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太平寺
太平寺,又称锡伯家庙,位于辽宁沈阳市。约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由锡伯族官吏、志士牵头,在当时的聚居中心盛京(沈阳)开始筹建喇嘛教寺院“太平寺”,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建成。初创时只有五间青砖瓦房,乾隆十七年(1752年)之后,逐步扩建成具有正门、大殿、中殿、配殿等一座较为完善的寺院。寺院占地面积12406平方米,坐北朝南。正门上方悬挂一牌匾,上横刻“锡伯家庙”四个雄浑遒劲贴金大字,底下竖刻献匾人官职、姓名。前殿三间,廊檐上彩画蛟龙、麒麟、大象等,还绘有莲花、牡丹花等佛家图案。殿内塑有丈高之四大天王像:手持琵琶的东方“持国天王”、手执宝剑的南方“增长天王”、手缠一龙的西方“广目天王”和手执宝剑的北方“多闻天王”。四大天王脚下均踏着两名鬼怪。侧门为三间青砖瓦房,中间为门洞,门楣上悬挂一块木匾,上横刻“太平寺”三个金色大字。中殿内正中供奉高1.5尺的木质三世佛(释迦佛、燃灯佛和弥勒佛),西供龙王,东供财宝大王,东西墙上挂有纸绘十八罗汉图。东西配殿在中殿两侧。西配殿三间,内供金刚护法佛、五方护法佛、大威德护法佛、吗哈噶喇护法佛等诸佛尊;东配殿为喇嘛诵经堂,内藏康熙年间请来的《大宝积经》《华严经》《第二大般若经》《律师戒经》等经文。大殿为本寺院的主体建筑,殿前有100余平方米的月台。每扇殿门均绘有轮、螺、伞、盖、花、罐、鱼等佛家八宝。在廊檐下左右立有石碑两通,西刻满文,东刻汉文,均通高144厘米,宽57.5厘米,厚20厘米,现只存满文碑。石碑额首刻云龙花纹及二龙戏珠,阳面刻着“万世永传”四字及立碑时间、立碑人官职姓名,阴面亦刻着两行“万世永传”四字及碑文。大殿内正中供有五尺高释迦牟尼泥塑坐像。像后上方悬挂着一块“大雄宝殿”的匾额。供桌左右两边分别供奉铜制2.5尺高的檀佛、1.5尺高的弥勒佛、宗喀巴佛及千手千眼佛。对面供一尺高的铜质八大菩萨像。东西两边分列三尺高的十八罗汉泥塑像。另外还有小殿,西侧殿门楣上的木匾上刻着“浩然正气”四大金字。殿内正中供有五尺关公坐像,两旁分别为泥塑四尺高的关平、周仓站像。关公坐像的后上方悬挂着刻有“文光普照”四字的木匾。殿内正中供有五尺高的文昌泥塑坐像;西供四尺高的日公坐像,旁边站童怀抱太阳;东供四尺高的月公坐像,旁边站童怀抱月亮。三间禅堂为大喇嘛寝室,内供铜质1.5尺高的释迦、阿弥托、宗喀巴及长寿等诸佛尊。狐仙堂内立有狐仙牌位。
太平寺原有石碑两通,一为汉文,一为满文。其满文碑于1959年被发现,当时已断裂,经修复后送沈阳故宫保存。该碑记叙了锡伯族的早期活动区域和迁徙情况及建立太平寺的经过,是锡伯族保存下来的一件重要的历史文物,现已复制,在殿前竖立。碑记曰:
万世永传
集三世无量诸佛之典,恢展三乘根命释迦牟尼佛法,有青史世传之锡伯部族,世居海拉尔东南扎兰陀罗河流域。嗣后,移居墨尔根、齐齐哈尔、伯都讷等地,编有七十四个牛录,生息四十余载。于康熙三十六年,圣祖仁皇帝施以高厚之恩泽,将锡伯部众分为三拨,于康熙三十六、三十七、三十八年迁入盛京,安置于各省驻防效力。至康熙四十六年,锡伯众人民筹集白银六十两,置买民房五间,始建太平寺,并从京师虔请大藏经一百零八册,一年四季众僧聚集一堂,焚诵不绝,永偿所愿。至乾隆十七年,协领巴岱、佐领殷登保、阿富喜等,以锡伯之众力,扩建三大殿,两厢配殿各三间、正门三间,恭祀三世无量诸佛。至四十一年,协领罗卜藏、拉西、得格苏、卓地等众锡伯合力修葺寺庙,塑立宗喀巴佛、五通天神(五护法)、四大天王诸佛尊,并增请沐浴经,一年四季焚诵不绝,永无休止。嘉庆八年七月十六日,梨树沟边门佐领加一级记录二十一次。华沙布谨题。[4]
此外,太平寺还保存下来“锡伯家庙”木匾一方,长270厘米,宽97厘米,现存沈阳故宫,为国家一级文物。
沈阳市人民政府非常重视锡伯族家庙——太平寺的修复工作,1984年拨款修复了中殿,由沈阳市民委管理。1985年2月,沈阳市人民政府公布太平寺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近年,太平寺的恢复性修缮工作基本结束。
二、卡伦
清代,在新疆伊犁等地设立了大小几十座驻兵哨所——卡伦。卡伦按其功能可分为三种。其一是常年固定驻守的卡伦,叫常设卡伦,基本都设在重要通道、隘口等处。其二是按季节不同而转移设置地点的卡伦,叫移设卡伦。这种卡伦多数是管理游牧民的,因此随牧民于不同季节逐水草而迁徙,按一定规律往返循环。其三是在固定地点根据需要随时设置或撤回的卡伦,叫添撤卡伦。这种卡伦在伊犁河、察林河沿岸负责季节性的侦察瞭望勤务外,还执行矿山、屯田等季节性生产场所的警卫任务。各种卡伦都在固定的地点、固定的卡伦营房驻守。移设卡伦和添撤卡伦的迁移、添撤时间也不是随便安排的,而是根据防护、管理对象的生产季节来确定。驻守卡伦的官员有侍卫、佐领、防御和骁骑校。每座卡伦驻兵十几名至数十名不等。卡伦的主要作用为管理游牧,防止外藩各部越境游牧,侵扰境内的农牧业生产;管理禁区,在铜厂、铅厂、屯营周围设置卡伦,专事管理,严禁私人、外国人进入这些地方开采;稽查行人,禁止国内民众私自越境和外国人私自入境;巩固国防,防止俄国对我国边境地区的侵略。锡伯族军民迁到新疆后,自1766年受命管辖18个卡伦。自1863年开始,随着俄国步步侵吞我国西北领土,伊犁地区的多数卡伦逐步被其划走,至1882年,锡伯营管辖的18座卡伦中有16座均被俄国割去。目前,只有前期设立的两座和新疆建省后新设立的数座卡伦,作为历史的见证遗留在察布查尔大地上。
光绪八年(1882年),清政府在察布查尔地区新设立了5个卡伦:塔奇勒哈卡伦,位于塔奇勒哈山南坡,距阿里干谷卡伦15千米;干查罕莫敦卡伦,又称尕宁木旦卡伦,位于今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爱新舍里镇西南沙提瓦尔地渠北岸,距塔奇勒哈卡伦20千米;三棵树卡伦,又称梧桐孜卡伦,位于斐新哈莎镇以西,距干查罕莫敦卡伦30千米;头湖卡伦,位于伊犁河南岸亚茴木旦处,距三棵树卡伦30千米;瓦里哈卡伦,意为废弃之卡伦,位于今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爱新舍里镇西南13千米处的戈壁滩上,因建成初打井不出水而废弃。
卡伦遗址
三、关帝庙
无论在东北故土,还是在新疆,凡是锡伯族聚居的地区,都建有关帝庙以供奉关羽、关平、周仓。据资料反映,建于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的沈阳太平寺是锡伯族第一座喇嘛教寺院,而位于太平寺大雄宝殿西侧的关帝庙亦是第一座关帝庙。关帝庙内供奉高五尺的关公坐像,它用藤条制面骨架,外塑彩色泥身,工艺精细。两侧泥塑关平、周仓之像,关公坐像后方悬有“文光晋照”之匾额。其规格远远高于沈阳其他家庙中供奉的关帝像。
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锡伯八旗在历史上也曾多次建造关帝庙,现仅孙扎齐、纳达齐、乌珠、依拉齐等牛录遗址尚存。其中,尤以纳达齐牛录乡的关帝庙保存较为完整。该关帝庙现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纳达齐牛录乡北街,北依旧城垣,园林占地面积约2.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系该牛录迁移新址后所建。现存关帝庙、娘娘庙和山门以及新建的图伯特纪念馆等建筑。关帝庙系土木结构建筑,庙内供关帝半坐像,左右两侧塑关平、周仓像(均已毁),塑像背后及左右两壁绘制“火龙戏珠”“苏武牧羊”“东方朔偷桃”等壁画,清晰可辨。正殿东西两壁上,绘制有《三国演义》壁画,各12幅,包含了“桃园结义”等三国主要故事情节,人物刻画生动,别有风格,每幅画面右上方都有锡伯文说明。木柱横梁上则绘有锡伯族群众熟悉的“刘邦斩白蛇”等故事画面。这些建筑、绘画均出自锡伯族工匠艺人之手。壁画除一小部分略有损坏外,大部分尚完整。新中国成立前,锡伯族聚居地区每年祭祀关公两次,一次是农历五月十三日,祭关公单刀赴会。这天,用羊后座摆在关公像前,摆上馒头、水果等五供,还摆上六个酒盅,酒用火点燃,焚香叩头,名曰替关公磨刀;再次是六月二十四日,是关公的生日,供品及祭祀方法同前。与关帝庙相邻的娘娘庙则供奉《封神演义》中的云霄、碧霄、琼霄三位娘娘之灵位。壁画除绘制“青龙吐水”“两鹿吃灵芝”“鸳鸯戏水”等山河图外,还绘有《封神演义》中的故事情节。
一牛录关帝庙原样
四、图公生祠遗址(www.xing528.com)
图公生祠遗址坐落在新疆察布查尔山北麓,伊犁河南岸察布查尔大渠渠首处,是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重要名胜古迹之一。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察布查尔大渠竣工后,锡伯族人民为了纪念图伯特倡导开挖察布查尔大渠的丰功伟绩,图伯特在世时,就在渠首建立了图公生祠,每年春秋两季在此举行祭祀活动。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图公生祠已被毁坏,仅剩残垣断壁。1986年,经县人民政府决定,由县水电局修复。图公生祠原建筑面积只有30平方米,一间小屋,但建筑结构坚实,工艺精湛,雕梁画栋,飞檐走兽,玲珑精美。里面正壁上绘有图伯特的彩色画像,正门面额上挂有一木制匾额,宽1米,高1.4米,左联为“仁政堪比古贤瑞发呈祥”,右联为“功勋垂后代宏德布四方”。清嘉庆十三年二月吉节,正黄旗佐领德克吉阿、骁骑校苏尔吐阿、委蓝翎侍卫固民阿、档房委笔帖式吴尔合布及牛录军民共刻制木匾,敬献锡伯文颂词。
图公生祠
靖远寺遗址
五、靖远寺
靖远寺位于新疆伊犁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五牛录。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4000余名锡伯族军民西迁,其中还有数十名喇嘛被一起调迁。他们定居伊犁河南岸后不久,便纷纷要求建立喇嘛寺院,以满足军民宗教信仰要求。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当时的锡伯营总管哈玛尔太经奏准,在镶白旗(五牛录)佛嘎善(现生产建设兵团68团场医院址)修建一座喇嘛寺院,当年请进喇嘛10名,开始从事佛事。次年,继续扩建,先后修建佛殿及众喇嘛住屋等43间,增加喇嘛多名。至嘉庆十二年(1807年),扩建到拥有50间房屋的寺院。总管图伯特奏请按规定敕立寺院称号,并奏请给大喇嘛伊西莫伦、格斯奎绰依扎木素、德木齐达尔札等准予颁发扎符(委任状)。嘉庆十三年(1808年),由总管档房给寺院拨田404亩。年底理藩院转发对伊西莫伦等的扎符。其中阐明了清政府对锡伯喇嘛寺院及其僧侣的基本要求和戒律。嘉庆十四年(1809年)九月,由满营佐领喜凌阿转来皇赐寺名“靖远寺”。十一月,将敕赐寺名造匾悬挂,并举行了盛大的挂匾仪式。至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靖远寺喇嘛增至74名。至此,靖远寺发展到鼎盛阶段。1864年,伊犁发生暴乱事件,该寺被暴动者烧毁。
七牛录娘娘庙遗址
新疆建省后,锡伯营军民多次要求重建靖远寺。后经伊犁将军批准,1891年动工重修靖远寺,经数年修建,于1897年竣工,为今天新疆伊犁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五牛录之靖远寺。重修靖远寺的经费来源,一是锡伯军民的资助,二是用清政府补发锡伯营在“苏丹汗国”统治伊犁时期所中断的军饷。重修的靖远寺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坐北朝南,四周筑有围墙,周长480米。围墙正南竖一砖砌影壁,高8米,长12米,厚1.2米,两侧各有一扇山门。里院东南墙角有一间“巴扎庙”(土地庙),庙两侧又有一山门,成独立小院。小院正北便是靖远寺大门,门扇上镌刻满汉两种文字“靖远寺”大金字,笔法工整,苍劲有力。大门两侧砖石台阶上各屹立一石狮,煞是雄伟。走进大门,是四大天王殿,内立取自《封神演义》的魔家四将彩色泥塑。走出天王殿北门,是如来佛大殿前院,院正中央置一石狮,烟火不绝。院东边立一高杆,东挂生铁大钟,西悬牛皮大鼓,攀木梯敲打,钟鼓齐鸣,四周相闻。如来佛大殿系一座木结构牌楼式建筑,面额高挂光绪帝黄绸敕封,殿堂正中摆设众多铜制佛像,大小不一,千姿百态。这里是众喇嘛念经之所,两侧众喇嘛按照排次入座,每年进行三次大规模念经活动。第一次是正月初九起十四日止,意为祈求来年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第二次是农历七月一日起四日止,念经庆丰收;第三次是农历十月十八日起二十四日止,意为超脱死去的人尽快转世回生。如来佛大殿又称中堂正殿,其稍北两侧各筑砖木牌楼一座,东为鼓楼,又称阎王殿,里面挂众喇嘛画像,又绘《西游记》唐僧四人西天取经水彩画。西侧牌楼里立有诸菩萨塑身,有观音、文殊、普贤、弥勒等。面额横匾上记载修建苏木[5] 时捐钱献银者名姓,以示表彰。穿过牌楼中央院落,北行便登三世佛大殿。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锡伯营领队大臣色普希贤亲笔篆刻一木匾,上书“万寿无疆”四个大字,周镶诸色铁花,挂于大殿面额。三世佛大殿是整座寺院中最高大且最雄伟壮丽的建筑物,系砖木两层楼阁,多色琉璃瓦顶。楼背陡斜,正中竖一深蓝色木杆,杆尖嵌葫芦形黄球,行人在远处便能望见高耸入云的杆尖。双层木屋层层叠叠,龙行凤飞,犄角翘起,极其精巧,每角都挂大、中、小三只铜铃共24只,随风鸣响,悦耳动听。三世佛大殿台基很高,土基四周全用砖石拱围,底层两边还有10根杉木柱顶撑。大殿一层正殿堂中供奉天、地、人三皇泥塑腰身。两侧近墙处各设一藏经黄漆木架,西木架里存《甘珠尔经》,东木架存《阿里亚经》,共计有160卷,故又称藏经阁。《甘珠尔经》(藏文佛经的一种)是靖远寺重建后由锡伯营派喇嘛赴西藏以600两白银购来的。藏方特派喇嘛护送至锡伯营,受到锡伯营隆重接待。《阿里亚经》(蒙文经书的一种)则是从内蒙古大寺院购回的。此外还有普化寺被毁后转移过来的经文。因而靖远寺经文荟萃,喇嘛云集,昼夜吟诵,法事兴旺,香火不断。与三世佛大殿北面相隔一道土墙,排列一幢幢土房,是众喇嘛平时饮食起居之所,常有30多名喇嘛、徒弟、差役。该寺于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六、祈年树
锡伯族西迁后,其树崇拜的信仰文化仍很明显。在新疆锡伯营,通过较长时间的信仰实践,依拉奇牛录的一棵古树逐渐成为崇拜对象,后来人们称之为“沃车勒哈林”,直译为“祭祀之树”,有人译为“祈年树”。祈年树位于依拉奇牛录以北3千米的农田之中,树干周长9米,树高30余米,占地300多平方米,树龄约200年,树身和枝干多次遭雷击火焚,20世纪80年代末遭狂风,一主干被刮倒,但根系未断,倒地者仍枝叶茂繁,到20世纪90年代末倒地者才枯死。祈年树独立于依拉奇牛录沃野之中,十分醒目,苍翠挺拔,枝叶繁茂,远看如打开的一把绿扇轻轻摆动。人立树下,酷暑之天,仍凉风习习;无风之天,仍可呼呼之声相闻。过去,田间劳作者经过此地,都要在树下小憩纳凉,有些人还在树上系布条等信物,默念许愿,祈求树神保佑。每逢旱灾之年,人们纷纷到祈年树下举行禳灾仪式。过去为了求得农作物丰收,每当开春下种之前,人们纷纷到祈年树下进行祭祀和祈祷。对祈年树,有不少禁忌变为村民人人遵守的规矩,如不能在树下解手,不能随意砍伐树枝,树上系挂的信物不能随意解下,不可射杀树上禽鸟,不能在树下大声喧闹嬉戏等,认为如果触犯这些禁忌,身后必遭厄运。
祈年树
【注释】
[1]参见《新疆识略》卷十。
[2]死棚:区别于草棚,用木料、芦苇、泥土筑成。
[3]这和锡伯族信仰的萨满教有关。锡伯族萨满教认为,初升的太阳代表生机,因此,住房向东,具有祈祥求安之意。另外,向东的房子可以充分采取午前的阳光。
[4]贺灵、佟克力辑注:《锡伯族古籍资料辑注》,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3页。
[5]苏木:藏传佛教的寺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