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基督教在近代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

基督教在近代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

时间:2023-1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教会的医疗卫生事业进入20世纪以后,在华教会更加注重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基督教新教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则更大。1915年,中华基督教博医会成立了公共卫生委员会,再加上当时新成立的全国药学会,在青年会的邀请之下于1916年联合组成了中华公共卫生教育联合会。1920年,经各方同意,改名为卫生教育协进会。卫生教育协进会设立了一个执行委员会以指导工作,由上述五个团体各派出一名成员组成。

基督教在近代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

(二)教会的医疗卫生事业

进入20世纪以后,在华教会更加注重发展医疗卫生事业。除对原有的医院扩大规模以外,又在各地开设了不少医院和诊所。属于天主教会的较著名的医院,有1901年昆明开设的法国医院,1905年先后在重庆、广州开设的仁爱堂医院和韬美医院,1906年在青岛开设的法国医院,1907年在上海开设的广慈医院,1929年在南昌开设的法国妇幼医院和1935年在上海开设的普慈疗养院。其中以上海广慈医院规模最大,有九百余张床位。估计到1937年为止,法国天主教会的医院共约七十余所,床位五千张。

基督教新教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则更大。据1938年出版的《基督教差会世界统计》所载:到1937年为止,在华英、美教会所办的医院共有三百所,病床床位数为二万一千张,另有小型诊所六百处。教会医院的分布不仅在沿海的通商口岸,也有许多内地省份。据1919年统计,教会医院在各省分布情况如下:安徽省七所、浙江省十六所、直隶省二十所、福建省三十六所、河南省十二所、湖南省十六所、湖北省十八所、甘肃省二所、江西省五所、江苏省二十三所、广西省四所、广东省三十所、贵州省二所、山西省八所、山东省二十二所、陕西省二所、四川省二十三所、云南省二所、东三省二十二所、新疆省三所(97)。几乎遍及全国除西藏以外的所有地区。

据1932年美国平信徒调查团报告,教会医疗事业的经费来自医院收入的约占51%,来自捐款收入的约占49%(98)。早期开设的教育医院一般不收费,大部分靠捐款支持,其目的是吸引平民入教。20世纪以后,一般教会医院都收费,甚至比别的医院收费更昂贵,只对少数的贫者施医给药,但须以信教为条件。同时,各教会医院都只是在中国当地募捐建造医院。

除了兴办医院以外,教会还从事卫生教育工作。为了推进这项工作,中华基督教博医会在汉口成立了一个中心机构。1912年,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商请一位医药宣教师专门从事卫生教育工作,在一些城市里举办卫生讲演。1915年,中华基督教博医会成立了公共卫生委员会,再加上当时新成立的全国药学会,在青年会的邀请之下于1916年联合组成了中华公共卫生教育联合会。1920年,经各方同意,改名为卫生教育协进会。同年,女青年会全国协会和中华基督教教育会,加入该协进会。卫生教育协进会设立了一个执行委员会以指导工作,由上述五个团体各派出一名成员组成。该协会向社会提供印刷品(书籍、会刊和传单)、图画(宣传画、图表、幻灯片电影)、模型和展览(预防结核病、性病、眼病、强国和弱国的死亡率、儿童生命保护),以进行卫生教育工作。1917年,中华基督教博医会发表决议,指出推进公共卫生教育的必要性:

鉴于在最近差会团体主办的卫生教育运动中,中国各界知识阶级表示了日益增长的兴趣,而在差会医务团体中,人们广泛地深信基督教会对于公共卫生教育的提倡,应当负起直接的责任;复次,鉴于卫生教育运动与知识阶级建立有效接触方面的媒介价值,它为对一个人数众多、影响极大的阶层,进行直接宣教工作铺平道路,又鉴于卫生教育运动具有基督教实用教义的具体表征价值,可以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护教办法。(99)(www.xing528.com)

成立中心机构以推广卫生教育运动以外,教会学校中还设立了专门的医学科或学院,如圣约翰大学医学院、广济医学专门学校、夏葛医学院、大同医学院、金陵大学医科、华西协和大学医学院,北平协和女子医学校等,都在辛亥革命以前成立。其中比较著名的有:(1)圣约翰大学医学校。该校成立于1881年,1896年设立医学专科,1906年大学部在美国注册以后,改医科为五年学期,授予医学博士学位,1914年该医学校与本薛文义医学校合并,成立圣约翰大学医学院,教师中十三名为美国人,华人四名(100)。(2)湘雅医学专门学校。1902年,美国耶鲁大学的毕业生们组成了耶鲁海外传教会,即后来的雅礼会。1903年,该会派代表来中国,与湖南10个基督教差会在长沙开会,决议邀请雅礼会来湖南传教。1906年于长沙西牌楼创立雅礼医院。1914年12月,雅礼会创办湘雅医学专门学校于长沙潮宗街。1927年曾一度停办,1929年更名为湘雅医学院,以雅礼医院、护士学校分别易名为湘雅医院和湘雅护士学校(101),作为该校的附属机构。(3)济南共和医道学堂。1900年庚子事变以后,英国浸礼会在济南即以建筑共合医道学堂与医院为名,扩充地界。1907年正式动工建筑楼房,1909年建成医科教学楼。楼内除教室以外,还有组织胚胎、药物化学、生理化学、临床病理四个实验室。1913年英国浸礼会派外科医生来济南,兴建附属医院——共合医院。以后共和医道学堂还从北京协和医学院和南京金陵大学医科充实师资,颇具规模,并且以其中文教学闻名全国(102)。(4)华西协和大学医科。1905年美以美会、浸礼会、公谊会、圣公会成立了“华西协和大学临时管理部”,在四川成都南郊开展筹建工作,1910年正式开学,1914年增设医科,1917年复设牙科,后来这两科分别发展成学院。医学院设有临床(内、外、妇产、儿、五官、公共卫生等学科)与基础(人体解剖、生理、病理、药理、微生物寄生虫生物化学等学科),以及护士系、护士专修科和医学技术专修科;牙学院分设口外、牙周、牙体、膺复、口腔组织病理、口腔生理解剖、小儿牙科等系科。医学院附设有大学医院、仁济医院、存仁(眼鼻喉耳)专科医院、肺病疗养院、麻风病院(共计病床五百五十五张),及仁济护校、进益产科学校。牙学院附设口科病院,有手术椅三十一台。因此,华西协大的医学院和牙学院,在当时是颇具规模的(103)。(5)夏葛医学院。该学院初名广东女子医学校,1899年开办,是中国最早

的女子医学校。1901年易名瑞拿护士学校,1905年再改名夏葛医科大学。最初为四年制课程,1925年最终定名为夏葛医学院,课程为七年制。设基本学系和临床学系,后者分为内、外、妇、产、儿、眼耳喉鼻、药剂诸科。附设柔济药剂学校、端拿护士学校和柔济医院(104)

在所有的教会医学校当中,以北京协和医学院最为著名,教学的质量也很高。这所学校最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04年,当时伦敦会、美部会和长老会在北京成立了华北协和医学院。1905年,汇文大学加入,改为北京协和医学院。该校以汉语教学,学制五年,并得到了清朝官方的协助和支持。1908年至1909年,美国洛克菲勒财团派员调查中国的教育状况,该委员会决议与北京协和医学院合作,兴办医学教育事业,沿用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名称,接办并对其实行大的改组。1915年,罗氏医社承担起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全部责任(105)。1917年开办预科,1920年本科师资也落实下来。新校和医院的地址,设在东单三条胡同,即豫王府旧址,新建筑群有礼堂、解剖教学楼、化学楼、生理和药理教学楼、特别病房楼、医院行政楼、外科医房、内科病房、病理楼、门诊楼、护士楼、入院楼、机器房等十数幢,外表为琉璃瓦大屋顶中式风格,内部全为西式(106)。1921年,教师与行政人员共有一百四十六名,其中一百二十三名为外国人,二十三名为中国人,均在西洋受的教育,教学全部使用英语,其教学水准不亚于西方国家的同类学校,被誉为是一所“具有临床前和临床教学与科研所需要的一切设备的第一流医科学校”。

北京协和医学校对中国现代的医学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一)坚持教学和科研的高标准和高质量,它不仅表现学校所作的调查研究过程、计划、投资、房屋建筑、设备、人员安排和学制,还表现在倡导学术研究气氛,吸收欧美兴医校和医院的经验,聘请世界著名的学者来学院讲学,等等;(二)学术活动和学术贡献。1922年成立了实验生物和医学会北京分会,同年又成立了协和教员医学会和杂志会,成员积极向中华医学杂志投稿。1926年,林可胜和吴宪创立了中国生理学会,并于1927年创办了《中国生理学报》,它与《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均得到国际学术界的承认,载入《国际医药索引》,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准;(三)医学人才的培养。1921至1933年,共有九百零八名医师、护士和其他高级技术人员到协和进修,一百九十一名校外医师到协和医院住院医师;1935—1936年共有一百七十五名进修生;1936年,协和共毕业一百六十六名医师和八十六名护士。这些人才都成为当时中国医学界的骨干力量;(四)医院的管理制度,也为后来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如住院医师和住院总医师、病案管理、图书资料管理及病人追踪等制度,实践证明既是行之有效的,也是可资借鉴的(107)

20世纪初,教会的医疗卫生事业确实有了很大的发展,教会医院的数量大大增加了,规模也大大扩展了,尤其在医学教育方面取得很大的成就。但是,医疗卫生事业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与当时中国总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状况是联系在一起的,并受后者的制约。从事于医疗卫生事业的传教士们自己也说:“必须老老实实地承认,中国的卫生问题不是一个孤立的,与其他事物不相联系的问题。疾病、贫困和愚昧是相伴随的。不可能期望人民所面临的这些卫生问题,可以单独解决而不顾及经济和教育方面的发展情况。”(10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