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反思报告的形式及其撰写
1.笔记或日志
针对每星期或每两星期所见所闻,学生可交卷一次或等到期末再整理成一篇连贯性的学习经验报告交给指导教师。若是定期交作业,指导教师最好在下次报告交上之前给学生写评语并且交还作业。这些描述的事情也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与团队分享。大部分的指导教师发现写日志或周记成为学期末写反思报告的跳板。日志的重点是记录每日或每星期在社区的服务内容或任务。有些任课教师并不要求学生在日志中做反思。
2.过程式记录法
笔记式报告只是阐述经验的事实,而过程式记录则说明经验或所见所闻的含义。笔者于1970年代督导社会工作学生做实习报告,建议学生在一张纸上分成左右两部分。左边书写笔记,右边书写过程。对照书写过程时,设法去分析所体验之事有什么意义,它与学习目的有何相关联之处。有时学生会恍然大悟书上的理论原来在真实世界中印证了。有时亦可用红笔或黄笔特别注明与概念有关的部分。有些学者称此方式为双重记录。也可将涉及课堂或讲课时所提及的社会论题特别圈点注明。如果经历到特殊事件时,应该在反思部分(右边)再进一步去讨论:①这个特殊事件是如何发生的?②你对此反应如何?社区的反应如何?③这个事件与社区需求有何种相关性?④它是偶尔发生的还是连续重复出现的?⑤有解决方案吗?由谁提出?如何执行?有结果吗?⑥你为什么觉得这是最好的处理方式?
3.经验式研究报告
这是实证科学的方法。用系统收集的资料分析所选研讨的议题、政策或理论。
4.阅读报告
与一般课程一样,服务——学习课程也必须阅读学术性书籍与刊物。学生的反思报告也应包括阅读心得在内。
5.口头报告与讨论
服务——学习也注意学习的分享。因此,大部分课程均会要求学生在课堂做心得的口头报告,或用PPT做报告。报告前后,也加上团体或分组讨论。
反思报告也是课程评估的重要依据。许多服务——学习课程采取“民主式”的评估方式,即由学生、教师、学校、社区机构合作者以及社区参与民众分别进行各自的评估。但是比较正式的、学术取向的评估方式则必须讨论:
(1)本计划目标——我们想学到什么?
(2)关键概念——我们要观察什么?
(3)指标——我们要测量什么?
(4)测量——我们如何测量指标?
(5)结论——分析资料、解释资料、分享成果。(www.xing528.com)
6.引言式报告
古圣先贤留下许多名言警句。指定学生自己选择任何10个中外名言。然后要学生以学习服务的经验来验证或反驳这些名言。下列列举一些名言:
●不满是向上的车轮。——鲁迅
●不敬他人,是自不敬也。—— 《旧唐书》
●接受忠告,就是增进一个人自己的能力。——歌德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思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荀子
●绝不要把你们的学习看成是任务,而是一个令人羡慕的机会。——爱因斯坦
●不登高山不知天高,不临深谷不知地厚。——荀子
7.团体报告
团体可能是指全班或班上分组的小团体。如果是小组分别报告时,每个团员须分别负责报告某一部分。协调与妥商是小组做团体报告的重要工作。报告的方式:口头报告,PPT报告,或用画板报告。报告时应针对下面四个问题去阐述:
(1)我们在服务——学习项目中完成了什么?
(2)这些完成的事情有什么含义?
(3)为什么会有如此的结论?
(4)假如我们要重新实践这个项目,我们会采取相同的方式吗?结果会一样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