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社会学
性社会学 sociology of sex 主要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人类性现象中所反映的社会因素,以及研究人类性现象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作用和运行机制的学科。性科学和社会学的交叉学科。
发展史 可分为3个时期。
酝酿期 性社会学发展的准备阶段在20世纪之前。当时主要在3个方面有所进展:人类学家不但研究了原始人类的性关系,也部分地研究了他们的性行为;社会学家研究了当时欧美各国的娼妓和许多种性犯罪;心理学家已经发现人类性心理与社会条件之间的初级关系。
创立期 随着性学于1885年正式创立,从20世纪初到30年代末,性社会学也以一系列成果确立了自己作为分支学科的地位。当时主要的性社会学家及其研究成果有:德国学者I. 布洛赫是研究社会中的性现象的第一位大师。他的主要著作有:《我们时代的性生活及其与现代文明的关系》(1907年)、《梅毒的社会根源》、《妓女》(2卷本)、《论德·萨德》、《英国人的性生活》、《性制度病态的心理学研究》、《奇异性行为的人类学研究》等。在美国,先驱者G. V. 汉密尔顿向8万位已婚男女询问过400个关于性生活的问题,出版了资料书《婚姻调查》。另一位先驱者、妇科专家K. B. 戴维斯,首次调查研究了女性性问题的社会方面,并在1929年出版了《2200位女性的性生活中的诸因素》,他因此被认为是女性性学的开创者。在这段时间里,性社会学的最主要成果是提出、传播和得到公认:社会与性现象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从30年代末到50年代初,是性社会学创立自己的基本理论的时期。当时最著名的人物是德国的莱克。他研究了性现象与社会权力的关系,创立了性政治学。他的主要著作有:1932年的《青年的性权利》与《性道德的欺压》、1933年的《法西斯主义群众心理学》、1936年的《性革命:向着自我管理的性格结构前进》。另一位著名学者是美国的A. C. 金西。他经过大量的社会调查,出版了《金西报告:人类男性性行为》(1947年)与《人类女性性行为》(1953年)。他分析了人的社会化过程以及人们所处的不同社会阶层环境对于人的性行为方式、性高潮频率等性现象的重要作用。
当然,也有些后来的学者认为:莱克研究的真正对象并不是性现象,而是社会政治现象;金西实际上是开创了性学的社会调查学派,而不是社会学对于性现象的研究;所以性社会学本身在这段时期里实际上是停滞不前了。
发展期 从50年代初期开始是性社会学的发展时期。这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①关于性现象的社会调查报告不断地涌现,一般都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相对重要的成果有:亨特的《70年代的性行为》(1976年)、S. 海特加以总结的《红书杂志的性调查》(又译《海特性学报告》)、E. 劳曼等人的《性现象的社会组织》(1995年)。不过,由于研究者的学术背景不同,诸多的调查中有相当一部分很不符合社会调查的一般规范,使得其学术意义大打折扣。
②关于性现象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宏观研究和思辨研究不断地发展,对于人类认识和思考性现象发挥了较大作用。例如M. 马库塞的《爱欲与文明》、M. 福柯的《性史》等。但是也有些学者认为,这方面的成果一般都有哲学化的倾向,还是不归入性社会学为好。
③比较公认的和规范的性社会学的理论创建。1973年J. 加格农与西蒙合著的《性举止——性的社会组织》一书,首次系统地论述了人在性方面的社会化过程及其规律,指出所谓的性发育不仅仅是一个生理成长的过程,同时也是个人认同和归化于自己所处的社会的性文化的过程,而且后者往往更加重要。一般认为,这是性社会学自身理论的诞生。80年代,J. 莫尼出版了一系列著作,研究以往的性学概念和性学研究过程,是如何被社会文化所限定和影响的,代表作是《男人和女人,男孩和女孩》。一般认为,这标志着以心理学和生理学为主的经典性学开始包容性社会学,开始成为综合学科。1995年,劳曼、加格农等人出版了《性现象的社会组织》一书(俗称《芝加哥报告》),系统地创建了性现象的社会网络理论,并且以历史上首次美国全国随机抽样的面访调查的数据分析,验证了自己的理论。他们的理论基点在于,不再像以往的经典性学那样,把性现象仅仅看做个体化的产物,而是论证了人类性现象实际上发生于、存在于人与人的关系和互动之中,而许多人之间的关系与互动,就结成了整个社会的性现象的网络。这就是社会在性方面的组织。它的结构、功能、作用机制,对于个体的性现象所发挥的作用,比经典性学和以往的性社会学的认识,要强大和广泛得多。虽然这个研究成果还需要相当时间的考验,但是在性学界和社会学界,一般认为它可能标志着性社会学理论与应用的成熟,标志着性社会学这个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的牢固确立。
核心概念 性社会学的核心概念是性存在,大体上对应于英文中的sexuality一词。它是一个系统化的整体概念,至少包括3个子系统。①性的生物存在,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性”,是指以特定身心反应为基础、以高潮为中心和标志的一种生命现象及其表现过程;②性的心理存在,指人这个主体对于“性”的主动的或被动的感知、感受、解释等;③性的社会存在,指的是由社会所标定的具有性的性质的那些活动与过程。上述3个子系统加在一起,产生一个更大的系统,就是性存在。它可以概括为:在特定的社会时空中,以人的活动为载体所表现出来的、被认为是“性”的那些现象。
性存在的概念是性社会学赖以区别于性学其他领域的安身立命之本,性社会学研究与应用的基本角度与基本方法,也都是源出于此。例如在评价异性跳交谊舞是否属于性活动时,性生物学主要考察双方是否出现了特定的身心反应,性心理学主要测定双方是否具有性的意图与体验,性伦理学主要依据社会既有的定义来评价,而性社会学则把上述三方面的考察结果整合起来,测评一下该活动在性存在综合量表中或定性范围内,究竟处于何种水平上,然后才做出自己的判断。
基本假设 从性存在的核心概念出发,性社会学产生了自己的3个基本假设。①一切性的现象都是首先来源于并且最终实现于性的生物存在之中;②无论性的生物存在多么强大或虚弱,它都是经历过社会化的,都是性存在整体中的一种子系统或存在;③性存在是相对独立的,它必须区别于生殖过程、性别体系、爱情、婚姻和生命主体,但是后5种现象又构成性存在的最紧密相关物,共同形成性存在的支持系统。
出于上述第1个基本假设,性社会学首先应该防止自己被“非性化”。假如研究性关系但是并不以双方的具体性过程为起点和终点,那么只能是婚姻学、爱情学或者越轨社会学。同样,如果只调查性观念却并不深入到具体的性感受和性解释,也只能是一般社会心理学。显然,仅仅阐发道德却并不涉及性过程的“研究”,无论如何也不属于性社会学范畴。总之,仅仅研究性的社会问题不能自然而然地归入性社会学,要看它的研究对象是否真的是“性”或者性存在。从逻辑上讲,只有本体的性社会学发展到相应程度,对性的社会问题的研究才可能产生更深入的成果。
出于上述第2个基本假设,性社会学对于“性的生物同一性”或者“性本能”持批评态度。它认为一切“同一”和“规律”只存在于各种差异之中。它通常重视的差异有:性别、年龄、性指向、群体、阶层、婚姻状况和文化处境。因此,凡是从抽象的人性、生物性、审美、泛文化等等前提出发的议论,都无法纳入性社会学的范畴。
从第3个基本假设出发,许多时髦课题,例如避孕、妇女生育健康、性传播疾病、艾滋病、重婚纳妾、拐卖妇女等,如果没有把性存在作为相对独立物来研究,也不能说是性社会学。反之,如果只考察性本身的状况却不涉及相关物,例如仅仅进行关于性行为的调查,那也不是性社会学的研究。
基本理论 用于性社会学研究的最引人注目的基本理论有两种:第一种是70年代“性革命”后出现的性能量理论。它把性存在看做一种动态的、可测知的、具有能量意义的系统物。性的生物存在、心理存在和社会存在,都由于某些更深层的原因而产生着“能量”。经过聚合或抵消的运动,性存在每时每刻都处于不同的总体能量水平之上。这种动态变化就是某特定社会中性文化变迁的动因。因此在判定“性革命”的发展起伏时,无论用哪一种单因素作为标准(例如非婚性关系、性的公开化等等),都会以偏盖全,必须根据总人口的总体性能量水平的变化来做出判断。有的学者据此认为,其实根本就没有过什么“性革命”。另有学者则提出:“性革命”并没有“回潮”或“复归”,那只是大众传播媒介在“炒新闻”或“干预生活”。另一种基本理论是加格农等人创立的性网络理论。它的基本假设是:一个人跟不同的人发生性关系时,会有不同的性行为方式。因此这种理论的最小研究对象和基本调查单位并不是个人本身,而是多个人所组成的性关系网络。例如A与B性交过,B又与C性交过,而C则与D和E性交过,那么这5个人就形成一个性网络单位。其中任何一人的性实践与性态度,都必须放在这个网络中加以考察才能探索出其意义。这种理论被称为“艾滋病时代的性的社会组织学”。它强调性的人际关系与互动,因此正在被推广于预防艾滋病的工作中。它的主要研究成果是《芝加哥报告》。《芝加哥报告》见于1994年10月美国小布朗出版社出版的《性在美国》和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性存在的社会组织》。
总的来看,性社会学的成型理论尚不多见。因此对于中国学界来说,在本学科的初创阶段,主要应该是把一般社会学中的既有理论恰当地运用到对于性存在的研究中。例如,生命周期、代沟、社会化、符号互动等理论可以大体上归入同一类,用来研究那些与年龄和生命本体较紧密关联的性现象。对于性发育的问题,中国仍沿用传统的青春期划分法,把首次遗精和月经初潮作为初始标准。其实如果运用上述理论,完全可以加进心理发育和社会发育的因素,制订出全新的综合测定标准及其指标体系。由此而牵一发动全身,性社会学可以对性成熟、早恋、性活跃年龄段、性的更年期、性衰老等人们关心的现实问题,做出自己独有的解释与标定,进而为社会的性教育提供科学基础。
社会角色、社会冲突、两性差异等理论,可以用来研究性方面的性别现象以及性与性别之间的关系。例如,为什么女性性权利、婚内强奸及性骚扰等问题在发达国家讨论得热火朝天,而中国人却在关心“阴盛阳衰”、女性性冷淡、伪造处女膜等问题?恰当地运用社会学一般理论,我们完全可以避免只谈妇女不讲性别的常见偏差,既弄清女人的、也弄清男人的性存在,更弄清两者之间的关系。
结构功能、社会交换、宏观结构、符号互动等理论,首先非常适用于研究性的社会分层、性的亚文化现象、性的社会设置、性存在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这类宏观问题。但它们同时也很适用于微观研究,例如夫妻间性的权势关系、某种性行为的支持系统、非婚性行为的机制、性生活中的社会因素等。当然,这些理论在国际上最经常地被运用于研究那些性的“中层现象”,例如涉性的人际交往、性产业与色情文化、社区性环境、涉及传播疾病的性行为与性关系等。
总之,一般社会学的几乎所有理论都可以运用于研究几乎所有性现象,甚至包括阳痿、性变态等被认为是纯生物学或纯心理学意义上的现象,关键是必须用得恰当,必须有相应的发展。
发展前景 在西方,性社会学的发展主要受到3种社会力量的推动,因此可以据此估计出性社会学的大致的发展方向。
第1种推动来自女权主义的发展。女权主义者认为,以往的经典性学基本上是以男性为中心的或者是仅仅从男性的视角出发的,因此她们已经开始创建女性性学,并且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果。在这些成果里,大多数是属于社会科学领域的,许多是可以归入性社会学范畴的。例如在性方面女性与男性不同的社会化过程、男女的性现象具有不同的社会内涵和社会意义等。许多有关性社会学的学术著作和教科书,已经包容了女权主义的许多成果,预计这个趋势还将持续下去。
第2种推动来自社会学以及人类学的迅猛发展,也来自社会学与人类学开始更多地、更广泛地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产生了许多新的交叉学科。以《性现象的社会组织》一书为代表,经典社会学开始重视直接研究性现象,而不仅仅是研究性文化。健康人类学、社会医学等新兴的交叉学科,也正在把人类性现象和社会的性现象纳入自己的研究视野。国际上已经涌现了一批这样的成果,虽然它们仍然是分散的,但是在各自的学术领域中却都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因此,预计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之后,将会形成全面的综合,会进一步拓宽和深化性社会学的领域,促进整个学科的发展。
第3种推动来自社会对于预防艾滋病的重视。国际社会已经形成了一个基本共识:预防艾滋病的工作,更主要地应该依赖对于人的社会行为与社会关系的研究成果,而不仅仅是传统的医学或者流行病学的成果。例如,由于《性现象的社会组织》一书发现了众多个体的性行为实际上结成了社会网络,并且人们在这个网络中传递着对于性现象的认知和价值观,因此有人把这个成果称为“艾滋病时代的性学”。在艾滋病得以治疗之前,这个发展趋势还将持续下去。
(潘绥铭)
性的社会进化 social evolution of sexuality 主要由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性方面的变化。人类目前的性的状态是从动物界进化而来的。这种进化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自然的进化,例如性器官构造的进化等。另一个则是社会的进化。
性的社会进化可以分成3个方面来看。
①人类性功能的进化。这方面的主要表现是:发情期的消失、女性性进化、性高潮和非生殖性行为的出现等。
②人类的性活动方式日益丰富多样。这首先表现为,由于人类开始自觉地从事社会生产,人类就不得不开始直立行走,因此人类的性交方式开始以男女面对面的性交为主,而所有四肢行走的哺乳动物,几乎都是雄性采用阴茎从后面插入雌性阴道的性交方式,至少也是以这种方式为主。人类的面对面性交方式,至少使人类的性活动具有了这样几个与其他动物有着本质区别的特征:其一,只有在面对面的性交中,人类的女性才能与男性一样,解放了自己的双手,因此在客观上具有了抗拒那些违背自己意愿的性交的可能性。正是由于这种可能性的客观存在,在人类发展的各个时期里,虽然对于强奸行为的处罚有着不同的规定,但是对于强奸行为的定义却是一样的:凡是违背女性的主观意愿,强制进行的性交,都是强奸行为。其二,只有在面对面的性交里,人类的男女双方才有可能运用双手和口舌,充分地爱抚和刺激对方的身体。这在客观上促使人类体表的性感区和敏感部位(见女性性感区、男性性感区)更加发达,更加敏锐,也促使人类性感区的类型更加多样,数量更多,分布范围更广。其三,只有在面对面的性交里,男女双方才可能更多地、更充分地运用表情、神态、举止和语言来进行心理和情感的交流,才有可能创造出人类所独有的爱情和对于性活动的审美。其四,只有在面对面的性交里,人类接受性刺激和输出性刺激的途径,才可能从哺乳动物那种以嗅觉为主转变成人类的以视觉和综合心理感受为主。这也是人类所独有的爱情的根基之一。其五,只有在面对面的性交里,人类才能把某个特定的对方与整个异性群体严格地区分开来,才能更充分地识别个体并且更深切地感受对方的与众不同之处,才能对某个特定的对方产生最为强烈的被吸引感、爱慕和依恋。这一切都强化了人类所独有的、对于独特的性交对象的选择能力,因此人类才可能出现一对一的爱情和后来的专偶制婚姻。
③由于人类必须组成社会才能顺利地进行物质再生产和人口再生产,因此人与人之间的性关系就成为人类供养制的核心纽带。正是由于人类的性关系处于这样一种社会位置上,人类才可能而且有必要发展出一整套性道德。
(郭大平 郎可华)
发情期 oestrus 动物在一年中有性要求并进行交配的特定时期。发情期现象在哺乳动物中很普遍,许多动物只有在一年中的某个季节里,比如春季或秋季,才会发情(见图)。但是人类已不存在这种发情期的现象。它的进化过程是:在哺乳动物中的猿科动物里,发情期就已经不是根据季节出现,而是出现于月经周期中的某些天。比如罗猴、狒狒,它们的月经周期大约为30天,发情期是10天左右,在其他的日子里则不发情。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大约在100万年前的猿人阶段的原始群时期,人类的发情期消失了。所谓消失,意谓着在一年中的任何一个季节里,在女性月经周期的任何一天当中,人类男女两性都可以产生性要求。人类女性还或多或少地保留着一点点发情期的遗迹,即在月经周期的某些天里,一些女性的性欲可能更加强烈一些,而在另一些日子里,性欲则相对地微弱。但是这仅仅是性欲强度上的区别,而不是动物那种完全不能发情的现象。男性发情期的消失更为明显,他们已不存在这种周期现象了。
发情期的狮子
发情期的消失产生了这样几种结果:①人类的受孕机会远远高于其他动物。因为人类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性交,女性受孕的机会也相对地大大增加,从而使人类的繁衍和数量扩大都远远超过其他动物。②由于女性没有发情期,所以她们的性意愿也就获得了独立性和不可侵犯性。这是因为,在动物界里,雌性动物既然只有在发情期里才会产生性要求,那么对雄性而言,当自己产生了性要求而雌性却并没有性要求时,他们就只好迫使雌性接受自己。因此,雄性强制雌性进行性交就是天经地义的,甚至是迫不得已的。但是人类女性也像男性一样,已经不存在发情期,随时可以产生性欲并且进行性交。因此,在男性提出性要求时,女性是否具有进行性交的主观意愿就变得十分重要了。正是由于发情期的消失使人类女性具有了独立和不可侵犯的性意愿,所以虽然古往今来各个民族对于处罚强奸行为的具体规定有所不同,但是对于强奸一词的定义,各民族在各历史时期里的规定却大致相同:违背女性的主观意愿而进行的性交就是强奸。③由于人类的发情期消失了,人类的性活动总量就远远超过了任何一种动物。人类的性活动方式和性方面的情感活动也逐渐地发展和丰富起来。如果人类的性活动仍然受到发情期的限制,就不可能创造出如此丰富的性文化。(见人类性文化史)
(郭大平)(www.xing528.com)
性等级 sexual hierarchy 一些动物中所存在的那种群体成员被划分成不同的等级,每个等级占有不同的性交机会的现象。在那些存在着性等级现象的动物群体里,例如猿科动物,处于不同等级之中的雄性成员,与雌性交配的权力和机会都是不一样的。群体中最强壮的雄性首领,占有了与大多数雌性成员进行交配的权力和机会。但是这种权力不同于性独霸或性垄断。动物学家研究发现,最强壮的雄性首领并不占有与群体内所有雌性的交配权力,往往也并不把所有其他雄性排除在交配之外。它只是占有大多数的权力和机会,其他雄性也可以得到一些交配机会,只是相对地较少。群体内的所有雄性成员,实际上是在交配的权力和机会方面,被分成了不同的等级。雄性首领所占有的,实际上只是交配的优先权,而不是绝对的排他权。
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性等级现象依然客观存在,它不是由人为划分形成的,但是这种性等级已经不再是仅仅依据生理上的强壮程度。在人类最早的社会形态中,最雄壮的和最强健的男性,性等级也最高。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生理上的优越逐渐被财富、地位、声望等条件所替代。区分性等级的标准和条件,逐渐脱离原有的动物基础,而且人类女性也逐渐地获得了越来越多的主动选择的权力和机会。
性等级的存在和区分标准的变化,使人类的婚姻产生了不同的历史形式。在依据生理强壮程度区分性等级的时代,大多数男人与女人都不可能拥有结婚的机会。在后来的农业社会里,性等级的区分主要以财产数量为依据,因此婚姻的实质也是一种买卖和占有。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后,性等级日益依据个人的多方面条件而定,而不仅仅是由财富决定。
(郭大平)
性垄断 sexual monopoly 权势者对人们正当的性交往、性逸乐与各类健康的性文化享受权的剥夺,甚至剥夺被统治者的婚配权,而性垄断者对以上诸权利则尽情而无节制地享用。宗教的创始人及虔诚信徒是对自身与他人各种性权利的双向剥夺,故不属于性垄断范畴。在夫权社会里,男人往往剥夺女人的某些性权利,但男人必须与女人配合方可达成充分的性逸乐,因此,夫权也不属性垄断而只是把女子财产化的性奴役、性专用。人类社会中完全的性垄断,即对性权利的彻底剥夺往往出现在一个相对比较小的范围内,如某些奴隶主属下的奴隶。被允许生育后代从而为奴隶主提供后继劳动力的奴隶还不在此例。在较大范围内的性垄断,多表现在某一领域或多个领域,如自由婚配权、性文艺的享受权等。性垄断在封建社会是统治阶级对平民百姓实行愚民政策的重要内容,其显著特点是性垄断者表面“圣洁”、口头“高尚”与心理歹毒、行为淫荡的并存。
垄断形式 强有力的典论恐吓 欧洲封建统治者和伪宗教极力把性享受贬值,向人民灌输性耻感和性罪感。中国封建统治者,特别是道学家,则创制了“万恶淫为首”和克己寡欲的信条,对人民进行性恐吓和性控制。他们一面宣扬女子“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一面姬妾成群、冶游嫖娼。他们在提倡“风化”的同时,上至皇帝、宰相、节度使,下至庶僚小官,争相狎妓。
严格限制异性接触 道学家强调“男女授受不亲”,详细规定了男女“不同席”、“不共食”、“不杂坐”、“不同椸枷”、“不同中栉”,“不亲授”、“叔嫂不通问”、“诸母不漱裳”和“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非受币,不交不亲”等禁令。《女论语》甚至规定“内外各处,男女异群,不窥壁外,不出外庭。出必掩面,窥必藏形,男非眷属,互不通名”,而性垄断者却可以抢掠美女,调笑奴婢。
刻意控制婚姻的缔结与解除 性垄断者自己都体验过男欢女爱的精神逸乐,但他们却制定了严格的条律,剥夺了男女的自由相恋权、婚姻缔结权和解除权。漫长的封建时代,男女成婚必须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于是“棒打鸳鸯”和“捆绑夫妻”比比皆是。夫妻间既然无爱情可言,自然也就无性的乐趣,性权利被残酷地剥夺了。可以说,剥夺男女的恋爱权,有意限制离婚权(特别是女子一方提出离婚的权利),造就一对对的被剥夺了爱情的僵死婚姻,是性垄断者实行性垄断的主要手段。平民百姓夫死不得改嫁、妇死无力再娶,而帝王却可拥有宫、嫔、妃等妻妾上百、上千人,大小官员也可妻妾成群。
全面剥夺性文艺的欣赏权 古时历代统治者都是性歌舞、性文学、性图画(春宫画)、性文艺品的陶醉者与聚敛人,商纣王令乐师师延为他制作、演奏“迷魂淫魄之曲,以欢修夜之娱”。秦始皇则令俊男美女赤裸当众交媾,以泄性欲。隋炀帝的“迷楼”不仅广置铜镜,且存放大量春宫画。而后世的名著《西厢记》、《红楼梦》等书却被加上“诲淫”罪名被查禁。英国劳伦斯的《查太莱夫人的情人》甚至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也一度被列为禁书。
压制对性科学性逸乐的认知和探索 封建统治者谙知性的无限乐趣,不仅有术士、方家指导,通过炼丹、采补纵欲,如历代皇帝的春药服用,而且变换花样地宣泄淫欲,如隋炀帝的“任意车”,可以使他在车中任意摧残被缚住手脚的少女。对于平民百姓,则极力封锁性乐知识,不让人民享受性逸乐。所以,历代统治者将《素女经》、《玉房秘诀》、《玉房指要》据为己有,而不让流传,这便是此类书散失、难寻的重要原因。国外也剥夺过人民对性的认知与探索权,如英国1857年的《坎贝尔法》规定,性科学应被禁止。桑格夫人写的一本宣传节育的书,被冠以“淫秽”而遭起诉。H. H. 霭理士的《性心理学研究录》曾被认为触犯法律而遭禁。S. 弗洛伊德受到的辱骂更为严重。美国J. B. 华生的性实验也遭谴责,而上层人物的性紊乱与性放纵是很普遍的。当然,对于真正的淫秽性文化的抵制,就不属于性垄断的范围了。
心理动机 愚民政策的需要 封建统治者的统治要诀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知”不仅指对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认知,也包括对性的认知。平民百姓对性越无知、越愚昧越便于统治。
性享受独占欲的满足 性垄断者充分得到了平民得不到的心理上的、肉体上的各种性享受,他们是绝不想让这些性乐趣被平民百姓也享有的,正如他们聚敛财宝一样,强烈的独占欲自然使他们坚持性垄断。
社会效果 性垄断是性等级发展的极至。其结果会加强社会的等级观念和愚昧状态,甚至造成被垄断、被剥夺者的自卑心理,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但是,性垄断往往滋生出因性压抑而致的色情、淫乱活动,以及由性愚昧而致的强奸、乱伦。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社会终将彻底扫除性垄断。
(汤 笑)
供养制 support system 人类社会为了保证人口繁衍而对养育后代所规定的一整套社会制度。它的最主要内容就是:规定成年男女各自在养育后代方面的权利和义务,设置关于下一代人口如何成为成年人的各种规定。
这种关于供养的社会制度,是人类迄今为止一切性行为道德、性关系规范和家庭制度的根本基础。在现代工业社会之前,所有民族的供养制都是把养育孩子作为成年男女一切相互关系的中心,作为代际关系的中心。人类在性、爱情、婚姻、家庭等诸方面的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个中心而运行而发展的。但是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人类养育后代的职责和相应的工作,越来越多地从个体移交给社会。因此人类的性、爱情、婚姻和家庭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人类进化之初,性行为的发生和性关系的建立,不仅仅是由于生理的驱动,也不仅仅是为了生儿育女;而是由于当时的社会生产水平非常低下,客观上要求人们把互相提供性交机会作为最主要的人际关系的纽带,以便将男女两大性别的成年人与孩子联系在一起。这样,群体的后代才可能被养育成新的成年人,才能使社会得以运转,人类得以繁衍。
人类最初的供养制,是原始时期所存在的生殖器崇拜(见女性生殖器崇拜、男性生殖器崇拜)、性交崇拜、性高潮崇拜、生殖崇拜和养母崇拜的基础。儿童、青少年、青年和成年人通过各种性崇拜的仪式,逐步认同自己在供养制中所处的地位和应该扮演的角色,逐步认同各种代际的和人际的社会关系。这后来就发展为人类的婚姻、家庭和亲属制度。
在最初的供养制里,人类产生了乱伦禁忌。这是人类的第一个性道德准则,而且是人类以后所发展出的一切性道德的根基。
原始时期的供养制有两种形式:①内供养制,即一个相对封闭的群体之内,对于成年男人、成年女人、未成年的孩子这三者之间的供养关系的社会规范。它开始于人类的狩猎时代。②互供养制,即存在于多个群体之间的相互供养关系。它出现得晚一些。它的出现,是由于单独的群体很难扩大再生产,养育后代的工作很容易被各种天灾人祸所破坏,因此各个群体之间,出于生存和繁衍的客观需要,产生了互供养制。互供养制扩大了人类性关系的范围,因此各个群体内的性道德和性文化才能逐渐交流与融合,形成某个社会的整体上的性方面的制度。
(郭大平 高 昆)
女性性进化 women's sexual evolution 在人类的性进化过程中,女性的性进化是决定性的方面。这是因为,动物中雄性的性进化,在达到爬行纲动物的阶段后,就日益缓慢下来,但是雌性的进化却是在从猿向人转变的过程中才开始的。人类的性之所以会呈现为目前的状况,主要应该归功于女性的性进化。
女性的性进化主要表现在以下这些方面:①人类女性的发情期已经消失。②人类女性的乳房与雌性动物的乳房不同。首先,女性的乳房是从青春期伊始就开始发育,而且即使到生命终止也不会回缩,仅仅是萎缩而已。雌性动物的乳房却只有在哺乳期内才发育,一旦哺乳结束,乳房就会回缩。其次,人类女性的乳头和乳房是重要的女性性感区之一,而雌性动物的乳头和乳房却并不具有接受性刺激的功能。因此,人类女性的乳房已经不仅仅是哺乳器官,不仅仅是为了哺育后代。女性乳房同时也是性器官之一,不仅具有接受性刺激的功能,而且也具有输出性刺激的功能。③人类女性的阴蒂比雌性动物更加发达,而且成为最重要的性敏感部位。在理论上,仅仅刺激阴蒂就可以使女性达到性高潮。所有的雌性动物都不具备这样的功能。④女性性进化的最主要特征是开始出现性高潮(见性高潮期)。这种现象在其他哺乳动物中少见或基本没有。人类女性具有连续多次获得性高潮的客观能力,而且没有生理上的性不应期。因此,女性绝不仅仅是生儿育女的工具,女性也有性欲、性快感和性乐趣,也与男性一样拥有性权利。
(郭大平)
非生殖的性行为 non-reproductive sexual behavior 非生殖的性行为可以从性行为的目的与方式两方面来看。
不论行为主体在主观上抱着何种目的,从客观上来看,性行为总是会产生一些具有必然性的结果,这就是性行为的客观目的。在进化过程中,人类性行为与其他动物的性行为的根本区别是:动物的性行为在客观上仅仅是为了造成生殖的结果,因为动物并没有性高潮现象。它们的性行为在客观上不可能具有任何别的目的。但是人类的性行为的客观目的却不仅仅是为了生殖,更主要的是为了产生性高潮。这是因为人类不仅具有产生性高潮的功能,而且一切性行为中所产生的性刺激,实际上都是在不断地促进和提高性反应的强度,直到性高潮出现。尽管在人类的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在每次性行为里都可以达到性高潮,但是在生理的客观过程中,人们无法否认,人类的性高潮先于受孕而出现,多于受孕而存在,而且在性高潮与受孕之间也没有任何必然的联系。因此,人类的性高潮是独立于受孕的。人类性行为的客观目的只能是首先为了达到性高潮,而受孕并不是性行为的必然结果。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人类性行为可以是,而且常常是并非为了生殖的。(见性目的)
从性行为的方式来看,在人类的所有性行为当中,只有阴茎插入阴道的、不采取避孕措施的性行为,才与生殖有一定的联系。但是这种联系并不是必然的,因为每次性交并不一定都能使女性受孕。除了阴茎插入阴道的性交,人类还有许多其他性行为方式,例如针对性敏感部位的各种手刺激和口刺激。这些方式不仅在种类上占大多数,而且没有一种可以在客观上造成受孕的结果。这些性行为方式完全脱离整个生殖过程,并不带来生殖的结果,因此,除了阴茎插入阴道而且不采取避孕措施的性交以外,人类的所有其他性行为方式实际上都是非生殖的性行为。
具有从事非生殖的性行为的能力,这是人类与其他动物的一个本质区别。非生殖的性行为对于人类的性进化发挥过巨大的作用。它使人类的性行为的本质和意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使性行为脱离了纯粹为了生殖的目的,使人类的性行为方式发展得日益丰富多采。因此,只有人类的抚摸、接吻等性行为才具有客观上的正当性与合理性。非生殖性行为使人类的性行为越来越脱离具体的功利目的,而越来越具有情感交流的意义,人类也才可能从这些行为中,逐渐产生出人类所独有的性爱。
(郭大平 高 昆)
性洁净观 idea of sexual clean 源于男女不平等以及历史上的婚姻形式,而将性的各种现象和表现划分为“干净”和“肮脏”的观念。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种很重要、很久远的性观念。这种性观念认为,人类应该仅仅接受那些“干净的”性,应该拒绝甚至消除那些“肮脏的”性。
这是一种错误的性观念,因为它并不是根据卫生的标准,而是根据某些性道德标准来评价和划分人类的性现象和性行为。从卫生的角度来看,只有那些不加清洗或者消毒程度不够,因而有可能带来各种感染与疾病的性现象与性行为,才真正是不洁净的。但是人类历史上的这种性的洁净观,却恰恰产生和流传于人类卫生知识极端贫乏的早期社会之中,因此它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当时社会的性道德,而不是为了保持和增进人类的健康。
性洁净观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男女不平等,另一个是历史上的婚姻形式。
由于男女不平等的出现而产生的性洁净观有:认为女性的经血是脏的、来月经的女性是脏的、女性的生殖器和分泌物是脏的、女性主动提出性要求或者在性生活中的主动是丑恶的、女性的性高潮状态是丑陋的、某些女性处于积极态势的性交体位或者性行为方式是丑陋的等等。由于传统社会的长期灌输,不仅很多男性信奉这种性的洁净观,而且许多女性也信以为真,造成她们在性方面的自卑和消极。
性的洁净观也来源于历史上的婚姻形式。自从人类出现了以财产占有为基础和核心的专偶制婚姻以后,传统社会就把一切非婚性行为和违反社会规范的性行为统统视为肮脏的、不纯净的,把社会允许的和赞许的性行为视为纯净的。这方面的主要表现有:认为“失贞”者的身体和性器官都是不洁净的,认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的一切性关系里的一切性行为都是脏的,认为一切不被传统社会所接受的性反应现象和性兴奋的表现都是丑陋的等等。男女两性中都有许多人信奉这些观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这些观念也已经产生了很大变化。某些过去被人们认为是脏或者丑陋的性现象或者性事物,现在则被人们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刻地运用卫生的和科学的标准来评价。
(郭大平 高 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