的大河拦住了去路。河流湍急,汹涌澎湃,声如牛吼,要想涉水渡河,真比登天还难。过河无船,后有追兵,白龙马顺着河岸向下跑去。它嘶鸣着、奔驰着,似乎是在请求主人赶紧拿个主意。海尔堪被马的嘶鸣惊醒了,睁眼一看,追兵已经影影绰绰地出现在后方。他想,宁肯让河水冲走,也不能让追兵抓住。于是左手一提马缰绳,双脚一磕马肚,向那波涛滚滚的急流中扑去。马明白了主人意图,咴咴叫着向河中走去。刚一踏进水中,只见狂风大作,云雾满天,阴沉沉,冷飕飕,天黄地暗,十步以外连人影都看不清。顿时,哗哗的浪声消失了,水波不见了,狂奔的河水结成了明镜般的坚冰。白龙马奋起四蹄,驮着海尔堪箭一般地从冰上向对岸跑去。刚到对岸,官兵们也赶到了河边,匈奴可汗立即下令催马追去,当这些大队人马追到河心时,只听咔嚓一声,河面上的冰塌了,全队人马都掉到河里,被河水淹没了。风住了,云散了,波涛又吼叫起来了,大浪又奔腾起来了,一切都恢复了原来的样子。海尔堪呢?有人说他死了,却又没有发现他的尸体;说他没有死,他也没有回到大兴安岭的锡伯族人中。他哪里去了呢?草原中牧马人都看到过他。每天在朝霞映红了天地时,他骑着白龙马,走在沾满露水的草场上,驱赶着马群、羊群,迎着太阳翻过山梁,到那长满酥油草的地方;当阳光火辣辣地烤脸时,他又把马群、羊群赶到阴凉的河边;当满天星斗在天空闪烁时,他又把畜群赶回草原的栅栏中。海尔堪手里操着长长的套马杆,为千家万户看护着马、牛、羊。他死后,锡伯族人就把他供为神灵。

从以上希林妈妈和海尔堪玛法的各类传说可知,锡伯族人供立的这两个神灵,都是由族人中的名人演变而来,他们都有拯救族人于水火或战乱的经历。这说明锡伯人所造的祖先神,并不那么神秘,普通人也是“举手可及”,它们都在常人的生活当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