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时需注意什么
药酒不是万能疗法,既有它的适用范围,也有它的应用禁忌。古人讲:“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酒和药酒与健康的关系,正如这一古训哲理。适用饮之则受益,反之则受害;适量饮用者受益,过量饮用者则受害。因此应当切记。
酒本身就是药,也可以治病,与药同用,药借酒势,酒助药力,其效尤著,而且使适用范围不断扩大。因为药酒既有防病治病之效,又有养生保健、延年益寿之功,因而深受民众欢迎。我国目前饮酒者约1.6亿人,每年酿酒用粮食约125亿千克,可谓饮酒大国。但如果体质不宜饮用或饮用不当,也会适得其反。因此,有节制地饮酒和注意饮用酒和药酒的各种禁忌则尤为重要。
1.不宜饮酒的人,就要禁饮 无论药酒还是饮用酒,不是任何人都适用的。不适饮用者,就要禁饮。如孕妇、乳母和儿童等就不宜饮用药酒。年老体弱者,因新陈代谢功能相对缓慢,饮用药酒也应当减量,不宜多饮。
2.要根据病情选用药酒 每一种药酒,都有适应范围,不能见药酒就饮。如遇有感冒、发热、呕吐、腹泻等病症的人,要选用适应药酒,不宜饮用滋补类药酒。
3.饮用不宜过多 凡服用药酒或饮用酒,要根据人的耐受力,要合理、适宜饮用,不可多饮滥服,以免引起头晕、呕吐、心悸等不良反应。即使是补性药酒也不宜多服,如多服了含人参的补酒,可造成胸腹胀闷、不思饮食;多服了含鹿茸的补酒则可引起发热、烦躁,甚至鼻衄(鼻出血)等症状。
4.不宜饮酒的病症,就要禁饮 对于慢性肾功能不全、慢性肾炎、慢性结肠炎和肝炎、消化系统溃疡、肝硬化、浸润性或空洞型肺结核、癫疒间、心脏功能不全、高血压等患者来说,禁饮酒,以免加重病情。不过,也不是绝对的,有的病症若服用针对性的低度药酒,不仅无碍,反而有益,但也应当慎用。此外,对酒过敏的人或某些皮肤病患者也要禁用或慎用药酒。
5.外用药酒,不能内服 凡规定外用的药酒,则禁内服。如我国民间有端午节用雄黄酒灭五毒和饮雄黄酒的习俗。其实,雄黄酒只宜外用杀虫,不宜内服。因为雄黄是一种有毒的结晶矿物质,主要成分为二硫化砷,遇热可分解成三氧化二砷,毒性更大。如果雄黄中混有朱砂(硫化汞)则情况更糟。因为砷和汞都是致癌物质,并易为消化道吸收而引起肝脏损伤。饮用雄黄酒,轻则出现头昏、头痛、呕吐、腹泻等症状;重则引起中毒死亡。因此端午节时饮雄黄酒的习俗是有害人体健康的,不宜再沿袭这一旧习俗了。
6.服用某些西药时不宜服饮用酒和药酒 饮了酒和药酒后就不要连着服用下列药物:
(1)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在服用此药物时人体内多种酶的活性会因此而受到抑制。此时饮酒会因其分解乙醇的酶系统受抑制而使血液中的乙醇浓度增加,导致乙醇中毒,出现恶心、呕吐、头痛、血压下降等反应。乙醇还有诱导增加药物分解酶的作用,可使抗凝血药的作用时间缩短。
(2)巴比妥类中枢神经抑制药:当饮用了中等量的酒并同时服用镇静剂量的巴比妥类药物时就会引起明显的中枢抑制,使病人的反应能力低下,判断及分析能力下降,出现明显的镇静和催眠效果,如再加大用量可导致昏迷意外。(www.xing528.com)
(3)精神安定药:氯丙嗪、异丙嗪、奋乃静、地西泮、利眠宁和抗过敏药物氯苯那敏、赛庚啶、苯海拉明等如与酒同用,对中枢神经亦有协同抑制作用,轻则使人昏昏欲睡;重则使人血压降低,产生昏迷,甚至出现呼吸抑制而死亡。
(4)抗凝血药:乙醇对凝血因子有抑制作用,会使末梢血管扩张,所以,酒与抗凝血药不宜同时服用。
(5)利福平:乙醇的药酶诱导作用可使利福平分解加快,对肝脏的毒性增强;还可使苯妥英钠、氨基比林等药物的分解加快,从而降低了药物的作用。
(6)心血管疾病患者:服药时宜戒酒,以免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服用硝酸甘油的患者,如果大量饮酒会引起肠胃不适、血压下降、甚至会发生昏厥。
(7)高血压患者:如果既饮酒又服用胍乙啶、肼苯达嗪等降压药或速尿、利尿酸、氯噻酮等利尿药,均会引起体位性低血压。服用优降宁时则反应更为严重,会出现恶心、呕吐、胸闷、呼吸困难等,甚至会出现高血压危象。
(8)糖尿病患者:服药期间宜戒酒,因为少量的酒即可使药酶分泌增多,使降血糖药物胰岛素、优降糖等药物的疗效降低,以致达不到治疗效果。如果大量饮用酒会抑制肝脏中药酶的分泌,使降糖药的作用增强,导致严重的低血糖反应,甚至昏迷死亡。
(9)阿司匹林:乙醇和阿司匹林都能抑制胃黏膜分泌,增加上皮细胞脱落,并破坏胃黏膜对酸的屏障作用,阻断维生素K在肝脏的作用,阻止凝血酶原在肝脏中的形成,引起出血性胃炎,促使胃出血加剧或导致胃穿孔等严重后果。
(10)磺胺类药物:酒与磺胺类药物同用会增强乙醇的精神毒性。而灰黄霉素与酒同用则易出现情绪异常及神经症状。酒与地高辛等洋地黄制剂同用,可因乙醇降低血钾浓度的作用,使机体对洋地黄药物的敏感性增强而导致中毒。
(11)甲氨蝶呤:酗酒会增加和诱发多种药物的毒副作用,酗酒者会发生酒精性肝炎,如再服用甲氨蝶呤会干扰胆碱合成,加重肝损伤,使谷丙转氨酶升高,引起肝昏迷和呼吸抑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