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叶种德堂创始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1956年公私合营,1958年并入胡庆余堂。它是杭州开设最早的一家大国药号,自制丸散膏丹,经营各省道地药材,声誉远达浙、赣、闽、皖等省。
(1)从创始到发展。叶种德堂国药号的创始人叶谱山,浙江省宁波慈溪县人。叶姓系慈溪三北地区的大族。叶谱山曾在清政府刑部任职,素精医理,离职以后,即在杭州就居。初到悬牌行医,并自己选料配药,对贫病求医,不计报酬,慷慨施助,因此颇有声誉。当时杭州尚无规模较大和设备完全的国药号。鉴于此,叶谱山即在望仙桥直街购地建屋,开设叶种德堂国药号。前店后场,面临望仙桥直街,后通吉祥巷,右靠百岁坊巷,占地10亩多,其规模可谓当时杭城商店之首。当时钱江渡船码头,设在望江门外江边,凡对江来杭人士,均由望江门外登陆进入杭城,望仙桥直街为当时进入清河坊闹市地区的必经之路。叶谱山选择此地设店,颇得地利之便。
叶种德堂开业以后,由于设备完全,并拣选各省道地药材,广采历代宫廷和家传验方,精心配合成药,药效显著,因此远近传播,营业大兴。
叶家宗族甚繁,房多户众,但亦贫富不均。叶谱山当时系族中第四房房长,由于他既有官衔,又多财富,族中著有声望,称他为“四太公”。开设种德堂,投资亦以四房最多。叶谱山之后,即由他的第二代人叶筱兰继承经营。叶筱兰精心规划,力图扩充业务,陆续增设丸散膏丹成药专柜,并大量引进关鹿饲养,又在店后布置花圃,培养各种药用动植物,吸引顾客参观。当时关鹿属于珍贵动物,南方更是罕见,因此轰动远近,观鹿购药者络绎不绝,尤其在春秋香市旺季,更为兴盛。
杭州叶种德堂
(2)由盛转衰。至光绪年间,由叶谱山第四代孙叶鸿年负责经营,这是种德堂最兴旺的时期。叶鸿年在店内后院就居。由于当时种德堂已成为杭州国药老店中的翘首,基础稳固,资力雄厚,叶鸿年便安然自得,不再在业务上求发展,但图好名求荣,广交官府,挥霍巨金。在他 经管仅数年期间,先后被他花去将近10万资金,以致店基空虚,周转失灵,面临无法支撑之境。由此宗族股东责难纷纭,叶鸿年被逼离店回乡。由股东决定,聘请沈吉庆为经理。此人精明干练,接手以后,兴利除弊,勉维残局。当时股东决定:叶鸿年平时不得再向店内支取现金,但在生活上可酌予照顾;并改定每3年分红一次(原定每年年终结算盈利后,分红一次),届时在红利金额内可对他略予补贴。叶鸿年属于本族老四房,占股40%;三、五两房各占10%;一、二两房均属小股,合计不及10%,其余除酌留部分公积金外,经理以下各部门职工,均按职级名次分配。自沈吉庆任经理后,店务虽略趋稳定,但终因家底空虚,且时局多变,欲图恢复当年盛况,已属无望。
民国初年,改由毛松林任经理。由于资金短缺,不能大量引购珍贵药品,即关东雄鹿亦多为同业胡庆余堂所抢购,无力竞争。虽属名牌老店,也只能维持一般业务。1926年北伐战争以后,改由陈新福任经理,并由叶本生任总会计,掌握店内财权。终因外强内虚,开支庞大,积年累月,负债累累,形成难以支撑的局面。
(3)老店更新。民国22年(1933),当时叶家最大的老四房一系,又分成六房。其时叶鸿年已故,本族房户之间情况,极为复杂。原来每次分配红利,均以四房房长为主与各房协商决定,处此困难之境,股东已图利无望,因此矛盾重重。叶鸿年故后,虽由其子叶如贤继任房长,但在宗族之间,早已失去威信。其时望仙桥一带地段,亦渐趋冷落,业务缩小。当时全店职工共有百余人,开支浩大,向各钱庄长期贷款,无法清还。嗣后杭市各钱庄组成债权团,催逼欠款,同时所欠宁波各钱庄债款,亦催索甚急,由此逼使叶家只得将店里全部资财招人投资出盘,抵还债款。
当时杭州总商会会长王芗泉鉴于叶种德堂系名牌老店,基础巩固、技术力量雄厚、信誉久著,如能充实资金,前途大有可为,因此由他发起征集新股向叶姓受盘。当由余姚大户张谷香投资占40%,其他上海蔡同德堂经理汤以尧及宁波巨商孙宝林、虞鹤生、周乾生等均有投资。叶种德由过去的叶姓独资变成为合伙经营。成立了董事会,推选王芗泉为董事长,张谷香、汤以尧等为董事,聘请原湖墅天禄堂药店经理柴梅生为经理。新股集资约20余万元。当时因望仙桥直街原店所在地段,已不能适应市场地区转变的新形势,因此在清河坊另购基地,临街建筑新址。新店从民国23年(1934)开始兴建,花时近两年,占地数亩,耗资将近10万元。内场仍设有鹿舍,饲养部分关鹿,供人参观。
民国25年(1936),新屋落成,即将望仙桥直街原店搬入,先行交易,择吉开张。望仙桥原店房,改为仓库和制药工场,大批关鹿及有关药用动植物,仍在原地养殖。新址开业后,因地处清河坊闹市,又为南区及浙赣沿线以及宁绍等地区进入杭城的要道,因此营业不断上升,日趋兴盛,每逢香市,倍形拥挤。
(4)好景不长。新店开业不久,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杭市各业相继停顿,居民大批逃亡。在战争紧张阶段,杭市几成空城,叶种德堂被迫停业,全店近百职工,均迁散回籍,仅留两人看守店屋。不久杭州沦陷,店内所养关鹿大小共200余头,尽被日寇屠杀,幸店屋未遭毁损。1938年下半年,杭市情势略告稳定,各业商店,迫于生计,陆续恢复营业。其时经理柴梅生亦回杭,职工回店不及10人。由于市上缺医少药,柴梅生决定先行开门复业。但因货源缺乏,业务甚差,以后虽略有好转,亦仅能维持在店职工的最低生活。
抗战胜利后,各股东陆续回杭,决定重整旗鼓,增添资金,并采购大批关鹿,使业务逐步恢复到战前水平。但好景不长,国民党法币一再贬值,物价飞涨,特别在金圆券瘫痪时期,每晨店门一开,即人流拥挤,抢购各种名贵细货药物,以致供不应求,又临重重困难。直到杭州解放后,始逐步好转。
1956年公私合营,柴梅生仍任私方经理,在清河坊原店门市部继续营业。1958年经市中药公司决定并入胡庆余堂国药号。
(5)精心进货,严格炮制成药。
①种德堂自开业后,由于资力雄厚,大批进货,其成本较一般为低,质量又优于同业,因此开业三年,信誉远著。为了进一步吸引顾客,采取薄利多销,大做广告,以广招徕。从开业后的第三年5月1日开始,门市供给饮片丸散等各类药物,一律照码九五扣收费,每月朔望,均以九扣收费。民国以后,按公历每月1日和15日两天,亦同样按九扣收费,使一般中小同业无力竞争。因此除一般饮片以外,所有丸散等高档药品,几为种德堂独家经营。每月朔望及香市旺季,更是门庭若市。这种门售折扣收费的先例,为种德堂所首创。
②关鹿为配制大补全鹿丸和鹿角胶等高档补品的主要原料,当时种德堂饲养雄鹿经常保持近百只,牝鹿多达100多只。配制全鹿丸以雄鹿为主,牝鹿主要供交配产仔。每逢宰鹿之期,必提早一天,披红结彩,挂牌通知;次日鸣锣打鼓,将鹿从后门抬出,沿街游走一圈,吸引群众观看,然后从前门抬回店内用绳缢死。其主要作用:第一,说明以鹿配药并非弄虚作假,以取信于群众;第二,不用刀宰用绳缢死之鹿,使它精血贯通全体,配制成药,能提高功效。
③对于煎制各种成胶,特别是驴皮胶,必须在春季二三月间及秋季九十月间,将原料漂洗干净后晒干收藏,立冬后开始煎胶。煎胶用水,当时杭城以西湖水最为清澈,故均用湖水煎制。当时店内置有7石大缸数10只,将湖水倾入缸内,再用食糖和明矾沉淀后,将清水煎用。煎胶按次序先煎驴皮胶,其次是龟板胶,第三是虎骨胶,最后是鹿角胶。此等成胶规定必须储藏3年,才能上柜供应,但在存销脱节的情况下,也有将头尾3年储足2年的成胶,提早上柜供应。但当年之胶,决不出卖。这也是能始终保持质量和信誉的重要原因。
④配料严格。如配制人参再造丸、参茸卫生丸等高档成药,须用参术犀黄珍珠等珍贵原料,配制部门向细货房要料时,必须在“瞭高先生”监督下,按照配方点数过秤,待经过切片、捣碎过程,拌和粗料后,“瞭高先生”才算完成任务,由此杜绝偷工减料和走漏珍品等弊端。
⑤种德堂的各种药酒如虎骨木瓜烧、愈疯烧、周公百岁酒、百益长春酒、佛兰洋参酒等,均按照古集验方配用药料,并采用高级的“堆花绍烧”和冰糖,再加适量白蜜泡浸3个月后方能装瓶上柜出售。因此酒味芬芳,杯满不溢,功效显著。
⑥种德堂采购进货,向例由经理负责。种德堂自开创以来,历任经理均系药业专才,大多从本业学徒出身,勤学苦练,积累多年经验,熟悉各地货源,辨识各种粗细名贵药材。每年春冬两季,为进货季节,由经理亲往上海和宁波两处,向当地挂钩的各大药材行采购。各地药商,所经营的各类药材,例由各地药材行代为经销,或由药材行直接收购转销,故药行实是一居间商业。
辨别真伪,按质定级,特别是高档细货,这是经理的职责。其看货的主要经验:一是口头尝味,二是眼看形式和色彩,三是鼻嗅香味,四是用手掌摩擦(也称过电)。经过这四道测试,即可决定它的质量等级。如柴梅生看犀角,先在缸边摩擦后观看花纹粗细,再闻它的香味、看它的形态,而后决定它的等级,使卖方心服。
(6)严格的组织和经营管理制度。种德堂从叶谱山创始直到他的第四代孙叶鸿年时期,历由店主掌握,但均为熟悉医药的内行。叶鸿年在嵊县逢春堂药号当过3年学徒,颇有经验。自叶鸿年以后,始由经理掌权总揽店务。由于业务不断扩大,部门繁多,当时全店员工共有百余人,在旧时,这样大的商店组织,确不多见。种德堂由于多年的经营实践,形成了一套严格的组织和经营管理制度,全店共组成15个专业部门,每部门人数多则10余人,少则二三人。各部均有主管人员(通称头儿)负责,在冬季煎胶繁忙时节,各部门均要抽调人员协作,并添雇临时工帮助。职工待遇除固定工资外,膳宿均由店供应,并每月发月规费补贴零用,每次分配“花红”均由经理按级别名次及工作繁简分配。因此职工生活安定,均能守职尽责。
15个专业部门,其中门市专柜共分三部:
饮片部:按照医生处方配药,并备有珍贵药材如珠粉、犀黄、湖广野术等。
丸散部:以发售各种丸散膏丹,虎、鹿、龟、驴诸胶,痧药、药酒、花露、香油等为主。
参燕部:发售各类人参、别直、西参和暹逻龙牙、白燕、毛燕、银耳、鹿茸、山漆等高档药品。
其他专业共分12部:
拣选部:对所进各省药材,精心拣选,认别产地,分清等级标签入库。
切片部:负责洗、染、熏、晒各种原药,切成饮片。切片有头刀师傅,技术高明,专切细料。
炮制部:各种饮片,根据历代古集本草成法,凡应炮制者,均须依法炮制。
细货部:负责加工改装及储藏各种珍贵细货药材。
藏胶部:储藏虎、鹿、龟、驴诸胶,规定均须储存3年以上始能出售。
细料部:配合及储藏细料丸散等高档成药。
配制部:配制及储藏大料丸散膏丹和各种药酒花露。
制胶部:每年春秋季节,漂洗各类制胶原料,待到立冬开始煎胶。驴皮在煎制前,仍须再漂洗一次,保持洁净。
储货部:即是本店仓库,储藏各省药材。
饲植部:饲养关鹿及其他药用动物,培养各种药用植物。
印刷部:专印各种丸散膏丹以及瓶装酒露等仿单和说明书等。
邮寄部:专管外埠函购药物,包装邮寄。
除以上各部门外,还设有“瞭高先生”一职,其权力可以监督各部门、检查仓库、监督领料配制。除领料外,一般员工平时均不能随便进入细货房内。门市各部专柜,均有“头柜”负责管理一切,头柜不在时,“瞭高先生”亦常临察看柜上情况。各专柜均有专职会计,另有总会计负责掌管全店财务出入。旧时商业规定,每年正月初三日,为新进和辞退职工之期,对于辞退职工,店主和经理均须事先征询头柜和各专业部头儿意见后,才作出留与辞的最后决定[4]。
2.民国江南第一药铺杭州胡庆余堂
胡庆余堂由安徽富商胡雪岩所开设,其亡后,胡庆余堂股东几经变化,慈溪人陈楚香等也曾是胡庆余堂重要股东之一。至1921年,胡庆余堂的主要股东是慈溪人徐炳辉。《中华百年老药铺》第241页有载:“1921年,施凤翔在上海做黄金投机失败,将28股半的股权出让给徐斌辉和郭玉堂两人……至此,徐斌辉和徐祖沅两家成为胡庆余堂唯一的大股东。”可见至民国初期,慈溪人投资并已控制了胡庆余堂国药铺。因此《杭州医药史》称:“胡庆余堂、叶种德堂、万承志堂皆慈溪人在本市经营的大药行。”[5]
此外,从胡庆余堂成立至今,其经营管理也基本上都是由慈溪人所掌控。
《浙江省医药志》对胡庆余堂有详细记载:“胡庆余堂(雪记)国药号是清代驰名大江南北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光墉)于同治十三年(1874)创办的。坐落在西湖风景区吴山北麓。它前店后场,经营独特,精选地道药材,制作考究,品种众多,疗效显著,名闻全国,被誉为江南药王,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
(1)沿革。从咸丰末到光绪初连年天灾战祸,疫疾流行。胡雪岩受命邀江浙名医,研制出胡氏辟瘟丹、诸葛行军散、八宝红灵丹等药品寄交曾国藩、左宗棠军营及灾区陕、甘、豫、晋各省藩署避瘟防疫之用。受药者不计其数,故胡雪岩决定开办药号,于同治十三年(1874)聘松江余一成药号经理余修初(慈溪人)负责筹建。光绪二年(1876)涌金门制胶厂首先建成;光绪四年(1878)大井巷店面落成,正式营业,翁宝珊(慈溪人)任第一任经理。
光绪九年(1883),胡雪岩与洋商在做蚕丝生意上竞争失败而破产。光绪十年(1884)将胡庆余堂财产抵给清皇族刑部尚书文煜,次年胡雪岩病故。文煜接管后,聘张筱浦、许奎圃为驻店代表,王文联为经理,店名和机构均照旧不变,并给胡庆余堂(雪记)招牌红股18股,以酬胡氏创业之劳,红股一直拿到1955年胡庆余堂公私合营。
辛亥革命后,浙江军政府将胡庆余堂作为满族官员财产没收拍卖。由施凤翔、应崇椿出面,贿通财政部门以200 100元得标,胡庆余堂由独资变成合资,合股资本为36万元,分120股,合股人有施凤翔、王莲航、陈庆余、俞骏森、徐祖源、顾竹溪、高志青、黄子华等13人(13人中有陈楚香为慈溪人,占有5股,后任上海胡庆余堂上海分号经理)。民国五年(1916)5月,胡庆余堂上海分号落成营业,冯挺五(慈溪人,冯病故后由另一位慈溪人魏洪范继任经理)任沪杭两店总经理职务,杨春球为杭州协理,陈楚香为上海协理。民国九年(1920),不再设总经理职务,杨春球升任杭州胡庆余堂经理,陈楚香升任上海分店经理。
民国10年(1921),施凤翔在上海做黄金生意破产,将自己在胡庆余堂的股权出让给徐斌和郭玉堂两人,由此胡庆余堂进行了第3次改组(其中慈溪人徐炳辉成为胡庆余堂主要股东)。改组后资金总额为79.2万元。1934年,经股东会决议,每股增交现金1 400元,资金总额增至96万元。1935年1月,俞绣章(慈溪人,占有胡庆余堂经理股7股)升任杭州胡庆余堂经理。1939年,上海分店正式分开,独立经营,由高志文任经理。1942~1944年,杭州胡庆余堂乘抗日战争期间交通运输困难、原料产地价格低的机会,派人去河南周口就地生产驴皮胶,返销沪杭,大获其利,归还了大部分借款,使药店摆脱了困境。抗战胜利后,物价飞涨,金圆券贬值,店内名贵药材被抢购,卖出去补不进,到解放前夕,又陷入艰难处境。
杭州解放,俞绣章仍任经理。据1950年胡庆余堂向上城区人民政府申报登记资金总额为41.1万元(折新人民币下同),固定资产3.5万元,流动资金37.6万元,职工145人。
解放初期,胡庆余堂营业状况虽有好转,但由于解放前的一些制度已不适用,造成开支庞大,费用高、分配不均等弊端,药店仍很难维持。1952年,在政府和国营公司的帮助下,进行了改提成工资为固定月薪制等改革,同时人民银行给予贷款,国营公司帮助采购药材,组织货源,使药店逐步恢复生机。
1955年12月1日,实行公私合营,经清产核资,全部财产估定为90.6万元(杭州中药材站投资2万元作为公股)。在公私合营筹建时期周富春为公方代表,兼中共胡庆余堂支部书记。公私合营后,孙志明任经理,叶鸿涛(公方代表)、俞绣章(私方代表)任副经理。
1958年,从前店后场扩大为中药制药厂,同时百年老店叶种德堂并入胡庆余堂,成立公私合营胡庆余堂制药厂,使之集中了两家名老药店传统产品的制作技术和有丰富经验的制药工人。1966年改名为杭州中药厂。原来的胡庆余堂胶厂,50年代从涌金门迁至新凉亭。1972年,在原胶厂的基础上建成杭州第二中药厂,胡庆余堂为杭州第一中药厂。1979年4月21日,恢复杭州胡庆余堂制药厂厂名。1980年9月,胡庆余堂门市部也恢复营业至今。
(2)经营管理特色。胡庆余堂在筹建时期,创办人胡雪岩就邀集了诸多国药业同仁共同研究,确定了经营方针。开业后,又聘请省内外著名的中医,以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基础,收集整理各种应验有效的丸散膏丹、胶油酒露古方432种,编印《胡庆余堂雪记丸散全集》分送各界,并将研制成的胡氏辟瘟丹、诸葛行军散成药,由穿号衣(广告衫)组成的锣鼓队在各水陆码头赠送宣传,还在上海《申报》上连续刊登广告。所以,在药店一开张就已扬名省内外。
开办之初,胡雪岩立下“戒欺”匾额。旁有跋云:“凡百贸易均着不得欺字,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余存心济世,誓不以劣品弋取厚利。惟愿诸君心余之心,采办务真,修制务精,不至欺予以欺世人,是则造福冥冥,谓诸君之善为余谋也可,谓诸君之善自为谋也亦可。”教诲职工遵守药业道德。100多年来,该堂虽几易其主,至今仍遵循这一“戒欺”传统之风。
在药材选购上,重视采办地道药材。所用驴皮原料至山东、河北采办;山药、生地、牛膝采购河南淮庆产品;当归、党参、黄芪采购甘肃、山西产的;至云贵川收麝香、川贝;从东北各地进人参、虎骨、鹿茸;向进口商直接订购乳香、豆蔻、犀角、西黄、西洋参等。在采购时还给药农预付定金,或隔年贷款,使各地药农乐于先以上品献之。
在制作成药上精益求精。制作辟瘟丹时规定操作者都要沐浴、素食,讲究制药卫生。其中一味铜石龙子,限于在灵隐天竺一带所获,延续至今未变。又如制作“龙虎丸”,要求工人在药粉上写“龙虎”两字999遍,先顺写后再倒写,目的是将各味药物拌得十分均匀。因“龙虎丹”是一种治癫病的良药,里面含有剧毒药品砒霜,如不搅拌均匀服了就有生命危险。制作“紫雪丹”的最后一道工序,不宜用铜铁锅熬制,为保证质量,不惜工本耗黄金133克、白银1 835克铸成金铲银锅制作本药,在全国国药号中,用这种高贵的制药工具是罕见的。当年黄金铲和白银锅已存入中药博物馆中。再如,配制“全鹿丸”必选梅花雄鹿,制作前将鹿披红戴绿,当众缢杀剥皮,除鹿毛、鹿粪外,其余均入药,以示货真价实。一个多世纪以来,该店制作的安宫牛黄丸、十全大补丸、大活络丸、乌鸡白凤丸、人参再造丸、六神丸、全鹿丸、辟瘟丹、紫雪丹等一大批名牌产品,饮誉海内外,经久不衰。
在门市饮片配方上,挑选最上等药材,精工切制。其饮片(茯苓、象贝、泽泻、麦冬等)在1929年杭州举办的西湖博览会上获得特等奖。解放后1985年、1987年、1988年连续被评为省级饮片质量先进单位,1988年获全国先进单位。
其出售人参必先在石灰缸中磁过,参分量要减少5%左右,因而顾客购胡庆余堂的参特别信任,认为分量足,质量好。每年夏季过后,将未卖完的花露如金银花露、藿香露等当场倒掉,以保证药品的质量信誉。
店内职工分为三档:头档称先生、二档为师傅、末档为帮工。先生穿长衫,要能写会算,懂业务、会经营,待遇从优;师傅穿短衣,略知医药知识,会切药、煮药、制药,实践经验丰富,工资待遇则低于先生;第三档是帮工,主要从事搓丸药等劳务,计件付酬。当时药店的经理一般称为阿大,进货的经理叫阿二,可胡庆余堂的进货经理叫进货阿大,并规定,进货阿大有三大权力:一是定药材的收购价格;二是看行情、灵信息,有权定全年收购数量;三是遇到不合格的原料有权退回。为酬劳有功者,对职工设功劳股和阳俸、阴俸。所谓功劳股就是从企业的盈利中抽出一些钱,奖给贡献较大者,是永久性的,一直拿到本人去世为止;阳俸是因年老或生病无法工作的职工发给原薪养老送终;阴俸是职工死后,按工龄长短,发给家属一定的现金,如有10年工龄的职工死后可发阴俸5年,每年按本人薪俸的50%发给。由于实行这种办法,使胡庆余堂的职工工作专心,埋头苦干,进货药材正宗,从制作中药饮片到成药,都堪称精良。
解放后,胡庆余堂继承和发展了中药传统生产经营特色:1958年将全鹿丸、银翘解毒丸等改制成片剂,使中药的传统剂型有了突破性进展。
1959年成立了研究室,负责发掘、整理古方和民间单方,先后整理90多个古方和400多个验方。宋、元、明、清四代各地著名的丸、散、膏、丹的方子也较好地保存下来。
在生产工艺方面,依靠老药工长期经验积累,科研人员积极研制新产品,仅1959年一年内,试制成功34种药品,近几年来年年有新产品投放市场,如儿童保健药健儿膏、小儿止泻冲剂、人参香茶片、香葵油胶丸和益视冲剂、复方抗结核片、障翳散等。这些产品多次获国家医药管理局和省市的科研成果奖。
改革开放以来,胡庆余堂审时度势,大力增产适销对路产品。采取“以新养老、以补养治”的对策,既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又兼顾了社会效益。近年来连续开发人参精口服液、西洋参口服液、参参口服液等滋补保健产品,上市后很受消费者欢迎。对老剂型和包装进行改进,提高加工深度,使传统产品提高档次,如安宫牛黄丸、神香苏合丸、精制六神丸等被重新推出。对新产品则加紧研制投产,如矽肺宁片、妇宁胶囊、金果饮口服液等,又在北京、深圳、上海、南京等地建立销售网络,以扩大产品销售。
(3)独特的营业场所。胡庆余堂是一幢富有江南园林特色的营业场所。整个建筑结构宛如一只仙鹤栖居在吴山脚下,象征着店铺的长寿。营业厅别具一格,不直接与顾客见面,要弯弯曲曲地进入店堂。四周筑起青砖封火墙高达12米,墙脚2米,靠河坊街一面墙上写有7个20平方米的特大汉字“胡庆余堂国药号”。正面在大井巷内,青石库门坐西朝东,门楼上镶嵌着“庆余堂”金光闪闪3个大字。进门摆着“进内交易”牌。过鹤首门庭拐角拾级而上,转入鹤颈长廊,右壁悬挂38块丸药牌,其中34块都是著名传统中成药,牌上标明了各药的主治功能,顾客进门一看就知道各式药材和成药的用途。长廊左侧一排红漆美人靠可供顾客小憩。再往前走几步迎面就是八角石洞门,门洞上雕出“高人云”字样,长廊末端建有四角亭,上面悬挂古色古香、精巧雅致的宫灯,梁上四周浮刻着众多的人物花卉。亭边连接着天井,天井内种植各种奇花异草,曲桥喷泉,幽静而深邃。过鹤颈的四角亭,右转才是药店正门,上端卧挂“药局”横匾,穿过门楼,就是朝南的营业大厅。架棚顶盖玻璃,透光明亮,厅内宫灯高桂,金碧辉煌,四周雕栏玉栋,厅两旁的红木柜台,左侧为配方、参茸柜,右侧为成药柜,里壁为百眼橱,格斗内存满各种药材饮片,上面陈列着各种色泽殊异的瓷瓶和铮铮发亮的锡罐。左右“和合”柜台上的两侧有两条对联:“庆云在霄甘露被野,余粮访禹本草师农”;“益寿引年长生集庆,兼收并蓄待用有余”。把“庆余”妙用在对联尾首,这些装潢至今未变。
胡庆余堂的古建筑用材选择银杏、樟木等优质木料,格扇门和窗子的摇梗、梗臼、插闩等都用黄铜制作。梁枋上雕刻凤鸟和花卉;牛腿上雕刻动物图案或人物故事,格扇门的裙板上雕刻博古或吉祥图案,楼上檐间装饰着一排花灯状的垂莲柱,外观富丽堂皇。这座清代古建筑至今已历时120余年,具深远的历史价值,较高的建筑艺术水平。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组建为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这是我国第一座中药专业博物馆,馆内收藏、陈列着珍奇名贵的动、植、矿物传统中药材标本千余种,并以其丰富的中药内涵,成为集中药文化精华并颇具特色的旅游胜地。
3.杭州主要药铺张同泰
据《浙江省医药志》记载,张同泰国药号创建于清嘉庆十年(1805),位于杭州同春坊孩儿巷口,占地1 400余平方米。创始人张梅,浙江慈溪县马经村人。初在杭州新宫桥河下开设茂昌药号,后在现址盘进沈同泰国药号,改名为张同泰国药号。
清道光年间,子张耐仙继父业,于咸丰初年,购地4亩余,扩大规模,广选各省地道药材,苦心经营管理,成为杭城有名的药店。
清宣统二年(1910),五世孙张咀英继业,药店又进行了大规模翻建。重建石库墙门,新店面于民国元年(1912)落成。上刻万象商标,“张同泰”店名熠熠生辉。大门两旁悬挂“张同泰地道药材”铜牌。进门第一厅,两侧悬挂黑底金字的丸散膏丹功效牌,正中有八角雕花亭子,内竖黑漆木碑,书“进内交易”贴金大字。二进为营业铺厅,上书“药局”两字,两侧设和合柜台,中药柜和丸散柜内,百眼橱、彩瓶、锡瓶、锡盒无不备举,柜侧分别悬有“万汇滋生”和“岐黄正传”汤金招牌,举目观瞻,画梁雕柱,宫灯高悬,古朴雅致。三进为客厅,是经理接待宾客,洽谈业务场地。其四周拱房,分设拆兑、栈房、鹿栓间、改制间等,颇具规模。同年全店职工60余人。
杭州张同泰
抗日战争爆发,张同泰停业 2年,职工解散,所放账款大多倒账,损失法币3万元。抗战胜利后,经营仍无大的起色,药店处于勉强维持状况。
1956年,张同泰药店实行公私合营,老店新生,在调整市区商业网点时,同益堂、大生祥、孙泰和、美华四家药店先后并入,全部私股10.6万元。
1965年,更名为春光药店。“文化大革命”开始,铺面雕花、匾额、招牌被当作“四旧”查封。为继承传统经营特色,1988年恢复张同泰药店原名。
(1)传统饮片。民国时期,张同泰与胡庆余堂、叶种德、万承志、泰山堂、方回春齐称药业六大家。在同行竞争中,张同泰不惜重金,精心采运各省地道药材。尤以药材产新旺季,经理亲赴产地和本埠药行界,看样订货,择优选购地道药材。枸杞须宁夏或甘肃路脚,择其味甜、肉厚、色红、质柔品级。川贝须产于阿坝的松贝,拣质紧实、颗粒均匀、顶端不开裂、色白粉性足的正品。党参须进山西潞党,选独支不分叉,甜性肥壮上等货。龙骨、龙齿须产于河南河北五化龙骨和排齿。各种鲜活芦根、毛姜、生地、菖蒲等,四季供应不断。配伍常用的龙眼、桃核、红黑枣、金橘饼、莲子、香榧、白果等南北杂货,通称“药引”,也一应俱全。
中药饮片上柜,以货真价实、存心利济取信于市。原药进店验收后,选以良工,细心挑拣,分档净选;去芯、刷毛、刮皮、斩根、剔梗各有所依,一丝不苟。各种饮片悉遵古炮制,按不同药性规范,务尽其良,不敢妄加增减。对切片大小厚薄都有严格的制作规范,论技术高低评头刀、二刀、三刀、四刀师傅,切制工艺十分讲究。桔梗、前胡切顶头片,苦参、地榆切斜刀片,象贝切腰刀片,附子、生白芍切亮光薄片,羚羊角、犀角、玳瑁要镑片。不上规格的小片、碎片、尾屑一概不准上柜,剔出作拆兑或配料使用。
中药饮片贮藏,采用封闭、隔热、通风方法,一到梅雨季,轮番烘晒。对近期不用饮片,经干燥后,按药性要求分别装入缸、甏、箱之中,上灰密封,不使透气吸潮。
张同泰药店倌(营业员),被尊呼为先生,穿大衫马褂,彬彬有礼。病家药方送上柜台,则视为衣食父母,不敢怠慢。不论单方、验方、秘方或名医独特医嘱都能循规蹈矩,立即配出,深为民间信赖。中药配方采取递减分称法,每味药分帖衬上说明书,对容易粘纸的玉桂粉、三七粉等还衬上乌金纸,然后包成小包叠好,外加印有“张同泰”套纸,扎成品字形药包,随附小药滤。对羚羊角片、参片、黄连等贵重药物,还用纸盒盛放,以示华丽名贵。
解放后,张同泰与下城区30余家工厂、医院建立了劳保特约关系。1958年中药配方激增至40.2万余帖,职工经常日夜开班,病家隔日才能取药。药店为此作了专业分工,设立接方、算方、配方、校对、发药等专职。1980年5月,张同泰与市中草药服务部合并,增加中草药300余种,饮片配方功能更为齐全。1983年配方上升到47.5万帖,为历史最高记录。1990年,在各医疗单位普遍设有饮片配方部的情况下,该店饮片配方仍达21.48万帖。
(2)丸散膏丹。张同泰自制传统成药360余种,复择陈方,屡经效验,自成格局。如潮苏合香丸,每粒仅重一分,小而湿润,香气浓郁,即便在黄梅季节存放日久,也不会霉花。全鹿丸制作前,需张灯结彩,遍告街坊,次日鸣锣击鼓,将鹿抬出,绕街一圈,然后将鹿缢死,将全鹿与当归、玉桂、补骨脂等原料拌匀,制成颗粒蜜丸。杜煎驴皮胶,采办上等驴皮,上半年浸润刨毛,除去杂质,漂至秋时晒干收藏,立冬以后开炉煎胶。此时雇请郊区农民十数人,成队挑西湖水。每副担桶用红漆写上“张同泰”字样,桶内浮有木牌一块,上书“胶水”两字。从湖滨码头汲水,到永福寺巷张同泰后门。挑行时吆喝劳动号子,煊赫于市,引人注目。驴皮煎煮24小时后,将水胶倒出过滤,再用大铜锅文火收老胶,然后倒入胶盘冷却,12小时后切成扁方块。各色荤胶,一律保存3年出售。
张同泰虔制的丸散膏丹,以门销为主,自产自销,兼供批发,从不转营其他名店(商)产品。1958年办起了张同泰药厂,生产信宁咳糖浆、鹅根、疗肺羊胆丸等中西成药。尤以羊胆丸,系著名老中医叶熙春提供验方,以羊胆、象贝为主要原料,用于治疗肺结核病安全有效。产品畅销时,年销10万余瓶。1965年,张同泰药厂撤销,保留张同泰药店,其传统产品的生产,全部移交胡庆余堂制药厂,丸散经营改为中西药专柜,经营品种扩展到700余种。
(3)药店管理。民国初期,药店管理井然,职责分明。采取“三大仙、四柱子、八根档”管理形式。“三大仙”谓经理、协理、账房;“四柱子”谓拆兑部主任、货房主任、丸散部主任、饮片部主任;“八根档”谓刀房头儿、丸散二柜、饮片二柜、副账房、料房头儿、片子房头儿、细货房头儿、改制房头儿。彼时,老板重酬聘请行家担任经理。历任经理徐献坪、范涌泉等均为药业名流。
张同泰旧时店规森严,讲究大店风度,既要和气生财又不准落入俗套。内厅悬挂《店规》,规定:上柜时间,面朝顾客,两手轻搭柜台;顾客买药,先问病症,付药时交代主治、服法;不准自欺欺人,不准败坏风俗,不准聚头赌博;晚上9点以后熄灯。经理时而回店查夜,如有违章,轻则教训,重则在“端午、八月半、年三十”歇去生意。
现经营中药饮片、中西成药、丸散膏丹、参燕银耳等1 900余个品种。零售兼批发,代办邮购,附设中医门诊。1995年销售额438万元,利润38万元,职工38人。
4.杭州著名药铺存仁堂
存仁堂创始于清嘉庆二十三年,开设在原忠清大街六克巷口(现庆春路127号),创始人陈伯卿,出生于药铺之乡——浙江慈溪县鸣鹤场中医世家,自幼随父习医,且酷爱国药,熟知和剂之法,医术尤善伤寒内科。陈氏从小受家庭熏陶,怀志悬壶济世,思欲利人济物,经多年省吃俭用后在杭州忠清大街六克巷口开设药号,取名存仁堂,单间铺面。药铺内设诊室坐堂,既售药又行医,店堂内悬挂“悬壶济世、韩康遗业”的牌匾。药号自开创以来不惜重金采办各方道地药材,勤讨古籍,旁搜家传秘方,择其尤者无虑数十方,按方修合,虔诚炮制,对症取用,无不奏效。各种制剂陈氏都亲自斟酌配制,从不做假,并告诫员工:“药系性命,不可轻忽也。”立下“存仁济世,以义为利”的祖训,制订“修合务精、配制依法,悉遵学理、力求精善”的经营宗旨。陈氏对贫穷无力支付药钱患者,常以免费施医送药,深受时人称颂。因其医术高明,药剂灵验,方圆几里名气不小,虽单间铺面,却也门庭若市,生意兴隆。存仁堂医药并举,经营有方,规模日渐扩大,药号先后改建为双间铺面和三进石库墙门。
至第二代陈道济时,在当时,存仁堂虽规模中等而稍逊大店,但生意较大店活络,药价略低,货款可以赊账,凭摺记账,三节结算(端午节、八月半和春节)。同时,陈氏除自己坐堂行医外,后人均袭此传统,聘请较有名气的“郎中先生”(中医师)坐堂门诊,遵先人“存仁济世”的祖训,续行乐善好旅之习。存仁堂除饮片配方,还自制部分丸散膏丹,主要为比较畅销的品种,如小儿化痰丸、回春丸、益母膏、痧气丹、枇杷叶膏、八珍膏等,品种亦有近百种。药店还备有常用柜台方,将处方药名和分量写在木制戒方上(压中药方的木尺),有五虎汤、败毒散、生化汤、十二宫方等,供药店倌(营业员)问病卖药。
至民国初期,三世孙志远继业。药号经营在同行中已颇有影响,但他牢记祖父陈氏“药号名声于前,后辈当奋勉以善其后,以仁存心,以义为利,唯力是图,以合济人原旨”的教诲,极力发展药号。当时大店管理普遍井然,职责分明,多采用“三大仙、四柱子、八根档”的管理形式。“三大仙”指经理、协理、账房;“四柱子”指拆兑部主任、货房主任、丸散部主任、饮片部主任;“八根档”指刀房头儿、丸散二柜、饮片二柜、副账房、料房头儿、片子房头儿、细货房头儿、改制房头儿。彼时,药号老板纷纷用重酬聘请管理行家担任经理,忌用皇亲国戚。当时志远效仿大店,寻访并高酬聘用药业名流沈维谦担任经理管理药号。沈维谦具有较高的经营管理能力,对存仁堂发展有重要贡献。据老药工回忆,那时存仁堂店规森严,追求名店风度。要求员工既要讲究“和气生财”,又不准落入俗套。营业内厅悬挂《店规》,民国三十年(1941)四世孙陈寅生执掌店铺,业务又有进一步发展,1945年营业额达30万元,成为杭州规模最大的药店之一。1956年公私合营。
5.杭州著名药铺汤养元
汤养元开设在官巷口大街北首,石库墙门,三进建筑。创始人夏德泉,浙江慈溪人,出身于中药世家,兼有田产,清同治八年(1869),从宁波来杭州发展,在官巷口原址盘进了经营欠佳的精一堂药号,更名汤养元,自初创之时,夏氏立下了决择精良、虔诚修制的祖训,苦心经营,名声日振,一举立足杭城。民国二十八年(1939),三世孙夏宝麟承父夏啸伯业,对药号进行了较大整修与调整。夏宝麟为人精明,亲自看样订货,搜罗宏富,采撷精华,扩大了参茸的经营规模,引入上等货物,价格公道,在同行中较有竞争优势。1945年,营业额达30万元,成为杭州规模最大的药店之一。
汤养元的个性经营特色,传统与创新并重,作为杭州医药零售行业中是一家具有一定影响的百年老店,以“养正延龄、花草精神,培元益寿、山川灵秀”为青龙招牌,墙门两侧悬挂“自运官燕高丽洋参,采集各省道地药材”楹联,是杭州现存在原址连续经营时间最长的国药号之一,距今已有140余年历史。创始人夏氏自初创以来,立下“决择精良、虔诚修制”的祖训,搜罗宏富,采撷精华,弘扬花草济世强体的精神。夏氏后人以此立业,不敢妄自欺世,世代袭承,而成为杭城中一家颇具影响的著名药号。
杭州汤养元
1952年秋,特设参茸补品专柜,以经营别直参、花旗参、大力参、国产红参、银耳、燕窝、参三七 等品种为主,销售2 700元,1962年销售8 545元,占总销售3%;1977年销售3.3万元,占总销售5%。
1965年改名为长春药店。1982年5月,新楼落成,在参茸补品专柜中增设旅游商品专柜。每逢春秋旅游旺季,由中国旅行社接送外宾、侨胞来店购买参茸补品、旅游商品、传统中成药,高峰时每天有七八车次。为丰富市场供应,扩大向省内外组织货源,吸引省外药厂、参茸场设立特约经销处开展代销业务,有:天津力生制药厂设男宝特约经销处;黑龙江一面坡药厂设刺五加片特约经销处,商品铺底库存约2万元;辽宁省桓仁县参茸公司设边条参、礼品参、鹿茸特约经销窗口,各档人参、鹿茸代销库存数量约200公斤,价值20余万元。商店利用地段优势,不断扩大参茸银耳营养补品的供应品种,将参茸滋补品及旅游商品供应柜组设置在营业厅正中,8只柜窗荟集名、优、特、新的参茸银耳补品、道地中药饮片、中成药精品,有吉林野山人参、东北边条参、新开河参、白人参、生晒参、别直参、西洋参、冻干参、种面参及各档参须、参芦、参条、红白礼品参、四川银耳、关东鹿茸等,常年供应参茸银耳补品规格品种达200余个。1987年,参茸补品销售额58.2万元,最高日接待顾客400余人次。参茸补品占总销售额从1952年的2%上升到1987年的37%。
长春药店推行“顾客至上,信誉第一”的服务宗旨,继承传统特色,增添新的服务项目。
包装精美 1979年开辟旅游商品供应专柜始,凡购买中高档人参者,免费赠送精致、典雅的古香缎参盒,对一般参茸补品、旅游商品也分别赠送介绍商品功效、服法的说明书一份及印有店号和松鹤长春图案的塑料包装袋。
代客加工 1982年聘请老药工精心切制鹿茸血片、粉片、各档参片、天麻、当归片,片形厚薄均匀,色泽光亮,外形美观,尤为舟山、温州等地渔民喜爱。凡购买整枝人参,可免费加工,立等可取。
精挑细剔 商店重视质量,薄利多销,严格按照等级标准,精挑细剔。西洋参去芦后上柜,一般去芦损耗率3%,并按支数称量分装,不硬凑足10克,避免以大搭小的变向抬级现象。野山人参逐支评定等级,按质论价,剔出混入的移山参。银耳视来货质量定级,凡不符合规格的降级出售。
长期以来,汤养元国药号长春药店遵循“决择精良、虔诚修制”的祖训,坚持“顾客至上、信誉第一”的服务宗旨,在经营常规药品的同时,非常重视对传统名、优参茸保健品及道地药材的经营,始终把药品质量放在首位。长春药店是杭州市首批物价、计量信得过单位,历年来多次被省、市有关部门评为质量、物价、计量信得过单位,获省文明示范药店等荣誉称号,在市民中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6.宁波主要药铺寿全斋
寿全斋国药号由慈溪王氏为主所创设,是宁波一家名闻遐迩的200余年老店,三开间石库门面,坐南朝北店房,计四进50余间,另有外栈占地一亩多。它除接方配药外,并自制膏、丹、丸、散。它招牌老,信誉好,营业广,销路远。
寿全斋是由王、孙两家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间开创的。王姓是慈城南郊黄山人、孙姓是宁波人。两人因同考举人相识而成为莫逆之交。王爱好医学,懂得药理。两人经过酝酿,决定合作经营药业,开店取名寿全斋。他们以济世益民、货真价实为宗旨招徕顾客。从小到大,逐步发展,遂具规模。十年后孙姓拆股,就归王独家经营。相传至第二三代,开始自制眼药(有水眼药和鹅毛管眼药两种),盛销温州、台州、舟山各地。寿全斋老板很会做生意,例如,每逢四月初八鄞东育王附近的灵峰寺香火期,他乘机借结缘、积功德名义,以茶水招待香客,吸引买主,一般人很喜欢买他的眼药回去。香客把灵峰关牒和寿全斋眼药视为灵物。嗣后又制成膏丹丸散,始把眼药处方让给柴桥连支店,这便是宁波长期负有盛名的“柴桥眼药”的来历。至第四代业务越发兴隆,于是进一步开扩店堂和货栈,并在东渡路开设养春堂分店(该店于1947年迁移至百丈路)。几代相传后,子孙繁衍,对店务的矛盾,日趋尖锐。在20世纪初成立了股东会,把利润规定作16股分红,其中股东占10股,“五公座”(经理、副理、监理、会计、进货)占2股,职工占2股,公积金占2股。股东又分成上海和乡下两派,大家明争暗斗,经年不休。直至1926年北伐战争,冲突才暂告平息,同意已在店的股东为终身职,聘请外人任经理;至1931年,开始成立董事会,以王锦文为董事长,王望卿、王澄清、王允书为常务董事,王允粹为秘书,改聘沈锦涛任经理。沈任职三年,后任经理为方仰甫。在方任职期间,存货房不慎起火被焚,损失重大。经理一职乃改由叶和生代理一段时间后重聘沈锦涛接任。至1948年沈病故,始由副理丁金林升任经理,直至解放。
解放初期又在鼓楼前增设寿全斋分店。1956年寿全斋接受社会主义改造。鼓楼分店并入西郊颐寿堂,百丈路分店并入县学街向阳药店。“文化大革命”中,总店曾改名为“健民中药店”。
寿全斋之所以能从小到大,有多方面的原因。在社会关系方面,王氏祖孙几代均俨然以书香门第自居,奔走于大姓望族之间,用以扩大影响,抬高自己地位。
清光绪年间,第四代子孙王仕载当权,他常周旋于当时宁波名门迎风桥陈家、卖鱼巷陈家、郎官第张家、苍水街屠家等门第。由于他长袖善舞,博得上层社会力量的青睐,寿全斋才得打开局面,顺利吸收外界存款,用高于银行的利率为诱饵,曾获得存款达二三十万两银之巨,同时收购屠姓所有苍水街一带房屋,扩展了店堂。再则,那些上层名流生活享乐无度,最怕病死,王仕载既出入高门,便大肆宣传、兜售高档补药和补酒,收效颇丰。
他的招徕方法五花八门。例如,每当九月间菊花盛开之际,在店堂内外举行菊花展览会,陈列几百盆各种不同品种的菊花供人观赏;或组织音乐会,凡爱好丝竹管弦的,不论店内或店外的人,听任自由参加,奉茶招待;或者利用所谓珍藏“名画”(如吕纯阳、铁拐李、钟馗之类跟药业有关的神像)悬挂店内展出,每逢过年过节,总要挂画,让人观摩礼拜。当然,参加音乐会、展览会的人,总多少买些时令药品和药酒回去,不花大钱,却能收到推销药品的实效。
旧寿全斋在人事组织上,根据不同职掌划分成各个小组。大权由“五公座”掌握,小权下放到各组负责人,业务通过他们贯彻到每一个店员、职工,并按时考核上报。小组负责人待遇高于一般职工,是“五公座”的依靠力量。
在人事雇佣上,标榜“用人唯贤”。有些职工是经过考核后进来的,也有是从别家店里如杭州叶种德堂、绍兴震元堂中的有经验、有能力的职工中挖过来的。
为了使职工安于其位,工资待遇比一般药店定得高,还给予其他各种好处。如每月初一、月半,是药店最忙的日子,来自农村各地顾客,买药都要在店堂排队。柜台上职工,一边撮药,一边招待,确实忙得连吃饭工夫也没有,所以栈房里的职工都要到柜台上帮忙。这天除了备有包子、馒头等各种点心让职工尽量吃外,还发给每个职工双工资;第二天即初二和十六,又请职工吃肉吃酒,算是犒赏。当时职工有两句口头语:“初一十五忙碌碌,初二十六请吃肉。”对待各小组负责人,暗底下又另有额外奖励。
又如,为了店里要开菊花展览会和音乐会,鼓励职工种菊花、学音乐,职工如要买各种花卉、乐器等全由店里出钱,从不吝啬。所以,职工工作之暇就不会闲散无聊,安心工作,很少见异思迁。
寿全斋对“货真价实”、“遵古炮制”的传统经营方针,始终遵循不渝,其具体做法,可用“正”、“证”、“精”、“真”4个字来概括,即:进料做到药源路正,储运做到质量和品种两个保证,加工做到道道精粹,撮药做到味味认真。
(1)进料。治病能否药到病除,除医生处方是否对症外,关键是药能否起到应有的药性作用,而药性作用又取决于药材是否路正。因为同一品种的药材,却因地而异。寿全斋所进货源路正,严格要求符合规格。在遍布全国各地的400余种药材品名中,其要求及制作方法有如下要求:
①川连、川朴、附子、川贝、白木耳等,只进四川办庄的来货。川连分福、禄、寿三级,专进福字级。川朴分正朴、脑朴、根朴三朴,专进正朴。附子,为了防止变质,都用咸卤浸过,进货后,规定要用清水浸漂足7日7夜,然后再用开水煮熟。川贝有松潘县出产的叫松潘子,特征尖头;有灌县出产的叫灌县子,特征长形。级分云贝、青贝。另有野生的叫炉贝和坪贝,坚决不进。白木耳只选太平、通江两县产品,因其肉质厚、发性好,每一两可以发到30两重。
②蛤蚧、陈皮、地龙、广甲片等,只进二广办庄的来货。蛤蚧,有5对、10对、15对、20对起斤的各级,寿全斋专进5对起斤的,每对尾要完整,不能有些微损伤。陈皮,专进新会皮有三化头红、二红,四化头红、二红各级,货要陈足3年,辣味减少,方许出售;至于汕头蜜橘皮、槾橘皮都不及新会橙皮,均不进。地龙,进货标准鲜货长1市尺以上、干货长6市寸以上。广甲片,拣其头号鳞片大者进货。
③西党参、当归、大黄、银花、秦艽、生地、杞子、黄芪等,专进西怀办庄来货。西怀办庄的采办地区,包括陕西西安、甘肃和河南。西党参,专进西价出产,因其糖分足、质地软、支数大;属甘孜出产的质量较差,所以不进。当归,专进甘肃岷山出产,因为岷山之北地区,气候寒冷,生长慢,所以产品质地好,不进四川、云南暖热快长、质差的货。大黄,级分蛋吉、中吉、开爿,专进西宁出产的蛋吉。银花,专进河南蜜银出产的,它花蕊不开,而山东济宁的要开花,质地就不大好了。秦艽,专进西秦产的,其特征是螺旋形向左,称作左秦艽,质地最好;而山东、四川产的右旋秦艽,质量就较差了。生地,分4支、8支、16支、24支、36支和48支起斤各级,专进河南产的4支起斤的。杞子,分24粒、32粒、48粒、68粒起钱各级,专进宁夏地区出产24粒起钱的货,它肉厚核小,天津产的质差。黄芪,专进山西产的货,它质软香足,切开内黄外白,中心有纱筛形或菊花形,天津产的质次。
④辽细辛、防风,只进关东办庄来货。辽细辛,关东来货香足、叶满、根细,尝之辛辣,而土细辛质差。防风,货要进茎直带有“笔须”的。
⑤参三七、天麻,要进云南办庄来货。参三七,有60只起斤各级,必须剪去尾须再切片。
⑥贝母、元参、元胡、白术、白芍、麦冬、红花、萸肉统称浙八味,进本省产品。贝母原产象山,后移种鄞县樟村;贝母一子一母形如元宝,级分元宝贝、珠贝,专进前一种;元参,有12支、16支、24支起斤各级,专进12支的;元胡,产区在缙云、丽水,分16粒、24粒、32粒、48粒起两各级,专进16粒级;白术,产区在新昌,级分太峰王、峰王、峰贡、正直等,专进第一级;白芍,产于东阳,有4支、6支、12支起斤各级,专进第一级;麦冬,产于余姚,级分正青(30只起两)、二清(40只起两)、三清(60只起两),专进正青;红花产地在慈溪长河,花瓣肉厚朵大香足,比四川、淮河一带出产的红花好;萸肉,去核后又名枣皮,产于杭州,要求去核净,陈足一年,酸分少。
(2)储运。除了进货做到药源路正外,还要靠储藏保证不变质。如一变质、药性就起变化,对病者反而带来危害。对储运不仅要求保证不变质,还应保证做到400余种药材,样样齐全不缺。寿全斋对此坚决贯彻两个保证,切实做到“三不一全”。
“三不”就是不霉、不烂、不受潮。其关键在于“燥”和“密”两字,即存货要干燥,储藏要密封。例如菊花、红花、银花等,一受潮花瓣要散开甚至脱落,既影响花朵外观形状,又影响质量,香气走掉,所以进店后,一定要再用烘箱烘到燥足为止,然后存放到七石缸内压实,上铺青炭,用以吸潮,加盖后再用柿漆封口,以防漏气受潮。销售时根据需要数量启封拿取;每次启封拿取后,要继续用柿漆加封。又如,对有些药物,要做到未霉先防。象杞子质量应透明带红,口味带甜,一受潮就发黑变酸。因为是一次进足一年销售量的,所以根据杞子是每年7~8月见新,因而规定在立冬后起燥天进货,进货后要拆箱分包,每包2斤,再密封储藏。销售时要一包取一包,以免影响其他存货受潮,至次年清明节前,在储藏箱里要未霉先防,加放石灰吸收潮气。再如,对有些药物,要勤翻勤晒。象虫类如九香虫、地蹩虫等,进货后也要再经加工晒燥,放入小口大铁箱,下放石灰,平时做到勤翻勤晒。
为了保证做到三不变,又实行分工负责到人制。如成品房、备货房,各由主管人员负责;店堂职工,按药物放置位置,划线、分界、定位各自负责。内外不定期由“五公座”检查,从而使存货质量三不变。
一全,就是保证药物品种齐全不缺,做法采用一成一备。就是每一品种,既有成品,又有备料。凡是原货房备料被片子房提取切制成品,原货房立即挂牌通知进料,直至进货入房,才把挂牌去掉。由于未雨绸缪,职责明确,从而防止缺货断档之虞。
(3)加工。加工分切制和制剂两种,遵循“尊古炮制”的规定,从不轻易更动。
①切制。药材从材到品,都要经过加工切制,所以中药店对切制工人是根据技术精度分等定级的。计有头刀手、二刀手、三刀手直到七刀手为止,其分工:头刀和二刀师傅切贵重药品,三刀和四刀师傅切一般药品,五刀师傅以下切粗草药。
对切制要求,如片子要切得越薄越好,因为片子一厚,煎药时就不可和其他药物同一时煎出药汁而影响药效;同时因药材都是烘晒得很燥,切片易碎,因此切前要适当回潮。但太潮切后片子要缩,所以如何润湿到恰到好处,要靠实践经验。像党参切后达到不要再加工修边、当归去皮切片色白质匀,这完全取决于技术高低。
寿全斋对头刀、二刀工人的技术要求,以2公分直径一只槟榔,能切108片;附子切成片子,能被微风吹动作为考核标准。
②制剂。如各种丸、丹、膏、散,做到选料纯粹,制造精细,按“遵古炮制”。例如:
一是胶类:
虎骨胶 取料:老虎带毛带爪四脚,去净杂骨、背骨,锯成1寸半长段。加工:隔年浸料,足1年后取出,用大皂果汁洗过,去净骨髓,用急火煮煎1日1夜,过滤澄清后再浓缩,去掉一半水分,再煎6日6夜,每1日1夜过滤一次,6日6夜有6次滤汁,混合后文火浓缩到10%水分时,倒入胶盘结胶,最后切片晾干。
龟板胶 取料:拷净边角龟板。加工:端午前浸料,1个月后取出敲碎清洗,在露天任其暴露1星期,再用水清洗,如上栈则晒干,如煎胶则用文火煎3日3夜,每1日1夜过滤一次,3次滤汁混合后结胶。
鹿角胶 取料:东北来关角,即四叉角,一般长度要求1寸半。加工:先用皂果汁清洗,再敲碎,煮煎5日5夜,结胶方法同上。
驴皮胶 取料:去头和蹄的驴皮。加工:在端午前剔净皮里附肉和杂质,放在河中浸泡1夜,晒干放置1年,以去血膻气后,始可煎胶。煎时先用文火煎1 日1夜,然后再煎1日1夜,便可倒入胶盘结胶。
各种胶类的结胶干燥度,以一刀劈入能竹裂为标准。包装时每斤加赠2两,使顾客买去后,不论其放置多少年,绝不会有短秤缺两之虞。
二是丹、丸、膏药之类:
全鹿丸 取料:将活鹿用绳吊死,去毛和肠内积粪。加工:连骨带肉煮烂后和药,晒燥盛缸密封保存。制丸时开缸取料磨粉,研粉要细到臼磨无声为止。
白玉膏 取料:活鲫鱼。加工:在麻油中炸烂,过滤取汁。
各种膏药用药肉,都要经麻油煎过后,放在河水缸中浸泡3年,以去火毒,方可制造各种膏药。
三是各种药酒、补酒:所用白酒原料,规定牛庄产60度以上的高粱酒。药料浸泡规定最少在1个月以上。浸出浓汁先经装甏封口储存,然后再以一定比例和白酒装瓶。
(4)撮药。接方撮药,是一项责任非常大的工作,为了防止差错,“认真”两字至关重要。
寿全斋对撮药制度规定:营业接方,专职校对。方法上采取分戥递减。即在接方撮药秤两时,如一张处方要撮药五帖,其一味用三钱,就一次称一两半,分配第一帖三钱后,一定要复准戥中尚存的一两二钱。这才再依次递减到第五帖,保证每帖每味配药量的准确。对每一味药,都要分开,由专职检验校对无误,在处方上签章后,方可包扎。处方配药计价,由营业员兼带,在撮药前先计算。这样做使营业员对应撮药物,在思想上预有印象,有利于减少撮药时的差错。
7.宁波主要药铺冯存仁堂
冯存仁中药店是宁波最主要并且也是规模最大的国药店,由慈溪冯氏所创设。
冯存仁中药店,历史悠长,久负声望。原址开设在灵桥门又新街,虽然地处冷僻,而营业却很发达,不仅在宁波誉为药店四大家,而且它的上海分店也是沪上四大药店之一。同时,它的信誉不光限于沪甬两地,而且远及港、台、南洋一带。冯存仁之所以博得沪甬人士和海外侨胞的信赖,主要特点是:该店创业以来,进货药物必求道地,配制成药用料上品,修合炮制严遵规范,百年如一日,一丝不苟。随着业务的发展,后来又开设分店于上海。
冯存仁创立哪一年?有说100多年,也有说近200年,传说不一。今找到1934年《冯存仁堂丸散膏丹全集》重版一册,书中序言叙述:
本堂于逊清康熙初年(1662)始创甬店于宁波又新街,嗣于同治元年设沪店于上海汉口路三五六号,复于1933年冬在沪设立第一分店于浙江路四七四号。采办各省道地药材,精制门市饮片,虔修丸散膏丹,杜煎虎鹿龟驴诸胶;经售各种药酒花露,发兑参桂茸燕香料细药,选料必择纯真,修制务求谨诚。历年久远,誉驰遐迩,无待自诩。际此西药倾销,漏卮堪虞,爰将本堂出品各种丸散膏丹,悉心研求精良,辑成全集,分门别类详述主治服法,俾阅者过目了然,知各品之功效,总期登民生于寿域,存国粹之将危,此则本堂敢自勉也。
册中印有宁波总店和上海分支店店面照相三帧。找到此册,为考核该店创始年代,提供了可贵资料,证实冯存仁创始于康熙初年,迄今已有250余年历史,是宁波市最古老的药店之一。
冯存仁中药店,是慈城冯氏宗族遗店。创业人名冯映斋。传说他一生以采办药材为生,经年累月远涉蜀、陕、皖一带。在昔时交通不便,他沿着长江民船西上,长途跋涉,披星戴月,深入山区,采得药材,行销于沪甬等地。经过长期苦心经营,略有积储,就在清康熙初年开设冯存仁于宁波又新街。初设范围虽小,可是从此奠定了冯存仁药店200余年的基础。
到了第四代孙冯蔓生(小名冯阿荣),继承祖业,袭用上代采购经验,继续奔走四川、陕西、湖北等地区采药,采销颇称顺手。到咸丰末年(1861)正式核定股金为4万银两。在当时来说,已成为一个资金雄厚、规模较大的药店。
此后由其侄冯吾楼掌理店务。在同治元年(1862)设分店于上海汉口路昼锦里,投资6万元。上海冯存仁的业务特点,也是以成药特别是驴皮胶等在沪上享有盛名,销量很大。由于资金大,因而存货足、质量高。例如,驴皮胶供应的都是陈胶,不足3年不出售,有的甚至陈到5年、10年,年存量4万斤左右,最高年销量达1万斤。
由于业务发展,该店复于1933年在上海浙江路南京路口设立上海冯存仁第一分店,地处中心,四楼四开间店面相当雄伟,沪上400多家药店中,可称数一数二。但是这一分店,虽处闹市,而非居民集中之区,生意并不理想,数年之后,遂迁移至静安寺愚园路口。此区大多是公寓别墅,原来有一爿徐重道药店,药材质量较差,不受区内欢迎,冯存仁支店设立后,生意十分兴隆。当时沪地分支二店有职工约计150余人,规模相当庞大,声望很高,被誉为上海四大药店之一(四大药店为胡庆余、童涵春、冯存仁、蔡同德)。
在抗日战争时期,1940年沪店发生尖锐的劳资纠纷,结果迫使上海分支二店宣告闭歇。
宁波冯存仁老店,资金独立核算,同申店没有牵连,因而未遭波及,幸能保存。
一家200余年老店,它历经改朝换代,经过不同社会制度严峻考验,渡过了重重曲折历程,是在不断克服困难中保存下来的。清朝后期,朝政腐败。清廷为了镇压太平天国军,企图挽救残局,到处搜刮饷银。这时冯存仁被勒令逼交几万银两巨款,用来弥补军饷。清政府推翻以后,又遭到民国政府苛捐杂税,重重掠夺。在敌伪期间又经受了汉奸、兵痞寻事挑衅、敲诈勒索等摧残。到解放前几年,灵桥屡遭飞机轰炸,该店靠近灵桥,成为危险禁区。那时,为了确保职工安全,设临时营业处于东大街,职工白天避居西郊,夜间归来营业。在敌机不时空袭极度险恶情况下,赖全体职工同舟共济,始终保持生产经营。谁知最后一次轰炸灵桥时,一颗重磅炸弹击中冯存仁店堂,陷地丈余,虽未爆炸,已震塌房屋数进,余屋已是梁斜壁残,幸店中无人,没有伤亡。
解放后,人民医药卫生事业,特别是国药业,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和扶植。为了适应形势需要,又设立冯存仁分店于中山路186号。这时,两店一个工场,职工50人左右。1956年,该店为支援宁波冷藏公司的扩建,将店基让给该公司,迁至东渡路255号营业。这一年实行公私合营,经清产核资,核定资金为16万元,是宁波市商业中资金最大的一家。
冯存仁之所以声望不衰,信孚于人,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道地药材。道地药材,配制认真,是该店最明显的特点。如何鉴别道地药材?沿用先辈的实践经验。
一是要有鉴别能力。药物正路和次货甚至以伪充真,都是客观存在的,这就要求进货人员经验丰富,学识渊博。冯存仁药店委任进货先生时,总是经过反复考虑,选择有一定鉴别药物能力的人担任。他们能够通过眼、鼻、口、手的经验,看过、嗅过、尝过、捏过,辨别出药物来路和质的好坏。有了丰富经验的进货人员外,还要求粗细货房严格把好来货验收关,发现质量不妥时,不予收货进账。有了相互制约和监督,从而保证了该店药材质量。
二是重视产地。必须进道地药材。所谓道地,是指药物产地路脚纯真。例如,东北红参,大量产自吉林、辽宁,规格有边条红参和一般红参之分。边条红参俗称石句子或石柱参,重点产地为延边、辑安、通化、宽甸等县,其形状外纹带有横皮,干体坚实,类似木质,以生长年久枝大者为佳,其功效相等朝鲜别直参;一般红参光滑,叉枝甚少,微呈透明,色嫩体软,含水分多,功效不如边条红参。如,国产麻黄,产地在华北、内蒙古、绥远等地,有发汗止喘等功效,不少欧美各国拿去移植,发现无效或仅少含有这些功效,现在仍须向我国进口。这些足以说明同一生药,如果产地不同,培植和处理不同,特别是土质和气候不同,它的药效就不完全相同。除了路脚好坏之外,有的药物,尚有以伪充真的。例如,犀牛角、羚羊角、犀黄、麝香等稀有贵重药品,以其价值昂贵,市上伪品很多,往往形状制成同真无异,用来鱼目混珠。又如天麻,系山野自生的多年草本,主产是四川、云南,体型蒲鞋底,有红蒂,米黄色,半透明角质状,以肥大润泽透明者佳,是为主治头风痛及脑震晕眩的要药。有的引种变了形,许多都是野生浆果伪制,不能入药。因此,没有丰富鉴别知识,就要吃亏上当。要做到真正的名副其实道地药材,进货人员熟知产地十分重要。
三是要注意采拾季节。采购和进货人员,还必须熟知药物采收季节,采拾提前和逾期的药物,对于保持有效成分的含量关系很大。俗语云:“适时收拾如宝,失时变草”。
①根类:地下茎、根以及植物根皮等,应在秋冬之间采拾之。这时含浆最足,药效最好,主要是茎枯叶落,滋浆集中根块,如前胡、冬术、丹皮。
②植物的茎叶:宜在生长最盛的盛夏时期采摘,那时叶绿茂盛,如藿香、苏叶、佩兰叶等芳香性药物。
③花类的采摘:要不失时期抓住含苞初放之时采摘。待花开足,香味散尽,功效显著降低,甚至无效,如玫瑰花、银花、绿萼梅花等。
④果实类:应在初成熟而未完全老熟时采摘之,取其旺盛时期。各种果实成熟期四季都有,如春季乌梅、枳壳,夏季佛手、豆蔻,秋季八扎、连翘,冬季白果、木榧子等。
⑤子类及核仁:择其成熟(老熟)时采拾,因取其油分已足,粒子饱满,如杏仁、桃仁等。
四是要掌握生药干燥处理方法。生药采到以后,绝大多数生药最好放在日光下晒干,有的也可放在焙笼中焙干;也有不适宜高温的,可置在通风处或灰器缸使其徐徐干燥。如地下茎、根块、树皮等可放在日光下晒干;虫类及动物药物、脏器类、花类药物等,最适宜放置石灰器中干燥;芳香挥发性药物,如厚朴、玉桂、丁香等,不能使用高温下晒干,为了保持芳香性不使走泄,宜在阴暗高燥透风处放存最妥;如麝香香气最郁,最好放存玻璃瓶内加盖密封,使香气不致逃逸,又能保持一定的水分,不致干燥。
五是要有正确的保管贮藏方法:加强中药贮藏保管,不但可以防止虫蛀、霉变、发油、受潮变质等,並且能保持药效不致降低。冯存仁药店对于药物妥善贮藏,早有一套传统经验。他们备置了各式各样的容器如大缸、小甏、灰缸、灰箱、锡瓶、锡盂、铁桶、玻璃瓶、漂缸、焙笼等,同时对保管贮藏落实到人,责任明确。因此,能够做到未霉先防,霉季严防,从而保证了药品质量。例如:
①矿石、介壳一类药物,因不受气候变化影响,一般存放在高燥地方。
②茎叶、根块、树皮、果实等大宗药物,应常暴晒,藏缸藏箱,放在干燥处,以防霉蛀。
③含有糖类油性的药物,如红参、党参、当归、杞子、牛膝、麦冬、大黄、白术等,以及花、虫之类药物,大都用缸甏、铁筒、石灰器贮藏,能够防止发霉、发油、色变、虫蛀。在日常营业部分小量的,就放入锡瓶锡盂、瓷缸、铅箱,不使药受潮,色泽变化。
④含有芳香挥发性药物,如麝香、冰片、玉桂、厚朴、丁香等,不宜采用石灰容器贮藏,否则香气大量挥发、油分干燥,功效明显降低,宜贮入锡盂或玻瓶内,如数量大的应密闭在容器内,置于冷暗处,最为适宜。
⑤在霉时季节,不少药物可以放贮密封间或用塑料袋贮藏。这一密封贮藏是渡过霉季较好的方法,既能保持药物具有一定水分,又能保持药物原来本色。
⑥胶类:如虎鹿龟驴诸胶,用大板箱贮存。当年生产的新胶,因为胶汁熬胶很难保管,其中以龟板胶、鳖胶最难贮藏,随着季节性气候变化,采用石灰贮藏,而石灰的烈性又要适度,灰性过强,龟胶碎裂:灰性失效,容易并块。因此必须随时检查,更换石灰,才能保持质量。
(2)精工炮制。该店对成品精工炮制,一丝不苟。无论生产的饮片或成药,除了原料优质之外,对片型厚薄、大小都作了严格的规定。例如,天麻腊光片、附子飞上天、槟榔108片,有的应切成瓜子片、柳叶片、顶头片,分成多种片型等,不嫌精工花力,务求片形悦目,洁纯无屑,色泽鲜明。对配制成药方面,严格按照该店《丸散全集》合制,从不代用顶替,减工减料。同时,对不同的丸药剂型,又分成粒子大小,如:芥子大(如六神丸)、芝麻大(如蟾酥丸)、赤豆大(如正气丸)、豌豆大(如六味地黄丸)、梧桐子大(如小金丹)、弹丸大(如牛黄丸)等。
这些分成大小丸子,在医疗上都具有特定作用。生药经过加工炮制后,的确能破坏其中某些成分而变更其性效,如:阿胶、穿山甲,用砂石混炒,使之质松,是解其胶体,去其腥臭;蛤粉炒阿胶是人工加入钙质于胶质之中的操作;萸肉、橘皮、半夏、枳实等新货有较强刺激性,故须存相当时期,候气味缓和时应用。这些炮制方法,该店能够持之以恒,从不忽视。
制:有两个方面:一是锉、切、研、磨等,如制剂、丸剂、散剂等;二是修治炮制,如醋制、酒制、蜜水制、盐水制、酣制、米泔制等。
炙:将已切成的片和块,加以蜂蜜或酒、姜汁等,置炭上火炙之,如炙甘草、炙黄芪等。
煨:将整个或大块药物,裹以面粉或厚纸濡湿,埋热炭中,煨制黄焦为度,如煨木香、煨肉果等。
炮:将药放置炭火中,如炮附子、炮姜等。
炒:将已切成药片,放置铁锅内,炒至色黄、气香。动物之角质皮类,炒至色黄而松脆为度,如炒白术、炒山甲、炒鸡内金等。
焙:用铁丝筛置火上,隔纸烘焙,如虫类药九香虫等。
煅:煅为坚硬性药物或矿物、金属类药物,如煅牡蛎、煅石膏、煅自然铜等。
漂:有些药物原药系盐汁保存的,如海藻、海带、咸附子、咸苁蓉等,须用清水漂清咸味。
飞:矿质研成极细粉,其最细之尘粉,每易飞扬而失散,必用研盂加水研磨,名叫水飞,如飞滑石、飞朱砂、珍珠粉等。
(3)传统产品。冯存仁有几只药品,在解放前远销国外。这些祖制传统产品,精工配制,在侨胞心目中,颇有声望。例如,人参再造丸、人参大活络丹,畅销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地。冯存仁出品的人参再造丸,由50种药物组成,其中主要成分有野山人参、犀牛角、梅冰片、西牛黄、虎胫骨、麝香、白花蛇、全蝎、天麻等。主治:遍身筋骨疼痛、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手足麻木;主要功效:养血祛风,通筋活络。每服一丸,功效显著。人参大活络丹,也是由50种药物组成,主要是白花蛇、乌梢蛇、人参、犀角、西牛黄、麝香、天麻、南星、草乌、姜虫、梅冰片等。主治:中风、痪瘫痿痹、痰厥拘挛、痈疽流注、跌扑损伤等。功效:去风活络。
过去运往台湾地区畅销的有4种传统产品:驴皮胶:功效;补血、活血、止血,妇女服之尤宜;太乙紫金锭:主治疔毒疮疾、四时疫病、霍乱吐泻,兼治小儿惊风等症;消痞狗皮膏药:功效消痞块,软坚结;万应宝珍膏药:主治跌打损伤。
该店不管药品畅销与否,药物品种应有尽有。据当时不完全统计,备有丸散357种,胶膏32种,以及参茸桂燕、花露药酒等。从稀有珍贵之品直到普通草药,常年备置,凡是要买的药品,该店基本上都有供应。
(4)经营措施:
一是为病人接方,代煎送药。这个店在解放前早已实施。以后对上门接方曾经一度中断,后又重新恢复。
二是该店过去在包药纸上不少药品都印有仿单(即说明书),详述药品性能、功效、服法,各色另包。这样,不仅能增长顾客认识药物和了解药疗知识,而且对于营养滋补以及小病小恙,便于自己选择购买。但现在药贴量大大增加,如果仍用各色另包,造成工时长,取药慢,不利于病人及时服药。
三是代客加工切片、研粉制丸和复杂的配合,保质保量,如期交货。
四是在冬令进补季节,为顾客上门熬膏。不少外来珍贵药方,一料价值不菲,在顾客心里,委托代熬不够放心。该店采取上门代熬,既取得加工收益,又使顾客放心满意。
五是朔望减价。该店每逢初一、十五、阳历一号、十五号,一律药价九折。这四天廉价日,营业骤增。虽然利薄,由于多卖,反而增加了利润。
此外,解放后,一改旧社会不设坐医的惯例,总、分店均聘请名中医坐堂,便利群众。
(5)企业体制:
①经理负责制:经理受资方的委托,有很大的自主权。经理统揽企业全面,他的能力强弱,对企业经营好坏和盈亏,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经理受委后,自身有了自觉的责任感,因此该店用人唯能,在安排每一部门负责人时,不用外行滥竽充数,而是郑重选择有一定业务知识和管理能力的人担任各部门负责人,并给以一定权力,调度和处理部门中的问题。
②机构精简:该店不是因人设事,而是因事设人。全店设三大机构即总店、分店及加工场。从原料到复杂生产程序,直至门市的繁忙供应,这样一条龙的进、销、制存程序总人数不到50人,人事十分精干。
③基本工资加厘金制。该店除了经理工资为一石七斗米外,其余人员一律七斗。厘金制是从营业额中提出百分之几作为奖励分配。从头柜、二柜、头把刀、二把刀、货房头、料房头等到一般人员,分级逐个确定厘金基数。企业营业扩大了,水涨船高,厘金也多了,分配收入也随之增加,调动全店职工经营积极性。
(6)以销定产。该店对于进、销、存制,基本上作全面考虑,如:有的货年销量需要一次进足,有的货可以分次购进,有的必须长线生产,也有的可以边销边制,某些货要用陈年的,也有用时鲜的、功效好。总之心中有个底。例如,冬术、麦冬、杞子、金银花等,每值产新季节,取其质量色光都好,应按年销量及时进足;虎鹿龟驴诸胶,一年生产要保证多年销量,存货必须备足;陈广皮、陈萸肉、生地等,要陈足一定年份,功效更好;花草叶梗,应该采用新货,库存定量一年。
8.宁波主要药铺赵翰香居
赵翰香居药店是与冯存仁、寿全斋齐名的宁波三大药店之一,由慈溪赵家洋赵氏二十五世赵家薰于1881年创建。
据“风的记忆”的博客载:赵家薰(1841~1890),字瑾伯,是赵立诚(号朴斋)的长子。从小习儒业,1865年,24岁的赵家薰参加乡试,考中举人,去京城户部做官,任山东司员外郎,走上了一条父亲希望的仕途之路。赵家薰秉性笃孝,1878年,父亲得了风疾,赵家薰辞官回家,躬侍汤药,博涉方书,掌握许多医药知识,每次给父亲的汤药,都是自己亲自熬煎、品味。当时任镇江知府的赵佑宸给赵立诚寄来蕲蛇,配合人参,再造一丸,终于治好了父亲的风疾。父亲希望用此药医治更多的风疾患者,赵家薰就做了许多再造丸,施送同病者。父亲去世后,留下5个弟弟都未成年(其中赵家蕃、赵家荪、赵家艺均为赵家薰之弟),赵家薰为不负父亲所托,放弃仕途,在家扶养、教育弟弟们。父亲的逝世,使家薰深感自责和内疚,觉得没留住父亲是自己不懂医学的原因。他开始潜心研究医药,并让自己的二儿子赵之僙(字文通)、五弟赵家荃(字撷金)也去学医。
1881年,遵照父亲的遗愿,赵家薰在宁波创办了一家中药店——赵翰香居,以出售散、丹、膏、胶为主。由于处方合理,选料讲究,疗效显著,很快得到顾客的认可,生意开始兴隆。赵家薰把赵翰香居交给了学医的赵之僙(赵文通)管理,在他的经营下,规模开始扩大。1888年,赵翰香居中药店迁到江东天后宫前。天后宫是当时船商出海前,祭祀天后妈祖的殿堂,赵翰香居中药的口碑,也通过船商们的传播,开始享誉江浙沪一带。
赵翰香居传到赵文通的儿子赵本杓(赵世箴)时,药店经营更上一层楼。与当时香山堂、寿全斋、冯存仁堂的经营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成为宁波四大中药名店之一。中药经营颇有特色的是自家配方煎制的膏散丸丹,曾享誉江浙一带,尤其是赵氏祖母亲自配制的淡竹盐在同类成药中称得上是上品。赵翰香居配制成药,选材上等,配制精工,药效显著,一时传为美谈。许多外地顾客慕名而来,生意兴旺时,药店所雇用的采购、营业人员多达30余人。当时不仅在宁波东渡路,有四开店面(现在是冯存仁堂所在地)的赵翰香居中药店,另外还在鼓楼前、江东天后宫前、百丈街71号等地都设有赵翰香居中药店,在江东贺丞庙跟王隘有近10亩的货栈、晒场以及中药加工的工场,足可见赵翰香居的规模。赵世箴的兄长赵本枝(赵世芳)继承其父事业,在上海盆汤弄口也经营有一家同名的赵翰香居中药店,营业情况也相当不错。
赵氏经营中药业,业务精,管理到位,至今其下代还保留有一些为营业人员业务培训所编印的材料,内容条分缕析,十分严谨。由于药业人员的业务水平高,又经营管理得当,所以赵翰香居在解放后,营业仍十分兴旺。可惜在解放初国民党轰炸灵桥时,江厦街一带全都夷为瓦砾滩,店铺被全部炸毁。在轰炸期间,灵桥西堍直至大道头一带沿江废墟上,常设有夜市,赵翰香居职工也常挑担挟箩带上中药材,设地摊营业,度过艰难岁月。一年后,赵世箴又出资重建,恢复旧业,经营规模不差当年。1956年,赵翰香居同所有的私营企业一样,经历了个体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赵翰香居从此不复存在,一个有着75年历史,倾注了赵家四代人心血,享誉江浙的老字号中药店——赵翰香居,遗憾地退出了宁波的历史舞台,慢慢被人们所遗忘。
9.衢州最大药铺天福堂
据《衢州市志》的记载,衢州规模最大的药店是慈溪钱树田等人所创设的天福堂。
天福堂药店,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宁波籍商人钱、冯、王三人合股开设。店址衢城新桥街。药店老板聘任阿大(经理)全权负责经营。从清代至民国,直至建国初,聘经理17任。民国38年(1949)有职工30余名,精制药材饮片,悉心研制丸、散、膏、丹、露、酒、曲等中成药270余种。前店后场,实行制售一体经营方式。产品十全大补丸、大补全鹿丸、六味地黄丸、太极两仪膏等,在全区和毗邻省县享有盛名。1956年公私合营后,为国营医药公司门市部,仍称天福堂药店,1989年9全店职工12人,销售额42.82万元,创税利6.63万元。
天福堂也是唯一被收入《中华百年老药铺》作详细介绍的衢州国药店。
坐落于市区十字街口东隅,石库门墙,墙门上书天福堂三个金字,这就是在毗邻省县享有盛名的衢州天福堂国药号。该店创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距今已有230年之久。由于历史悠久,药材道地,是本市独一无二的著名国药老铺。该店是宁波钱、冯、王三姓业主出资合股开设的,这三家人在广州开有敬修堂(钱澍田)药店,生产丸散膏丹、冯了性药酒等。由于旧时交通不发达,广州、宁波间往返十分艰难,所以他们在衢州开设天福堂药店,以便往返途中在店休息、中转,并开展业务。天福堂创业之初,为了保障经理的经营权,防止股东后代挪用资金,曾订有严格的店规,凡钱、冯、王三姓后裔,无论任何人途经衢州,在天福堂店内停留,店中仅供一宿二餐,且不能支取银钱分文。从开业以来,在王集伟任经理以前,历任阿大(经理)者有16位之多。店内置有一幅画,将历任经理和有功于店的职工姓名一一列上,每年重阳节日,全店人员都要纪念这批从事中药工作对店内有功绩、有贡献的前辈们,缅怀他们的功绩和贡献,把他们作为楷模,向他们学习,以求上进。纪念后,全体人员还举行一次聚餐。清光绪年间,老板派宁波人王松涛任店经理。王出身于烟丝业,但对中药业务能刻苦钻研,勤学苦练。加工饮片,坚持遵古炮制,选用道地药材,并悉心研炼丸、散、膏、丹。因此该店药材闻名遐迩,店誉益著。
天福堂药店的经营管理有一套比较完善的规章。任务落实到人,工作分工明确。全店30多人,分外店、内场两部分。经理掌握全面,外店设账房一人,由宁波派人担任。门市柜台分头柜、二柜、三柜、四柜等,按方配药,药味分包,并附有药味说明书。包药人员负责校对药味,以免误撮。另设上格斗工二人,由工作人员充任,他们负责格斗缺药补充,检查处理药味霉变细碎情况,并兼药品炒炙碾末工作。此外还另设参局一间,专柜出售参燕等补品。内场负责加工饮片、炮制。加工饮片又分头刀、二刀、三刀等,各自定品种加工,切制人员负责饮片,炮制人负责保管,并做好防霉防蛀工作。药品缺档时,向经理汇报请求采购。另外又设专管丸、散、膏、丹原料二人,负责加工;勤杂人员一人,负责专磨药粉,学徒三,四人大都来自兰溪。当时学徒进店,要拜刘海大仙、赵大元帅以及先生(经理)和全体师兄后,才开始学拣药,晚上读背《药性赋》和《汤头歌诀》、练字、学珠算。三年满师后,做三年半作,以后量才使用。由于分工精细,责任明确,售出之药,做到保质保量。多年来尚无差错事故发生,赢得人们信赖。
天福堂经营的虎、鹿、猴、驴、龟鳖等胶,及丸散膏丹,炮制饮片丸药,早为两浙人士及金、衢、严三府属一致赞许,特别是全鹿丸、六味地黄丸、两仪胶、十全大补丸等。两仪胶的熟地必须做到九蒸九晒,党参选用道地上品。一切丸散膏丹完全遵照古方古法炮制。由于过去全靠水路运输,所以各水路船家筏户的船工,每年冬令都要服用天福堂全鹿丸,才感到下水拉纤不畏寒。所以船工们经常有这样一句话:“冬令服用天福堂全鹿丸,下水拉纤不怕寒。”天福堂每隔一年都要勒一只鹿,用来制造全鹿丸的原料,时间一般都在三月九日。勒鹿工艺严密,不能出血。勒死后,去毛粪,切块煮熟,再切成小粒。鹿骨用麻油炙酥、捣碎,与鹿肉、麻油一起拌入事先准备好的中药粉末,再加蜜作成丸。丸药原料配就捣好后,捏成长条,再用手指头捏成小丸子,然后蒸焙成丸供应市场。
天福堂药店崇奉商业道德,各类丸散膏丹均遵古炮制,制作精良,品种达200多种,其中尤以十全大补丸、大补全鹿丸、六味地黄丸、太极两仪膏等品种,由于选料上乘,功效显著,颇得浙西诸县人士的赞许。
抗日战争时期,天福堂虽幸存下来,终因日军入侵衢城而遭到严重破坏,使业务经营一度陷入困境。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私营工商业采取保护、扶持和改造的方针政策,天福堂药店又重新得到了复苏。“文化大革命”期间,天福堂更名为衢县医药公司第一门市部,1976年后,仍恢复天福堂店名。1991年原址拆迁,租用房管处公房营业。1995年4月新楼落成,迁回营业,改名“天福堂大药房”。1995年销售金额110万元,实现利润2.3万元。
10.瑞安最大药铺三益堂
三益堂是瑞安著名老字号,也是瑞安规模最大的国药店。
据瑞安市医药公司退休干部诸葛斌编纂的手抄本《瑞安医药志》记载,三益堂创办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当年慈溪药商王氏来到瑞城,选址老街中心八角桥东首。3间宽门面古式楼屋,经营着中药材零售,规模较小。后来王氏将三益堂转让给同乡费氏经营。光绪十九年(1893),费氏三世孙费心耕、费祖萌等5兄弟与一姻亲共6人,扩展祖业,增资合股,开始兼营拆兑(批发)生意与配制丸散膏丹成药。同时,又选聘张广才(费氏同乡,头刀老药工)为经管人,全权负责财务与业务经营。
民国十四年(1925),张广才病故,其子辅臣继承父职,掌管三益堂。张辅臣为人朴实,经营有术,优厚伙计,提倡尊师授徒和经药知医原则,在经营中坚持以货真价实、品种齐全、药材道地、服务诚挚为宗旨。在张辅臣的精心打理下,到20世纪30年代,三益堂经营药品达1 200多种,日均零售额近百银圆,处方200余张。抗战期间,浙南十余县市与闽北各地客商纷纷来店批购,三益堂门市业务不断攀升,设于东门的栈店最高日批额达1 000余银圆,业务量一度居同行之冠。而“修合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的誓言,更是使三益堂声名远播。
三益堂的声名远播,除货真价实、经营有方外,还得益于清后期至抗战前药店鼎盛时期的一种特殊制药方式。那时,三益堂逢年或隔年都要宰鹿制药,这在广大市民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在瑞安老年人中有一句关于三益堂的评价:要配好药,就得去三益堂。在他们心目中,只有三益堂的药是最全、质量最好的;而且与其他药店不同的是,三益堂晚上打烊后会安排伙计值班,因此即使半夜去打门,也一定能配到药。
1949年初,张辅臣年老体弱,其子鹤岗接替经理之位。此前,张鹤岗在温州同仁堂做过3年学徒。张鹤岗秉承父亲的经营理念,既注重药材的精细、美观,更严格考证药料的质量、疗效。饮片按厚薄难易和贵重程度,设头、二、三刀分工所为,凡加工炮炙者必循“雷公规范”,投料严格,记录完备,自制丸散膏丹酒露等成药多达百余种,皆以上乘正路药物原料配制,其中尤以大补全鹿丸、十全大补丸、桂附八味丸、金匮肾气丸、五子衍宗丸、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卧龙丹、珍珠八宝丹、八宝红灵丹、诸葛行军散,以及八仙糕、午时茶、银花露等名产招徕客户。
1960年7月,公私合营,三益堂归并到浙江省中西药公司瑞安县公司(市医药公司的前身)统一经营管理,成为全民性质的医药零售企业。1985年1月,三益堂实行小型国有企业“全民所有、集体经营、照章纳税、自负盈亏”的独立核算经营办法,专营中药、中成药和滋补品。在开展传统医药服务的同时,三益堂经常举办店前设摊、送货下乡、问病卖药及提供医师信息等服务,深受社会各界好评。1988年,三益堂年销售额达68.23万元,为历年最高值。
11.绍兴最大药铺震元堂
震元堂原为慈溪杜家桥人杜景湘所创办。相传其父(名无考)在水澄桥(巷)摆药摊,至景湘时乃设店营业。景湘生8子,分为八房。至乾隆中期,将资本总额纹银8 000两,分作8股,平分各房。景湘死后,长子一微承父业,勤恳经营。乾隆五十八年(1793),为扩充业务,囤放药材,以1 250千文向东如坊刘云玉典屋5间三进作为堆栈。道光中期,杜氏震元堂与大江桥天宝堂、新河弄上寿堂合称为药业三大家,但店业规模仍首推震元堂。咸丰末期,太平军由杭州进取绍兴,震元堂店主人避至陡门镇,另设慈和镇药铺。迨太平军撤走,乃回城重新营造店屋,复振旧业。由于杜氏股东协力,曾先临时设店手上大路兴文桥东首,并公告“震元堂将在原址复业”。至于东如坊震元堂老屋,太平军曾改作“地王府”。太平军退出后,房屋为原主刘云玉、刘凤清(阿庆)所占。为此店主杜良谊、杜良泠多次向府衙控告,连年诉讼,最后总算府告得准,栈屋归还。杜氏再出钱将该屋由典买为己产。
杜家桥震元堂故居大门
杜氏震元堂从乾隆开业至咸丰,经历130余年,业务发达,店基稳实。咸丰初年,其进入全盛时期。咸丰末期虽因兵燹受损,但杜氏诸东变产合资,重复旧业,生意不减,声誉依旧。然内部亏乏,时感掣肘。自光绪至民国,该店不得不常将店屋作为筹码,曾向外姓三次典押回赎。杜氏房族为在绍兴开拓地盘,除已设有陡门慈和震外,后又在临浦开设义大震,柯桥开设春元震,东浦开设天宁震、天宁元等5家小药店,意图增添实力,互相依存,取得支持。但终因支房人丁繁衍,意见纷杂,矛盾日深,终而各自分立经营。且震元堂股东内部退股、押股、透支现金、赊宕货物等现象严重,股东监理内外串通、监守自盗、贪污挥霍,致使店务日非。至1936年已积欠甬绍钱庄和药材行等债务达17.9万余元之多。因无力偿还,债权人宁波通沅、复恒、恒生等11家钱庄及宁波元利药材行余楚生等先后向绍兴法院起诉。初决清产拍卖,但以无人投标而迁延。至1941年3月,由债权团总代理人律师陶春暄出面,召集各债权户在绍兴药王会馆集议公决,把债额转作股本,改震元堂慎记为衡记。1945年,由新股东推选宁波元利药材行余楚生、绍兴升大药材行张树藩等9人组成震元堂新董事会接替营业。杜氏到此告终。新董事会成立后,因系多股合伙,股东之间不时发生纠纷,又因抗战胜利后纸币贬值,职工为保障生活,一再提出增加工资、年贴的要求,董事会乃以送干股的方式,请当时县参议会副议长、律师陶春暄为该店常年法律顾问,借此作为政治靠山,以加强对各股东和职工的控制。同时,董事会又作出一次性升股、增资的决定,并限定股权只能内退,不得外让。于是一些无力增资的小股东纷纷将股权出让给董事会中的大股东,达到了董事会集中股权的目的。在董事会内,董事长余楚生为了抓震元堂的实权,又委托他的得意门生慈溪黄山人王培卿为经理,独揽进货、人事、账目三权。于是震元堂的一切措施,也就唯余楚生之命是从。
王培卿对业务是认真的,也是有一套办法的。他一贯重视药材的规格、质量,备货求齐求全,凡销量大的重点药材,力主由产地直调或由宁波元利药材行过户转解。因他青年时坐过重庆庄,对川货较熟悉,所营川黄连、川厚朴、川抚芎、川贝母、川巴地、川石斛等,就以高规格、低利润与同行业竞争。同时,他将大补药当作重点产品,悉心经营,讲究质量。因此,原震元堂的特色和信誉,得以保持不变。以后金圆券急剧贬值,到处发生抢购风潮,工商业受到很大冲击。震元堂抓紧大补药供应,通过四明银行,与宁波元利行直挂电话,早晚互通行情,采取沪甬绍三地边销货、边进货的办法,从而使震元堂在经济大动荡时期能够站住脚,免遭大的损失。
震元堂开创至今230多年,其间虽有兴衰,但在绍兴中药业中,始终占据首位,这和它有自己的强营特色是分不开的。(www.xing528.com)
震元堂在经营上的首要特色是重视药物的规格质量,讲究道地药材,尽力做到货真价实,“不二价”。它除了备全备足各种药材以外,凡药材行来的大路商品到货,由它首先拣选,这叫挑“头面货”。非优不用,好中挑好。例如,党参须用正面奎潞或文元党、晶党,地黄使用8支、16支的怀庆或四川巴地地黄,北沙参选用细条色的莱阳沙参,杜仲选用甘肃来的犬张面福字号细皮箱装厚杜仲或西川广元杜仲,甘草选用内蒙王爷地皮纹细结、条干匀净的甘草,等等。总之,震元堂进货确是货真质优,色泽好、规格全,不用赝劣品。震元堂在饮片净选上,雇有工作多年、技术精炼的两名药工,专事精心分拣、净选,采用筛、簸、拣、修、剪、剔等整理方法,使之尽量符合规格,把拣下来的原统货药材,按规格等级拆兑批发。所以,当时震元堂饮片质量名闻遐迩,声誉日隆。“生病不看胡宝书的医,不吃震元堂的药,死了口眼也不会闭”,成为绍兴民间口头禅,足以证明震元堂对群众影响之深。在价格上,当时其他药店无不挂上“朔望九扣,逐日九五”的牌子,即平日买药可以按定价九五折付款,逢初一、十五则可打九折。而震元堂因药料讲究,不以次货低价吸引顾客,定价不折不扣,言不二价,这在全省同业中也是少有的。因而,绍兴震元堂的“金字招牌”的声誉越来越高。
震元堂经营上的另一特色是精选配料,认真炮制丸散膏丹。例如,配合安宫牛黄丸、酉黄至宝丹、退热万应锭、紫雪丹、苏合香丸等所用冰片、西黄、犀角、羚羊、麝香、熊胆等细料药材,都是采用优质真品;配制小儿回春丹所用的蛇含石,必用烈火煨红煅透,而蛇含石有毒,火煅时黄烟中散发浓烈的特异气味,刺激人的喉鼻,老药工仍坚持如法,毫不马虎。凡此等等,均按方合药,如法修制,一丝不苟,切实做到精选精制,炮炙合度,绝不稍有逾越。
震元堂以销售大补药远近闻名,其处方用药按八珍汤加用炙黄芪、焦杜仲、熟玉竹、淮山药合成12味。不少名医认为该方配伍严格,调剂得当,男女老少四季皆可服用(伤风感冒例外)。所以每年农历十月下旬至第二年三四月间,四乡农民陆续来震元堂购买,门庭若市,销售之旺百年相续。据1934年账簿记载,是年大补药销售为18 028帖,按当时每帖1.28元计算,合计银币23 843元之多。震元堂过去还制售人参再造丸、圣济大活络丸、小儿匮春丹、建神曲、参贝陈皮丸,销量也很可观。膏胶斡制作也很讲究,因而销量也大。例如,煎制驴皮胶,皮张必选纯黑,上半年浸皮铲毛,去净腐肉杂质,伏季漂洗净纯,晒燥收藏;下半年11月间用水靠船驳取鉴湖上游水,在水澄巷栈屋内开淘煎煮。其他如四腿虎骨胶、龟板胶、鳖甲胶等都是夏季浸漂,冬季煎制。素膏中以十全大补膏、两仪膏、雪梨膏、琼玉膏销售量大,年销不下2万余银币。
震元堂经营上的又一个特色是在加工炮制和饮片配方方面,如浸泛、炒炙、煅制、研磨及接方、配药、校对、发药等,有一套严格的店规店章。如加工切制,按划定品种,分工负责,各司其职,分“必”、“有”、“我”、“师”、“业”、“精”、“于”、“勤”8个代号。“必”字为头刀,“有”字为二刀,以下按次排下去。头、二刀所切制品种,难度较高,限于别直参、天麻、附子、黄连、广一金、生白芍等片。“勤”字为末位(即料刀),仅铡切草药或料片。对刀切片型,也甚讲究,何药应切何片,也各有统一规定,如:桔梗、前胡切顶头片,苦参、地榆切斜厚片,生黄芪切竹叶片,黄柏切蛾眉片,制厚朴切斜方片,象贝切腰刀厚片,附子、生自芍切亮光薄片,羚羊角、犀角、玳瑁为镑片,知母、归身为刨片,北沙参、淮牛夕取断截,等等。这样,既保持片形特色,又加以区别,以免混淆。饮片浸泛,是根据季节、气候、气温、水量、水候和药物性能等不同因素来决定浸泛、浸渗、湿润、煨煮、蒸焖诸法,认真照规定随时测看,不使浸泛过时失性。至于炒工,也有专职,兼带杂务。凡是炒、炙、煅、制,规定掌握一定火候和辅料用药,务使煅透、炙酥、炒匀。不符合要求者,门市司药有权拒收,多次不合,房头禀报经理,进行处罚甚至解雇。对于饮片配方,强调戥平、称准,谨遵医嘱外,还实行专职核对和配方员盖章负责制。贵重药品如黄连、霍山石斛、云片、竺黄、虎胫骨、虎膝骨、青龙齿、羚羊片、枷楠香等衬用参红纸和标印小仿单,有利病家鉴别、监督和参考。
震元堂由于以上经营上的特色,做到优质服务,取得了群众的信任。同时它十分重视宣传,利用各种机会,竭力扩大影响。例如,清朝咸丰末年,绍兴疫病流行,死者甚众。震元堂乘大街新店屋重新落成之际,大量仿制急救痧药,如诸葛行军散、八宝红灵丹、痧气蟾苏丸、纯阳正气丸、太乙紫金片、紫金锭等,到处分发丸散经营目录,以广招徕;又如,泼店栈房养有关东梅花鹿,每年或隔年10月下旬宰鹿配制大补全鹿丸,该店利用这一机会,大加宣扬。1927年,杜氏为了改善店容店貌,进一步扩大影响,决定翻造门市大街房屋,请来外地工匠,仿照苏杭各大药店格局,造起相当于四楼多高的清水磨砖石库墙门,门方、门托、门槛、招牌,都用巨块梅园石建造。竣工后,但见砖壁矗立、屋宇深邃、店容壮观,在同业中首屈一指。
1949年5月,绍兴解放。在过渡初期,百废待举,工会为维护工人利益,积极维持企业经营,曾多次在店内召开劳资协商会议,谋求劳资共同发展生产。震元堂实现了公私合营。为了扩大经营,与宁波医药采购供应站绍兴营业部实行部分中成药加工包销,同时生产十全大补膏、枇杷膏、蠲痛活络丸、万应伤膏、小儿回春丹等。职工由原来60余人增至80余人,业务有了较大发展。清产核资时,震元堂资金核定为58 045元。清产登记后,震元堂接受职工建议,适应工农业生产需要,把原来经营的主要商品饮片大补药,改制为大补药膏、大补药酒,并从提高质量、改进包装入手,增辟邮购,把大补药、膏、酒的销路,扩大到沪、杭、苏、嘉各地。1958年,县商业局筹建绍兴中药厂,震元堂刀料后场的人员、设备、工具全部划入该厂。不久,县医药公司为考虑提高中药的炮制质量,建立全县饮片统一切制工场,即以震元堂栈屋为场址,增添设备,购置切机,扩充人员,进行全面统一加工,震元堂则划为单一中药配方零售商店。1959~1965年震元堂连年被评为省级先进集体单位。十年“文革”却给这家200多年的老店带来莫大创伤。店名被迫改为永强,门市店堂原来富有传统色彩的横匾、青龙牌以及锡瓶、锡盒、锡罐,都被当作“四旧”毁坏。著名的大补药,因原料断绝,也被迫停售。大街拓阔,店面向里推缩3米,原来的水磨砖高墙和华丽的门楼建筑,全部拆除,成了现在的水泥门墙。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拨乱反正,实行经济改革,震元堂恢复了优良传统,老店重新焕发青春,生意越做越活。
12.绍兴著名药铺光裕堂
光裕堂是绍兴城内与震元堂、天宝堂齐名的三大国药店,因店铺位于鲁迅先生故居附近,是鲁迅先生从小经营光顾的著名药铺,店名曾多次在鲁迅文章中出现,已成为目前绍兴市国药老字号的一张主要名片。
根据“浙江省中华老字号”网站的相关资料介绍,光裕堂也是由宁波慈溪人开设的绍兴市一家较早药店。
光裕堂系乾隆年间为浙江慈溪人所创办,原址在绍兴城内闹市区大云桥狮子街口(即绍兴府城大云桥西北首),离都昌坊路的鲁迅家仅一步之遥。规模当时不是很小,后场制作药材、拆兑批发,前厅零售经营,前店后场,经营中药饮片、丸散膏丹、参茸燕耳等等品种。开铺至今已沧海桑田逾两个半世纪。其间,经营地址虽有所变动,但始终在绍兴大云桥附近悠转,不出百米距离。
就创办时间而言,据早期在光裕堂供职的一些耄耋老人及其后代回忆,光裕堂的创始比绍兴名药店震元堂稍早一些。震元堂创始于清乾隆十七年(1752),据此推测,光裕堂始创于清乾隆初期或者更早些时候。关于光裕堂的创始人,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浙江省绍兴县分会编撰的《绍兴医学史略》,记载道光裕堂的创办人或经理为黄庆贵、张利浩。但据提供这一资料的浙江收藏协会理事、浙江收藏协会绍兴办事处副主任王德轩老人和前光裕堂的老人们推测,这是光裕堂发展中一历史阶段的经理人,而非创始人。
光裕堂早期自作膏药丹丸。如今光裕堂店堂中央还挂着当时自作膏药丹丸时留存的两块匾牌,一块上书“八宝红灵丹·治暑热除秽四肢厥冷晕腹痛痧气”,另一块上书“局方紫雪丹·治阴阳反错佯狂发班小儿发热惊厥内闭等症”。与此相应的,书有“丸散膏丹概不退换”经营规则的匾牌至今仍留存着。
13.上虞最大药铺天芝堂
天芝堂位于上虞县城丰惠,是上虞规模最大的国药店。
据《绍兴市志》记载,天芝堂始创于清咸丰六年(1856)。创办者是慈溪人韩梅轩。天芝堂内附设钱庄业务。前店后场,自制丸散膏丹、药酒花露和自煎大补膏、驴皮胶、鹿角胶、龟板鳖甲胶。并自行种植大青叶、苏叶、佩兰、泽兰、芦根、荷叶等药用花草。进货药源路正,向上海、杭州、宁波、萧山、绍兴等地药材行,采购川、广、云、贵南北道地药材。在饮片加工上,有老药工对原药精心分拣、净选、筛簸、淘、剪、浸泡,再分头刀、二刀、三刀各司其职。药料遵古炮制,讲究炒、炙、煅、制、研、磨,撮药、发药有一套严格的店规店章。同时,聘请上虞名医徐延根、胡仲轩上店坐堂。每日门诊15~20人。病人手头拮据,店方允许赊欠记账。以每年端午、中秋和春节为收账时间。还替病家来料加工、切制、研粉、做丸,受到社会好评。
上虞天芝堂后出盘给虞东通明乡赵庆宝等人,1956年,天芝堂药店实行公私合营,改名为城关镇公私合营国新药店,后又更名为丰惠供销社中西药店,有从业人员13人。1990年,销售额达123.5万元(其中批发86.9万元),实现利润7.7万元。
14.嵊县最大药铺鹤年堂
鹤年堂是嵊县主要药铺,并且也是规模最大的国药店,始创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创始人为余姚人罗嘉会(今慈溪市桥头镇人)。总店坐落在嵊县城关西前街,经营中药批发和零售业务。下设两家分店,其中林鹤堂设在化龙门内,瑞元堂设在市山弄,经营中药零售业务。职工最多时为50人。聘请坐堂名医任燮侯切脉诊病。鹤年堂常年炮制成药200余种,自制急救用局方牛黄清心丸、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名贵成药。因投料讲究,疗效显著,颇负盛誉。鹤年堂选料道地,品种齐全,修合遵古,服务周到,饮誉省内外。民国30年(1941)5月17日,总店及瑞元堂分店被日机炸毁。抗日战争胜利后,经理吕萃和协理罗乾章(罗嘉会裔孙)等人集资重建。1956年,公私合营,改名为城关镇国新药商店。1960年,改为嵊县中西药公司中药门市部,仍名“鹤年堂”。“文化大革命”中,“鹤年堂”石刻招牌被毁。
1983年,复鹤年堂名,发扬传统,代客煎药、邮寄药品、预约订货、送药上门,为冲服丹丸常年备有开水,日均接待顾客300人左右。1990年底,有职工17人,经营中药、中成药、西药、滋补药品等1 500个品种。蛤士蟆油、燕窝等珍贵药品时有应市。年销售额52.53万元,实现利润3.4万元。
15.台州最早药铺方万盛
方万盛是台州主要药店,为慈溪鸣鹤方氏所创设。
据《古镇鸣鹤——中国国药业的发源地》记载,方庆彩、方庆禄的父亲叫方秀林,号一阁,在乡开有国药号。嘉庆十一年(1806),方庆禄创“方万盛”药号于章安镇,时有店员16人,据称为台州境内第一家国药店,被誉为“台州国药业之先驱”。
方万盛资金雄厚,药材道地,声誉颇高,经营饮片有655种,自制丸、散、膏、丹、胶、药酒等达396种,不仅向台属六县拆兑,形成台州国药业之中心,并左右台州中药市场的价格。至民国时,该店曾在其店堂标有“百年老店,只此一家”,以显示其历史之悠久。
在方庆禄的影响下,其兄方庆彩也来到台州发展,来临之初曾经营皮箱、茶叶等生意。嘉庆十八年,他在葭芷镇创办方通泰中药店,由其子方志(号桂亭)主持。
方庆禄、方庆彩弟兄俩的国药店很快垄断当地业务,为进一步扩大经营和规模优势,道光元年(1821),方庆禄在临海城内回龙桥(今天临路街心公园)开办遂生源药栈,继又于道光九年再创办方一仁国药号,当时前者主营拆兑(批发),后者以经营门市(零售)为主。嗣后,两店分别增零售与批发业务。
至解放前,到方万盛第五代传人方德维时,鸣鹤方氏在台州地区的国药号占绝对统治地位。方德维16岁学业于温岭县方同仁药店,期满回章安,1944年创办方隆盛药店。据方德维解放后回忆,方氏国药号当时在台州地区共14家大小药栈(店),年营业收入在20万元以上,生意非常兴旺,不仅影响辐射到周边地区,药品还远销苏、杭、沪等地,也是国内著名国药业主要家族。临海药王庙就是“方万盛”方氏家族投资建造的。原位于鸣鹤场盐仓基的三北方氏总祠堂也主要由“方万盛”方氏家族投资修建,祠堂前后三进五开间,气势雄伟,金碧辉煌,为三北祠堂中的较有影响的名祠。惜在解放后的一场大火中全部烧毁。今运河桥西侧的燕桂堂也是“方万盛”方氏家族所建的支祠。
方万盛雇员百余人,以前店后场的方式,生产的方氏龟鹿二仙胶享誉沪杭,百补全鹿丸、黑驴皮胶等畅销台州。方万盛由于经营得法,资本不断壮大,成为当时台州最大的中药业,后因营业发达,在各地开设众多分号,这些药店药号都由方氏后裔掌管,所有店以方万盛为总号支配发兑。
现在的章安街方万盛药号旧址仍在。方万盛药号在台州可谓独一无二,门上有一块石匾额,上刻楷书“方万盛”三大字,台门的石门框上镌刻“壶里天”,款署“丙寅之春”,还刻有和含仙子、八仙过海、凤凰等图案。方万盛药号经营期间,自养梅花鹿,表示字店内出卖的鹿茸,全鹿丸都是正宗货。方家药店还用高档粮食烧酒,选用洁净泉水,配进各种名贵中药材,酿制“百益酒”。方万盛除经营国药业以外,又于民国初年,在章安开设了椒北最早的一家西医诊所——公济医院。
《临海市卫生志》“第六章 中西药业”中的“第一节 方氏国药业”,全文如下:
清嘉庆年间,四明慈北鸣鹤场(今慈溪市)人氏方庆彩、方庆禄兄弟俩,来我县章安、葭芷两地首创中药业,此乃台州国药业之先驱。后辈相继,历经六代。彼等先后开设大小药栈(店)14家,分布于临海城关、章安、海门、葭芷、杜桥、涌泉、溪口以及温岭城关和黄岩路桥等地,店员众多,资金雄厚。药材道地,声誉颇高。经营饮片有655种,自制丸、散、膏、丹、胶、药酒等达396种,不仅向台属六县拆兑,有的还远销苏、杭、沪等地,形成台州国药业之中心。并左右台州中药市场的价格。
方庆禄,号赓虞,于嘉庆十一年(1806)创“方万盛”药号于章安镇。时有店员16人。该店于民国时曾在其店堂标有“百年老店,只此一家”,以显示其历史之悠久。
方庆彩来临之初曾经营皮箱、茶叶等生意。嘉庆十八年,他在葭芷镇创办“方通泰”中药店,由其子方志(号桂亭)主持。
清道光元年(1821),庆禄在临海城内回龙桥(今天临路街心公园)开办“遂生源”药栈,继于九年续办“方一仁”国药号,当时前者主营拆兑(批发),后者以经营门市(零售)为主。嗣后,两店分别增零售与批发业务。
清咸丰十一年(1861),庆禄为与同业竞争,延伸网点,又在太平(今温岭县)城关设“方同仁”药店。
方庆禄有溶(号金谷)、铭(号盘谷)、钟(号余山)三子。其临终前分产,将“方一仁”居镕,“方同仁”与“方万盛”居铭,“遂生源”居钟。据传临海药王庙系“遂生源”老板投资建造。
方氏国药业分布一览表
由上可知,以方庆彩、方庆禄兄弟俩所创建的方氏国药业已成为有14家分支和联号的大型国药集团,在中国近现代国药业经营史上是在分号数量仅次于北京同仁堂及上海徐重道之后的全国著名国药业集团。
16.台州最大药铺方一仁
方一仁是临海主要中药号,为慈溪鸣鹤场方庆禄所创。
据《临海文史资料》第6辑记载:清朝道光九年,慈溪人方庆禄在临海回龙桥开办方一仁国药号,主营门市(零售)。方一仁就此崭露头角。方庆禄是位有雄心的医药经营人才和企业管理人才,为发展临海及台州的中药事业费尽毕生精力,他开设的药店规模较大,柜台、格斗、货房、料房、刀房、坐堂医生等阵容整齐,为能够独立经营一方,方一仁兼营药材收购、批发和成药加工。方庆禄有3个儿子,长子方熔(号金谷)、二子方铭(号盘谷)、三子方钟(号余三)。他临终前把方一仁分给长子方熔。
方一仁曾三次遭火。前两次还在庆禄当手,他统筹调集资金,重建复业。第三次是在庆禄过世后,长子方熔无力独立重建,于是会同二弟、三弟合股重建,店址由原回龙桥移至天宁(今寺横街),继移大街头同受和对面(今解放街、东大街口附近),又在蓉糖巷造屋重新开业。为了保平安,方家还出资在后山脚常平仓西北角造了一所药王庙。
方一仁药店常年聘请有名望的老中医卢立庚、方祝卿等人为坐堂医生,还在店内加设客座医师和在店外特约聘方医师。各房自立门户后,竞争也出现了。原来方一仁专营零售,卖的药有许多要到遂生源去批发,后来自己派人外出采购,又增设了栈房,联络山客,收购土特药材。常有当地药农及仙居、天台、处州(今丽水)等地的掮客前来,投售茯苓、白术、龙胆草、金银花、首乌、藿香、薄荷、菊花、桑葚、枇杷叶等数百种药材。除加工或满足自己门市外,还向海门、黄岩、温岭、温州等地药店转批。店里配专职收账3人,常年分头外出收款,推广业务。为了搞好经营与管理,方一仁不惜重金从外地聘请行家名流当老大,他们讲究大店规范,店内秩序井然,有条不紊,对外货真价实,注重信誉。清末民初,方一仁从宁波聘请张锦堂做老大。张精明能干,又能对店里尽忠尽责。这时方一仁已拥有门市部店面3间两层楼,刀房两间两层楼,批发部3间两层楼,栈房仓库5间两层楼,工场平屋6间。一般楼下营业,楼上供职工住宿或存放贵重药品。方一仁已办成一个前店后厂,具有看病、卖药、收购、制药、批发一条龙的全功能药店,鼎盛时期有员工四桌半(三十六七人)。
好药治病,劣药害人。方一仁的宗旨是“药材地道,童叟无欺”,在经营中做到道道把关。
第一,把好采购进货关。采购时广选质量上乘的药材,严格鉴别,凡假冒的、劣质的、霉变的、未干的,都不收进来。前胡要个大条长。做全鹿丸用的活鹿,都是从上海、宁波采购北方运来的健壮嫩鹿,老的、病残的都不要,单要每头八九十斤、刚成熟的梅花细鹿。煎阿胶所用的驴皮,也专人到上海挑选山东运来的优质干驴皮。做药酒用的烧酒,曾向北方采购65度纯正高粱烧,用柳编大篓、柿汁封堵防漏,每篓500斤从营口装船海运回来。就连煎胶用的水,也十分讲究,专门雇请两位工人到城郊泉井洋或龙眼井去挑那清澈见底、未被污染的山泉水。
第二,把好保管关。收购进来的中草药如菊花、枇杷叶等都要先拣净,有的根茎类药还要洗刷晒干后进行保管,暂时不出手或比较名贵的药材则保管在楼上,以防潮湿霉变。对出入库药料的质量,货房头脑(仓库主任)要负全责,批账(批发部人员)和老大(经理)也常检查,过问。
第三,把好加工关。中药大多要切片截段,加工成饮片,有的还要用火烘焙,糖炒蜜炙。方氏加工上柜的饮片做到长短一样,厚薄粗细均匀,色泽统一,老嫩区分,干净新鲜,药香浓郁。方一仁加工制作的茯苓片颜色洁白,片薄为纸,呈云鳞状,故名“云苓”。方一仁的药工蔡和生赴南洋博览会,切一只两斤重的茯苓,片片如薄纸,300余片无一破损,摊开呈扇形,合拢如原状,荣获银质盾牌奖。工场在加工膏、丹、丸、散、胶、药酒等中成药时,严格按照方氏丸散簿的配方及操作规程监制,不能马虎、偷工减料。另外,在刀房和工场到库房提原料或将饮片送上柜台、格斗,各部门在互相交接时,都要检查质量,提出意见。
病人买药,怕的是药方拣不全,到方一仁拣药就不必担心。它经常上柜的饮片有655种,每天专门有学徒加药,使柜上每个格斗常满不缺,门店后面有刀房、货房,还有栈房做后盾,药源充足,六把刀常年为柜台加工切药。前店后厂(31场),自己加工自己卖,也兼向其他小药店批发。自己卖的,质量更是特别好一点,以保持信誉。方一仁自制的膏、丹、丸、散、胶、药酒等有396种,内、外、儿、妇、眼、牙、鼻各科及滋补强身类成药应有尽有。其中最受欢迎的传统成药有:
①方氏杜煎驴皮胶。有长方形、正方形两种,每块三钱,透明呈琥珀色,溶化后无杂质,无异味。每年春末,店里派专人到上海买回数百张优质山东驴皮,先用石灰水浸透,刮净毛,剁去头头尾尾,泡清水3天,刮去浮肉及脂肪,再运至石鼓溪滩清漂一个星期,晒干后收藏待用。冬至后取出裁成八寸见方块,用清水浸胀,用特制的竹箩装着,放入六尺高的大掏锅,挑来龙眼井或泉井洋的清澈山泉水,先用武火煎煮48小时,待驴皮全部溶化,将汁滤入七石缸,冷后加少量明矾搅匀沉淀再过滤得“水胶汁”,再放入特制的紫铜锅用文火慢慢煎熬,手持竹铲,随时把焦煳的铲掉,到一定浓度后改烧杨梅柴(弱火无焰),转入铜铫提胶,待起油头,能挂大旗(胶稠)时,倒入2尺长、1尺宽、2寸深的锡模,次日切成1寸宽的胶条,再在用麻油擦过的木板上晾干,待其九成干后,再荫软切成一分厚的片子,用胶印醮飞朱砂印上店号,再排放在竹匾上晾干至一击即碎为止,进行包装,每包1市斤,外标店号和出产年月。方一仁生产的阿胶,用料精良,加工考究,不加糖、酒、豆油等,其纯度比山东阿胶还强。
②百补全鹿丸。每年春季派人去宁波、上海选购北方运来的雄性嫩壮梅花细鹿,喂以青草及黄豆、川豆等精料,在立夏前后,当它换角长成嫩茸时,择吉日张榜杀鹿。宰鹿时,搭台摆香案祭过天地,将放出来的鹿血滴在中药捣成的细粉中,然后刮毛,清除排泄物,剁块蒸熟,捣碎如泥,再拌入由党参、茯苓、苁蓉、巴戟天、锁阻、沉香等31种中药捣成的细粉中,加入鹿血,揉成团,连夜发动全店职工加班加点先搓成条,再将细条搓成丸粒。
③百益长春酒。有祛风养血、壮膝强筋之效,主治寒湿诸痹。方一仁配制的百益酒,酒味醇厚,色如琥珀,香味四溢,喝干后杯壁凝露,三次倾倒不净。制作百益酒的原料酒,系采用北方65度纯高粱烧酒,经营口海运回来,抗日期间海运中断,改用当地酿造的高度糯米烧酒,纯度仍要求60度以上。用淮生地、淮牛膝、粉甘草等多种滋补药材装袋浸泡一个月后,再兑入溶有冰糖蜂蜜的烧酒即成。
④龟鹿二仙胶。也是方氏精制的传统健身药,遂生源、方一仁均生产。
方一仁按照方氏“丸散簿”配方严格选料,精心加工配制的中成药膏、丹、丸、散、胶、药酒等,包括内科用的药物如舒肝乌龙丸、沉香化滞丸、香砂平胃丸、化滞保和丸、清气化痰丸、金匮备急丸、中暑解痧丸、辰砂寸金丹、愈风丹、桑葚膏、金银花露、午时茶、本堂神曲;外科用的药物如伤科七厘散、疥疮一扫光、轻粉、授异接骨丹、矢疝丸、内消瘰疠丸、万应拔毒膏、消痞狗皮膏、坐板疮散、立马回疔丹;妇科用的药物如妇宝宁坤丸、固经丸、启宫丸、愈带丸、千金保孕丸、益母膏、妇宝胜金丹、通乳散;小儿科用的如小儿滚痰丸、消疳肥儿丸、犀角解毒丸;五官科用的如牙痛一粒笑、光明眼药散、明目上清丸、八宝眼药、Ⅱ畜鼻散、耳疳散、梅花点舌丹;滋补强身类药物如十全大补丸、人参养荣丸、八仙长寿丸、滋补大力丸;药酒类如秘制延龄酒、参桂养荣酒、佛蓝洋参酒、养血愈风酒、史国公酒……等,总共有396种。
方一仁在办店方面积累了一整套经营管理制度,有许多独到之处,保证了店的兴旺发展,主要有:
一是家店分立制度。创始人下传,产业继承以后,店已为几房共有,各房店东有一定比例的所有权,但无权支配,年终按股分红。需要在店内任职的店东,要先有3~5年的学徒期,头一年半做烧水扫地等勤务杂工,后一年半学认药、拣药、洗药、晒药、送药等,再两年学管理,然后根据德才安排适当工作。
二是用人制度。挑选忠实可靠、精通业务的外地人做老大(相当于经理),全权负责店里的经营和管理。店员要有可靠人介绍,品行端正,还要不是当地人,若本地人亦须有一天以上路程者(指步行)。
三是分工责任制度。全店设老大、副大;下设内账房、外账房;再下分设批账、柜台、货房、刀房、料房、栈司、医师、厨房等部门,各部门负责人称头脑;下面还配设一些助手或小部门,如头批下面设有二批、三批,头柜下面设有二柜、三柜、四柜、格斗、细货柜,货房头脑下面分设细货房、川广房、北货房、草药房,头刀下面设有二刀、三刀、四刀、五刀、六刀,栈司下面还设有出栈。
各类人员的职责:
老大:全权掌握全店的经营管理及物资、经济大权,并对本店职工有聘用及解雇权,年底向股东老板汇报全年经营情况及来年的工作安排。副大协助老大工作。
账房:内账房管理全店经济活动,财务往来,权力仅次于老大。外账房又叫清账,由内账房领导,仅管记账,有的还兼对外收账,故又有长袋之称。解放前在方一仁批发业务兴盛时期,下面还配有收账3人,常年外出收款及向小药店拉生意。
头批:负责药材拆兑(即批发)、收购业务,及对药材质量与真伪的鉴别,有定价权;管理本房人员。二批、三批统称批账,协助头批工作。
头柜:负责门市部(包括饮片柜、丸散柜和细货柜的整个配方售药业务),上柜药材的质量检查监督,细货柜负责贵重药品的销售与管理,格斗负责饮片添加及小炙等。
货房头脑:负责药材验收、分类、保管,按规格、等级分档,凭批账开出的小票发货,及本房人员管理。细货房、川广房、北货房、草药房按照各自分工对药材分类保管。
头刀:负责饮片的加工与供应(凡经加工切成片、条,春的还经蜜制、火炙的中草药,统称饮片),及对二刀、三刀、匮刀、五刀、六刀诸刀工的管理。还要负责一年一度各档胶类的煎制。二、三、四、五、六诸刀在头刀领导下,按照分工进行工作。
料房:负责各类膏、丹、丸、散的配制和原料保管。
栈司:负责药材的打包、出运工作,下设“出栈”协助装卸、运送等杂务工作。
医师:分坐堂医师、客座医师、聘方医师三类。坐堂医师,系本店聘请,并发给工资;客座医师,系聘用在店,但不发工资,仅供膳事,并赚“标手钱”(即诊费)及按方笺金比例提成;聘方医师,系特约,在自家开方,自收诊费,介绍到方一仁买药,根据业务量,药店在每年端午、中秋、过年三节酌送礼品,或按方笺提取报酬。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以老大为首,加各房头脑的全店管理中枢。各房头脑根据表现,对本房人员的聘、留、辞及奖励有建议权。
奖惩福利等制度:
①红利分配制度:年终盘点,按实际存货先打一个对折(即一半作为店里积累,当时实际库存常在5万银圆以上)。据此算出当年盈亏。从盈利中提出30%作为全店职工的“花红”(接金),按责任大小及业务水平进行分配。比例是:老大得10%,副大得5%,其余15%分给其他职工。盈利的70%,由老大用红纸写好全年营业额、盈利数,以及分配方案、各房实得红利金额等,一式三份,分送三房店东。据方德维回忆,那时方一仁年营业额约六七万元光洋,每房店东每年可分得红利五六百元光洋。
②休假制度:店员每月归期(探亲)7天,不回家的可增发归期工资。
③解雇制度:每逢端午、中秋两节,店里对人事作小调整,解决急待解决的问题;春节作全面调整。届时,老大差学徒传叫每个职工谈话,对他们一年的表现,表扬优点,指出缺点,并鼓励来年好好干;未被传叫的,表明不再留用,喝完“三节”酒即行解雇。
④太平簿制度:本店职工在店内看病吃药,如数记入太平簿,实行免费。
⑤学徒管理制度:学徒期3年,相互间兄弟相称,先进店者为兄;学徒必须听从师傅教导,遵守店规;学徒期内不得探亲,只供膳食、发理发费。
⑥禁令:严禁店员嫖、赌、烟(吸毒)、偷,如有发现即行解雇。
送药下乡是方一仁经营上的又一特色。除了在临海城关经营外,还不时地把一些热补药、风湿感冒药、药酒等最常用最适合乡村需求的药品送到乡下,送到乡间集市销售。方一仁送药下乡的主要网点是西部山区集镇,最有代表性的是张家渡和白水洋两个医药经销点。张家渡距城西30余里,地处永安溪边、括苍山麓,人口较密集,背后的大山之中散落着许多农家,张家渡是这一带山民与外界往来的唯一出口,也是就近赶集的唯一市场。山民们逢“市日”,把山货运到这里集散,患病者也趁市日来“市上”诊病买药。白水洋距城西50余里,远张家渡20里,位处临海、仙居、天台三县交界点,三县乡民咸来此赶集,人口更稠,贸易更旺,患疾者逢“市日”赶来诊治购药。张家渡每旬二、五、八“市日”,白水洋每旬三、八“市日”。旬一之夜,方一仁伙计们忙着准备“下乡药担”。药箱、药笼连同扁担都是特制的,涂红抹漆,写着“方一仁”字号,两担、三担或四担药箱装得满满的。旬二凌晨,伙计挑起药担,伴司本店“坐堂医”,一路赶到张家渡,摆下摊位。八九点钟,山民赶市陆续到来,方一仁药摊即被围得严严实实,有看病的、有买药的、有咨询的、有凑热闹的。做罢当日生意,就地住宿下来,还留下一担二担药品,以供次日白水洋“市日”行销。旬三一早,伙计们照旧挑担和“坐堂医”一道上路,赶20里,抵白水洋,依老规矩摆下药摊。白水洋市面较大,临海、仙居、天白三县乡民就诊购药者更众,生意往往比张家渡做得大,方一仁送药下乡的名声也传扬得更远。
1956年3月,方一仁中药号实行公私合营,改称临海城关国药店,后经多次调整。为了发扬百年老店、名店、名牌产品的优良传统,于1986年初挂牌正式恢复“方一仁”店号。现在挂的招牌,是按原招牌字体临摹复制的。业务范围亦有所调整。
17.温州最大药铺叶同仁堂
解放前,在温州西门外大庙前开着一爿国药店,五开间的水磨砖墙门面。跨进青石台门,一眼就望见店堂门楣上悬着一块“真不二价”的斗大金字横额;两边挂着黑地金字的对联:一边是“修合虽无人见”,一边是“存心自有天知”;紫檀色的高柜台。这爿生意兴隆的古老药铺,就是驰名温州、处州16县的“本号开张200余年,仅此一家并无分出”的叶同仁古老国药店。
《浙江文史资料选辑》第11辑对叶同仁国药有如下介绍:
江湖郎中起家
叶同仁国药店创始人叶心培,是宁波慈溪县鸣鹤乡人,中年学铃医(江湖郎中),只身混迹宁绍一带,每日手摇串铃,行医糊口。在清初康熙四年(1665)到了温州,结识了西门外一家王同仁小药铺的老板王某,制售丸药膏丹。当时温州西门外系瓯江船民与处州十县来往客商荟集之处,获利较易,遂定居下来。几年后渐有积蓄,不久,就以20千铜钱把这家小药铺顶受过来,改名为叶同仁。
叶心培占有了这家小药铺后,售药兼医,生意蒸蒸日上,积累更多。他在原籍已有一妻一妾,因年老无子,继又娶温州信河街萧氏女为妾,萧氏生一子名叶锡风。此时,企业规模渐大,并雇有职工数人。叶心培旋以年老返籍,即在原籍慈溪病故,温州叶同仁遗给萧氏母子经营,当时叶锡风才16岁。未几,萧氏去世。叶锡风于母死后,年少任性,无人管束,药铺业务渐见衰落,曾一度将企业出顶与原主王同仁的子辈经营。当时有他的异母姐极力反对,坚持须把原店赎回。叶锡风被迫向王姓提出一个无赖借口,说盘顶店业时,还有一笔什么“财神出顶费”没有列入,应补付此款;一面又勾结当地讼棍,说自己年轻受欺,如目的不达,就要经官告状。王姓怕涉讼受累,遂把原企业重归叶所有。叶锡风经此波折,对店务力加整顿,不几年企业面貌大为改观。到了雍正二年(1724),已经成为当时温州规模较大的一家药店。后来子孙代代相传,把这个身长不满一尺木雕金装的“财神爷”留作复业致富的纪念偶像。每逢朔望,门售丸散九折优待,并于朔望年节都用牲醴祭祀,平日香火不绝,直到解放初期才废止。那位“祖姑”,也被看作是叶同仁发家的“大功臣”,因她一言之争才有今日。原籍慈溪鹤鸣乡的叶氏宗族,每年农历元旦,都从邻县余姚把那位“祖姑”的遗像迎来,大事铺张地祭拜几天,春节过后,仍把它送回余姚。这成为当地叶姓的乡风习俗。
黄金时期
从叶锡风到他的曾孙叶青玉这100多年时间内(1701~1839)是叶同仁业务空前发展,资金积累最快、最多的黄金时期。它标榜历史悠久、货真价实,获取高额利润;它运用其雄厚的资金深购远销,在同业中进行垄断、居奇;它兼营批发业务,选货精、成本低,而且能够在冬季购足全年销售量的药材,在当时以绝对优势压倒同业,几近独占温州地区国药业市场。
到叶青玉手里,资金积累更多,业务不断扩大,兼营药材批发远销,在西门外月湖头设“药栈”,兼寓来往客商,从事坐庄生意。这个时候,叶同仁已跃居温州国药业的首位。当时,雇有职工20余人,在原籍慈溪购置祭田3 000余亩。
“公堂”的形成
这事应从叶锡风说起。叶锡风是叶心培的独生子,在原籍慈溪娶一妻二妾,共生6子,取名调元、调阳、调鼎、调时、调音、调律(即后来分红户所谓大号、二号、三号、四号、五号、六号,当地习惯不称大房、二房……)。历代族内的当权人物,为了保证子子孙孙们过着舒适的生活,逐年在盈利中提款购置田产,到叶青玉时已置祭田3 000余亩,并大兴土木,建造叶氏家庙,由六房轮值管理收租。
家庙称“崇敬堂”,后简称“公堂”,推族长主持,族长是叶氏宗族和叶同仁的最高统治者,并雇有账房、管收等数人,负责管理族内财产、会计等事项。初期公堂设有堂规,后逐渐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制度,应用到企业中去。堂规有族内添一男丁,每年可向公堂领取白米50斤,生女孩没有补给;男丁上学,全部学费由公堂供给等,鼓励子孙读书发迹。
重整旗鼓,击败劲敌
叶青玉当权时曾另聘温州人王某为西门外“货栈”经理。王某熟悉商情,确有一套生意经,为企业挣了大钱,博得主人的欢心。但后来认为“挡手先生”(资方代理人)为人作,获益不多,逐渐侵吞店款,企图为他日自己开店做好准备,以致业务又一度衰落。后被公堂得悉,六房推派代表两人,携款来温与王某涉讼,追回部分店款后并将王某辞退。正拟着手整顿,适逢太平军北上进驻温州,与清军遭遇战争中西门全部店屋悉毁于火,但因事先已将大批货物疏散西溪地方,元气未及大伤。战后,公堂加派叶心培的玄孙叶蔷渠来温襄理店务,乃重整旗鼓,在西门原址重建店栈房屋,并再次扩大业务,设分栈于城内大新街的曾家祠堂内。未几,又有金钱军起义与清军在温州作战,西门店、栈又俱罹兵火。这一次的损失较大,月湖头的货栈已无力恢复,仅修复西门大街零售部门的店屋,并把批发业务移并大新街分栈经营。
约在1865年以后叶青玉因病去世,店务就由叶蔷渠主持。虽两经兵火,企业损失较巨,但由于他积极经营,业务又大见起色。此时,客地在温经营药栈的人渐多,逐渐形成以成昌药栈为首的“兰溪帮”(系浙江兰溪人开的药栈),同以叶同仁为首的宁波帮在营业上竞争对垒的局面。兰溪帮用放价赊销的手段向温、台、处各县及闽南福鼎、霞浦等县同宁波帮争夺销货阵地(门售药店);而叶同仁乃运用其雄厚资金对销售对象以长期赊销为饵,而且存底足、选货精,终于击败了经济基础比较脆弱的兰溪帮。结果几家大户相继倒闭,劲敌一去,反为叶同仁造成独占温州国药市场的优越地位。几年后,业务大振,获利颇巨,于是又重新翻造了西门外零售部门的店房,并扩充大新街的批发部,面积由新街口到小洲桥,还购置大南门外土地堂巷、西门外大桥头等处房屋100余间,后备力量更为充实。就在此时,订立了由宗祠(“公堂”)管理企业的一些制度,把企业的人事、财务、经营等大权都抓在手里。具体内容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企业重要人员的去留调动由公堂决定,“坐行”(如派驻上海元昌参号、宁波宝成药材行办货人员)由公堂选派。
2.规定“三年结账,逐年分红”,由公堂规定企业每年纯利任务数。如全年零售额2万元,毛利率50%;批销额13万元,毛利率20%,除去费用应得纯利若干元。
3.企业买卖田地房产由公堂决定,钱由企业支付,田租房租归公堂收取,每年共约四五千元,连企业自用的店屋也须付租。
4.企业长期存货15万元,现款6万银圆。现款指定存入宁波的钱庄,便于公堂就近控制。如办货动用大笔现金,或支付较大数目的费用,均须事先经公堂同意许可。
5.丸散膏丹的配料,其细料的品种、规格,都由公堂硬性规定,企业必须严格遵守,不得轻易更动。
约在1870年起规定了企业“三年结账,逐年分红”,一直到解放前后,单从红利、官息项下,共被叶姓股东分去约计100万银圆。
十条店规
光绪十一年(1885)经理叶仰曾系六号股东,因在店放荡不羁,不守旧规,占用店款2 000元。原籍股东闻风联袂来温交涉,经官涉讼后,追回店款,经理下台。公堂族长为此召开了六房子孙大会做出决议:今后族内股东一律不得兼任经理。乃另聘宁波(慈溪)沈师桥人沈炳耀为叶同仁店、栈总经理(店与栈的人事、财务统一管理),六号股东叶超曾为监督,大号股东叶益生为账房(管理财务),四号股东叶成曾为细货头(细科贵重药材保管人),并明定经理、副经理、账房、放账(负责赊销)、批账(负责销货)为“五公座”,分掌店栈经济大权。不料时隔7年,又起风波。在店股东因过惯腐化生活,于是引诱经理、副经理等所谓“五公座”,终日在外跟着地方官绅,酒肉征逐,聚赌宿娼。不到3年,这些大贾们一个个债台高筑,把叶同仁店款亏蚀了2万多银圆:计股东叶超曾占用了8 000元,叶益生占用6 000元,经理沈炳耀占用了6 000元,副经理姜筱亭、放账朱宝田也都占用了一部分店款,由此店内现金周转受到影响。事被公堂发觉,即派六房代表齐集温州,大兴问罪之师。但因股东之间为争夺驻店职位相互攻讦倾轧,结果闹到慈溪公堂去解决,最后用协商办法进行让股并股、典卖房产来弥补亏款。决定将经理、放账开除出店,副经理亏款较少留职扣薪抵偿;并公议出卖祭田500亩,将价款补充资金维持局面。自接受这次教训后,公堂当局又订立管理制度(简称店规)十条,在店内悬牌公布执行:
(一)外聘经理必须人品诚实,没有烟(指鸦片)酒嗜好。
(二)经理只能雇用一般普通职工,五公座重要职务由公堂决议直接派用,特别是会计须有信誉可靠的保家。
(三)股东不得任店职或兼职。
(四)股东及家属如有私事来温,店内只留一宿三餐,不准长时间住在店里。
(五)严禁股东勾通经理、会计私借店款。
(六)店、栈每日早晨6时开门,晚上6时打烊落锁,锁匙交给经理保管,任何人不得夜半开门。
(七)客籍职工除规定假期外,夜上不得在外过夜。如违,一次警告,两次开除出店。
(八)店内任何人,任何时候不准聚赌。
(九)本地职工每月给假期5天,夜里回家过宿要扣半天工资。
(十)职工如有衣服等物带家,必须在门口自行检查。
订定店规之后,约有近20年的稳定局面。到了1935年,继任经理沈载鋆上台(沈系本店“五公座”内提拔起来的),接连碰到意外事件发生,叶同仁的局面起了重大变化。是年10月间,有福安贩毒商串通船户金培银,将一批鸦片装进印有叶同仁牌印的药篓内,从福安运温州。运至瑞安帆游地方被当地警察查出,船户畏罪潜逃。警察因向叶同仁勒索不满所望,乃将是项毒品移送温州法院究办,检察官俞曹崇即提起公诉。当时经理沈载鋆适赴甬办货未归,即将副经理张锡藩逮捕羁押,并封存仓库货物,扬言案情重大,不准移动。当时店内慌了手脚,除打电报报告“公堂”电促经理沈载鋆即日回店共商对策外,并聘律师出庭辩护。同时,还以500银圆托律师向法官行贿。法官认为此案是一桩大买卖,区区500元当然不能填满他们的欲壑,就故意采取拖延办法,想从中钓大鱼。先后审了十几次,什么讼费、出庭费等已经用了许多钱,半年仍未结案。适有有股东的亲戚在杭州高等法院供职,结果还是“钱神”有灵,费了2 000元贿款,走了这条内线,才算结案。叶同仁用去5 000银圆,张锡藩因受惊吓,讼事结束后,不久便死去。
走上公私合营道路
抗战胜利,叶同仁正处在危机时期,公堂主要人物叶梅书亲自来温整顿店务。叶梅书在上海独资经营宝兴药行,企图独揽叶同仁的进货额,因此有意擢用本店学徒出身的孙祥瑞为经理,提拔“五公座”内懦弱无能的金湘波为副经理,以便自己控制,使叶同仁在上海进货以宝兴药行为坐家。解放前夕,叶同仁经卖田(300亩)添资后,并在营业上采取先进后销,始终保持库存量的做法,业务又渐有起色。当时,公堂怕孙祥瑞在店威信不高,驾驭困难,复打破旧规,再派四号股东叶谦生来店担任店栈监督。叶谦生阴狠刻薄,对人苛刻异常,职工们恨之入骨,将他称为“大鼻头”。
解放后,孙祥瑞等资方代理人在党的教育和职工督促之下,接受了社会主义改造。在1956年改造高潮时,这家有将近300年历史、饱经沧桑的叶同仁国药店,终于走上了公私合营道路。合营时,计有资方代理人2人,职工25人,资金97 895元。经理孙祥瑞等均经政府妥善安排在企业中工作。
18.温州著名药铺三馀堂
三馀堂是温州市主要国药老字号。据《浙江省医药志》记载,清光绪廿年(1894),宁波慈溪山北人叶苑新,在温州开设三馀堂药店,制售神曲效验甚灵,誉称三余神曲。《温州市医药志》也有载:光绪二十一年(1895),宁波慈溪山北人叶苑新,在五马街开设“三馀堂”,批发零售兼营,制售神曲,效验甚灵,闻名浙南地区及闽北一带。
三馀堂主要产品是三余神曲,三馀堂开业时便配制发售,由茯苓、白芍、甘草、香附、厚朴等52味中药配制发酵而成,其中鲜辣蓼等四药煎汤成浓液;余48味药碾粉加麦粉、红曲粉;再加入四药浓液搅匀制成软材,在撒有白曲粉的印模中压制成块,经发酵、干燥、刷净即成,工艺原始、制作繁杂、原汁原味,充分体现了中药制剂最古老的曲剂工艺。三余神曲为全科性用药,适应男女老少,四季可用。其功能主治为疏风解表、调胃理气,价廉质优、疗效显著。三余神曲生产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解放前,温州药界流传一首歌谣:“同仁胶、三宝钟、三余曲、集丰粥。”三余神曲由于生产技术有独到之处,疗效显著,颇受患者乐用,逐渐发展成为民间居家旅行常备使用的名特产品。1965年,被列为浙江省内中成药下乡品种之一,1982年出口新加坡等地,是温州的地方名产。
19.温州著名药铺叶三宝
叶三宝是温州市主要百年老字号药店,《宁波帮大辞典》载:
叶三宝中药店 清朝咸丰年间由慈溪丈亭人叶福钟、叶子渐、叶求之等在温州开设。店址设在府学巷口,后又迁至第二桥口对面福生恒店址。该店开始为零售,后亦仿叶同仁堂开设批发药栈于纱帽河,为宁帮批发的第二大户。该店信誉卓著,资力雄厚,历任经理有叶肯甫、范瑞丰、杨焕章、姚国柱等。该店亦为同族股东店,设董事会于慈溪,每年由经理向董事会汇报一次。
而《温州市医药志》“大事记”载的,叶三宝创设于嘉庆八年(1803),由宁波慈溪二六市丈亭村人叶子渐,在府学巷口开设“叶三宝国(中)药号”,1823年又在纱帽河开设批发部,经营范围逐渐扩大,秘制“赛空青”(眼药),颇享盛誉。
20.温州著名药铺乾宁斋
乾宁斋是温州市主要国药铺,为慈溪董氏所创设,地址在四顾桥西首王木亭料对面,主要业务为零售药材。
据《温州市医药志》记载:“咸丰六年(1856),宁波慈溪董氏,在蝉街、府前街口开设‘乾宁斋’,精制饮片配方,自制丸散膏丹,选料质优,炮制考究,品种齐全而闻名遐迩,为温州市区最大的专营中药零售的名店。”
慈溪董氏是宁波帮重要代表家族之一。董家先祖董绳出身书香门第,从明万历年间开始经商,成为巨富。当地史书有对董绳的记载:“家故贫,乃弃铅椠,挟轻赀贸易资用,后逐富。”董家经商涉及多个行业,其中经营中草药一直是其重要的业务之一。据杭州重新开设的“乾宁斋”资料载:清康熙年间,三七市董晋良“在蜀创办崇川药肆”。董之笔“受计然策,挟资往来楚蜀,家业自此饶裕”。特别在乾嘉年间董氏家族出了一位代表人物——董杏芳(字棣林),他往来于东北宁古塔与吴地经营药材,积累了相当厚实的资财。清道光年间,董友梅孙女辈里面出了一位才女(名字已不可考,医药史称“董氏”),相传她性格温婉好学,蕙质兰心,自幼饱读诗书,对古典医书颇有研究。后来她嫁入近邻中医世家,在帮助丈夫悬壶济世时,家族遗传的经商天赋在她身上得到完美体现,董氏借助娘家在药材行业的资源,亲自主持家里的医药经营,不多年,即成当地有名的医药零售商户。
据说有一次,一位受伤全身溃烂的老人来到董氏药馆附近,周围邻里见了掩面而逃。董氏见他可怜,顿生怜悯之心,吩咐店里学徒用药水给他清洗疮毒,小心养护,不久老人痊愈。出于感激,老人告诉董氏,自己年轻时是镖师,与弟弟一起行走江湖,年时渐高后引退。不久前腿上长了疮毒,并向全身扩展,与弟媳口角后负气出走,若非董氏相救,估计要客死他乡。他还告诉董氏,自己曾得到一本医书,上面有很多秘方,现在愿意赠送董氏,作为报答。家学渊源加上秘方相助,董氏的医馆声誉日益高涨,虽是女流,但董氏在宁波商帮里面却非常受人尊敬。
此时,已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宁波成为通商口岸,受到殖民经济的压制,还有战乱的影响,大量宁波商人医药界开始往其他地区发展。本省区域中,山环水抱,与外界相对隔绝的温州成了发展经济的一片“世外桃源”。康熙年间就已经到温州创业的叶心培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掌控着温州最大的医药馆——叶同仁堂。叶心培去温州之前曾受董氏祖上恩惠,后来几代人生意间也有往来。叶氏自叶心培以来,百年间曾多次邀请董家人前往物阜民丰、药材丰富的温州发展,机缘巧合,一直到董氏这代才跨出了往温州发展的第一步。
董氏在道光末年就来到温州经营药材生意,到咸丰六年(1856),已经在蝉街、府前街口开设两家乾宁斋,在温州当地已经有相当的品牌影响力,所以一般史料将这年作为温州乾宁斋的创立年份。当时的中医药行业,一般医和药都是分离的,很多药馆都只根据医生开的药方提供抓药的服务,只有几家大的药馆是医、药兼有。因为乾宁斋的东家,也就是董氏的夫家是医生,可以替病人看病,有时也免费替来抓药的病人做检查。当然,镖师的秘方在乾宁斋的发展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此时的乾宁斋形成了几大经营特色。
一是医药兼营,以药为主。乾宁斋初期掌握大局的经营者其实是精明强干的董氏。董氏任用行内有经验的老药师负责选药材的选购。中药的产地、采摘时令都很有讲究,没有多年的经验很难保证药材的精良。慈溪董家多年经营药材的基础,和庞大的商业网络给乾宁斋提供了强大的渠道支持,跟普通中药店相比,乾宁斋的药材种类更加齐全,所以在药品零售上发展很快。
二是乐善好施,热心公益。慈溪董家因为祖上是文人出身,比一般的商人更加热心公益,在资助教育、帮助穷困群体方面多有建树,这在董家已经是个传统。国民党大员陈布雷(1890~1948)也曾在董家后人董子宜、董子咸创办的董氏学馆念书。董氏深受家风影响,在乾宁斋也开展义诊、免费赠药等活动。其中三伏天每日赠饮凉茶、常年免费提供不孕不育药,这两项至今仍为温州人所称道。
三是医好药良,秘方神奇。董氏丈夫的亲自坐诊,也成为乾宁斋金字招牌建设的一个助推器。虽然默默无闻,但毕竟是中医世家出身,很多疑难杂症他都有办法解决,在治疗儿科病上声誉良好。当时温州人都知道乾宁斋有良医坐镇、药品齐全,还有多种神秘药方。前述夏季解暑凉茶和免费赠送治疗不孕不育药,就是乾宁斋特有的秘方。
四是提倡养生,重视保健。“治未病”是中医里面一个重要的概念,董氏是望族后代,更加懂得养生的重要。她凭借自己的医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开始研制一些中药养生制剂,希望能够帮助病人防病于未然。这一理念在当时温州的富人阶层中首先得到了认同。
清末民初,乾宁斋的发展进入高峰,为了便于管理和品牌的发展,开始实行“职业经理人负责制”。当时经理顾春生在温药业界颇有名气。他既懂业务,也善外交,在温州其他行业包括政府机构有广泛的人脉关系。受到过西学影响的顾春生开始考虑给部分制剂制定标准,进行工业化生产,这样既能为更多的病人提供药品,也能做到安全卫生。在他的主导下,乾宁斋首先在蝉街下岸开办了一座较大的成药饮片加工场。加工场管理严格,用药讲究质量,不仅被病人,也被温州同业所称赞,乾宁斋进入全盛时期。
因为重视养生,除了普通药材,乾宁斋也开始销售部分高档参茸滋补品。解放前30年,温州经营参档商品大都来自上海,少数来自东北。
1941~1944年,日军曾三次入侵温州,乾宁斋主力店所在地之一的府前街受到过三次轰炸。在经济面临危机的形势下,乾宁斋的发展开始走下坡路。抗战胜利后,乾宁斋也进入大的调整期,期待重整河山,原解散的部分员工开始回到药店,与东家共渡难关。1946年,温州出现米荒,市民上街游行,此后不断出现罢工、罢课、罢市运动,国民政府疯狂镇压,形势恶化。1949年,疲惫不堪的乾宁斋东家母子两人不得不出国投靠远亲。此后的乾宁斋,由经理刁卓然主持大局,店面仅剩府前街2号一家,人员12人,业务仍以中药批零为主。即便如此状态,乾宁斋的规模在当时温州的医药行业,仍然可以排入三甲之列。
1956年,公私合营。人民政府为了加强对医药行业的统一管理,对温州的医药网点也进行了统一规划。乾宁斋与另一家老字号老香山邻近,而老香山的建筑在战火中未受大的影响,所以决定将乾宁斋停业。同年6月,乾宁、三宝、三馀药店资产并入叶同仁堂药店。不久,又成立温州国药联合制药厂(今温州海鹤药业前身),从此包括叶同仁堂在内的所有中医药老字号全部在市场上消失。这些老字号成了温州人特别是医药界人士心中的一个结。
21.萧山最大药铺天生堂
天生堂是萧山规模最大的国药店。为民国初期慈溪鸣鹤场人王南翔与人合资创办,王南翔兼任经理。民国29年(1940),东门天生堂药店被日军拆除,后搬迁至萧山城厢镇明月坊26号。抗战胜利后,东门天生堂原址重建,名为东门东天生,虔修各种丸、散、膏、丹,煎制各种应时花露,杜煎龟驴诸胶。以“六神丸”久负盛名。至解放前,萧山有药店108家,其中位于城厢镇的药店最多,尤以天生堂的规模为最大。民国25年(1936)2月4日《萧山民国日报》有载:“几家药店以天生堂、天禄堂最发达,其他如瑞元堂、仁德堂等,仅占微利;存仁堂货物道地,久为社会信仰,近因店内无医生坐期应诊,不无减色。”
22.萧山主要药铺姚大成
姚大成是与天生堂、公济号齐名的萧山城厢三大药店。
姚大成创办者为慈溪鸣鹤场人姚大椿,创设于清咸丰年间,以生产全鹿丸、打虫丸等久负盛名,生意兴隆,发迹后姚大椿又在杭州河坊街开有太和堂药店。
姚大椿孙子、原上海蔡同德堂职员姚尔乐撰文回忆道:
萧山姚大成药店创始人姚大椿,字德甫,生道光十八年(1839),卒光绪二十九年(1904)。清咸丰年间在萧山一市卖药。正值太平天国起义,社会动荡,民间病疫多发,由于其熟悉医道,经常问病买药,因此业务不断扩大,数年积累一定资金,在萧山东门外陈公桥堍,购地建房,开设姚大成药店,陈公桥虽在城外,但较城内热闹,人流量也多,因为这里是四面八方船只的码头,又是农副产品市场。店屋坐南朝北二层木结构楼房,三开间店面,前店设场。店堂左右和合柜台,左边柜台是饮厅配方,右边柜台是供应丸散膏丹、中成药、药酒花露等药品,东西青龙照牌书“丹灶烟浮”、“橘井杏泉”,中间横匾“不二价”三个大字,在左边柜台边又竖着一块“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牌子,大楼阳台口挂有“虔修丸散膏丹”、“杜前龟驴诸胶”等牌子,姚大成照牌及店堂所有牌子均系金底黑字。第二进是医师坐堂(诊疗室),后面是天井系晒药场地;第三进是刀房(切药),地灶、鹿厩间;最后面四间平房(货栈)。共有职工十六七人。晚清,萧山、绍兴一市,河道纵横,民间食用都是河水,当时根本不讲什么环境卫生,江河水质有大量病菌,萧山地区很多人患腹胀,胃肠内有一种寄生虫,当时称它为“姜片虫”。姚大成药店研制了一种打虫药,专治“姜片虫”,为当地百姓除免疾苦做了贡献。因此附近居民有一句口头禅:“没有吃过姚大成的药,病死了冤枉。”
该店于清光绪末由第二代姚襄尧负责经营。抗战时期,市面萧条,特别是萧山县城遭日寇空袭轰炸,营业额每况愈下。姚大成不得不减少员工以压缩开支,坚持到解放,最后由第三代姚允谋负载到公私合营。
23.义乌最大药铺沈太和
沈太和是义乌规模最大的国药店,由清代道光年间宁波慈溪沈师桥人沈万田所开设。《义乌卫生志》有载:
百年老店沈太和开设在佛堂镇中街,由“老太和”演变而来,老太和开设于太平天国前,店主沈万田,民国元年改名沈太和,店主沈宪麟,主要经营中药批发,兼零售业务,往上海、杭州、宁波、兰溪、绍兴等地进货,批发业务扩大至永康、东阳等邻县,同时自制多种成药,曾养鹿13只,作为制药原料,产品有驴皮膏、龟板膏、虎骨膏、当归膏、十全大补膏等十余种,加工道地,生意颇为兴隆,年经营额达2万余元,资本额与经营范围均为全县第一。
至民国三十二年(1943),分为沈太和、沈协和两家。
沈太和店主沈寿依,有店员16人,其中4名刀工,4个柜台,4个学徒,1个会计,3个仓库保管,市日店里坐堂医2名。
沈协和店主沈寿勇,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从沈太和分出单设,有店员10人,其中3名刀工,3个柜台,2个学徒,坐堂医2名。
沈太和以“以德为上、诚信经营”为立店之本。《义乌新闻网》有载:
沈太和原名太和堂,开设于清道光年间,创始人沈春华。沈太和十分注重一个“诚”字,认为欺骗病人就是欺天,要受到惩罚,祸及子孙。他们把卖假药或以次充好是赚昧心钱的行为,称为“吃子孙饭”。沈太和以选购地道药材,保证药品质量为办好药店的第一宗旨。同时,他们对泡制药材特别关注,一丝不苟。无论是丸、散、膏、丹均亲自把关,组织成药必向杭州胡庆余堂、上海雷允上这样的正宗店号进货。为了制作上乘的全鹿丸,老板特地从东北购进一批梅花鹿,请专人饲养,每逢杀宰,必择吉日广告,招徕众多观光者,当众按古方配制。因此完全取得群众的信任,生意特别兴隆。
另外,沈太和遵循顾客至上的经营之道。药店的顾客较为特殊,因为他们是病人,更应该热情、亲切。每遇长者来店,均泡茶、敬烟,嘘寒问暖。有病人远道而来,给予特别照顾。一方面及时给诊治配药,一方面让抬轿子的人热水洗脸擦汗,茶水招待。
沈太和昼夜配方。为了方便顾客,特意在排门上开了一个小窗,以备夜间抓药。即使买一个铜钱两片的膏药,夜半敲门也必然开窗接待。沈太和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凡急救病人需要配以人参、羚羊犀角、牛黄、熊胆等贵重药材,贫苦人家一时无法筹措现金,只要有佛堂的熟人担保,一律准许赊欠。有时明知穷人无力偿还,但人命关天,救人要紧,还是来者不拒,有求必应。
沈太和就是靠这种以德为上的经营之道,创出了金字招牌,在当地享有声誉。
24.余杭第一药铺翁长春
翁长春药店是余杭创设最早的药店,也是余杭的百年名店和知名老字号。
据“浙江在线”等相关资料记载:翁长春药店始创于清康熙三十八年(1700),创始人为慈溪县鸣鹤场翁家翁恒芬、翁友生两兄弟,药店原设塘栖市西街吴家桥北面,坐西朝东,三开门面。中为客堂,挂有“横联”:“精制门市饮片,拣选地道药材,杜煎虎鹿诸胶,沙层花露胶骨。”两侧为中药饮片柜和丸散胶丹柜。翁长春前店后场,专制中成药。后设工场10余间及草药圃半亩。1946年时有资金7 000万元,经理范乐农、会计卓达清,职工20余人,还在东塘设有一家分店,与杭州胡庆余堂有业务往来。
翁长春药店主营国药,兼营参燕银耳。由于药材地道,真不二价,每一味药,从进货到配方,根据不同药性,需经火炒、水制、砂炙。其人炒,有清炒、蜜炒、教炒、盐炒、土炒、米炒、姜炒、蒲黄炒、蛤粉炒、鳖血炒、硫磺炒等;水制有洗、泡、漂、浸、伏、澄、飞、蒸、淬等;砂炙有拣、切、碾、捣、研、簸、筛、刷、括、劈、镑等,其他还有霜制、露制、拍制等,共39道不同精制方法,道道严格把关,帖帖质量过硬,颇受病家信赖。
除中药配方外,翁长春药店内设丸散堂,自制丸、散、膏、丹、药酒等中成药40余种,有大补全鹿丸、兔脑丸、十全大补丸、行军散、枇杷膏、雪梨膏、驴皮膏、小儿回春丹、人参鳖甲丹、五加皮、虎骨木瓜酒等,尤为全鹿丸最负盛名。
翁长春药店自养梅花鹿,宰鹿时,张灯结彩,公开展示,以招徕顾客。故翁长春之药远近闻名,邻县德清、雷甸及本县小林、临平等地群众均慕名前往购买,供不应求。
翁长春药店为便利病家,曾聘请名医吴镜如先生坐堂,行医六载。民国时期,翁长春药店与杭州胡庆余堂关系亲密,业务往来频繁,再加上质量过硬,颇受病家信赖,经营规模位居余杭国药业之首。
抗战爆发后,塘栖沦陷,店主为回归故里,特将该店转让他人。接任者因经营不善,屡年亏损。解放后,该店与德生店合并,易名为公私合营健康药店三部,后更名为国营塘栖医药商店分部。
现在塘栖古镇,翁长春老字号又重新开张,成为老街新景。
25.舟山主要药铺存德堂
存德堂是舟山规模最大的国药号。
存德堂创建于同治元年(1862),原址建于定海城内闹市状元桥东堍,在东大街的竺家弄口,坐南朝北,大门面,两层木结构青砖大瓦小楼。门口左右一对碗口大的立柱,上写有一副对联,上联“百草回春争鹤寿”,下联“千方着意续松年”,柱旁一对小石狮甚为可爱。店后是一小院,用来晒药、切药、碾药、磨药等工序。店内配掌柜、账房、坐堂医各一名,六七个伙计,每日辰时卸排门营业,酉时上排门打烊,直至1978年,因政府老房拆建,移至现址。
存德堂之创建人系汉口阜丰成药行老板王德馨,其生于清道光末年,宁波镇海人(今慈溪龙山镇王家路人)。此君属白手起家,少年时代便在药行做学徒,学生意,天生乖巧聪慧,一学就会,手脚勤快,为人谦逊,待人接物一丝不苟。几年后便能看方抓药,独当一面,后终于与人合资在宁波开起万瑞药行,并任掌柜。由于其善于管理,头脑精明,价格公道,童叟无欺,生意自然蒸蒸日上,后又在汉口独资开设阜丰成药行,最后又在定海独资开设存德堂药店。
1950年5月17日,定海解放,百废待兴。当时定海城内共有药铺十余家,业务普遍萧条,经营十分困难,1953年2月,由存德堂为龙头的8家私营药店联合经营,在政府支持下,经过数年内部整改,存德堂逐步走出困境。1956年4月在社会主义改造高潮中,公私合营的存德堂药店以其崭新的面貌展现于定海城内,董事长为孙均升之子孙亦芳,掌柜虞鹤瑞。1958年,鹤龄堂药店、元昌参店、兆昌参店、何大全膏药店并入存德堂;1965年6月,公私合营的存德堂药店改名浙江省药材公司舟山分公司,成为全民企业单位;“文革”期间更名为立新药店;1983年恢复存德堂原名。
舟山存德医药有限公司是在原舟山市医药公司(舟山医药采购供应站)基础上,于1960年组建成立的,1997年经中共舟山市委、市政府决定,与浙江海力生集团公司强强联合,成为海力生集团公司下属的一家全资子公司。2009年其股份被浙江万事达集团有限公司收购,成为浙江万事达集团有限公司下属的一家全资子公司。目前舟山存德医药有限公司是全市最大的一家医药商业企业,公司内设办公室、财务科、质管科、业务部及舟山存德堂医药零售有限公司。公司现有职工160余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70%以上,有高级经营师6人,执业、从业药师50余人。2002年公司已通过国家级GSP论证验收,2008年通过了GSP复认证。
根据赵翔所撰《定海物产之卅四——存德堂中药》的介绍,王德馨的创业虽属成功,但其人生也未能完全如意,其膝下仅有一子,名王金生。由于是独子,又是中年得子,王老板夫妻俩对其百般疼爱,视为掌上明珠,正因如此娇生惯养之溺爱,使得此儿从小好逸恶劳、好吃懒做、不学无术,长大后文不成,武不就,吃喝嫖赌成性。王老板年事渐高,几次苦口婆心劝其改过自新,皆不奏效。眼看辛苦一生所创基业要被其子坐吃山空,王老板心疼万分,终于一咬牙,横下心来将药行传于外人——汉口阜丰成药行大伙计孙均升。孙均升也是一位聪慧勤快之人,又懂得经营,平日里深得王老板器重。这样,王老板驾鹤西游之后,其所创宁波万瑞药行、汉口阜丰成药行、定海存德堂药店均归孙均升所掌。
现今的存德堂已经是一家同时经销中、西药的大药房了,分店遍布全市,仍然是舟山医药业的领头羊。
26.温岭第一药铺方同仁
方同仁是温岭最早创设同时也是规模最大的国药号。
据温岭医药药材有限公司资料介绍,百年老店方同仁,地处浙东南海滨温岭市太平街道。此市(原名太平县)人文地理优越,南依雁荡山,北邻桔乡黄岩,东临浩瀚大海,自古人称鱼米之乡,经济相当发达。
清咸丰十一年(1861)在台州府(今临海市)靠办国药业发迹的浙江省慈溪人方庆禄,曾命三子方钟到温岭县创办药店,选址县城中心继光路闹市区,取店名方同仁。清咸丰十三年(1863),方庆禄指派次子方铭为方同仁药店第一任老大(经理)。由于方铭经营管理有方,业务发展较快。清咸丰二十二年(1872),方庆禄在众多伙计中选拔翁少峰为首任客司经理。他上任后,发挥业务专长,对内严格制度,对外信誉待客,选料坚持地道药材,炮制做到精益求精,因而自制的驴皮胶、龟鹿二仙胶、百补全鹿丸、十全大补丸等,深受用户信赖,生意兴隆,远近闻名。尤其是伏季供应的大补药,精选原料,加工细致,如法炮制,道古配伍,颇得群众好评,久销不衰。清光绪七年(1881)方庆禄让孙子(方铭之次子)方廷英到方同仁药店拜翁少峰为师。4年后翁氏去世,由方氏接任经理。他才学过人,胸怀大志,积极钻研医术,认真加强经营管理,大力弘扬祖业的信誉和经营之道,使业务迅猛发展,令当时中药界刮目相看。清光绪二十年(1894),方氏在海门葭芝开办方泰来;清宣统三年(1911),在章安办起方亦仁。继而,又接管伯父、叔父在台州府开设的方一仁、遂生源两家药店。
民国30年(1941年),日军占领杭州后,对浙东南沿海进行狂轰滥炸,方同仁药店亦未能幸免,房屋烧毁,损失惨重。后来,方氏又积极筹措资金,集中一切力量,进行重新规划建设,扩建为三层楼3间、二层楼5间,用作门面和库房,并将5间平房作为胶房和灶房。当门面竣工之际,正值冯玉祥将军的副官回乡探亲,方氏托他请冯将军为其题写牌匾。冯玉祥欣然命笔,书写“方同仁”三个大字,并落款署名。于是,该店便把冯题的牌匾用青石板雕刻,高悬台门之上,为众人仰望,传为佳话。
新中国成立后,方同仁药店于1956年公私合营,不久过渡到国营企业,更名为“医药公司城关商店”。改革开放后,为了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1988年在原地拆建为4间六层大楼,面积达1 680平方米,比老店扩展1.5倍,并恢复原名,“方同仁”金色招牌重新悬挂在正门之上。店堂宽敞亮丽,摆设别具特色,经营中药饮片、中成药、保健药品、医疗器械、化学试剂、玻璃仪器等六大类。为扬历史上农民“双夏”进补习惯,夏季临近,加班加点,选取地道药材,依照传统工艺,专门调配各档大补药,上市供应。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大补药的配伍亦趋向高档,如各档补药另包配有普通红参或新开河参、西洋参等。每夏供应各档大补药达2.5万多帖,销售额20多万元。
百余年来,方同仁药店虽历经变迁,但由于始终坚持“质量第一,信誉第一”的宗旨,仍得到不断发展壮大。1996年经国内贸易部认定,方同仁药店为“中华老字号”,是温岭唯一获此殊荣的企业;2008年11月又被浙江省经济贸易委员会认定为“浙江老字号”;自1988年以来,连续被评为浙江省、台州市、温岭市“消费者信得过单位”、“物价计量信得过单位”等各类荣誉称号。
27.湖州最大药铺慕韩斋
湖州慕韩斋药店,设在浙江省湖州市红旗路(即旧彩凤坊)原址,地处市中心,是一家历史悠久、名闻远近的药店。
20世纪70~80年代的慕韩斋药店
慕韩斋原名叶慕韩斋。相传汉代长安市上有个叫韩康的人,采药卖药,讲究质量,日不二价,为后人所传颂。慈溪县石步叶家老板,在湖州开设药店,为了雅慕韩康卖药的这种精神,取名叶慕韩斋。直至光绪四年(1878),由慈溪县密家埭韩氏梅轩接收该店,委任朱维清为经理。当时慕韩斋处在湖州二家大药店之间,右侧眉寿堂、左侧方文一,左右邻店竞争激烈,业务不振。经朱维清锐意经营,用韩康精神,采办道地药材,讲究质量,殷勤服务,信誉至上,经过20年之努力,取胜对手,使邻近两店,逐渐衰落,以致相继关闭,而慕韩斋则兴旺发达,名声日盛,遂成为太湖南岸、苏浙皖边区各县较有声望的一家药店。
该店向设湖州彩凤坊,坐北朝南,石库墙门,以正楷字体,用四块方砖,将“叶慕韩斋”四个大字立体雕刻,镶嵌在石库门上。1967年,店房拆建时废除,后不知去向(当时“文革”开始,已改名为湖州药店)。
慕韩斋全盛时期,年营业额最高达18万多银圆,其中饮片配方5万元、丸散膏丹4万元、参茸和批发9万元。前店后场,占地面积共1万余平方半,楼房、平房100余间。全店自经理至学徒60余人,职工们都是食宿在店内。组织分工为账房间(经协理会计等)、折兑(参燕银耳与批发营业部)、饮片(配方部)、丸散(药部)、细货房、原货房、打杂房(饮片货房)、料房和磨房(成药制剂部)、刀房(加工切片)等。每个柜组(房)都设有头头,如头刀、头柜,以下顺序排辈,各司其职,分工严密,明确挂牌,代代相传。比如,刀房:有头刀、二刀、三刀、四刀、五刀、六刀。每把刀(每人)的切药品种及应做工作,规定得很清楚。
抗日战争期间,慕韩斋财产损失不少,珍贵药材大量被盗掠,业务也受影响。胜利后,各地慕名而来,业务又始兴盛。
慕韩斋业务以“质量优等服同行,信誉卓著招远客”,不论饮片配方、名贵细药、细料丸散,还是参燕银耳,炮制精良,校对谨慎,丸散膏丹没有仿单(说明书)不出门。诚如店招纸上印着“不惜工资,以图久远”。当时曾有人说“吃别家药店的药要一两,吃慕韩的药只要一二钱”,说明慕韩斋售出的药疗效高、康复快。
大凡药店门前或是柜前,都或横或直挂有金字招牌,如“遵古法制饮片,虔修丸散膏丹”、“修合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采办各省道地药材”等。这些都是向人宣示自己药物的高优质量,博得人们的信赖,但是真正做到,不是容易的。慕韩斋成为名店,主要在质量上下功夫,它也挂有上面所述的几块招牌,它既以示人,也以自励。试举例如下:
西枫斗用老河口产(现湖北省光化市武当山区),龙头凤尾白毛,胶粘质重;黄连用绿芦野连,峨眉雅州产;门售人参,有野山吉林人参、朝鲜别直、花旗野山洋参,不以石柱、抄参,混充别直及尾参。党参非西路、文元不要,黄芪非炮台三成申牌子不进,自锯暹罗犀角条,自镑全活羚羊片,西牛黄是金山个黄,麝香用杜盛兴牌子;芳香草药,以新取胜,荆芥多穗,薄荷二刀,苏叶、藿香、佩兰,炎夏产鲜,去陈用新,苁蓉、附子,都是采咸自漂炮制。
当时慕韩斋在宁波有立盛字号,专营黄连当归的联支店,在上海派有专人坐庄办货,选购高档优质道地药材,每天有号信联系,反映各地信息。
经营丸散膏丹(中成药)达400余种。在修合时,为研磨袜砂、腰黄、甘石等等高细度粉末,不计时日(当时没有球磨机),达到“水飞”标准。煎制驴皮胶,头年冬天采办纯黑驴皮,次夏漂洗刮去毛肉,入冬煎制,水净汁清。老药工聚精会神,虔诚精制,再经隔年冬令,方才可以销售,需要经过3年时间,而膏陈质佳。其他如龟鹿狗肾诸胶,均是如此。
紫雪丹的犀角羚羊,均系煎汁入料,有别于他家以粉入料。赛空青眼药(鹅毛管),用最高档的百寿大梅冰片。纯阳正气丸、辟瘟丹蟾酥丸,都是慕韩斋名产夏令药。纯阳正气丸远销东北,其制作方法独创,即把盖面的红灵丹,泛入夹层,以保持香味,提高疗效。宰鹿配合全鹿丸,预先挂牌示众,欢迎参观。二仪膏、大补膏、六味丸、资生丸,均为群众信仰的慕韩斋名牌补品。
慕韩斋场地大、仓库多,除前述分工各柜组(房)之外,尚有水胶房、老胶房、炒药间、养鹿间、烘箱间、大晒场、柴房等,设备齐全;按时令储备足额饮片,落缸上甏,皮箱铁桶、锡盅瓷瓶,一应俱全;防霉、防蛀、防潮、日晒、灰收、烘焙等保管严密,措施得力。批发原药材,都有木板箱和高燥楼房储藏,保证质量安全。
中药行业,业务技术面广类多,极其复杂,要求精熟,实非一朝一夕之所能奏功,而需长期苦研实践。慕韩斋要把企业办好,不但礼聘经理,宏图远谋,做好经营管理工作,而且各房头头,关系各部门的特殊技术、业务经验,也礼聘名工担任,其物质待遇也是特优。各级员工,因其业务技术和医药责任,也都较其他行业为佳。
慕韩斋经理继朱维清后有沈景甫、韩士芳、韩炳辉等人,他们都在任内做了不少工作。据说有一次,养鹿间饲养员发现一只鹿的鹿角塞入栅门中拔不出来,鹿性暴躁,乱颠乱窜,眼睛火红,无法制止,竟至撞死门下。饲养员眼看三四百斤重的大鹿倒在地上,手足无措。本来马上把这只撞死的鹿及时宰杀入药,对质量不会有影响(因宰鹿也是先把鹿勒死后再宰杀的),完全可以药用。但请示经理后,韩士芳却嘱咐人把死鹿扛到郊外处置了。当时一只大鹿,价值昂贵,但经理却不顾惜,毅然牺牲。他考虑的是:如果把死鹿配入药料制成全鹿丸等药,传扬出去要损坏慕韩斋的声誉。
新中国成立后,慕韩斋的前店后场形式起了变化。1958年,后场改为中药厂,专制中成药,前店也拆建新楼,于1969年完成。目前营业大厅中,饮片配方柜、新成药柜分立,全店共30余人。在“文革”中被改名为湖州药店,现在又重新恢复了慕韩斋药店的店名。由于药品质量不断提高,服务态度好,曾被评为省、市、县级先进单位。
28.湖州著名药铺寿全寿
寿全寿是湖州著名药店之一,也是由慈溪人所创建。
寿全寿创建于民国十五年(1926),是慈溪鸣鹤场人俞海昌与人合伙在湖州城内仪凤桥北创设,创设时资金6 000银圆,店面2间,规模中等偏小。
俞海昌出生宁波慈溪国药业重镇鸣鹤场大塘俞家人,1891年生,从小在族内私塾读书,1901年便经人介绍到由乡人开设的湖州天生堂药店当学徒,三年后满师,投到另一家由慈溪人开设的郑同德药店当职工,后进到沈益大、天芝堂药店任职工,于1920年进入湖州最大药店慕韩斋。俞海昌在慕韩斋国药店工作认真负责,被提升为部门负责人,业务和管理水平得到很大提高。经过多年的学习和资金积累后,俞海昌与人合资在仪凤桥北创设寿全寿国药店,从此开始了创业发展。
寿全寿开业后,俞海昌自任经理,自设制药工场,加工饮片、丸散、中成药等,在他的苦心经营下,业务得到了很大发展,年营业额达到20 000多银圆,成为湖州中等国药店之一。1936年,寿全寿由原合资经营转为由俞海昌独资经营,资本金也增加至15 000银圆,规模更加扩大。俞海昌把原店面由两间扩大至3间两层楼房,大门也扩建为石库墙门,上方横书寿全斋店号,营业面积扩大到300多平方米。员工人员也从原有七八人增至15人,分为营业员、加工员、饮食员及学徒等。当时进货全部从上海批发而来,主要经营中药与中药材。独资经营及店面等扩建后,寿全寿业务进一步发展,鼎盛时年营业额达到40 000多元,成为湖州规模较大的著名国药店之一。
获利后,俞海昌还把资金投资到其他企业,比如与人合作经营湖州开泰香烟店、永茂昌药材行等,并且在余杭主要国药店翁长春中也占有股份。
寿全寿当时的职工大多数是俞海昌从家乡招来,有叶佐伟、叶沛良、徐成庄、应大和等。1956年,寿全寿公私合营。俞海昌于1973年病逝。
29.黄岩最大药铺沈宝山
沈宝山药店是民国时期黄岩规模最大的药店,药店经理沈潮增曾担任黄岩药业公会会长。
据沈宝山药店历史资料介绍,清光绪六年(1880),黄岩沈宝山药店由宁波慈溪人沈可田和沈思卿创办。二人集资4千元,分作10股,沈可田占6股并负责具体工作。农历六月初一沈宝山药店开业。
首任经理为宁波人王正汉。为加强社会联系,特发起组织宁绍同乡会,重修柏树巷药王庙宁绍会馆旧址。本着“先做牌子,后赚钱”的宗旨,进药时特别注意质量,售价力求公道。这虽争得了信誉,但每到年终结账,总不免亏损,至光绪二十四年(1896),药店累计亏损额800元。面对此种情况,王正汉认为无以对店东,坚决辞职。沈宝山第二任经理为慈溪北乡杜家桥杜天麟。此人本是宁波香山堂饮片头柜,精明强干,善于管理店务,着手弥补亏损。把本店挑选后的药材批发给同行小药店,既可保证本店药材的质量,又可扩大营业额;将饮片剔出的头尾残片,磨粉修合成丸药。沈宝山逐渐扭亏为盈。到民国初年时,沈宝山已有职工13人。第三任经理为沈可田的堂弟沈可涛。后任经理是慈溪鸣鹤场人张明轩,该人谨小慎微,习常蹈故。1927年“4·12”后,张明轩之子在上海参加工人纠察队被害,张无心店务,返回老家。1928年,沈可田宗侄沈潮增继任经理(祖上3代经营药业,他本人曾在富阳祥和坤药店任经理长达20年),进行3个月的观察,然后着手改革:进货不再局限于宁波,而以上海为主,按药材生产的季节进足下一年的销售量,免致供销脱节;根据市场需要,增加高丽参、西洋参、鹿茸、燕窝等高档滋补品;提高饮片质量,将原药分档拣选,挑出最好的切片供应门市,留下的批发;虔修成药,凡丸、散、膏、丹全部自行精制;招聘擅长药业职工,订定《店员守则》、《值柜须知》,整肃店规。自此,营业状况很快好转,至1932年,其营业额较前增加了80%,盈余达2 000余元。1929年,在浙江省西湖博览会上,沈宝山送展的茯苓、白药、南星、雷丸等曾获一等奖,并得到杭州胡庆余堂经理的当场赞扬。
1933年冬,黄岩大街发生火灾,沈宝山付之一炬,仅靠部分脱险药品在栈房继续营业。沈潮增四处奔走,利用筹集的资金8 000元及保险赔偿费2 200元,进行第二次创业。建造新屋,并请武进书法家唐驼题写牌号“沈宝山”三字。此时中药业竞争激烈,加上税捐苛重,土豪劣绅勒索,地痞流氓敲诈,沈宝山的经营十分困难。沈潮增能够借助宁、绍同乡在县府任职者的支持,并联络当地公正士绅予以协助,药店仍得以生存。抗战期间,日寇两次过境,特别是1941年店遭抢劫,损失巨大。沈潮增与其子沈钦馥筹集资金,重新营业,进行第三次创业。由于沈潮增在黄岩国药界的声望,1942~1949年,沈潮增任黄岩县国药业同业公会会长。
沈宝山在经营管理上颇具特色:经理亲自进货,进货时宁可多花钱也要进道地药材;货进店后由货房、刀上、格斗分工负责,进行严格挑选,以质定价,并遵古炮制:饮片部职工6人,以头柜为主,以松、鹤、长、春、吉、庆6颗印章为记,各任校对,避免配方差错。配药完毕,须经他人校对后方可发出;剧毒药品,须凭处方医师印鉴配发;配方拥挤时,必须对清姓名发药;丸、散、膏、丹当面向病家说明服法及禁忌;夜间买药,不论生意大小,随时开小门出售。自辛亥革命至1953年沈宝山当街悬宰“仙鹿”,配百补全鹿丸,观者为潮。除作广告宣传外,更重要的目的在于保证全鹿丸的质量。沈宝山营业从不赊欠,故年终结账比其他店家清闲,趁此时机,店里买来锣鼓丝弦等乐器练习,准备正月元宵节放焰火时演奏。沈宝山的职工过去多为宁波籍人,如有特殊人才,亦可破格引入,工资按职务、技术、年资而定。伙食待遇相同,且年终分配花红及其他奖金和补贴收入较别店优厚,因此职工工作安心,能以店为家;有些在店时间比较长又无子女的职工,去世后均由药店料理后事。职工进退在每年正月初三宣布,但沈宝山实际上很少解雇职工。店中获利,股东按股分红,职工按工资比例分红。
沈宝山形成一套约定俗成制度,无论新老职工一律遵守:店内严禁赌博及酗酒闹事;每天打扫,爱护店内物品,不浪费、不损坏;对顾客热忱、和蔼;营业员必须熟悉业务,熟读汤头歌诀及雷公炮制药性赋等,严禁出售变质或粉碎的饮片;职工如有亲友留宿店内,事前须报告经理;不得借本店名义销售货物,或接洽业务;配方十分审慎,认真校对;职工进店具介绍人保书,担保经济上手续清楚;店内人买药不得例外挑选,药价不得压低,更不许赊欠。由于坚持“诚信为本,选料道地,货真价实,特色经营”的经营理念,沈宝山得以历时130年而长盛不衰。
1956年,沈宝山公私合营,改店号为公私合营沈宝山,经理1人,职工20人,学徒2人,资金2万元。不久,沈宝山与城关12家中药店合并,改称城关国药商店总店。1958年,又与城关5家西药店合并,改称城关中新药商店总店。1960年,并入县第一人民医院第一门诊部,次年划出,仍称城关中新药商店。1966年下半年,改名为红新药店;1970年改称黄岩县医药公司城关商店;1983年,恢复沈宝山药店名称。1995年,沈宝山药店载入《中国老字号药业卷》,并被国内贸易部授予“中华老字号”铜质招牌。2006年5月因故停业。2009年8月31日沈宝山国药号有限公司重新开张,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扬光大。
30.嘉兴主要药铺阮恒德堂
阮恒德堂是《浙江省医药志》中所载的嘉兴主要药铺,位于桐乡市乌青镇(现今乌镇)。
阮恒德中药饮片店是在清嘉庆十八年(1813)由慈溪人阮如懿创办的。清咸丰年间,该店被毁,后于应家桥南首重建。重建后的阮恒德扩大了经营范围,设饮片柜、丸散柜、工场、晒场等,占地面积1 000余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达700余平方米。由于采办地道,饮片加工切制精细,丸散制作精良,颇受当地群众信赖,营业经久不衰。
民国16年(1927),乌青镇药业同人为改变当时药业价目参差、货物不一,同业取巧争奇、亏耗殊甚的局面,重新公启规例。规例中记载:“一议计分元亨利贞四字。元字七串实洋药码。以下:亨字九五折,利字九折,贞字八五折。折实药方俱写明码实洋,无折无扣。”当年上册的有牌号中药饮片店共18家,计元字1家、亨字1家、利字13家、贞字3家。阮恒德独占元字,为18家之首。
民国21年(1932),阮恒德由阮氏后人阮谟恭经营管理。阮谟恭接管后,苦心经营,在继承传统品牌和制作方法的基础上,于民国29年(1940)编成《阮恒德堂丸散书》4册,所录丸散653方,每方均有选料名称、投料数量、成方功用的记录。阮恒德是桐乡县一家规模颇大的前店后场式的中药饮片店,大至人参再造丸、小至六神丸,均为本店自制,全盛时期,聘用职员十余人。
1956年公私合营,现该店原貌基本保留,其中饮片丸散柜现为国营乌镇医药商店第一门市部。
31.金华最大药铺九德堂
九德堂药店,创始于清同治八年(1869),是金华规模最大的国药老字号。相传由金华县二仙桥名中医姜老麟,与马鞍山村大财主金凤纪、兰溪药商诸葛芳松三人,合资创办,但不久便由宁波人入股控制,成为宁波人为主的国药店。
《浙江省医药志》记载,光绪年间,姜老麟病逝,宁波华同泰参行老板华铨寅(今慈溪龙山镇人)、金华澧浦问松堂药店老板诸葛学标人股,华铨寅独占六成,并改名九德堂震记药店。自此实力大增,置房添产,占地数亩。前为店堂,设饮片柜、丸散柜;中有制药房、细货房、煎药房、切药房、炒药房、水胶房;后为养鹿场、大晒场。店员30多人,从零售扩展为批零兼营,业务蒸蒸日上,经久不衰。
九德堂保持商品信誉,主要是重视质量。第一任经理姜老麟视质量为信誉之本,他指定协理负责监督药材选购和验收工作,非上等地道货不得入库。炮制饮片,一丝不苟,凡切、敲、磨、打、筛、浸、泡、漂、晾、音、炙、煅、炒、烘、焙、蒸、煎、煮、煨,无不样样恰到好处。天麻、附子薄片能透光,槟榔切成108鱼鳞片,芍药、乌药切成极薄蝴蝶片。
成药制作,选料精良,精工细作,遵古配制,一丝不苟。对研磨朱砂、腰黄、甘石等细粉料用来配药时,专人负责,做到水飞标准为止,投料均由协理监秤。每年秋天都要挑选一头高大健壮的雄梅花鹿,制作全鹿丸。
对待顾客,竭诚热心,对柜前配方做到细心分包、分厘不差,霉蛀药品一律不用,而且品种齐备,能满足不同药方各种要求。
由于九德堂出售药品质量上乘,曾在金华、衢州、严州(今建德)、丽水、缙云一带盛名一时,在省外也颇具影响,客商不远千里前来购药。其自制的人参再造丸、纯阳正气丸、紫雪丹、行军散等重要成药极为旺销,不但行销全国各地,而且远销南洋等地。
药店经理由股东会从本店的资深店员中选聘,其历任经、协理自开业到公私合营共聘任6人。经理负全责,协理助之,股东会不干预日常经营。每逢年终盘存一次,结算盈亏,报送清单。如有紧要事宜,由经理、协理函请各股东来店开会,由股东决议解决。股东的亲属一律不得在店内谋事。人事安排,经理、协理事先向各部门负责人征求意见,于每年年初四向本店全体职工宣布用人方案。对员工要求不准赌博,不得深夜在外不归。职工工资每年按14个月计算,利润红利全体职工亦可得15%。职工每年有两个月假期,如提前回店,可以增发原享受休假时的工资。
抗日战争时期,九德堂遭受日机轰炸,店堂内外营业场所,全被炸毁,物资损失惨重。后由当时经理诸葛荣贵筹款修复。民国31年(1942),日本侵略军到金华,当时店中人员疏散逃难回家,待回来后发现药店养的30余只梅花鹿全饿死了。九德堂遭两次浩劫后,在当时经理和职工的艰苦努力下,照常营业,业务仍旺盛不衰。
解放后,九德堂继承了百年老店优良传统,1956实行公私合营。1958年除门市部供应饮片、成药外,后场改为中药厂,专制各类中成药,并设立饮片加工场,供应市区药店饮片和中成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药厂停办,九德堂也改名为红星药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兴衰变迁百余年的九德堂恢复了老金字招牌,现已成为实力雄厚的国营企业,老店的“质量第一、信誉至上”的宗旨,得到发扬光大,对待顾客竭诚热心,服务周到,童叟无欺。九德堂在注重发挥自己传统优势和特色的同时,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药品质量,在经营中采取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举,优质服务与文明经商同抓的治店方针,从而使百年老店再展宏图。九德堂先后被编入《浙江名店》、《中华老商号》、《海外老商号》、《中国老字号》等书中。1994年9月,九德堂更名九德堂药业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