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服饰习俗
锡伯族的服饰,在元代以前一直保持了其祖先——鲜卑的特点。到元代,由于受蒙古族的影响,其服饰特点发生了变化,如男人为了便于骑马射箭,穿左右开衩的绲边长袍,腰束粗布腰带,头戴圆顶帽,脚穿长筒靴。到明末清初,锡伯族又处在满族的统治之下,其服饰同时发生了变化,吸收了满族的服饰优点。在清代近300年中,锡伯族基本上保持了满族服饰特点,如男子都喜用青、蓝、棕、黑等颜色的布料,而且喜欢穿长袍、马褂等。清朝灭亡以后,锡伯族日益和汉族发生往来,其服饰吸收了汉族服饰短小、轻便、大方等优点。
老年女性传统服饰
老年男子内穿对襟小白褂,外穿长袍(冬天为棉的),个别人还套马褂,脚穿白袜、布鞋(春、夏、秋穿圆口黑布鞋,冬天穿毡棉黑布鞋,其鞋靿比春夏的稍高一些,锡伯语称“扎布萨布”),扎裤脚,头戴礼帽。老年妇女的装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起变化,多穿青、蓝、黑色旗袍,长及脚面,扎裤脚,穿白袜,春、夏、秋穿绣花黑布鞋(冬季为棉高靿的),冬天穿棉袍,戴棉帽,与满族坤秋帽相似。
老年男性服饰
年轻妇女的服饰样式较多,喜欢穿各色花布和方格布旗袍(多绲边)、绣花鞋、坎肩等。姑娘的发式都为单长辫,扎各色头绳。头戴额箍,插簪子、绢花等,结婚以后则盘头翘。新娘也有专门的服饰,其式样和满族的服饰近似。新娘有一种特殊的佩戴物叫ohojaka(肢带),佩戴在两边,从腋窝垂到脚底。一边由三至五个荷包组成,每只荷包与丝带的接口上配铜镜、玛瑙、水晶石、琥珀、玉石等各色发光物,这些饰品将各种绣花荷包衬托得更加艳丽夺目。头上要戴6~12只具有吉祥名称的簪花。无论老年或年轻妇女都喜戴耳环、手镯和戒指。
婴儿刚生下来,不给穿任何衣物,而用襁褓包紧后,放在吊床里抚养,等过半岁后才给穿衣物。其服饰式样也仿照大人的旗袍,右衽,左右开衩。如果之前有孩子夭折,下一个孩子衣服就要左衽,认为这样可以避邪保命。(www.xing528.com)
新郎新娘服饰
锡伯族妇女一般都精于刺绣,其手艺主要体现在儿童服装上,子女穿得华丽一点,衣服上的花样多一点,是做母亲的荣耀。因此,年轻母亲都竞相把自己的子女打扮得漂亮一点。童装做工精细,春秋穿的夹袍和坎肩多选用绸料,尤其是夹袍的后背和衣袖上都用丝线绣出各种花鸟、蝴蝶等图案。婴儿的肚兜儿做工更是精细,上面绣的花鸟、蝴蝶更是栩栩如生。因为肚兜儿是经常穿用的服装,人们往往以它作为评论其母亲缝纫手艺的标准。
绣花鞋
清朝覆灭以后,锡伯族的服装特点虽然发生了一些变化,但还不是很明显,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年轻妇女除有的仍穿旗袍外,还穿色彩鲜艳的连衣裙、半身裙、衬衫和各种短大衣以及毛料大衣、西服、皮鞋等。男青年喜穿中山装、翻领衣、西服、夹克衫、运动衫、皮鞋、靴子,喜戴鸭舌帽等。但是个别老年男女仍穿长袍、马褂,戴坤秋帽,穿白袜、绣花鞋,扎裤脚。
纳鞋的老人
服饰是分别一个民族同另一个民族的一面镜子。一个民族的心理素质和审美观念的变化,都可以从服饰特点的变化中窥见一斑。随着时代的变化,锡伯族人民在保持本民族特点的基础上,对原来的服饰式样逐步进行了改革,吸收汉等民族服饰的特点,达到服饰的美观、大方。锡伯族人民爱整洁,即使在旧社会,一件长袍缝缝补补夫妻轮换穿近十年,可总是整洁的。孩子穿得邋遢是父母的耻辱,尤其是其母亲会受到众人的非议。即使补丁也要讲究配色、对称。人们若要串门走亲戚,要求服饰整齐、干净。民间有句谚语:“缺布不乏水。”意思是说既使缝补的衣服也要穿干净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