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锡伯族民间游览和游戏

锡伯族民间游览和游戏

时间:2023-1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过去,每逢西迁节,每年的庆祝活动项目之一就是出外踏青和郊游。风筝“艾曼占地”游戏是捉迷藏游戏的一种,玩者不限,十人以下或十几个人都可以。在艾曼占地游戏中,主持游戏的人被认为是弱者,其次是守门者。锡伯族在古代以狩猎和游牧为主,而牛羊是其放牧的主要牲畜。嘎尔出克游戏在锡伯族孩童中至今还流行

锡伯族民间游览和游戏

第四节 民间游览和游戏

一、民间游览

锡伯族的踏青活动是欣赏春天景色的活动。每年春暖花开的季节里,人们套上自己的牛车,带着一家人到野外去摆野餐、采蘑菇、捡椒蒿,享受春天的景色和大自然的美。此外,年轻人还骑上骏马,三五成群去郊游。锡伯族踏青习惯由来已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四月十八日,迁到新疆的锡伯族离别自己的故乡和亲人,踏上了西迁的漫漫征途。以后,新疆的锡伯族每年把这一天作为“西迁节”来庆祝,一直延续到现在。过去,每逢西迁节,每年的庆祝活动项目之一就是出外踏青和郊游。在“文化大革命”中,一度停止了西迁节的纪念活动。因此,踏青、郊游活动也被废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锡伯族的西迁节得到恢复,踏青和郊游等游览活动也得到恢复。现在,每到农历四月十八日,各地的锡伯族群众纷纷在野外聚会。

下渔场尝鲜是锡伯族游览活动项目之一,每年有两次这样的活动,一次是春暖吐青季节,另一次是秋后。伊犁河中生长有好几种鱼类,其中鲤鱼和鳊鱼味最美,一到捕鱼季节,人们套上自己的牛车、毛驴车,带着食品酒类三三两两到伊犁河边,有的还在河边过几个夜晚,和渔夫共享自然的美景,品尝鲜鱼的美味。现在人们下渔场不光是为了品尝鲜鱼,更多地是具有游览的性质了。一旦家里来了客人,待客的一个项目就是带他到伊犁河边渔场去饱览自然美景,或让他亲自捕上几条鱼。

二、儿童游戏

锡伯族小孩儿都要经过玩游戏的阶段,当小孩儿(主要指男孩)长到五六岁后,就自然会加入到十余岁小孩儿的行列,跟他们一起玩耍,向他们学习各种游戏的玩法。由于孩童求学心理强,对初次学会或正在学会的游戏特别感兴趣,因此,各种游戏对他们来说是最受欢迎的。如打秋千、风筝、“艾曼占地”“嘎尔出克”、毛球、玩发拉、马将、拣石子、“卡塔”“格勒”、踢毽子、“索颇尔”(沙包)等,在孩童中普遍流行。

荡秋千

荡秋千。过去,每年春耕以前,农民将一年使用的农业用绳都事先打好,当绳子打好以后,必须拉直,或用别的办法让它不再回线。为此锡伯族人往往把新打好的绳子[2],拴在高大的树枝上当秋千戏打。这样既达到了使绳子定型的目的,又满足了大家玩耍的兴趣。后来,秋千成为孩童们游戏专用用具之一。在锡伯族家庭里,凡是有小孩的家庭,其院子中的棚架上都有一副秋千吊着,有的又做了坐板,使小孩儿玩起来更舒服方便。六七岁的小孩三五人在一起,一个坐上面,其他人在旁边帮助晃动,或一个坐着,另一个站在后面戏荡。锡伯族荡秋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早在大兴安岭地区生活的时候,对人们威胁最大的是野兽,其次是各种害虫,平时大人们都需要外出生产,把小孩儿放到地上或其他和地面接触的地方都不安全,人们就想出了吊空的办法。因此,具有锡伯族特色的吊床出现了,就把孩子和其他食用的东西都吊起来,不至于被野兽侵害。秋千就是从吊床发展变化而来的。所不同的是吊床用四根绳,而秋千只用两根绳。

风筝在锡伯族人的观念中有祈福的意义。过去的锡伯族人认为,太阳和月亮是父母的化身,众星象征着子孙后代,人的生命是从天上降生的,而不孕和不育也认为是天意,是人得罪天神后,天神在有意惩罚他们。用什么办法向天请罪呢?天在高处,光是下跪磕头,天神能否看得见?后来人们就想出了用动物皮做飞翔物放上天的办法,向天神请罪。纸张传入锡伯族活动区域以后,人们改用纸张做风筝。那些无子嗣的人们,每当春天风和日丽之时,都竞相放风筝,以求天神的宽恕,恩赐子孙。因此,过去放风筝的都是中青年。新中国成立后,风筝成为少年的游戏玩具之一,但也有少数老人放风筝,其用意除个别的有祈福的意思外,大部分都是娱乐。新中国成立后,风筝的样式越来越多,有蝴蝶形、鹰形、蜈蚣形、窗棂形(锡伯语称“便坎”)、铁桶形(五个桶的叫五股、八个桶的叫八股)、孙悟空形、鸽子形等。其中蝴蝶形的最多,制作得非常精致。制作风筝主要是用榆树枝和柳树枝,将表皮刮净,在半湿不干的时候扎骨架,然后用面糊糊上白纸,再涂上各种颜色。

风 筝

“艾曼占地”游戏是捉迷藏游戏的一种,玩者不限,十人以下或十几个人都可以。其玩法是玩者之中选出一个人暂时主持游戏,他把众人一字排成队,以“艾曼”“占地”“苦里”“卡里”“雅准”“发准”“车齐克”“齐瓦垦”“去尔特”[3] 的顺序从左至右挨个数去,被点到“去尔特”的要出列,然后又从右至左挨个数去,碰到“去尔特”的还要出列,这样从左至右,又从右至左反复点数,最后只剩一个人。这个人和主持游戏的人成为防守,他们指定一个1米多宽的墙面为进攻的门。随后,大家各自去躲藏,但是主持人宣布为不能躲藏的范围不可去躲藏,否则宣布无效,他就失去进攻的资格。大家分头躲藏后,防守的人,一个去捉人,一个死守禁门。捉人的人四处寻找,找到后奋力追赶,追不上就罢了,另去寻人,追上捉住后,就在其背上拍一下,且大声宣布已捉住了某某,这人在这次“战争”中就算“死了”。最后没有被捉的人们都跑到守门者跟前逗他,想尽办法去“进门”,进门后,防守者就没有资格再去捉他。最后,进攻者都被捉或部分被捉、部分进门,完毕之后,又按上述顺序重新开始。不过这次主持游戏的人是上次游戏中第一个被捉的人。在艾曼占地游戏中,主持游戏的人被认为是弱者,其次是守门者。艾曼占地游戏必须在天黑以后进行,男女可以一起玩。在锡伯族孩童中,这是最受欢迎的游戏之一。

嘎尔出克

“嘎尔出克”游戏。嘎尔出克是牛羊后腿膝盖中间活动的一块骨头,俗称“比石”。锡伯族在古代以狩猎和游牧为主,而牛羊是其放牧的主要牲畜。每逢宰牛杀羊,先把嘎尔出克取出来让孩子们玩耍。因为嘎尔出克长得小巧玲珑,又便于保存和携带,当时又没有别的玩具,孩子们就把它们视为玩具积存起来。后来,孩子们发明了几种固定的玩法:“阿尔拉西”玩法、“萨克”玩法及“穆克去克”玩法等,其中“阿尔拉西”玩法最为常见。此外,还有一种夜间老人和小孩儿一起玩的玩法,叫做“指弹”玩法。其玩法是两人或两个以上的人,将许多的比石撒在炕上,把相同面[4] 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弹,若弹中了就收存在手上,积得越多,说明成绩越好;如果弹到了别的不同面的比石上,说明你输了,须让对方来弹。嘎尔出克游戏在锡伯族孩童中至今还流行。

嘎尔出克

毛球游戏。所谓毛球,是用牛毛糅合而成的玩具。过去,根本见不到什么皮球之类的玩具。但是,人们通过羊毛打毡的原理,发现了牛毛也可以做球的方法,因此,牛毛球应运而生,并成为锡伯族孩童的一种玩具。直到20世纪60年代,在孩童中仍很盛行。每天在牛群进嘎善的时间,从牛身上拔取待脱落的绒毛,和到稀泥里面,反复揉搓成球状,然后用水冲洗,这样贴一层洗一下,洗一下再贴一层,反反复复揉十几遍后即成。这样揉成的球有分量,有弹性,牛毛不易脱落,而且越玩越紧凑。锡伯族孩童的毛球玩法有好几种,有“跑档子”的玩法、围攻的玩法等,其中跑档子玩得最多。(www.xing528.com)

“发拉”游戏。“发拉”为锡伯语,意为雪橇,是孩童冬天的游戏用具之一,分冰上和雪上两种。冰上游戏一般两三个人一起玩,其中一个或两个人坐在发拉上,另外的人拉着游戏。有的一个人玩,即坐在发拉上,自己用推杆驱动。雪上也往往一个人玩,即选高而不甚陡的斜坡,从上面滑行下来。锡伯族的发拉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东北大兴安岭的时候,其主要交通工具就是发拉,当时发拉上套以猎狗,行驶很快。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冬天人们主要也用发拉,几乎每一家都有1~3个发拉,一方面当生产农具用,另一方面又当交通工具用。因此,孩子们冬天玩的主要也是它们。锡伯族的发拉和哈萨克族的发拉形状相似。

马将游戏。马将游戏的形式和嘎尔出克游戏的形式相同。嘎尔出克是牛羊骨,而马将是用纸张制作的。马将有好几种,有叠成三角形的,有折成四方形的,有厚的,也有薄的。三角形的马将一般在室外玩,有互相赢输的情况。而四方形的马将平常在室内玩,其玩法简单,随处都可进行。玩时,每人拿一个四方形的马将,并准备许多三角形的马将,一人将把自己的方形马将放到地下,让另一人用自己的方形马将用力拍打地下的马将,如果打翻身,就算赢了,输方就给对方一个三角形马将,如此轮换着打。

拣石子游戏,也叫抓石子。此游戏一般由双人玩。选4颗大小相同的圆石子,作为卒石,选1颗比之稍大的石子作为母石,合起来共5颗。其玩法分六个步骤:第一个步骤,先把母石向上抛去,同时把4个卒石撒在手下,并把母石接住(不能让母石落地,否则算输,把石子交给对方玩),然后,每抛一次母石,就接1颗卒石(接卒石时,手指不能接触其他3颗的任何一颗,否则也算输,把石子交给对方玩);第二个步骤,首步和第一个步骤的首步同,这一次是每抛一次母石,就同时接2颗卒石;第三个步骤,首步也与上同,这一次是第一次抛母石后接1颗卒石,第二次抛母石后3颗卒石一起接,这一步骤也走三步就可以完成;第四个步骤,走两步就可以完成,首步也和上同,第二步抛母石后,把4颗石子一次接住;第五个步骤,首步也和上同,只是用手掌在地上作盖碗状,拇指和食指中间开“门”状,然后,抛一次母石把4颗卒石中拨一个入“门”,直到把4颗卒石全部拨到手掌里面,最后抛一次母石把4颗同时一次接住;第六个步骤,把4颗卒石抛到适当高度后,用掌背接住,然后用特殊的接住方式争取分数,并把它们累积起来,谁的分数多算谁赢,如此两人轮换着玩。这种石子游戏,现在孩童中仍很流行。

“卡塔”游戏。一方用12颗石子,另一方用12节枝条,两人在井字状的“游宫”里各自向对方的“宫”里进攻,谁先占领算谁赢。锡伯族把这枝条和石子就叫“卡塔”。卡塔游戏可以培养和提高孩童的思维、判断能力,是有益于儿童身心健康的游戏。

“格勒”游戏。锡伯族孩童的格勒游戏和欧洲的高尔夫球有相似之处。格勒由两根木棒组成,一根一般长10余厘米,粗细因孩童的年龄和力气大小而定,一般直径有3厘米左右,另一根棒子有50厘米左右,粗细和短棒同。游戏方法与高尔夫球的玩法很相似。

毽子游戏。锡伯族孩童的毽子和汉族孩童毽子的做法不同。汉族的毽子是用布等把铜钱或金属片扎好,然后装上鸡毛。而锡伯族的毽子是先把两枚铜钱相叠,孔里塞紧猪鬃或马尾或山羊毛,然后把小木楔打进中间,把朝地面的楔头和鬃毛切平就可踢。此外,还有一种,先用布把一个扣子包好,然后在上面扎鸡毛。每年开春后,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街头或院子里,到处可见踢毽子的女孩。踢毽子也是有益于儿童身心健康的游戏之一,应大力提倡。

踢毽子

“索颇尔”游戏。索颇尔是小沙袋或小谷袋,其玩法和其他民族孩童的沙包玩法基本相同。平常在地上画网状“包”(“房子”),两三个女孩轮换着把沙袋踢进“房”里,第一次挨着房踢进,第二次隔一格踢进,第三次间隔两个踢进。索颇尔游戏在锡伯族女孩中间至今仍很流行,是有益于儿童身心健康的游戏。

【注释】

[1]把脚掌大的木头削成菱形,在一个棱上锯成一条缝槽,槽上嵌扁铁板。

[2]分芨芨草绳、麻绳、芨芨草与麻线的合成绳三种。

[3]此八个词至今不详其义,待研究。

[4]比石有四个不同的面,站立后的凹形面叫“阿尔吉”,其反面叫“提牙克”,躺卧后的凹形面叫“齐吾克”,其反面叫“穆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