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肿瘤 neoplasms of vulva 阴阜、大阴唇、小阴唇、阴蒂和前庭(包括尿道口、前庭大腺、阴道口和处女膜)部位的皮肤、粘膜、腺体和结缔组织发生的良性肿痛和恶性肿瘤。这些肿瘤中,以发生在皮肤和粘膜并与性传播有关的外阴鳞状上皮癌为常见。
外阴鳞状上皮癌,简称鳞癌,是最常见的外阴癌瘤,约占外阴恶性肿瘤的92%。一般认为外阴鳞癌的发展过程均由上皮内肿瘤经微小浸润到浸润癌。外阴浸润性鳞癌好发于绝经期后的妇女,发病率随年龄增加,呈倍数增长。诊断时的平均年龄,中国为50岁,国外为60岁。在有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的人群中,早期浸润癌可发生在30岁左右。外阴鳞状细胞表皮内肿瘤,常见年龄在28~35岁之间。
病因 至今未完全弄清,但经近几十年的研究已寻找出一些与病因有关的因素。①性传播疾病。长期以来,认为外阴鳞状细胞表皮内肿瘤与性传播疾病有关。性传播疾病,如尖锐湿疣、淋病、梅毒和阴道滴虫病与外阴表皮内肿瘤共存率高达62%。②病毒感染。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可引起女性下生殖道多中心的感染。经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核酸杂交技术的研究,通过电子显微镜的观察HPV16的去氧核酸(DNA)在外阴表皮内肿瘤中的检出率达60%~85%,其中以HPV16型为主。HPV16型感染的组织学图像显示出肿瘤增生,且易发展为浸润癌,而引起尖锐湿疣的HPV6和11型,则导致细胞的病变,常可自然消退或较长期的稳定。③免疫功能。机体的免疫功能低下或损害可能导致本癌瘤的发生。如肾移植、红斑狼疮、淋巴增生性疾病和妊娠者,外阴表皮内肿瘤的发生率较高。④外阴慢性皮肤疾病。外阴营养不良和外阴湿疣为慢性皮肤疾病,但均可能发展为外阴鳞癌。其癌变率前者约为42%,后者为5%。
症状 绝大多数患者,在病变发生之前或同时有瘙痒症状,近一半的病人有5年以上的外阴瘙痒病史,瘙痒以晚间为重。因抓搔致外阴表皮剥脱,更加重此症状。瘙痒的原因主要是外阴慢性病灶所引起,如外阴营养不良等。随病情的发展可能出现局部病灶的疼痛、出血和转移灶的相应症状。约有10%的外阴微小浸润癌可无症状。
体征 病灶以大、小阴唇常见,阴蒂次之,尿道口及其周围少见。外阴癌灶多变,直径大小可从0.5厘米到8厘米。癌灶早期可呈斑块状或乳头状,中、晚期可呈菜花状和溃疡状。颜色可呈白色、灰色、粉红色或有黑色素沉着。表面既可干燥和洁净,亦可有分泌物和坏死。癌灶既可单发,亦可多发,多灶性癌占外阴癌的1/4左右。
治疗 主要有两条治疗原则。①按病期不同治疗方法有所变化。外阴表皮内肿瘤治疗方法较多,主要有药物、激光和手术3种疗法。采用哪一方法,取决于外阴病灶的范围。药物治疗是用5%5-氟尿嘧啶软膏涂于外阴病灶,其疗效可从无效到70%完全消退,一般认为失败率可达50%;二氧化碳激光治疗能保留外阴的外观,疗效也较好,但亦有约1/3的局部复发率;对药物治疗失败、病灶较广泛或复发性外阴表皮内肿瘤,可考虑手术切除。②外阴浸润癌的治疗以手术为主,中晚期癌或癌组织分化较差者,需佐以放射治疗或抗癌化疗。对免疫功能低下或受损害者应佐以提高免疫功能的治疗。早期外阴癌术式变化较多,在不影响疗效的前提下行适度手术,以保持外阴外观和功能的完整性,使患者术后心理能得以平衡。中晚期外阴癌均行外阴广泛切除及双侧腹股沟和盆腔淋巴结切除术。凡术后腹股沟深淋巴结、盆髂淋巴有转移者,需补充盆髂野的体外放疗。外阴癌灶太大时可行术前放疗。对不宜手术的早期癌,亦可行放射治疗。外阴癌对抗癌化疗不太敏感,但如采用盆腔动脉灌注抗癌药,使局部药物浓度增高,对外阴癌灶太大者可使癌灶缩小,以利手术进行。对一些癌灶组织分化较差者,辅以此法,也能提高疗效。药物多采用平阳霉素、顺氯氨铂、阿霉素等。
预防 外阴癌属表皮癌的一种特殊类型。一般在发生癌变前,均有一段较长期的外阴表皮疾患,如外阴营养不良和湿疣等,只要及时医治,就能达到预防的目的。即使对部分组织分化较差、发展较快的癌灶,只要能提高警惕,及时诊断,也可早期发现,及时治疗,预后极好。
从理论上讲,外阴表皮内肿瘤100%能治好,而浸润鳞癌总的5年生存率为68.9%,其中Ⅰ期91.1%,Ⅱ期80.9%,Ⅲ期48.4%,Ⅳ期15.3%。
(李孟达)
阴道肿瘤 neoplasms of vagina 阴道壁中任何组织发生的良性或恶性肿瘤。均较少见。其中恶性肿瘤约占妇科恶性肿瘤的2%。阴道良性肿瘤包括:副中肾管囊肿、中肾管囊肿、纤维瘤和平滑肌瘤等,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恶性肿瘤包括:阴道鳞状上皮癌、恶性黑色素瘤、葡萄状肉瘤、内胚窦瘤、纤维肉瘤、平滑肌肉瘤、淋巴肉瘤和血管肉瘤等。不同类型的阴道恶性肿瘤,依年龄分布有所不同。婴幼儿好发内胚窦瘤和葡萄状肉瘤,青春期好发腺癌和葡萄状肉瘤,生育年龄好发平滑肌肉瘤,老年妇女以鳞状上皮癌、恶性黑色素瘤常见。这些肿瘤中以阴道鳞状上皮癌最常见。
阴道鳞状上皮癌 简称鳞癌,是阴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阴道恶性肿瘤的93%。好发于高年组的妇女,发病年龄高峰在60岁,占半数。一般认为,阴道鳞癌可能均有由上皮内肿瘤期经微小浸润癌到浸润癌的全过程。
病因 阴道鳞癌的病因未明,但流行病学资料表明与如下因素有关。①病毒感染。人乳头状瘤病毒在宫颈癌的病因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而约有1%~3%的宫颈癌患者可同时或迟些发生阴道癌。因此,乳头状瘤病毒,尤其是16型和18型可能被认为是此癌瘤的启动因子。②雌激素缺乏。阴道鳞癌好发于年迈的妇女,可能是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低下,导致阴道粘膜上皮萎缩,为致癌因子创造了有利的条件。③盆腔放射治疗。约20%的阴道癌曾经有盆腔放射治疗史。大宗资料表明,放射治疗后的宫颈癌约有0.18%~1.54%发生阴道癌。一般认为,宫颈癌放射治疗后10~40年,可发生阴道细胞结构不良或阴道癌。40岁以下经盆腔放疗的妇女,阴道癌的发生率较高。④免疫抑制。凡先天或后天获得性的免疫抑制患者,阴道癌的发生率较高。
症状 阴道上皮内肿瘤早期可无明显的症状,或仅有阴道分泌物增多和接触性出血。随着病情发展为临床浸润癌时,可出现阴道无痛性出血和排恶臭液。当肿瘤向周围器官或组织扩展时,可出现相应的症状。
体征 阴道鳞癌好发于阴道上1/3段的后壁和下1/3段的前壁(所谓“上”指靠近子宫端,“下”指近阴道口端)。阴道上皮内肿瘤或早期浸润癌病灶表现为糜烂状。浸润性阴道癌灶多为外生型,以乳头状或菜花状常见,但也可以溃疡状和粘膜下扁平的病灶出现。早期病灶较为局限,较晚期可出现全阴道、阴道旁、主韧带或邻近器官(尿道、直肠)的浸润和腹股沟、锁骨上淋巴结的转移。
诊断 阴道鳞癌位体表腔内,只需用简单的器械就可窥视全貌,对一般的浸润癌,诊断并不困难。但阴道上皮内肿瘤或早期浸润癌,癌灶不明显或曾行全宫切除术后,于阴道残端两角发生的癌,诊断上均较为困难,必须仔细观察和借助于阴道镜或碘溶液涂布于阴道壁后才能发现异常。凡可疑处均需行细胞学检查和取活检以确诊。
治疗 主要有两种情况。
阴道上皮内肿瘤的治疗 以药物、激光烧灼和腔内放疗等局部治疗为主。①雌激素治疗。阴道上皮内肿瘤的诱因,可能与雌激素的缺乏有关。临床上阴道内使用雌激素,可使鳞状上皮向成熟方向转化。早期阴道上皮内肿瘤灶可能会逆转。方法:将雌激素软膏涂于阴道内部,每3晚一次,连用3~6个月。治疗期间定期做阴道细胞学检查,以观察疗效,如无好转,应改用其他方法治疗。②局部抗癌化疗。将5%5-氟尿嘧啶(5-Fu)软膏置阴道内,每次量相当于1.5~2克的5-氟尿嘧啶。连续5~6次为一疗程,可多疗程应用。使用该药膏时,用凡士林软膏或锌氧膏保护外阴皮肤。有效率可达80%左右。③二氧化碳激光治疗。治疗时应掌握激光烧灼的深度不超过1毫米。为不损伤邻近器官,可于病灶基底注射生理盐水或利多卡因,使上皮层与其下组织分离。治疗时应停止性生活,直至阴道上皮愈合。此法治疗成功率达80%左右。④放射治疗。对年老、体弱、无性生活要求者,可采用腔内放射治疗。对肿瘤放射剂量为80戈瑞,其疗效与宫颈癌类似。此方法常并发阴道狭窄和使卵巢功能受影响。凡既往有过盆腔放射治疗者,使用本法应特别小心,以免放射治疗剂量过大导致严重并发症——直肠阴道瘘、膀胱阴道瘘或严重组织放射性坏死。
阴道浸润性鳞癌的治疗 以放射治疗和手术治疗为主,抗癌化疗仅作为治疗中的一种辅助手段。①放射治疗。为阴道浸润性鳞癌最常用的手段。除早期微小浸润癌仅行阴道内放射治疗原发灶外,其他浸润癌均易针对其可能转移的区域进行体外髂盆淋巴区的放疗。放疗剂量阴道腔内为70~80戈瑞,髂盆区为45~55戈瑞左右。阴道鳞癌放疗总的5年生存率为69%,其中0~Ⅰ期为90%,Ⅱ期50%,Ⅲ期为40%,Ⅳ期效果差。②手术治疗。按阴道病灶部位的不同采用的术式有所不同。凡癌灶位于阴道上1/3段者,行全宫、阴道大部分切除和双侧盆髂淋巴清除术;凡癌灶位于阴道中段者,行全宫、全阴道切除及双腹股沟和双盆髂淋巴清除术。凡癌灶位于阴道下1/3段者,行外阴、阴道中段和下段切除术和双腹股沟淋巴清除术。这些手术,难度较大,应严格选择病例。③抗癌化疗。较晚期的阴道鳞癌,可采用盆腔动脉灌注抗癌药物,结合放射治疗或手术治疗以提高疗效。有效的药物有顺氯氨铂、碳铂、博莱霉素、丝裂霉素和长春新碱等。
预防 阴道鳞癌位于体表腔内,易于发现。中老年妇女,定期行妇科普查,可疑病例行阴道细胞学检查能发现早期癌。凡有因雌激素水平低下,致老年性阴道炎者,应予雌激素治疗;凡有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者,应做针对性治疗,可望阻止本癌瘤的发生。
(李孟达)
子宫颈肿瘤 neoplasms of cervix 子宫颈部的肿瘤。分良性和恶性两大类。良性有宫颈平滑肌瘤、乳头状瘤和乳头状纤维瘤;恶性有宫颈上皮癌、恶性黑色素瘤和肉瘤。其中以来自披覆上皮(鳞状上皮和腺上皮)的子宫颈癌瘤最为常见。
子宫颈癌是世界上女性常见的癌瘤之一,约占女性全身恶性肿瘤的11%,仅次于乳腺癌和大肠癌。世界上高发区在中美洲(发病率约27/10万)、东亚(26/10万)、中国(29/10万),低发区在犹太人和穆期林教徒的居住区(4.2/10万)。
病因 子宫颈癌的病因虽未揭晓,但引起宫颈癌的高危因素已较明了。这些因素与个人卫生,特别是性卫生、生育情况等有较密切的关系。
婚姻和生育因素 子宫颈癌,尤其是鳞癌,好发于早婚、杂乱的性生活、早龄初产、多产和性器官卫生不良者。①婚姻。子宫颈癌患者绝大部分为已婚妇女,未婚女子极为罕见。首次性生活的年龄和性对象的数量与宫颈癌有重要关系。结婚年龄较轻,性对象越多,子宫颈癌的发生相对危险性越高。据统计,宫颈癌发生率如下:结婚年龄小于或等于17岁者为结婚年龄大于或等于21岁的1.5倍。性对象多于3个以上的人,是性对象为1~2个的人的3~4倍。娼妓为正常人的4倍,患梅毒的娼妓为正常人的6倍。②生育因素。初产年龄早者,宫颈癌发生率较高。产次与宫颈癌的关系虽有争论,但可以肯定生育次数越多,宫颈受损伤机会越高,致炎症机会越高,长期反复的慢性炎症,诱发癌的机会也就越高。
病毒感染因素 子宫颈癌病毒病因的研究已取得了进展。已证明,Ⅱ型单纯疱疹病毒、人乳头状瘤病毒和巨细胞病毒在女性生殖道感染率高。在宫颈癌组织培养中,可分离出这些病毒或发现病毒颗粒。通过核酸杂交,可在宫颈癌组织中检出这些病毒的DNA。血清流行病学的检测发现,宫颈癌患者这些病毒的相应抗体增高。实验亦证明,这些病毒足以诱发正常细胞染色体的畸变和阻碍DNA的正常修复,使正常细胞转化为肿瘤细胞。这些病毒可能为宫颈癌形成中的始动因子,但要确认它们为宫颈癌的病因还欠缺可靠的证据。
症状 病发早期表现为白带增多和接触性(性交后)少量的阴道流血。这是由于宫颈腺体受癌灶刺激,分泌亢进和癌灶脱落所致。随着病情的发展,阴道可不规则或持续排臭肉味液和流血。同时,可伴有下腹、臀部、腰骶部的疼痛。此多为宫颈癌合并感染或宫腔积液(可伴有发热)和盆腔神经受癌灶压迫或侵犯所引起。
体征 子宫颈原位癌或早期浸润癌,宫颈上可出现小溃疡或乳头状病灶,与宫颈糜烂或乳头状增生的慢性宫颈炎难以鉴别。但癌灶质脆,再生血管多,触之易出血,此征应予重视。随着病情发展,如癌灶向外生长,可形成菜花状;癌灶向内生长,可形成溃疡或结节状;至晚期,癌组织向宫颈深层浸润和癌组织大量脱落致形成空洞状。此外,宫颈癌灶可直接蔓延至阴道、宫颈旁组织、宫腔、膀胱和直肠。宫颈癌灶发展时,侵及宫颈组织中的淋巴管,可发生宫旁、盆腔、腹主动脉和锁骨上等处的淋巴结的转移。
诊断 依据病史、症状和体征对中期、晚期癌的诊断并不困难。但对早期宫颈癌与慢性子宫颈炎,特别是宫颈糜烂难以鉴别,需行阴道细胞学涂片检查或病理活检以鉴别。阴道细胞学涂片检查非但可发现宫颈原位癌、早期浸润癌,还可发现其癌前病变——宫颈不典型增生。诚然,任何期别的宫颈癌均需在治疗前行病理检查以确诊。为保证病理活检的准确性,可借助碘试验、苏木素液试验、三苯四氮戊试验和阴道镜以鉴别不正常的宫颈上皮,于该处进行活检。
治疗 子宫颈癌的治疗方法有:手术、放射治疗、抗癌药物和中医中药治疗。这些方法的选用是以临床病期为依据。宫颈原位癌治疗方法较简易,仅作宫颈病灶的局部治疗已足。浸润癌则以手术和放疗为主,通常需对原发灶(宫颈)和可能转移的继发灶(盆髂区淋巴)同时治疗。随着病情的发展,中、晚期患者需要联合使用多种治疗手段才能获得良效。
子宫颈原位癌的治疗 主要有以下几种疗法。①烧灼和冷冻。宫颈原位癌位于宫颈的阴道部分者,可采用电灼、激光和冷冻治疗。这些方法操作简便,近期疗效好,但有残存癌灶和治疗后继发性出血等缺点。②宫颈锥切。包括子宫颈的锥形切除术和药物锥切。后者为中药制成的“三品”钉、杆、饼敷贴于宫颈或插入宫颈管,使癌灶受药物的作用产生凝固、坏死、自溶、脱落,形成圆锥形缺损,如同锥切手术。手术的宫颈锥切易于在术后发生出血。药物锥切有治疗时间较长等缺点。③全宫切除术。由于宫颈原位癌常与阴道穹窿部的原位癌并发,行全宫和阴道上段一起切除可达到彻底治疗的目的。但此疗法不适应于要求生育的妇女。
子宫颈浸润癌的治疗 主要有以下几种疗法。①手术治疗。包括宫颈癌根治术和盆腔内脏清除术。宫颈癌根治术,适用于Ⅰ~Ⅱa的子宫颈癌,包括广泛子宫切除术(全子宫、双侧输卵管、卵巢、阴道上中段和部分主韧带、骶骨韧带等)和双侧髂盆淋巴组织的清扫术。术后5年生存率,Ⅰ期为95%,Ⅱ期为79%。术后并发症以髂窝区淋巴囊肿常见,输尿管或膀胱阴道瘘已明显减少。盆腔内脏清除术适用于部分Ⅳa期的子宫颈癌。即癌灶侵犯盆腔邻近器官——膀胱或直肠,而子宫主韧带未全被癌侵犯者,可行前盆腔内脏清除术(膀胱受犯)、后盆腔内脏清除术(直肠受犯)、全盆腔内脏清除术(膀胱和直肠均受犯)和行相应的改道手术(人工膀胱或(和)人工肛门形成术)。术后5年生存率35%左右。此类手术难度高,创伤性大,手术死亡率达10%,术后病人生活欠舒适。因此,施此手术时,应全面考虑。②放射治疗。适用于全部子宫颈浸润癌,特别是Ⅰb以上的患者。此疗法通常由腔内(阴道和宫腔内)放疗和体外(双侧髂盆区)放疗两部分所组成。其目的是对子宫颈的原发灶和可能发生的继发灶(髂盆淋巴结的转移灶)均给予盆腔脏器能耐受和最大限度消灭癌细胞的放疗量。宫颈癌放射治疗最常见的合并症是放射性直肠炎、阴道狭窄和膀胱炎。宫颈癌全量放疗总的5年生存率为60%左右,其中Ⅰ期为90%,Ⅱ期为60%,Ⅲ期为50%,Ⅳ期为3%左右。③抗癌化疗。目前宫颈应用抗癌药物的治疗,尚不能单独使用而达治愈。但可与手术或放射治疗联合使用,以扩大手术的适应症,防止转移,增强放疗的敏感性,提高疗效。
预防 宫颈癌是妇科恶性肿瘤中较易预防的癌瘤。预防措施是:注意性卫生;杜绝早婚、早育和多育;洁身自好,远离杂乱的性生活;控制和消灭性传播疾病。此外,通过对正常人群的定期妇科普查和阴道细胞学的检查,不仅可发现早期宫颈癌,而且可发现其癌前病灶,及时治疗宫颈癌的癌前病灶,可阻止或减少宫颈癌的发生。
阴道细胞检查常规:性生活开始后每三年检查一次。凡细胞学检查不正常者,应做阴道镜检查或病理活检。
(李孟达)
子宫肿瘤 neoplasms of uterus 子宫各层组织产生的良性和恶性肿瘤。包括子宫间质瘤、子宫平滑肌瘤和肉瘤、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和子宫内膜癌等。这些良性和恶性肿瘤中,以子宫肌瘤和子宫内膜癌最常见。
子宫肌瘤为妇女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生育年龄妇女中,约有1/4~1/5患此病。好发年龄为30~50岁间,占70%左右,尤多见于不孕的妇女
病因 子宫肌瘤的病因尚未最后阐明,但对影响子宫肌瘤生长发展的一些因素,有较全面的了解。
雌激素 临床资料表明,子宫肌瘤多数在生育年龄期生长和发展,绝经后停止生长,并逐渐萎缩,人工去势后情况亦相同。临床使用克罗米酚和雌激素药物的妇女,可促进子宫肌瘤的迅速增大。子宫肌瘤常与宫内膜增生共存,已证实后者与雌激素的过度刺激有关。动物实验发现,长期给豚鼠使用雌激素,能使其发生子宫肌瘤,但该肌瘤以纤维组织为主,和人的肌瘤有所不同。进一步研究发现,子宫肌瘤组织中的雌激素受体和雌二醇的含量较子宫正常肌组织高。上述这些研究提示,子宫肌瘤的发生和发展与雌激素有密切关系,可能是发生肌瘤部位的组织选择地保留较高浓度的雌激素,也可能是肌瘤局部代谢能力不足致雌二醇浓度过高。
生长激素和生乳素 临床已发现,黑人比白人易发生子宫肌瘤,可能是由于黑人有较高水平的生长激素。动物实验也发现,生长激素有协同雌激素使小鼠子宫增大的作用。妊娠期子宫肌瘤的发展加速,可能是由于胎盘产生一种与生长激素类似的生乳素。因此,此两种激素被认为可能促进雌二醇对子宫肌瘤的发生和发展起作用。
症状 子宫肌瘤可无症状,出现症状者常与其生长部位有关。常见的症状有:①月经紊乱。子宫的壁间肌瘤和粘膜下肌瘤均可引起月经过多,可不影响月经周期的间歇时间。但粘膜下肌瘤,特别是肌瘤表面发生溃疡或坏死时,可使月经持续时间长或不规则子宫出血。②疼痛。约30%左右的患者出现此症状。粘膜下带蒂的肌瘤可刺激子宫收缩。浆膜下带蒂肌瘤扭转、妊娠期肌瘤红色样变或子宫肌瘤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者,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疼痛。③压迫症状。子宫肌瘤增大,可随其位置不同而压迫膀胱(子宫前壁肌瘤)发生尿频、尿困难、尿潴留,压迫直肠(子宫后壁肌瘤)引起大便困难,阔韧带内(子宫下侧壁肌瘤)压迫输尿管、盆腔内血管和神经,发生下肢肿或下肢和腰背部的疼痛。
体征 主要表现为不规则的子宫增大。带蒂的粘膜下肌瘤,有时可在宫颈外口见到肿物,扪诊可能触及其蒂部。但较小的肌瘤妇科检查常难以发现,需靠其他辅助检查协助。
诊断 绝大部分依临床症状和体征可以明确诊断,但对较小肌瘤需依靠影像学——B超、CT、核磁共振的检查才能发现。对增大较速和绝经期仍存在或增大的肌瘤有可能恶性变,应予重视。
治疗 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临床症状、肌瘤的大小及部位和患者对生育的要求等因素来确定治疗方法。凡年近绝经期,肌瘤不大(2~3厘米直径内),无月经过多或不规则子宫出血,可随访观察,可能部分肌瘤待绝经后自然萎缩。子宫肌瘤的治疗方法可分为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大类。
药物治疗 凡肌瘤小、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年轻或近绝经期患者,均可采用此疗法。①雄性激素治疗。可用甲基睾丸素、丙酸睾丸酮治疗。用药过程中,如出现男性化——胡须、多毛、声音变粗等,应停药。②黄体化释放激素治疗。于月经周期第21天用,连用3个月以上。③中医中药。子宫肌瘤多属血热湿蕴,冲任失调,宜用清热化湿、养血和血、调理冲任的药物。方剂用芩连四物汤加减——黄芩、当归、川芎、生地、白芍、马尾连,或用活血化淤消症瘕药物,方剂用桂枝茯苓丸加减——桂枝、茯苓、丹皮、桃仁、红花、赤芍。
手术治疗 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可依据肌瘤的大小、数目、位置及对生育的要求采用相应术式。凡年轻患者需保留生育功能,肌瘤为数不多,位于浆膜下或壁间者,行腹式肌瘤剔除术;位于粘膜下带蒂之肌瘤,可经阴道摘除之。凡经产妇,肌瘤大、多发,症状明显者,均应考虑全子宫切除术。
预防 无预防方法,但生育年龄的妇女,行定期妇科检查,可早期发现并得以及时治疗。
(李孟达)
子宫内膜癌 carcinomas of endometrium 多数起源于子宫内膜腺体的恶性肿瘤。常见的病理类型是腺癌,称子宫内膜腺癌。好发于更年期的妇女。此癌瘤通常生长较慢,较易出现引人注意的症状,治疗效果较好。
病因 子宫内膜癌的病因,尚未得到肯定的结论。但一般认为,与雌激素长期持续刺激(包括内源性的产生和外源性的使用)致子宫内膜增生有关。与子宫内膜癌发生有关的危险因素有:①肥胖。近50%的子宫内膜癌的妇女有明显的体重超重。凡体重超15%者,发生子宫内膜癌的危险增加3倍。此与身体内的脂肪可储存雌激素有关。②生育情况。未产妇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率较产妇高2倍。可能是不孕者多为卵巢不排卵,缺孕激素的对抗与协调所致。③绝经期迟。绝经年龄在52岁以后较49岁前绝经者发生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性高24倍。这可能与绝经迟者的后几年多为卵巢无排卵有关。④外源性雌激素。单纯使用雌激素使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率增加4~8倍,时间越长危险性越高。⑤糖尿病。血葡萄糖耐量异常者,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率增加2倍。这可能与垂体功能和内分泌代谢紊乱有关。
症状 此病出现症状较早。癌灶的渗出或合并感染时,均可引起浆液性或血性的分泌物,出现阴道异常的排液。癌灶的脱落可导致不规则的子宫出血或绝经后再出现子宫出血。
体征 主要表现为子宫增大。子宫内膜癌阳性征较少,约半数以上有子宫增大,或绝经后子宫不但不萎缩,反而丰满。晚期病例可出现相应的转移灶体征。
诊断 凡绝经后出现阴道排液或出血,但阴道、宫颈正常,结合病史有危险因素者,应疑及本病。需行子宫内膜的诊刮术,送病理检查和(或)做细胞学涂片检查以确诊。对某些上述常规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者,可进一步行相应的宫腔内窥镜、B超、CT等辅助检查。
治疗 治疗方法有:手术、放射治疗、抗癌化疗(包括孕激素)等。但以手术治疗为主,术后佐以较长期的孕激素治疗。①手术治疗。子宫内膜原位癌行全子宫切除术已足够。浸润性癌应行次广泛子宫切除术,即高位切断骨盆漏斗韧带(对年轻患者有可能时,保留一侧卵巢)和切除阔韧带内组织,以及大部分圆韧带、小部分主韧带、宫骶韧带、阴道上1/3。术中剖视子宫癌灶侵及子宫肌层1/2以上或宫颈者,均需做盆髂淋巴结清扫术。②放射治疗。单纯放射治疗适用于:晚期病例不能手术者;年迈合并有其他慢性疾患,如高血压、心脏病、严重糖尿病者。放疗方式是:子宫腔和阴道内放射治疗原发灶和体外放射治疗双盆髂淋巴区。③抗癌化疗。为子宫内膜癌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常规采用孕激素或加抗雌激素药与手术或放疗结合。常用药物有己酸孕酮、甲孕酮、甲地孕酮、三苯氧胺等。(www.xing528.com)
从上药中选用一种孕酮类或加三苯氧胺持续使用2年左右的时间。
其他抗癌药适用于肿瘤分化较差、晚期或复发病例。药物有:顺氯胺铂、阿霉素、5-氟尿嘧啶、环磷酰胺和更生霉素等。
预防 凡具有子宫内膜癌危险因素的人群,均应进行定期的普查,如发现有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者,按增生程度不同,用不同剂量的孕激素进行周期治疗(每周期用药8~10天),连续应用3~6个月,并定期随访。
凡需较长期使用雌激素药物者,应适当用孕激素加以对抗和协调。
子宫内膜腺癌预后较好,总的5年生存率在70%左右,其中Ⅰ期79.5%,Ⅱ期73.4%,Ⅲ期34.7%,Ⅳ期12.3%。
(李孟达)
卵巢肿瘤 neoplasms of ovary 卵巢部位的良性和恶性肿瘤。卵巢为女性产生卵子和分泌性激素的重要器官。卵巢是最原始生殖细胞的所在地,具有发展为身体任何组织成分的潜能。同时,在女性一生中,卵巢组织处于极其活跃和不断变化的过程,极易发生变异,而产生肿瘤。因此,卵巢肿瘤不但是妇科常见肿瘤之一,而且是人类诸器官、组织肿瘤中,种类最繁多者。依病理分类,原发性卵巢肿瘤(不包括瘤样增生)有43种细胞类型和78种亚型。卵巢肿瘤分为良性和恶性,其中以恶性卵巢肿瘤对妇女的健康威胁最大。
卵巢恶性肿瘤约占女性全身恶性肿瘤的4%,居第6位,仅次于乳腺癌、大肠癌、子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和肺癌。为女性生殖器官恶性肿瘤的第4位。卵巢恶性肿瘤的预后差,死亡率居妇科常见癌瘤之首,总的5年生存率徘徊在30%左右。其死亡率高的原因:此癌瘤位于盆腔,早期可无症状或仅有常见的消化道不适的症状,且无有效的简易可行的诊断方法,常于盆腔或腹部检查时,才被疑为本病;大多数(70%以上)的初诊病例已为中、晚期;现有的治疗手段——手术、放射治疗和抗癌药物治疗等,对晚期卵巢恶性肿瘤疗效差;同时,卵巢恶性肿瘤种类繁杂,不同类型的肿瘤细胞,其生物学特性有所不同,未能完全认识掌握其生物学特性导致治疗上的困难。
卵巢恶性肿瘤中,常见的类型有:上皮性肿瘤,以浆液性、粘液性囊腺癌最为常见;性索间质肿瘤,以颗粒细胞瘤和卵泡膜瘤多见;生殖细胞肿瘤,以恶性畸胎瘤、内胚窦瘤和无性细胞瘤较为常见。
病因 卵巢肿瘤的病因,迄今未明。据流行病学资料统计,可能与如下因素有关:①生活环境。卵巢恶性肿瘤多发生于欧、美,特别是西北欧发病率尤高。经济条件好的妇女发病率高于经济条件较差的妇女,可能与低碘的饮食引起甲状腺功能不足,负反馈致垂体功能亢进,使滤泡刺激素分泌增加刺激卵巢有关。②排卵频率。卵巢周期性反复排卵,对披覆于卵巢表面的间皮是一个不良的损害,长期反复的损伤可能为诱发卵巢癌的重要因素。据流行病学调查,凡独身、不育、少生育和人工流产频繁的妇女,卵巢癌的发生率高,而随妊娠次数增多,发病率相应降低。③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对卵巢癌的发生有重要关系。凡家族中母亲、姐妹有患卵巢癌的妇女,其发生卵巢癌的危险性较无家族史的妇女高6~100倍。④其他。已有报道,外源性雌激素、盆腔X线治疗、吸烟、工业粉尘和病毒性腮腺炎等,均与卵巢癌的发病率有关,但有待进一步证实。
症状 早期卵巢癌的首发症状表现在消化道,有下腹胀感、食欲不振和消瘦。随病情的发展,除上述症状加重外,还可扪及腹块和发生腹部或腰部的疼痛,亦可因大量的腹水和胸水引起呼吸困难。对于分泌女性激素的颗粒细胞瘤和卵泡膜瘤可有不规则的子宫出血。对生殖细胞肿瘤的无性细胞瘤可出现不同的性器官和第二性征发育迟缓的异常现象。
体征 早期卵巢恶性肿瘤多局限于盆腔内,位于子宫的一侧。随肿瘤的增大,往往向上推移至腹腔成为腹腔内肿物。恶性肿瘤多表现为生长快的实性或囊实性、表面不平、呈多结节状、活动受限制的肿块。如在子宫直肠窝、中上腹部扪及另外的硬结节或肿块和(或)出现腹水,则癌瘤可能已扩展至盆腔、腹腔或大网膜。当患有性腺间质细胞和某些生殖细胞的卵巢恶性肿瘤时,患者可能出现异常的第二性征。如患分泌女性激素的肿瘤——颗粒细胞瘤和卵泡膜细胞瘤,青春期患者可引起性早熟,表现为月经早潮,乳房、阴唇、阴蒂均呈成熟型发育。绝经期患者子宫仍可似生育年龄者,可有不规则的子宫出血。如患分泌男性激素的肿瘤,表现为乳房萎缩,臂部脂肪减少,月经稀发、量少或闭经,体毛增多,阴蒂大,声音低沉等;如患无性激素分泌功能的无性细胞瘤,可出现第二性征的发育不良或出现假性阴阳两性征。
诊断 卵巢恶性肿瘤除个别罕见类型如内胚窦瘤、绒毛膜癌外,均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临床诊断主要根据症状、体征,结合影像学、免疫学、细胞学、腹腔镜等手段综合判断分析而得出。要确诊各类型的卵巢恶性肿瘤均须剖腹探查。主要的诊断要点如下:①凡独身、不育、生育少、卵巢功能不全或家族中有肿瘤聚集现象者,均属高危对象。②凡发现子宫附件肿物伴不明原因的胃肠道症状和消瘦者,应提高警惕,做进一步检查。③具有分泌性激素的性腺间质细胞类或某些生殖细胞类的卵巢恶性肿瘤,可产生第二性征的异常改变。④B超、电子计算机断层成像(CT)、磁共振成像等检查,腹水、胸水和阴道后穹窿穿刺冲洗液的细胞检查及单克隆抗体的检测等,对诊断有帮助。⑤甲胎蛋白、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免疫检测,对内胚窦瘤和绒毛膜癌的诊断极为重要。⑥腹腔镜有助于了解盆腔、腹腔内扩散的范围。⑦剖腹探查为目前诊断的主要手段。
治疗 卵巢恶性肿瘤常用的治疗方法有:手术、放射治疗(体外放射和腔内胶体同位素放射)和抗癌药物治疗等。上述各方法单独应用,疗效欠佳,须采用综合治疗,才能提高疗效。
手术治疗 手术是治疗卵巢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它不仅可以明确肿瘤的病理类型、病灶范围,而且能将肿瘤组织全部或大部分在短时间内消除,有利于机体免疫。
对早期病例,手术治疗有利于功能的改善。术式选择适当,可得以治愈。常见的术式为全子宫、双附件和大网膜切除术。因卵巢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率较高,即使包膜完整、腹腔盆腔无转移病灶者,其腹膜后淋巴结的转移率也超过10%,故有人提倡要常规进行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对年轻需保留生育功能的早期卵巢恶性肿瘤患者,仅对上皮类癌瘤、病理分化较好的粘液或浆液囊腺癌可考虑患侧附件切除术。近10多年来,因使用VPB(长春新硷、顺铂、博来霉毒)抗癌化疗方案,对生殖细胞恶性肿瘤取得好的疗效,多采用保留生育功能的术式。
中晚期病例,采用“细胞减灭术”的术式,即将腹腔盆腔内可能切除的肿瘤均切除,将残留肿瘤灶最大的体积控制在2厘米直径以内。此类手术虽有违于传统的肿瘤外科概念,但实践证明,术后佐以腹腔内抗癌化疗可以提高5年生存率。术后残留癌灶体积越小,预后越好。
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是治疗卵巢癌瘤的重要手段。包括高能放射源(60钴、直线加速器等)的体外照射和放射性胶体溶液(198金、32磷)的腹腔内放射两种。目前放射治疗在卵巢恶性肿瘤中的地位,除个别对放疗敏感的肿瘤如无性细胞瘤可采用体外放疗作为根治性治疗手段外,对大多数的卵巢恶性肿瘤放射治疗多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
放射治疗常用于:①术前放疗。肿瘤有广泛粘连,手术切除困难,可先行体外放射治疗,使之缩小,有利于肿瘤的切除。②术后放疗。手术后腹腔、盆腔内有残留癌灶,或肿瘤囊壁穿破,囊液渗入盆腔、腹腔,术后可依具体情况给予腹部、盆部相应部位的体外放射治疗。凡术后腹腔、盆腔内残留癌灶呈粟粒状弥漫播散或肿瘤囊液破溢腹腔者,术后可用同位素胶体溶液灌注入腹腔、盆腔内放射治疗。③单纯放疗。对不能手术而对放射敏感的肿瘤晚期的病例,如无性细胞瘤可考虑此疗法。
放射治疗卵巢恶性肿瘤常发生副反应,常见的副反应有:疲乏、纳呆、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和白细胞减少。较严重的副反应有:慢性腹膜炎、肠瘘、肠梗阻。
抗癌化疗 卵巢恶性肿瘤的抗癌药物治疗是不可缺少的手段。任何类型的卵巢癌瘤,不论任何期别,要提高疗效均需手术后佐以抗癌化疗。常用的抗癌药有:环磷酰胺、塞替派、5-氟尿嘧啶、阿霉素、表阿霉素、博来霉素(与平阳霉素同)、长春新硷、顺氯氨铂、碳铂。这些抗癌药单药使用疗效欠理想,而必需联合应用,方能获得好的疗效。
卵巢恶性肿瘤嗜腹腔、盆腔种植转移,腹腔内灌注抗癌药是治疗此癌瘤的一种有效的途径。诚然,抗癌化疗途径,除常规静脉、肌肉注射外,还可使用动脉内灌注,给药途径可根据病灶的部位而定。
预防 卵巢恶性肿瘤病因不明,无有效的预防方法。妇女,特别是具有高危因素的人群,应定期进行普查,期望早期发现卵巢癌瘤,及时治疗,争取有好的预后。
(李孟达)
输卵管肿瘤 neoplasms of fallopian tube 输卵管的良性和恶性肿瘤。输卵管为精子与卵子相遇的场所,受精后的孕卵由输卵管运行至子宫腔着床。输卵管的肿瘤极罕见。良性肿瘤有平滑肌瘤、乳头瘤、腺瘤、畸胎瘤和脂肪瘤。恶性肿瘤以腺癌为主。
输卵管癌,罕见,占女性生殖器恶性肿瘤的0.16%~1.6%,年患病率约为3.6/100万妇女。以腺癌常见。好发年龄40~60岁,多有不孕、慢性盆腔炎病史。
病因 不明。据统计,半数以上的输卵管癌有慢性盆腔炎症的病史,因而提出炎症可能是本病发病的诱因。
症状 输卵管癌以阴道排液为特有症状。排液为阵发性,量可多可少,可呈淡黄色、淡血水或粘液。随输卵管内肿瘤分泌液的积聚,可引起输卵管的收缩,导致不同程度的下腹部疼痛。疼痛多为阵发性,阴道排液后可缓解。
体征 输卵管癌多合并炎症性粘连,常可在盆腔扪及位于子宫一侧或后方的大小不一的香肠型或梨形的囊性或囊实性肿物。少数病例可出现腹水。
诊断 输卵管癌深藏盆腔,缺少临床特殊的诊断方法,术前诊断率低。临床上主要注意有无“三联征”的出现,即阴道排液、下腹痛和盆腔肿块。但“三联征”同时出现率不高,应提高警惕。凡有阴道排液、盆腔包块者,应疑及本病,需进一步行B超、电子计算机断层成像(CT)或磁共振成像等影像学和腹腔镜的检查。
治疗 以手术治疗为主,但常需佐以放疗或抗癌化疗才能提高疗效。①手术治疗。常规采用全宫、双附件切除术。本癌瘤常发生腹腔、盆腔播散转移,近来有扩大手术的倾向。中晚期的输卵管癌行细胞减灭术是适宜的。②放射治疗。本癌瘤术前难以确诊,放疗常用于手术后辅助治疗。凡中晚期患者,术后可选用全盆或全腹的体外放疗。阴道残端复发的机会多,对某些病例可考虑术后加阴道腔内后装治疗。③抗癌化疗。抗癌药物,尤其是烷化剂对本癌瘤效果较好。多于手术后采用腹腔抗癌化疗。药物选用环磷酰胺、塞替派、顺铂和阿霉素等。
预防 凡患有慢性盆腔炎,尤其是输卵管炎者应积极治疗。对保守治疗无效者,应采用手术切除为妥。
输卵管癌的预后较差,总的5年生存率为60%左右,其中Ⅰ期为61%,Ⅱ期为29%,Ⅲ期为17%。
(李孟达)
女性性功能障碍 sexual dysfunction 由于缺乏正确的性知识以及某些心理因素引起的性欲低下、阴道痉挛、性欲亢进、性厌恶及性唤起障碍等。这些疾患长期以来未能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亦没有进行认真的研究,使得妇女遇到性问题时无处求医,是急需引起广大妇产科工作者及性医学工作者重视的问题。
女性在整个月经周期中均可有性活动,性需求的满足在某种程度上又将产生新的性饥渴。当性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势必导致降低性欲的负反馈作用,从而引起性厌倦。性是两个人之间的活动及体验,缺乏对方的积极响应或潜意识中对这些反应抑制,均可导致性功能障碍。而性功能障碍可导致婚姻冲突、不和谐或抑郁等心理障碍,加重性功能障碍,而形成恶性循环。
女性性生理特点是唤起时期的生殖器官充血及性高潮期某些生殖器官肌肉的不随意阵发性收缩,其性功能障碍多半发生在这两个时期。由于女性性反应依靠的是生殖器官解剖学上的完整性、血管供应、神经支配和激素调节,所以女性性功能障碍大部分起源于心理因素,只有少数是由于器质性疾病所引起。引起女性性功能障碍的器质性疾病主要有生殖道畸形如先天性无阴道、处女膜闭锁、生殖器官急慢性炎症,慢性内科疾病如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及泌尿系统的疾病,内分泌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或甲状腺机能低下、肾上腺功能异常等,神经系统疾病如多发性硬化或脊髓损伤等。
女性性功能障碍的心理因素与刺激不充分、情感交流贫乏以及创伤性性经历有关。许多妇女的性功能障碍可直接归因于做爱前未能受到有效而充分的性刺激。因此,必须重视男女两性性模式的差异。女性的性敏感区泛化,女性通常达到性唤起比男性困难得多,达到性高潮的反应也比男性缓慢得多。同样,性生活中感情交流贫乏亦是性功能障碍的主要心理因素。男性往往以自己的感情为基础来判断女性的性唤起情况,而造成表面上的‘自私’。传统观念普遍认为,性仅仅是男人的事,女性长期被动接受性爱,阻碍了女性获得有效的性刺激。女性在儿童期或青春期受到的任何性创伤如强奸、性骚扰或乱伦的影响,建立了消极的条件反射,也可导致性功能障碍。
对器质性病变引起的性功能障碍,应治疗原发病。对心理因素引起的性功能障碍,治疗的重点是缓解引起特定性功能障碍的心理因素,消除患者的顾虑和恐惧,建立起对治疗的信心。
(冷金花)
阴道痉挛
阴道痉挛 vaginismus 在向阴道内插入阴茎或其他替代物时,围绕近阴道口的1/3段阴道及肌肉包括肛提肌及大腿的内收肌群发生不随意反射(见图),以致性交不能进行。又称性交恐惧综合征。是一种影响妇女性反应能力的心理生理综合征。阴道痉挛与性交疼痛互为因果关系。性交疼痛导致阴道痉挛,而阴道痉挛又加重性交疼痛。造成阴道痉挛的原因包括精神性的和器质性的,有时还是混合性的。器质性的因素如处女膜闭锁、子宫内膜异位症、生殖器官炎症等。治疗的关键是消除引起阴道痉挛的因素。心理性因素多由于初次性交疼痛或性无知所引起,如将阴茎插入尿道或肛门,从而造成极大痛苦而形成消极条件反射。性心理损伤如遭遇性攻击或受过残暴的令人疼痛的惊恐的身心创伤,造成对男性的恐惧及憎恨,而表现为阴道痉挛。此外,男方因素如原发阳痿也令女性有较高的阴道痉挛发生率,保守的宗教正统观念及同性恋经历,也令女性厌恶用任何形式的肉体方式表达情感。个性特别胆小、怕疼、自卑感强等因素均可导致阴道痉挛。对这一类原因引起的阴道痉挛,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改善其发生的直接原因。通过夫妻双方的通力合作达到去除条件反射作用,让病人学习放松阴部肌肉,同时可使用阴道扩张器,从小到大进行系统脱敏疗法,消除病人对插入的恐惧和回避。心理分析、行为治疗、催眠疗法以及药物治疗等方法均能有效地治疗阴道痉挛。
(冷金花)
性厌恶 sexual detestation 对与性伴侣几乎所有的生殖器官接触具有持续的或反复的极度不适或回避。性厌恶是抑郁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可以严重限制个体行使性功能的能力。性厌恶可无任何性功能障碍,也可与性功能障碍同时存在。性厌恶可分为完全性及境遇性两种。前者对任何形式的动情感觉、感受都会体会到厌恶,哪怕是微小的性提示亦可使这些患者严重不安;后者的性厌恶只局限于某一特殊方面,只要注意避免她们害怕的环境,仍可从性活动中得到乐趣,亦可表现正常的性功能。性厌恶的反应强度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别。当性厌恶严重时会引起恐惧、焦虑,甚至抑郁,以致不能正常行使性功能。治疗的方法有心理治疗、行为治疗及药物治疗,每种方法各自发挥不同的作用。还可选择性治疗,目的是消除病人的性恐惧。通过系统地暴露与先前造成性回避的情境而减轻其对性的的回避,使病人在一种富于支持性的环境下对系统脱敏治疗产生反应。对有严重精神障碍的病人,她们常常抵制行为矫正,应采取心理动力学技巧来处理。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如丙咪嗪等亦可使处于性恐惧状态的病人在心理动力学及行为治疗方面都得到强化。
(冷金花)
女性性欲低下 female hyposexuality 持续反复地对性表达不感兴趣或缺乏性幻想。与生物、生理及社会因素有关。与性有关的消极条件反射可在青春期之前或婚后形成,与许多消极因素长期灌注及不断强化有关。在性活动中,妇女消极地受人操纵,不能期待从性活动中享受乐趣。社会上存在歧视和限制女性性活动的性价值观念,妇女将比男性承受更多的社会心理压力。这些消极因素,使得许多妇女性应答反应发生得很慢,达到高潮的机率低。女性在儿童期或青春期若有任何性创伤经历,可使得她们的性欲明显降低。
男女两性的性欲强烈时期是从青春期至40岁左右。男性16~20岁达到性欲高峰,女性则在青春期开始缓慢上升,直到35~40岁达到高峰。妇女常因抚养孩子、家务负担及抑郁症影响性欲。女性的性欲更易受到介入的感情因素影响,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情绪将成为更为重要的因素。
尚无理想的方法治疗性欲低下。由于性欲低下的原因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来自不同途径的多种因素,因此治疗时必须全面综合分析,并采取适当的策略安排。首先要消除引起性欲低下的背景因素,并指导病人接触动情材料及手淫训练,鼓励积极性体验,增加交流,并通过协商形成一种能使对方接受和满意的性活动方式。曾有人应用睾酮治疗性欲低下,但基本无效。近年来亦有应用抗抑郁药如氯哌三唑酮治疗性欲低下。
(冷金花)
女性性欲亢进 female hypersexuality 表现为频繁而强烈的性要求。发生率很低,约占女性总人群的1%。亢进的性欲影响个人的健康及人际关系。性成瘾状态支配了她们的强迫性需要、意识思维及生活,甚至引起思维混乱及精神恍惚。
造成性欲亢进的原因有内分泌失调及精神因素。卵泡膜细胞瘤可分泌性激素,导致性欲亢进,手术切除肿瘤后性功能可恢复正常。更年期由于激素水平的变化亦可出现性欲亢进。大脑有病变时,大脑的性欲中枢处于持续兴奋状态,甚至可发展成为躁狂症或更年期精神病。躁狂症可引起对性的抑制力下降,病人可表现为情绪高涨、欣快、行为冲动等。甲状腺机能亢进时亦有1/5~1/10的病人出现性功能亢进。本病多由男方提出主诉。病人来诊时应首先排除内分泌性及精神性疾患,可给予心理治疗。也可暂时分居减少性刺激,或应用中药治疗。
(冷金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