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民间文学
一、民歌
在锡伯族民间文学中,最多见的是民歌,锡伯语称做“伊尔根舞春”。内容可分为叙事歌、苦歌、萨满歌、颂歌、劝导歌、习俗歌、田野歌、打猎歌、情歌、宴歌、新民歌等。
锡伯族的叙事歌,比较完整的有6部:《西迁之歌》《喀什噶尔之歌》《拉西汗图之歌》《叶琪娜》《海兰格格》和《三国之歌》。
《西迁之歌》是新中国成立后锡伯族民间诗人管兴才先生,根据民间流传的多种迁徙歌,以及在前人创作的迁徙歌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一部完整的史诗,全诗共有500余行,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诗中记叙了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世居东北的4000多名锡伯族军民应清政府的征调,肩负保卫和建设祖国西北边疆的神圣任务,跋涉两万余里路程迁徙到新疆伊犁地区屯垦戍边的历史。全诗内容丰富,感情悲伤,比喻贴切,亦较符合历史事实。
《喀什噶尔之歌》是一部具有很高史料价值的史诗,它记叙了新疆伊犁四营(锡伯、额鲁特、察哈尔和索伦四营)于19世纪20年代应命赴南疆平定“张格尔之乱”的历史事件,全诗近900行。
《离乡曲》内文
《拉西罕图之歌》描写的是18世纪末期一位名叫拉西罕图的锡伯族青年,苦口婆心说服领催等八旗官员和自己年迈的父母,参加乌克辛(披甲),应命赴南疆换防卡伦和台站的故事。全诗共900余行,采用了问答的形式,生活气息显得非常浓厚,语言口语化又增强了民间色彩。
《叶琪娜》是一部古老的反映锡伯族渔猎生活的叙事歌。歌中叙述的是一对农家夫妇被生活所迫,离开家园来到大河畔,靠自己的双手辛勤劳动,捕获了各种鱼类和野味,使生活有了好转。整首诗语调顺畅,口语色彩很重,唱起来朗朗上口,又便于记忆。歌中唱道:
叶琪娜,咱夫妻,恩爱相处苦中恋,
叶琪娜,谋生计,撒网打鱼到江边。
叶琪娜,到江边,风里雨里没屋住,
叶琪娜,割野蒿,盖起窝棚安新居。
叶琪娜,安新居,木梭穿线织渔网,
叶琪娜,一叶舟,搏击江水捕鱼忙……
这部叙事歌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诗歌的每一句都以“叶琪娜”一词起头,并且以每一句主句的重复出现作为两句之间的自然联结,这样既顺口和谐,又优美精致。其中的“叶琪娜”一词是一种独特的衬托词,并无实义。
《海兰格格》是一部丈夫对妻子的追念歌,也可以称为悼念歌。“格格”是旧时锡伯族对少女的美称,也可作为丈夫对妻子的美称,意为姐姐、小姐,这里是指诗中的主人公。《海兰格格》说的是一对夫妇因生活所迫,丈夫决定出外谋生,他忍着悲痛,离别爱妻,闯荡到了异域。他在异地人生地不熟,到处奔波,处处碰壁,不但没有谋到职业,反而备受异地统治阶级的压迫和欺凌,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不知过了多少年,他历尽艰辛回到家乡,惊悉爱妻因意外的火灾而死亡。这时,他带着极其悲痛的心情,追念夫妻过去的恩爱生活,唱出了这首催人泪下的《海兰格格》,意即可惜的姐姐。
《三国之歌》是根据群众中广泛传阅的《三国演义》编唱的,全诗近400行。诗中对三国故事的叙述取舍得当,概括性很强,往往是几句话把一个故事背景、大的事件高度概括出来。例如,诗的开头是这样描绘三国鼎立初期的各国纷争和老百姓受苦遭难的情形的:
梅花朵朵齐开放,
英豪个个争雄长,
弱者纷纷如墙倒,
强者虎视不相让。
魏蜀吴国如鼎立,
彼此攻伐战火燃,
可怜无辜众庶民,
刀枪之下遭涂炭。
《三国之歌》在锡伯族民间流传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它在锡伯族民间文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苦歌基本上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前锡伯族人民的苦难生活,如《换穿衣》《赋税重》《异乡梦》《走天涯》《他乡苦》《可恨的人》《野菜苦》《鸦片毒》《凶年》《抓兵》《盼天亮》等。其中的《盼天亮》描绘了灾难深重的锡伯族人民在旧社会悲惨的命运,急切盼望翻身解放的要求:
幽暗的清油灯哟,
在漫长的夜里熬干了油,
灾难深重的锡伯族人民啊,
何时熬完这人间的苦头。
萨满歌是过去萨满(男巫、女巫)为人“跳神”治病时唱的歌,具有一定的封建迷信色彩。萨满歌还配有萨满舞,而萨满舞一般也是在“跳神”时跳。萨满歌不仅是萨满在“跳神”治病时唱,在社会上也广为流传。在群众中流传的萨满歌成为一种独特的民歌形式。萨满歌从侧面反映了锡伯族的文化、历史,在歌词中夹杂着许多古语词,因此,它们在研究锡伯族文化、历史以及萨满教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颂歌多为歌颂家乡的山河、土地,赞美高尚的品德,赞颂美好的东西,包括歌颂从前为人民做过好事而立功和为家乡谋过幸福的官吏、英雄人物等,如《颂恩人》《父母的恩情》《老师的教导》《人人赞美德》《美丽的家乡》《察布查尔颂》《伊犁河颂》《乌孙山颂》《英雄颂》等。还有对图伯特、额尔固伦、讷松阿、舒兴阿、喀尔莽阿、博尔果素等历史人物的颂歌。
劝导歌是鼓舞人们上进,劝人学习,养成美好品德的歌曲。通常是长辈劝导青年,父母劝导孩子,情人劝说情人,都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现行流传的劝导歌有《老人歌》《父母心》《老师言》《劝你归正道》《劝嫁歌》《农耕好》《勤俭为荣》《齐心合力》《莫急躁》《岁数歌》《游手好闲是可耻》《劝学歌》等。其中的《劝学歌》,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被视为珍品。它种类多,篇幅有长有短。其中一首唱道:
父亲在外受辛苦,
母亲在家更忙碌。
哥哥种田汗浇苗,
姐姐缝衣备寒暑。
先生教书费心血,
朋友在旁直焦虑。
我们要是不勤学,
心里怎能过得去?
少年时光不再来,
努力求学实紧要。
只要牢树真决心,
任何事情难不倒。
习俗歌反映了锡伯族丧葬、婚姻、劳动、游乐、礼节、宗教等方面的风俗习惯,如丧葬方面有《哭葬歌》,婚姻方面有《说亲歌》《哭嫁歌》《劝嫁歌》,劳动方面有《四季歌》,游乐方面有《叼羊歌》,礼节方面有《尊老歌》,宗教方面有《希林妈妈歌》等。
田野歌也叫“街头歌”,锡伯语称做“塔拉依舞春”,它的数量和流传性仅次于“情歌”。无论男女老幼,几乎都会咏唱几首,尤其是在青壮年人中普及最广。田野歌的咏唱对象包罗万象,从田地到天空,从人类到禽兽,从水火到风雨都是编唱的对象,歌词都是即兴之作。其中有抒情歌,也有记事、咏物歌。比较有名的有《四季歌》《笑懒汉》《放荡的人》《蠢才》《金色的土地》《拉煤》《赶车》《浇水》《劳动和吃饭》等。田野歌一般四句成首,与情歌相差无几。
打猎歌锡伯语叫做“阿巴拉西舞春”,是在青壮年中流行的歌曲。
锡伯族西迁到新疆,虽然已经转为农业民族,但是其祖先的狩猎习俗仍然残存在子孙后代的身上。每当冬季下大雪,喜爱打猎的青壮年和上了年纪的爱好者,骑着骏马,带着猎枪、猎狗、猎鹰等,到森林、河边进行打猎。因此,新中国成立后也出现了许多打猎歌,并在群众中得到广泛流传。其中一首唱道:
跨上飞驰的骏马,
手擎矫健的猎鹰,
奔赴红火的猎场。
哦嘿!哦——嘿!(www.xing528.com)
奔赴红火的猎场。
逃窜的兔子疲惫了,
机灵的猎犬咬住了它,
勇敢的猎手跳下马,
手拿着野味乐开了花。
哦嘿!哦——嘿!
手拿着野味乐开了花。
情歌锡伯语叫做“布也宁舞春”。它在锡伯族民歌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数量多,流传范围广,内容丰富多彩,不仅青壮年人爱唱,老年人也喜闻爱唱。锡伯族的情歌在表现手法上别具一格。一般是四句成首,前两句通常是用比拟的手法,后两句叙述人情事理,抒发男女间的爱情。情歌的韵律,基本上不押脚韵,而是注重头韵。由于注重头韵,有些诗句出现了兴句和正句在内容上毫不相关的现象,但不是很普遍。锡伯族的情歌可以分为诉情歌、相爱歌、求爱歌、苦情歌、探情歌、会面歌、定情歌、离别歌、相思歌、忧愁歌、断情歌、挑逗歌、徘徊歌、规劝歌等。
宴歌锡伯语称做“沙林舞春”,是专为庆贺喜事而唱的祝酒歌。歌曲的内容和曲调都很热情欢快,有赞颂筵席的,有赞美新人的,有劝慰新婚夫妇的,也有宾主相庆的歌曲。例如:
飞来了九只凤凰,(众合:哲!)
栖落在梧桐树上。(众合:哲!)
今日热闹的婚礼上,(众合:哲!)
迎来了美丽的新娘! (众合:哲!)
主人对光临喜筵的贵客是非常尊重的,在这样的场合主人必须举杯领客人们的情,引吭高歌:
在那后院的桃树上,(众合:哲!)
结满了鲜红的桃儿。(众合:哲!)
在今天的婚筵上啊,(众合:哲!)
坐满了高贵的客人。(众合:哲!)
锡伯族的宴歌都是触景生情,即兴之作。演唱的形式常常是一人唱,众人合。有时也采用对唱的形式,就是客人唱一句,主人接一句,或者主人唱一句,客人接一句。例如:
客人:金光闪闪的金杯里,
主人:斟满了喜庆的美酒。
客人:在干净明亮的洞房里,
主人:坐着贤惠孝顺的媳妇。
有时也采用主人唱一首,客人接一首,或者客人唱一首,主人接一首的形式。
新民歌是新中国成立后涌现的讴歌新时代,歌颂党和祖国,歌唱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民歌。新中国成立前,锡伯族人民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虽拼死拼活地劳动,但吃不饱,穿不暖,日子过得非常贫困。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锡伯族人民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新旧对比,倍感党的温暖、祖国的恩情和毛泽东等领袖人物的英明、伟大。因此,锡伯族人民用感激的心情唱出自己的颂歌。
二、民间故事
在锡伯族民间文学中,传说故事占相当重要的位置,其数量和流传范围仅次于民歌。反映古代锡伯族生活的传说流传下来的并不多,现在完整保存的有3部,即《希林妈妈》《抹黑节的来历》和《鲜卑兽的传说》。
“希林妈妈”是新中国成立前锡伯族象征平安的神灵。每逢二月初一把它挂在屋里对其烧香、磕头,祈祷家宅平安。新中国成立前,供奉“希林妈妈”是件非常重要而隆重的活动。《希林妈妈》讲的是上古时期,锡伯族的祖先活动在大兴安岭,主要以打猎和捕鱼为生。他们没有文字,记一件重要事件,就往木头上刻几个符号。锡伯族是最崇拜祖先的民族,他们为了传宗接代,也把祖先的辈数记刻在木头上。但因天长日久,记事的木头慢慢腐烂散失,后辈很难记清自己先祖的名称、辈数。怎么办呢?后来人们在劳动实践中慢慢想出了一个很好的办法:在屋子对角拉一条绳子,锡伯语叫“喜利”(意为丝),表示传宗接代。每生一个男孩儿,就往“喜利”上系一个小吊床,或者系一个小弓箭;生一个女婴,添一条红布。而增添一辈人,就系一个比石。这样一代传一代,从不间断,后辈对自己先祖的情况就一目了然了。当时,男人经常出外捕鱼打猎,妇女在家操持家务、养育子女、看护家园,因此,妇女在人们的眼里逐渐和挂在屋里的“喜利”一起被认为是保佑家宅平安的神灵,从此被称为“希林妈妈”,家家户户都供奉起来。
讲故事的老人
《抹黑节的来历》是一个用神话解释自然现象的传说。传说古代的时候,有一家夫妇将烧煳的发面饼喂了狗。这事不幸被巡天神撞见后,巡天神被激怒,施神法将锡伯族人种植的麦子年年变成黑麦。后来人们没办法,在老人们的率领下向巡天神祈求恕罪。他们一起向巡天神发誓,为了记取这次教训,宁愿往自己脸上抹黑灰,也不叫麦子生黑麦。这样巡天神被他们的诚心所感动,收回了神法。从此,每年正月十六这一天,巡天神就来察看他们是否记取了教训。而这一天一大早人们还不等巡天神“降世”就争先恐后地早起,互相往脸上抹黑,好让巡天神来察看。巡天神见了人类的行动,再不施其神法了,小麦也再不生黑麦了。
《鲜卑兽的传说》是关于族源的传说。在七八十年前,锡伯族男子出外打猎时喜欢系一种刻有动物头像的腰带扣,据说这是从上古祖先传下来的,腰带上的动物就是“鲜卑兽”。他们为什么喜欢系这种有鲜卑兽的腰带呢?《鲜卑兽的传说》是这么说的,最古的时候,锡伯族的祖先生活在茫茫大兴安岭中。当时,他们只能靠弓箭、长矛、棍棒等在高山峻岭上,在原始森林里进行狩猎。后来,由于外面部落不断入侵,再加上天气越来越冷,于是,他们在部落酋长的率领下,开始向南迁徙。他们不知走了多少年,仍然走不出大兴安岭山脉。大家都垂头丧气,精疲力竭,不知道该怎么办。有一天,大家正行进之间,有一只似狮非狮、似狗非狗的动物出现在队伍前头,并为他们引路。大家高兴地跟着它走了不久,就安全地走出了深山密林。从此,他们便把这只动物奉为神物,加以崇拜。男人们把它的头像雕刻在腰带上,外出狩猎时特意系上它,以示在深山密林里狩猎时求它保佑平安,引路指方向。因为当时的中原统治阶级称他们为“鲜卑”,所以把他们腰带扣上雕刻的动物也称做“鲜卑兽”了。
除上述三部传说以外,还有反映锡伯族近代社会生活和从征生活的种种传说,包括英雄传说、迁徙方面的传说、守卫台站和卡伦的传说、民间优秀人物的传说等。它们内容丰富,长短不一,形象生动,历史气息很浓。
锡伯族的民间故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爱憎分明。根据民间故事的内容可分为生活故事、童话故事、动物故事、寓言故事和神话故事。
生活故事在民间故事中内容最丰富,数量也多。绝大部分故事的思想内容都比较健康,长期以来在民间广泛传播。它们有的颂扬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善良心地和大公无私的精神;有的揭露剥削阶级和统治者的贪婪、残忍;有的讥笑愚昧无知、昏庸专断;有的反映了旧社会青年男女反对封建主义的包办婚姻,争取自由恋爱的斗争;也有勇敢地和险恶势力作英勇斗争的故事,爱憎分明,旗帜鲜明。影响较大的有《秃孩子》《秃鹰》《章京和他的女婿》《穷姑娘和富姑娘》《双目失明的妈妈和巴儿狗》《三个女儿》《华连顺与墨尔根芝》《试女婿》《燕子》《傻女婿》《帮姐哄弟弟》《吃南瓜包子》《三兄弟》《健忘的人》《一棵沙枣树》《猎人与妹妹》《妖婆》《图安班的故事》《拉西罕图的故事》《淑花的故事》《莲花的故事》《三十四英雄》等。其中《傻女婿》《帮姐哄弟弟》《吃南瓜包子》和《健忘的人》四个故事,各从不同角度讽刺和讥笑了那些愚昧无知、蠢笨昏庸的人。《一棵沙枣树》是反对过去封建包办婚姻的故事,情节生动有趣,曲折复杂,又有深刻的教育意义。《猎人与妹妹》和《妖婆》两个故事是劳动人民同险恶势力英勇作斗争的故事,内容和情节曲折复杂,从而刻画劳动人民的大无畏精神。
锡伯文朱伦
锡伯族的童话故事,从内容和思想上来说比较健康,基本上都是教育儿童虚心向上、诚实勇敢、尊老重长,培养他们具有爱憎分明的心理和对坏人坏事的警惕性。比较有影响的有《锅刷、扫帚和花猫》《瘸腿狼》《山羊和灰狼》和《铃铛刺和麻雀》四部。《锅刷、扫帚和花猫》又名《奶油和猫》,是教育孩子们不要说假话,要做诚实人的故事。《瘸腿狼》是反映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说明善良最终战胜邪恶的故事。《山羊和灰狼》是类似于《瘸腿狼》的故事。它告诫儿童提高警惕,不要乱撞胡跑,教育儿童要听大人的话,不要脱离集体,否则就会遇到像灰狼一样本性的坏人,就会上他们的当。同时,又教育儿童遇事要冷静,要勇敢地和坏人坏事作斗争。《铃铛刺和麻雀》是个对儿童教育意义更大的故事。它教育儿童从小做个诚实的人,有了缺点和错误要勇于承认并加以改正,告诫儿童不要养成说闲话、拨弄是非的恶劣习惯。并且用生动的事例证明说假话、拨弄是非的害处;又从侧面提醒儿童遇事不要轻信别人的话,要多动脑筋,多想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
锡伯族的动物故事数量不多,内容短小。现存的有《老虎和老猫》《狗和兔子》《雄凤凰和雌凤凰》《孔雀》《鹦鹉》等。《老虎和老猫》的故事讲到,从前,老虎是又笨又蠢的动物,它跑不远,走不快,和猪差不多。因此很多的弱小动物也都来逗弄它,这使得它又气又恼。有一天,经受不住老虎一巴掌的老猫也来取笑它,一会儿上到它的头上,一会儿拨弄它的大尾巴,一会儿跑进树林里。老虎看着看着心里暗想:如果我也有老猫一样的本事该多好,我就会吃百兽之肉,做百兽之王,它们见了我都要点头哈腰,都要尊重我。于是,老虎向老猫百般献殷勤,哀求老猫传授自己技艺。在老虎的苦苦哀求下,老猫终于答应了老虎的要求,因此天天向老虎传授技艺。当老猫宣布它的技艺传授完毕时,老虎露出凶相,咬着牙说:“我今天要吃你!”这时,老猫心机一动,嗖地爬到树上对着老虎说:“幸亏我留了这一手技艺。”狡诈的老虎假装笑脸说:“猫弟,我是跟你开玩笑,你快下来继续教我吧。”但是,老猫从此再没上它的当。《狗和兔子》说的是狗为什么和兔子如此不相容,又为什么狗逮住兔子就会咬死兔子,是带有解释性的动物故事。
锡伯族的寓言故事有《逞能的蛇》《鱼鸟》和《灯蛾》等。《逞能的蛇》告诉人们,世界上比自己强的东西很多,任何时候都不能妄自尊大,不能胡作非为,否则,就会遭报应。
锡伯族的神话故事相对来说数量较少。现存的有反映天上“神女”生活的《七仙女》,有传说月亮上有神女的《月亮上的人》,有寂寞嫦娥下凡到人间的《神仙下凡》等。
三、谚语与谜语
锡伯族的谚语,在其灿烂的民间文学宝库中是个较有特色的口头文学形式。它作为锡伯语言中最精练而生动、最趣味而活用的部分,为广大的锡伯族人民所广泛运用。它好似食物里的油盐,在锡伯族人民的生活中不可缺少,丰富和活跃着群众的生活语言,成为群众思想交际的有力工具。锡伯族是个勤劳勇敢的民族,而其谚语正反映了这一民族特点。这一特点又说明了锡伯族的谚语基本上都来源于群众的劳动实践,基本上反映了他们的实际生活。因此,它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他们在生产劳动当中,把生产劳动各个方面的活动以及生活上带有哲理性的东西,都用生动简练、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语言形式概括和固定下来,成为人们喜闻爱说的谚语,并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得到广泛流传。其内容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其中有歌颂祖国、党、人民、故乡的,有实践、真理和认识方面的,有人情事理、知识思维方面的,有教人谦虚谨慎、诚实守信、团结友爱、礼行上进的,有讥笑懒惰、提醒骄傲、警告贪婪、褒贬好恶的,有勤劳节俭、荣誉口碑方面的,有卫生健康、治病防病方面的,诸如此类,数言难尽。绝大部分谚语在思想上旗帜鲜明,爱憎分明,语言流畅,节奏明快,音韵铿锵,抑扬有致。因此再陌生或刚说出来的谚语,一经听说,便过耳成诵,牢记不忘。这和它独特的韵律形式是分不开的。一般谚语均注重头韵,尾韵和腹韵都不重要,可押可不押。这样,说出来的谚语给人以较强的韵律感。
谜语在锡伯族民间文学中是别有情趣的口头文学形式,它在老年人、妇女和儿童中广为流传。其表现形式基本上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谜语的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按其内容大体上可分为动物类、植物类、器物类、自然类、人体类和谜语故事等。
动物谜语主要表现动物的特征和动态,如老鼠是这样描述的:
夏天悠闲自在,
秋天忙着积粮。
经常偷吃东西,
人人非常厌恶。
植物谜语的数量不是很多,主要是关于一些日常食物的,如韭菜是这样写的:
铲了还要长,
冬天冻不死。
六月发臭气,
人们也喜欢。
锡伯族的谜语故事短小精练,隐讳曲折,在表现方式上都以拟人化的手法,主要在儿童中流行,而且具有童话童谣的特点。它们对培养儿童的思考、分析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儿女长到一定年龄,父母很重视用猜谜的方式去启发他们。锡伯族的谜语反映了锡伯族人民对事物深入细致的观察能力和高度概括的能力,也反映了劳动人民的丰富知识,表现了人民群众高度的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