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五官科医案
【案例1】突发性耳聋
刘某某,男,58岁,1987年4月9日初诊。
两耳闭塞鸣响1周余。
患者1周前因外感服用多种感冒药后,即感两耳闭塞鸣响,以为感冒药所致,开始未予重视,后渐觉耳听失聪,方来就诊。五官科检查为突发性耳聋,治疗效果不满意而求治于中医。刻诊两耳鸣响,闭塞,听声音如从湿室中出,诉如同在洗澡堂中听声音一样,苔薄白微腻,脉弦滑。
[中医诊断]耳闭耳鸣,邪犯少阳,痰气闭阻。
[西医诊断]突发性耳聋。
[治疗法则]和解少阳,化痰通气。
[方药]小柴胡汤加味:柴胡、黄芩各10 g,党参12 g,半夏、陈皮各10 g,茯苓、神各15 g,龙牡30 g,苍术、泽泻、佩兰各10 g,薄荷6 g,蔓荆子15 g,京菖蒲、远志各9 g,甘草5 g,川芎9 g,生姜3片,红枣5枚。
[二诊]方进5剂,耳闭耳鸣明显好转,听声音已有清晰感,耳部觉轻松许多。
[三诊]耳塞耳鸣基本恢复正常,头脑清晰。停止中药内服,改服补中益气丸巩固。
[按]由外感后引发的突发性耳聋,初期多为风邪外袭,经气痞塞,痰热蒙蔽清窍所致。故治宜和解少阳,疏风清热,兼清化痰火,因耳为少阳胆经所循之地,风邪外袭,少阳胆热,枢机不利,痰热阻窍,则耳为之鸣响,机窍为之闭塞,《素问·经脉别论》曰:“一阳独啸,少阳厥也”,与此相似。清化痰热,疏风开窍,使少阳和利,痰热消除,清窍复职,则耳塞耳鸣自可消失。
【案例2】病毒性角膜炎
单某某,女,51岁,1999年10月29日初诊。
两目赤涩羞明3月余。
患者于3个多月前患病毒性角膜炎。经西医眼科治疗,红肿热痛消除,但遗下目赤涩羞明未除,怕见亮光,白睛赤,视物模糊,西医眼科久治少效,求治中医。苔薄白,脉弦稍数。
[中医诊断]天行赤眼暴翳,时气邪毒,上攻于目。
[西医诊断]病毒性角膜炎。
治疗法则;疏风散邪,解毒明目。
[方药]羌活胜风汤加味:荆芥、防风各10 g,薄荷6 g,羌活、黄芩、枳壳、桔梗各10 g,党参12 g,柴前胡10 g,蝉衣6 g,菊花、赤芍各12 g,甘草5 g。
[二诊]上方服10余剂后,目赤消失,视物较清,怕亮羞明等好转。(www.xing528.com)
上方加木贼草、杞子、桑叶各15 g,更进10余剂。
[三诊]目疾已恢复正常,经西医眼科检查,眼部无明显异常。
原方减其制更进7剂,后嘱继服明目地黄丸,观察半年未见反复。
[按]病毒性角膜炎属中医之天行赤眼暴翳范畴。中医认为此病多为感受时令热毒,蕴于机窍,至时郁极乃发。临床经验治此者,不可见目赤而全用寒凉之药,要以疏散风邪为主,早期只有疏散风邪务尽,后期则病不至留连不愈;相反若早期用寒凉药过度,则目疾往往迁延难愈。羌活胜风汤,实际上是荆防败毒散加减而成,疏散风邪,兼清眼目,不论早期、中期、晚期,只要加减得当,均可适用,是一剂有效良方。
【案例3】口腔扁平苔藓
岳某某,女,45岁,2000年3月17日初诊。
反复性口腔溃疡1年余。
患者1年来,口腔反复发作性口腔溃疡,久不了了,中西药遍尝,时效时不效,效果均不能持久。后去南京检查为口腔扁平苔藓,建议用激素治疗,拒绝,要求中医治疗。观患者素有慢性肠炎史,大便长期不成形,稀溏便,无明显脓血,纳谷少,腹中鸣响,苔薄黄,脉细稍数。
[中医诊断]口疮,肠胃不和,湿热内蕴。
[西医诊断]口腔扁平苔癣。
[治疗法则]调和肠胃,清热除湿。
[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减:川连5 g,黄芩9 g,炮姜6 g,党参12 g,白术10 g,茯苓15 g,半夏、陈皮各10 g,麦冬、石斛、生地各12 g,防风10 g,甘草5 g。
[二诊]方进10剂,口内疼痛消失,溃疡面缩小,口内皮肤角化,发亮,肠胃症状明显减轻,大便基本成形,鸣响除。
[三诊]大便基本正常,纳可,唯口腔内角化发硬未除。改用下方。
黄柏、知母、丹皮各10 g,茯苓15 g,泽泻12 g,山药、山萸肉、生地、熟地各15 g,怀牛膝、石斛各12 g,茵陈15 g,麦冬12 g,大面桂3 g,赤芍、丹参各15 g,甘草5 g。
[四诊]上方进10剂,口腔内皮肤黏膜见逐渐好转,变软,极赞此方之能,要求继服。
上方又进10余剂,口腔内皮肤黏膜恢复正常,与正常无异。
停止中药内服,改用知柏地黄丸与补中益气丸二丸交替服用,以资巩固。
观察1年,未见反复,临床治愈。
[按]扁平苔藓是较为难治的口腔疾病之一,中医治此可参考口疮治疗。《素问·气厥论篇》曰:“膀胱移热小肠,膈肠不便,上为口糜”,根据其有慢性肠炎史,便溏,纳少,腹中鸣响,诊为肠胃湿热蕴结,循经上攻于口而成。治用半夏泻心汤泻脾胃湿热,泻黄散加减泻心脾之火,取得了初步疗效。后期考虑久病必虚,为肾阴虚有火所致,用知柏地黄丸加肉桂,滋阴降火,兼收敛浮火,并加活血之药,终于获得彻底治愈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