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智慧城市业务级“二级平台”规划与设计
7.1 智慧城市业务级“二级平台”总体架构与规划原则
7.1.1 “二级平台”总体架构
智慧城市业务级“二级平台”由政府信息化、城市信息化、社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各业务级平台和企业级应用平台(系统)构成。各业务级“二级平台”通过信息、系统、网络集成和通信协议接口实现与智慧城市城市级“一级平台”的信息互联互通与数据共享交换。“二级平台”同时实现对企业级“三级平台”的信息与数据的汇集、存储、交互、优化、发布、浏览、显示、操作、查询、下载、打印等功能。
业务级“二级平台”是智慧城市整体框架中的中间层平台,起到上联城市级“一级平台”,下接各领域企业级“三级平台”的重要功能和作用。“二级平台”为智慧城市政府信息、城市管理信息、社会民生信息、企业经济信息的互联互通与数据共享,全面实现网络融合、信息交互、数据共享、功能协同发挥重要的作用。
智慧城市“一级平台”、“二级平台”、“三级平台”的总体架构如图7.1所示。
7.1.2 “二级平台”构成
智慧城市“二级平台”主要由以下业务级平台构成:
(1)智慧政府协同办公平台;
(2)智慧政府平台;
(3)智慧政府数据资源中心;
(4)智慧城管管理平台;
(5)智慧城市应急指挥管理平台;
(6)智慧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平台;
(7)智慧城市智能交通管理平台;
(8)智慧城市节能减排管理平台;
(9)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管理平台
(10)智慧城市市民卡服务平台;
(11)智慧城市社会民生服务平台;
(12)智慧社区服务平台;
图7.1 智慧城市一、二、三级平台总体架构图
(13)智慧医疗卫生服务平台;
(14)智慧教育服务平台;
(15)智慧文化服务平台;
(16)智慧房产服务平台;
(17)智慧金融服务平台;
(18)智慧旅游服务平台;
(19)智能建筑与智能小区服务平台;
(20)智慧电子商务服务平台;
(21)智慧企业服务平台;
(22)中小企业云服务中心。
7.1.3 “二级平台”规划原则
智慧城市业务级“二级平台”的规划,应根据智慧城市各领域共同的业务、管理和服务的功能需求,统一组织各业务级“二级平台”及应用系统的研究、规划、开发和应用。避免各地区、各部门单独规划与开发业务级“二级平台”的方式,例如有些城市中各医院独自开发其自身的智慧医院业务平台及应用系统,并由不同的承包商开发业务、管理和服务功能基本相同的智慧医院业务平台及应用系统。从智慧城市作为一个整体的信息化平台及应用系统体系来看,这种多头重复规划与开发的做法既浪费时间又浪费投资,同时也为智慧城市实现信息互联互通与数据共享交换制造了一个个“信息孤岛”。新加坡IDA的做法就是由政府统一组织智慧医院业务平台及应用系统的研究、规划、开发,然后将开发成功的业务级平台和应用系统统一分发给新加坡各公私立医院进行应用。新加坡这种业务级“二级平台”及应用系统的统一研究、规划、开发和应用的方式,通过将开发成功的一个个业务级“二级平台”在各业务领域内逐步应用和循序渐进地推广,最终实现新加坡“智慧岛”统一业务级“二级平台”的全面应用和信息互联互通与数据共享交换,消除了“信息孤岛”。这种统一研究、规划、开发和应用业务级“二级平台”的模式,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案和成功的经验。
7.2 智慧政府平台规划与设计
7.2.1 智慧政府平台规划原则
1.需求主导与统筹规划
政府信息化网络由基于智慧政府电子政务传输网的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组成。政务内网由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的业务网络互联互通形成,主要满足各级政务部门内部办公、管理、协调、监督和决策的需要,同时满足副省级以上政务部门特殊办公需要;政务外网主要满足各级政务部门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面向社会服务的需要。
根据中央和地方开展智慧政府建设对网络的需求,按照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推进国家智慧政府网络建设。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目标是: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形成中央到地方统一的国家智慧政府电子政务传输骨干网,建成基本满足各级政务部门业务应用需要的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健全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安全保障机制,完善国家电子政务网络管理体制,为电子政务发展提供网络支持。
2.整合资源与服务应用
充分利用国家公共通信资源,加强已有网络资源整合,促进互联互通,形成统一的国家电子政务网络,为各地区、各部门的业务应用系统提供服务。
3.着眼发展与注重安全
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安全,综合采取技术和管理等措施,确保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和业务应用系统的安全。
7.2.2 智慧政府平台规划
智慧政府平台总体规划的重点内容是:电子政务外网基础平台、协同办公平台、政府信息化数据资源中心、统一身份认证与用户管理平台、行政审批系统、电子监察系统、政府绩效评估与考核系统等。规范政务基础信息的采集和应用,建设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推动政府信息公开。整合电子政务外网,建设政务信息资源的交换体系,全面支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立互联网为基础、采用多种技术手段相结合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体系。推动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延伸到街道、社区和乡村。
1.顶层规划
智慧政府平台顶层规划,即对政府基于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应用,打造“电子政府”进行全面的、科学的、系统的业务平台规划与设计。智慧政府平台顶层设计就是要遵循“规划一致、功能协调、结构统一、资源共享、部件标准化”的设计原则。智慧政府平台顶层规划应该是对电子政务建设的基本对象、范围与内容、功能与应用、技术与措施等要素进行总体的、全面的、自上而下的规划和设计,不仅包括智慧政府基础网络、应用平台、信息互联互通与数据共享、安全保障、业务协同、统一互联出口等诸多技术层面的内容,也包括政府管理创新、政府体制、政府职能、政府绩效管理及具体业务类型之间的关系(如图7.2所示)。智慧政府平台顶层规划应由智慧城市信息化委员会牵头,通过对政府信息化需求进行认真的调研和充分论证,编制政府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方案,完成对政府信息化及智慧政府建设的总体框架和布局,为政府信息化及智慧政府建设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图7.2 智慧政府顶层规划示意图
2.统一网络
建成标准统一、功能完善、系统稳定、安全可靠、纵横互通、集中统一的政务外网平台,通过建设统一、完整、规范的智慧政府网络基础平台、数据交换平台、政务应用平台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为各部门信息资源共享、数据交换和协同办公提供支撑。解决“信息孤岛”,实现信息共享,提高信息安全水平,提升政府监管能力、工作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降低建设和运维成本。
3.资源共享
基于智慧政府统一的硬件支撑平台建设与应用,启动政府外网门户网站和数据资源中心建设,将智慧政府平台硬件资源集中到数据中心,面向政府各部门统一提供标准的网络和数据支撑服务,主要包括:外网接入、业务专网组建等网络服务,服务器租用、数据容灾、业务容灾等业务服务,数据资源登记、数据交换与共享等数据服务,风险评估、安全策略部署、安全监控等安全服务,并协助各政府部门做好业务需求、方案设计、系统实施、日常运维等技术服务。承载运维的服务器及网络安全设备为政府多个业务应用或网站系统提供应用支撑服务。
4.安全支撑
要实现资源集中首先必须解决安全问题,为此,应启动集中统一安全平台建设,按照等级保护的要求,通过对各类系统的安全评估,制定和不断优化安全策略,制定立体的安全防护、响应和容灾机制,在政府信息化数据资源中心安全区域部署安全设备,实施集中统一的安全管理和安全服务,保证了政府信息化及智慧政府电子政务外网平台的安全稳定应用。
5.应用主导
在智慧政府数据资源中心的软硬件支撑下,“智慧政府协同办公平台”通过电子政务外网实现与智慧城市城市级“一级平台”的信息互联互通与数据共享交换,成为智慧城市政府信息化、城市信息化、社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应用的主体。在电子政务外网的建设中促使政府信息化在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和社会公共服务上的信息应用快速推进。将智慧政府外网门户网站和公共服务信息门户网站整合为“单一”的政府信息化对外的窗口,统一实现网上办公、对外服务、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等功能。
6.外网实施
以统一网络建设为纽带,以统一智慧政府内部协同办公、社会管理与服务平台建设为基础,建设城市级政府信息化数据资源中心。根据政府业务特点,将政府各部门分为不同的建设方案和投资策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推进智慧政府建设服务外包,降低政府一次性投资。智慧政府外网工程项目的实施应遵循以下原则:
(1)外网建设方针:统一平台、统一网络、统一出口、统一应用、统一标准、统一认证。
(2)统一安全共享资源:共享网络、共享出口、共享硬件、共享业务、共享数据、共享服务。
(3)拓展应用:集中拓展共享应用,优先发展跨部门应用,积极开展部门应用。
(4)保障安全:网络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和安全管理。
7.2.3 智慧政府数据资源中心规划
智慧政府数据资源中心为政府各个部门提供统一的数据资源共享平台,实现政府信息化的数据大集中,同时对所有的信息和数据资源进行统一的调度和分配,通过信息和数据资源的共享能为政府的城市管理与公共服务提供巨大的支撑,同时也为政府信息化及智慧政府协同办公提供统一的数据承载平台。
1.信息交换共享
智慧政府电子政务应用现状是各部门的信息系统建设局限在内部和垂直纵向,不少单位虽然拥有办公系统或业务系统,但由于标准不够统一,又没有统一规划和统一支撑,这些系统只能在内部运行。而能够运行在政务外网上的数据和应用,除了收发邮件或浏览政府网页,种类和数量均极其有限。虽然网络已通,但信息交换仍要靠手工,资源共享仍没有渠道,网上协同工作无法实现,自然应用层次和应用规模也上不去。
智慧政府数据资源中心建立在电子政务外网平台上,供市级政府各部门共同使用,旨在解决各个跨部门、跨组织的应用之间的数据交换、数据共享、信息流转问题,进而将各个跨部门、跨组织的应用构建在数据资源中心之上,实现信息和数据的互联互通及安全可靠的传输。这样自然消除了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
2.共享数据库
按照国信办的指导意见,人口、法人、空间数据、宏观经济等四类基础信息数据库的建设,是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一项关键任务。目前的实际情况是,所要求的每一类共享数据库的基础信息都有多个组成部分,各部分又分散在不同的应用系统和业务单位中,由于没有交换共享机制,基础信息的一致性、完整性以及时效性都无法得到统一的维护。
信息交换共享平台的建立,将在一个数据分布且异构的环境下,为共享数据库的建设和维护提供从基础信息的采集、交换到基础信息的同步、共享等一整套完善机制。
3.业务协同
无论是网上审批、电子公文交换,还是基础信息交换、城市应急指挥,都是跨部门的综合应用,需要各部门之间进行业务协同。有些应用还需要或提供与其他省市政府部门的协作。市级政府数据资源中心的建立,可以为各种类型的跨部门综合应用提供统一的支撑,方便而快捷地搭建目标应用,避免重复建设,节约政府投资。
4.安全可靠
信息安全要与应用建设同步。面对日益繁多的专题应用,数据资源中心按照参与应用单位的安全级别统一考虑信息的安全可靠传输和访问,是解决安全问题的一个最好方案。
5.业务发展
电子政务,政务是根本,电子是手段。为适应业务的变化和持续发展,电子政务的应用系统应能够快速适应和响应业务变化。从技术上讲,就是要实现业务逻辑与技术实现的剥离。
7.2.4 智慧政府协同办公平台规划
智慧政府协同办公平台规划的原则,就是从政府业务流程中提炼出各相关职能部门公用的数据以及相应的数据处理服务,从而构建一个以业务应用为中心的系统平台,实现统一的数据存储和访问机制,同样的数据仅采集一次(需要统一的数据定义)并在源头一次性获取,提供集成的服务访问接口等。协同办公平台的建设不仅缩短开发周期,减低开发成本,而且使应用系统的完善和扩展始终遵循统一标准,在源头上最大限度地消除“信息孤岛”。而从软件工程的角度看,这样的协同办公平台一定是建立在构件基础之上的。面向构件的协同办公平台同数据中心及其信息交换平台可以很好地解决“信息孤岛”的两个层次的问题,一是已建系统,一是未建系统。信息交换平台解决已建设系统的数据资源的共享交换、应用集成等方面的问题,而构件平台则在建设新的应用系统时从根本上解决系统集成和相容性的问题。
7.2.5 智慧政府统一门户网站规划
智慧政府统一门户网站运行在电子政务外网“公共网络区”上,统一门户网站实现城市级信息互联互通平台与智慧政府各业务部门节点之间的信息与数据的集成。智慧政府统一门户网站基于城市级信息互联互通平台和智慧政府协同办公平台,既能实行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交互和数据共享,又可以成为社会企事业公众获取政府服务的主要通道。它是政府各部门和企业及公众相互沟通的枢纽。智慧政府统一门户网站设置两个门户网站应用平台,即政府内部信息与办公的门户网站平台(G2G)和政府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信息的门户网站平台(G2B、G2C)。城市级信息互联互通平台运行于电子政务外网上,通过运行在互联网上的公共服务信息门户网站平台(G2B、G2C)实现向公众发布信息,实现面向社会民众提供政务公开信息、网上注册与申报、政务服务等功能。
7.2.6 智慧政府业务应用系统设计
1.行政审批系统
智慧政府行政审批系统实现四个“一”功能:一口受理、一表登记、一网审批、一站领证。审批项目的受理、承办、批准、办结各个环节都有操作规范和审批时限。通过电子监察对每项审批过程进行实时监控,从而及时发现并有效杜绝不规范操作、违纪违法的问题发生,从源头上遏制腐败,实现“阳光透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管理创新。
2.电子监察系统
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是指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监察的计算机系统。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是为了适应监察机关信息化的迫切需要,进一步拓宽电子监察系统的业务功能,加大监控力度而专门设计开发的。该系统通过网络技术,实现对行政审批(受理、承办、审核、批准和办结)全过程“看得见,管得住”,提高行政效能,促进行政审批工作的透明化,有利于建设高效、廉洁政府与和谐社会建设。
智慧政府电子监察系统具有实时监控、预警纠错、绩效评估、信息服务、辅助决策等功能模块。电子综合监察可以实时监控到政府所有部门的动态办理事项,监察内容包括:今日新增、历史业务、再办业务、已办事项、待办事项等。监察数据随时间实时跟踪,具有报表透视功能,点击相应的办理事项和业务就可以查看详细的办理流程和办件信息等。
3.绩效考核系统
绩效考核系统是智慧政府平台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智慧政府协同办公平台的一个应用子系统。绩效考核是促进和创新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手段。绩效考核包含考核定位、考核管理、公众参评、组织模式等内容。绩效考核系统规划应以支撑政府职能和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提高政府政务服务的廉洁、透明、高效和实现问责制为目标。
7.3 智慧城管平台规划与设计
7.3.1 智慧城管平台规划目标
现阶段我国很多城市已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经济上具备了发展的能力;同时,加快城市化进程,进行现代化管理,也在客观上提出了要求,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并制约了城市的发展时程。主要问题是信息不及时,管理被动后置;政府管理缺位,专业管理部门职责不明,条块分割,多头管理,职能交叉;管理方式粗放,习惯于突击式、运行式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价机制等。于是,重视和加强城市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已成为业内有识之士共同的呼声。
以网格化管理为特征的数字城管系统的建设,为智慧城市建设开辟了一个新的道路,在此系统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智慧城市技术在城市管理的应用,并推广应用在城市规划、预测、评估等多个方面,将迅速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网格管理需要依托先进的GIS技术和快速灵活的移动通信网络。
智慧城管平台规划的目标是:运用智慧城市相关理论和思想方法,依托较为成熟的信息技术,结合城市管理的实际需求,细化城市管理单元,理顺工作机制,建立精确的网络控制和通畅的信息沟通渠道,对辖区进行及时、主动、高效的管理,使城市管理工作实现从被动应付到主动解决、从粗放管理到精确管理、从处理滞后到快速敏捷、从多头管理到统一管理、从单兵出击到协同作战以及从冗员浪费到精简效能的转变。
7.3.2 智慧城管平台建设内容
建设一个网格化城市管理系统,需要完成以下建设内容:
1.管理机构设置
网格化城市管理体系的核心是管理流程再造,需要成立专门的机构负责此事。按照标准的要求,需要建立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两个管理轴心,并与各个专业部门形成互动的工作机制。
根据城市规模的不同,可以是市、县分开的两级模式,也可以是市级集中模式。
2.信息系统开发
信息系统建设是系统建设的核心,需要软件开发商根据建设部的标准,结合各地的具体情况,利用智慧城市、智慧政府技术开发专用的信息系统,作为网格化城市管理体系的支撑,成为一个业务办公系统。
3.基础数据建设
根据数据特点分为三类,其中空间数据是系统运行的数据基础;业务数据是系统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业务相关数据;系统支撑数据由构建与维护子系统和基础数据资源管理子系统配置生成,包括了业务模型信息和基础数据应用模型信息等。
4.配套设施建设
配套设施建设包括系统运行的支撑环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指挥中心、监督中心建设;
(2)呼叫中心建设;
(3)“城管通”手机配置;
(4)网络建设;
(5)系统支撑软硬件采购。
7.3.3 智慧城管“三轴化”管理新模式
网格化技术、数字化手段对城市管理体制和机制进行了创新性的改革,创新的城市智慧化管理新模式、新体制,即以城市综合管理“大城管”联席会议打造城市管理新体制。建立城市长效管理联席会议机制,通过下设“智慧城市管理信息中心”“城市智慧化管理指挥中心”“城市智慧化管理监督评价中心”三个中心的方式,形成城市智慧化管理“大城管”格局,或称之为“三轴化”城市管理新模式。“三轴化”城市管理新模式是在原“数字城管”将管理职能和监督评价剥离的“双轴化”数字城管的体系基础上,提出了“信息轴”“指挥轴”“监督轴”的“三轴化”创新的新模式、新体制。信息轴由智慧城市管理信息中心负责城市管理信息的采集和城市管理综合信息的集成与数据共享;指挥轴由城市智慧化管理指挥中心负责任务的派送;监督轴由城市智慧化管理监督评价中心对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价。三个中心协调运作,通过创新城市管理模式,再造城市管理流程,采用成套集成技术应用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监督评价体系,及时发现并有效处理城市管理中的各种问题,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图7.3为智慧城管“三轴化”新模式结构图。
建立城市智慧化管理新模式必须有效整合政府职能,通过电子政务的推广和城市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和各城市专业管理部门职能、各级责任单位业务的全面协同,才能真正实现城市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创新。
创新城市管理新模式,就是通过全面整合政府管理和服务职能,建立城市管理指挥、调度。协调中心(城市管理联席会议)和控制指挥中心、监督评价中心、综合管理信息中心形成三个“轴心”,依托智慧城市城市级“一级平台”,把信息获取和指挥处置快速联系起来,以实现城市管理从被动滞后到主动快速的转变,从多头管理到统一管理的转变,从单兵出击到协同作战的转变。图7.4为智慧城管平台信息集成示意图。
图7.3 智慧城管“三轴化”新模式结构图
图7.4 城市智慧城管平台信息集成示意图
7.3.4 智慧城管平台规划
1.智慧城管平台构成
智慧城管平台采用基于网络化的数据处理为基础架构进行构建,以数据库的灵活性、安全性和可拓展性为核心应用。为了满足业务应用系统的不断扩充和新功能的不断增加,考虑到基于传统的二层数据处理结构中系统拓展性、维护成本、数据安全性和应用间通信功能障碍等原生性问题的存在,已不能适应城市数字化“大城管”的实际需求,业务应用系统架构采用分布式互联网应用结构(Distributed interNet Application Architecture,简称DNA结构)。
智慧城管平台业务应用系统结构包括:数据层(Data Layer)、业务层(Business Logic Layer)和表现层(Presentation Layer),如图7.5所示。
图7.5 智慧城管平台结构图
通过将业务逻辑集中到中间层,系统获得了对业务逻辑的独立性,即当用户的需求改变时,构建平台可以迅速地在中间层(应用服务器)上更新业务逻辑,而无需将更新后的应用提交到众多的PC终端系统上去,即客户端无需任何改动。
(1)数据层
数据库服务器存储城市管理各种类型的数据和数据逻辑,所有与数据有关的安全性、完整性控制、数据的一致性、并发操作等都是在这一层完成。
(2)业务逻辑层
业务逻辑层对应应用服务器,所有的应用系统、应用逻辑、控制都在这一层,系统的复杂性也主要体现在业务逻辑层。该层根据需要也可以分为多层,所以三层体系结构也称为多层体系结构。三层结构在传统的二层结构的基础上增加了业务逻辑层,将业务逻辑单独进行处理,从而使得用户界面与应用逻辑位于不同的平台上,两者之间的通信协议由系统自行定义。通过这样的结构设计,使得业务逻辑被所有用户共享。
(3)表现层
表现层,主要指用户界面,主要是基于J2EE应用服务器实现用户界面展示和集成,为用户提供可用、高效、一致简单的界面。用户通过IE浏览器就可以完成相关的任务派遣、协同工作等内容。
智慧城管平台的三层结构设计使得业务应用系统具备了良好的灵活性和可拓展性,在应对今后在城市数字化管理工作不断深入和细化的要求方面,将无需重新调整体系结构,完全可以随着软硬件网络环境的扩充而支持更多的应用。
2.业务应用系统基础服务
智慧城管平台业务应用分为系统支撑(城市管理基础资源)和业务处理两大部分。其中,系统支撑相对统一,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包括:统一的GIS基础信息、统一的公共呼叫中心接入、统一的城管核心数据库;业务处理构建集中指挥体系。智慧城管平台是整个城市数字化管理的中枢,是各类城市管理业务应用扩展的基础。相对于各个业务应用系统独立建设,基于智慧城管平台扩展和应用的建设思路是将各类业务应用系统的共性内容提炼出来,建设一个相对通用的基础服务体系,各类业务应用扩展采用搭建而非重复开发的方式进行建设。即基于基础服务体系得出扩展应用的构件思路,其优点主要体现在:避免重复建设、节约建设资金、标准统一、有利于数据整合、快速搭建、缩短建设周期等。
根据建设部城市管理建设标准,城市数字化管理基础业务服务包括:无线数据采集、监督受理、协同工作、监督指挥、综合评价、地理编码、基础数据管理和应用维护等。
基础管理数据用于管理数据中心的各类数据,搭建各个专业应用所需的数据专题。应用维护可用于构建各类城市管理应用,实现城市数字化管理系统的灵活、快捷配置。
利用统一的电子政务呼叫中心平台,采用远程坐席的模式设立呼叫中心。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利用相关的流程管理、基础数据、门户网站软硬件设备和电子政务外网提供监督指挥中心的基础业务服务体系。
智慧城管平台通过电子政务外网或电信ADSL专网进行组网,可以采用物理中心和虚拟中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建设。
控制监督中心负责城市管理的指挥、监督、执法、监控等工作,以及城市管理各职能部门的指挥协调和联动,同时为政府的城市综合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城市地理信息系统承载基础地理信息、地理编码信息和部件信息的存储、管理与共享。通过建立统一的GIS信息交换规范和标准,提供相关软件开发接口和统一的GIS应用服务。
呼叫中心系统负责呼叫的统一接入、话务管理,并负责建立统一的话务通信平台的技术规范和标准,提供相关的软件开发接口。核心数据库等负责业务管理信息的统一纪录、保存等功能。管理信息中心和指挥中心都基于统一支撑平台的数据资源、接口标准和软件开发接口以及统一的呼叫中心应用系统,进行适应性的定制开发,满足城市数字化管理的需要。
3.智慧城管平台功能
智慧城管平台功能由各业务应用系统提供。
(1)管理与指挥应用系统功能
管理与指挥应用系统为城市数字化管理中心和相关专业部门工作人员提供以下功能:呼叫中心受理功能、协同工作功能、业务短信功能、城管员移动定位功能、城市服务热线功能、专项普查功能统、综合分析功能、无线数据采集功能、视频监控功能等。
(2)监督与评价应用系统功能
监督与评价应用系统为城市管理监督评价中心及相关单位领导对各项工作的监督与评价,提供综合评价功能、领导督办功能、大屏幕监督指挥功能、考评功能等。
(3)构建与维护应用系统功能
构建与维护应用系统为城市数字化管理人员提供对业务系统操作权限、工作流、工作表单等相关信息进行构建和维护的功能。
(4)业务支撑应用系统功能
业务支撑应用系统为城市数字化管理监督指挥业务各应用系统的运行提供各项操作集成和向外部系统提供接口服务与规范功能。
7.3.5 智慧城管业务应用系统设计
在《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技术规范》中,对智慧城管信息系统的组成作了明确的划分,系统建设应全部参照该规范的内容。
1.监管数据无线采集子系统
客户端部分安装在监管数据无线采集设备中,实现问题上报、任务接收的功能,并通过无线通信网络与监管数据无线采集子系统服务器端部分进行数据传输。主要用于实现监督员在自己的管理单元网格内的巡查过程中向监督中心上报城市管理问题信息。该系统依托移动智能终端设备,通过城市部件和事件分类编码体系、地理编码体系,以彩信等方式实现对城市管理问题的文本、图像、声音和位置信息的实时传递。
2.呼叫中心受理子系统
该平台专门为城市管理监督中心设计,使用人员一般为监督中心接线员。通过信息传递服务引擎将监管数据无线采集子系统报送的问题信息传递到接线员的工作平台,接线员通过系统对各类问题消息接收、处理和反馈,完成信息收集、处理和立案操作,为协同工作子系统提供城市管理问题的采集和立案服务,保证问题能及时准确地受理并传递到指挥中心。
3.协同工作子系统
协同工作子系统是城市市政监管信息系统核心子系统,是各级领导、各个部门业务人员主要使用的子系统。
协同工作子系统基于Browser/Server体系架构,采用工作流、WebGIS技术,通过浏览器完成城市管理各项业务的具体办理和信息查询。协同工作子系统提供给监督中心、指挥中心、各个专业部门以及各级领导使用,提供了基于工作流的面向GIS的协同管理、工作处理、督察督办等方面的应用,为各类用户提供了城市管理各类信息资源共享查询工具,可以根据不同权限编辑和查询基础地理信息、地理编码信息、城市管理部件(事件)信息、监督信息等,实现协同办公、信息同步、信息交换。各级领导、监督中心、指挥中心可以方便查阅问题处理过程和处理结果,可以随时了解各个专业部门的工作状况,并对审批流程进行检查、监督、催办。系统将任务派遣、任务处理反馈、任务核查、任务结案归档等环节联结起来,实现监督中心、指挥中心、各专业管理部门和市政府之间的资源共享、协同工作和协同督办。
4.数据交换子系统
城市市政监管信息系统建设应实现与上一级市政监管信息系统的信息交换。通过数据交换子系统,可以实现不同级别市政监管系统之间市政监管问题和综合评价等信息的数据同步。例如,在市一级的监督管理部门无法协调解决的问题,应该上报给市一级的监管系统,由市一级统一协调解决。
5.大屏幕监督指挥子系统
大屏幕监督指挥子系统是信息实时监控和直观展示的平台,为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服务。该系统通过大屏幕能够直观显示城市管理相关地图信息、案卷信息和相关详细信息等全局情况,并可以直观查询、显示每个社区、监督员、部件等个体的情况,实现对城市管理全局情况的总体把握。
6.城市管理综合评价子系统
为绩效量化考核和服务综合评价,系统按照工作过程、责任主体、工作绩效、规范标准等系统内置的评价模型,对数据库群中区域、部门和岗位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计算评估,生成以图形表现为主的评价结果。充分体现了对城市市政监管工作中所涉及的监管区域、政府部门、工作岗位动态、实时的量化管理。例如,通过环境问题的发生情况,对不同区域的脏乱情况进行评价,用不同的颜色显示出来。
7.地理编码子系统
为监管数据无线采集子系统、协同工作子系统、大屏幕监督指挥子系统等提供地理编码服务,实现地址描述、地址查询、地址匹配等功能。
8.构建与维护子系统
由于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还在发展变化中,其运行模式、机构人员、管理范畴、管理方式、业务流程在系统运行、应用过程中须逐步调整变化,因此迫切要求系统具有充分的适应能力,保证各类要素变化时,可以快速通过构建与维护子系统及时调整,满足管理模式发展的需要。
9.基础数据资源管理子系统
信息系统建设包含了各类空间数据,一方面这些数据的类型和结构各不相同,另一方面这些数据在应用过程中需要不断更新和扩展。基础数据资源管理子系统可以适应空间数据管理和数据变化要求,通过配置快速完成空间数据库维护和管理工作。
7.4 智慧城市应急指挥管理平台规划与设计
7.4.1 应急指挥管理平台需求分析
2007年9月,国务院应急办下发了《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指导意见(试行)》(应急办函〔2007〕108号),文中对各级应急指挥应用平台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地市级、县级应急指挥应用平台是国家应急指挥应用平台体系的基础,要结合实际,重点实现监测监控、信息报告、综合研判、指挥调度等功能。特别要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获取现场图像信息并及时上报,提供上级应急指挥应用平台所需的相关数据、图像、语音和资料等。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可以直接向国务院应急指挥应用平台和省级应急指挥应用平台报送现场图像等有关信息。
7.4.2 应急指挥管理平台总体规划内容
应急指挥管理平台应满足值守应急、信息汇总、综合协调等应急管理业务的需要,具有实时、快速同时处置多起突发事件的能力。实现风险隐患监测、综合预测预警、信息接报与发布、综合研判、辅助决策、指挥调度、应急保障、应急评估、模拟演练和综合业务管理等功能。
市县级应急指挥系统规划内容包括:应急指挥管理平台综合应用系统、市县级应急指挥系统与市县级智慧城市城市级信息互联互通平台的互联互通建设。具体规划内容主要包括:
(1)应急指挥管理平台规划。
(2)应急指挥数据编制。
(3)应急指挥业务应用系统设计。
(4)应急指挥领导桌面设计。
7.4.3 应急指挥管理平台规划
1.应急指挥管理平台规划目标
1)政务目标
(1)通过建设市县级应急指挥系统,为建立和健全统一指挥、功能完善、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提供基础支撑。
(2)全面提高市县级政府应急管理能力,预防和妥善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各类突发事件;建立健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测预警、信息管理、应急处置及调查评估等机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指挥水平。整合资源,建立健全快速反应系统,建立和完善联动机制。加强市县级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建立统一接报、分级分类处置的应急指挥管理平台。加强农村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的建设。中心市县要充分发挥在应急救援工作中的骨干作用,积极主动协助周边地区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3)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安全和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业务目标
(1)实现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接报处理、跟踪反馈和情况综合等值守应急业务管理。与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应急指挥管理平台保持联络畅通;按照统一格式,通过应急指挥管理平台向自治市县应急指挥管理平台报送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和现场音视频数据以及重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并向有关部门通报。
(2)市县级应急指挥管理系统依托市县级政务信息网,将可覆盖市县级街道办事处、镇、专项指挥部及其他应急相关单位。实现在应急状况下调度指挥和协调,形成可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市县级应急信息网络。
(3)通过汇总分析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测结果,结合事件的进展情况,对事件范围、影响方式、持续时间和危害程度等进行综合研判。
(4)提供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指导流程和辅助决策方案,根据应急过程不同阶段处置效果的反馈,实现对辅助决策系统的动态调整和优化。
(5)实现对应急资源的动态管理,为应急指挥调度提供保障。
(6)利用视频会议、异地会商和指挥调度等功能,为各级应急管理机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提供快捷指挥和对有关应急资源力量的紧急调度等方面的技术支持。
(7)建设满足应急管理要求的应急数据库系统并通过和市县共享交换平台的互联互通获取基础数据支撑。
2.应急指挥管理平台功能
1)常态下管理(平时)
(1)风险及隐患的动态监控;
(2)专业预警和公众舆论的联合预警;
(3)应急资源的空间管理;
(4)预案精细化管理;
(5)多层次多角色的模拟演练。
2)非常态下管理(战时)
(1)灾情的快速传递;
(2)及时的预案启动;
(3)多维的辅助决策;
(4)一体化的指挥调度;
(5)科学的善后评估。
3.应急指挥管理平台结构
1)平台结构
系统总体框架自底向上分为指挥场所、硬件平台、应急数据库、应用支撑服务、应用系统、信息服务,另外还提供和城市级“一级平台”的接口以及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2)平台构成
(1)指挥场所:指挥场所位于系统框架的最底层,为应急管理提供办公和指挥场所。
(2)硬件平台:集成了视频图像系统、有线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会议音箱系统、综合保障系统及中央控制系统。
(3)应急数据库:包括事件信息库、基础信息库、地理信息库、预案库、知识库、案例库、文档库。
(4)应用支撑服务:包括工作流服务、GIS展示服务、图像信息服务、通信支撑服务、指挥调度通信系统产品、空间数据整合与辅助决策系统产品。
(5)应用系统:包括综合业务管理系统、风险隐患监测防控系统、预警管理系统、空间辅助决策系统、指挥调度系统、应急保障系统、模拟演练系统。
(6)信息服务:应用多种信息展示和接报手段,为应急指挥管理平台提供立体、多元化的信息收集和发布途径,为领导指挥决策提供领导指挥桌面。
7.4.4 应急指挥业务应用系统设计
应急指挥业务应用系统是应急指挥管理平台建设的核心,应满足市县级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工作常态和非常态的需求,规划应集中体现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中现代信息技术和公共安全科技所提供的自动化、高效率和智能化科技应用。业务应用系统以数据库系统为运行基础,提供强大的数据和业务管理能力,具有承载应急管理工作的各项业务,支撑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运作流程,是体现监测防控、预测预警、信息报告、综合研判、辅助决策、指挥协调、信息发布、总结评价、模拟演练等主要功能的核心系统。
通常应急指挥管理应用平台包括以下主要业务应用系统:
1.风险隐患监测防控系统
市县级应急指挥管理平台风险隐患监测防控系统实现政府各级部门、各地级以上市政府的监测信息与风险分析结果的汇集、相关信息的抽取并据此进行风险分析,把结果直观地展现在决策者面前作为预测预警或者事件处置的依据。
通过整合全市县各级政府的专业部门资源,能够获取大量重大危险源、关键基础设施和重点防护目标等的空间分布与运行状况等有关信息,进行监控、分析风险隐患、预防潜在的危害。
2.预警管理系统
预警管理系统实现突发公共事件的早期预警、趋势预测和综合研判。在相关部门协助下,预警管理系统根据当前掌握的信息,运用综合预测分析模型,进行快速换算,对事态发展和后果进行模拟分析,预测可能发生的次生、衍生事件,确定事件可能的影响范围、影响方式、持续时间和危害程度,并结合相关预警分级指标提出预警分级建议。
3.空间辅助决策系统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对事件所牵涉的各项客体、主体、外部因素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通过将突发事件信息与历史相关数据对比,帮助决策者对事件等级和影响范围进行评估;调用应急知识库,对各类信息综合集成、分析、处理、评估,研究;沙盘推演事件发展态势;根据事件进展信息和各项基础信息,对系统中各项预案进行对比分析;预警和事件信息的组合查询、统计分析等等。
4.指挥调度系统
指挥调度系统辅助应急指挥人员了解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发展状况,通盘掌握应急处置情况,创建并向各单位分发任务,协调任务执行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进一步采取相应的措施。最终实现协同指挥、有序调度和有效监督,提高应急效率。
5.应急保障系统
当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应急保障系统实现对人力、物力、财力、医疗卫生、交通运输、通信保障等各类应急资源的管理,参考应急预案制定应急资源的优化配置方案,满足应急救援工作的需要以及恢复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6.模拟演练系统
可进行应急处置模拟推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场景进行仿真模拟,分析事态、提出应对策略,对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步骤、各方配合联动、具体措施等进行网络模拟演练。模拟演练系统依托于其他业务子系统,过程产生的数据不影响平台实际运行。模拟演练报告将保存到文档库中。
7.4.5 应急指挥领导桌面设计
智慧城市应急指挥领导桌面为领导及城市综合管理部门提供统一的展示和分析相关报警事件信息与处置应急事件功能的界面,针对领导关心的信息可以进行自定义管理,选择需要的信息进行展示,为领导快速了解当前城市的运行状况提供实时信息。应急指挥领导桌面主要包括:城市非常态报警事件信息、辅助决策、城市常态管理信息、城市运行及监控信息展示、应急预案、图表分析、信息分析、事件报送、市县内导航、GIS空间展示等。
1.报警事件展现
城市应急事件报警信息页面将报警事件分为5级,用5种不同颜色显示事件报警信息条。以滚动方式显示当前城市“非常态”(1~2级)和“常态”(3~5级)报警事件,以及事件最新进展和处置信息等。5级分别为:城市应急突发事件,一级应急事件;城市公共安全,二级公共安全事件;城市智能数字化管理,三级城管事件;城市智能交通,四级交通事件、城市节能减排和城市基础设施,五级城市监测事件。可进行报警分类,选择显示已确认、未确认、全部报警事件信息(24小时以内)。
双击任意报警信息条,显示与该事件报警点所处街区或建筑物GIS地理信息图层,显示该报警事件方圆300米,500米周边的学校、商场、公共场所、公共设施以及重点项目和目标等。通过城市可视化管理系统和应急指挥车传回的实时监控图像,进行报警事件的实时状态标绘。智慧城市应急指挥管理平台自动显示与报警事件相关的处理预案和记录事件的报警级别、报警日期和时间、报警事件、报警点地址、报警类别、报警状态描述等。
双击报警事件信息条,可查询该报警事件的历史记录、报警事件GIS电子地图标绘图层、报警事件日志、报警事件列表、报警事件打印操作。
双击报警事件GIS图层上标绘的报警事件图标,即可查询与报警事件相关的信息和周边及现场的实时监控图像,通过报警事件标绘图标还可显示报警事件实时状态图标颜色的变化,来表示报警事件的严重性和实时状态,事件报警图标显示红色表示事态在扩大,显示粉红色表示事态还无法控制,显示橙色表示事态需要增加人力和设备资源后可控制,显示蓝色表示事件正在得到控制,显示绿色表示事态已经被控制。
城市应急指挥操作平台具有“误报”确认功能,并具备“误报”数据统计功能。双击任意报警信息条,可操作和设置本地实时连续打印,打印报警信息页所有记录的报警事件信息,打印所有查询和显示信息和图像。双击任意报警信息条,可在页面“报警预案”窗口显示与该报警点相关的预案提示,如操作流程、联动控制流程,报警确认程序、报警应急处理措施等。
2.辅助领导决策信息图层展现
以空间辅助决策系统为基础,直观地展示报警事件相关重点区域的空间地理信息,并提供报警事件区域300米、500米、1 000米的周边情况进行分析和标绘,系统平台可按事件类别、级别等要素自动显示相关预案。同时依托指挥调度通信系统,实现对突发报警事件处置的统一调度和指挥。
3.城市应急管理信息展现
(1)管理信息:应急工作动态、管理文件、管理动态、应急资源保障等信息的展示。
(2)应急预案:实现总体、综合、专项应急预案的展示。
(3)值班表信息:实现对市县级值班表的展示。
(4)互联网信息:通过互联网实现对应急相关信息的展示。
(5)图表分析展示:提供针对城市突发事件的统计表,可以柱状图、线状图、饼状图等形式进行展示。
4.城市综合运行及监控信息展现
以图表的方式直观地展示城市运行及监测信息,包括市县内水、电、气、热、交通、气象监测、空气质量、金融等城市运行的统计信息等。包括:
(1)城市水务运行信息;
(2)城市电力运行信息;
(3)城市燃气运行信息;
(4)城市供热运行信息;
(5)城市空气运行信息;
(6)城市交通运行信息;
(7)城市信访量信息;
(8)城市失业量信息;
(9)城市安全生产运行信息;
(10)城市公共卫生运行信息;
(11)城市气象信息;
(12)城市金融发展信息。
5.领导关注信息分析展现
应急指挥领导桌面提供以专题的方式展示领导最为关注的信息分析(如舆情分析)和突发事件案例信息、相关链接知识等内容。
6.事件报送与统计分析展现
政府各下属部门和单位以及街道和社区通过网络浏览器的方式提交事件报送表格和统计分析报表。
7.5 智慧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平台规划与设计
7.5.1 公共安全管理平台需求分析
智慧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平台建设的目标就是要体现集城市社会治安管理、安全防范、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控制为一体。智慧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平台建设应遵循以下要求:
1.建设目标
建设城市公共安全应用平台,以系统集成、信息集成、通信集成、功能集成为建设目标,实现城市视频监控、报警联网、“三警合一”、卡口控制、集成通信、舆情分析、人口管理,GIS标绘、可视化展现的信息大集成,以及公共场所、建筑物、住宅小区的报警、视频、出入口控制的大联网。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目标是:通过统一的城市公共安全信息平台,实现城市各业务应用与安防监控系统的监控状态及报警信息的显示、各系统间实时信息的交互与数据共享以及各系统间的功能协同和控制联动。同时要实现与智慧城市“一级平台”、城市数字化管理平台、城市应急指挥应用平台、城市智能交通管理平台、城市基础设施管理平台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
在全市范围内的主要道路、车站、广场、娱乐场所、酒店等地方安装治安视频监控摄像机,通过光纤采取市、区、派出所三级组网方式进行视频监控系统的联网。通过智慧城市“一级平台”可视化管理系统,实现与城市数字化管理、城市智能交通管理、城市节能减排管理、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以及社会上的建筑物、住宅小区、厂矿企业的视频监控图像的整合和报警信号的联网。
2.管理范围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范围包括城市道路、公共场所、娱乐场所、公共设施、车站、机场、码头、广场、酒店、建筑物、住宅小区,根据上述不同安全区域确定不同安全风险等级和实施技术手段与实现功能。遵循“分级控制、风险分散、集中管理、统一指挥、协同处理”的原则,通常将城市公共安全防范区域分为三种不同的安全风险等级:
一级:安全防范风险最高等级区域,主要为行政事业办公区域、广播电台、电视台、大型建筑物、金融机构、博物馆、发电厂、自来水公司、煤气公司、通信设施等。
二级:安全防范风险较高区域,包括涉外业务区、酒店、网吧、娱乐场所等区域。
三级:公共部分安全级别,主要包含城市主干道、车站、城市广场、公共设施、普通建筑物、住宅小区、企事业单位等。
城市公共安全防范体系是一个多层次的(不同的安防等级)、多元化的(不同的安防手段)、人防技防相结合的(有效的管理方式)大型信息系统工程。
3.防范类型
就城市公共安全防范内容来说,可以分为以下类型:
(1)公共区域电视监控与入侵防范:对各城市主干通道设置电视监控并通过必要的技术手段(如红外/微波双鉴技术、门磁/窗磁开关等)实现入侵防护。
(2)重要场所电视监控、入侵防范:对公共开放区域如车站、机场等重要区域实行电视监控及入侵防护。
(3)娱乐场所管理:对娱乐场所如网吧、KTV、酒店等进行监控管理。
(4)交通监控:对全市公交、出租车、私家车进行监控管理。
(5)建筑安全:主要指对建筑物和在建工程的安全监控管理。
4.防范规划
安防系统防范规划主要从三个方面规划,以保证安全防范能够切实有效地执行:
(1)对人流的管理:在城市中活动人员有多种类型,对于每一种类型的人员来说,安防系统规划应充分考虑人员流动方向特点、人员活动时间和人员活动区域的特点。
(2)对安全防范风险区域的管理:全市内有不同安全防范风险区域,对每个区域都都要掌握区域内人员进出、时间和活动特点等。
(3)人员安全保障的管理:安防系统可在突发事件和状况发生的初期予以侦测发现,及时通过紧急广播、信息显示、引导指示,指引防范区域内各类人员进行疏散、躲避和其他应变措施,同时把相关的现场实时数据、影像及声音等信息传送给本地或远程的存储设施以备事后审查。
5.人员组织
根据城市公共安全防范区域的划分,要充分组织好各类公安、城管、公众的力量进行全面的防范和救助的工作。
(1)公安执勤人员:针对区域公共安全活动,实现实时监管和应急处理。
(2)城管监督员:在城市管理万米网格单元区内发生治安案件或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及时上报城市智慧化管理信息中心,协同公安执勤人员维护治安工作。
(3)公众:当发生城市治安案件或突发公共安全事故,在事发现场的公众应及时通过手机短信或语音方式通知城市管理呼叫中心或城市服务热线电话报警。
(4)监控指挥中心人员:日常与城市管理工作协同,当发生城市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时,起到全面监控管理和协同指挥配合的工作。
6.外部协调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涉及以下外部协调的内容:
(1)与区、派出所以及城市数字化管理中心、应急指挥中心之间的业务协调。
(2)与城市各业务及监控系统进行功能协同和联动控制。
(3)与智慧城市“一级平台”可视化管理系统调用所需视频监控图像。
(4)与智慧城市“一级平台”共享数据仓库调用所需各类信息和数据。
(5)发布城市公共安全信息中心的各类信息和数据。
(6)向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平台上传所有与处理事件相关的信息和数据资料(如报警、事件纪要等)。
(7)接受城市公共安全信息中心下达协调、控制和指挥的指令。
7.内部协调
为保证城市公共安全防范和管理的工作正常运作,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内部协调必不可少。内部协调的内容通常包括:人员、车辆、装备、器材、物质等,同时协调政府各部门和单位的可调用资源也是内部协调的重要内容。
7.5.2 公共安全管理平台规划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平台以公共安全管理与指挥,实现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科技的集成应用。面对“9.11”以后的城市公共安全和反恐的形势,针对城市安全和恐怖事件的突发性、针对性、多样性等特点,传统的公共安全防范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如今的反恐需求,必须建立以防破坏、防爆炸、反恐为重点的快速响应和处置协同的城市数字化公共安全防范体系。
1.公共安全管理平台构成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平台主要由:城市公共安全信息平台、城市公共安全业务及监控系统、城市公共安全集成通信系统、城市公共安全监控指挥中心以及由城市内的建筑、社区、企业、单位、公共场所、机场车站、商业网点等综合安防监控系统共同构成,实现“信息交互、网络融合、处置协同”(如图7.6所示)。在城市公共安全、治安管理、抗灾防灾中争取主动和先机,是建立平安城市、和谐城市、智慧城市的基础。
图7.6 智慧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平台结构图
2.公共安全管理平台功能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平台功能应体现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简称3CI)协同,完成保护人民大众生命财产的重要任务。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平台最重要的职能就是体现在信息交互、网络融合、处置协调、协同打击方面。
(1)实时监控与报警功能
提供报警信息实时信息页,各业务及监控系统通过统一的B/S与C/S相结合的操作平台,实现对城市视频监控系统、城市报警联网系统、城市“三警合一”系统、公安智能卡口系统统一的操作、监控、设置、查询、联动控制,以及城市火灾报警信息的集成、社会综合安防信息数据库的统一管理和数据备份。
(2)电子地图分析展现功能
提供统一的基于GIS电子地图的各业务及监控系统的监视点和信息点位置与状态的图层,实现各业务及监控系统监控状态及报警信息的实时显示、各业务及监控系统间实时信息的交互与数据共享、各业务及监控系统间的控制联动和功能协同。
(3)信息交互功能
城市在应对和处置公共安全和反恐事件时,信息瞬息万变,信息(情报)的采集、交互、综合、分析、共享、统一身份认证、GIS地图标绘、可视化展现等是实现公安、武警、社区、群众之间以及城市公共安全机构和组织中各级行动部门联合协同作战指挥的基础。城市数字化公共安全监控、管理与指挥一级平台,通过采用系统集成、信息集成、软件集成、应用集成等现代数字化的成套集成技术应用,信息交互共享才能实现。
(4)网络融合功能
网络融合是城市公共安全防范体系的重要支撑,其建设的目标就是要实现天(无线)、地(有线)、空(卫星),即互联网、电信网、公安专网(包括无线通信专网、有线通信专网)、集群通信网、视频监控图像传输控制网、卫星通信及监测网、移动通信指挥车等通过城市公共安全信息平台,实现天地空网络之间的互联互通和通信设施之间的无缝连接。
(5)处置协同功能
在城市发生恐怖或突发重大安全事件时,需充分共享人员、装备和设施资源,即公共安全事件处置协同控制是实现现代城市公共安全的重要手段,是现代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技术的综合应用。以新加坡公共安全事件处置的经验,就是以信息(情报)、移动通信、快速有效打击等多方面的安全事件处置协同,依靠城市公共安全应用平台协同控制的全面支撑,实现安全事件处置的信息共享、实时通信、实时监控图像显示、作战指挥调度、现场处置协同等一体化集成功能。有效控制安全态势,协同打击犯罪分子,使其所造成的伤害和损失最小。
城市公共安全监控指挥中心应建立在“城市公共安全信息平台”和“城市公共安全集成通信系统”的基础上。通过“信息平台”实现信息互联互通、数据共享、警情数据实时分析与展现、地理空间3DGIS地图实时标绘、统一身份认证、现场态势实时视频监控图像管理与处置、应急指挥预案管理等;通过“通讯平台”实现天地空通信一体化的互联互通和通信设施的无缝连接,方能实现市、区、派出所三级处置协同,以及移动单元和社会各安全监控系统的全面支撑,实现远程指挥调度和集中打击犯罪分子。
现代的城市公共安全科技已经将智能视频分析、面部影像快速比对、通信设备快速定位、电信设备实时查询和通信信息关联查询、语音分析等高新技术应用到城市公共安全体系中来。采用先进的科技可以在安全事件处置协同控制的实时性方面达到毫微秒级,这对于反恐现场态势控制至关重要,同时这也是城市公共安全事件处置协同控制的难点。
7.5.3 公共安全业务应用系统设计
城市公共安全业务应用系统是实现平安城市、和谐城市、发展城市的安全保障和有力的技术手段与措施。通常城市公共安全业务应用系统由:公安视频监控系统、公安报警联网系统、公安“三警合一”系统、公安智能卡口系统、公共安全集成通信指挥调度系统组成,实现信息共享和功能的一体化。
1.公安视频监控系统
公安视频监控系统相当于城市的眼睛,通过分布在城市各个角落、大街、小巷、酒店、商场、机场、码头、车站,甚至楼宇和住宅小区的监控摄像机,24小时不休息地注视着整个城市。当发生任何“风吹草动”你都可以看得见,通过事件、事故、案发现场的实时监控图像可以及时掌握状况和动态。视频监控系统还有一个很好的功能,就是可以回顾历史,可以回放过去的历史影像,这对于侦破案件和处理事件都是一个重要的线索和依据,同时可以起到对犯罪分子心理威慑的作用。常言道“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只要你做了,就一定会留下“蛛丝马迹”。
2.公安报警联网系统
公安报警联网系统就相当于城市的神经,它可以通过电话线路连接到城市的千家万户,连接到企事业单位、住宅小区,甚至家庭。当发生盗警、非法入侵、火灾、紧急求助时,系统就会自动将报警信号通过这条城市的生命线发送到公安机关或城市管理部门。报警联网系统在国外已经十分普及,就是因为这个系统安全可靠,投资不大,效果明显。目前国内也在规范和建设中。
3.公安“三警合一”系统
公安“三警合一”系统相当于城市的耳朵,它通过110、122、119电话将治安、医疗、火灾的信息通过电话,以语音的方式和公安报警呼叫中心进行沟通,它可以听到城市各个方面的信息、求助、举报等,是政府与公众建立血肉联系的重要手段。目前公安“三警合一”系统的发展趋势将会和城市智慧化管理中心和城市应急指挥中心呼叫平台整合在一起,充分发挥“非常态”下事件现场治安执勤人员、交警、城市管理监督员协同处理事态的能力,同时也可以提供“常态”下为民服务的帮助和咨询的工作。
4.公安智能卡口系统
公安智能卡口系统就相当于城市“大门”的门禁系统,它通过在城市的各个道路交通要道口、高速公路收费站以及城市的车站、机场、码头的身份证件检查通道等处安装图像识别摄像机和身份证件检查验证设备,就可以实现对过往智能卡口的人员和车辆进行严密的监视、识别、审查、放行以及自动化操作。同时结合学校、公园、建筑物、住宅小区门禁系统和闭路电视监控系统的联网,当在城市内发生任何突发事件或恶性治安案件时,犯罪分子都将被快速锁定,都会在第一时间被通缉和跟踪。
5.公共安全集成通信指挥调度系统
城市公共安全集成通信指挥调度系统就相当于城市公安机关的大脑,通过它的通信设备和网络建立起城市公共安全信息及时传递的桥梁和高速公路。集成通信指挥调度系统最重要的能力就是通过各自独立的通信系统和设备与网络的集成,实现随时随地接收到最新案情和事态的情报与信息,及时、安全、准确地发布指挥、调度和行动的命令。通信系统和设备的集成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可以实时整合手机、电话、互联网等各类电信设备使用人员的即时定位、通话或上网时间,通信和网络用户实时跟踪和通信信息关联查询与语音分析等。这些功能对于侦破案件会起到非常重要的支持和帮助作用。
7.6 智慧城市智能交通管理平台规划与设计
7.6.1 智能交通管理平台需求分析
(1)通过智能交通管理平台连接城市智能交通监控和管理各业务应用系统,从多个应用系统中收集和传送交通信息、监测数据和发出控制指令。
(2)通过城市交通管理数据库系统,对各业务应用系统的交通监测数据或管理运作计划进行集成、优化、分析、存储和应用。通过GIS地理信息展示,实现城市道路交通的可视化监控与管理。
(3)智能交通管理平台提供专家级的突发交通事故的处理预案,提供及时的道路交通状况分析,预测该事故的影响范围和道路阻塞的严重程度,提供适当的交通应变和疏导交通的方案与解决措施,并通过智能交通信号灯系统、道路诱导系统、道路交通广播系统及时进行交通控制和交通事故信息发布。
(4)通过智能交通管理平台对交通信息和监测数据的整合、优化、分析,为城市未来的交通规划和长远的道路建设计划提供可靠和准确的决策数据。
7.6.2 智能交通管理平台规划
1.智能交通管理平台规划原则
智慧城市智能交通管理平台是将先进的计算机系统、电子监控系统、集成通信系统、智能传感器系统和交通管理策略集成为一体化的交通监控和管理平台。智慧城市智能交通管理平台实现城市道路交通监控系统、交通管理系统等系统的交通信息的互联互通、数据共享、业务协同。智慧城市智能交通管理平台的构建旨在集成所有交通监控和管理系统,提供快速、准确、实时的交通监视、控制和管理的统一的信息,同时智慧城市智能交通管理平台也是城市交通监控管理的统一人机界面。因此智慧城市智能交通管理平台是一个高度自动化与智能化的系统。
2.智能交通管理平台规划内容
(1)系统与信息集成;
(2)数据交换与共享;
(3)数据资源管理;
(4)数据分析与展现;
(5)统一身份认证;
(6)可视化管理;
(7)GIS地理空间信息;
(8)城市交通监控管理中心。
3.智能交通管理平台应用模块配置
智慧城市智能交通管理平台采用开放式和模块化的体系结构,将为今后城市交通的发展留有可扩展的空间。智能交通管理平台主要应用模块配置包括:系统与信息集成、数据交换与共享、数据资源管理、数据分析与预案、可视化展现、统一身份认证、GIS地理空间信息等。
(1)系统与信息集成模块:是平台的核心,它提供与各个业务应用系统间的通信接口和实现相互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
(2)数据交换与共享模块:是为智能交通管理的运作进行数据的采集、优化、分析、交换和共享。
(3)数据资源管理模块:是为交通管理员提供一个交通管理的工具,具有交通数据统计、存储、备份的功能。
(4)数据分析与预案模块:实质上是一个专家系统,能够对交通状况提供及时的分析和给予应变的策略和计划。
(5)可视化展现模块:是一个基于GIS地理空间图层(电子地图)与道路视频监控及道路监测数据的可视化展现平台,城市交通管理员通过监控管理中心大屏幕实时监控道路状况、流量或交通阻塞及交通事故的具体地理空间位置等直观的图形、图标和影像信息等。
(6)统一身份认证模块:提供所有进入平台监控操作、查询信息、提取数据的在线终端或移动终端人员的身份认证。
(7)GIS地理空间信息模块:主要是实现与智慧城市“一级平台”GIS(地理空间信息系统)和图层的共享。
4.智能交通管理平台功能
智慧城市智能交通管理平台具有城市交通信息综合管理、城市交通事务综合管理、城市交通管理辅助决策、城市紧急交通事件快速反应等功能。
(1)交通信息综合管理
城市智能交通管理平台是一个由对道路交通监控与管理的各种不同功能的应用系统有效集成的复杂信息系统,而各应用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有效集成是发挥系统效能的重要前提条件。智能交通管理平台整合各种交通数据信息,提供查询、统计、分析功能,实现各交通监控与管理相关业务应用系统间的数据共享、深层次的信息融合和知识发现的综合平台,为科学决策提供辅助支持,可提供准确、多样化的交通信息服务。同时智能交通管理平台能够接受、存储和处理多源、异构数据,具有数据融合、数据挖掘的功能,并能够为各种应用系统和公众提供完善的交通信息服务。
(2)交通事务综合管理
城市智能交通管理平台承担了执行交通管理部门内部的日常事务处理、常规信息处理、办公自动化等工作任务.提高办公的自动化程度和工作效率,节约经费,实现办公系统的自动化、高效化、标准化和规范化.是交通管理部门办公现代化的重要体现,更是建设高效、廉洁的交通事务管理的重要途径。交通事务综合管理还可以使得具有权限的领导实时掌握各个警员和执行人员的工作状况,进行动态的工作量统计,并最终根据相应的评价系统对所有警员和执行人员实现全方位的工作质量评价,为进一步改进内部管理体制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
(3)交通管理辅助决策
城市智能交通管理平台具有交通管理辅助决策功能,平台可以针对具体突发交通事件提供应急处理预案,提供交通管理辅助决策、动态诱导信息的辅助生成、多重道口交通信号灯控制策略,以及动态交通组织的辅助优化与评价等功能。交通管理辅助决策不仅为城市交通管理提供科学有力的工具,对于解决城市日益严重的交通阻塞、道路拥挤、交通安全、节能减排和突发交通事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4)紧急交通事件快速反应
城市智能交通管理平台具有应对紧急交通事件快速反应的能力。通常城市交通突发事件主要表现在交通事故、突发性交通拥堵、恶劣天气、大型活动、VIP行车路线、主干线施工等方面。智能交通管理平台通过道路交通视频监控和道路通行流量监测等系统,可在突发交通事件的第一时间了解和掌控事件状况,通过应急处置预案和专家辅助决策,自动或即时手动操控事发相关道口信号灯系统、道路诱导与显示系统、交通信息发布和疏导系统等,以此来提高对突发交通事件的发现、监视、控制,调度、指挥、疏导的快速响应能力,改善紧急交通事件状态下的道路资源配置,全面增强智慧城市综合应急处置与指挥的能力。
5.智能交通管理平台系统集成与信息共享
(1)实现城市交通管理业务应用系统信息资源共享。建立交通管理综合监控管理中心,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城市交通管理内部的相关信息资源的共享,一改以前系统各自独立、大量收集到的信息无法最大限度地利用的资源浪费的局面。
(2)实现与城市级“一级平台”和城市信息化的智慧城管、应急指挥、公共安全、节能减排、基础设施业务级各二级平台的信息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通过城市智能交通管理平台系统集成通信接口,提供与第三方非城市交通监控与管理信息平台的信息与数据交换,既保证了城市智能交通平台的独立性、安全性,又可以实现交通数据及信息服务于大众,达到便民和利民的目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城市智能交通管理与服务的效率。
(3)实现数据采集、融合、处理、挖掘、发布、反馈等功能。智能交通管理平台通过将相关业务应用系统整合,实现相关信息采集、融合、处理、挖掘、发布以及反馈等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智能交通管理平台集成带来的信息资源优势。从采集到的大量信息中寻求规律性知识和经验,实现交通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通过城市智能交通管理平台,在车辆登记注册管理、驾驶员培训与管理、违法处罚与记录、事故防范与处理、交通设施建设与管理、机动车节能与减排、安全与宣传管理等方面,以电子政务外网和互联网为基础,实现与政府信息化、城市信息化、社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的融合,促进整个智慧城市在民生、经济、节能减排以及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快速发展。
7.6.3 智能交通业务应用系统设计
城市智能交通业务应用系统设计主要包括智能交通监控系统和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两部分内容。
1.智能交通监控系统
城市智能交通监控旨在通过现代科技和技术手段,实施城市道路的通行状况和各种交通信息与数据的采集。通过对道路交通状况的实时监视,提供对车流、人流和机动车有害气体排放的监测数据。基于这些道路交通监控和监测信息与数据,可以通过交通信号灯控制系统和可变限速系统来合理利用现有道路资源,提高交通效率,疏导车流和人流,提供对出行者便利和快捷的交通方式,有效减低机动车排放和实现节能减排。
城市智能交通监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城市道路交通科学化管理提供依据,特别是当发生突发交通事故时,为道路的疏导和伤员的救治提供快速的决策信息和数据,有效地保障了城市道路交通的畅通性、安全性和科学性。通常城市智能交通监控内容包括:道路交通流量检测、交通事故自动监测、汽车尾气排放监测、道路路面通行状况监视、交通信号灯智能监控,以及城市快速路通行状态监测、动态提供道路限速和变速的指示与引导等。城市智能交通监控主要由各个专业监控系统组成。
这些专业监控系统是:
(1)城市道路交通监控系统;
(2)城市交通视频监控系统;
(3)城市交通信号灯智能控制系统;
(4)城市快速路可变限速系统。
2.智能交通管理系统
城市智能交通管理旨在通过现代科技和技术手段,实施城市道路交通的科学化管理,使得城市道路交通在现有道路资源的情况下,提高道路的通行率和交通设施的利用率,达到出行方便快捷、道路畅通安全、车辆节能减排的目的。通常城市智能交通管理内容包括:道路交通状况和出行信息管理、道路交通通信调度管理、道路交通执法管理(电子警察)、道路交通电子收费管理、城市公共交通管理、城市出租车管理以及道路交通违法事件管理等,并由道路交通管理的各个业务应用系统组成。
这些业务应用系统是:
(1)城市交通诱导系统;
(2)城市交通通信调度系统;
(3)城市交通电子警察系统;
(4)城市电子收费系统;
(5)城市公共交通管理系统;
(6)城市出租车自动电招系统;
(7)城市交通违法处理系统。
7.7 智慧城市节能减排管理平台规划与设计
7.7.1 节能减排需求分析
从广义而言,节能减排是指节约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减少废弃物和环境有害物(包括二氧化碳/硫、“三废”和噪声等)排放;从狭义而言,节能减排是指节约能源和减少二氧化碳/硫排放。城市节能减排需求分析就是通过城市在市政、环境、交通、建筑物、企业的环境监测、节能监控、排放监管方面的需求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注重城市发展实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和社会放在工业化与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大力提倡循环经济和再生资源利用,打造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生活、绿色工厂。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城市”和“低碳城市”打好基础。
城市节能减排需求分析和研究是制定城市节能减排总体规划的前期工作。通过城市节能减排需求分析和研究,明确城市节能减排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城市经济方发展之间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在此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城市节能减排指标体系。为了保障城市节能减排的工作进行和节能减排指标不断的落实和深化,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城市节能减排综合监管和评估机制,建立城市节能减排管理平台,要像气象台一样,每天24小时监测城市内的建筑、交通、社区、企业节能减排的状况和变化,要做到排放超标了要报、要管、要处理,使得城市节能减排看得见、摸得着。
城市节能减排综合监管采用现代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可视化技术,建设城市一体化节能减排管理平台。实现城市温室气体监测统计信息、气候变化监测统计信息、建筑节能监控信息、道路交通碳排放监测信息、工厂企业“三废”及污染监测信息等城市节能减排信息的整合、优化和信息共享。通过城市信息化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减低能源的消耗和浪费,遏制二氧化碳/硫的过量排放。城市节能减排管理平台提供城市节能减排综合信息集成和态势分析,提供城市公共环境监测(包括:温室气体监测、道路交通监测、气候变化监测)的信息和数据,具有城市建筑物节能监控、城市工厂企业节能减排监管、城市突发超量排放应急处理等功能。
城市节能减排综合管理需求分析应包括以下内容:
(1)城市节能减排管理信息集成的范围和内容。
(2)城市道路与公共区域环境监测内容和监测方法。
(3)城市建筑物、公共设施、社区节能监控与管理的内容和系统集成接口规范要求。
(4)城市企业工厂节能减排监控与管理的内容和监测系统组成。
(5)城市突发超量排放应急处理的步骤、流程和指挥。
7.7.2 节能减排管理平台规划
1.智慧城市节能减排管理平台组成
智慧城市节能减排管理平台属业务级数字化应用二级平台,包括:城市楼宇节能减排监测系统、城市交通节能减排监测系统、城市住宅社区节能减排监测系统以及企业节能减排监控系统组成。
2.城市节能减排管理平台技术应用
城市节能减排管理平台各业务应用系统(三级)所设置的城市智能建筑与智能小区节能减排监测系统、城市交通节能减排监测系统、城市及住宅社区节能减排监测系统、企业节能减排监控系统,以及城市建筑楼宇、道路交通、住宅物业管理、企业工厂各监测和监控系统,支持互联网和以太网络(控制网络)传输方式。城市节能减排管理平台可以通过浏览器网页超链接方式调用城市建筑楼宇、道路交通、住宅社区、企业工厂节能减排检测和监控系统的所检测和监控的水、电、煤、气的相关信息和数据等。
3.城市节能减排管理平台网络传输
城市节能减排管理平台采用三层网络拓扑结构,即城市级核心层、业务级汇聚层、企业级应用层。数据传输网络利用电子政务外网、公安视频专网以及互联网进行接入和互联。城市节能减排执法人员手持移动设备应充分考虑与城市无线互联网(Wi-Fi)互联互通。
4.城市节能减排管理平台数据构成、存储及接口
(1)业务级城市节能减排管理平台实现与智慧城市城市级数字化应用一级平台的信息交互、数据共享、工作协同。保证各二级平台间、城市节能减排管理平台各业务应用系统间协同工作及数据的实时性和一致性。城市节能减排管理平台运行数据包括:建筑楼宇水、电、煤、气等能源能耗监测数据、道路空气质量监测数据、道路交通每公里平均油耗数据、企业工厂水、电、煤、气等能源能耗数据、单位产值能耗数据、总体能源消费数据等。
(2)城市节能减排管理平台采用城市级和业务级两级数据存储结构。数据存储采用集中数据存储和网络化分布式数据存储相结合的模式。城市级数据存储数据库中心应采用集中数据存储的方式,业务级数据存储数据库可采用网络化分布式数据存储的方式。
(3)数据存储系统具有数据存储、管理、优化、复制、防灾备份、安全、传输等功能。
(4)城市节能减排管理平台数据存储系统应采用海量数据存储与压缩技术、数据仓库技术、网络化分布式数据存储技术、数据融合与集成技术、3DGIS数据可视化技术、多对一的远程复制技术、数据加密和安全传输技术、数据挖掘技术、数据共享技术、元数据管理技术。实现网络化多级分布数据存储到集中中心数据存储,存储数据采用分布与集中的数据管理和数据防灾备份。数据存储系统应在物理上相互独立、互不干扰,在逻辑上应视为一体化的共享数据存储仓库。
(5)城市节能减排管理平台监测和管理数据存储系统,应采用标准的数据库系统,应符合JDBC/ODBC数据库互联标准,提供数据库访问的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任何异构的数据库系统应通过数据转换网关,以符合JDBC/ODBC数据库互联标准,并提供数据库访问的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
(6)城市节能减排管理平台所涉及实时监控系统均应采用OPC通信协议和实时数据通信接口。
(7)提供城市节能减排管理平台与智慧城管平台、智慧城市应急指挥管理平台、智慧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平台、智慧城市智能交通管理平台以及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管理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实现系统集成、信息交换、数据共享、网络融合、功能协同。
5.节能减排管理平台规划内容
(1)通过节能减排管理平台连接城市节能减排各监测和管理各业务应用系统,从多个应用系统中收集和传送节能减排监测信息和数据以及发出控制指令。
(2)通过城市节能减排监测和管理数据库系统,对各业务应用系统的节能减排监测数据或管理进行集成、优化、分析、存储和应用。通过GIS地理信息展示,实现城市节能减排的可视化监测与管理。
(3)节能减排管理平台提供专家级的突发超标排量事故的处理预案,提供及时的节能减排实现状况分析、预测该事故的影响范围和严重程度,提供适当应变方案和解决措施。
(4)通过节能减排管理平台对节能减排信息和监测数据的整合、优化、分析,为城市未来的节能减排规划和长远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和准确的决策数据。
7.7.3 节能减排管理平台总体结构
城市节能减排管理平台是将先进的计算机系统、电子监测和监控系统、网络传输系统、智能传感器系统等集成为一体化的城市节能减排监测与管理体系的总称,因此城市节能减排管理平台总体结构是由上述系统架构而成,通过科学和合理的体系结构平台,将城市楼宇节能减排监测系统、城市交通节能减排监测系统、城市住宅社区节能减排监测系统、企业节能减排监控系统,以及城市建筑楼宇、道路交通、住宅物业管理、企业工厂各监测和监控系统的信息互联互通、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城市节能减排管理系统平台的构建主旨是要集成所有节能减排监测和监控系统,提供快速、准确、实时的系统运行监视、控制和管理的统一的信息,同时城市节能减排管理平台也是城市节能减排监测与管理的统一人机界面。因此城市节能减排管理平台是一个高度智能与集成的系统。
城市节能减排管理平台的特点是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科技的集成应用。面对日益恶化的城市污染和空气质量下降的形势,广州新快报于2010年3月23日报道:按照广东省环保厅负责人的说法,现在广州的空气质量已属于“不适合人类居住”的空气质量等级。针对城市节能减排的广泛性、连续性、变化性等方面的特点,传统靠报表统计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城市节能减排这一特点,必须建立以监测、监控、监督为重点的监管和处置的城市节能减排监控和管理体系。
1.节能减排管理平台构成
城市节能减排管理平台由城市节能减排管理信息集成平台、城市建筑楼宇节能减排监测系统、城市道路交通节能减排监测系统、城市住宅社区节能减排监测系统、企业工厂节能减排监测监控系统,以及城市建筑楼宇、道路交通、住宅物业管理、企业工厂各监测和监控系统共同构成(如图7.7所示),实现“信息交互、数据共享、处置协同”。城市节能减排监控与管理体系的建立,是建立绿色城市、低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型智慧城市的根本和基础。
图7.7 智慧城市节能减排管理平台结构图
2.节能减排管理平台应用模块配置
城市节能减排管理平台采用开放式和模块化的体系结构,将为今后城市节能减排的发展留有可扩展的空间。节能减排管理平台主要应用模块配置包括:系统与信息集成、数据交换与共享、数据资源管理、数据分析与预案、可视化展现、统一身份认证、GIS地理空间信息等。
(1)系统与信息集成模块
系统与信息集成模块是平台的核心,它提供与城市各个节能减排业务应用系统间的通信接口和实现相互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
(2)数据交换与共享模块
数据交换与共享模块是为城市节能减排监控管理的运作进行数据的采集、优化、分析、交换和共享。
(3)数据资源管理模块
数据资源管理模块是为管理员提供一个节能减排监控管理的工具,具有节能减排数据统计、存储、备份的功能。
(4)数据资源管理模块
数据分析与预案模块实质上是一个专家系统,能够对城市节能减排状况提供及时的分析和给予应变的策略与计划。
(5)可视化展现模块
可视化展现模块是一个集GIS地理空间图层(电子地图)与节能减排视频监控及监测数据为一体的可视化展现平台,城市节能减排监控管理中心管理员通过监控管理中心大屏幕实时监控节能减排状况、监测数据和监控信息的具体地理空间位置等直观的图形、图标和影像信息等。
(6)统一身份认证模块
统一身份认证模块提供所有进入平台监控操作、查询信息、提取数据的在线终端或移动终端人员的身份认证。
(7)GIS地理空间信息模块
GIS地理空间信息模块主要是实现与智慧城市“一级平台”GIS和图层的共享。
7.7.4 节能减排管理信息集成平台设计
城市节能减排是涉及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造福子孙后代的大课题。同时城市节能减排涉及城市建筑、交通、社会、企业各个领域,面广量大,城市节能减排一方面通过大力建设和发展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生活和绿色工厂,另一方面通过对城市节能减排的各项指标和数据需要进行监测、核查和监督管理,保障城市节能减排达到实效。如果靠以往人工抄表报送和统计汇报的方式,那么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对于城市节能减排监控与管理,采用信息化是唯一的科学手段。城市节能减排管理信息集成平台最重要的效能,就是体现对城市节能减排各项指标和运行参数进行准确、可靠、完整的监测和监控,提供实时的监测数据和运行的监控信息,作为城市节能减排的管理者和实施者实施城市及各企业单位的节能减排的实效评估和奖惩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1.实时监测
城市节能减排管理信息集成平台通过各领域节能减排专业监测系统,对各企业单位节能减排指标和运行参数进行实时的采集、综合、分析、共享、GIS地图标绘、可视化展现等,是实现政府及各企业单位共同进行协同节能减排监测和监控的基础信息平台。城市节能减排管理信息集成,通过采用系统集成、信息集成、软件集成、应用集成等现代数字化的成套集成技术应用,信息交互共享才能实现。
2.实时监控
城市节能减排管理信息集成平台对城市重点节能减排企业单位实施可视化监控,即通过视频监控和GIS地理空间信息图层标绘等可视化手段,对重点单位的耗能设备、供配电机房、污染和排放源,以及蓄水池、煤场、气站安装视频监控摄像机、探测传感器和控制装置。管理人员将重点监控单位标绘在GIS地理空间信息图层上,通过动态图标的颜色变化实时反映该重点监控企业单位节能减排达标状态,绿色表示“达标”,橙色表示“超标”,红色表示“严重超标”。双击动态图标可连接该企业单位节能减排实时监测指标和运行参数监控对话框,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对话框选择查询各项监测数据和参数(可以文字和图形方式表示),必要时还可以实时发出控制指令,经过适当延迟后现场控制装置会自动执行操作,例如关闭排污泵和排污管道阀门等。
3.协同处置
城市节能减排管理信息集成平台可以根据各企业单数监测数据和监控信息,自动与量化的城市节能减排奖惩标准进行比对,自动生成奖励和处罚决定书,并自动发给城市节能减排各有关管理部门签署确认后,由管理信息集成平台统一发送给奖惩企业单位。协同处置一方面避免了人为的偏差,另一方面可以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奖罚,实现城市节能减排可监可管,将城市节能减排监管落到实处,讲究实效。
据了解目前国外节能减排非常强调监管和核查,初步实现了监管和核查的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这也是我国智慧城市节能减排所必须进行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尽管我国在节能减排方面会出台一系列的标准和规范,提出监测内容和考核要求等(例如“节能减排三体系实施方案和办法”),但是在“三体系实施方案和办法”中对于“如何监测”、“采用什么技术手段进行监测”则几乎没有涉及。虽然在方案和要求中提出采用抄报和统计的人工方式,但是这种做法人为因素无法排除,数据可信度很低,同时抄报和统计的数据太过于宏观,起不到动态监测数据的实时记录,很难实现有效的核查。因此学习国外经济发达国家采用实时、动态、客观、准确、完整地进行监测、记录、报警、综合的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监管方式和技术手段,是我国在全球节能减排这场为了全人类的战斗中,必须掌握和拥有的一项现代化科学武器。
7.7.5 节能减排监测与监控应用系统设计
城市节能减排监测和监控专业应用系统,通过城市节能减排在建筑楼宇、道路交通、社会社区、企业工厂各领域的监测与监控专业应用系统与各领域各自独立设置的监测和监控系统互联互通,进行实时的节能减排监测数据和监控信息的采集、信息交互和数据共享。通过与城市节能减排管理信息集成平台实现系统集成,提供各领域实时监测数据和监控信息,实现城市节能减排信息的整合、存储、优化、共享及可视化管理。
1.智能建筑节能减排监测系统
通过城市节能减排涉及内容可以了解到,建筑能耗占城市能耗的30%~40%,建筑节能是城市节能减排的重中之重。通常由城市建筑楼宇节能减排监测系统与城市大型建筑物、酒店、商场(建筑面积超过5万平方)和公共设施(如机场、车站等)建筑智能化系统进行联网,由各建筑楼宇智能化系统提供实时供电用电的检测数据,有些先进的智能化系统还可以提供建筑节能实时监测数据和状态图以及预测建筑能耗趋势图等,甚至可通过该建筑楼宇水、电、煤、气计量系统提供准确的监测、技术和统计的数据等。
系统将重点建筑标绘在GIS地理空间信息图层上,通过动态图标的颜色变化实时反映该重点建筑用电、能耗和节能减排达标状态,动态图标显示绿色表示“达标”,橙色表示“超标”,红色表示“严重超标”。双击动态图标可连接该企业单位节能减排实时监测指标和运行参数监控对话框,可以通过对话框选择查询各项监测数据和参数(可以文字和图形方式表示)。
2.智能小区节能减排监测系统
通过城市节能减排涉及内容可以了解到,城市生活节能占城市能耗的15%左右,因此城市住宅社区节能减排监测涉及民众生活内容。通常由城市住宅社区节能减排监测系统与城市各大型住宅社区(以超过1千个住宅单位)的物业管理系统联网,由各物业管理系统提供该社区居民生活电力监测数据,以监控住宅社区居民生活消费量增长趋势和是否超标,生活用能源消费量是否正常,以及住户居民水、电、煤、气自动抄表系统提供的社区住户水、电、煤、气的实时统计数据。
系统将被监测的住宅社区标绘在GIS地理空间信息图层上,通过动态图标的颜色变化实时反映该住宅社区用电、能耗和节能减排达标状态,动态图标显示绿色表示“达标”,橙色表示“超标”,红色表示“严重超标”。双击动态图标可连接该住宅社区节能减排实时监测指标和用电、能耗监控对话框,可以通过对话框选择查询各项监测数据和参数(可以文字和图形方式表示)。系统经数据分析和统计可以将监测数据转换为监测数据态势图以及预测社区居民用电和能耗趋势图等。
3.智慧交通节能减排监测系统
通过城市节能减排涉及内容可以了解到,道路交通节能占城市能耗的20%左右,因此道路交通节能是城市节能减排的重要内容。通常由城市道路交通节能减排监测系统与城市交通监控管理系统(如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城市公共交通调度管理系统、城市出租车通信调度系统进行联网,由各监测系统提供实时的道路交通车流量数据、数据机动车排放监测数据以及城市道路每公里平均油耗数据等。经系统数据分析与交通节能减排数据模型比对,形成可信的交通节能减排状态图和趋势分析图等。
可以通过图标方式在GIS地理空间信息图层上标绘出城市主要道路机动车排放、交通流量、每公里平均油耗动态态势图,动态图标显示绿色表示该路段节能减排“达标”,橙色表示该路段节能减排“超标”,红色表示该路段节能减排“严重超标”。系统可以提供道路交通节能减排监测数据、分析数据和统计数据等。双击动态图标可连接该路段节能减排实时监测数据和道路交通监控信息对话框,可以通过对话框选择查询各项监测数据和监控信息(可以文字、图形和图像等)。
4.智慧企业节能减排监控管理系统
通过城市节能减排涉及内容可以了解到,城市企业节能占城市能耗的25%左右,因此城市企业节能减排监测与监控是城市节能减排的主要的工作。通常由城市企业节能减排监控管理系统与城市各重点企业单位(耗能1万吨标准煤以上的企业单位)的节能减排监控管理系统联网(没有建设企业节能减排监控管理系统的应限时建设完成),由各企业单位节能减排监控管理系统提供该企业单位用电和能耗监测数据。对重点单位的耗能设备、供配电机房以及蓄水池、煤场、气站安装视频监控摄像机,对于涉及环境污染的单位,除了对污染和排放源除安装视频监控摄像机,还要对排污管道安装控制装置,以实现远程遥感。
系统将被监测的重点企业单位标绘在GIS地理空间信息图层上,通过动态图标的颜色变化实时反映该企业单位用电、能耗和节能减排达标状态,动态图标显示绿色表示“达标”,橙色表示“超标”,红色表示“严重超标”。双击动态图标可连接该企业单位节能减排实时监测指标和运行参数监控对话框,可以通过对话框选择查询各项监测数据和监控信息(可以文字、图形和图像等)。系统经数据分析和统计可以将监测数据转换为监测数据态势图以及预测该企业单位用电和能耗趋势图等。
7.8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管理平台规划与设计
7.8.1 基础设施管理需求分析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的总称,也是城市中为顺利进行各种经济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而建设的各类设施的总称。它对人民生活和保障经济发展为重要,是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必要条件之一。工程性基础设施一般指能源系统、给排水系统、交通系统、通信系统、环境系统、防灾系统等工程设施。社会性基础设施则指行政管理、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商业服务、金融保险、社会福利等设施。一般讲城市基础设施多指工程性基础设施。
1.工程性基础设施的范畴
(1)能源设施:包括电力、煤气、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和暖气等。
(2)给排水设施:包括水资源保护、自来水厂、供水管网、排水和污水处理。
(3)交通设施:分为对外交通设施和对内交通设施。前者包括航空、铁路、航运、长途汽车和高速公路;后者包括道路、桥梁、隧道、地铁、轻轨高架、公共交通、出租汽车、停车场、轮渡等。
(4)邮电通信设施:如邮政、电报、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互联网、广播电视等。
(5)环保设施:如园林绿化、垃圾收集与处理、污染治理等。
(6)防灾设施:如消防、防汛、防震、防台风、防风沙、防地面沉降、防空等。
2.社会服务性基础设施分类
(1)生产基础设施:包括服务于生产部门的供水、供电、道路和交通设施、仓储设施、邮电通信设施以及排污、绿化等环境保护和灾害防治设施。
(2)社会基础设施:指服务于居民的各种机构和设施,如商业和饮食业、服务业、金融保险机构、住宅和公用事业、公共交通、运输和通信机构、教育和保健机构、文化和体育设施等。
(3)制度保障机构:如公安、政法和城市建设规划与管理部门等。
基础设施水平随经济和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提高,种类更多,服务更加完善。
7.8.2 基础设施管理要求
为了保障城市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和保持设施的完好率,充分发挥城市各项基础设施的功效和作用,离不开对工程系统运行与设施及设备的有效、合理、科学的管理。采用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实施对城市基础设施的运行监控和管理,是城市信息化实现城市综合管理和民生公共服务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基础设施具有由多个专业工程系统构成和多个政府部门及专业机构管理的特点,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信息化目标,就是要建立城市基础设施一体化的管理信息化体系,搭建以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综合信息集成平台为核心和各个基础设施专业工程监控管理系统应用。城市基础设施综合信息集成平台就是以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技术,分别将城市给水监控管理系统、城市排水监控管理系统、城市供电监控管理系统、城市燃气监控管理系统、城市供热监控管理系统、城市通信监控管理系统、城市环境卫生监控管理系统、城市防灾监控管理系统进行系统集成。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各个专业工程系统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和功能协同。
城市综合管理部门可以通过统一的城市基础设施综合信息集成平台,实现对城市基础设施各个专业工程运行的参数和指标、设施和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一体化的监控与管理。城市政府领导部门通过智慧城市门户网站政府领导桌面,连接到城市基础设施管理平台,可以浏览、查询、调用城市各个基础设施专业工程系统的运行参数和指标、设施和设备运行状况,调用各重要基础设施的监控图像画面。
7.8.3 基础设施管理平台规划
基础设施管理平台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信息中心、管理中心和技术核心。基础设施管理平台将城市基础设施各专业监控管理系统有机联系在一起,集成为一个相互关联、完整和协调的城市基础设施综合监控与管理的大系统,使得城市基础设施工程系统的监控和管理信息高度共享和合理分配,克服以往因各专业应用系统独立操作、各自为政而形成的“信息孤岛”现象。
基础设施管理平台将城市基础设施各专业监控管理,包括城市给水监控管理系统、城市排水监控管理系统、城市供电监控管理系统、城市燃气监控管理系统、城市供热监控管理系统、城市电信监控管理系统、城市环境卫生监控管理系统、城市防灾监控管理系统等,集成在统一的计算机网络平台和统一的人机界面浏览、显示、操作的环境中,从而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各专业监控管理系统之间信息资源的共享与管理、各专业监控管理系统间的互操作和快速响应与功能协同控制,以达到自动化监控和科学管理的目的。
基础设施管理平台的基础设施监控集成功能要求如下:
(1)各专业监控管理系统通过控制网络或现场总线与本工程系统的设施、设备、现场控制器、智能仪表、传感器、探测器进行连接,完成对这些控制终端的监测、监控和监视。各专业监控管理系统提供网络接口与基础设施管理平台进行系统和信息的集成。
(2)各专业监控管理系统设施与设备运行和检测数据的汇集与积累:各现场控制器、控制终端、传感终端,如冷热源机组、冷热交换器、水泵、压力传感器、流量传感器、温度传感器,通过监控管理系统提供的接口汇集各种设备的运行和检测参数,并对各类数据进行积累与总计,如设施与设备运行时间、启停次数等参数进行积累与总计,以便更好地进行设施管理。
(3)各专业监控管理系统机电设备运行状态监视:监控设施与设备的开/关状态,运行正常/非正常状态等数据。监控管理系统按照预定时间对运行状况进行汇总,以文本和图表形式生成报表。
(4)各专业监控管理系统报警管理:当工程系统设施与设备出现故障或意外情况时,监控管理系统将进行采集和记录并送往设备维护管理系统。报警管理功能自动运行而无需操作人员介入,报警优先级别应根据严重性至少分为5级,按轻重缓急来处理异常事件。当设备发生故障时,能在显示器上弹出警示红色闪烁对话框,配以声响提示,显示出相应设备的图形界面,所有的报警应显示报警点的详细资料,包括位置、类别、处理方法、时间、日期等,同时能显示维修和处理的方法,并根据报警优先级别和时间专页自动记录备案,建立设备的维修档案,并在打印机上输出打印报告。
(5)各专业监控管理系统设施与设备的联动控制:如根据系统发生的报警或故障信息联动相关设施与设备,实现自动启停控制。
(6)各专业监控管理系统与本系统能耗管理系统主机相连,通过能耗管理系统提供的接口,监测工程系统高低压变配电系统的运行状态和监测参数(各相的电流、电压、总功率、有功功率、功率因数、电度、频率、开关状态、故障报警)以及能耗统计,并送往整个城市基础设施管理平台节能管理系统作为各专业工程系统能源管理的基础数据。
7.8.4 基础设施监控管理系统设计
1.供水监控管理系统
1)供水工程系统监控对象及检测内容
水是城市中与人民生活、工业生产等活动必不可少的关键性资源。根据城市用水的用途以及用水对象对水质、水量和水压的不同要求,可将城市用水分为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市政用水、消防用水等类型。
根据城市供水工程系统运作流程,可知城市供水工程系统主要由水源、供水厂、供水管网、加压水泵、水塔、区域阀门井等环节以及相应设施和设备组成。城市供水工程系统监控对象主要是供水运作流程中各个环节中的设施和设备。
2)供水设施与设备监控和管理功能
城市供水监控管理系统主要提供对城市供水水厂和城市供水管网的水质指标的检测、水池液位的监测、加压水泵等设备运行状态的监视和控制,以及重要设施与设备的视频图像监控等。
城市供水工程系统通过GIS提供城市供水监控管理电子地图图层页面上标绘的给水系统设施与设备监控地理空间位置图标,操作或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双击电子地图上的设施与设备图标,即弹出该设施或设备实时运行状态图,图上通过不同颜色的设备图标显示该设施或设备的运行状态,例如设备开启为绿色图标、设备关闭为橙色图标、故障报警为红色图标,同时可以通过曲线图、甘特图或统计报表显示该设施或设备的运行参数等。双击电子地图上视频图像监控摄像机图标,可以显示该摄像机监控的实时图像,同时可以对该摄像机进行云台移动观察、镜头变焦和聚焦操作。
城市供水监控与管理系统能够提供设施与设备管理功能。管理功能包括:报警管理、故障管理、统计管理、报表管理、维修保养管理等。
城市供水监控与管理系统提供以下管理功能:
(1)根据水源水质、清水池供水水质检测,提供水质污染报警记录、水质检测统计的曲线图、甘特图和统计报表。
(2)提供清洁水池高低水位报警,以及水位统计曲线图、甘特图和统计报表等。
(3)提供供水厂水泵故障报警记录,监测及记录水泵运行参数,记录水泵的累计运行时间,当运行时间达到某一限度时,在监控工作站会显示维修指示信息。
(4)提供供水管网流量和压力的统计曲线图、甘特图和统计报表等。
(5)当城市供水工程系统任何一个设施或设备发生故障时,应能在监控管理工作站显示及打印报警信息,包括报警时间、报警设备编号等。
(6)提供视频监控图像存储、网络实时图像监控、历史图像网络调用,可通过报警信息查询,自动联动对应监控图像显示。
2.排水监控管理系统
1)排水工程系统监控对象及检测内容
根据城市排水系统流程,监控对象主要有排水管网、排水泵、集水池、蓄水池等。
(1)排水管网
城市排水管网分为单独设污水处理厂和出水口的分散布置方式,以及各流域组合成为一个排水系统,所有污水汇集到一个污水处理厂处理排放的集中布置方式。通常大中城市采用分散布置方式。城市排水管网所涉及的主要设施是排水泵站。
(2)排水泵站
将各种污水由低处提升到高处所用的抽水机械称为排水泵。由安置排水泵及有关附属设备的机房组成排水泵站。排水泵站按排水的性质可分为污水泵站、雨水泵站、合流泵站和污泥泵站等;按在排水管网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又分为局部泵站、中途泵站和终点泵站。
排水泵站监控主要包括:进出排水泵站水管道的流量和压力检测、排水泵运行状态监测、排水泵启停控制以及排水泵站视频图像监控等。
(3)污水处理厂
城市污水处理厂是城市排水工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污水处理的主要目的是使处理后出水达到一定的排放要求,不污染环境,又要充分考虑水体自净能力节约费用。在缺水地区,污水处理应考虑回用问题。
根据污水处理厂运作流程,污水处理厂监控主要包括:进出污水处理厂管道的流量和压力检测、水泵运行状态监测、水泵启停控制、回收水水质和排放水水质的检测以及污水处理厂主要区域视频图像监控等。
2)排水设施与设备监控和管理功能
城市排水监控管理系统主要提供对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雨水的收集、处理和排放,对相应排水管网水质的监测、排污泵、污水压力提升装置与污水集水井等的监控,对污水处理厂等设施与设备运行状态的监视和控制以及重要设施及设备的视频图像监控等。
城市排水工程系统通过GIS提供城市排水监控管理电子地图图层页面上标绘的排水系统设施与设备监控地理空间位置图标,操作或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双击电子地图上的设施与设备图标,即弹出该设施或设备实时运行状态图,图上通过不同颜色的设备图标显示该设施或设备的运行状态,例如设备开启为绿色图标、设备关闭为橙色图标、故障报警为红色图标,同时可以通过曲线图、甘特图或统计报表显示该设施或设备的运行参数等。双击电子地图上视频图像监控摄像机图标,可以显示该摄像机监控的实时图像,同时可以对该摄像机进行云台移动观察、镜头变焦和聚焦操作。
城市排水监控与管理系统能够提供设施与设备管理功能。管理功能包括:报警管理、故障管理、统计管理、报表管理、维修保养管理等。
(1)根据测量居民住宅污水集水井的高低水位情况,自动启停排污泵,使污水集水井的水位保持在正常范围内。每台污水泵具备自动启停控制、运行状态显示及污水泵故障报警、污水集水井液位监测、超高水位报警功能。
(2)自动监测排水管网设备运行状态,当设备出现故障时自动报警。
(3)提供排水管网流量和压力的统计曲线图、甘特图和统计报表等。
(4)提供污水处理厂设备故障报警记录,监测及记录设备运行参数,记录设备的累计运行时间,当运行时间达到某一限度时,在监控工作站会显示维修指示信息。
(5)当城市排水工程系统任何一个设施或设备发生故障时,应能在监控管理工作站显示及打印报警信息,包括报警时间、报警设备编号等。
(6)根据污水处理后回用水水质和排放水水质检测,提供污水排放超标污染报警记录、水质检测统计的曲线图、甘特图和统计报表。
(7)提供视频监控图像存储、网络实时图像监控、历史图像网络调用,可通过报警信息查询,自动联动对应监控图像显示。
3.供电监控管理系统
1)供电工程系统监控对象及检测内容
根据城市供电运作流程,监控对象主要有电厂、电源变电所、输变电线路、高低压配电房等。
(1)城市电厂
城市电力可以由城市发电厂直接提供,也可以由外地发电厂经高压长途输送至电源变电所,再进入城市电网。城市电厂有火力发电厂、水力发电厂、风力发电厂、太阳能发电厂、地热发电厂和核能发电厂等。目前在我国仍以火力发电厂为主。火力发电厂是利用煤、石油、天然气、煤气、沼气等燃料发电的电厂。
火力发电厂主要设施及设备包括:锅炉、汽轮机、发电机、厂内变电所和输电线路。
(2)电源变电所
在电力输送系统中,由发电厂将天然的一次能源转变成电能,向远方的电力用户送电。为了减小输电线路上的电能损耗及线路阻抗压降,需要将电压升高;为了满足电力用户安全的需要,又要将电压降低并分配给各个用户,这就需要能升高和降低电压并能分配电能的变电所。所以变电所是电力系统中变换电压、接受和分配电能的电工装置,它是联系发电厂和电力用户的中间环节,同时将各电压等级的电网联系起来。
在电力输送系统中发电机的额定电压一般为5~20千伏。常用的输电电压等级有765千伏、500千伏、220~110千伏、35~60千伏等;配电电压等级有35~60千伏、3~10千伏等;用电部门的用电器具有额定电压为3~15千伏的高压用电设备和110伏、220伏、380伏等低压用电设备。所以,电力系统就是通过变电把各不同电压等级部分联结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变电所由电力变压器、配电装置、二次系统及必要的附属设备组成。
变压器是变电所的中心设备,它利用电磁感应原理。配电装置是变电所中所有的开关电器、载流导体辅助设备连接在一起的装置。其作用是接受和分配电能。配电装置主要由母线、高压断路器开关、电抗器线圈、互感器、电力电容器、避雷器、高压熔断器、二次设备及必要的其他辅助设备所组成。二次设备是指一次系统状态测量、控制、监察和保护的设备装置。由这些设备构成的回路叫二次回路,总称二次系统。二次系统的设备包含测量装置、控制装置、继电保护装置、自动控制装置、直流系统及必要的附属设备。
(3)输变电线路
输变电线路按结构形式可分为架空输电线路和地下输电线路。前者由线路杆塔、导线、绝缘子等构成,架设在地面上;后者主要用电缆,敷设在地下(或水下)。输电按所送电流性质可分为直流输电和交流输电。19世纪80年代首先成功地实现了直流输电,后因受电压提不高的限制(输电容量大体与输电电压的平方成比例),19世纪末为交流输电所取代。交流输电的成功,迎来了20世纪的电气化时代。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直流输电又有新发展,与交流输电相配合,形成交直流混合的电力系统。输电电压的高低是输电技术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到20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常用输电电压有220千伏及以下的高压输电,330~765千伏的超高压输电,1 000千伏及以上的特高压输电。
(4)高低压配电房
高低压配电房通常设置在企业、建筑物和住宅社区内,其作用是将输电线路传送的高电压经变压器转换为用户终端电气设备可以直接使用的电压。用户使用电压通常为三相380V或两相220V。通常高低压配电房由变压器、高低压配电柜、继电保护装置、电力监控装置等组成。
2)供电设施与设备监控和管理功能
城市供电监控管理系统主要提供对城市电厂、电源变电所、输变电线路以及大型高低压配电房等设施与设备运行状态监视和控制,以及重要电力设施及设备的视频图像监控等。
城市供电工程系统通过GIS提供城市供电监控管理电子地图图层页面上标绘的供电系统设施与设备监控地理空间位置图标,操作或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双击电子地图上的设施与设备图标,即弹出该设施或设备实时运行状态图,图上通过不同颜色的设备图标显示该设施或设备的运行状态,例如设备开启为绿色图标、设备关闭为橙色图标、故障报警为红色图标,同时可以通过曲线图、甘特图或统计报表显示该设施或设备的运行参数等。双击电子地图上视频图像监控摄像机图标,可以显示该摄像机监控的实时图像,同时可以对该摄像机进行云台移动观察、镜头变焦和聚焦操作。
城市供电系统监控内容包括:电厂及电源变电所以及大型企业、建筑物、住宅社区高低压配电房所有高低压回路电压、电流、功率、电能、频率、功率因数、跳闸记录、开关状态等的遥测、遥信、遥控、远方参数设置及网络通信等一体化功能。
城市供水监控与管理系统能够提供设施与设备管理功能。管理功能包括:报警管理、故障管理、统计管理、报表管理、维修保养管理等。
(1)对电厂变电所提供如下管理功能:配电柜的进线开关及母联的开关状态、电压、电流、功率因数、跳闸报警、变压器的超温报警及风机故障状态等。
(2)对输变电线路变电所提供如下管理功能:配电柜的进线开关及母联的开关状态、电压、电流、功率因数等参数,跳闸报警、欠电压状态显示、变压器的超温报警与风机故障以及漏电故障状态等。
(3)报警管理:当变配电系统出现报警时,如跳闸报警、变压器超温报警、开关状态报警、欠电压报警、漏电报警等状态时,系统会自动显示及打印报警信息,包括报警时间、报警内容、报警地址、确认时间、维修表述等报警信息分类列表。
(4)故障管理:提供设备运行参数(包括监测数据和电力仪表监控影像等),能够自动生成变配电设备运行数据及累计运行时数图表,如曲线图、甘特图、统计报表等。当运行时间达到某一设定限度时,监控管理系统自动显示维修指示信息。
(5)提供视频监控图像存储、网络实时图像监控、历史图像网络调用,可通过报警信息查询,自动联动对应监控图像显示。
4.燃气监控管理系统
1)燃气工程系统监控对象
根据城市燃气运作流程,监控对象主要有制气厂、燃气储配站、燃气调压站、燃气输配管网等。
(1)制气厂
城市燃气气源是向城市燃气储配系统提供燃气的设施。在城市中,燃气气源主要有煤气制气厂、天然气站、液化石油气供应站等。目前城市主要气源是炼焦制气厂和直立炉煤气厂。制气厂通过煤气发生炉采用正或反火气化原理,自上而下地进行连续气化反应。气化剂(空气和水蒸气)在水环真空泵的抽吸作用下,由敞开的炉口吸入炉内,经干燥、干馏层进入氧化层,在剧烈的氧化反应下,生成大量的高温二氧化碳(CO2),进入还原层被还原为一氧化碳(CO),水蒸气被分解出氢(H2)等可燃气体,当进入下面灰渣层时,受灰渣层氧化物催化剂的影响,又促进一部分一氧化碳和氢气被聚合生成部分甲烷(CH4),煤气被炉外水环真空泵抽送入洗涤塔及气水分离装置,使煤气冷却和净化。制气厂监控对象主要包括:煤气发生炉、换热器、除尘器、净化器、真空泵。
(2)燃气储配站
城市燃气储配站主要功能是:存储一定的燃气量,以平衡燃气负荷;可以使多种燃气进行混合,达到适合的热值等燃气质量指标;将燃气加压,以保证输配管网内适当的压力。燃气储配站监测对象主要包括:对进站压力、出口压力、燃气温度及燃气流量等。
(3)燃气调压站
城市燃气调压站主要功能是:调节连接两套输气压力不同的城市输气管网之间的调压设施。通常城市燃气调压站按性质可分为区域调压站、用户调压站、专用调压站;按调节压力范围分为高中压调压站、高低压调压站、中低压调压站等。燃气调压站监测对象主要包括:对进站压力、出口压力、燃气温度及燃气流量等。
(4)燃气输配管网
燃气输配管网是将制气厂气源输送到用户的设施。城市燃气输配管网可以根据整个系统中管网不同压力级制的数量来进行分类,可分为一级管网系统、二级管网系统、三级管网系统和混合管网系统四类。
2)燃气设施与设备监控和管理功能
城市燃气监控管理系统主要提供对制气厂、燃气储配站、燃气调压站以及重要燃气输配管网段等进行燃气参数监测和设施及设备运行状态的监视与控制,以及重要燃气设施及设备的视频图像监控等。
城市燃气工程系统通过GIS提供城市燃气监控管理电子地图图层页面上标绘的燃气系统设施与设备监控地理空间位置图标,操作或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双击电子地图上的设施与设备图标,即弹出该设施或设备实时运行状态图,图上通过不同颜色的设备图标显示该设施或设备的运行状态,例如设备开启为绿色图标、设备关闭为橙色图标、故障报警为红色图标,同时可以通过曲线图、甘特图或统计报表显示该设施或设备的运行参数等。双击电子地图上视频图像监控摄像机图标,可以显示该摄像机监控的实时图像,同时可以对该摄像机进行云台移动观察、镜头变焦和聚焦的操作。
城市燃气系统监控内容包括:制气厂、燃气输配站、燃气调压站和重点输配管网段。其主要监测参数包括压力、温度和流量,电动球阀监控和燃气检测,以及燃气泄漏检测报警、重要燃气输配管网段火灾检测报警等。
城市燃气监控与管理系统能够提供燃气监测参数统计和设施与设备管理功能。包括:报警管理、故障管理、统计管理、报表管理、维修保养管理等。
(1)对制气厂提供如下管理功能:可通过工艺参数、运行状态、模拟流程图、实时趋势和历史趋势显示煤气发生炉、换热器、除尘器、净化器、真空泵的运行状态监控与故障报警等。对监测参数如压力、温度、流量等监测数据统计、设定值过限和故障报警统计等,可通过曲线图、甘特图、统计报表等方式提供。
(2)对燃气输配站提供如下管理功能:可通过工艺参数、运行状态、模拟流程图、实时趋势和历史趋势显示设施及设备运行状态与故障报警等。对监测参数如压力、温度、流量等监测数据统计、设定值过限和故障报警统计等,可通过曲线图、甘特图、统计报表等方式提供。
(3)报警管理:当燃气系统出现报警时,如设定值过限报警、故障报警、燃气泄漏报警、火灾报警时,系统会自动显示及打印报警信息,包括报警时间、报警内容、报警地址、确认时间、维修表述等报警信息分类列表。
(4)故障管理:提供设备运行参数(包括监测数据和燃气监测仪表监控影像等),能够自动生成燃气系统设备运行数据及累计运行时数图表,如曲线图、甘特图、统计报表等。当运行时间达到某一设定限度时,监控管理系统自动显示维修指示信息。
(5)视频监控图像存储、网络实时图像监控、历史图像网络调用,可通过报警信息查询,自动联动对应监控图像显示。
5.供热监控管理系统
1)城市供热工程系统监控对象
(1)供热热源
将自然或再生能源形态转化为符合供热要求的热能的装置,称为热源。热源是城市集中供热的起始设施。集中供热系统热源的选择、规模的确定和能源供应的选择对整个系统的合理性和城市节能减排有决定性的影响。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采用的城市集中供热系统热源有:热电厂、锅炉房、低温核能供热堆、热泵、工业余热、地热和垃圾焚烧厂。在上述几种热源设施中,热电厂和锅炉房是使用最为广泛的集中供热热源。
热电厂通常采用装备有专用供热汽轮机组,实现热电联合生产,其监控对象主要有:供热汽轮机组设备运行状态、蒸汽温度和压力参数的监测等。
(2)锅炉房
热电厂作为集中供热系统热源时,投资较大,对城市环境影响也较大,对水源、运输条件和用地条件要求高,相比之下,区域锅炉房作为集中供热热源显得较为灵活,适应面较广。集中供热锅炉房的核心部分是锅炉,锅炉根据其生产的热介质不同分为热水锅炉和蒸汽锅炉。锅炉房监控对象主要是:锅炉运行状况、热水温度、压力和流量参数的监测以及主要设备视频图像监控等。
(3)热力站
热力站连接热力主网和局部支网之间的设施,并装有全部与用户连接的有关设备、仪表和控制装置的机房。热力站的功能将热量从热力主网转移到局部系统,即将热源发生的热介质温度、压力、流量调整转换到用户设备所要求的状态。热力站根据功能不同,可分为换热站与热力分配站;根据热网介质的不同,可分为水-水换热的热力站和气-水换热的热力站。热力站监控对象主要是:热力站运行状况、温度、压力和流量参数的监测以及主要设备视频图像监控等,同时热力站具有检测和计量用户热量的能力。
(4)供热管网
供热管网是将热力厂热源输送到用户的设施。根据热源与管网之间的关系,热网可分为区域式和统一式两类。区域式热网与一个热源相连,并只提供此热源所及的区域。统一式热网与所有热源相连,可以从任一热源得到供应,热网也允许所有热源共同工作。相比之下,统一式热网的可靠性比较高,但系统较复杂。根据输送热介质的不同,热网又可分为蒸汽管网、热水管网和混合式管网三种。一般情况下,从热源到热力站的管网多采用蒸汽管网,而在热力站向民用建筑供暖的管网中,更多采用的是热水管网。根据热网平面布置类型又可分为:枝状管网和环状管网两种。一般热网多数采用枝状管网布置方式。
(5)供热节能控制
根据城市节能减排的要求,城市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的供热采暖系统,应当应用有关供热计量和控制技术在供热热源和热力站、管网、建筑物入口、热用户终端等处安装温度自动调控装置和热计量装置;在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的供热系统,应当逐步进行改造,并安装温度自动调控装置和热计量装置,具备分户热计量条件的应当安装分户热计量装置等供热节能控制设施。
2)设施与设备监控和管理功能
城市供热监控管理系统主要提供对供热热源、锅炉房、热力站、供热管网和供暖节能控制设备等的供热运行参数进行监测,供热系统设施与设备运行状态的监视和控制,以及重要供热设施及设备的视频图像监控等。
城市供热工程系统通过GIS提供城市供热监控管理电子地图图层页面上标绘的供热系统设施与设备监控地理空间位置图标,操作或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双击电子地图上的设施与设备图标,即弹出该设施或设备实时运行状态图,图上通过不同颜色的设备图标显示该设施或设备的运行状态,例如设备开启为绿色图标、设备关闭为橙色图标、故障报警为红色图标,同时可以通过曲线图、甘特图或统计报表显示该设施或设备的运行参数等。双击电子地图上视频图像监控摄像机图标,可以显示该摄像机监控的实时图像,同时可以对该摄像机进行云台移动观察、镜头变焦和聚焦的操作。
城市供热系统监控内容包括:供热热源、锅炉房、热力站的供热介质的温度、压力和流量的监测。
城市供热监控与管理系统能够提供设施与设备管理功能。包括:报警管理、故障管理、统计管理、报表管理、维修保养管理等。
(1)对城市供热热源提供如下管理功能:热汽轮机组设备运行状态、蒸汽温度和压力参数的监测、参数设定值过限报警,设备故障报警等。
(2)对锅炉房提供如下管理功能:锅炉运行状况、热水温度、压力和流量参数的监测、参数设定值过限报警、设备故障报警等。
(3)报警管理:当供热系统出现报警时,如参数设定值过限报警、设备故障报警时,系统会自动显示及打印报警信息,包括报警时间、报警内容、报警地址、确认时间、维修表述等报警信息分类列表。
(4)故障管理:提供设备运行参数(包括监测数据和热力仪表监控影像等),能够自动生成供热设备运行数据及累计运行时数图表,如曲线图、甘特图、统计报表等。当运行时间达到某一设定限度时,监控管理系统自动显示维修指示信息。
(5)视频监控图像存储、网络实时图像监控、历史图像网络调用,可通过报警信息查询,自动联动对应监控图像显示。
6.城市电信监控管理系统
城市电信监控管理系统主要涉及:城市邮政、城市电话、城市有线通信、城市移动通信、城市数据、城市广播电视工程系统的设施与设备的监控和运行管理。通常城市电信监控管理系统根据上述各专业系统的监控与管理需求独立设计和建设,各专业监控管理系统实现与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综合信息集成平台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
1)城市邮政
城市邮政主要由邮政通信枢纽、邮政局、邮政支局、邮政所构成。城市邮政主要业务涉及:投递各类邮件业务、收寄国内外各类包裹业务、普通汇款和邮政储蓄业务等。
2)城市电话
城市电话主要由城市电信局、所构成。城市电话主要业务涉及:办公电话业务、住宅电话业务以及城市电话网络的建设等。
3)城市移动通信
城市移动通信主要由移动通信网络、移动局、移动交换局、移动台(MS)、基站(BS)、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CS)构成。城市移动通信主要业务涉及:GSM、FDMA、TDMA、CDMA等蜂窝移动通信业务等。
4)城市数据
城市数据主要由城市数据网、数据局、数据交换局等构成。城市数据业务按照网络结构分为互联网业务和数据传送业务两大类。
5)城市广播电视
城市广播电视主要由城市广播电台、广播站、电视台构成。城市广播电视业务主要是通过无线发射、有线电视等网络进行党和国家宣传,播出各类文艺、教育、新闻广播和电视节目等。
6)城市有线通信网络线路
城市有线通信网络线路是城市各类通信系统网络联系的主体,也是各通信系统之间互联互通网络的统称。城市有线通信线路通常按使用功能、线路材料、线路敷设方式等进行分类。当前城市有线通信网络线路按使用功能分类有:长途电话、市内电话、有线电视、有线广播、城市数据、互联网等。
7.城市环境卫生监控管理系统
1)城市环境卫生工程系统监控对象
(1)垃圾焚烧厂
城市垃圾焚烧厂是通过高温燃烧可燃固体废物的场所和设施。垃圾焚烧是目前国外先进发达国家处理垃圾的主要手段。该方式可对垃圾进行灭菌消毒,回收能量用于发电或供热等用途。垃圾焚烧可以达到垃圾的减容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目的。城市垃圾焚烧厂监控对象主要是:焚烧厂设备运行状况监控、场地与周边环境污染监测和空气质量检测、主要设备视频图像监控等。
(2)垃圾填埋场
城市垃圾填埋场是将固体废物填埋到指定的谷地或废弃的矿坑等,然后压实后覆土,使其发生物理、化学、生物等变化,分解有机物质,达到减容化和无害化的目的。通常垃圾填埋场监控对象主要是:场地与周边环境污染监测和空气质量检测以及场地视频图像监控等。
2)设施与设备监控和管理功能
城市环境卫生监控管理系统主要提供对垃圾转运站、垃圾焚烧厂、垃圾填埋场等环境与空气质量参数的监测,垃圾焚烧厂设施与设备运行状态的监视和控制,以及重要垃圾转运站、垃圾焚烧厂、垃圾填埋场区域的视频图像监控等。
城市环境卫生工程系统通过GIS提供城市环境卫生监控管理电子地图图层页面上标绘的环境卫生系统垃圾转运站、垃圾焚烧厂、垃圾填埋场地理空间位置图标,操作或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双击电子地图上的垃圾收集与处理设施图标,即弹出该设施相关信息与设备实时运行状态图,图上通过不同颜色的设备图标显示该设施或设备的运行状态,例如设备开启为绿色图标、设备关闭为橙色图标、故障报警为红色图标,同时可以通过曲线图、甘特图或统计报表显示该设施环境与空气质量监测参数等。双击电子地图上视频图像监控摄像机图标,可以显示该摄像机监控的实时图像,同时可以对该摄像机进行云台移动观察、镜头变焦和聚焦的操作。
城市环境卫生监控与管理系统能够提供设施与设备管理功能。包括:报警管理、故障管理、统计管理、报表管理、维修保养管理等。
(1)对垃圾焚烧厂提供如下管理功能:设备运行状态、场地及周边环境污染与空气质量参数的监测、参数设定值过限报警、设备故障报警、场地视频图像监控等。
(2)对垃圾填埋场提供如下管理功能:场地环境污染与空气质量参数的监测、参数设定值过限报警、场地视频图像监控等。
(3)报警管理:当环境卫生系统出现报警时,如参数设定值过限报警、设备故障报警时,系统会自动显示及打印报警信息,包括报警时间、报警内容、报警地址、确认时间、维修表述等报警信息分类列表。
(4)故障管理:提供设备运行参数(包括监测数据和场地视频监控影像等),能够自动生成环境卫生系统设备运行数据及累计运行时数图表,如曲线图、甘特图、统计报表等。当运行时间达到某一设定限度时,监控管理系统自动显示维修指示信息。
(5)视频监控图像存储、网络实时图像监控、历史图像网络调用,可通过报警信息查询,自动联动对应监控图像显示。
8.城市防灾监控管理系统
1)城市灾害的种类
城市灾害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和造成的原因,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两大类。其中自然灾害又包括: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或海啸灾害、地质与地震灾害等;人为灾害包括:战争、火灾、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恐怖袭击)、交通事故、化学灾害、传染病等。
2)城市主灾与次生灾害
城市灾害往往是多种灾种持续发生,各种灾害间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发生在前,造成较大损失的灾害称为主灾;发生在后,由主灾引起的一系列灾害称为次生灾害。主灾一般规模较大,常为地震、洪水或海啸、战争、传染病等大灾;次生灾害在开始形成时一般规模较小,但灾种多,发生频次高,作用机制复杂,发展速度快,有些次生灾害的最终破坏规模甚至远远超过主灾。
3)城市防灾体系
由于城市人员和财富高度集中,一旦发生灾害,造成的损失会很大。必须建立城市防灾抗灾体系,制定防范预案和应对措施,立足于防。城市防灾工作的重点,是防止城市灾害的发生,以及当不可避免的灾害发生时,通过及时应急处置将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减至最小。城市防灾体系以防灾应急指挥和调度处置平台为中心,建立城市灾害的监测、预报、防护、抗御、救援和灾后恢复重建等多应用系统,如图7.8所示。
图7.8 城市防灾体系结构图
4)城市防灾体系各应用系统功能
(1)城市应急指挥与调度处置平台
城市应急指挥与调度处置平台是城市防灾体系的核心,城市应急指挥与调度处置功能,主要体现在预防和妥善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各类城市灾害;建立健全应对城市灾害的预测预警、信息管理、应急处置、应急救援及调查评估等机制,提高应急指挥与调度处置能力;整合资源,建立健全快速反应系统,建立和完善联动机制。
(2)城市防空袭应用系统功能
城市防空袭应用系统以人防工程为主体,其功能主要体现在防空信息的监视和采集、空袭警报的发布、避空袭人员疏导,以及医疗救护、消防救助、治安管理、抢险抢修等。
(3)城市防洪监控应用系统功能
城市防洪监控应用系统以防洪或海啸信息预报为主体,其功能主要体现在防洪或海啸信息的监测和采集、洪水或海啸来临时的警报发布、避灾人员的疏导,以及医疗救护、灾害救援、治安管理、抢险抢修等。
(4)城市气象监测应用系统功能
城市气象监测应用系统以恶劣天气气象信息预报为主体,其功能主要体现在气象信息的监测和采集、恶劣天气气象临时的警报发布、避灾人员的疏导,以及医疗救护、灾害救援、治安管理、抢险抢修等。
(5)城市火灾监控应用系统功能
城市火灾监控应用系统以火灾预防为主体,其功能主要体现在火灾信息的监测和采集、发生火灾事件时的警报发布、避灾人员的疏导,以及医疗救护、火灾救援、治安管理、抢险抢修等。
(6)城市地震监测应用系统功能
城市地震监测应用系统以地震救援为主体,其功能主要体现在地震状态信息的监视和采集、地震发生时的警报发布、压埋人员的抢救和灾区群众的安置,以及医疗救护、防止防范、治安管理、抢险抢修等。
(7)城市水电气保障应用系统功能
城市水电气保障应用系统,也称为城市生命线系统,其以水电气保障为主体,还包括:交通、能源、通信、给排水等基础设施,是城市的粮食和血液循环系统。城市生命线系统是抗御城市灾害的重要屏障和迅速恢复灾害造成损失的重要手段与保障。
(8)城市应急救援应用系统功能
城市应急救援应用系统是在发生灾害时,迅速指挥、通信、控制调度城市所有可用资源,抗御城市灾害;协同医疗救护、应急求援、治安管理、抢险抢修应对城市各类灾害。
(9)城市防次生灾害应用系统功能
城市防次生灾害应用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次生灾害发生概率的评估、针对主灾状况的监控和信息采集以及生成次生灾害应急处理预案等。
(10)城市灾后重建应用系统功能
城市灾后重建应用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对灾害的损失程度进行定量评估、针对灾害的损失现状自动生成灾后重建模型和建设规划原则等。
5)城市防灾应用系统集成
(1)城市防灾应用系统集成功能
城市应急指挥与调度处置平台实现城市防灾各应用系统的集成。城市应急指挥与调度处置平台通过GIS提供城市防灾各应用系统电子地图图层页面上标绘的相关灾害地理空间位置图标,操作或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双击电子地图上的灾害图标,即弹出该设施相关灾害实时状态图,状态图上通过不同颜色的灾害状态图标显示该灾害造成损失程度状态,例如绿色图标为轻度、橙色图标为中度、红色图标为重度。双击电子地图上视频图像监控摄像机图标,可以显示该摄像机监控的实时图像,同时可以对该摄像机进行云台移动观察、镜头变焦和聚焦的操作。
(2)各应用系统管理功能
城市应急指挥与调度处置平台能够提供各应用系统设施与设备管理功能。管理功能包括:报警管理、应急管理、通讯管理、调度管理等。
①报警管理:当城市应急指挥与调度处置平台出现灾害报警时,平台会自动显示及打印报警信息,包括报警时间、报警内容、报警地址、确认时间、维修表述等报警信息分类列表。
②视频监控图像存储、网络实时图像监控、历史图像网络调用,可通过报警信息查询,自动联动对应监控图像显示。
7.9 智慧城市市民卡服务平台规划与设计
7.9.1 概述
城市市民卡是在智慧城市内提供管理和服务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对智慧城市技术应用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智慧城市城市级市民卡服务平台,可以在智慧城市市民卡管理系统内部各分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共享和统一管理,同时也可以通过市民卡实现与智慧城市智能物业管理系统、各二级综合安防与设备监控系统、电子商务应用系统进行系统集成,增强了智慧城市物业管理的能力和扩展增值服务的功能。市民卡服务平台目前可以覆盖整个智慧城市内身份识别、会员制管理、市内消费管理、城市电子商务财务结算及物流配送、物业管理费结算、住宅楼单元门禁、保安巡更管理、电梯控制、出入口控制、车辆进出管理、房产及住户管理、图书资料卡和保健卡管理、电话收费管理等。市民卡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了智慧城市物业管理和市内增值服务的各个环节,使得各项管理和服务工作更加高效与科学化,为人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便捷和安全性。
7.9.2 市民卡服务平台要求
以IC卡为载体,将银行的优质服务延伸到全市;开发稳定的、可行的、安全的市民卡电子消费应用平台以及各类自助终端、消费终端子系统,给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使市内的各种资金也能方便、安全地归集到银行,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银行在结算、管理及维护方面的成本与压力;市内则通过IC卡实现市内货币电子化、管理数字化与信息化,为用户提供全面的信息化服务。
1.市民卡服务平台的功能
市民卡服务平台的主要提供持卡人身份认证与电子消费两大类服务支撑,将目前分散的银行卡、电话卡与交通卡等各种功能集于市民卡的单一卡上,使持卡人凭一张卡就可以方便地办理在工作、学习、生活中需要身份验证及消费结算等各有关事务,使市内的资源可高度共享,并且可极大地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推动管理的自动化与正规化,提高管理的水平。市民卡实现以下功能:
(1)可以代替个人常用的所有证件(如出入证、工作证、图书证、医疗证等)。
(2)作为餐饮、停车、购物、上机上网、医疗等各类收费的消费结算手段。
(3)集成“公交一卡通”功能,可以搭乘市内的公共交通工具。
(4)集成银行磁条卡功能,具有一般借记卡的所有功能,可以在银行设置的金融ATM机、POS机上进行金融消费,实现各种金融支付手段。
2.市民卡服务平台的系统结构
市民卡服务平台从系统结构上可分为卡管理、交易清结算和市内管理三大部分。卡管理部分分为城市级与组团级两级,由城市级卡管理平台和各个组团管理平台组成。
3.市民卡服务平台的应用范围
市民卡服务平台的应用应当覆盖所有收费点和报账点及应用于各类信息管理系统,包括身份认证系统、门禁系统、考勤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图书借阅系统、保安巡更系统、物业收费系统、食堂餐厅就餐与部分超市刷卡消费系统、公共体育娱乐设施使用消费系统及各系统相对应的统计分析系统等。
(1)交费:物业费、学费、上机、医疗、停车等。
(2)用餐:餐厅、食堂、快餐店等。
(3)购物:百货商场、自选商场、零售商店、书店等。
(4)娱乐:娱乐中心。
(5)网上交易:上网费、电话费等。
(6)身份认证:社区、图书馆、计算中心、医院等。
7.9.3 市民卡结构
根据城市市民卡需要满足社会保障应用、公共交通应用、商业消费应用和金融银行应用的功能需求以及应用行业的相关规范,市民卡通常采用具有接触式、非接触式、二维条码和磁条的四界面多功能多用途的智能卡。
市民卡界面结构满足“三个统一”:界面设计统一、功能区设置统一、采用标准统一;实现“三个互通”:确保在智慧城市中的政务服务、社会服务、商业服务互通,力求跨区域公共交通互通,争取全国商业消费互通。如图7.9所示,城市市民卡界面设计元素如下:
图7.9 市民卡界面结构图
(1)姓名、性别、社会保障卡号、市民卡序号、身份证号码、相片。
(2)银联标识、银行标识和字样、银行磁条、银行卡号。
(3)“社会保障·市民卡”字样、发卡日期、有限期、发卡机构印章。
(4)接触及非接触式双界面IC卡芯片、银行磁条、RFID/二维识别码。
(5)劳动保障服务电话、银行服务电话、市民卡服务电话。
1.双界面CPU卡
市民卡具有接触式和非接触式双界面共享CPU芯片的功能。双界面CPU芯片提供接触和非接触两种通信接口,两种通信方式共享应用数据。接触界面通信符合ISO 8817标准,非接触界面通信符合ISO 14443标准。由于是CPU卡片,具有高可靠的安全性,能够抵御各种攻击。代表了目前市民卡应用的最新发展和方向。
CPU卡也称智能卡,卡内的集成电路中带有微处理器CPU、存储单元[包括随机存储器RAM、程序存储器ROM(FLASH)、用户数据存储器EEPROM]以及芯片操作系统COS。装有COS的CPU卡相当于一台微型计算机,不仅只有数据存储功能,同时具有命令处理和数据安全保护等功能。
CPU卡分为接触式IC卡,类似于电话卡;非接触式IC卡,也称M1卡,类似于感应式公交卡。接触式IC卡采用与读卡机具直接接触读取CPU芯片中数据的方式,因此具有较高的安全性。非接触式IC卡因为是感应式读卡,不与读卡机具直接接触,因此使用比较方便,且可维护性比较高。
IC卡本身有芯片,根据芯片的容量不同,可划分不同的种类,通常市民卡采用4442IC卡比较多。
2.磁条界面
市民卡具有磁卡的功能。市民卡上磁条类似于银行卡面上的黑色磁条。磁条通常适合于银行或金融单位读卡终端和ATM银行自助设备使用。磁条记录了本人开户银行的储蓄号码,因为该磁卡号码是唯一的,保证了不同用户的卡号不同。市民卡磁卡功能可以实现与银行卡、银联卡、信用卡兼容使用。
3.条码界面
市民卡具有二维条码卡的功能。该卡卡面上有一串条码,通过扫描枪或者相应的条码阅读器可读出该条码卡的卡号。根据条码的不同,又分为39码、128码等。条码卡主要可记录一些持卡人基本信息和卡号。市民卡采用二维码界面,主要是可以满足商场、超市、便利店,以及医院、图书馆等采用RFID/二维码的读卡终端和阅读器的使用,使得市民卡具有商业服务优惠卡或积分卡的功能。
7.9.4 市民卡服务平台总体规划
1.市民卡服务平台规划原则
智慧城市市民卡工程是以建设覆盖全市范围的市民服务体系为目标,建设市民基础信息数据库,最终实现市民人手一张市民卡,各共建部门通过数据交换平台实现市民服务信息的共享和联动,全体市民通过市民卡能够办理所有个人相关社会事务,获取公共服务信息。市民卡也是全市统一的社会服务应用平台和电子支付平台。市民卡服务平台规划遵循以下原则:
1)统筹规划,稳步推进
市民卡项目是一项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社会信息系统,需要市政府统筹规划,并根据政府各部门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情况,稳妥有序地推进市民卡应用。市民卡首先整合社会保障卡和公交卡的功能,适时开发市民卡在其他领域的应用,逐步扩展到民政、住房公积金、计生、卫生等其他领域。
2)政府主导,市场运作
市民卡项目整合了以社会保障卡为代表的政府应用、以银联为代表的金融支付应用和以电子钱包为代表的小额支付应用。为保证所有持卡市民的切身利益,市民卡项目需要在政府主导下进行建设和运营。由政府负责制定市民卡有关管理办法,对市民卡公司、市民卡沉淀资金进行监管;市各有关部门负责与市民卡有关的政务信息系统建设。同时,市民卡项目是一个庞大的信息化系统工程,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更需要专业化的公司进行运营。为减轻政府财政负担,提高政府和社会信息化水平,市民卡项目建设采用市场化的方式进行建设,充分利用市民卡资源,由市民卡公司负责筹措项目建设经费和运营。
3)一卡通用,分类管理
按照“市民一卡在手,办理个人所有相关事务”的目标,将政务应用、金融应用和小额支付应用整合到一张物理卡上,真正实现“一卡通”。市民卡建设以社会保障功能为主体,同时,为高效地服务市民,需要对市民卡业务进行分类,由各业务主管部门进行管理。
4)遵循规范,安全优先
市民卡需要整合社会保障卡和公交卡,必须遵循有关条线的行业标准。同时,市民卡也是城市为市民服务的区域卡,在不违背条线标准的前提下,也需要制定有城市特色的市民卡规范和标准。市民卡应用涉及市民办理个人社会事务的各个方面,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有关,所以在系统建设时,必须坚持高起点、高可靠性,从管理和技术两个方面,确保市民卡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5)便民服务,利民服务
成立市民卡服务中心,负责市民卡的发行和日常管理,授权市民卡公司具体负责市民卡的小额支付运营。参考“数字东胜”市民卡模式,独立设置市民卡服务中心,提供一站式服务。为了避免给市民的日常使用带来新的麻烦,市民卡申领、挂失、补卡等相关业务统一由市民卡服务中心负责。中心通过网络实时连接市民卡各应用部门,及时反映每一张市民卡的功能状态,从而为持卡人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的便利服务。依托合作银行网点,方便市民处理市民卡有关业务。充分利用合作银行的管理和服务资源,委托合作银行代理市民卡服务中心交办的挂失、补换卡等部分业务,市民可在遍布城乡的银行营业网点就近办理市民卡的相关业务。
6)第三方清算,统一支付
市民卡发行前,公交公司已经发行了公交卡,为了解决贯彻市民卡“一卡多用,一卡通用”的方针,便于市民刷卡,市民卡发行后,公交公司将不再发卡,通过对公交公司的POS机具进行兼容性改造,市民卡将可以在公交车上刷卡使用。公交以外的餐饮、购物、娱乐、旅游等商业应用领域,均由市民卡公司负责建设、运营并进行统一清算。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将交通卡运营从公交公司分离出来,今后逐步向出租车、地铁、轻轨、城际铁路等领域扩展,为城市间的“城际互通”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公共服务领域(包括公共交通、水、电、气、暖等领域)的财政性补贴提供翔实可靠的依据。
2.市民卡服务平台功能体系规划
1)政务服务功能
(1)社会保障
通过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管理系统向市民卡服务平台提供失业就业状况、职业技能、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生育保险等信息,共享来自市民卡服务平台的企业注册登记、社团等非企业单位登记、机关事业单位、常住人口等信息。市民可以持卡办理个人社会保障、失业求职登记和参加职业培训等事务,享受凭卡在定点医院接受治疗、住院及在指定药店购药等社会服务。
(2)民政管理
通过民政信息管理系统向市民卡服务平台提供城市低保、社会福利机构等信息,共享来自市民卡服务平台的市民最新就业状况、参加社会保障状况等信息。市民持卡可以获得动态低保服务,查询有关政策,同时按照国家规定的低保政策,在有关部门或单位持卡享受学生入学、看病就医、公用事业缴费等各种优惠待遇。
(3)公安管理
通过公安管理系统向市民卡服务平台提供居民姓名、身份证号码、驾驶证号码等基础数据,共享来自市民卡服务平台的个人参保、伤残、文化程度、企业注册登记、社团组织、机关事业单位等信息,以及婚姻变更、失业就业、学籍和培训等各项动态信息。市民持卡可以辅助进行市民出入境、收养儿童登记等相关业务的办理,支付办事过程中的相关费用。
(4)公积金管理
通过公积金管理系统向市民卡服务平台提供个人住房公积金账户余额及相关政策信息,共享市民卡服务平台的企业注册登记信息、社团等非企业单位登记、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破产、失业人员档案、城市低保、婚姻登记与变更、常住人口等信息。市民卡中加载公积金账号作为电子凭证,可在终端上查询个人账户公积金信息和相关政策法规,在服务窗口办理支取、贷款、账户转移等业务。
(5)社区服务
通过社区信息服务系统向市民卡服务平台提供门禁登记、小区停车、房屋租赁等各项服务信息,共享来自市民卡服务平台的个人身份信息。市民持卡用于支付小区停车等费用,用于门禁等身份认证。
(6)个体工商户服务
个体工商户信息管理系统向市民卡服务平台提供个体工商户登记、变更、歇业、注销信息,共享市民卡服务平台的常住人口、户籍、婚姻登记等信息。市民持卡可以办理个体工商户的有关业务,支付相关费用,查询相关政策法规。
(7)残疾人服务
通过完善残联信息管理系统,向市民卡信息与服务平台提供残疾人个人信息,共享市民卡服务平台的常住人口、户籍等信息。市民持卡可以办理和补办残疾人证、特困残疾人优惠证,进行残疾人康复培训,接受为残疾人提供的法律援助、就业登记及职业介绍等服务。
(8)劳动人事管理
通过人事管理系统向市民卡服务平台提供市民技能资格、就业状态、职称等信息,共享市民卡服务平台的常住人口、户籍、各类职业保险等信息。市民持卡可以办理有关人事管理业务,支付相关费用,查询政策法规等。
(9)计生管理
通过计生管理系统向市民卡服务平台提供市民生育、出生人口、外来流动人口等信息,共享市民卡服务平台的常住人口、婚姻状况、儿童出生日期和出生证编号等信息。市民持卡可以办理各项计生相关事务,记录各项更新信息,支付相关费用等。
(10)税务管理
通过地税管理系统向市民卡服务平台提供个体工商户税务登记、变更、歇业、注销和税务申报等信息,共享市民卡服务平台的常住人口、户籍、婚姻登记等信息。
2)社会服务功能
(1)医疗服务
通过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向市民卡服务平台提供参保患者的入院日期、住院期间发生的费用及其明细,共享市民卡服务平台的常住人口、城市低保、伤残等信息。市民卡中加载医保账户,可在定点医院挂号、检查、诊断、划价和付费等,可以在定点药店支付费用。
(2)卫生服务
通过卫生信息管理系统向市民卡服务平台提供妇女围产期信息、儿童计划免疫、义务献血、卫生防疫、健康证标志和医师、护士执业资格等信息,共享市民卡服务平台的常住人口、婚姻状况等信息。市民持卡可以查询个人卫生、社区医疗等信息,查询政策法规,办理各项个人事务,记录个人健康档案,并支付相关费用。
(3)教育服务
通过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向市民卡服务平台提供学历证书或资质证书的编号、学籍、学位、专业培训、国家资质考试、教师等信息,共享市民卡服务平台的常住人口、优待抚恤、低保、住房证明等信息。市民持卡可以办理相关资质考试事务,享受应有的各种待遇,参加各类培训,支付各项行政性收费,查询学籍学位信息、证书信息,并结合校园自身管理,提供身份认证、支付学杂费等服务。
(4)公共交通服务
通过交通领域收费管理系统向市民卡服务平台提供居民乘车、公共场所停车、加油等费用支付信息。市民持卡支付乘车、公共场所停车和加油等小额费用。
3)商业服务功能
(1)公用事业缴费应用
通过公用事业缴费管理系统向市民卡服务平台提供居民水、电、有线电视、通信、煤气、暖气等的使用情况、应缴费情况、欠费情况等信息。市民持卡支付各项公用事业费用,并在信息亭上查询各项支付明细情况。
(2)商业服务
市民卡通过银行卡和电子钱包功能,可以在商店购物刷卡消费,并可将消费积分记录在市民卡中。采用市民卡商业消费的好处是可以实现全市购物消费积分共享,积分可互通互换,方便市民消费打折优惠和积分全市通兑通换。
(3)金融服务
市民卡可以为网上第三方支付提供身份认证,方便市民网上购买股票和期货等金融产品,并且市民卡具有银行卡和电子钱包功能,很方便实现网上的支付和划款。
(4)旅游服务
通过公园旅游信息系统向市民卡服务平台提供各宾馆、公园、旅游景点等各项服务及收费标准等信息,共享市民卡信息平台的常住人口、各种身份标识等信息。市民卡中有导游等各种标记信息,可享受应有的旅游服务。
图7.10为市民卡服务平台的功能体系结构图。
图7.10 市民卡服务平台功能体系结构图
7.9.5 市民卡支撑平台规划
1.网络平台
城市市民卡网络平台是市民卡服务平台运行的重要支撑平台,承担整个城市市民卡各支撑平台之间、平台与应用系统之间、应用系统与各卡机具及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数据传输、计算机集群、数据资源共享等工作。通常城市市民卡网络平台采用三层网络拓扑结构,即城市级核心层、业务级汇聚层和终端用户应用层。数据传输网络利用智慧城市的网络基础设施,即公共互联网、电子政务外网、智能化控制网(物联网),以及城市无线网进行接入和互联。城市市民卡移动设备(如移动式信息亭、移动式读卡机、移动式充值机、手持POS机等)应充分考虑与城市无线互联网(3G+Wi-Fi)进行互联互通。
2.数据平台(中心)
市民卡数据平台(中心)是市民卡服务平台的重要支撑平台,承担整个城市市民卡应用的数据采集、数据交换、账务结算以及数据查询、防灾备份等工作。为保证城市市民卡的一卡通用,市民卡数据平台由:持卡人(发卡)卡信息数据库、售卡/储值数据库、公交收费数据库、小额消费(电子钱包)数据库,以及社会保障资料交换数据库、智慧医疗交换数据库、数字校园交换数据库、智能小区交换数据库组成。市民卡数据平台(中心)应由城市市民卡服务公司统一运营和管理。
3.安全平台
市民卡安全平台是市民卡服务平台的重要支撑平台,承担整个城市市民卡在卡结构与界面、系统数据、系统网络通信、系统运行等方面的安全与防范的工作。城市市民卡安全平台由4部分构成:基于国家住建部公共事业IC卡安全交易标准及密钥体系来保证市民卡的安全性;基于数据冗余和防灾备份技术等数据安全体系来保证数据的安全;基于加密技术、防火墙、VPN技术的通信网络安全体系来保证网络通信的安全;基于高可靠性的系统安全运行环境体系来保证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
4.发卡/储值平台
市民卡发卡/储值平台是市民卡服务平台的重要支撑与应用平台,具有市民卡持卡人基本信息录入、制作市民卡卡片、初始化行业应用、写入储值金额、回传制卡和储值信息等功能。市民卡发卡/储值平台正常运作是城市市民卡应用的第一个环节,同时是建立市民卡卡信息库最重要的基础工作。
5.消费平台
市民卡具有金融支付的功能,是城市市民便捷的消费支付工具,已成为现金、信用卡、银行卡等支付手段的补充和支持。市民卡消费平台是市民卡服务平台的重要支撑与应用平台,承担整个城市市民卡在商业服务领域内的商业消费应用、电子钱包应用和金融支付应用等功能。消费平台设计所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消费信息的采集和共享、公共事业缴费和金融支付的协同、电子钱包的应用等。通过消费平台的设计和建设,实现消费信息的共享、电子钱包的便捷应用、缴费与支付功能的协同,通过市民卡商业服务应用和功能,更好地为民众提供方便快捷的高效服务。
6.清算平台
市民卡清算平台是市民卡服务平台的重要支撑与应用平台,具有市民卡交易管理、账户管理、资金结算、黑名单管理、交易日志管理、交易通信密钥管理等功能。市民卡清算平台是城市市民卡应用于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商业服务等各项业务交易、商业消费、账户资金结算、财务支付和划拨等运作流程中的重要一环。
7.9.6 市民卡应用系统设计
1.政务服务应用系统
市民卡政务服务应用涵盖了行政管理、市政管理、治安管理、环境卫生管理、流动人口管理、计生管理、就业与培训管理、政务信息公开、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公积金管理等。市民卡政务服务应用系统以便民、利民、惠民为原则,进行统一规划,有效整合社会服务资源,实现一卡多用,避免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
2.社会保障卡应用系统
市民卡整合了社会保障卡功能,在市民卡中采用社会保障卡规定的接触式CPU集成电路卡界面,运用国家社会保障部制定的统一密钥和统一的卡面制作图案和标记,实现社会保障卡所有管理和使用功能。市民卡内均记载持卡人姓名、性别、公民身份号码等基本信息,标识了持卡人的个人状态(就业、失业、退休、失业等),可以记录持卡人社会保险缴费情况、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信息、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信息、职业资格和技能、就业经历、工伤及职业病伤残程度等。社会保障卡是劳动者在劳动保障领域办事的电子凭证。持卡人可以凭卡就医,进行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结算;可以凭卡办理养老保险事务;可以凭卡到相关部门办理求职登记和失业登记手续,申领失业保险金,申请参加就业培训;可以凭卡申请劳动能力鉴定和申领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等。此外,社会保障卡还是握在劳动者手中开启与系统联络之门的钥匙,凭借这把钥匙,持卡人可以上网查询信息,将来还可以在网上办理有关劳动和社会保障事务。
3.公积金卡应用系统
根据国家《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规定,公积金中心应当为缴存住房公积金的职工发放住房公积金卡,作为职工缴存住房公积金的有效凭证,由职工本人保管,并实行凭卡办理制度。政府发放的市民卡实现职工公积金卡与市民卡整合为“一卡通”,在公积金管理的开户与缴存、提取、贷款等各个运作流程中,通过市民卡实现公积金管理应用的各个业务运作流程中的身份识别、操作记录、资料查询、信息共享等功能。
4.公交“一卡通”应用系统
城市公交“一卡通”应用系统是以提高城市交通运转效率、方便市民、降低运营公司成本为目的而规划建设的系统,它以非接触式IC卡为车票载体,以计算机及各种电子收费终端为核心,实现公共交通运营管理中的计费、收费、统计、分析、汇总、预测、辅助决策以及清算等业务的全过程自动化综合管理。乘客只需持一张IC卡就可以乘坐各种交通工具,还可以支付路桥和停车费用。城市市民卡整合了公交“一卡通”的应用功能,可以实现用于公交车、轨道交通、出租车、电子道路收费(ERP)、公共停车场等的“一卡多用”的收费方式和应用功能。
5.医疗“一卡通”应用系统
医疗“一卡通”应用系统可以实现患者挂号、就诊、检查、缴费、取药、查询等一体化服务功能。以医疗“一卡通”应用系统关联医院各个医疗环节和流程,使持卡人在医院就医能够一卡通行,最大限度地便利患者就医看病,简化就诊流程和缩短病人就诊时问,提高医院和医生的工作效率。市民卡整合医疗“一卡通”功能,可以实现医保、医院就诊、医疗费支付、电子病历、个人健康档案等一体化的功能应用。
6.校园“一卡通”应用系统
校园“一卡通”应用系统以校园网络为基础,提供教务管理、教学环境、设施资源、电子图书、网上课件、商业与金融服务等“一卡通”服务。校园“一卡通”为建设跨平台、跨数据库的数字校园信息与服务平台打下基础,实现进一步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活动全部过程的数字化。从而实现充分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最大化地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管理水平的目的。市民卡整合校园“一卡通”功能,可以实现统一身份认证、个人账户管理、食堂就餐管理、实验室管理、图书馆管理、医务室管理、学籍注册管理、选课与成绩管理、考务管理等一体化应用功能。
7.社区“一卡通”应用系统
社区“一卡通”应用系统是智能小区贯穿物业服务、社区机电设备监控管理、社区综合安全监控管理、家庭智能化的重要手段。将城市市民卡与社区“一卡通”的应用和功能实现整合,其在实质上的意义就是实现了社会服务与社区服务、城市管理与社区物业管理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其整合后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将城市的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商业服务,特别是涉及社保、医疗、教育、住房、社区等方面的服务,通过市民卡与社区“一卡通”的一体化,可以无缝延伸到智能小区和家庭。
(2)城市管理涉及市政管理、应急管理、公共安全管理、交通管理、节能减排管理、基础设施管理,以及社区的流动人口管理、计生管理、老龄人口管理等方面,通过市民卡与社区“一卡通”的整合,可以无缝延伸到智能小区和家庭。
(3)社区“一卡通”的使用贯穿于社区物业及设施管理、社区机电设备监控管理、社区综合安全监控管理、社区信息与增值服务、数字家庭智能化等,通过社区“一卡通”可以采集到城市最基层社区乃至家庭的信息和数据。这一点对于强化城市管理和改善社会服务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8.企业“一卡通”应用系统
企业“一卡通”应用系统通常应用在员工持有条码卡、磁条卡、接触式IC卡作为考勤、门禁和食堂消费等方面。市民卡整合企业“一卡通”功能,可以实现工作证、胸卡、就餐卡、钥匙卡、考勤卡、门禁卡等一体化应用功能。
9.旅游景点应用系统
旅游景点应用系统主要是以市民卡代替原有的门票,市民可以刷卡进入公园,也可以在各景点或者游乐场所刷卡消费。市民卡在旅游景点的应用具有无须印制门票、免去现金交易、减少工作人员、促进园内消费等好处。
7.10 智慧城市社会民生服务平台规划与设计
7.10.1 社会民生服务平台需求分析
社会民生服务的发展战略是建设国家和谐社会、小康社会、可持续发展社会、创新社会的指南和基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2007—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指出了国家在社会民生方面的信息化发展战略实施重点是:
1.医疗卫生信息化
建设并完善覆盖全国、快捷高效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增强防疫监控、应急处置和救治能力。推进医疗服务信息化,改进医院管理,开展远程医疗。统筹规划电子病历,促进医疗、医药和医保机构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支持医疗体制改革。
2.社会服务信息化
逐步建立以公民和企业为对象、以互联网为基础、中央与地方相配合、多种技术手段相结合的智慧政府社会服务体系。重视推动智慧政府社会服务延伸到街道、社区和乡村。逐步增加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
3.社会管理信息化
整合资源,形成全面覆盖、高效灵敏的社会管理信息网络,增强社会综合治理能力。协同共建,完善社会预警和应对突发事件的长效机制,增强对各种突发性事件的监控、决策和应急处置能力,保障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4.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化
建设多层次、多功能的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加强就业信息统计、分析和发布工作,改善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和政策咨询服务。加快全国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服务质量。
5.社区信息化
整合各类信息系统和资源,构建统一的社区信息平台,加强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的信息化管理,改善社区服务。
6.教育科研信息化
提升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持续推进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发展多层次、交互式网络教育培训体系,方便公民自主学习。建立并完善全国教育与科研基础条件网络平台,提高教育与科研设备网络化利用水平,推动教育与科研资源的共享。
7.公共文化信息化
鼓励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等行业加快信息化步伐,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增强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加快文化信息资源整合,加强公益性文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信息服务体系,将文化产品送到千家万户,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
8.现代服务业信息化
优化政策法规环境,依托信息网络,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为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网络增值服务、电子金融、现代物流、连锁经营、专业信息服务、咨询中介等新型服务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降低物流成本和交易成本。
7.10.2 社会民生服务平台规划
1.社会民生服务概述
社会民生服务指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由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旨在保障社会民生提供所需的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和商业服务。享有基本的社会民生服务属于公民的权利,提供透明的和均等化社会民生公共服务是政府的职责。
社会民生公共服务范围一般包括保障基本民生需求的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计划生育、住房保障、文化体育等领域的公共服务,广义上还包括与人民生活环境紧密关联的交通、通信、公用设施、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公共服务,以及保障安全需要的公共安全、消费安全和国防安全等领域的公共服务。
2.社会民生服务体系
社会民生服务体系指由社会民生服务所涉及的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和商业服务的标准、资源、管理、服务以及绩效评价等内容所构建的系统性、整体性、长效制度化的信息化平台。
根据智慧城市数字化应用一级、二级、三级平台体系规划原则,社会民生服务平台属智慧城市业务级“二级平台”,通过社会民生服务平台集成社会信息化所属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商业服务各企业级“三级平台”。采用系统集成、功能集成、网络集成和软件应用集成等多种集成技术,基于公共互联网和电子政务外网(信息网络)、智能化控制网络(物联网)、现场控制总线网络三层网络结构,实现智慧城市数字化应用城市级信息互联互通平台、应用平台、“三级平台”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实现社会服务功能和业务的协同。
社会民生服务平台规划原则应基于公共互联网、智慧政府外网、智能化控制网(物联网)之上,通过Web服务器和浏览器技术来实现社会服务信息的交互、综合和共享,实现统一的人机界面和跨平台的数据库访问。将社会信息化与各企业级“三级平台”的信息和数据集成到社会信息化服务集成平台门户和城市级社会服务数据仓库中来。
社会民生服务平台以智慧城市城市级“一级平台”、业务级“二级平台”、城市级数据资源中心、城市级地理空间信息共享平台为基础,构建社会民生服务平台,实现与智慧城市多级平台的信息交互、数据共享、网络融合、功能协同。以智慧城市业务级“二级平台”为核心应用,建立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商业服务一体化的智慧城市社会民生服务应用的完整体系。
3.社会民生服务平台规划
社会民生服务平台规划涵盖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和商业服务三个层面上。建立统一的城市社会民生服务平台,可有效整合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商业服务的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实现社会服务信息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构建清廉的、全面的、高效的、优质的的智慧城市社会民生服务体系。通过智慧城市社会民生服务平台和公共互联网、电子政务外网搭建起政府与医疗卫生、教育文化、住房保障、社会保障、现代服务业、金融业、物流业及商业企业互联互通的服务集成平台,大力发展城市市民卡、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文化、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和智慧社区等一系列城市社会民生工程信息化应用系统,打造以智慧城市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新模式和新业态。
智慧城市社会民生服务规划的重点主要包括:通过政府信息化体系社会化的政务服务,如政务信息公开、政府行政审批、网上申报与注册、社会保障、智慧社区等;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公共服务,如城市市民卡、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文化等;还包括社会服务性企业所提供的各种类型的有偿商业服务,如现代服务业、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智慧金融、智慧旅游、物业及设施管理、智能建筑、智能小区等。
随着社会服务经济的兴起,以大量投资为主要特征的服务行业信息化正不断向以集中为主要特征的服务集成平台转型,这种转型将有效提高社会服务的能力和效率。通过构建整个服务性行业共用的、专业化的信息化社会服务集成平台和统一的城市级社会服务门户,使服务型企业可以通过该门户进行生产、管理、交易以及提供各类服务。
7.10.3 社会民生服务平台总体结构
社会民生服务平台总体结构由用户层、应用层、平台层、数据层、基础设施层构成。
1.用户层
(1)各级领导;
(2)政府业务部门;
(3)城市信息管理中心;
(4)医疗卫生机构;
(5)教育培训机构;
(6)社区、街道、居委会;
(7)物业及设施管理与服务;
(8)社会公众。
2.应用层
1)政务服务
(1)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由政府信息化电子政务平台提供)
①电子政务公共服务门户;
②电子政务行政审批系统;
③政务绩效公众评估系统;
④网上申报与注册系统;
⑤社会保障信息系统。
(2)智慧社区
①社区综合信息门户;
②社区行政管理业务系统;
③社区社会服务集成系统;
④社区医疗卫生信息系统;
⑤社区就业与培训系统;
⑥社区综合治安管理系统;
⑦社区环保与节能系统;
⑧社区建筑及居住区管理系统。
(2)公共服务
(1)城市市民卡
①市民卡信息与服务门户;
②市民卡信息与服务系统。
(2)智慧医疗
①医疗卫生信息门户;
②医疗卫生业务系统;
③数字医院系统;
④社区医疗卫生系统;
⑤“健康快车”远程医疗系统。
(3)智慧教育
①智慧教育信息门户;
②远程教育信息系统;
③在职培训信息系统;
④电子图书服务系统;
⑤网络课件授课支撑系统;
⑥开放大学教学信息系统;
⑦网上实验室操作系统;
⑧就业指导与服务信息系统。
(4)智慧文化
①智慧文化信息门户;
②数字图书馆信息系统;
③数字博物馆信息系统;
④数字美术馆信息系统;
⑤数字影院信息系统;
⑥数字电视信息系统;
⑦数字家庭娱乐信息系统。
3)商业服务
(1)现代服务业
①商业综合服务信息门户;
②数字商店购物系统。
(2)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服务系统。
(3)现代物流
物流与配送服务系统。
(4)智慧金融
①数字银行服务系统;
②网银支付服务系统;
③数字证劵服务系统。
(5)智慧旅游
①智慧旅游信息门户;
②旅游出行综合服务系统;
③全球旅游景点信息系统。
(6)物业及设施管理
①物业及设施管理信息门户;
②建筑及居住区物业管理系统;
③建筑及居住区设施管理系统;
④建筑及居住区节能管理系统。
(7)智能建筑
①智能建筑综合信息集成系统;
②智能建筑监控信息系统。
(8)智能小区
①智能小区综合信息集成系统;
②智能小区监控信息系统;
③数字家庭智能化系统。
3.平台层
(1)社会民生服务平台;
(2)社会民生服务平台门户网站;
(3)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平台(由政府信息化电子政务平台提供);
(4)社区服务平台;
(5)城市市民卡服务平台;
(6)智慧医疗服务平台;
(7)智慧教育服务平台;
(8)电子商务服务平台;
(9)现代物流服务平台;
(10)智慧金融服务平台;
(11)智慧旅游服务平台;
(12)物业及设施管理服务平台;
(13)城市级信息互联互通平台;
(14)政府信息化“应用平台”;
(15)城市信息化“应用平台”;
(16)企业信息化“应用平台”。
4.数据层
(1)电子政务数据库
①政务公开信息库;
②人口数据库;
③社区服务与管理数据库;
④法人数据库。
(2)社会民生服务数据库
①公共医疗信息库;
②开放教育信息库;
③市民卡信息库;
④文化体育信息库。
(3)商业服务数据库
①商业服务信息库;
②电子商务信息库;
③金融服务信息库;
④物业及设施管理信息库。
(4)城市综合信息数据库
①城市公共信息数据库;
②城市综合管理数据库;
③城市应急管理数据库。
5.基础设施层
(1)城市信息管理中心;
(2)网络环境;
(3)服务器集群;
(4)数据资源中心;
(5)智能终端;
(6)移动终端;
(7)呼叫中心;
(8)网络安全;
(9)云计算中心。
7.10.4 社会民生服务应用系统
智慧城市社会民生服务应用系统以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商业服务的信息化应用为核心,依托城市市民卡服务平台,搭建社会民生信息化服务集成平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发展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现代服务业,包括由传统服务业通过技术改造升级和经营模式更新而形成的服务领域,以及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而产生的新兴业态的服务业。
1.社会民生服务应用系统特点分析
1)服务资源共享
在充分利用和集成社会存量服务资源的基础上,实施基础性、关键性的共性技术支撑。尤其是形成面向业务重组的服务标准和服务交互标准,为服务模式的创新和新业态的形成提供基础环境,占领现代服务业的制高点。
2)服务业务协同
要在以往行业为主导的纵向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按照市场化、社会化和产业化的原则,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和管理手段,通过横向协同突破行业、区域的条块分割,为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提供示范。
3)服务创新模式
要在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实物和非实物交易的商务流程,达到信息流、金融流、实物流和内容流的融合和协同;同时优选重点领域,实施有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应用示范工程,充分体现服务业态的创新。
4)促进现代服务业产业发展
以政府政务服务为主导,以社会公共服务和商业服务企事业为主体,通过服务技术和服务交互的标准化,形成有效的社会第三方服务,建立现代服务业长期发展的研究和开发支撑体制,加快现代服务业产业链的形成。
2.政务服务应用系统
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是社会信息化政务服务的核心,是政府信息化建立以社会公众和经济企业服务为对象的政府由管理向服务转型的重要内容。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是以互联网和电子政务外网为基础、中央与地方相配合、多种技术手段相结合的政务服务体系。应重视推动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延伸到街道、社区和乡村,逐步增加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包括:政务信息公开、政府行政审批、网上申报与注册、社会保障等。
通过社会信息化建立起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平台,实现政务公共服务各项业务环节、政务公共服务业务协同、政务服务与社会公共服务、商业服务行业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实现与智慧城市社会信息化服务集成平台的无缝连接。通过电子政务服务平台提供政务信息公开、政府行政审批、网上申报与注册、社会保障等一站式服务。通过电子政务公共服务门户建立与电子政务外网门户的信息集成和页面超链接,实现电子政务各业务部门与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让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有限资源利用到最大化。通过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平台,可以大大推进智慧城市社会信息化与政府信息化的融合和集成应用与服务协同。
1)政务信息公开
为了方便公民、法人或社会组织获取政府信息,通常政府通过统一的政府公众社会服务门户,向公众提供政务各社会服务业务部门,如公安局、工商局、税务局、房产局等的为民办事的规范、流程和需要提供的文件与材料等,向公众发布政府有关的政策法规、人事动态、绩效考核、奖惩信息等,向公众提供政府行政审批和法律咨询服务。除政府主动公开政务信息以外,公民、法人或社会组织还可以根据自身生活、生产和科研等特殊需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有关规定向政府申请所需的政府信息。从而实现政府各部门与社会公众及时的信息沟通和提供政务服务的协同。政务信息公开要充分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为民、利民、惠民的服务原则,大力提升公众对政府的监管能力以及政府对公众服务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降低建设和运维成本。
2)政府行政审批
建立政府网上电子政务行政审批工作平台,实现网上行政审批四个“一”功能:一口受理、一表登记、一网审批、一站领证,实现审批项目的受理、承办、批准、办结各个环节都有操作规范和审批时限。通过网上电子监察对每项审批过程进行实时监控,从而及时发现并有效杜绝不规范操作、违纪违法的问题发生,从源头上遏制腐败,实现“阳光透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管理创新。
政府网上政务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具有实时监控、预警纠错、绩效评估、信息服务、辅助决策六大功能。电子综合监察可以实时监控到政府各业务部门的动态办理事项,监察内容包括:今日新增、历史业务、再办业务、已办事项、待办事项等。监察数据随时间实时跟踪,具有报表透视功能,点击相应的办理事项和业务就可以查看详细的办理流程和办件信息等。
3)网上申报与注册
网上申报与注册是指公民、法人或社会组织利用计算机通过互联网登录政府网上申报和注册门户网站,进行例如社保、医保、税务、商务、科研项目与课题、行业资格、政务信息等申报与注册操作。网上申报与注册是政府行政审批的一个补充,是社会公众与政府服务有效沟通的一种方式。社会公众足不出户就可以实现向政府提交政务服务申请和表达需求意愿。网上申报具有不受时间、地域限制,一天24小时任何时间均可以申报和处理的优势。网上申报有利于充分利用现有政府信息化和互联网资源,投资少,效益好,同时加强了社会公众与政府各主管部门服务的沟通和监督。
4)公众绩效考核
建立政府网上公众绩效考核系统,社会公众可以通过该系统对政府为民办事满意度进行实时考核和评估。公众绩效考核系统应具有各类业务绩效考核规范与指标、公众考核满意度评分标准、公众绩效考核信息查询、政府各业务部门绩效考核公开展示等内容。通过公众绩效考核系统,打造“阳光型政府”,充分听取人民大众对政府社会服务的建议、意见、批评和投诉,将政府为民执政置于社会大众的公开监督之下。
5)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通过立法而制定的社会保险、救助、补贴等一系列制度的总称,是现代国家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一。其作用在于保障全社会成员基本生存与生活需要,特别是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生育、死亡、遭遇灾害、面临生活困难时的特殊需要。由国家通过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实现,由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和住房安置等各项不同性质、作用和形式的社会保障制度构成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制度是通过集体投保、个人投保、国家资助、强制储蓄的办法筹集资金,国家对生活水平达不到最低标准者实行救助,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的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逐步增进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和文化福利,保持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医保是国家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医保具有强制性、互济性和非营利的特征,主要包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
3.智慧社区应用系统
智慧社区服务应以基层政府信息化建设需求分析入手,在现代服务业共性服务技术支撑体系下,建设统一的智能小区服务信息平台,既要实现横向各办事机关的信息共享与政务协同,又要灵活地满足各机关与其上级部门的各类信息交换与业务交互需求,实现“纵横互连”。推动电子政务重点转向以基层社区服务为主,管理于服务中。社区服务的范围包括:所属社区的街道办事处、居委会、住宅小区、建筑及建筑群、工业或科技园区等。提供的服务包括:社区行政服务、社区便民利民服务、社区文化教育、社区综合治安管理、社区环境卫生、社区医疗及社会保障、社区福利与救助、社区流动人口管理、社区计划生育管理、社区老龄人口管理、社区就业及培训、社区物业及设施管理等一系列的综合服务内容。社区服务在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技术支撑下,建立集成化社会服务体系,形成标准、通用的社区服务平台。
通过社会信息化建立起社区服务平台,实现社区行政管理、政务服务、公共服务与商业服务的各个环节以及社区服务链上下游、社区服务相关行业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实现与智慧城市社会信息化服务集成平台的无缝连接。通过社区服务平台打通社区管理(行政管理、市政管理、治安管理、环境卫生管理、流动人口管理、计生管理、就业与培训管理等)、政务服务(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公积金等)、公共服务(市民卡、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文化等)、商业服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智慧金融、智慧旅游、物业及设施管理、智能建筑、智能小区等),实现一站式服务。通过社区服务平台可以建立起社区纵、横向的行政管理、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商业服务一体化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让有限的社会服务资源利用达到最大化。通过社区服务平台,可以大大促进智慧城市社会信息化的应用和发展。
社区服务平台建设的重点是通过建立与上级政府业务部门的数据上报与下载接口,实现与城市社会信息化服务集成平台的互联互通;通过网络延伸,服务下延,实现与下级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乡镇)和居民区(小区、村)服务点的无缝对接,使派出办事机构向服务机构转化。通过互联网和电子政务外网实现政府数据资源共享、业务协同和统一服务门户三个层面的信息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
4.公共服务应用系统
1)城市市民卡
城市市民卡服务功能涵盖政务服务、公用事业和金融支付等民生服务领域的应用,以促进智慧城市社会信息应用和技术改造、提升,促进传统服务业的转型,大力促进电子商务,降低物流成本和交易成本。城市市民卡应采用基于多界面的IC卡技术,集感应、接触、条形码、磁条功能为一体,实现一卡多用、一卡通用。
通过社会信息化建立起城市级乃至全国的城市市民卡信息与服务平台,实现市民卡业务与服务的各个环节、市民卡业务链上下游、市民卡相关行业的信息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实现与智慧城市社会信息化服务集成平台的无缝连接。通过城市市民卡信息与服务平台打通政务服务(社保、医保、劳保、低保、社会救助、公积金等)、公用事业服务(公共交通、出租车、图书馆、园林、加油站、校园、门禁控制等)、金融支付服务(银联服务、电子钱包、水、电、煤、气与电信缴费、便利店、代发工资、养老金发放等)的“经脉”,实现“一卡通”服务。通过城市市民卡信息与服务平台可以建立起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商业服务一体化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让有限的社会服务资源利用达到最大化。通过城市市民卡信息与服务平台,可以大大促进智慧城市社会信息化的应用和发展。
2)智慧医疗
智慧医疗服务需求应根据目前我国城市在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领域所面临的疾病流行模式、人口数量和结构、科学技术进步、市场经济发展四大变化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医疗卫生信息化来改变目前医疗资源短缺、医疗资源分布不合理、使用不公平以及过度重复使用医疗资源和医疗资源浪费的现象,彻底改变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通过需求分析,要提出加快城市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思路、方法和具体应用的模式;要从如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优势,创新和改造传统医疗服务体系和模式,优化配置和共享优质医疗资源,加速解决医疗服务不均、医疗成本居高、医疗服务效率不能满足需求等问题的分析和研究入手。
打造智慧医疗服务体系可以大大促进城市乃至全国的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建设,增强防疫监控、应急处置和救治能力。推进医疗服务信息化,可有效改进医院管理,开展远程医疗,统筹规划电子病历和统一的个人健康档案,将促进医疗、医药和医保机构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是支撑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城市智慧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以实现医疗资源共享、医疗信息共享、医疗服务共享为目标,通过医疗卫生信息化实现医疗卫生服务的网络化、数字化、可视化、专业化、智能化。以智慧城市社会信息化建设为依托,建立以区域医疗服务为半径的包括社区、二甲、三甲医院为一体的三级医疗卫生信息共享和医疗救治协同的体系。通过社会信息化建立起城市级乃至全国的智慧医疗服务平台,实现医疗卫生机构业务与服务的各个环节、医疗卫生业务链上下游、医疗卫生相关行业的信息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实现与智慧城市社会信息化服务集成平台的无缝连接。通过智慧医疗服务平台打通医疗卫生领域内医院医药部门、政府卫生部门、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社保与医保机构等的“经脉”,实现一站式医疗服务。通过智慧医疗服务平台可以建立起城市、区域、社区乃至家庭医疗服务协同的网上医疗卫生中心,可以支撑统一的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减少重复检查、反复开药,有效减低医疗医药费用。网上医疗卫生中心还可以通过家庭、社区、城市乃至全国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支撑和推动“全面家庭医生制”,实现医疗服务均等化,全面推行家庭医生首诊负责制,提供家庭式医疗服务、网上医疗会诊和健康咨询顾问与疾病管理。利用数字家庭智能终端、“三网融合”IPTV电视,无线移动手机等实现与智慧医疗的“零距离”服务,让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利用达到最大化。
3)智慧教育
智慧城市社会民生服务的重要内容就是教育信息化,通过智慧城市打造社会性、公平性、普及性的教育信息化平台,实现授课网络化、教材课件化、实训可视化与智能化,为社会大众提供学历和非学历的数字化学习产品及服务,扩大教育机会,推动国家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完善国民教育体系,构建全民终身学习平台。教育信息化服务的重点是建立有效的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学分转移与互认机制,实现学习者可按需选择专业和技能的“学习超市,学分银行”,从而实现“教育以人为本”和“教育与学习第一”的原则。
通过社会信息化建立起城市级乃至全国的智慧教育服务平台,实现教育机构教学业务的各个环节、教育产业链上下游、教育相关行业的信息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并实现与智慧城市社会信息化服务集成平台的无缝连接。通过智慧教育服务平台打通教育领域内教育机构(院校)、学历和非学历教育、成人和职工再教育的“经脉”,实现一站式教育服务。通过智慧教育服务平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集成、整合、创新国内外的优质教育资源及相关技术,智慧教育要面向农村和社区,深入基层、厂矿、企业、部队和家庭。基于智慧教育服务平台建立连锁式远程网络教育与学习中心,利用数字家庭智能终端、“三网融合”IPTV电视、无线移动手机等,实现与智慧教育的“零距离”服务,让有限的教育资源利用达到最大化,将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目标的有效手段和途径。
4)智慧文化
智慧文化服务以数字媒体产业为主,如数字动漫、数字影音、网络游戏、网络出版、网络电视、网络电影、网络读物、数字展现等若干服务领域。智慧文化服务需求分析的重点是通过现代服务业技术支撑和文化内容服务支撑体系,按照联合与合作的思路,在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以及信息产业等部门的协同下,构建智慧城市中技术领先、行业认可、服务全面的智慧文化与媒体内容集成和分发平台,并以此平台为中心枢纽,建立智慧文化及媒体产业链中从制作、发布到流通、消费,融合各种网络,覆盖更多领域,支持各类消费终端和模式的纵横交错的传播通路和环节。建设全市、县(区)、街道(社区)各级公共体育活动场馆设施的统一管理和资源共享信息平台。
5.商业服务应用系统
1)现代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是指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业,包括由传统服务业通过技术改造升级和经营模式更新而形成的服务业以及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服务业。现代服务业近年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快速发展,各主要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均呈现出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迅猛转变。现代服务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GDP)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本质上来自于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分工专业化需求。通常现代服务业涵盖政府政务服务的社区服务、社会保障等;社会公共服务的城市市民卡、智慧医疗、智慧教育和智慧文化等;社会商业服务的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智慧金融、智慧旅游、物业及设施管理、智能建筑、智能小区等。科学技术对现代服务业有着重要的推动和支撑的作用,尤其是信息技术已成为服务型经济快速成长和发展的核心支撑和重要力量。在智慧城市社会信息化的促进下,逐步形成我国现代服务业的新模式和新业态。
2)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的定义:以电子及电子技术为手段,以商务为核心,把原来传统的销售、购物渠道移到互联网上来,打破国家与地区有形无形的壁垒,使商品的流通达到全球化、网络化、无形化、个性化。通过智慧城市社会信息化,建立起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为社会公众和社会各行各业提供更深层次的社会服务,主要包括商业产品和供应商搜索服务、商品的分析比较与选择、服务企业推荐、个性化服务、商品订单、支付与配送服务以及产品技术性能和商业法律等的咨询顾问服务等。通过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打通流通领域内商品生产、商业销售、金融支付、现代物流、咨询顾问、维修保养的“经脉”,实现一站式服务。电子商务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支撑和技术手段。要将电子商务延伸到企业、社区和家庭,注重与企业电子商务和社区电子商务的对接和信息的互联互通,使得传统的企业生产、经营与管理借助信息化科技直接融入现代服务业中。通过住宅社区物业管理建立起社区电子商务平台(B2B2C),通过互联网和社区智能化物联网将电子商务延伸到住宅和家庭,通过数字家庭智能终端、“三网融合”IPTV电视,提供与现代服务业的“零距离”服务。
3)现代物流
现代物流指的是将信息、运输、仓储、库存、装卸搬运以及包装等物流活动综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集成式管理,其任务是尽可能降低物流的总成本,为顾客提供最好的服务。“现代”物流的实质就是应用现代信息化和物联网科技,根据客户的需求,以最经济的费用将物流从供给地向需求地转移的过程。它主要包括运输、储存、加工、包装、装卸、配送和信息处理等活动。现代物流服务以通畅、高效、透明、安全为需求目标。
通过社会信息化建立起城市级乃至全国的现代物流服务平台,实现物流企业生产运行各个环节、物流供应链上下游、物流相关行业的信息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并实现与智慧城市社会信息化服务集成平台的无缝连接。现代物流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运输和流通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采用自动化和智能化等科技来提高现代物流系统的运行效率和服务的质量,从而促进物流企业实现高效运作、快速反应、低成本、节能环保,以及采用可视化和RFID技术进行全球范围内物流服务的跟踪与监控。现代物流还要充分分析如何提高政府的监管水平,增强政府对物流行业的监管和服务的能力,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着重研究海关、交通、商业等方面的支撑和配合等。
4)智慧金融
金融是城市和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我国智慧金融服务已形成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功能齐全、分工协作、互为补充的多层次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体系初步建成,市场的宽度、深度和开放度不断提升,产品逐渐丰富。
智慧金融服务应以金融服务信息化建设入手。根据金融市场新的需求出现了不同程度和不同形式的综合经营组织和交易行为的情况,如近年来出现的为客户提供交易渠道的非银行机构,代表性的有“支付宝”、“城市一卡通”、“手机银行”等。一方面这些基于信息化和网络化的业务作为金融支付清算渠道的延伸,为市场经济提出了新的金融交易的新模式;另一方面也引发了如何使这些非银行机构的网络交易规范化、可持续和健康发展,防范金融风险等,也成为政府以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同时,提供金融基础服务的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在传统业务的基础上,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深入,根据市场需要,也在不断丰富着金融服务产品。
通过社会信息化建立起城市级乃至全国的智慧金融服务平台,实现银行和金融企业业务运作各个环节、金融服务链上下游、金融服务相关行业的信息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并实现与智慧城市社会信息化服务集成平台的无缝连接。智慧金融服务以国家宏观金融政策为导向,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行业规范为依据,注重银行业与金融服务业之间金融服务的整合和一体化。加强政府对银行业和金融业监管和服务的能力,保障金融服务的规范性,营造良好的金融服务市场环境,促进金融服务市场健康和有序发展,防范可能发生的金融风险等。建设城市级一体化智慧金融服务平台,提供统一安全认证、诚信评估、标准规范、银行与金融业务服务等,有利于金融交易的安全性、操作的规范性和政府部门的可管性,有利于推动国家金融服务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
5)智慧旅游
旅游服务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极其迅猛的一个新型服务领域。智慧旅游服务需求应以旅游服务各类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多个旅游服务主体之间相互协作、旅游资源共享,形成面向用户提供一站式旅游综合服务,提高用户满意度,降低旅游服务主体建设成本和维护成本等。旅游服务信息化这就要求以本地区旅游资源为主体,以条块结合为原则,构建高效、协同的智慧旅游信息化服务平台,实现本地区和临近周边地区甚至全国旅游资源的整合,实现独立的旅游业务系统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克服以往旅行社、铁路、公路、航空、酒店、餐饮、商场等相关业务与服务信息系统的条块分割、难以实现信息和数据共享的问题。
智慧旅游是基于信息化技术的旅游管理和服务的集成体系,体现的是旅游活动全过程、旅游经营管理全过程和旅游产业链整合的全面数字化技术应用。通过社会信息化建立起城市级乃至全国的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实现旅游服务运作各个环节、旅游服务链上下游、旅游服务相关行业的信息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实现与智慧城市社会信息化服务集成平台的无缝连接。通过一体化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实现旅游资源、交通运输、旅馆业、餐饮业等业务的整合和协同。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基于地理空间信息系统(GIS),面向旅游管理和服务体系的各个层次,包括旅游体验即旅游活动和旅游者行为的全过程、旅游经营管理即旅游企业经营与管理的全过程、全程服务即旅游产业链服务整合与系统化的全过程。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具有社会服务、旅游营销、规范管理等综合服务功能。通过旅游目的地信息互联互通、数据和营销共享的智慧旅游服务平台,促进我国智慧旅游、生态旅游、和谐旅游的快速和健康发展。
6.物业及设施管理与服务应用系统
物业及设施管理是指业主对建筑物、居住区、场所、设施的共同管理或者委托物业服务企业、其他管理人对业主共有的建筑物、设施、设备、场所、场地进行管理的活动。狭义的物业及设施管理是指业主委托物业服务企业依据委托合同进行的房屋建筑及其设备、市政公用的设施、绿化、卫生、交通、治安和环境容貌等管理项目进行维护、修缮活动。广义的物业管理应当包括业主共同管理的过程和委托物业服务企业或者其他管理人进行的管理过程。
根据国家标准《建筑及居住区物业管理数字化技术应用》,对数字化物业及设施管理与服务的描述是:为了满足现代化建筑及住宅社区在物业管理和服务上的需求,克服目前国内各建筑及住宅社区数字化建设及运营系统设施与物业管理的运作严重不相适应,造成在物业管理中,数字化、智能化系统功能使用率不高,使用价值不大的现状。同时在建筑及住宅社区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系统运营的基础上,实现传统物业管理模式向数字化模式的功能提升。《建筑及住宅社区物业管理数字化应用》的制定,就是为了全面应用数字化技术,提升城乡住宅建筑物及居住区的服务功能和人民生活质量和素质。实现智能化系统建设及运营在需求、功能和管理上的相互协调与相互支撑,达到建筑及居住区物业资源的增值,促进建筑及住宅社区物业管理能力的整体提升,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
通过社会信息化建立起城市级数字化物业及设施管理与服务平台,实现建筑物及居住区物业及设施管理与服务的各个业务环节、物业及设施管理与服务链上下游、物业及设施管理与服务相关行业的信息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并实现与智慧城市社会信息化服务集成平台的无缝连接。数字化物业及设施管理与服务平台应用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技术,通过与各独立建筑物或居住区智能化综合信息集成系统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可以实现对各独立建筑物或居住区的物业管理、设施监控、综合安防、家庭智能化的信息浏览、综合安全和设备报警与运行监视。各独立建筑物或居住区智能化综合信息集成系统具有对公共设施、机电设备、综合安全、家庭防盗报警等监控信息的集成、交互、动态报警的功能。数字化物业及设施管理与服务平台为建筑物或居住区的使用者与住户提供高效率和完善与多样化的物业及设施管理与服务,并具有低成本的管理及运营费用。
7.智能建筑应用系统
根据国际和国内智能建筑领域专家的共同认识,对智能建筑基本概念的描述是:“通过对建筑物的四个基本要素,即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最优化的设计和资源配置,提供一个投资合理又拥有安全、舒适、便捷、高效率、节能、环保的环境空间。建筑智能化系统可以帮助建筑物内的财产的管理者、拥有者以及使用者意识到,他们在诸如费用开支、生活舒适、商务活动便捷和高效率以及人身安全等方面得到最大利益的回报。”
GB/T 50314—2006《智能建筑设计标准》所规范的“智能建筑”定义是:“以建筑物为平台,兼备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其优化组合为一体,向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
智能建筑智能化系统主要包括:综合信息集成系统、物业及设施管理系统、楼宇设备管理与自控系统、综合安防管理系统、视频监控系统、门禁控制系统、火灾报警系统、公共广播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综合布线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智能化控制网(物联网)系统、信息查询及显示系统、防雷接地系统、智能化机房工程等。
8.智能小区应用系统
“小区”指具有一定建设规模的建筑群或住宅社区,也可以泛指工业或科技园区,甚至是城镇。“智能小区”通俗地说,是指充分利用数字化及相关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控制技术的手段,对社区基础设施及与生活发展相关的各方面内容进行全方位的信息化处理和利用,具有对社区地理、资源、生态、环境、商务、设备及安全监控等复杂系统进行数字化与网络化管理、服务与决策功能的信息综合体系。智能小区的实质是信息化,就是利用现代传感技术、控制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互联网络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系统及信息集成技术,实现公共互联网与智能化物联网的融合、信息及数据共享、应用及功能协同;实现社区内相关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分发、检索和显示,达到网络及信息的高度融合与集成以及数据共享;实现社区和家庭相关设备的智能化监控和自动化应用及功能协同,为智能小区用户提供安全、舒适、节能、环保与高效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智能小区智能化系统主要包括:综合信息集成系统、物业及设施管理系统、楼宇设备管理与自控系统、综合安防管理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火灾报警系统、公共广播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门禁与可视对讲系统、数字家庭智能化系统、社区综合布线系统、社区智能化控制网(物联网)系统、信息查询及显示系统、防雷接地系统、智能化机房工程等。
7.11 智慧社区服务平台规划与设计
7.11.1 智慧社区服务平台需求分析
社区指国家最基层的行政管理机构,包括: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住宅小区、楼宇等。社区是政府贴近民众的一线政权,是建设和谐国家、和谐社会的基础,是服务型政府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社区服务平台是智慧城市的最基本的应用平台,是政府向社会提供廉洁、透明、高效、均等化服务的有效手段。社区服务平台利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及其相关云计算、物联网、自动化等技术,实现对街道办事处、居委会、住宅小区、建筑及建筑群、工业或科技园区等的行政管理、社会服务、基础设施、电子商务、生活环境进行全方位的信息优化处理和充分利用。社区服务平台可以实现社区综合信息集成、社区物业及设施管理、社区便民利民服务、社区文化教育、社区综合治安监控、社区环境卫生、社区医疗及社会保障、社区福利与救助、社区流动人口管理、社区计划生育管理、社区老龄人口管理、社区就业及培训等功能。社区服务平台同时也可以实现对智能建筑和住宅小区的物业、设施、安全、商务、节能、生态、环保等一系列应用系统进行数字化、网络化的监控、管理、服务的信息集成。
7.11.2 智慧社区服务平台规划
1.以需求驱动,从实际出发
智慧社区建设要坚持需求导向,注重实效,防止盲目性,防止重复建设,防止一哄而上。建设工作要紧密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向前推进。
2.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智慧社区建设是长期的战略性任务,其内容十分丰富。为加快进程、避免重复建设和无序建设,必须制定总体发展规划,在总体规划指导下开展工作。应指出,总体规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要根据客观环境的变化和技术的发展及时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修改。在整体规划和健全信息技术标准的基础上,智慧社区建设要循序渐进地进行。要充分注意不同社区在应用基础和条件方面的差异,不搞一刀切。要考虑社区管理和服务方式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要客观评估工作量的大小,根据具体条件和各社区的承受能力,分系统分步骤地实施推广应用项目,以确保实施一个,成功一个。
3.与智慧城市其他建设协同配合
作为智慧城市的组成部分,智慧社区建设与智慧城市的其他建设内容(如政府信息化、城市信息化、社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等)是相互依存和关联的,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整体。不仅如此,智慧社区中的一些应用实际上是智慧政府和电子商务等建设项目在智慧社区领域的延伸。因此在开展智慧社区建设时应在智慧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密切注意整体的统一和相互间的协调,充分共享建设成果,从整体上提高效率和效益。
4.试点先行,探索经验,逐步推广,渐进发展
智慧社区内容丰富、工程巨大,是一项长期性的建设任务,同时智慧社区建设在我国又是一项崭新的建设任务,存在着大量的探索性工作。因此,对于一些新项目不适于一下展开,而应采取试点先行的做法,在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广。
5.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共同建设
智慧社区建设涉及范围广泛,投资巨大。为加快建设,首先政府应积极推动、大力倡导,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同时运用市场规律,组织和引导企业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各社区组织也要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为智慧社区建设贡献力量。
7.11.3 将政府服务延伸到社区
智慧社区建设不是孤立的,它与智慧城市智慧政府建设密切关联,充分利用智慧政府建设的成果,将智慧政府的一些应用向社区延伸,不仅有利于社区管理的加强和提高,也有助于政府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智慧政府建设成果向社区延伸的作用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
1.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社区作为地方政府行政管理的一级组织,其管理效能的高低是整个地方政府管理水平的具体体现。将一些智慧政府应用向社区延伸,有助于提高社区组织以及整个地方政府的工作效率。比如,电子公文流转应用向社区延伸可以以十分迅速和便捷的方式将市、区政府的有关文件传递到每个社区,这不仅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也有利于政府有关政策的迅速传达与贯彻。又如,视频会议系统打破了场地限制,可以根据需要将一些会议的分会场扩大到每个社区,由此不仅可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层层传达,还可大大提高政府有关政策和意志宣传贯彻的时效性。
2.提供为民政务服务
面向公众服务是目前国际智慧政府建设的主流趋势,也是智慧政府建设的重点之一。将一些直接面向公众服务的智慧政府应用延伸到社区,可更好地向公众提供政府部门的服务。比如,将社会保障与市民卡系统应用延伸到社区,可大大方便市民办理社会保险、优抚安置、灾害救济、城市低保、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手续。鉴于市民卡所具有的唯一性、易用性和灵活性等明显优点,还可将其扩展到社区服务的其他一些领域。
3.促进政务信息公开
建设一个高效、公开、民主、廉洁的政府是各级政府的努力方向。将智慧政府建设成果向社区延伸有利于加快这一发展进程。比如,在各社区内广泛宣传市长热线系统和政府网站,使更多的市民了解并使用这些成果,可促进政府与广大市民的沟通与交流,促进市民更多地关心并参与城市建设、监督政府部门工作、为政府献计献策。
4.促进智慧政府建设完善和发展
社区管理数字化应用与智慧政府的应用是相辅相成的,前者不仅可利用后者的建设成果,同时也可有利于后者的完善和充实。比如,将社区住户和居民管理应用与人口基础数据库的建设紧密结合,既可以使前者利用后者的建设成果,同时也有利于人口基础数据库获取更为真实、完整的人口数据。又如,通过社区网站与上级政府网站的链接,可以增加政府网站的上网人数和点击次数,从而使政府利用网站所进行的政务公告、新闻发布、民意调查等活动取得更多市民的参与。
7.11.4 智慧社区管理与服务内容
面向社区居民的政府管理与服务职能需要依靠社区组织去行使,通过建立智慧社区应用系统,对于提高社区管理与服务效能,方便市民群众有着积极的作用。智慧社区应用系统包括以下方面的管理内容:
1.劳动服务和社会保障
这是智慧政府建设在此方面的延伸,其功能在智慧政府规划中已有叙述。
2.计划生育管理
在各社区建立计划生育管理系统,为加强计划生育管理提供信息处理手段。
3.社区治安管理
建立社区治安管理系统,管理有关社区治安及流动人口管理方面的信息。
4.市容卫生和综合治理
管理有关卫生和综合治理方面的信息。
5.社区工会管理
管理社区工会方面的信息。
以上智慧社区应用系统的建立要与智慧政府建设中有关系统的建立紧密结合,充分利用后者的建设成果,减少重复建设。
7.11.5 智慧社区应用系统设计
智慧社区服务平台应具有社区政务服务应用系统、社区公共服务应用系统、商业服务应用系统。
1.智慧社区政务服务应用系统
智慧社区政务服务应用系统具有以下功能模块:
(1)政务信息服务。
(2)行政审批服务。
(3)网上申报与注册服务。
(4)公众业绩评估。
(5)社区治安管理。
(6)社区环境与节能管理。
(7)社区居民与流动人口管理。
(8)社区计划生育管理。
(9)社区老龄人口管理。
2.智慧社区公共服务应用系统
智慧社区公共服务应用系统具有以下功能模块:
(1)社会保障服务。
(2)城市市民卡服务。
(3)医疗卫生服务。
(4)教育服务。
(5)文化服务。
(6)房产管理与服务。
(7)福利与救助。
(8)就业与培训。
3.智慧社区商业服务应用系统
智慧社区商业服务应用系统具有以下功能模块:
(1)商业电子商务服务。
(2)现代物流服务。
(3)金融服务。
(4)旅游服务(含酒店、餐饮、交通、娱乐)。
(5)建筑及住宅小区物业服务。
7.12 智慧医疗卫生服务平台规划与设计
7.12.1 智慧医疗卫生服务平台规划
智慧医疗卫生服务平台是智慧城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贯彻落实国家卫生部关于加强城市医疗卫生建设的意见,应积极推动和规范智慧城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全面提高应对突发医疗卫生事件的能力,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1.智慧医疗卫生服务平台规划原则
智慧城市医疗卫生服务平台规划原则是:在智慧城市各级政府领导下,以构建预防为主、平战结合的日常管理与应急处理机制为目标,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统一标准、分级负责,平战结合、突出重点,合理布局、整合资源,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等原则,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结合智慧城市医疗卫生工作实际,通过智慧城市智慧医疗卫生全市联网、防治互通,强化责任、依法管理,加快城市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进程,全面增强突发医疗卫生事件的预防、监测与应急反应、医疗卫生救治、执法监督和指挥决策的能力,提高智慧城市公众卫生保健水平。
2.智慧医疗卫生服务平台规划目标
根据国家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建设方案的精神,结合智慧城市的实际情况,确定如下智慧城市智慧医疗卫生服务平台的建设目标:
(1)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物联网技术和云计算技术,构建覆盖全市区(县)两级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中心、各级各类卫生医疗机构的高效、快速、通畅的网络系统,网络触角延伸到城市社区和农村卫生室。
(2)编制《智慧城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建设规范》,该规范中包括系统建设规范、应用功能规范、基本数据规范以及数据传输规范等。信息的交流、共享和再利用是应用IT技术的精髓,真正实现信息化的基础完全源于信息的标准化,这是实现医疗卫生信息系统的关键要素之一。通过信息标准化的工作,实现智慧城市医疗卫生市、区(县)两级平台共享医疗卫生信息,达到协同决策、提高效率、加强管理的目标。
(3)在全面建设医疗卫生各业务应用系统的基础上,构建市、区(县)两级医疗卫生信息平台。通过市、区(县)两级平台的建立,全面提升医疗卫生各业务应用系统数字化、智能化的应用水平。
(4)通过智慧城市医疗卫生服务平台的建设,完善医疗卫生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功能,提高信息质量,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交换。逐步建立起市、区(县)两级突发医疗卫生事件预警和应急指挥系统,提高医疗卫生救治、医疗卫生管理、科学决策以及突发医疗卫生事件的应急指挥能力,全面促进人民卫生保健水平的提高。
3.智慧城市医疗卫生信息标准规范
标准化是智慧医疗卫生服务平台建设的基础,建立医疗卫生信息标准体系是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应在卫生医疗信息标准化建设中坚持引用和开发相结合的原则,关注国际信息标准的发展,等同等效应用国际标准,宣传贯彻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积极开发和研制智慧城市地方标准。
根据建立医疗卫生信息标准体系的要求,逐步形成医疗卫生标准化研究开发和组织管理体系。要围绕智慧城市医疗卫生信息化需求,制定出《智慧城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建设规范》,用以指导市、区(县)两级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建设。该规范中应包括系统建设规范、应用功能规范、基本数据规范以及数据传输规范等部分。加强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工程中标准化实施情况审查工作,对重要信息技术产品进行标准符合性测试。开展医疗卫生信息标准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标准化活动。
7.12.2 智慧医疗卫生服务平台组成
1.智慧城市智慧医疗卫生服务平台结构
智慧城市智慧医疗卫生服务平台可概括为“三级网络、两层结构”。三级网络就是依托智慧城市政府公用数据网,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建立连接市、区(县)、乡镇三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的双向信息传输网络,形成智慧城市医疗卫生信息虚拟专网;两层平台就是在市、区(县)两级建立两层医疗卫生信息网络结构。图7.11为智慧医疗卫生服务平台总体结构图。
图7.11 智慧医疗卫生服务平台总体结构图
在市级平台上建立全市医疗卫生中心数据库,支持全市医疗卫生资源的综合指挥调度,该平台由智慧城市医疗卫生信息中心负责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同时在市CDC、卫生监督所、急救中心、妇幼保健院、血液中心等专业机构建立相关业务数据库。
各区(县)应建立区(县)级医疗卫生服务平台,与区(县)卫生行政部门、区(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等连接形成区域医疗卫生服务平台,如图7.12所示。
图7.12 智慧医疗卫生服务平台区(县)级结构图
2.智慧城市医疗卫生信息中心
随着智慧城市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在智慧城市信息中心的基础上组建智慧城市医疗卫生信息中心势在必行。智慧城市医疗卫生信息中心的主要职能是:全面负责智慧城市卫生信息系统建设规划的组织实施;整合智慧城市医疗卫生信息资源;组织并协调公用网络系统、中心数据库和综合应用系统的开发建设及运行维护;管理和协调市级各卫生业务信息系统建设;指导区(县)及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同时,加强全市各级卫生信息化机构及人才队伍建设,以形成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具有基本技能的系统应用和维护人员队伍,快速、全面、准确地采集、传输、整理、分析各种医疗卫生信息,为卫生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7.12.3 智慧医疗卫生应用系统设计
智慧城市医疗卫生服务平台可由如下14个应用系统组成,在建设过程中应遵循“急用先上、分步建设”的原则。
1.突发医疗卫生事件报告监测系统
突发医疗卫生事件报告监测系统是在传统防治工作基础上,将疫情定期报告的逐级统计转为在线报告,满足预警和快速反应的要求。
突发医疗卫生事件报告监测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是:
(1)完善突发医疗卫生事件直报系统。建成畅通的疫情信息网络,实现全市所有一级以上医院与国家、市、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网,并将疫情信息网络逐步延伸到全市所有的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实现智慧城市疫情信息资源的全行业覆盖。
(2)在市、区(县)两级医疗卫生信息平台上建设与国家4套直报系统(疾病监测报告管理系统、突发医疗卫生事件管理系统、死亡信息上报管理系统、疾病控制基本信息系统)数据的接口,实现对疾病和突发医疗卫生事件的数据监测和分析预警,同时要做好与新的报告方式的接口的开发工作。
(3)按照管理权限,建立市、区(县)两级突发医疗卫生事件、相关危险因素数据库。区(县)CDC应通过网络信息系统对辖区内突发医疗卫生事件报告进行核实、流行病学调查、订正,同时完善本地数据库建设;市CDC对全市突发医疗卫生事件数据库进行综合管理;各级卫生行政和监督部门对辖区内突发医疗卫生事件报告进行执法监督。
(4)加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突发医疗卫生事件报告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各级疾病控制机构的疫情监测数据分析和预警能力。
2.医疗卫生资源综合管理系统
医疗卫生资源综合管理系统是智慧医疗卫生服务平台的基础性建设。通过市、区(县)两级区域医疗卫生资源综合管理平台的建设,将各部门所要采集的信息分解为原始数据项,通过直接采集原始数据项的方式,强化数据的规范性、一致性,减少基层单位重复采集数据的情况发生。通过医疗卫生资源信息的整合,形成为智慧城市医疗卫生工作提供包括人力、物力、疾病发生等信息的全方位服务,生成满足多方面需求的医疗卫生指标体系。
医疗卫生资源综合管理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是:
(1)建立市、区(县)两级区域医疗卫生资源综合管理系统,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采集、整合区域内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卫生资源信息。
(2)医疗卫生资源信息主要包括医疗卫生机构信息、人力资源信息、医疗卫生设备信息、应急药品库存信息、应急卫生材料库存信息、血液库存信息、住院床位动态信息及救护车辆动态信息等。
(3)通过市、区(县)两级区域医疗卫生资源综合管理系统的建设,实现智慧城市医疗卫生资源信息的全面采集、整合、分析并支持指挥调度。
3.卫生防病信息系统
卫生防病信息系统建设是区域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内容。要积极配合卫生部对传染病疫情的全国直报监测系统的实施和推进,在保证向卫生部上报数据的同时,提供疫情信息与其他医疗卫生信息的共享、整合,提高疾病预防监控、预警和分析水平。
卫生防病信息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是:
(1)完成由市、区(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健康教育与各级卫生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组成的全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信息采集、传输设备和网络设施的建设。
(2)通过统一的信息交换机制,逐步实现对基础疾病信息的采集和监测,对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的就诊患者日常主要疾病症状和就诊信息进行汇总,研究设置预警域值,形成对传染病及医疗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
(3)建立智慧城市卫生防病中心数据库,包括卫生防病信息、卫生防病决策支持数据库。
(4)各级医疗卫生信息系统都应实现与国家卫生部4套直报系统的数据导入导出,充分利用国家卫生部直报系统提供的数据资源,加快数据分析模型的研究、分析和再利用。
4.卫生监督执法信息系统
卫生监督执法信息系统是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卫生监督执法信息系统不仅具有与疾病控制、医疗卫生救治信息系统类似的功能,其特殊性还表现在不仅对医疗卫生机构自身行为的监督执法,而且对全社会与健康相关的环境、产品、服务的监督执法,包括经常性卫生监督、预防性卫生监督、突发事件报告等。
卫生监督执法信息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是:
(1)开发和建立全市统一的“卫生监督执法报告和数据中心”,建设智慧城市卫生监督执法数据库,包括监督对象、监督执法工作、监督执法结果、卫生监督资源数据库。
(2)建立卫生监督执法过程中科学的现场数据采集方式,利用已经开通的基于IC卡和POS机的卫生监督执法信息采集处理系统实现卫生监督执法数据的及时录入和汇总。
(3)根据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的需要,完成市、区(县)两级卫生监督执法管理系统软件的开发和运用。
(4)研究和建设卫生监督机构与监督对象、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院和其他医疗卫生机构数据的接口,保证信息的及时交流和共享。
(5)健全突发医疗卫生事件监测报告和执法监督信息系统,该系统包括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放射卫生、职业卫生、学校医疗卫生的监督、监测以及医政管理、妇幼保健、血液管理的执法监督等内容。
5.医疗卫生救治信息系统
医疗卫生救治信息系统是突发医疗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和反应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采用平战结合的运行管理模式,既服务于日常医疗卫生管理、医疗卫生服务、救治、远程医学等业务工作,又适应突发医疗卫生事件等重大危害时期区域医疗卫生救治资源统一调度的需要。同时在医疗卫生机构、紧急救援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之间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机制。
医疗卫生救治信息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是:
(1)建立全市统一的、平战相结合的医疗卫生救治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规范和信息交换标准。要通过深入调查研究,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救治信息系统建设方案和技术方案。
(2)按照全市统一的标准和分级管理的要求,结合医疗卫生资源综合管理系统建设,建立市、区(县)两级医疗卫生救治资源数据库,包括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大型医疗卫生设备、医疗卫生救治机构、救治专家和救治队伍、救治物资和药品等数据库。
(3)建立完善的、支持市、区(县)两级医疗卫生信息系统进行数据交换和信息联动的120急救中心综合管理系统。
(4)通过医疗卫生信息标准的制定,逐步解决现有医院信息系统、院前急救信息系统、血站和血液管理信息系统、医学情报检索系统、远程医疗卫生系统与医疗卫生救治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交换问题。
(5)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医疗卫生应急联动系统建设,实现120系统与110、119、122等系统的信息互动。
6.突发医疗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调度信息系统
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要求,建立突发医疗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调度信息系统,全市形成统一的指挥调度体系。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市、区(县)卫生局负责本地突发医疗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与决策系统建设。在市、区(县)两级医疗卫生信息网络系统上进行功能扩充,将疾病与突发医疗卫生事件监测信息、医疗卫生救治信息、卫生监督执法信息和相关信息统一在网络平台上,采用科学的危机处理方法、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和现代的管理手段,对突发事件的辨别、处理和反应,对事件处理全过程进行跟踪和处理。实现突发事件相关数据采集、危机判定、决策分析、命令部署、实时沟通、联动指挥、现场支持等功能,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危机事件做出最快的反应,采取合适的措施预案,有效地动员和调度各种资源,进行指挥决策。
突发医疗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调度信息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是:
(1)建立医疗卫生综合指挥调度信息平台,包括指挥场所建设以及计算机网络系统和管理、通信系统和管理、视频音频(如电视电话会议)等系统建设。
(2)结合医疗卫生资源综合管理系统建设,建立医疗卫生综合指挥调度数据库。
(3)完成指挥中心与决策系统软件开发。
(4)建立与相关部门的信息交换机制。
7.妇幼保健信息系统
智慧城市妇幼保健信息系统要利用先进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通信技术,建立起覆盖全市各妇幼卫生机构和全市妇幼人口的信息网络,实现智慧城市妇幼保健健康档案和报表数据的信息化管理。
妇幼保健信息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是:
(1)通过专网与公网结合的方式,建设起智慧城市妇幼保健信息网络。智慧城市妇幼保健信息网络覆盖的机构分别为:
①一级单位:基层开展业务工作的单位,包括各级医院相关科室、托幼园(所)保健科。
②二级单位:区卫生局防保科/妇幼科、区妇幼保健院。
③三级单位:指市卫生局妇幼处、卫生局信息中心、市妇幼保健院。
④四级单位:指卫生部妇社司、国家妇幼保健中心。
(2)妇幼保健信息系统涉及的业务内容范围包括:妇女保健、婚前检查、孕妇保健、产妇保健、婴儿保健、幼儿保健和学龄前儿童保健。保健的内容包括定期体检、评价、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疾病普查、健康教育等。
(3)实现集刷卡登记、信息录入、报表管理、业务咨询、综合查询、统计分析等主要功能于一体的网络化软件应用,做到所有单位均可通过网络进行运转,实现对全市孕、妇、婴儿等人群的追踪检查和及时对这些特殊人群提供健康医疗卫生服务。
对各区(县)妇幼保健信息系统建设的建议:
(1)在区(县)已有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市妇幼保健信息系统数据资源,整合后实现对区域妇幼保健信息的综合分析利用。
(2)遵照系统标准,与其他应用系统有机连接,充分发挥妇幼信息在医疗卫生信息系统中的作用。
8.卫生统计信息系统
智慧城市卫生局根据“信息整合、数出一门”的总体工作要求,结合卫生部统计制度改革和城市卫生统计工作发展的具体情况,建立起智慧城市卫生统计信息系统。该系统是智慧城市医疗卫生基础信息采集的主要来源。
智慧城市卫生统计信息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卫统报表及其他卫生统计信息的采集、汇总和上报。各区(县)应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市卫生统计信息系统的数据资源,实现区域卫生统计信息的整合、综合分析及再利用。
9.网上审批系统
网上审批系统是由在线平台、市级平台及各委办局内部的审批系统三部分组成,网上审批系统的业务系统涵盖了与卫生部门相关的医疗卫生机构、医师、护士、外国医师、妇幼机构及人员、血站以及医疗卫生等方面的业务审批,支持业务人员对相关数据进行查询、统计、分析,生成各种报表。
网上审批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是:
(1)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尽快建设各区(县)的网上审批系统。由于审批权限的属地化,卫生局所涉及的审批项目的工作量大部分在区(县)卫生局。各区(县)必须与市级系统配合,尽快建设网上审批系统。
(2)审批系统产生的数据是其他应用系统共享信息的重要内容,在整体系统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审批系统与其他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要提供标准接口。
10.实名就诊卡系统
建设智慧城市实名就诊卡系统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在全市统一使用实名就诊卡,实现实名就诊、赋予所有患者统一的实名代码、方便病人就医、推进银行卡在医疗卫生机构中的应用,通过疾病信息上报,逐步积累就诊病人的本底信息,实现疾病预警的功能。
实名就诊卡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是:
(1)共同参与系统建设。实名就诊卡系统只有在全市范围内广泛使用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建议各区(县)卫生局共同参与系统建设,协调本辖区医院开通系统,上报信息,将实名就诊卡系统建设作为各区(县)疾病监测预警工具,纳入本地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内容。实现就诊卡与智慧城市市民卡合二为一。
(2)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实名就诊卡系统信息资源全市共享,可提供与区(县)其他系统的标准接口。
11.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
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建设是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通过该系统的建设将实现城镇医疗卫生网底基础数据的及时采集,为疾病和医疗卫生监测提供第一手资料。
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是:
(1)在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起集社区卫生服务预防、医疗卫生、保健、健康教育、康复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大业务功能为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全市城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结合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建设,全面使用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
(2)为全市居民建立起终生连续记载的健康档案,居民健康档案应体现多档合一、“死档”变“活档”的原则,同时逐步实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大中型医院之间双向电子化病历档案转移。
(3)建立起市、区(县)卫生局两级社区卫生政务管理系统,逐步建立起基于区域中心数据库的完善的社区卫生电子政务体系。
(4)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和社区居民健康档案中应包括医疗卫生监测所需要的疾病、症状等相关信息,为疾病和医疗卫生事件监测提供基础数据。
1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卫生信息系统
逐步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卫生制度是国家农村卫生政策的重要体现,是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的重要举措。新型农村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建设也是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通过该系统的建设将实现农村医疗卫生网底基础数据的及时采集,为疾病和医疗卫生监测提供第一手资料。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是: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卫生信息系统以农村合作医疗卫生资金的管理和农民健康信息管理为中心,对资金信息流、健康信息流产生的数据进行收集维护、统计分析,以便及时掌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卫生资金的流动情况以及农民健康和疾病状况,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应包含农民健康档案管理、征缴管理、补偿管理、资金管理、会计核算、统计分析、配置维护等基本功能。
(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和农民健康档案中应包括医疗卫生监测所需要的疾病、症状等相关信息,为疾病和医疗卫生事件监测提供基础数据。
(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卫生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遵循《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基本规范(试行)》。
13.医院信息系统
医院信息系统是医疗卫生信息系统的重要信息源之一。目前城市各医院所使用的HIS (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系统软件是由许多HIS厂商分别提供的非标准化的应用软件,数据整合存在一定困难,特别是在对门诊基本信息的采集和记录方面非常薄弱。因此要结合全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建设,遵循《智慧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建设规范》(正在制定中)关于基本数据集和数据传输规范的要求,从智慧城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建设的基本需求入手,逐步建立起基于医疗卫生监测要求的规范的医院信息系统接口,以满足区域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建设的要求。
14.公众健康宣传服务系统
在信息工作为医疗卫生管理和应急指挥决策服务的同时,应当加强医疗卫生服务网站的建设,面向社会普及健康知识,提供公共健康危害因素信息,包括不良生活习惯及生物、化学、核辐射恐怖活动的威胁等,以及医疗卫生相关事件处理情况信息与公众对医疗卫生相关事件的举报沟通信息等。促进环境卫生条件改善,预防控制传染病和其他疾病的流行,培养公众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文明的生活方式。
7.12.4 智慧医院信息化与智能化系统设计
1.智慧医院信息化与智能化系统规划
(1)智慧医院规划包括:智慧医院信息化业务应用系统和智慧医院建筑智能化系统两部分内容。应遵循《电子病历系统功能规范(试行)》《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等国家有关医院信息化和建筑智能化设计规范和要求。同时参考智慧医疗卫生服务平台规划有关的内容和要求。
(2)智慧医院规划应充分反映21世纪国际最新的主流技术与主流产品,信息化与智能化系统技术应用和实现功能应达到国内数字医院乃至智慧医院的前列。
(3)智慧医院规划应在业务流程、系统组成、技术应用、设备选型、建筑节能、管理与服务等方面体现“世界先进、国内领先”的原则。
(4)智慧医院规划应充分体现智慧医院在信息化业务应用系统和建筑智能化系统上的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应用和实现功能的特点。智慧医院信息化系统设计的重点是:云服务平台(包括云计算、云数据、云服务)、综合医院信息系统(IHIS)、电子病历(EMR)系统、医学影像存储传输系统(PACS);智慧医院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的重点是:物业及设施管理信息系统(PMIS)、智能化系统物联网、“一卡通”管理系统、访客管理及对讲呼叫系统、建筑综合节能管理系统等。
(5)智慧医院规划应体现通过智能化系统物联网,实现医学影像及各专业医疗设备间的信息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交换以及远程操控。尤其是对智慧医院建设所采用的诸多新技术应用的医疗设备系统,应实现HIS与其接口的无缝衔接和信息集成。
(6)智慧医院规划应遵循“按需集成”的原则,在采用物联网和自动化控制技术及设备的前提下,从智慧医院安全性、舒适性、便捷性和节能管理的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体现建筑综合信息集成系统的技术应用和实现功能。
(7)智慧医院规划应使智慧医院物业及设施管理在综合信息集成系统的支撑下,体现设施管理与综合节能管理、智能电力管理之间的节能关系和实现节能的方案与措施。在智慧医院综合安全管理方面要重点设计医院安全管理与应急指挥调度之间的协同关系和联动功能,以及医院访客管理及可视对讲呼叫系统设计的方案和实现功能。医院建筑物业及设施管理方案应充分体现医院管理及服务与智能化系统功能的融合。实现医院常态管理和服务的科学化、集约化与可持续发展。
(8)智慧医院规划应考虑智慧医院建筑与医疗业务服务的特点,分别具有不同的使用功能,应体现“一个平台和多个管理中心”的管理布局,适应智慧医院建筑物业及设施管理和医疗专业服务的需要。
2.智慧医院信息化与智能化系统组成
1)智慧医院信息化系统组成
(1)智慧医院云服务平台(IHSaaS)
①云计算:计算机服务器、存储设备集群与共享。
②云数据:数据仓库、数据资源管理、数据共享交换。
③云服务:统一认证、电子签名、数据分析、可视化展现、安全管理等。
(2)综合医院信息系统(IHIS)
①医疗业务内部门户。
②公众服务外部门户。
(3)临床信息系统(CIS)
①门诊护士工作站。
②住院医生工作站。
③住院护士工作站。
(4)电子病历(EMR)系统
①用户授权与登录管理。
②诊疗记录管理。
③检查检验报告管理。
④病历展现。
⑤临床知识库。
⑥系统扩展接口。
(5)医学影像存储传输系统(PACS)
①RIS报告管理。
②LIS报告管理等。
(6)远程视频医疗会诊系统
(7)医疗就诊卡管理系统
(8)医院业务管理系统
①药品管理。
②住院管理。
③重症病人管理等。
(9)医院行政管理系统
①人事管理。
②后勤管理。
③资产管理。
④绩效管理。
⑤业务培训等。
(10)医院财务管理系统
①收费管理。
②社保医保结算等。
(11)医疗办公自动化系统
(12)辅助决策系统(与HIS集成)
①门诊信息。
②住院信息。
③医保总量控制。
④医疗分析。
⑤药品分析。
2)智慧医院建筑智能化系统组成
(1)物业及设施管理信息系统(IPMS)
(2)建筑设备管理系统(BMS)与楼宇自控系统(BAS)
①楼控、安防、消防实时信息与数据共享。
②楼控、安防、消防实时联动控制。
③冷热源设备监控。
④空调设备监控。
⑤给排水设备监控。
⑥变配电设备监控。
⑦照明设备监控。
⑧电梯设备管理。
⑨综合节能管理。
空调分室计量;
智能电力系统通信接口;
冷源设备通信接口;
锅炉设备通信接口;
电梯设备通信接口(与综合安防监控管理系统共享接口)。
(3)综合安防管理系统(SMS)
①综合安全管理。
②应急指挥调度。
③入侵(侦测)报警。
④电子巡查。
⑤门禁及道闸控制。
⑥无线对讲。
(4)视频监控系统
(5)访客管理及医用对讲呼叫系统
(6)停车场管理系统
①车牌识别。
②车位引导。
(7)公共广播及背景音乐系统
(8)“一卡通”管理系统
①发卡。
②门禁。
③道闸。
④考勤。(www.xing528.com)
⑤商业消费。
⑥与医疗就诊卡系统、访客管理系统信息集成。
(9)综合布线系统
①综合信息网络系统。
②互联网接入(外网)。
③医疗办公(内网)。
(10)智能化系统物联网络布线系统
①综合控制网络系统(专网)。
②楼宇自控。
③安防报警。
④门禁控制。
⑤视频监控。
⑥访客可视对讲。
⑦医疗设备联网。
(11)有线电视系统
(12)电子公告及信息查询系统
(13)弱电防雷与接地系统
(14)智能化机房工程
7.12.5 智慧社区医疗服务应用系统设计
1.社区个人健康档案系统
社区个人健康档案系统包括以下内容:
(1)全科医生通过该系统对责任区的居民建档、维护。
(2)在转诊过程中能为其他医疗机构调用,并实现居民健康档案跨区的调配管理。
(3)全科医生通过调用居民健康档案信息,了解居民的健康情况,更好地为居民服务。
(4)管理职能部门管理人员借助健康档案的统计分析全区居民的健康情况,并对所辖的社区服务中心、社区站全科医生的工作进行监督管理。
2.社区健康教育系统
社区健康教育系统包括以下内容:
(1)针对社区主要健康问题,明确社区教育的重点对象、主要内容及适宜形式,根据不同时期进行适当调整。建立疾病防治、健康教育、卫生常识模块,并可不断更新。
(2)提供常见病的健康教育处方公共模板和个性化模板。医生可于诊疗后或预防保健服务后发放。
(3)按照统一指标体系进行统计报表编制,通过接口向上级数据中心上传数据。
3.社区保健服务系统
社区保健服务系统包括以下内容:
(1)儿童的健康体检、生长发育监测、评价和干预等。
(2)孕产妇信息、产褥期信息、更年期信息管理监测和健康检查等。
(3)老年人专项档案管理、随访管理、健康教育等。
4.社区康复服务系统
社区康复服务系统包括以下内容:
(1)对各专档可进行新增、删除、修改、查询、统计、打印等操作。
(2)配合康复期精神疾患监护,指导康复治疗,提供康复咨询、指导和有关功能训练。
(3)生成随访计划,根据随访计划对患者进行相应随访,建立随访记录,同时更新随访计划。随访情况包括治疗情况、康复情况及其他相关情况。
(4)报表编制和数据上传。按照统一指标体系进行统计报表编制,由接口向上级数据中心上传数据。
5.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系统
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系统包括以下内容:
(1)精神病人专项健康档案管理。
(2)精神病康复治疗管理。
(3)精神病随访管理。
6.社区计划生育服务系统
社区计划生育服务系统包括以下内容:
(1)全科医生或防保科医生依托健康档案信息建立育龄妇女花名册、生殖健康卡信息。
(2)与健康教育管理模块相结合,进行计划生育宣传计划管理和宣传活动过程记录。
(3)全科医生通过该功能记录相关计划生育技术支持活动的相关过程信息。
(4)全科医生或防保科医生记录避孕药物发放信息并建立相关随访卡信息。
(5)全科医生或防保科医生记录相关生殖保健活动的相关过程信息。
(6)社区中心、社区站的全科医生和保健科医生能够查询统计所辖区域的信息。
(7)领导部门具有查询、统计整个所辖区数据的功能,社区中心、社区站的管理人员具有部分订正修改功能。
7.社区转诊服务系统
社区转诊服务系统包括以下内容: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转诊维护。
(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接收转诊病患。
(3)转诊处理、转诊回复。
(4)转诊信息查询。
8.社区家庭诊疗服务系统
社区家庭诊疗服务系统包括以下内容:
(1)记录社区家庭应享受公共卫生服务的人群、服务面、各专项服务项目等,建立家庭健康档案和专项服务档案时自动采集。
(2)根据诊断结果,对特定病人建立家庭病床,与防保、精防、康复业务等相结合,对病人进行长周期的跟踪治疗。
(3)家庭健康档案实行全区统一管理,建立统一的家庭拆分、合并、迁入、迁出等变更信息的管理。
9.社区传染病防治系统
社区传染病防治系统包括以下内容:
(1)对社区内各类传染病(包括法定传染病和非法定传染病)的发病情况进行监测、评价与分析。
(2)掌握传染病病人信息的变化情况。
(3)实现传染病的聚集性判断与预警。
7.13 智慧教育服务平台规划与设计
智慧教育规划基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并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上,结合已经实施的“校讯通”、“校园一卡通”、“数字校园”等一系列数字化教育工程。智慧教育规划的要点是以物联网、云计算、海量数据存储与交换为技术支撑,打造一体化的智慧教育服务平台,应用于“数字化学习港”、智慧校园,将智慧教育延伸到智慧社区和智慧家庭。
7.13.1 智慧教育服务平台规划
智慧教育服务平台采用云计算模式构建区域性教育信息化应用解决方案,可以实行供教育局进行集中式管理和学校共同使用的SaaS应用软件服务的分布式三层架构B/S软件系统。
智慧教育服务平台向智慧城市各类教育机构提供教育重点业务的普及性教育软件应用的咨询、教学、科研、实操、培训等综合服务内容,提供包括教育基础信息库、普及课程课件库、专业课程课件库、办公自动化和公文流转、学籍和教务管理、人事档案管理、校产管理、学生选课、学业水平考试评价、综合素质评价、学分管理与学分认定、课堂教学研究(资源和视频公开课)、教育图片库、教育门户站群等多项功能服务,每一项应用功能对应一个独立的应用系统,各个应用系统可以独立运行,也可以协同运行,为各类教育机构和用户提供菜单式的选择。
7.13.2 智慧教育“数字化学习港”应用
“数字化学习港”是遵循教育部关于构筑“全国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精神,以智慧教育服务平台为基础,采用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手段进行学习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数字化学习港”针对现代社会人们对数字化学习的需求,以云计算技术为支撑,面向各类社会成员提供普及性、公平性、开放式和低成本的学习内容、学习支持服务和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港”是为了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趋势,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个性化和网络化的学习要求,通过智慧教育服务平台面向智慧城市各级各类教育受众提供现代远程教育和公共支持服务的数字化与智能化教育大平台。智慧教育“数字化学习港”以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率开展继续教育与远程教育,构建规模较大、功能较强、应用覆盖较广的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平台。
7.13.3 智慧校园应用系统设计
智慧校园就是实现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简而言之,“要做一个安全、稳定、环保、节能的校园”。
智慧校园与数字校园的区别是什么?这几乎是每个接触到“智慧校园”概念的人共同提出的问题。一些人认为,“智慧校园”是数字校园升级到一定阶段的表现,是数字校园发展的一个阶段。由此,可以看到的是,“智慧校园”的基石是前期数字校园的建设与发展。也就意味着,“智慧校园”首先要有一个统一的基础设施平台,要拥有有线与无线双网覆盖的网络环境;其次,要有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和综合信息服务。
智慧校园的三个核心特征:一是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基于角色的个性化定制服务;二是将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服务融入学校的各个应用于服务领域,实现互联和协作;三是通过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学校与外部世界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相互感知的接口。如同智慧城市一样,“智慧校园”与时下的物联网技术密不可分。而“智慧校园”的首要目标,也正是通过物联网技术连接校园网中的各个物件。从技术上来说,智慧校园涉及RFID、二维码、视频监控等感知技术和设备的应用。“智慧校园”是一个崭新的概念,这现象类似于云计算。
1.云计算在智慧校园中的应用
1)构建个人网络学习环境
在Web 2.0环境下,个人使用得更多的是网络学习和非正式学习,构建个入网络学习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云计算技术,学习者可以根据云计算的类型,自由地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网络中有大量的Web 2.0工具,我们就可以轻松自如地创造个性化的网络学习环境。
2)提高网络学习效率
云计算以用户为中心,让数据和服务围绕着个人。通过云计算平台强大的计算能力,我们可以轻松地获取所需的数据,不必再为面对大量的数据而不知所措。快捷的数据检索、智能的数据处理技术、人性化的服务将会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聚合教与学资源
以前用户都是从本地来获取计算资源、应用资源和存储资源。通过云计算技术,将本地的教育资源上传到云计算平台,转化为云服务,使这些资源比自己所能提供和管理的资源更多、更全、更廉价。云计算除了降低成本外,还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可伸缩性。云计算提供者可以轻松地扩展虚拟环境,提供更大的带宽或计算资源。这样可以轻松地获取别人的教育资源,也可以将自己的资源与别人分享,实现教育资源的开放和共享。
4)构建“云—地”中介,促进“人—云”的交互
在云时代,教育机构如何有效地利用云计算服务于教育信息化,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构建“云—地”中介,为各级教育管理机构提供云服务。通过“云—地”中介,大家共同分享,共同学习,构建云时代的学习共同体,促进了“人—云”交互。
5)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多元化发展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教育信息资源要不断增长,服务要向多元化发展。云计算平台满足了这种多元化的需求,从微软到谷歌都推出了自己的云计算平台,我们可以使用他们的云计算平台,例如现在很多的学校都在利用谷歌地球社区来开展地理课的教学,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利用谷歌云服务的例子。
2.智慧校园“一卡通”管理应用系统
智慧校园“一卡通”管理应用系统(ICMS.net),是目前智慧校园进行智能物业管理和提供校园行政管理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对智慧校园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智慧校园“一卡通”管理应用系统,可以实现“一卡通”管理应用系统内部各分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共享和统一管理,同时也可以通过“一卡通”管理应用系统实现与校园智能物业管理系统、校园电子商务应用系统以及校园学籍管理系统的集成,增强了校园物业与行政管理的能力和扩展了校园增值服务的功能。智慧校园“一卡通”管理应用系统目前已经覆盖了整个智慧校园的住户身份识别、学籍管理、消费管理、校园电子商务财务结算及物流配送、物业管理费结算、门禁、保安巡更管理、电梯控制、出入口控制、车辆进出管理、房产及住户管理、校园图书资料卡和保健卡管理、电话收费管理等。智慧校园“一卡通”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了智慧校园物业管理和校园增值服务的各个环节,使得各项管理和服务工作更加高效、科学,为人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便捷与安全。
7.14 智慧房产服务平台规划与设计
7.14.1 智慧房产服务平台需求分析与规划原则
智慧房产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此项工程的完成必须具备良好的社会环境、物质环境、人才环境。在进行智慧房产建设之初,应成立以城市房产管理部门主要行政领导牵头的项目领导工作小组,负责项目的组织落实、资金落实、社会各方面的协调以及制定智慧房产建设的整体方案等工作。同时应成立由房产管理、房产测量、系统研发以及网络建设等方面的专家组成的项目专家组,主要负责方案的论证和规划等。
在智慧房产服务平台建设前期工作中,进行需求分析和规划方案编制是关乎平台建设成功的关键,应当在全方位考察和有关专家的支持下经过调研、分析、论证,形成比较成熟的建设规划方案。同时应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内外智慧房产发展动态和趋势,使智慧房产建设在高起点、高标准的基础上实施。
除此之外,对当前城市房产管理和房产管理软件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应组织人员认真分析和研究。目前国内大约有几百个城市建立了房产管理信息系统,但是绝大部分城市的管理系统仅仅是MIS,结合云计算、物联网、无线网络、系统集成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应用的还较少,从而难以完成房产管理信息与数据集成应用的需求,信息与网络环境不能互联互通,房产权属、图纸和地理信息等数据无法共享,形成大量的“信息孤岛”。通过分析研究,找出问题的症结,才能制定出智慧房产服务平台更为科学、合理、实用的规划和建设方案。
1.智慧房产管理与服务调查
房产管理与服务调查的目的,在于为房产登记提供确权审查、实物定质与定量认定房产权属及其归属,最终为房产图测绘以及形成具有法律效力的权属图、证等提供可靠的基础资料。房产调查在整个房产测绘中占很大的比重,其速度和质量是房产测绘工作成败的关键。在进行房产调查时,智慧城市应根据城市房产管理的特点,制定出一套适合本城市的权属调查方案。房产调查的最小单位应为栋。至于栋中的多产权人资料可由已有资料补充,或在以后权属登记时调查补充。
在房产调查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智慧城市内各个居住区(住宅小区)物业及设施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情况的了解,为今后智慧房产服务平台通过智慧城市城市级“一级平台”实现与智慧城市物业及设施管理业务级“二级平台”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包括房产户型)共享交换打下基础。
2.智慧房产服务平台规划原则
智慧房产服务平台是智慧房产建设的核心。智慧房产服务平台规划应立足于房产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包括现行房产产权管理系统、市场管理中各类业务软件系统、房产CAD系统、OA系统、Web GIS乃至3DGIS等。智慧房产服务平台建设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要求有比较高的技术素质和管理水平,技术性很强,投资大,建设周期又长,因此对智慧房产服务平台进行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
(1)在确定规划前,应对房产信息化建设成功地区进行考察和学习经验。再结合本地区房产管理与服务业务需求进行分析,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并以此指导智慧房产服务平台建设规划。
(2)在智慧房产服务平台规划、应用系统设计、平台及应用系统开发与实施、平台及应用系统测试、系统工程项目验收等各个阶段,应聘请房产管理专家和有关房地产部门积极参与。选用的开发平台应具有集成性和可扩展性。
(3)在进行智慧房产信息体系规划时,不仅应关注国家有关的规章制度,而且还应参照《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GB/T 13923—92)和《1∶500,1∶1 000,1∶2 000地形图要素分类与代码》(GB 14804—93)等有关标准,确保今后信息的交换,为构建智慧城市奠定信息基础。
(4)规划应以业务需求为导向,采用云计算、云数据、云服务的模式搭建智慧房产服务平台。避免应用能力不足,多头重复开发,导致平台及应用系统独立,形成“信息孤岛”。
(5)规划应遵循统一标准和统一平台开发,分步实施,从民生需求和老百姓反映问题最强烈的业务部门信息化建设做起。先搭建平台和建立基础数据库,逐步拓展应用,坚持完成一部分,使用一部分。
(6)规划应提供智慧房产建设近、中、远期相结合的实施方案。
3.房产档案数字化
目前许多城市的测量成果和产权档案的存储大多采用纸张,占据空间大,经过长期高频繁的调用,纸质记录的原始资料中已有不少字迹模糊或破损,一些历史性的档案亟待抢救。单一的纸质资料保存方式不便于大规模信息查询检索,不便于快速传递和共享,不便于信息的更新和维护,同时也存在严重的安全问题。因此,将房产档案数字化,采用多种介质存储房产档案资料,实现“数字档案”,是一种必要的手段。
目前,各地在房产档案数字化工作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滞后和不规范现象。
(1)由于领导的重视不够或投入的资金不足,导致档案数字化工作滞后或者根本未启动此项工作,使得房产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中的数据不全。
(2)国家档案局就电子档案扫描格式、文件命名方式、目录管理以及影像压缩方式等制定了统一标准。有的城市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建设中没有参照国家标准,走了不少弯路,导致实际使用效果达不到设计要求。
(3)真实性、完整性是房产档案数字化的根本。已经或正在进行档案数字化的城市,在档案扫描时,绝大部分都采用黑白扫描方式。黑白扫描的影像以其占用的数据空间小、扫描速度快的优点受到大家的认同。然而,档案卷宗内容色彩斑斓,黑白扫描违背了档案真实性的原则。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日臻成熟,高速扫描仪的出现,解决了档案彩色扫描速度慢的问题;同时,当前流行和成熟的增强小波算法可以对海量影像数据进行快速压缩,压缩比能达到30∶1~50∶1,且影像回放速度快,信息损失小。所以,采用彩色扫描是切实可行的。
4.智慧房产执行标准与验收
(1)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严格执行智慧房产建设过程中制定的管理规定和技术规定;针对智慧房产工程的要求,对没有相应的标准或标准不完善的,应根据需要制定或完善相应的标准,并在实践中运用、验证和完善,将来提交国家有关部门,形成新的通用标准或作为已有标准的补充。
(2)为保证成果的质量,在智慧房产建设开始就应分别聘请房产测绘和系统建设方面技术力量雄厚的单位作为监理单位,负责工程的全程监理。
(3)在大规模房产测绘铺开之前,应选择简单、一般、难等类别的地区分别进行试点,以点带面,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方案,避免生产中反复修改方案。
(4)严格验收制度。对于房产测绘和档案数字化工作,应根据质量管理规定,实施“两级检查,一级验收”的制度。检查应为100%检查,验收可采取抽样检查,抽样率应为10%以上。房产管理信息系统的验收应请有关软件评测单位,采用相应的评测软件进行评测。
(5)智慧房产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数据的采集、入库和系统的研发工作量很大。参与项目的有关管理人员要熟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有关技术规定、生产程序以及检查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等。因此,应针对不同的人员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多种培训方式,加强项目参与人员素质的培养。
5.智慧房产数据更新与维护
智慧房产数据的更新与维护是一项应由城市房产管理部门规划的长期任务。数据更新包括图形数据更新、属性数据更新以及影像更新等。属性数据的更新主要应在正常工作中完成,且应做到及时更新。由于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房产图应及时进行修补测。我国有的城市引入测绘市场竞争机制,以房产面积测算项目为基础,开展城市房产图的修补测工作,而城市房产管理部门只负责房产测绘成果的验收检查以及数据更新、维护工作。有的城市房产、规划、土地等部门联合进行数据更新,数据共享。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利于解决房产图修补测经费不足问题,使房产图得到及时更新。
对于建立了正射影像库的城市房产管理部门来讲,影像库也应及时更新。目前有以下几种解决方案:
(1)采用卫星遥感影像。这种方式比较经济,适合于大面积影像更新。
(2)航空摄影。这种方式对气象条件要求高,获得的影像精度好,适合于大面积影像更新,但成本高。
(3)低空遥感。这种方式对气象条件要求不高,适合于局部更新,成本相对经济。
因此,对于有条件的城市,采用低空遥感技术对影像库进行实时更新,不失为一种经济快捷的更新手段。
7.14.2 智慧房产服务平台规划
1.安全可靠的运行环境
安全性是平台应用和数据首要考虑的重要内容,必须设计一套安全的网络环境。数据库可采用分布式网络关系数据库,具有集群技术、高可用性、商业智能、安全性、海量数据库等管理功能与特点,能适用于多用户处理和不断膨胀的数据量。系统结构采用B/S+C/S计算机结构。平台前台采用B/S网络云结构,后台数据库基于电子政务外网,采用C/S云数据结构。用户可以通过网络计算机、智能手机、移动终端在智慧房产服务平台安全模式下进入服务浏览页面。而服务平台数据库系统与前台Web服务器采用物理隔离,确保房产信息和数据的安全。
2.实现图文网络一体化管理
土地和房屋是不可分割的,房屋所在的位置、占地面积、建筑面积是权属登记中较为重要的管理内容之一,所以“以图管房”的概念越来越被人们重视。智慧房产服务平台建设应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应用,将房屋信息与空间信息相结合,在地理信息电子地图上准确定位房屋属性信息,采用可视化的方式展示给用户,可有效避免一房多证、重复抵押等不良现象。还可以借助其独有的空间分析功能和可视化表达功能,完善预警预报系统,为政府提供各种辅助决策。
3.规范房地产业务运作流程电子化与标准化
通过智慧房产服务平台规范房产管理各业务部门运作流程的电子化和标准化。结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实现房产管理与服务的横向管理。实现业务一体化操作,即受理收件原件电子扫描与拍摄成像、电子审核、电子交接、电子查档、电子监控,确保实物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完整性。构建多媒体业务数据库,采用云数据方式,实现数据共享交换。
4.健全的绩效考核体系和统计体系
智慧房产服务平台提供绩效考核功能,各业务部门和办事人员的工作记录均存储在数据库档案中,并随时可统计出完成工作的质和量,以提高工作效率和部门管理质量。通过完善的统计功能体系,完成各部门内部的数据统计和政府宏观调控的统计数据的分析与比对。
5.完善的后台维护功能
随着房产管理体制的调整和新政策的相继出台,业务种类、工作流程和业务表单均可作相应的增加或修改。工作流管理实现政府监控功能和强大的工作流引擎管理功能,在系统前台实现业务流程自定义和后台维护功能自定义。
7.14.3 智慧房产服务平台技术应用
1.CAD技术
随着CAD技术在房产测绘中的应用,房产测绘逐步由全手工方式向基于CAD的辅助制图方式转变,房产测绘开始提供电子化的测绘成果。此外,以AutoCAD、MicroStation为代表的CAD平台具有良好的开放性,通过其二次开发功能可以部分实现CAD系统与MIS属性数据的共享,房产测绘的属性成果可以经过转换后进入到MIS中。我们称这一阶段为多用户MIS+CAD阶段。这一阶段的房产信息系统还是偏重于对属性数据的管理,缺乏对图形数据的管理是其不足之处。
2.GIS技术
GIS技术,特别是组件式GIS技术、WebGIS技术、空间数据库技术的发展,为GIS在房产信息化中的应用奠定了技术基础,GIS技术迅速成为房产信息化建设的主流技术。将GIS引入房产管理是对传统房产管理方式的一个突破,它标志着房地产管理走向更加成熟、更加规范的管理模式。传统的MIS中坐落信息对于房屋确定有重要的标识作用。但房屋的坐落具有模糊、易变、不精确的特点,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房屋的标识定位问题。应用GIS技术后,不仅可以通过图形来唯一定位和标识房屋,而且可以实现基于图形的查询、分析和预测功能,这是传统的MIS和CAD系统不能达到的。GIS应用于房产管理,使得房产管理从传统的以属性为核心管理转向以图形为核心管理,是房产管理的一个飞跃。
同时,工作流技术和办公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也给房产信息系统建设带来了新的需求。以GIS为核心,通过集成化的MIS、GIS、OA构建房产管理平台,成为当前房产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特点。MIS、GIS、OA、工作流等技术在房产信息化中的综合应用,标志着房产信息系统建设进入智慧房产阶段。当前我国房产信息化建设正处于MIS+CAD阶段向智慧房产阶段的过渡阶段。
3.房产测绘技术
智慧房产的实质是房产测绘、数据管理、加工、分析与发布的全面数字化。全面数字化是智慧房产与传统的房产管理信息系统相比较的最大特点。传统的房产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房产管理部分数据、部分业务、部分应用的数字化,而智慧房产则将数字化贯穿于房产信息生成和流转的各个阶段。
房产测绘由以制图为目的转向以信息提供为目的是智慧房产中房产测绘数字化的一个特点。传统的房产管理信息系统基于CAD技术实现了房产测绘的数字化,但其以制图为最终目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智慧房产对房产图形信息采集的需要。智慧房产中房产测绘应兼顾信息提供和制图的双重需求,最终达到房产测绘与信息系统的无缝集成。
4.网络化与系统集成技术
网络化和一体化是智慧房产与传统的房产管理信息系统相比的又一特点。传统的房产管理信息系统是以解决某部门或某项业务为目的进行开发的,解决的是房产管理的局部问题,没有考虑到房产管理的整体需要。因此,传统的房产管理信息系统在为房产管理带来一定便利的同时造成了大量的“信息孤岛”。而智慧房产数据应用是全部房产信息的集成应用,不会产生“信息孤岛”。
从数据发布的对象来看,传统的房产管理信息主要面向房产管理的某一部门,而智慧房产的发布对象则是房产管理的所有部门、企业和社会公众。
传统房产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部分业务、部分数据的一体化,而智慧房产的一体化则实现了全部业务、全部数据以及GIS、MIS、OA等技术的一体化。
图7.13展示了房产信息化发展的几个阶段,表7.1对智慧房产与传统房产管理信息系统作了比较。
图7.13 房产信息化发展的几个阶段
表7.1 智慧房产与房产管理信息系统的比较
5.智慧房产综合技术
房产信息化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智慧房产,智慧房产是继信息房产之后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智慧房产是以满足电子政务即满足管理为目的,而信息房产则是以满足信息分析、信息发布以及各层次的信息交换为目的。智慧房产不但可以为公众服务,而且可以满足各级政府综合分析和决策的需要。甚至可以将其扩展到赛博空间(Cyberspace),在一个虚拟的空间中来管理房产实体,人们可以通过虚拟空间来管理、寻找和销售房产实体。
智慧房产是以房产为对象进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一体化的管理信息系统。它以空间信息为核心,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管理信息系统(MIS)、办公自动化(OA)、工作流系统(WFS)等先进技术,综合集成和利用各类房产信息,达到房产管理和服务的最优化。
结合我国当前房产管理的具体需求,当前智慧房产建设中要重点突破的三个关键技术是:智慧房产的一体化数据模型、房产测绘与信息系统的集成、应用系统集成开发。
数据模型是智慧房产一体化数据库设计的基础。研究智慧房产各数据对象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设计与之相应的数据模型是研究的主要内容。智慧房产数据模型研究必须要考虑到智慧房产数据的空间特性以及智慧房产业务一体化的要求,实现空间数据、属性数据和档案数据的一体化。智慧房产数据动态更新频繁,这就要求在数据模型研究中要实现房产现状数据和历史数据的一体化存储与管理,建立智慧房产的时空数据模型。房产分层分户图是智慧房产中一种特殊的图形要素,研究其与房产平面图、属性信息、档案数据的一体化也是数据模型研究的关键内容。
房产测绘与信息系统的集成是智慧房产中数据采集和更新的保障,也是房产测绘与其他房产业务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房产测绘与信息系统集成问题研究的重点是要解决如何实现测绘图形信息和属性信息的一体化采集和存储、集成房产测绘系统的设计、房产测绘智能分摊模型的建立。另外,实现房产测绘与信息系统的集成还要兼顾到房产测绘编辑和制图的功能需求,这也是房产测绘集成研究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智慧房产系统是一个庞大、复杂的信息化应用系统,开发和维护的工作量大,技术上要求实现GIS、MIS、OA等技术的集成,因此必须要解决智慧房产应用系统建设中对可定制、可扩充、可集成的应用需求。从智慧房产相关实践来看,可通过对智慧房产一体化集成框架的研究来解决。该集成框架不仅应能够适应房产管理业务的工作流特点,实现GIS、MIS、OA等各功能的集中化管理、智能化调用,还应具有高度集成、松散耦合、灵活定制的特点。
7.15 智慧金融服务平台规划与设计
7.15.1 金融信息化应用与发展
金融业是指经营金融商品的特殊行业,它包括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以及信托业和租赁业。金融业具有指标性、垄断性、高风险性、效益依赖性和高负债经营性的特点。智慧金融就是应用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科技,改造和提升传统的金融业服务的效率、安全和质量。智慧金融的实质是金融业的信息化。
1.金融信息化
金融信息化是指信息技术(如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于金融领域,从而引起金融理论与实务发生根本性、革命性变革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创造金融体系经营、管理、服务创新模式的系统工程。金融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居民、企业等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密切相关,相辅相成。随着金融业改革与发展的加快,银行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加强。以中、农、工、建、交五大国有控股银行为代表的各家银行加快综合业务系统和全国数据处理大集中的建设,使创新能力、服务质量和核心竞争能力显著提高。目前,我国金融业围绕着业务的战略转型,其科技信息化建设也正在以客户为中心,以业务发展为导向,积极稳妥地推进,力图合理设计体系结构,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尽快实现集业务发展、绩效考评、渠道和过程整合、决策分析、实时监管以及信息和数据的交流与共享于一体的综合、集成的信息支撑平台,为智慧金融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2.我国金融信息化发展历程
回顾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金融电子化阶段、金融数据集中化阶段以及金融信息系统业务综合化阶段。
1)金融电子化阶段
中国金融电子化阶段是上个世纪的70年代到80年代,标志是利用计算机将原来的手工工作电子化,实现柜台服务自动化,进而升级为基于服务器的中型联网,实现同城通存通兑。当时,国内银行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子化之路。首先,在各行网点安装计算机设备,在网点实现柜员服务自动化为主的初步电子化。然后,在中心城市安置大型机,将市内各网点连接起来,实现同城通存通兑。经过第一次大联机,中国金融信息化已经成为势不可挡的大趋势。但是,总体水平仍然非常有限。当时,银行业务网络局限在中心城市,虽然中心城市中各营业网点的“信息孤岛”问题初步解决,但是中心城市以外的广大地区数以千计的银行网点仍然停留在“躲进小楼成一统”的原始的柜台电子化状态,运作慢、数据散、可控度差的情况并没有根本的改变。此外,城市与城市之间也无法进行业务整合。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金融信息化建设进入第二阶段,即金融数据集中化阶段。
2)金融数据集中化阶段
金融数据集中化阶段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大约到2005年前后结束。主要特点就是以已经建立起来的省市级主机为中心,向省外扩张,实现省际互通互连。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期,中国金融改革全面深入推进,而金融信息化的建设继续成为支持改革深入发展的动力。1991年中国人民银行卫星通信系统的电子联行正式运行,标志着中国金融科技信息化建设进入了全面网络化阶段。这一时期金融对于信息化的需求更高更迫切,原有的省级集中的IT体系已经不能满足中国金融改革的需要,只有真正的全国性数据大集中体系才能支撑中国金融令人目眩的发展速度。数据大集中就是把省级数据中心的业务和数据最后集中到国家级的单一数据中心,所有业务在后台都由这个数据中心统一支持和处理。也就是说,在中国无论用户在哪里,以哪种方式在账户中发生交易行为,所有的计算和处理工作都通过网络由全国性的数据中心来处理,从而实现了数据集中、应用集中和IT基础架构集中,使得总行能够完全真实、实时地掌握每一个账户的每一个交易行为。整个银行业务支持、风险控制、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和业务创新的能力得到了重大提升,中国银行业IT水平真正实现与国际水平的接轨。
3)金融信息系统业务综合化阶段
从2001年到2005年,中国国内银行业着手进行业务的集中处理,利用互联网技术与环境,加快金融创新,逐步开拓网上银行、电子商务、网上支付等网络金融服务业务。目前,国际主要的金融机构都在通过积极的管理创新实现业务创新,走向混业经营,进而改变成本结构和收入结构,这离不开新一代金融信息系统的支持。当前,金融领域对于IT的需求已经发生了变化,大规模设备采购和基础建设时期即将结束,如何结合IT技术来发挥企业的竞争优势已经成为金融行业最关心的问题。为迎接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银行业全面开放,国内银行业在积极、稳步地推进数据大集中建设的同时,以适应市场需求层次多样性、经营品种多样化以及银行业未来经营格局的要求,在综合业务应用系统的建设上也正在加快速度。
7.15.2 金融信息化建设现状与问题
1.金融信息化现状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改革与发展,通过近10年金融信息化建设,我国金融信息化已初具规模,概括起来具体表现为以下4点:
(1)金融信息化基础设施已基本建成体系并不断完善,基本实现了计算机机房达标改造、网络资源优化整合、灾备系统建设部署等“十一五”金融信息规划确定的目标,全国范围内的金融科技发展与业务创新信息化高速公路基本铺设完成。
(2)数据大集中工程稳步推进并初见成效,完成上下级数据(即总行与分支行之间的数据关系)中心技术框架搭建和业务平台整合阶段性任务,积极开展“后集中时代”的科技管理探索与研究工作,以集约型信息化建设助推金融业升级转型。
(3)大批现代化业务信息系统上线应用并平稳运行,在持续提升金融业务工作数字化水平和网络化水平的同时,进一步加快了区域金融服务向更高层次科学决策和改革创新前进的步伐。
(4)多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培育成型并壮大发展,在金融业务运营与科技应用不断加深融合的环境下,科技工作者加快速度实现由单一型IT执行者向复合型IT决策者的转变,成为推动金融业务与信息业务有效融合的主要力量。
(5)围绕金融信息化技术创新链,运用市场机制集聚创新资源,实现产、学、研有效结合,积极开展技术合作,突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形成技术标准。
2.金融信息化存在问题
与国际同行比较,我国金融业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尚未完全到位,而应用的丰富性、完善度,管理的水平和创新能力,都还存在很大差距。其中,硬件和技术建设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8个方面:
(1)信息化的技术标准与业务规范未能形成统一体系,不能满足与国际接轨的要求。各金融机构自身的业务联机处理系统也存在接口和数据标准不统一等问题。目前,各金融体系的建设标准很难统一,阻碍了金融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
(2)金融信息化建设中,金融企业之间的互联互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同时,跨行业、跨部门的金融网络和金融信息共享系统和平台尚未有效形成。
(3)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亟待提高。目前,中国金融信息系统和网络大量使用国外厂商生产的设备,这些设备使用的操作系统、数据库、芯片也大多是由国外厂商生产。因此,中国现有的金融信息系统存在着很多安全隐患。另外,由于国内金融企业在建设认证中心的意见上难以统一,使得网上金融的认证标准至今悬而未决。
(4)实现数据大集中与信息安全的矛盾。数据大集中意味着统一管理,减少重复建设。然而,数据大集中虽是金融信息化的趋势,但集中从某种角度上也增加了系统的不安全性,这也是中国银行业信息化建设中所必须直面的一个关键问题。
(5)服务与产品的开发和管理信息应用滞后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业务发展速度。金融信息技术软件投资相对于硬件建设方面存在明显不足。目前,中国银行信息化建设主要集中在网上银行建设、分行建设、数据大集中后续系统建设等方面,大部分信息化投资都花在硬件基础设施的购买上。比较而言,软件和服务方面投入较少,从而导致硬件设施功能低效。这种投资结构错位反映了中国银行业信息化建设战略定位不准确,网络建设过分注重基础设施,忽视硬件设备价值潜能。
(6)金融信息化法律、政策环境有待完善。法律、政策环境是金融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随着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一些与金融信息化相关的技术(如电子签名、电子证书等)的合法性、有效性需要国家立法界定。同时,金融信息化的发展还要依赖于国家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7)金融信息化建设中不仅核心技术和设备过度依赖国外技术,金融信息服务系统的开发和规划也主要采用国外技术方案,这既有可能在技术层面上危害国家金融安全,也不利于国内金融信息领域的创新和发展。
(8)金融信息化建设投入在投资结构上还不尽合理。其中,57.8%用在了硬件设备上,软件投入所占比例为24.3%,服务上的投入只有17.9%。而发达国家银行业的IT投入中,硬件、软件和服务的比例分别为30%、30%和40%。这种明显的对比差异说明我国金融业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还不够准确。
7.15.3 智慧银行
1.智慧银行概念
智慧银行是智慧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什么是智慧银行呢?IBM提出“智慧银行”的概念,让银行业以新的思维来审视自身的需求,并利用创新的科技去塑造新的业务模式。
新加坡银行业这近10年来,从银行服务网点到机器银行再到目前的网上银行的发展,可见网上银行将是未来智慧银行的重要运作模式,也是银行服务成本最低的服务方式之一。据估计,网点服务是银行最昂贵的服务方式,假设网点服务的成本为100%,那么ATM的成本约为60%,网上银行和电话银行的成本仅为15%,如何利用好网上银行是银行走向智慧的重要指标。
IBM研究发现,30~45岁之间的人是使用网上银行最多的人群,但这个群体并不喜欢网银,因为网银缺乏创新。调查显示,这群人更喜欢网上社区,如果在社区里融入银行业务,银行就很容易知道哪个年龄段的人喜欢什么,就能做到客户细分化,从而进行定制开发。现在很多网银专门为年轻人提供“财富探险”服务,让他们在网上一起讨论理财,并最终成为银行的理财客户。
网上银行能承担更多功能,然而银行网点服务需要转型。如今客户到网点的大部分时间是进行交易,如变更账户信息,缴纳水、电、燃气费或取钱。在中国,40%~60%的柜台交易都具有量大而价值低的特点,根据IBM商业价值研究院调查显示,国内银行网点用于销售的时间不足20%,而用于交易、后台处理和行政管理的时间却占80%,这造成网点效率低下。
2.智慧银行建设思路与策略
构建“智慧银行”应从业务运营创新与转型、整合的风险管理、新锐的洞察与应变能力以及部署动态的IT基础架构着手,把智慧融入创新银行的营运模式。
1)业务运营创新与转型
智慧就是预测客户需求,感知客户行为模式的变化,随时随地通过便捷的渠道提供个性化金融产品与服务。要建设智慧银行,需要通过业务流程整合、前台业务创新和多渠道整合等方式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银行业务和优化且高效的流程。重点包括:
(1)银行核心转型
银行核心系统现代化不仅能提升新产品及服务的上市速度,更能以客户为中心,提供全方位的客户信息以支持更好的销售和服务,并同时支持银行业务国际化的进程。
(2)多渠道的转型创新
智慧银行可以实现多渠道的转型创新,减少前台柜员非交互性的工作环节,并将其转移至区域或总部的集中作业处理中心。同时,银行还能通过整合柜员桌面应用,改善生产效率并提供自动的销售与风险管理提示,以及使用先进的分析方法和预测理论以确定客户的行为和反应。针对现在手机和网络银行等新渠道的纷纷兴起,银行还能将网页与服务中心、网点及移动设备整合,使客户在不同渠道间的不同服务实现无缝连接。
(3)财富管理
智慧银行的业务转型与创新更可促进财富管理方面的提升,为客户实时接入投资组合管理工具,自动预警管理资产的绩效的同时主动提供客户报告并建议行动,实现基于电子界面的财务规划与咨询流程的自动化与标准化。
2)整合的风险管理
智慧就是实时、准确地预测及规避各类金融风险,优化内部资本结构。构建智慧银行需要通过定量风险技术手段预测并规避未来风险,紧密应对新资本模型设计、调整业务目标,遵从合规管理、优化内部资本结构,将制度遵从转化为企业竞争优势,为银行实施整合的风险管理战略。
据了解,目前国内银行所面对的风险主要可分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治理和法规遵从、金融犯罪和IT基础架构风险等几大类。而智慧银行正可通过包括完善的科学评估制度、研发风险管理诊断工具、实时监控模式以及预测系统故障等方式在内的定量风险技术手段实现整合的风险管理。
然而要实现整合的风险管理,其构建的过程集中在7个关键问题之上:
(1)公司治理
建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有效风险管理结构。
(2)统一策略
对所有的业务线进行统一商业策略管理。
(3)组合管理
采用积极的资产组合管理方法。
(4)风险转移
识别并提前转移无效率的集中风险。
(5)风险分析
设计和强化先进的风险分析工具,并持续验证分析工具的有效性。
(6)数据和技术
所有数据和系统结构实现一体化和流线型。
(7)利益相关者管理
与利益相关者及时交流和更新风险信息,努力提高透明度。
3)新锐的洞察与应变能力
智慧就是收集、处理海量数据,通过智能分析与优化提升业务决策支持能力。实现智慧则需要通过快捷、智能地分析银行内的海量客户与交易数据来提升洞察力和判断力,更高效地应用洞察力以回应客户与市场环境的细微变化。
通过尖端的分析科技,银行在未来不但将具备从广泛的来源获取、量度、建模、处理、分析大量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的能力,更可以在统一集成的、互联的流程、服务、系统间共享数据,并将经过智能分析与加工的数据用于业务决策支持以及回应需求。此外,银行还将具备基于数据分析,及时向客户提供服务与反馈的能力,支持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与客户体验的实现。
4)部署动态的IT基础架构
智慧就是及时响应业务需求的动态IT基础架构。打造智慧的银行需要创建一种智能又安全,适应多变商业环境的灵活的IT架构,以满足来自于不同部门、客户和合作伙伴的各种需求。
部署动态的基础架构,需要全面考虑如何提高服务、管理风险和降低成本。7个技术层面的全盘计划和部署尤为重要。
(1)在服务管理方面,需要提供所有业务和IT资产的洞察力、控制和自动化,以提供更高价值的服务。
(2)在资产管理方面,需要利用为行业定制的资产管理解决方案,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实现关键业务和IT资产的最大价值。
(3)在虚拟化方面则要利用领先的虚拟化和整合解决方案降低成本,提高资产利用率,并加快新服务的提供。
(4)在高效节能方面需要应对业务和IT基础架构中的能源、环境和可持续性发展的挑战及机遇。
(5)在业务弹性方面要保证持续的业务和IT运作,同时快速适应并应对风险与机遇。
(6)在安全方面需要为行业而定制端到端的监管、风险管理和合规解决方案。
(7)在信息基础设施方面,要求能够帮助企业实现信息法规遵从、可用性、保留和安全目标。同时,银行还需要更多地考虑灵活的协作模式,在与第三方进行战略合作时,开展多种形式战略外包的合作以实现专注公司核心业务,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实现及时的创新与转型。
智慧银行要在充满挑战性的环境中把握发展的时机,必须具备前瞻性的视野和进取性的胆略,重新审视和塑造信息技术在银行业务转型中所扮演的角色,让“智慧”成为银行业转型与创新的第一步。
7.15.4 智慧保险
智慧保险是智慧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以新的方式来思考和行动。“物联化”、“互联化”和“智能化”在智慧保险的愿景下有不同的解读。物联化是指可测量化能够让我们对保险相关用户的行为精确记录,对保险标的进行实时监督。互联化指保险企业将可使来自客户、行业生态圈的数据实现实时集成和共享。智能化指智能洞察可以促进保险业对用户的分类和对风险的防范能力。
智慧保险顺应科技的变革为保险行业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我国的保险市场正在成为全球重要新兴保险市场,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智慧保险将是中国保险业实现创新和转型的契机,通过实施智慧保险,将我国保险业打造为世界一流的保险公司。
智慧保险企业实现海量信息应用、准确预测风险、业务架构、集成业务平台、动态应用系统。通过以下4个方面的充分整合,保险企业才能全面贯彻改革与创新的实施路线图,才能真正转化为市场份额、竞争力、法规、成本控制等切实的业务价值和能力。
(1)智能洞察
智慧保险将充分利用收集的企业客户和市场海量信息,通过智能分析与优化提升业务决策支持能力。同时,通过实时、准确的预测风险,制定贴切用户需求并有竞争力的产品、营销和风险战略。此外,实现智能洞察的保险公司将可以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与优化,有效地控制风险,实现业务创新。
(2)灵活企业
智慧保险将提高保险核心流程、应用和架构的灵活性,增加快速反应的能力;根据市场条件、法规变化和客户偏好调整产品、规则、渠道、服务水平和组织。实现灵活企业的保险公司可以在统一产品管理的条件下,灵活调整保险业务,实现定制化的产品和推广。
(3)渠道优化
智慧保险将建立一个多渠道共享的协作平台,使得销售、客户服务等业务通过这个平台实现更实时、更个性化的协作。通过对服务进行快速组合,智慧保险还能助力企业创建一对多的保单管理和其他服务于众多市场和客户领域的核心保险系统。
(4)绿色未来
智慧保险将根据业务战略和需求对资源进行合理扩展和动态分配,快速对资产进行配置的同时采用新技术去应对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来调整产能,节约能源、纸质单据以及整体费用,和客户一起实现可持续发展。
7.15.5 智慧证券
智慧证券是智慧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证券信息化为基础。我国证券信息化建设于1992年就已经开始起步,交易系统经历了从半自动到全自动、单层次计算机架构到客户机/服务器架构的发展。证券交易所使用的硬件平台随着硬件设备的不断发展创新,其自身的性能也有了大幅提高,同时构建了基础较好的证券信息平台,为智慧证券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所有的证券公司都建立了网上交易系统,通过广域网实现了全公司的互联和集中交易,并且在网上交易的基础上通过网上服务等为客户提供了新的产品和服务。此外,在管理、决策和风险控制方面,也基本实现了信息化,包括证券公司自身的信息系统。
与此同时,证券网络技术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主干速率10M的以太网络现在只能用于证券营业部的一个远程大户室中。营业部的主干网络已主要使用快速以太网或更高档的千兆位以太网。值得注意的是,千兆位以太网络正逐渐成为证券营业部的局域网主干。由于管理的需要,证券公司总部(或地区总部)与各营业部之间通常还通过路由器建立了广域网,以便进行信息传递以及运行诸如中央监控、OA系统等软件。证券交易的方式也从原来单一的柜台手工交易服务到现在的自助委托、电话委托、远程委托及网络委托交易等。
但是,由于我国证券信息化发展的时间较晚,因此其发展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整个行业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总体设计,软硬件的资源使用效率低,网络的可靠性和数据安全性还不够高。尤其是世界金融危机以后,对于证券行业的监管力度加强,如何将其引入到信息化中去,也是面临的挑战之一。
国外的证券公司非常重视利用先进信息技术的支持来应用新的金融理论,实现金融创新、资源整合,不断地将新的信息技术应用到金融服务之中去,从而提高经营能力和服务水平。我国证券行业相比而言能力差一些。国内证券公司提供的金融服务比较简单,交易系统存在产品品种比较少、委托类型和交易机制单一、交易信息不够丰富、接入接口单一等问题。国内的信息化建设中注重交易流程的效率和交易指令传输的准确性,对于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处理的能力比较薄弱。在信息资源的集中共享程度及对信息的管理和分析水平等方面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
因而智慧证券作为智慧金融的组成部分,其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性已成共识。智慧证券必将在资本市场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7.15.6 智慧金融服务平台规划
智慧金融服务平台涵盖了智慧银行、智慧保险、智慧证券,智慧金融规划以科技创新为指导方针,以数据大集中为前提,以综合业务系统为基础平台,以数据仓库为工具,以信息安全为技术保障。智慧金融服务平台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
(1)制定和完善智慧金融发展战略规划,重组金融管理架构和流程。从智慧金融未来发展战略需要出发,对金融业整体科技创新策略、平台总体架构、技术应用、技术标准、协同关系、建设步骤、实施方法、人员配置等予以规划和部署。同时,对现行金融电子化系统进行更新和改造,重新规划金融机构的管理架构与流程。
(2)积极推进金融信息技术标准体系和应用。标准化不仅能满足不同时点的应用需求,减少系统冗余,节省资源,还可以降低系统的复杂性和管理难度,简化操作。硬件、网络、基础软件等的标准化相对容易,可以先期推进。而技术平台、开发方法等应用系统的标准化工作则需要依据不同发展时期,分阶段实施。
(3)注重智慧金融信息服务平台和业务应用系统的建设。要以智慧金融服务平台云计算、云数据、云服务为基础建设,注重智慧化管理和智慧化服务等业务应用系统的建设为重点。高度重视对当前金融业信息系统的充分利用和深度挖掘。
(4)实现智慧金融服务平台与智慧城市城市级“一级平台”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交换。充分利用政府信息化、社会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资源与金融服务对接。从而提高金融业服务的质量,节约成本,减少风险,并且使得银行能够专注于自身的核心业务。
(5)注重客户及业务需求分析,加强客户关系管理。目前正在经历信息系统的大量应用和开发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金融业在开发层面和设备技术投入方面的差距将逐渐缩小,而客户关系的管理和业务需求的提炼将成智慧金融建设的重点,并进而成为金融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6)注重既懂金融业务又有信息化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前,国内银行业的通常模式是业务部门提出业务目标和业务流程,再和IT人员进行沟通,但这不符合金融信息化的时代特征。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从业务、管理到决策的所有环节,从渠道、核算到设计的所有领域,无论是设计业务产品、客户系统需求分析、业务流程优化,还是现有信息数据的深度挖掘和运用,都需要一批既懂银行业务又有IT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来高效完成。
(7)强化金融系统安全,确保金融信息完整。建立并完善金融信息的保密体系、监测体系以及以身份认证为基础的管理机制,提高硬件设备的可靠性,制定严密的安全策略。
7.15.7 智慧金融服务平台云技术应用
从金融行业的角度来看,因一些客观、主观的限制,一些规模相对较小的金融机构当前的发展程度已经无法与大机构相媲美。虽然中小银行和地方性银行的规模并不大,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和大银行一样要为客户提供各种服务。而它自己要建设数据中心、开发应用软件,所花的成本和精力会很大,同时由于规模小,网点少,投资回报并不是很好。所以利用云计算,通过在线的软件服务、平台服务和基础设施共享服务可以很快地将业务开展起来,以这种途径来弥补金融业的信息鸿沟。
1.智慧金融数据中心
高等级的数据中心是云计算服务的基础和保障。必须承认,只有高等级数据中心才能满足云计算服务的运行环境需求。高等级的数据中心在建设初期便会有各种指标来限定数据中心和中心内部机房的建筑规格,将云计算的服务器放置在这样一个恒湿恒温的环境里,才能保障云计算的基础是安全的。高等级数据中心为云计算服务基础设施提供了有效的安全保障。数据中心的安全环境,是指机房设施区域得到安全保证,防止未授权的闯入。此外,标准的数据中心具有完备的服务管理流程,确保云计算各类设施的访问都是经过严格授权的。T4等级的数据中心除了能够提供以上的各项保障之外,还可以有效地应对自然灾害的来袭。
2.智慧金融云计算服务新模式
根据商业银行的IT层面的不同要求,数据探索与将云计算和金融机构传统的IT技术相结合,采用云计算理念和技术,提供安全可靠、高效易用的IT环境。同时将云计算的技术和理念与传统的金融业务相结合,通过云的方式衍生出不同种类的新的业务模式。
我国的中小金融机构分布在国内各个省市,具有数量众多、种类繁杂的特点。对于监管机构而言,这个特点令监管的力度和范围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通过云计算服务,可以进一步增强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力度,可以拓展监管机构的政策发布渠道,确保了政策有效、迅速地得到贯彻实施,为金融机构的监管提供了创新形式的运作模式,从而带来更好的服务。
云计算同时促进了不同行业之间的更好融合。一直以来,由于安全、政策等因素的制约,金融行业和其他行业之间的协作非常有限。通过云计算,拓展了行业间的合作模式和渠道,促进了行业之间的融合。与此同时,云计算平台的建设发展同样带来了金融业与软件、电信等行业间的融合,软件的存在和销售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各个行业信息化的水平。
智慧金融服务平台云计算技术应用的意义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从技术方面来看:中小金融机构无需再配备IT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同时又能得到最先进的技术应用,满足对信息管理的需求。
(2)从投资方面来看:中小金融机构只以相对低廉的“月租费”方式投资,不用一次性投资到位,不占用过多的营运资金,从而缓解中小金融机构资金不足的压力;不用考虑成本折旧问题,并能及时获得最新硬件平台及最佳解决方案。
(3)从维护和管理方面来看:由于中小金融机构采取租用的方式来使用相关业务系统,不需要专门的维护和管理人员,也不需要为招募维护和管理人员支付额外费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中小金融机构在人力、财力上的压力,使其能够集中资金对核心业务进行有效的运营。
(4)从时间方面来看:中小金融机构不再需要等待漫长的开发周期来完善相关应用系统。只要登录中小金融机构合作平台就可以马上得到最先进的技术应用及相关服务支撑,从一定意义上讲,很大程度地加快了中小金融机构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所以云计算想要在智慧金融行业落地,最为核心的要素是要了解行业的需求。有了最为先进的运营模式、数据存储模式、软件平台和高等级数据中心之后,那么我们要将这些要素与金融行业的需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用公式表示就是:
(运营服务+数据+软件平台+数据中心)×行业需求
7.16 智慧旅游服务平台规划与设计
7.16.1 智慧旅游需求分析
1.智慧旅游需求分析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全面建设,网络宽带技术、“3S”技术、多元数据库技术、电子商务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计算机硬件的飞速发展都为智慧旅游的诞生提供了技术基础。智慧旅游将成为旅游主管部门、旅游企业的一个重点关注的领域,人们从中可以看到旅游业发展的新契机。智慧旅游将为旅游业带来全新的经营管理理念,促进旅游业的“二次创业”。
世界旅游组织在《旅游目的地在线营销——信息时代的战略》中指出:“因特网和其他不断发展的互动多媒体平台对旅游营销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是一种旅游信息化应用系统,它以互联网为基础平台,结合了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营销技术,把基于互联网的高效旅游宣传营销和本地的旅游咨询服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游客提供全程的周到服务,可以极大地提升目的地城市的形象和旅游业的整体服务水平。目前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Destination Marketing System,DMS)已经成为国际先进旅游目的地在营销前沿的实践,成为旅游行业信息化最核心的系统。
为适应世界范围内的旅游信息共享,国家旅游局于2001年1月正式启动旅游行业信息化系统工程——“金旅工程”。“金旅工程”是国家信息网络系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旅游信息化的系统工程,也是各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利用信息技术推动21世纪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它集全国旅游行政办公网、旅游行业管理业务网、公众信息网和旅游综合数据库(即“三网一库”)于一体,其中公众信息网包括了旅游电子商务网和政府网。
2.智慧旅游建设内容
智慧旅游是智慧地球、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国家、省、城市的基础信息建设为依托,同时与其他领域的数字化与智慧化建设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智慧旅游的体系建设是基于信息技术的旅游经营管理和服务集成体系,体现的是旅游活动全过程、旅游经营全流程和旅游产业全链条的全面数字化应用。建设内容包括旅游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旅游应用信息系统工程的建设。其中以旅游应用信息系统工程的建设为核心,包括旅游非空间信息管理系统与旅游空间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具体由若干应用系统组成,分别是:系统管理模块、旅游信息管理系统、旅游信息网络发布系统、旅游目的地信息咨询系统、三维虚拟旅游系统、旅游管理与规划信息系统、旅游灾难预警系统等。
智慧旅游体系的服务对象主要包括政府主管部门、旅游企业、旅游者以及旅游专业的学生。智慧旅游归根到底,就是提供旅游信息服务:为政府主管部门提供决策依据,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由传统政府向智慧政府过渡;为旅游企业提供及时的旅游信息,为企业的市场营销、线路设计提供技术上的支持;为旅游者个人提供旅游地的与旅游有关的各种旅游信息和预订服务,并可根据旅游者的喜好为旅游者制定特色路线,同时虚拟现实技术可让旅游者提前进行体验;为旅游专业学生提供虚拟的实习环境,为旅游教学服务。
智慧旅游不仅仅是旅游体系的完善,它还包含针对游客的旅游推广、旅游信息管理、虚拟旅游模式等等;针对景区的旅游景区规划、旅游景区管理、旅游景区安防、旅游景区票务门禁管理等等;针对旅游管理的旅游决策支持系统、三维实景规划系统、信息处理中心等等,这样系统使得智慧旅游的从决策到推广到管理再到新决策的良性循环得到好的运作。
7.16.2 智慧旅游服务平台规划
旅游服务包含前期咨询服务、销售体系服务、线路设计服务、景区配套服务、景点管理服务、安全服务等等一整套服务体系,深化旅游层次必须要以服务为核心重点。在原有的服务基础上继续深化旅游服务,也会对旅游业绩有相当的提升。
智慧旅游服务平台规划需要有完善可行的管理规范和合理的推动系统的支持。规划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旅游线路规划
现在的线路设计都是各家旅行社自行设计,除了口碑很不好的“旅游购物模式”外,各种线路大都因为各种利益原因无法体现出景区特色。针对不同人群(比如年龄层次、经济层次、旅游偏好习惯、旅游强度等)定制出合理有效的旅游线路,不仅会提高旅游景点口碑,而且也可以更方便地对客户源进行分类,从而提供针对性服务。对自驾游游客也提供相关的线路服务和配套体系。
2.旅游销售服务
更好地实现景区和各大重点城市的一站式直达服务。其中远程销售体系的健全发达是很重要的一环。利用好销售系统进行优惠和促销活动也是吸引会员的重要模式。利用团购或者季节性的折扣体系,实现售价的浮动化处理,是解决淡季乃至平衡旅游资源的有效手段。
3.旅游电子商务
旅游的配套资源的统一管理调配,旅游过程应急问题的处理和预防,让旅游者可以时时感受到旅游服务的细致到位,这些都能对整个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极为重要的影响。
4.景区内旅游服务
实现景区内人性化旅游,根据用户量设计合理的车辆以及其他资源的合理调配。及时跟踪用户信息,给予旅游过程的实时服务。同时提供景区内安全保护措施,让旅游者在游览过程安全、安心、安逸,在享受旅游的同时得到各种有效保障。
5.旅游资源及增值服务
吸引游客的除了旅游服务外,旅游项目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合理挖掘新的旅游资源,从而配合技术手段和其他方式产生新的利益增长点,也是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从以下两个方面分别阐述:
1)景区电子化服务
考虑到景区的特殊性,可以配合一些电子技术和屏显技术,带客户在体会到景区特色外,还可以有扩展性的体验,比如结合远古生物模拟实景系统,结合传说和大片的球幕电影系统等等,给用户在现代和古代、苍凉和繁华中得到对比性旅游体验,从而增进旅游热度,如“3D实景展示系统”“虚拟现实系统”。
2)景区导航定位服务的完善
随着自驾游自助游的火爆,不受到导游固定路线的束缚的新旅游族群越来越多,在他们自由自在享受旅游乐趣的同时,如果可以提供配套的导航定位服务,甚至可以协助其在遇到问题时候的救援和跟进服务,必将让整个旅游服务提升一个档次,如“GIS系统”“景区内导航体系”。
6.旅游会员服务
智慧城市旅游要设法吸引回头客户和有效地让客户产生连锁消费的可能。在互联网上建立旅游会员制度和电子促销返券制度可以有效地提升用户忠诚度,从而使得整体旅游增值服务得到提升。
7.16.3 智慧旅游服务平台技术应用
1.智慧搜索引擎应用
智慧搜索引擎后台数据库存储了大量旅游目的地各方面的信息,游客通过输入关键字/词进行检索,智慧搜索引擎能揣测游客的意图,并能处理复杂的、高难度的任务,对游客的需求加以分析地接收,自动拒绝一些不合理或可能给游客带来危害的要求,为游客提供大量的可供选择的旅游信息。旅游目的地网站通过创建智慧搜索引擎,为游客提供各种与旅游有关的解决方案,并最大限度满足游客需求和愿望。同时,智慧搜索引擎也可以实现多语言网络广告。充分利用声音、动画、三维等多媒体技术,提供主要客源国家和地区的语言,游客可以自行点击选择。游客在观看视频广告之余,还可以通过发送电邮、明信片等形式把广告发给亲朋好友,同时还提供广告下载及屏幕保护程序,供用户下载。
2.电子服务应用
电子服务是旅游目的地网站提供的增值服务,也是旅游目的地开展网络营销的重要手段。电子服务主要是提供各类电子版本宣传资料的下载和浏览,包括节庆活动表、签证和出入境资料、天气预报、货币兑换、电子地图、电子图书、电子杂志和各种电子分类手册的下载和浏览。旅游目的地网站根据用户输入的资料可以建立客户档案或用户数据库,并定期向用户邮箱发送旅游目的地宣传资料、各种促销信息或用户需求问卷调查表等,保持与用户的沟通和交流,并了解用户的旅游需求和愿望,以建立、保持和发展与用户的长期关系。
3.客户关系和客户管理
旅游目的地网站不仅可以设立网上顾客服务中心,为游客提供紧急咨询、大使馆服务、网上投诉和意见反馈、公众留言等服务,还可以建立客户管理系统,让顾客参与到旅游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实现客户自主管理,例如客户可以自主修改预订资料或取消预订。旅游目的地网站通过设立顾客服务中心和客户管理系统,密切了与游客之间的关系,提高了双方的关系质量,从而提高游客的满意感。
4.电子地图应用
这方面,山东旅游电子地图系统给我们很多启发。它是我国目前覆盖旅游目的地区域最广泛、包含旅游信息最丰富的电子地图系统,同时也是我国目前唯一能够实现定位与旅游内容的充分关联、实现跨区域旅游路线规划的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DMS)的电子地图系统。
电子地图系统以地理空间基础框架为载体,以3S、宽带网络、虚拟现实技术为综合应用基础,以综合性、指南性旅游信息数据库为内容,充分考虑旅游行业特点,以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信息为基础内容,通过“智慧出游导航”、“旅游目的地查询”、“专题旅游地图”、“旅游线路”等切合旅游行业实际应用需求的功能,为游客和社会公众提供位置定位、出游指南服务等系列解决方案。同时,可以进一步采用最新的卫星图片和3D地图定位技术,不仅充分实现目前电子地图的所有功能,还允许用户在特定位置加上“地标(placemarks)”和解说。此外,借助3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车载GPS系统和手机也有望实现电子地图的实时查询功能。对一些虚拟旅游爱好者,浏览电子地图可以充分激发他们实地旅游的渴望,而旅游爱好者可以将电子地图用做有效的线路计划工具,甚至可以预览度假海滩上的露天烧烤区和饭店大堂。
5.电子布告栏(BBS)应用
旅游目的地通过电子布告栏(BBS)、新闻组等网络营销工具,对游客进行即时的信息搜索,游客则有机会对旅游目的地产品和服务设计、旅游交通和旅游线路安排等一系列问题发表意见和建议。同时,借助于简易信息聚合(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RSS)订阅服务,不用再花费大量的时间冲浪和从新闻网站下载,实现高效率的信息锁定和浏览。这种双向互动的沟通方式提高了游客的参与性与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它能使旅游目的地获得大量有用的游客信息,以便有效地作出对客服务决策,从根本上提高游客的满意度。
6.网上娱乐应用
旅游目的地网站还可以为游客提供网络游戏、网络音乐、彩信图片和屏幕保护程序下载等在线娱乐增值服务,吸引更多的游客登录旅游目的地网站。网络游戏、音乐、图片和屏幕保护程序的组织和设计以宣传介绍旅游目的地资源为目标,如可供下载的音乐要以地方民族音乐为主,图片以旅游目的地风光图片为主,力求使游客在娱乐之中加深对旅游目的地的认识和了解。
7.16.4 智慧旅游应用系统设计
1.旅游展示系统
旅游展示系统包括:虚拟现实子系统、旅游GIS子系统、旅游总体门户网站、各景区分网站子系统。图7.14为克拉玛依智慧旅游应用系统示意图。
图7.14 克拉玛依智慧旅游应用系统示意图
2.营销管理系统
营销管理系统包括:统一网络信息发布子系统、统一网络信息监管子系统、旅游客户管理子系统。
3.统一对外服务系统
统一对外服务系统包括:电子售票子系统、门禁识别子系统、汇总结算子系统、电子商务子系统、团购旅行计划子系统、交通住宿管理子系统、呼叫中心子系统、旅游配套活动管理子系统。
4.旅游行政管理系统
旅游行政管理系统包括:各景区政令发布子系统、各景区统一监管子系统、数据审核申报子系统、旅游决策支持子系统、景区智慧指挥调度中心、景区安全预警处理中心、景区视频监控子系统、GPS车辆调度子系统、治安接处警子系统。
5.景区电子管理系统
景区电子管理系统包括:景区内导航子系统、自驾游导航子系统、便携式导游子系统、景区电子检票管理子系统、景区电子监控子系统、游客定位跟踪子系统、景区内摄像头监控子系统、景区内屏显宣传子系统。
7.17 智慧城市智能建筑服务平台规划与设计
7.17.1 智能建筑服务平台规划
智能建筑服务平台规划目标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建筑物在安全性、舒适性、便捷性以及节能环保方面的功能需求,支撑建筑物物业及设施管理和增值信息服务。规划方案除应体现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自动化等技术应用,还应将访客管理、建筑能源管理、空调分室计量与智能化系统物联网等技术应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同时智能建筑规划方案还应满足标准化、实用性、可行性、先进性、可靠性、经济性、完整性、集成性、一致性等方面的总体技术要求。
1.智能建筑服务平台规划总体要求
1)标准化要求
智能建筑服务平台规划必须依据国家成套的关于数字化与智能化建筑设计的标准和规范。在技术方案中应体现的标准化要求包括:设计的标准化、系统集成通信协议和接口的标准化、系统设备规格的标准化、系统建设与施工的标准化、系统设备运行维护管理的标准化等。
2)实用性和可行性要求
智能建筑服务平台规划应体现先进性、可靠性、可操作性,应以满足系统技术应用和实现功能的需求为原则,应选择具有网络化、数字化、开放性的成熟和主流以及实用性和可行性的应用技术。在产品选型方面应注重满足项目技术要求和实际功能需求为原则,不要盲目追求产品的品牌和技术性能的超前性;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工程建设实施进度与技术实现的复杂程度,要体现传统技术和发展技术的结合与集成应用。
3)先进性要求
智能建筑的使用通常将跨越较长的时间周期,为了在使用过程中较长时间内保证智能化系统的先进性和可用性,技术方案应充分吸收适合的新技术,来满足智能建筑未来发展的需求,应具备一定的可扩展性以适应新的需求变化,为未来的功能提升预留可扩展的空间。
规划方案应以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技术应用为基础,以综合信息集成为核心,结合相关专业应用技术交叉与应用集成。应体现前瞻性、灵活性、开放性,既满足智能建筑未来的发展、业务量的增加以及管理模式的变化而提出的对技术应用的新需求,同时也要满足智能化各应用系统今后可以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造和升级,适应功能的需求变化和扩展。
规划方案应充分考虑本项目对智能化物联网(采用分光纤和光端机以太网组网技术)、基于第二代身份证的访客系统、建筑能源管理、空调分室计量等新技术的应用,以及与智能电力系统、冷源设备、锅炉设备、电梯设备等第三方系统和设备互联互通通信接口的无缝衔接和数据共享的信息集成。
4)可靠性要求
智能建筑的可靠性实现包括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方面是系统选型必须强调质量可靠,系统中主要设备的MBTF(平均无故障时间)满足国家的标准并具有足够的余量;另一方面则是在技术方案中应体现系统可靠性设计,对系统核心部件采用冗余或分布式控制的方式,以保证当系统中局部系统或设备(如网络线路、中控计算机、DDC现场控制器、报警控制器、门禁控制器等)出现故障时,不影响其他现场控制器对设备运行的监控和联动控制。特别是在智能化物联网应用中,应充分考虑到网络线路的冗余、涉及安全报警传输线路的故障检测以及防止事故或受到人为破坏等一系列系统可靠性设计,并提供解决方案。
5)经济性要求
在确保满足智能建筑智能化系统技术应用和实现功能,以及系统工程质量和工期的前提下,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建设还应注重经济性要求。在智能化系统工程实施过程中,技术方案应提供如何满足项目工程预算限价控制在正负5%以内的要求的解决方案。
6)完整性要求
智能建筑服务平台规划方案编写内容应包括:智能化系统技术方案和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组织方案两部分。
智能建筑智能化系统技术方案的完整性要求包括:技术响应一览表、智能化综合信息集成与各应用系统的技术应用及实现功能的详细描述、系统设备配置与技术性能响应一览表以及智能化综合信息集成和各应用系统图等。技术方案涉及纳入智能化系统集成的第三方系统及设备的通信接口,必须提供具体的说明和相关的通信接口原理图,并进行详细的接口协议的描述。
智能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组织方案的完整性要求包括:项目管理方案、工程施工组织机构、人员及资格、工程质量、工期、技术、造价控制等保障措施、施工深化设计(结合选型系统产品和室内装修)、系统验收方案(包括系统设备进场验收、系统集成中期验收、系统试运行验收、系统工程竣工验收)、系统工程售后服务(包括技术和操作培训、系统运行管理、售后服务保障措施、系统技术扩展及功能提升建议方案)等。
7)集成性要求
智能建筑服务平台规划应体现项目智能化系统工程的系统性和智能化系统的集成性,要从系统工程实施的各个阶段来描述工程的系统性,也要从智能化各个应用系统的信息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通信接口的规范来描述系统的集成性。
(1)智能化系统工程系统性要求
制定系统工程实施方案,重点体现在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阶段的衔接,做好施工深化设计阶段、预埋管道及线桥架施工阶段、线缆敷设阶段、系统设备进场验收及安装阶段、集成系统中期调试及验收阶段、系统工程试运行阶段、提交系统工程竣工资料阶段、系统工程竣工验收阶段、系统工程售后服务阶段(通常在竣工验收后两年)之间的无缝衔接。
(2)智能化系统集成性要求
制定系统集成实施方案,重点体现在智能化总体结构、网络结构、软件结构、数据结构、安全体系结构、系统间通信协议及接口规范等。实施方案应充分考虑数字化与智能化各应用系统之间的信息交互、数据共享、网络融合、功能协同,避免以往将各个数字化与智能化应用系统建设为相互分离的“信息孤岛”的情况。
要实现工程的系统化和系统的集成化,必须制定好系统工程实施方案和系统集成实施方案,组织好智能化系统设计单位对施工图深化图纸的技术交底、制定施工工期、系统集成商施工技术说明等系统工程实施前期的各项工作。建立与建筑总承包商和土建单位的协调机制和配合方案,建立与机电设备供应商的协调机制和配合方案,建立与建筑及室内装修单位的协调机制和配合方案,建立与智能化系统设计单位的协调机制和配合方案,是实现工程的系统化和系统的集成化的基本保障。
8)一致性要求
智能建筑服务平台规划在满足项目智能化系统技术要求的完整性和集成性的基础上,所提交的技术方案应与本项目智能化系统施工图深化设计单位所提供的总体设计方案及图纸、施工图深化设计方案及图纸、智能化各系统设备配置数量一览表的设计成果保持完全的一致性。对上述设计成果的一致性应在技术方案中体现实质性响应以及符合设计方案和图纸的要求。
2.智能建筑服务平台规划技术方案要求
智能建筑服务平台规划技术方案应满足以下要求:
(1)应包括智能建筑智能化总体设计、智能建筑智能化系统施工图深化设计、智能建筑智能化系统设备配置数量一览表以及智能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技术要求。
(2)应充分反映21世纪国际最新的主流技术与主流产品,智能化系统达到国内甲级写字楼的实施标准。
(3)应充分体现智能建筑的技术应用的特点和实现功能,重点包括:综合信息集成与物业及设施管理、智能化系统物联网、门禁道闸与可视对讲访客管理、智能建筑能源管理、空调分室计量以及智能电力系统接口等。
(4)应体现智能建筑物业及设施管理在综合信息集成系统的支撑下,重点描述智能建筑设施管理与智能建筑能源管理、空调分室计量、智能电力管理之间的节能关系以及实现节能的方案和措施。在智能建筑综合安防管理方面要重点描述智能建筑安全管理与应急指挥调度之间的协同关系和联动功能,以及通过门禁道闸和可视对讲实现访客管理的方案和实现功能。提供的物业及设施管理技术方案应充分体现智能建筑管理与智能化系统功能的融合。实现智能建筑管理和服务的科学化、集约化和可持续发展。
(5)应遵循“按需集成”的原则,在采用物联网和自动化控制技术及设备的前提下,从智能建筑安全性、舒适性、便捷性和节能管理的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详细描述综合信息集成系统的技术应用和实现功能。
(6)应在系统组成、技术应用、设备选型、监控策略、建筑节能、管理与服务等方面,体现“世界先进、国内领先”的原则。
(7)必须能完全统筹各专业系统的自动控制,尤其是对项目采用的诸多新技术应用的设备系统的自带控制系统,解决其接口无缝衔接和信息集成。
(8)应考虑智能建筑分别具有不同的使用功能的特点,体现“一个平台和多个管理中心”的管理布局,以适应智能建筑物业及设施管理的需要。
3.智能建筑服务平台智能化系统组成
智能化系统由以下应用系统组成:
(1)智能化综合信息集成系统;
(2)物业及设施管理系统;
(3)建筑设备管理系统(BMS)及楼宇自控系统(包括:建筑能源管理、空调能耗分室计量、智能电力系统通信接口、冷源设备通信接口、锅炉设备通信接口、电梯设备通信接口)
(4)综合安防管理系统(包括:综合安全管理、应急指挥调度、入侵(侦测)报警、电子巡更、门禁及道闸控制、无线对讲、可视对讲访客管理);
(5)视频监控系统;
(6)停车场管理系统(包括:车牌识别、车位引导);
(7)公共广播系统(已包含在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需进行系统集成);
(8)“一卡通”管理系统(包括:发卡、门禁、道闸、考勤、商业消费,与访客系统集成);
(9)综合布线系统(互联网接入,主干网络和设备由运营商提供);
(10)智能化系统物联网布线系统(包括:楼宇自控、安防报警、门禁控制、视频监控、访客可视对讲);
(11)有线电视系统(有线电视接入,主干网络和设备由运营商提供);
(12)电子公告及信息查询系统;
(13)电子会议系统;
(14)弱电防雷与接地系统;
(15)智能化机房工程。
7.17.2 智能建筑信息集成平台规划
1.智能建筑信息集成平台规划原则
智能建筑信息集成平台(IIS)是建设智能建筑的技术核心。智能建筑信息集成平台将智能建筑设备管理系统(BMS)、综合安防管理系统(SMS)、“一卡通”管理系统(ICMS)、电子公告及信息查询系统联系在一起,集成为一个相互关联、完整和协调的综合监控与管理的大系统。基于Web技术、互联网与物联网技术,采用C/S+B/S模式,达到系统集成、功能集成、网络集成和软件界面集成的目标。使系统信息高度共享和合理分配,克服以往因各应用系统独立操作、相互分离而造成的“信息孤岛”现象。
智能建筑信息集成平台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
(1)智能建筑信息集成平台必须充分考虑“按需集成”,切实地从智能建筑管理和服务的实际运行的角度出发,满足项目需要的系统集成。
(2)智能建筑信息集成平台与综合安保管理中心、楼宇设备管理中心、客户服务中心即“一个平台三个中心”的使用功能和管理需求,是智能建筑信息集成平台规划的重点。
(3)智能建筑信息集成的目的就是要实现综合安保管理中心、楼宇设备管理中心、客户服务中心三个管理中心的信息互联互通、数据共享、控制联动,满足智能建筑现代化和高效、节能环保的物业及设施管理、公共安全管理,优质的客户服务,以及支撑便捷办公和商务活动。
1)综合安保管理中心配置与功能
(1)综合安保管理中心系统配置
①综合安防管理系统(SMS);
②应急指挥调度子系统;
③入侵(侦测)报警子系统;
④电子巡查管理子系统;
⑤视频监控子系统;
⑥门禁及道闸控制子系统;
⑦访客可视对讲子系统;
⑧无线对讲子系统;
⑨停车场管理子系统;
火灾报警通信接口;
电梯设备通信接口。
(2)综合安保管理中心实现功能
①将综合安防监控管理集成平台设备与各安防子系统设备联网,实现综合安保管理中心对智能建筑内的公共安全进行全方位监视、控制,以及各安防子系统间的报警联动响应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
②综合安保管理中心与物业及设施管理系统互联互通,具有通过电信网络或互联网络将智能建筑内的公共安全报警信息传送至公安部门(110)的能力。物业管理人员和公安部门可以通过互联网络在授权下监视和查询相关报警信息和监控图像;
③综合安保管理中心可以对各安防子系统的设备和报警探测器的实时状态进行监视和控制,能对系统报警信息数据进行显示和记录,并设置安防报警管理数据库;
④综合安保管理中心具有各公共安全监控系统间联动控制的能力;
⑤综合安保管理中心人员可以实时监视、控制、确认、处理、记录和查询智能建筑内公共安全报警信息、数据和资料,并具有监控操作优先权。
2)楼宇设备管理中心配置与功能
(1)楼宇设备管理中心系统配置
①建筑设备管理系统(BMS);
②冷热源设备监控子系统;
③空调设备监控子系统;
④空调分室计量子系统;
⑤能源管理子系统;
⑥送排风设备监控子系统;
⑦VAV设备监控子系统;
⑧给排水设备监控子系统;
⑨供配电设备监控子系统;
电梯设备监控子系统;
照明设备监控子系统;
智能电力系统通信接口;
冷源设备通信接口;
锅炉设备通信接口;
电梯设备通信接口(与综合安防管理系统共享信息与数据)。
(2)楼宇设备管理中心实现功能
①将建筑设备管理系统与楼宇各设备监控子系统设备联网,实现楼宇设备管理中心对智能建筑内的楼宇机电设备进行全方位监视、控制以及各设备监控子系统间的联动控制,具有能源管理、空调能耗分室计量管理、智能电力监控等建筑节能管理功能。
②楼宇设备管理中心与物业及设施管理系统实现互联互通,具有通过智能化物联网或互联网络将智能建筑内的机电设备故障信息传送至物业及设施维修管理部门,以及外包的楼宇设备维修商或设备供应商。物业及设施管理人员和外包的楼宇设备维修商或设备供应商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络在授权下查询设备故障相关信息。
③楼宇设备管理中心物业及设施管理系统实现对机电设备的运行管理、综合节能管理、设备保养管理、机电设备巡查管理等。
④楼宇设备管理中心可以对各设备监控子系统的运行设备和前端检测传感器等的实时状态进行监视和控制,能对设备运行和故障信息数据进行显示和记录,并设置楼宇设备管理数据库。
⑤楼宇设备管理中心具有各设备监控子系统间联动控制的能力。
⑥楼宇设备管理中心人员可以实时监视、控制、确认、处理、记录和查询智能建筑内机电设备运行、故障信息、节能数据和维修保养资料,并具有监控操作优先权。
3)客户服务中心配置与功能
(1)客户服务中心系统配置
①信息集成平台(IBMS);
②物业及设施管理系统(IPMS);
③“一卡通”管理系统(包括门禁道闸系统);
④访客可视对讲系统;
⑤综合布线系统;
⑥智能化物联网系统;
⑦有线电视系统;
⑧电子公告及信息查询系统;
⑨智能化监控中心机房。
(2)客户服务中心实现功能(包括智能化物联网络机房)
①将智能建筑信息集成平台与物业及设施管理系统(IPMS)、建筑设备管理系统(BMS)、综合安防管理系统(SMS)、“一卡通”管理系统(门禁及道闸控制)、访客可视对讲系统、电子公告及信息查询系统信息互联互通、数据共享、信息联动,实现客户服务中心对智能建筑内的客户、办公和商务活动提供全方位、及时、周到的优质服务;
②面向智能建筑内客户的信息增值服务是物业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智能建筑客户服务网站和服务中心建立起物业管理公司与客户间高效的信息交互平台,达到提高沟通效率、降低物业管理成本、扩展服务项目、向住户提供优质服务的目的;
③客户服务中心信息增值服务内容包括:公共信息显示及查询、物业管理信息交互与查询、“一卡通”服务、有线电视及卫星电视服务、访客网络预登记服务、电子商务等项目;
④客户服务中心服务人员通过客户服务网站和服务中心及时受理客户提交的房屋维修、服务投诉和建议等;
⑤客户通过客户服务网站和服务中心可自行查询收费清单、节假日空调使用预定、报修受理查询等信息,并可直接向客户服务中心发报修单、装修申请单、预订公共设施等。
2.综合信息集成系统通信及数据库接口
1)门户网站通信接口
物业及设施管理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综合安防管理系统、“一卡通”管理系统、电子公告及信息查询系统各应用系统应采用基于Web的浏览器/服务器(B/S)计算机系统结构模式,配置本系统门户网站服务器。
2)数据库通信接口
物业及设施管理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一卡通”管理系统、电子公告及信息查询系统各应用系统数据库应符合JDBC/ODBC数据库互联标准,提供数据库访问的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
3)实时监控数据互联通信接口
智能化监控系统用户层接口采用标准的控制网络或现场总线通信方式,采用以太网络TCP/IP通信协议,必须遵循统一的数据包结构。智能化监控系统的实时数据交换应采用OPC通信协议和实时数据通信接口。
3.综合信息集成平台支撑系统组成
根据智能建筑“一个平台和三个中心”的管理需求,智能化综合信息集成平台以智能化物联网络为基础,实现与互联网的互联互通。实现智能化各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数据采集和控制),并支撑智能建筑物业及设施管理,同时该平台可与智能建筑办公系统和业务服务系统进行数据交换和共享。
综合信息集成平台支撑系统由门户网站(IIS.net)、数据库系统(IBMS)、网络中心(IDC)三部分组成。
1)门户网站(IIS.net)
建立信息集成平台门户网站(IIS.net),使得智能建筑的管理者和使用者基于网络和浏览器应用环境,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利用任何通信方式都可以获得智能建筑内数字化与智能化应用系统的监控与管理信息、智能建筑物业及设施管理和方便快捷的信息增值服务。网络信息集成网站技术要求的重点是数字化与智能化系统综合信息、监控与管理数据、共用资源的浏览、显示、交互、共享、查询、下载。
2)数据库系统(IBMS)
建立信息集成平台数据库系统(IBMS),其功能是将智能建筑内数字化与智能化各应用系统通过数据库互联的方式,将信息和数据连接到IBMS数字化应用数据库系统中来,实现数字化与智能化各应用系统历史数据的查询、数据的综合和信息优化处理、防灾数据备份和数据恢复、跨平台应用系统间的信息交互,通过信息交互的方式引发相应的时间和事件响应程序实现信息联动功能。数据库系统应满足数据的存储、优化、管理等功能。
3)网络中心(IDC)
建立信息集成平台网络中心(IDC),其功能是为智能建筑内数字化与智能化各应用系统提供网络运营环境,提供网络基础服务。集成系统网络中心配置智能化系统物联网路由、网络交换、网络管理(含IP地址分配)、服务器管理、服务集群、服务代理、域名服务、目录服务、用户认证、电子邮件、文件传输、主页发布等网络服务功能,建立智能化系统物联网络信息安全机制。
4.综合信息集成平台实现功能
1)基本功能
(1)网络浏览功能
综合信息集成平台实现智能化各应用系统信息的网上浏览,在世界各地,只要能够通过互联网与智能建筑智能化系统物联网络(经内外防火墙)连接,就能依权限实时在线浏览权限范围内各个系统甚至各个设备的状态信息以及历史信息。
(2)网络监视功能
综合信息集成平台具有通过网站链接调用的方式,实现对智能化各应用系统的监视的功能。智能建筑智能化系统物联网络中的任一授权用户,都可以监视智能化各应用系统的各种设备运行状态及报警/故障状态。
(3)网络控制功能
综合信息集成平台具有通过网站链接调用的方式,实现对智能化各应用系统的控制的功能。在智能建筑智能化系统物联网络中的任一授权用户,都可以对智能化各应用系统的各种设备进行授权控制。该网络控制功能只对高级用户开放,并需采用硬件(UK)方式确认控制授权。对于无权用户,该项网络控制功能在首页上被屏蔽(不显示)。
(4)信息交互功能
通过综合信息集成平台数据库系统,实现智能化各应用系统信息和数据的综合集成及数据管理的功能。可实现智能化各应用系统之间信息的交互和数据共享,可通过信息引发相应监控系统的联动响应程序。实现信息交互的智能化各应用系统包括:物业及设施管理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综合安防管理系统、“一卡通”管理系统(门禁及道闸控制)、访客可视对讲系统、电子公告及信息查询系统等。
(5)信息查询功能
综合信息集成平台提供多种方式的信息查询,可以查询智能化各应用系统及现场设备监控的各类信息(设备状态信息、报警信息、维护信息、视频监控图像、门禁出入人员资料与信息、访客资料与信息及影像、水、电、气及空调分室计量),以及基于原始信息的统计信息。
(6)系统设置功能
综合信息集成平台具有完善的系统设置功能,以保证整个集成系统能满足管理者在动态管理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管理需求对功能进行设置的需要。整个设置功能分为以下几大类:
①设备运行管理功能设置
通过综合信息集成平台,可以在集成系统一级对整个系统的运行配置进行设置。主要对设备运行以及集成系统软件与设备关联运行所需的内容进行设置。例如在集成系统的设备信息设置功能中,系统提供了设备的分类、具体设备属性描述的增添、删除等功能。
②安全监控功能设置(权限设置)
a.安全管理机制设置包括网络权限设置功能以及集成系统监控权限设置功能;
b.网络权限的设置由网络管理员来完成,由操作系统及相关网管软件来实现;
c.信息集成平台提供按部门进行分类,系统可为系统管理员提供一个用户权限管理界面,以便对系统使用权限进行分配,包括功能模块的使用分配(即限定使用特定的模块及应用系统)、操作功能(即限定增、删、改等权限)的使用分配。
③计算功能设置(对所需的数据进行统计的设置)
综合信息集成平台提供多种灵活的计算方式并可进行设置。提供可对各类设备系统的耗能、计量、设备运行时数、成本等进行统计的计算公式,不同的层次的统计功能的设置可以由相应权限的管理者自定义。
④维护管理设置
综合信息集成平台提供一系列对系统和设备进行维护管理的设置,例如数据备份周期的设置功能可以方便有效地备份历史记录。
2)应急报警信息处理功能
(1)报警信息分级
报警信息分为5级,可用5种不同颜色显示报警信息条。可以选择显示已确认、未确认、全部的报警信息。
(2)报警信息分类
可按各种定义的报警和事件信息,如综合安防报警(包括入侵报警、紧急按钮报警、门禁报警)、火灾报警(包括各类火灾传感器报警)、机电设备故障报警(包括冷热源设备、空调设备、给排水设备、变配电设备、电梯设备、照明设备)分类报警,同时根据报警等级,用5种不同颜色显示报警信息条。可选择显示已确认、未确认、全部的报警信息,具备“误报”数据统计功能,可搜索查询任意时段的报警信息,可将实时报警与历史报警要分开。当操作画面在其他画面(不在警报画面),有警报发生时需在画面规划一个显示条,滚动即时警报(且根据不同类警报对应有颜色区分)。并可将报警和事件信息发送到任意数量的用户界面工作站(UIW)、电子邮件目的地、电话和寻呼机上。
(3)报警信息展示界面
通过报警信息页窗口滚动显示所有分类报警管理的滚动报警信息条,报警信息条显示内容包括:报警等级、日期(年、月、日)、时间(小时、分钟、秒)、报警类型、报警设备名称、报警点位置、报警点状态描述。
3)系统互操作功能
综合信息集成平台实现对智能建筑内所配置的物业及设施管理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楼宇自控系统、综合安防管理系统(包括应急指挥调度子系统、访客可视对讲子系统等)、视频监控系统、“一卡通”管理系统(包括门禁及道闸控制)的系统集成。集成系统具有接管和调用上述智能化各应用系统操控页面的能力,可分别进入上述智能化各应用系统实现操作、监控、设置、修改、查询等功能。
4)系统综合业务管理功能
综合信息集成平台根据智能建筑智能化系统综合管理的需求,提供相应的管理功能模块,如系统管理、报警管理、设施管理、节能管理、信息管理、事务管理、访客管理、维护管理、文档管理、报表管理、日志管理等。
5)系统综合服务功能
综合信息集成平台根据智能建筑办公和商业活动的需求,提供相应的服务功能模块,如商务服务、物业服务、“一卡通”服务、来访者服务、设施使用预订服务、出租车服务、车船票预订服务、餐饮预订及送餐服务、医疗服务等。
7.17.3 智能建筑应用系统设计
1.物业及设施管理系统设计
根据智能建筑综合房产、设备、安全管理的需求,采用一体化的物业及设施管理平台,将智能建筑内的物业管理、设施管理、事务管理、访客管理、节能管理,以及智能化系统安防及设备监控管理相关信息、数据、存储、备份、查询均集成到智能建筑物业及设施管理平台上及数据库中,为智能建筑内工作人员和客户提供安全、舒适、便捷、节能、环保、高效的工作与商业活动环境。
智能建筑物业及设施管理系统设计内容包括:
①物业管理内容:智能建筑内的房屋管理、使用与租赁、维修保养、环境绿化、卫生保洁、道路养护等;
②设施管理内容:设施运行管理、设施保养维修管理、综合安防监控及报警管理、机电设备运行及故障管理、“一卡通”管理、车辆管理等;
③物业管理信息增值服务内容:访客管理、设施预定管理、物业管理综合信息服务等。
1)物业管理
物业管理应用数字化技术,通过互联网和智能化物联网处理物业管理过程中的各项日常业务,达到提高效率、规范管理、向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的目的。物业管理软件应具有高可靠性、安全性,操作方便,采用中文、图形界面等特点。物业管理软件应能与数字化设施监控管理、综合安防管理、客户的信息服务等数据库实现数据的交互和共享。
(1)房产管理
对智能建筑房产资源进行集中统一的数字化管理(包括商业公租房、办公用房、生活用房、机房等),详细记录楼宇及房间位置、建筑结构及类型、房屋使用功能、建筑单元平面布局等信息(包括图形图像资料)。对所管理的房屋的接收、查验、维修建立资料档案库,为智能建筑提供房屋租赁、调换等业务管理和服务,以及环境管理和绿化管理等。
(2)房屋维修管理
依据国家对房屋维修管理的有关规定和智能建筑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房屋的修缮计划。物业管理中心随时检视建筑及房屋的应急维修,物业管理部门可以提供通过物业管理信息网站和物业管理客户服务“呼叫中心”等方式,接受客户房屋维修的申请,物业管理中心在确定维修任务类型和维修工作人员后,即通过物业管理信息网站和物业服务中心通知客户维修申请处理的相关信息。在物业维修部门完成维修工作后,将客户维修验收与反馈意见以及维修材料清单等信息记录于物业维修档案数据库中。
(3)收费管理
建立统一财务核算及收费管理,主要包括水、电、煤气三表收费,房租、停车费、保安费、卫生费、有线电视费等。由物业管理中心建立智能建筑内各部门独立核算的收费记录数据库。收费方式可以采用单位或部门账户自动划拨。可通过连接“一卡通”综合应用管理系统数据库以及智能建筑水、电、煤气以及空调分室计量系统数据库,建立智能建筑内的物业网络化电子财务结算体系。
(4)保洁管理
对智能建筑范围内的绿化、清洁、消毒、垃圾清运等工作进行组织、记录和检查,实行内部核算后按有关规定定期向各部门收取费用。
(5)其他管理功能
物业管理通过管理集成,实现租赁管理、停车场管理、来访者管理、计费管理等。
2)设施管理
设施管理是物业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智能化系统物联网络与物业管理信息网络的融合,将楼宇机电设备及设施运行状态和故障报警信息以及智能建筑计量表读数上传至物业管理应用数据库中。设施及设备运行与楼宇自控系统监控页面进行超链接及显示,只监不控。建立设施及设备档案,自动生成系统保养计划,对设施及设备运行数据进行采集和记录。
(1)设施运行管理
设施运行管理内容包括:设施运行文档管理、编制设施管理规范及制定量化考核指标及考核办法,设施及设备运行监控、设施及设备运行数据采集与记录、主要设施及设备预防性监测、设施及设备巡查到位跟踪及巡查记录,提供综合节能管理数据报表等。
(2)设施保养管理
设施保养管理内容包括:制定设施及设备保养与维修计划和工艺、设施及设备运行保养自动提示、设施及设备维修单自动生成、设施及设备保养与维修记录、设施及设备备品备件管理等。
(3)设施及机电设备巡查
设施及机电设备巡查内容包括:在重要的强弱电设备机房设置在线巡查站,设施及机电设备维修保养人员定期对重要设施和机电设备进行巡查,通过巡查站在线确认巡查到位,并实时将巡查的信息传送到物业设备管理中心。设施及机电设备巡查系统具有设置巡查路线、巡查实时到位记录、联动巡查区域摄像机跟踪显示的功能。
(4)设施信息管理
智能建筑设施及机电设备信息管理,主要是对智能建筑内设施及机电设备、智能化系统设备及器材进行分类登记,对其运行及故障报警数据实施统计和管理,建立设施及机电设备、智能化系统设备定期维修和保养登记记录数据库,建立机电设备及设施、智能化系统设备及器材产品档案资料、设备安装资料和图纸、采购厂商信息等资料库,建立智能建筑设施及机电设备、智能化系统设备及器材备品备件库存数据库。以及上述设备的采购、更换、位置、数量、价格、折旧、保养、维修、配件、出入库等均通过统一的物业管理数据库平台进行登记和查询等管理。
(5)综合安防及机电设备监控管理
通过系统集成管理数据库相关智能化应用系统监控信息及数据导入,对公共安全系统的各种报警信息与报警确认信息,以及机电设备监控系统设备的运行状态与故障报警的信息和数据进行统计及优化,实现信息与数据的共享和备份。
3)物业管理信息增值服务
面向客户的物业管理信息增值服务是物业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智能建筑物业及设施管理信息网站和客户服务中心建立起物业管理与智能建筑客户之间高效的信息交互平台,达到提高沟通效率、扩展服务项目、降低物业管理成本、向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的目的。面向客户的信息增值服务内容包括:智能建筑物业管理综合信息服务、物业管理增值信息服务等。
(1)物业管理综合信息服务
可通过智能建筑物业及设施管理信息网站和客户服务中心(含手机短信)以多种方式同时与客户进行交互,以方便实现智能建筑内各类客户对物业管理综合信息的需求。
智能建筑物业及设施管理信息网站应具备独立的域名,并可与智能建筑智能化集成系统门户网站互联,客户服务中心应24小时值班。智能建筑综合信息集成网站和客户服务中心的后台数据库应与物业管理系统平台数据库共享,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
物业管理人员应及时受理客户通过智能建筑物业及设施管理信息网站或客户服务中心提交的投诉、报修、建议等。
客户可以通过智能建筑物业及设施管理信息网站或客户服务中心自行查询物业收费清单、开放性公共设施使用情况(如会议室等)、接受预定开放性公共设施使用申请以及物业维修和报修受理情况等信息。
(2)设施使用预定服务
通过智能建筑设施使用预定系统,可预定办公区(室)、使用时间段等。预定空调、电梯、照明的使用者可以登录智能建筑智能化集成系统门户网站,打开物业及设施管理页面,经授权后可以预定智能建筑内办公区(室)在正常办公时间(上午8:00至下午18:00)以外加班、节假日的空调、电梯、照明等设施使用申请。当预定被批准后,预定者可以在所申请上述设施使用时间段在规定的办公区(室)使用空调、楼层电梯和区间公共照明等。当预定使用时间期限到时,将会自动关闭办公区(室)内的空调、楼层电梯和区间公共照明。
(3)来访者登记服务
到智能建筑的来访者可以实现网上预约登记、现场自助登记(持身份证)、接待前台登记(无法提供身份证)。访客系统支持第二代身份证应用,并实现门禁道闸系统与访客可视对讲系统的信息互联互通、数据共享交换和联动控制。
①通过网络预约登记的访客,其网络登记流程是,首先登录智能建筑智能化集成系统门户网站,打开来访者预约登记页面,输入访客本人资料,如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电邮地址、接待单位、来访事由和来访时间等信息,提交并由物业与接待单位通过网络确认后,采用手机短信或电邮的方式通知来访者,同时将该来访者身份证号码发送到门禁道闸系统。来访者在预约的时间内,只要在门禁道闸读卡机上刷本人身份证,即可通行进入接待单位楼层电梯厅乘坐电梯;
②如果来访者事先没有预约,当到达智能建筑办公主楼一层,可通过可视对讲设备自助登记。首先叫通接待单位,接待单位同意接待后,可视对讲门口机触摸屏弹出自助登记操作指导。来访者在可视对讲门口机刷卡区刷本人身份证。在门口机触摸屏操作确认后,其身份证卡号即发送到门禁道闸系统。来访者方可通过门禁道闸读卡机上刷本人身份证,即可通行进入该楼层电梯厅乘坐电梯;
③如果来访者事先没有预约,同时也没有带本人的身份证,可通过办公主楼一层接待中心工作人员帮助叫通接待单位,接待单位同意接待后,来访者需提供有效证件登记后并将来访者有效证件保留在接待中心,接待中心向来访者发放临时通行卡。当来访者离开智能建筑时需要用临时通行卡换回被保留的有效证件。
(4)计量统计及收费服务
物业及设施管理系统可以根据智能建筑水、电、气以及空调分室计量等的收费管理模式,在智能建筑内建立自动计量管理体系。智能建筑办公人员可以通过智能建筑办公系统,查询使用水、电、气和空调的收费数额,以及申请节假日提供空调、电梯、照明的使用时间等。
2.建筑设备管理系统(BMS)设计
1)建筑设备管理系统设计内容
建筑设备管理系统设计内容包括:集成智能化系统物联网上连接的智能化各应用系统监控界面的浏览、实时信息的交互、数据的共享、系统间的控制联动等。
BMS包括以下智能化应用系统的集成:
①楼宇自控系统(BAS);
②综合安防监控管理系统(SMS);
③火灾报警系统(FAS);
④“一卡通”管理系统(ICMS)。
通过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实现对智能建筑内上述智能化各应用系统设备运行状态的监视、信息的浏览和查询,以及对上述智能化应用系统设备进行实时联动控制及运行参数的设置和修改。
2)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功能
(1)建筑设备管理系统网络浏览功能
提供具有开放性、标准化的通信协议(TCP/IP)、信息网络的数据集成路由器以及标准查询语言(SQL)的建筑设备管理系统门户网站,可以通过Web浏览器方式浏览、显示、监控、查询:机电设备监控包括:冷热源设备、空调设备、给排水设备监控、电梯设备监控、变配电设备监控、照明设备监控;公共安全系统包括:入侵报警、巡查管理、视频监控、门禁及道闸控制、停车场管理等;火灾报警系统包括:火灾报警、消防联动控制状态等。
(2)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基本功能
①BMS通过智能化系统物联网连接智能化各应用系统,可提供有关的互动控制编程,确保对突发事件提供快速响应功能及提示应急处理预案供值班人员参考等一系列措施。
②BMS应与火灾报警系统之间建立通信接口。火灾报警系统为独立运行和管理的系统。BMS对火灾报警系统只监不控,所联动的系统也仅限于门禁控制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
③BMS与BAS各个监控子系统之间的通信采用开放式网络交换信息。数据库应当可以和第三方系统在管理层上交换信息。
④BMS与综合安防管理系统之间通信应采用开放式网络交接协议,提供监控功能。各个工作站只作为操作人员本地监控用,即使工作站失效时,网络通信也可以正常运作。
⑤BMS配备先进的工业级类型的工作站,软件系统应采用中文窗口系统,软件具备操作指导程序并设有密码保护功能。
⑥各个BMS设备均需配备不间断电源(UPS),可确保工作稳定性。
⑦整个系统需具备新旧产品兼容能力,同时提供一个完整数据通信网络,包括交换/集线器和数据存储装置等。
(3)智能化应用系统间联动控制功能
①BMS集成的智能化各应用系统设备运行状态和联动控制状态的显示;
②安防报警与门禁控制、公共广播、停车场、电梯、应急照明、机电设备的联动;
③火灾报警与门禁控制、视频监控、停车场的联动;
④物业管理信息与门禁、公共广播、停车场、电梯、应急照明、机电设备的联动。
(4)智能化应用系统间数据共享功能
①各实时监控系统报警、故障、维修信息及数据的采集、备份、列表、查询、显示;
②各实时监控系统间联动控制信息及数据的采集、备份、列表、查询、显示;
③与各实时监控系统间的信息及数据集成,采用智能化系统物联网结构连接,采用开放性的TCP/IP协议进行信息和数据的交互;
④与各实时监控系统间的联动控制可通过现场总线,采用开放性的OPC协议进行联动控制信息和数据的交互;
⑤提供与租用柴油发电机的通信接口。
3.楼宇自控系统(BAS)设计
1)楼宇自控系统设计内容
楼宇自控系统设计内容包括:对楼宇机电设备及设施进行集中和分布的监控和数据的管理,实现统一的监控浏览界面、监控实时信息的交互、系统报警、建筑节能管理与设备运行数据的存储、备份和优化;实现设备运行、维修、保养和备品备件的管理,以及能源及设备节能管理等。
BAS设计包括以下机电设备的运行监控和节能管理:
①冷热源设备;
②空调设备;
③送排风设备;
④VAV BOX;
⑤给排水设备;
⑥供配电设备;
⑦电梯设备;
⑧照明设备;
⑨能源管理;
空调分室计量;
智能电力系统通信接口;
冷源设备通信接口;
锅炉设备通信接口;
电梯设备通信接口(与综合安防监控管理系统共享接口)。
2)楼宇自控系统总体功能
利用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对建筑内所属设备的运行状态、故障情况、能源使用与统计分析以及综合节能管理等实行综合自动监测、控制与管理,以达到安全、节能、舒适和优化管理的目的。
采用实时监控、集中管理、分布控制的系统,BAS监控主机设于负一层智能化监控中心机房,负一层空调值班室及其他需要对系统进行控制的场所设工作站或控制屏。系统应支持多种通信接口和协议,并具有接口开放和开发功能,系统通过通信接口集成各类系统和设备,如智能电力系统通信接口、冷源设备通信接口、锅炉设备通信接口、电梯设备通信接口(与综合安防管理系统共享接口)。
BAS建立标准、统一的数据库,并具有标准的开放接口,便于被集成信息的综合利用和支撑智能建筑物业及设施管理信息集成,为建筑内的综合信息管理以及应急指挥调度提供基础实时信息和数据。
BAS采用智能化物联网和现场总线两层网络结构,BAS监控管理服务器通过智能化物联网(工业以太网结构)和楼层网络适配器与现场总线上挂接的DDC连接。
直接数字控制器(DDC)实现现场监控,控制器之间采用现场总线连接方式。DDC具有独立的监测和控制能力,可根据需要随意增加/减少挂接在现场总线上的DDC,而网络故障不会影响控制器的现场监测和控制功能。每个控制器点数预留10%~15%的余量以备扩展。
3)楼宇自控系统监控功能
楼宇自控系统主要包括以下机电设备的监控和管理功能:
(1)冷热源系统监控功能
通过冷热源设备通信接口,在冷热源设备监控页面上设置设备运行图标,连接冷热源设备实时运行状态图,图上显示的设备包括:冷水主机及热泵机组、冷却塔、冷冻冷却水泵、二、三级冷冻水泵、定压补水装置、旁滤水处理器、电梯机房及通信机房VRV空调机组。显示设备运行状态、设备运行参数和主要阀门开闭情况,能够自动生成设备运行数据表。设备运行参数包括出水温度、出水压力、出水流量、水位、油压、气压、安全保护信号、燃料消耗统计、锅炉运行台数、空气检测、运行时间、启动次数、水流开关、各类控制阀开度、过载报警、参数设置等。能够自动生成冷热源设备运行数据图表,如曲线图、甘特图、统计报表等。
(2)空调及送排风系统监控功能
通过页面空调设备监控图标,连接空调设备实时运行状态图,图上显示的设备包括:空气处理机、新风处理机、热泵溶液式新风处理机、热回收装置、排风机、送风机、VAV BOX、冷辐射天花板、冷冻水电动阀、各类电动风阀、电动水阀。显示设备运行状态、设备运行参数等,提供空调系统对室内外温湿度环境参数的采集和监控,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对舒适度的需求。能够自动生成空调及送排风设备运行数据图表,如曲线图、甘特图、统计报表等。
(3)给排水系统监控功能
通过页面给排水设备监控图标,连接给排水设备实时运行状态图,图上显示的设备包括:给排水泵、水箱、水池。显示给排水设备运行状态(开、关、故障)、给排水设备运行参数,以及油污水处理设备运行状况、直饮水系统设备运行状态、裙楼房屋虹吸排水故障溢流报警、地下室污水压力及排送系统运行状态、室外雨水井(井底标高最低的三个井)雨水溢流报警。能够自动生成给排水设备运行数据图表,如曲线图、甘特图、统计报表等。
(4)变配电系统监控功能
通过智能电力系统通信接口,在变配电监控页面上设置监控图标,连接变配电设备实时运行状态图,图上显示的设备包括:高低压配电设备、柴油发动机设备、太阳能和风涡轮发电设备、变压器等。显示变配电设备运行状态(开、关、故障、过载报警等)、变配电设备运行参数(电压、电流、功率、功率因数等)、柴油发电机设备运行参数(电压、电流、频率、有功功率、功率因数、过流过压缺相报警等)以及柴油发电机房冷却系统和环保设备运行状态、变压器监控系统三相电压电流、三相温度、报警等,同时应当显示运行情况、报警情况与运行参数(包括图像、数据、声光报警)。能够自动生成变配电设备运行数据及累计运行时数图表,如曲线图、甘特图、统计报表等。
(5)电梯系统监控功能
通过电梯设备通信接口,在电梯监控页面上设置电梯运行图标,连接电梯实时运行状态图,图上显示的内容包括:电梯停靠楼层、电梯故障报警、电梯通话记录(语音)等。能够自动生成设备运行数据及累计运行时数、因故障停梯累计时间统计图表,如曲线图、甘特图、统计报表等。
(6)照明系统监控功能
①公共照明功能:在智能建筑内的走道照明、停车场照明、外围照明、景观照明控制等公共场所的灯具由楼宇自控系统进行集中的监控。控制方式为可调时间程序控制,主要功能为:
a.工作时间时打开全部灯;
b.晚间打开部分灯;
c.深夜打开少量灯;
d.根据日期自动确定每日灯光系统开始运行及关闭时间等。
可以通过页面照明监控图标,连接照明实时运行状态图,图上显示的内容包括:对会议室、办公室、停车场与公共场所的照明、室外景观、泛光照明、紧急智能照明、航空障碍灯等进行监控。显示上述照明设备的状态(开、关、故障等)。当发生紧急情况时,照明设备可以按照应急控制指令控制供电电路的开关,如发生火灾报警时,火灾报警系统可控制火灾区域紧急照明的通断,提供逃生路线的紧急照明。泛光照明可以按照市区灯光管制中心的安排,定时开关各种照明设备,达到最佳管理、最佳节能效果;系统可以统计各照明区域用电计量,并传送给物业管理部门进行汇总;系统可记录照明设备累计运行时间,当运行时间达到某一限度时,系统会显示维修指示信息。监控中心能检测各区照明的状态和故障情况,当照明出现故障时,监控中心会显示及打印报警信息,包括报警时间。系统能够自动生成照明设备运行数据图表,如曲线图、甘特图、统计报表等。
②应急照明功能:应急照明系统包括疏散照明和备用照明,其中疏散照明属于消防照明设施,设计主要采用消防智能应急疏散指示逃生系统,如各主要通道、主要疏散路线地面或靠近地面的墙上、地下车库、疏散走廊、室内通道、公共出口等处,采用自带蓄电池并具有声或闪光指示功能的标志灯。火灾疏散标志照明的最低照度不低于0.5lx(避难层不小于1 lx,人防不小于5lx),并且连续供电时间不能少于30min,采用智能型火灾诱导疏散指示系统。备用照明根据各场所的重要性分别进行设置,如大堂、门厅、餐厅、会议厅、重要会议室及办公室、公共走道等。其他场所包括配电室、消防控制室、消防泵房、发电机室、蓄电池室、网络中心、安防中心等,均考虑继续工作的备用照明,照度与正常照明一致,供电时间保证连续。应急照明在正常电源切断后,由发电机供电。对公共场所考虑到其安全性,其部分备用照明灯具亦自带蓄电池。
(7)能源管理功能
楼宇能源管理通过对冷源机组及其部件和变频设备,采用整体的优化控制策略,对整个楼宇能源系统运行信息进行全面的采集和综合分析处理,实现冷源机组设备、变频设备、冷冻水设备、冷却水设备和冷却塔设备的最佳匹配和协调运行,实现变负荷工况下整个能源系统综合性能的优化,可保障冷源系统在任何负荷条件下都高效率地运行,最大限度地降低整个楼宇能源系统的能耗,使得楼宇能源管理系统实现综合节能15%~30%。
(8)空调分室计量功能
通过楼层各办公区(室)联网的空调温控器,采集该办公区(室)内VAS变风量控制器启停状态、温度控制设置、风量调节参数等,同时结合VAV-BOX内置压差变送器,测量流出VAV-BOX的空气流量参数,并加权楼层空气处理机(AHU)计量表计算出的冷量消耗量,完成空调能耗分室计量所需数据的采集、传送、计量、统计等功能。由BAS后台建立综合空调能耗统计分析及计算模型,采用科学合理的计量算法,最终得到办公区分室使用空调的计量数据。
(9)设备维修保养功能
①提供设备维保管理功能模块;
②具有故障自诊断和分析能力;
③自动生成设备运行时间表及累计运行时间统计表;
④自动提供设备及设施维修保养信息提示;
⑤可根据设备运行数据自动生成维保单;
⑥建立设备及设施备品备件及文档资料库。
(10)建筑能耗监测管理功能
通过智能建筑能耗监测管理模块,建立智能建筑能耗和成本控制数据库。可按周、按月、按季查询预定的设备运行时间表、日程表、节假日表,具有最佳设备启停功能;自动生成能耗配置计划与实际能耗趋势图及状况总览,以及自动生成能耗分析及评估一览表。提供相应的冷热源设备台选运行图,历史、实时、预测新风量趋势图、曲线图、甘特图、统计报表,历史、实时、预测空调温度控制趋势图、曲线图、甘特图、统计报表,历史、实时、预测能耗趋势图,历史、实时、预测用电量趋势图、曲线图、甘特图、统计报表等。提供BMS/BAS综合节能管理模块功能,最大限度降低智能建筑的总体能耗。
(11)空调系统设备节能功能
在满足人体舒适度的条件下,通常温度设定值保持在17℃至28℃之间,相对湿度设定值保持在40%至70%之间,冬季取低值,夏季取高值。根据人体舒适度科学研究数据表明,室外与室内相对温差在10度至12度之间为最佳舒适度,过冷和过热的温差人体反而会感到不适应。因此在冬夏季根据室外温湿度的变化,动态调节室内温湿度设定值,是既满足人体舒适度又可以降低能耗的最佳方案。
①冬夏季取用最小新风量,过渡季采用全新风量;
②通过回风二氧化碳浓度检测,动态控制室外新风空气的取入量;
③公共建筑可根据室内人员数量变化情况,动态增减室外新风;
④采用全热交换系统,减少新风冷热负荷;
⑤在建筑室内预冷或预热阶段,停止取用新风;
⑥根据对不同温湿度的舒适度,进行合理的温湿度控制区域的划分;
⑦加大冷热水的送风温差,以减少水流量、送风量和输送动力;
⑧降低风道风速,减少系统阻力;
⑨增加空调系统设定值控制精度,避免过冷或过热;
进行空调系统设备最佳启停和运行时间控制;
采用空调系统设备节能控制算法,克服空调系统设备负荷冗余运行;
采用节能的变风量末端控制系统(VAV BOX),可以采集每个联网的VAV BOX温 控器的运行参数和启停控制;
采用节能的变流量控制系统(VWV);
采用热泵热回收系统;
选用高效节能的冷热源设备。
(12)机电设备节能功能
①适当降低室内照明度,充分利用日光照明;
②根据外界光线变化,自动调节照明度;
③根据对不同的照度,进行合理的照度控制区域的划分;
④自动控制公共区域和外立面照明的开启和关闭;
⑤自动调整和控制其他楼宇机电设备(如电梯、排风机、给排水水泵等)的启停和运行时间;
⑥采用楼宇机电设备节能控制算法,克服楼宇机电设备负荷冗余运行。
4.综合安防管理系统(SMS)设计
1)综合安防管理系统设计内容
综合安防管理系统设计内容包括:综合安防监控管理集成、应急指挥调度、入侵(侦测)报警、电子巡查管理、视频监控、门禁及道闸控制、访客可视对讲、停车库管理以及与火灾报警信息集成等智能建筑综合安全监控和管理。综合安防管理系统通过统一的安全监控与管理的可视化图形界面,实现安防各监控子系统的监控状态及报警信息的显示、安防各监控子系统间实时信息的交互与数据共享、安防各监控子系统间的控制联动等。综合安防管理系统包括以下各监控子系统:
①综合安防监控管理集成系统;
②应急指挥调度子系统;
③入侵(侦测)报警子系统;
④电子巡查管理子系统;
⑤视频监控子系统;
⑥门禁及道闸控制子系统;
⑦访客可视对讲子系统;
⑧停车场管理子系统(包括车位引导子系统);
⑨火灾报警系统通信接口。
2)防区设计方案
根据GB 50348—2004《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的规定,智能建筑公共安全系统设置为四个层次的监控与报警防区。通过建立的四个层次防区间的监控与报警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提高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能力,提供综合安防报警的准确性和正确性,降低系统报警的误报和漏报。
①第一层防区:在智能建筑建筑物南、北广场设置视频监控摄像机;
②第二层防区:在智能建筑第一层所有通行走道(包括电梯通道)和楼梯通道设置侦测报警红外探测器、所有通道门的开闭状态监视、主要通道门的门禁和电梯间的门禁道闸控制、视频监控摄像机;
③第三层防区:在各楼层楼梯前室和电梯厅设置侦测报警红外探测器、通道门状态监视、视频监控摄像机;
④第四层防区:重要电机设备用房及设备间、监控中心机房、变(配)电站(室)、UPS电源室、自备发电机房、重要办公区、重要办公室设置入侵(侦测)报警探测器、门磁开关、门禁控制、视频监控摄像机。
3)安防监控点设置
①在核心要害部位配置入侵(侦测)报警探测器、紧急按钮、视频监控摄像机。
②在智能建筑建筑物群周界安装视频监控摄像机、联动照明灯光和实现入侵(侦测)报警与视频侦测报警的联动,采用智能视频分析系统,智能判断监控图像信息。现场智能控制器留有与联动照明设备控制的接口,并且设置巡更点。
③在一层大厅所有出口通道和各楼层楼梯前室和电梯间配置侦测报警探测器、视频监控摄像机、门禁读卡机和道闸控制装置与巡更点。
④在重要机电设备机房及设备间、监控中心机房,变(配)电站(室)、UPS电源室、自备发电机房、重要办公区、重要办公室设置门禁读卡机、视频监控摄像机、侦测报警探测器、门磁开关、紧急按钮、巡查点。
4)综合安防管理系统功能
(1)综合安防监控管理集成系统功能
①提供综合安全报警处理及管理平台、报警信息实时信息页、各安防报警子系统集成平台等管理模块。通过统一的B/S与C/S模式相结合的操作平台,实现对入侵(侦测)报警子系统、电子巡更管理子系统、视频监控子系统、门禁及道闸控制子系统、停车场管理子系统统一的操作、监控、设置、查询、联动控制,以及火灾报警系统报警信息的集成、综合安防管理系统数据库的统一管理和数据备份。
②通过统一的安防监控与管理电子地图图形界面,实现安防各监控系统监控状态及报警信息的显示、安防各监控系统间实时信息的交互与数据共享、安防各监控系统间的控制联动等。
③提供安防各监控系统之间开放性数据通信接口,实现综合安防信息和数据的管理及数据备份。授权的保安人员可以通过网络浏览器和监控管理工作站,实现对综合保安信息和数据的浏览、查询、下载、打印等。
④实现安防报警与门禁、视频监控、停车场设备的联动。
⑤实现安防各监控系统报警、故障、维修信息及数据的采集、备份、列表、查询、显示。
⑥实现安防各监控系统间联动控制信息及数据的采集、备份、列表、查询、显示。
⑦与安防各监控系统间的联动控制可通过现场总线,采用开放性的OPC协议进行联动控制信息和数据的交互。
(2)入侵(侦测)报警子系统及报警监控中心功能
①提供入侵报警电子地图、红外探测器、玻璃破碎探测器与智能视频分析报警逻辑确认报警信息、报警联动照明控制等功能。在公共通道、楼层楼梯前室、电梯前室、重要办公区和办公室、设备机房、楼层强弱电间设置红外监测探测器和门磁开关。
②当发生入侵报警时,报警监控管理中心视频安防图像监视屏上立即弹出与报警点相关的摄像机图像信号,值班安防人员可以通过操作云台和可变镜头监视周界报警区域的人员活动情况,同时自动进行联动图像的录像。
③当发生入侵报警时可操作控制报警区域现场前端设备(如照明灯)状态的恢复。夜间当发生报警时,可联动报警区域照明灯(探照灯)的自动开启。
(3)电子巡查管理子系统功能
①采用在线与无线相结合的巡查方式,提供巡查管理电子地图、巡查到位联动监视图像、巡查路线设置、巡查记录查询等管理。在公共通道、楼层楼梯前室、电梯前室、办公区、设备机房、楼层强弱电间设置保安巡查站和设施及机电设备巡查站:
a.在线巡查方式设置门禁读卡机,其具有在线巡查站的功能,保安人员根据预先设置好的巡查路线,依次在具有在线巡查站功能的读卡机上刷“保安巡查卡”,在线巡查站读卡机就会实时将巡查保安人员姓名、巡查到位时间以及联动巡查站附近的监控图像传送到监控中心管理工作站上。
b.无线(离线)巡查方式作为在线巡查的盲点补充,使用带地址码巡查站,通过手提巡查记录器(数据采集器)阅读每个位置的巡查站,经记录传输器传输已被阅读的巡查站资料到系统计算机主机。手提巡查记录器可下载巡查路线、巡查地点及多条巡查计划。保安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自己的巡查路线、地点并可随时查看自己需要检查的部位、顺序及时间。
②提供巡查路线的设定和修改。
③提供巡查时间的设定和修改。
④报警监控中心记录巡查安防员的巡查到位时间,巡查不到位记录及提示。
⑤在巡查员确认巡查到位时,该巡查站可联动相应区域和巡查路线上的视频监控摄像机,实时提供保安人员监控巡查站现场状况图像和巡查行走路线图像。
⑥可实时打印巡查资料,可通过远程方式查询巡查资料。
(4)门禁及道闸控制子系统功能
门禁及道闸控制子系统主要在重要人行和楼梯通道、重要机电设备机房,如空调机房、电梯机房等处设置门禁读卡机,同时在办公主楼一层设置门禁及道闸控制系统,采用非接触式IC感应卡、指纹和第二代身份证相结合的门禁控制系统,可随时查询、统计、分析人员出入信息,监视门的开闭状态,对非正常进入门禁场所事件报警。
门禁及道闸控制子系统主要功能有:
①门禁及道闸控制子系统采用智能化物联网和现场总线相结合的联网方式,提供门禁实时监控电子地图,查询持卡人资料和门禁读卡机读卡记录。门禁系统可集成指纹读卡机、密码读卡机、普通刷卡读卡机,在公共通道、电梯、重点楼层楼梯前室、电梯前室、重要办公区和办公室、设备机房、楼层强弱电间设置门禁读卡机。
②提供门禁及道闸控制子系统与火灾报警系统之间联动控制的机制和功能,当本办公区域发生确认的火灾报警时,可自动开启通道门电控锁。
③提供与智能化综合信息集成网站页面的连接,门禁及道闸控制子系统具有独立的网络发布功能,经Web发布的首页和多重子页面必须遵循网页页面链接的超文本传输协议以实现智能化集成系统门户网站与门禁及道闸控制子系统网站的首页或多重子页面进行超链接。
④通过统一的门禁及道闸控制管理平台,实现感应式IC卡、密码、指纹等方式开启重要通道和门禁及道闸控制的功能。
⑤当区域内发生特殊情况时(如火灾报警),门禁及道闸控制子系统与报警信息联动,可自动(或经二次确认)开启门禁通道门。
⑥在大厦首层的电梯区出入口区域设置人员控制道闸装置,采用第二代身份证和指纹及临时通行卡相结合的门禁管理模式,实现门禁及道闸系统和访客可视对讲系统信息的互联互通、数据共享交换和互操作功能,满足物业及设施管理系统进行访客管理的功能要求。
⑦门禁及道闸控制读卡机支持第二代身份证的使用。
⑧门禁及道闸控制子系统与综合安防监控管理集成系统联动,当有人非法闯入时,门禁及道闸控制子系统联动相应位置的摄像机,实时监控现场情况。
⑨门禁及道闸控制子系统可以实现在线电子巡查站和设施及机电设备巡查站的功能。
⑩门禁及道闸控制子系统具有与第三方系统和设备的开放性通信与数据库接口。
门禁及道闸控制子系统可以同时满足现场总线和智能化物联网相结合的网络结构模式。
(5)无线对讲子系统
在智能建筑的地下一、二层和商业附属楼一、二层配置无线对讲系统收发天线。无线对讲系统可采用150MHz或450MHz频段(应根据当地无线电管理委员会确定使用频率)。无线对讲系统可以与应急指挥调度通信主机联网,实现集群通信功能。
(6)访客可视对讲子系统功能
在智能建筑的办公主楼一层电梯间外侧配置可视对讲门口机,在各楼层办公区(室)配置可视对讲终端设备。访客可以通过可视对讲门口机与接待单位通话,接待单位通过可视对讲终端设备确认访客身份,访客通过门口机触摸屏自助刷本人身份证,登记身份证号码,同时登记的身份证号码会立即传送到门禁及道闸控制子系统读卡机上,此时访客就可通过在门禁及道闸控制子系统读卡机上刷本人身份证,即可进入相应楼层的电梯间乘坐电梯。系统记录和存储访客影像,方便对来访者来访记录和影像等资料进行管理。
(7)应急指挥调度子系统功能
①应急指挥调度子系统在智能建筑突发安全事件(如火灾报警等)、紧急事故(如停水停电、电梯锁人等)、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等)时,启动应急处置预案快速指挥调度,将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到最低限度。通过智能楼宇管理系统(IBMS)、建筑设备管理系统(BMS)、综合安防管理系统(SMS)、火灾报警系统(FAS)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并具有实时数据交换和数据共享的能力。当系统接收到智能建筑内突发事件报警信息,立即将与该突发事件相关的所有信息和相关数据切换到智能化监控中心大屏幕显示屏上。
②应急指挥调度子系统通过可视化显示,将与突发事件相关的所有信息,包括实时报警滚动信息条(文字)、突发事件位置信息、突发事件实时状态信息、电视监控图像信息、现场语音信息、移动通信信息、与突发事件周边相关的影像信息、历史资料和数据信息等分显示区域显示在智能化监控中心大屏幕显示屏上。
③应急指挥调度子系统具有根据应急事件等级和处理的轻重缓急,自动联动和通知与突发事件处理相关的部门和主管人员的能力,并具有通过网络举行视频会议的能力,参与应急处理的各单位、部门和个人都可以通过可上网笔记本电脑调用应急事件相关影像和语音信息,并具有与应急处理指挥中心进行多方实时图像显示和语音对讲功能。
④应急指挥调度子系统图形工作站采用19英寸以上触摸屏,可以显示和调用与应急事件相关的所有信息,并可实现应急多方可视对讲功能。系统具有实时记录应急处理指挥中心现场影像和现场语音的功能。
⑤应急指挥调度子系统可以按照突发事件的实时状态,分别在智能化监控中心大屏幕上自动显示突发事件状态信息(事件滚动信息条)、现场影像、周边道路影像、人员组织情况、现场通信情况、可视对讲影像和语音,为应急调度和指挥提供决策依据。
⑥应急指挥调度子系统根据突发事件的等级和分类,自动检索和启动应急处理预案。通过应急处理预案的处理流程和现场实时信息组织调度与指挥,系统根据应急处理预案自动显示相关资料和数据,辅助提供应急调度和指挥决策的依据。
⑦应急指挥调度子系统具有提供对各级和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的预案库。应急处理预案应分为:预设方案和行动方案。应急处理预案的编制应根据本地的各种可用资源进行合理的调配和组织。
⑧应急指挥调度子系统应具有集成电话通信、手机通信、无线对讲、内部通信、专线通信、IP通信、电子邮件等多种通信方式的能力,应急指挥调度可通过上述任何一种方式取得与外界的通信联络。应急信息发布可以实时发布应急信息。应急信息可以通过公共广播、有线电视、电话、手机短信的方式进行实时发布。
⑨应急报警信息分为5级,用5种不同颜色显示报警信息条。可按入侵报警、火灾报警、突发事件等各监控系统分类报警。可选择显示已确认、未确认、全部的报警信息。
⑩双击任意报警信息条,可显示该报警设备所处楼层电子地图、查询该报警点处理信息,内容包括报警等级、报警发生的时间、确认报警的时间、报警确认人姓名。点击楼层电子地图上报警设备图标,能显示应急报警实时状态图,显示内容包括报警状态(报警、恢复、处理、故障)。
双击任意报警信息条,可操作和设置应急预案检索、应急通信、应急信息发布等,实时连续打印应急事件报警信息,打印报警信息页所有相关信息,打印所有操作、设置和查询的信息。
双击任意报警信息条,可在页面“报警提示”窗口显示与该报警点相关的操作预案,如:联动控制流程、报警确认程序、报警应急处理预案、应急信息发布、联络通信等。
5.视频监控系统设计
1)视频监控系统设计内容
视频监控系统设计可采用模拟视频信号和数字视频信号相结合的传输方式,满足统一的数字视频信号的存储、显示和远程调用。系统配置包括:模拟摄像机、模拟矩阵主机、数字视频编码器、网络解码服务器、矩阵管理服务器、网络视频管理服务器、视频存储服务器、磁盘阵列、多媒体视频管理服务器、大屏幕LCD拼接屏等。
(1)图像压缩处理技术应用
视频监控系统采用了H.264(或MPEG-4)图像压缩编码标准。它基于TCP/IP网络,适合多种传输介质。视频监控系统必须具有图像清晰、图像数据占用带宽低、图像实时性好、系统稳定等特点。在带宽和计算机处理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可实现多视频画面同时传输。图像效果可达D1效果,图像分辨率大于1 024×768,图像传输延迟小于20毫秒。
(2)流媒体管理技术应用
由于视频源众多,情况各异,视频监控系统所需的视频传输数据往往会相互之间或和其他系统争用带宽。视频监控系统应采用强大的流媒体软件技术,专门设计适合大型视频监控系统所使用的视频服务器软件。它的主要作用是根据网络带宽、流量和用户的请求合理地分配各个视频流数据的传输,并可以依据用户网络的实际情况采取网络组播技术以降低多个用户请求同一视频流数据时的网络流量。从而保证了图像质量,并有效降低了在多用户并发操作下的图像延迟和带宽占用。同时也保证了高级别用户可以及时有效地获取所需信息,而且视频监控系统的使用不会影响在同一网络上其他系统的正常运行。
(3)数据传输技术应用
视频监控系统在智能化系统物联网上应开发专用通信层,针对视频数据的混合传输做优化处理,适合多点视频和数据的并发传输,降低了系统资源的占用率。同时设计专用文件传输和用于录像文件的传输。该通信层支持TCP/IP协议的传输,还应包括TCP、UDP、组播等。
(4)Web浏览技术应用
Web浏览技术是目前在广域网(Internet)上最流行的客户端访问技术。视频监控系统应通过增强监控主机(视频服务器)的客户端管理功能,在局域网上实现客户端的Web浏览。这样,客户机不需要安装任何其他客户端软件,只要安装了IE浏览器软件,通过输入视频服务器的IP地址,就可实现对远程图像的实时监控。
(5)图像存储技术应用
智能建筑视频监控系统摄像机应大约有500~600台左右,需要存储的主要数据是已经被数字化以后的视频图像以及实时报警管理数据等。应采用SAN架构的磁盘阵列存储结构,在综合安防监控管理中心机房配置存储管理服务器和12T容量以上的磁盘阵列。选择具有嵌入式Web管理功能的设备,不需要在管理终端上安装软件,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起来简单方便。
2)视频监控系统功能
(1)通过网络浏览器方式,提供视频监控电子地图。可实现对入侵报警子系统、巡查管理子系统、门禁及道闸控制子系统、访客可视对讲子系统、停车场管理子系统报警联动显示相应监控图像的功能。在公共通道、电梯、重点楼层楼梯前室、电梯前室、重要办公区和办公室、设备机房、楼层强弱电间设置监控摄像机。
(2)视频监控系统具有视频分析功能,自动联动数字录像和声光报警。监控管理员可通过时间区间和报警事件快速搜寻与锁定所需的画面。实现对视频图像的移动、跟踪、控制区域、异常动作等进行智能分析、报警和跟踪的功能。
(3)提供与综合安防管理系统之间联动控制的机制和功能。
(4)视频监控系统采用模拟摄像机视频图像经数字编码器转换成数字图像信号,数字编码器可兼容MPEG-2和MPEG-4等视频信号压缩方式。
(5)提供与综合信息集成数据库采用开放性ODBC方式的连接,视频监控系统具有独立的基于网络化的CCTV监控管理数据库,可以实现与智能化集成系统实时数据的连接;CCTV系统提供独立的CCTV/OPC服务器,可以实现与公共安全系统之间联动控制的开放性通信接口(如OPC接口)和数据库接口(如ODBC接口)。
(6)视频监控系统采用基于浏览器/服务器(B/S)和客户机/服务器(C/S)结构的公共安全系统监控与管理的计算机结构模式,提供与智能化综合信息集成网站页面的连接,视频监控应用系统具有独立的网络发布功能,经Web发布的首页和多重子页面必须遵循网页页面链接的超文本传送协议以实现智能化集成系统门户网站与视频监控应用系统网站的首页或多重子页面进行超链接。
(7)视频监控系统可实现数字系统与模拟系统相结合的一体化运行、监控、操作、管理的模式。系统可控制多部网络数字监控副机,监控主副机间可以实现互操作和互为备份操作的能力,可形成多个区域分布式的网络监控分中心。
6.停车场管理系统设计
1)停车场管理系统设计内容
停车场管理系统设计内容主要包括:车库的管理和收费以及车位引导功能。
(1)系统采用中央管理、出口与场内收费相结合的模式,长期卡(远程读卡)、临时卡同时使用,并具有图像对比、区域车位引导功能。
(2)中央管理系统具有多门禁的联网与管理功能,可在线监控整个停车场系统、收支的记账与报表、停车场系统的当前状况及历史记录、票卡数据库管理等。采用基于以太网的中心联网管理以及统一的数据库集中存储和管理停车数据,各门禁与中心机数据进行远程传送,数据共享。具有标准、开放的通信接口和协议,以便进行系统集成。
(3)停车场管理系统由入口管理站、出口管理站、场内收费站和中央收费管理站等几部分构成。入口管理站设有地感线圈、挡车器、感应读卡器、中英文电子显示屏、自动取卡机和彩色摄像机。出口管理站设有地感线圈、感应读卡器、磁卡自动吞卡机、摄像机、挡车器、中央管理电脑、POS机、电子显示屏等。在停车场入口处设入口控制机、车辆探测线圈及电动道闸等,具有辨别卡号和自动出票功能,并设有满位显示、图像监控等。在停车场出口处设收费电脑、出口控制机、车辆探测线圈及电动道闸等,具有自动计费和收票功能,能进行图像对比、车辆确认。场内收费站设收费电脑和读卡器。
(4)地下停车场内设区域车位引导及显示系统,通过车位超声波传感器根据车位停车状态,自动计算停车场各停车分区已占车位和可停车位的数量,通过停车场总入口处车位总数显示屏、车道上的车位引导屏以及停车位状态显示灯(已占位为“红灯”,空停车位为“绿灯”),引导车辆迅速找到停车位。
(5)系统对车辆进行自动车卡管理,内部车辆采用长期卡,计费车辆在入口处领取临时卡。内部车辆停放在固定车位,临时车辆停放在计费车位。
2)停车场管理系统功能
(1)入口管理站功能
①设置入口控制器,车位租户采用远距离(3~5m)和来访者临时卡相结合的方式。
②在停车场总出入口和各车位分区出入口设置车辆进出计数感应装置,统计进入车场的车辆数量,与中央收费管理站通信。收费显示屏显示操作流程、时间、储值票卡的剩余额及中文和英文提示信息。车位分区引导自动显示液晶屏,显示各车位区域车位状况,用绿色显示空位数,用红色显示满车位。
(2)出口管理站功能
①控制闸门的运行:按照不同类型的卡分别统计车辆。与中央收费管理站通信中断时,出口管理站仍能独立工作。提供内部通信及按钮,显示操作流程、时间、储值票卡的剩余额及中文和英文的提示信息,并提供汉语的语音操作提示。
(3)中央管理站功能
①该站兼负收费和车场全部管理的功能,并负责临时卡的收费工作。
②监控整个停车场系统及其他辅助设备的运行情况。
③分区域自动记录停车数量,停车场区域满位时显示区域满位信号。
④处理驾驶人员停车场费用不足的问题。
⑤制作工作(交班、日、月)报告、系统运行报告。
⑥与物业及设施管理、建筑设备管理、综合安防管理等系统联网,共同完成车场保安、财务、设备维护等管理工作。
(4)闸门自动控制功能
①可快速平缓地控制闸门栏杆开启,可发出监控闸门自动控制系统和闸门栏杆运行状况的报警信号。
②当主控制系统发生故障时,闸门栏杆可手动开启。同时出口闸门还与车辆影像对比保安系统联动,车辆影像资料不一致时出口车辆闸门将不会开启并发出报警信号。可在中央监控管理主机上远程监控闸门的运行状况。
③闸门处设置防强行闯入的设施。
(5)车辆影像对比识别功能
①车辆管理系统可在车辆进出道口设置车辆影像对比识别保安系统,该系统主要由摄像机、闪光灯、联动控制器、图像识别处理主机及软件等组成。
②车辆进场时停车场入口车辆影像对比识别保安系统摄下进入车辆的外形和车牌号图像,经计算机处理,存入系统数据库内。当该车辆离开停车场时,在出口处电脑调出该车辆入口时的影像资料(长期车则直接从电脑中调出事先存入的车辆影像照片),与出口处摄像系统拍摄的影像进行对比,如果经计算机识别是同一辆车的影像资料,则出口车辆闸门自动开启放行;如果车辆影像资料不一致,出口车辆闸门将不会开启并发出报警信号。
(6)车位分区引导功能
①在停车场停车位分区入口设置停车位区域引导液晶显示屏以显示本区域车位状态,用绿色显示空位数,用红色显示满车位。
②在停车场停车位分区入口设置车位超声波传感器以检测车位状态和计算车位使用数量。
7.“一卡通”管理系统设计
1)“一卡通”管理系统设计内容
“一卡通”管理系统主要由门禁及道闸管理、停车场管理、访客管理、餐厅管理、商业消费管理、考勤管理、发卡管理等子系统组成,实现对IC卡的发放、回收、授权与充值、消费、出入等管理功能。用户持授权IC卡,可同时在指定的范围和不同的场所使用,实现人员管理、身份认证、消费、娱乐、金融、费用结算和门禁控制等功能。
智能建筑“一卡通”管理系统跨越不同的应用系统,但不同的应用系统又是相互相对独立的,例如门禁系统和停车场管理系统在应用时是相对独立的。智能“一卡通”可以将有关应用整合在一起,对停车场、门禁、考勤、巡查、消费等提供跨平台的管理支持,实现管理的自动化和智能化,达到安全使用的目的。
“一卡通”管理系统采用“集中管理、分布使用”和“集中认证、分散授权”的模式。集中认证是指由卡认证中心来统一完成对持卡人的合法性和“一卡通”子系统应用的分配确认及认证。分散授权是指“一卡通”各个子系统对卡用户进行权限的授予、收回和单项应用功能的确认。
2)“一卡通”管理系统功能
(1)制卡功能
根据智能建筑内部情况统一规划,统一发卡,同时也可由不同行政部门根据业务需要分别进行授权和写卡,如人事部门发卡,保卫部门授权安全级别和门禁控制,后勤部门管理智能建筑内消费,财务部门管理考勤和工资发放,器材部门管理设备借用等。关于卡管理,统一支持卡的报失、补卡、换卡、报废、管理报表等功能。关于业务系统身份认证,对于重要业务应用系统的登录,除操作员提供登录名和口令外,还必须通过智能卡的身份认证。
(2)门禁控制功能
对于重要的出入通道(包括电梯间道闸)、重要设备机房、重要出入口区域设立门禁控制。
(3)保安巡更与设施巡查功能
在各主要业务区域、有重要安防意义的边界和区域、公共通道、门禁通道、楼梯及电梯前室、强弱电机房设立具有保安巡更和设施巡查功能的读卡器(与门禁控制读卡机共用),设置巡查路线和时间,具有保安巡更和设施巡查实时到位在线记录功能。
(4)考勤功能
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的规定,对不同的工种、岗位和部门设置考勤机,以支持员工的绩效考核体系。
(5)商业消费功能
智能建筑内的餐厅设有消费用读卡器(POS机),对餐饮消费进行管理;在智能建筑内的健身、娱乐场所设置读卡器(POS机),对健身、娱乐场所的消费进行管理。
(6)停车场管理功能
支持不同的停车计费情况,包括普通员工、高级行政管理人员、临时停车、VIP贵宾等。
(7)访客功能
“一卡通”管理系统应支持访客管理系统的应用,可发放来访者临时出入卡(含电梯卡和停车卡使用功能)。
8.综合布线系统设计
1)综合布线系统设计内容
综合布线系统设计内容包括:互联网接入服务、网络中心机房、垂直主干传输网络以及楼层弱电间(IT)网络及语音设计。
2)楼层水平线配置
①在楼层办公区(室)配置综合布线箱,箱内配置一进两出网络和电话模块。
②在楼层办公区(室)隔墙预埋两个网络和语音双孔插座。
9.智能化系统物联网布线系统设计
1)智能化系统物联网布线系统设计内容
智能化系统物联网布线系统设计内容包括:楼宇自控系统、安防报警系统、视频监控系统、门禁控制系统、公共广播系统、可视对讲系统等监控信息和数据的垂直通道网络传输。物联网采用专用光纤分路技术和光端机相结合的以太网组网方式。
智能化系统物联网总体结构由三层网络组成,即智能化信息网络层(第一层网络)、智能化系统物联网络层(第二层网络)以及智能化系统设备现场控制总线网络层(第三层网络)组成的三层网络结构。第一层网络通过外防火墙实现与公共互联网的互联,智能化综合信息集成门户通过B/S方式,进行Web发布与控制;第二层网络采用ODBC数据交换方式,以B/S或C/S结构与第三层网络连接,同时以B/S方式进行Web发布与控制,向网络中的用户提供各智能化应用系统的实时监控信息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交换,每一个智能化应用系统集成了一个或多个位于第三层网络的监控设备层现场设备;第三层网络采用现场总线网络与OPC结构,直接对楼宇与监控设备层的现场设备进行监视和控制,并将设备信息通过OPC方式或数据库方式发送到第二层网络。
(1)智能化系统信息网络
第一层网络主要由智能化系统信息网络通过外防火墙与公共互联网实现互联。在智能化信息网络上部署综合信息集成系统门户、智能化系统网络中心(IDC)、物业及设施管理系统,以及物业管理办公自动化系统、物业信息增值服务系统、电子公告信息发布和信息查询系统。智能化系统网络中心提供智能建筑智能化系统物联网络基础服务,如各智能化应用系统网络IP地址分配、域名服务、目录服务、统一身份认证、电子邮件、文件传输、服务器管理等。
(2)智能化系统物联网络
第二层为智能化系统物联网络,采用基于TCP/IP协议的以太网络结构。物联网络上部署各智能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综合安防管理系统、楼宇自控系统、视频监控系统、“一卡通”管理系统等)。各智能化应用系统采用B/S和C/S相结合的计算机系统结构,并具有独立的Web发布能力。各智能化应用系统作为二级网站与智能化集成系统门户网站(IIS.net)进行网页超链接,各应用系统数据库与智能化集成系统数据库系统(IBMS)连接,将实时监控信息通过Web网页进行发布。智能化信息网络与第二层智能化物联网络之间设置内网防火墙,以确保智能化物联网的安全性。
(3)智能化系统现场控制总线网络
智能化系统现场控制总线网络由各智能化监控系统组成。每个监控系统完成相对独立的功能,采用标准的开放式工业现场控制总线网络(如LonWorks、RS-485、BACnet等)。实现与第二层智能化物联网络的互联,各监控系统必须提供相应的OPC协议或标准的通信协议接口,提供各监控系统间的信息交互和数据共享以及控制联动信息的传递。第二层智能化物联网络与第三层现场控制总线网络间设置各应用系统操作授权安全机制。
2)智能化系统物联网配置
智能化物联网垂直主干采用光纤分路技术与光端机相结合的以太网组网方式。楼层各监控系统现场控制器和设备可采用现场控制总线方式进行连接,但需要通过各监控系统楼层网络控制器或网络适配器实现与智能化物联网的互联互通。实现各监控系统现场各类终端设备的网络连接。
(1)垂直主干配置
采用光纤分路技术与光端机相结合的以太网组网方式,在弱电间配置双缆双井双路由光纤垂直主干。实现楼宇自控系统、入侵(侦测)报警、视频监控、门禁控制、可视对讲等监控系统的信息、数据和视频图像的网络化传输功能。
(2)水平子系统配置
楼层水平布线采用现场控制总线通信线缆布线方式,经楼层视频数字编码器、网络控制器、网络适配器、网络与总线转换器等方式,实现与楼层智能化物联网交换机的连接。
10.有线电视系统设计
1)有线电视系统设计内容
智能建筑有线电视系统由本地运营商提供有线电视接入服务,运营商提供有线电视机房设备、垂直主干传输网络,以及楼层弱电间(IT)有线电视网络、电视放大与分配设备。有线电视系统技术方案涉及满足有线电视运营商主干传输网络敷设空间、楼层弱电间(IT)运营商有线电视分配线路与水平布线系统连接。
2)楼层水平布线配置
(1)在楼层有线电视水平线路与网络及语音线路分槽分管敷设,在办公区(室)设置综合布线箱,箱内配置一进两出电视模块。
(2)在楼层办公区(室)隔墙预埋一个有线电视插座。
11.电子会议系统设计
1)电子会议系统设计内容
电子会议系统设计内容包括:大屏幕显示、综合会议信号处理、发言及表决、视频会议、扩声及音响、影像自动跟踪、会议设备集控、会议室门禁及预定,并且在大型的会议室应考虑同声传译。
①电子会议系统设计应根据业主的需求确定,建议在领导会议室应重点考虑:桌面会议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大屏幕显示系统,音视频矩阵、会议摄像机、DVD、VCD、数字录像机、卡式录音设备、电动幕、舞台幕布、窗帘、照明灯光开关及调光控制等设计。
②集控设计:综合会议信号的选择、调用、切换、传送(包括网络传送)、录制;多路设备组电源的供电;灯光的开关及照度的调节;设备的本地集中控制及网络化的远程遥控操作。采用多台触摸屏和计算机软件页面相结合的操作与管理方式。会议设备集控子系统对会议系统的各种设备进行集中的控制操作和远程的监视与遥控操作。
2)电子会议系统功能
(1)综合会议信号处理功能
①综合会议信号处理子系统应采用计算机监控管理与音视频矩阵相结合的方式。处理信号的类型包括:DVD、VCD、CATV、CCTV、计算机信号、远程视频会议音像信号。
②综合会议信号处理可以实现会议图像、图形、图片和文字及语音信号的选择、调用、切换、传送(包括网络传送)、录制,以及会议音像资料的后期制作等功能。
③综合会议信号处理子系统支持会议设备集控系统进行本地的集中控制和网络化分布式的遥控操作。
(2)大屏幕显示功能
大屏幕显示子系统可通过投影机、DLP屏幕、液晶显示器显示包括图像、白板图形、图片、共享的剪贴板、视频、TV射频、文件传送以及个人计算机应用等内容,支持显示视频会议系统影像功能。
(3)发言及表决功能
会议发言及表决子系统具有主席话筒机和代表话筒机的基本发言和进行会议讨论的基本功能,同步支持大屏幕及桌面显示会议相关资料,可同步联动同声传译子系统、视频会议子系统、表决器以及会议发言者影像自动跟踪子系统。
(4)同声传译功能
会议同声传译子系统具有多种语言的同声传译功能,采用无线或红外线保密传送语音信号的方式,支持数字语音的传送,并可实现与视频会议子系统集成。
(5)视频会议功能
①视频会议信息共享内容包括:图像、白板图形、图片、共享的剪贴板、视频、TV射频、文件传送以及个人计算机应用等。视频会议子系统支持同声传译子系统。
②视频会议子系统具有通过互联网、局域网和电话线路连接建筑物内会议厅、报告厅、办公室以及远程分视频会议点之间的可视音像与数据信息交互的能力。
③视频会议子系统网络不仅能够支持各视频分会场之间的点对点通信,同时还能支持多点通信。整个网络不仅需要满足双向实时的视频和音频的传送,同时也要保持数据传送的一致性。
④视频会议子系统支持会议设备集控系统进行本地的集中控制和网络化分布式的遥控操作。
(6)扩声及音响功能
会议扩声及音响子系统可以满足会议扩声、电影扩声和舞台剧场对不同音响效果的需求,支持数字化语音的传送并具有紧急广播、背景音乐和分区广播功能。
(7)影像自动跟踪功能
会议影像自动跟踪子系统可以自动跟踪和快速锁定主席发言者或代表发言者的影像,具有自动变焦、自动光圈调节、高速全方位自动定位功能,并可进行手动控制。系统支持会议综合信息处理子系统的传送方式。
(8)会议室门禁及预定功能
①会议室门禁及预定子系统具有非接触式IC卡门禁管理功能,可联动会议室照明设备、会议设备、空调设备的开启。
②预定会议室人员可以通过计算机桌面系统页面预定会议室的使用时间和其他服务内容(如会议设备使用申请、送茶餐服务等)。
12.电子公告与信息查询系统设计
1)电子公告与信息查询系统设计内容
电子公告与信息查询系统设计内容包括:公共信息公告及发布、多媒体信息查询。在商业附属楼大厅预留大屏幕和信息查询机接口,在办公主楼一层电梯间设置电子公告显示屏。
①系统采用IPTV数字信号传输方式,支持数字电视和数字广告媒体信号的显示。
②提供对电子公告显示屏的远程操作。
③提供系统与智能化综合信息集成系统和智能化物联网的互联,通过系统信息资源数据库服务器,并经过组织、处理和控制,以显示各类相关的所需信息。
2)电子公告与信息查询系统功能
①公众信息系统包含信息采集、编辑、节目制作、信息发布功能。
②在计算机网络中心设立“信息编辑、节目制作中心”,它将来自信息、数据处理中心、有线电视、互联网、局域网、管理部及展览部等的数字、文字、图形、图像等信息,经编辑后通过局域网送往室内外多媒体显示屏、厅内滚动字幕条、触摸屏及其它媒体终端,让各方面均能获得及时和丰富的资讯信息。
③信息发布系统的建设是建立一个互动的多媒体资讯平台。该信息资讯平台可提供即时信息、资讯、政府公告、天气报告、广告等。系统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控制中心对在指定的时间,将指定的信息显示给特定的人群。
④多媒体动态广告、静态广告、网络广告,多种广告相结合方式,同时为广告商提供更多的广告形式的选择。
⑤系统可以播出IPTV电视信号,能同步显示和播放电视、录像、影碟、摄像机等视频节目,以及二、三维动画和图文信息等。显示时间可调节,画面可循环和分割显示。
⑥支持多语言播放。应支持播放预定义的中英文信息,紧急信息可以优先覆盖预定义的播放信息。紧急信息可以手动清除。
⑦互动查询系统(针对触摸屏),访客可透过触摸屏获得智能建筑内各类业务资讯和服务指南。
⑧电梯间设置多媒体信息显示屏,其显示信息包括文本信息、新闻、天气预报、通知等实时动态文本信息和背景音乐等信号。
⑨应能通过计算机的操作对显示屏的色彩和亮度作一定范围的调整。
⑩系统支持播出数字高清信号。
可以选择采用有线电视信号,并具有编辑及制作节目的能力。
可实现多媒体信息查询方式。
满足视频模拟信号播出(可转换为数字信号)和数字信号播出方式。
视频与字幕的叠加:信息显示系统兼顾通知广播的功能,应该能够快速、方便地叠加和穿插播出文字信息。
13.弱电防雷与接地系统设计
1)弱电防雷与接地系统设计内容
通常智能建筑按第二类防雷建筑设计,应按照本地防雷电风险评估状况,提供防雷接地措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提高防雷接地设计标准,以达到更好的防雷接地效果。
智能建筑弱电防雷与接地系统设计内容主要包括:智能化系统监控中心机房、智能化物联网机房以及楼层弱电间(井)弱电设备的防雷与接地。根据智能建筑特点,提供完整弱电防雷与接地技术方案,技术方案内容包括:系统设计、设备选型、安装、接线、测试等内容。
2)弱电防雷与接地系统功能
(1)弱电防雷功能
①弱电系统防雷等电位设计、包括:电磁防护及屏蔽措施、合理布线措施、防雷与接地设施等方面。
②在智能建筑智能化系统监控中心机房、智能化物联网机房各弱电设备与外网连接的通信线路或电源线需安装防雷隔离(保护)器(动作时间小于25毫微秒)。
③在智能建筑内的弱电井(间)、室外网络、通信线缆引入与室内电气设备连接的前端应安装防雷隔离(保护)器(动作时间小于25毫微秒)。
(2)弱电接地功能
①智能建筑智能化系统监控中心机房、智能化物联网机房弱电设备的接地应采用集中在一点后再与智能建筑建筑接地端相连,避免产生非等电位的产生。应考虑机房内的防静电接地。
②在智能建筑内,楼层智能化设备间(井)所设置的机柜及弱电配线箱的金属外壳应与建筑接地相连接。智能建筑内的配电制式应符合TN-S制式。
③智能建筑的建筑接地系统的地网电阻应小于1欧姆。同时,还应确保电气设备接地点与建筑接地点(建筑物基础钢筋网作为接地体)是等电位的。
14.智能化系统机房设计
智能化系统机房设计内容包括:智能化系统监控中心机房(包括:消防控制室)、智能化物联网机房以及办公主楼楼层弱电间(井)。机房工程应满足GB 50174—2008《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的标准。
智能化系统机房具体设计包括:土建装修(包含电视墙支架制作,操作台)、供配电、照明、防雷接地、空调新风、消防排烟、安防监控、门禁、综合布线、机房环境与电力集中监控。
(1)机房装饰
①吊顶:铝合金方板吊顶;吊顶的风口位置应注意人和设备不同的温度要求。
②墙面:机房内墙面采用复合钢板装饰,不锈钢踢脚板。
③地面:机房区原始地面要求做防尘保温处理。地面铺设抗静电活动地板,地板要求美观大方、经久耐用。
④隔墙:监控管理机房和设备间之间的隔断采用不锈钢包框铯钾防火玻璃隔断。
⑤电视墙:提供视频安防管理系统及建筑设备管理系统电视显示墙,应注意显示屏的观看视角。
⑥操作台:提供监控管理中心安放监控管理计算机显示器操作控制台。
⑦机柜:提供安装各智能化应用系统的机柜。
(2)电气系统
①动力配电的系统图设计、安装和调试,管道、桥架、电缆的敷设。
②照明系统包括工作照明和应急照明。
③UPS电源配电包括安全监控系统、楼宇监控系统、消防报警系统及其他计算机设备的配电及应急配电。
④配电开关面板和插座面板的安装及管线施工。
(3)UPS系统
①采用两台机架式UPS设备(三进单出),一台UPS供电视显示设备及计算机设备使用,另外一台供操作台设备及弱电设备(比如摄像机、出入口控制器等)使用。每台延时30分钟。
②设置UPS输入输出配电柜。设备机房内的机柜通过工业连接器供电,要求提供双路UPS电源。机房内大屏幕、PC、视频监控器采用两眼电源插座和三眼电源插座,采用地面安装或墙面安装。采用A级阻燃电缆屏蔽电缆,镀锌金属线槽及镀锌钢管内敷设。
(4)照明系统
照明要求光线柔和,适合人体的生理需要,不能因照明电源产生干扰而影响计算机的工作。按《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机房内在离地面0.8米处,照度不应低于500勒克斯(lx)。应急照明应大于50勒克斯。应选用格栅荧光灯具。
(5)接地系统
为了保证监控管理机房内的各种设备的安全,要求机房设有多种接地形式,即:弱电接地、配电系统交流工作地、安全保护地、防雷保护地。机房内钢管、线槽、机柜、机架、设备外壳等电气设备均应可靠接地。不得焊接,必须使用压接方式。
考虑到机房的抗静电要求,根据机房的设计规范,机房的静电电压应为1千伏。要求对抗静电活动地板进行了可靠的接地处理,保证计算机设备及人员的安全要求。
(6)弱电系统
①安防系统(门禁系统、视频安防监控系统):由两个应用系统组成,即视频监控系统与门禁管理系统。安防系统的信号分别导入监控管理机房,分别显示、分别告警,并带远程接口。安防系统的技术要求应满足国家、行业有关标准的要求。门禁、视频安防系统有各自的技术要求,它们之间还应有强大的报警联动功能。
②机房环境及动力监控系统。
③综合布线系统。
7.18 智慧城市智能小区服务平台规划与设计
7.18.1 智能小区总体规划原则
根据GB/T 20299—2006《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GB/T 50314—2006《智能建筑设计标准》以及原建设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颁布的《数字社区示范工程技术导则》《全国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示范工程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并遵循《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国家标准编制委员会最近提出的关于在智能小区示范工程中应采用物联网、家庭智能终端、节能减排等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应用的要求,编制智能小区总体规划方案。
智能小区总体规划通过采用现代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应用,即互联网技术、综合信息集成技术、云计算SaaS技术、物联网技术、数字家庭智能化技术、RFID技术、建筑节能减排技术,进行严密设计、优化集成,建设新一代智能小区,提高住宅社区高新技术应用的含量,满足现代人居生活的现代化、数字化、智能化、建筑节能、绿色环保的科技与生态环境的要求。智能小区总体规划应适度超前,并采用先进、适用、优化组合的信息集成成套技术体系和系统体系。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文件中指出:“要重视推动政府和社会公共服务延伸到街道和社区,大力推进社区信息化。整合各类信息系统和资源,构建统一的社区信息平台,改善社区服务。”智能小区总体规划应以先进的数字化与智能化科技应用为原则,以智能小区服务信息平台(包括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系统、社区电子商务服务系统)为核心,以建设智能小区物联网、智能小区数字家庭智能终端、智能小区公共设施RFID实时监管系统、智能小区设备节能减排监控管理系统等为项目总体规划的重点内容。
7.18.2 智能小区总体规划重点
1.智能小区信息化综合应用
通过数字家庭智能终端将社区信息服务、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社区电子商务服务、社区文化娱乐服务延伸到智能小区每个家庭的应用中。
2.智能小区设备节能减排监控管理
通过对社区基础设施和机电设备的监控与节能管理,实现社区基础设施和机电设备的优化运行与科学管理,以达到降低能耗和减少碳排放的目的。
3.智能小区综合安防监控管理
将传统的社区周界入侵报警、视频监控、门禁及可视对讲、家庭安全报警与社区公共设施RFID监管结合在一起,实现社区人、财、物的一体化安全监控和管理。
4.智能小区数字家庭智能终端应用
采用先进的嵌入式软件技术、物联网技术、移动通信3G/4G技术、无线互联网Wi-Fi技术、家庭红外(FR Home)技术,通过数字家庭智能终端将家居安防报警、家电控制、空调控制、社区内及远程网络可视对讲、社区网站、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社区电子商务服务、社区文化娱乐服务、互联网接入、物业服务、室内电视机连接显示等功能集成到数字家庭智能平台上来。实现以数字家庭智能终端为核心,将家庭四大中心整合为一体,即家庭信息中心、家庭网络中心、家庭娱乐中心和家庭监控中心。
5.社区物联网
社区物联网是实现智能小区技术应用的基础平台,它将安全和设备监控系统控制网络、电视监控与可视对讲视频信号传输网络、智能家居总线网络整合为一体化互联互通的物联网络。社区物联网采用工业以太网络结构和TCP/IP通信协议,实现社区内各监控系统智能控制器、智能仪表及传感器、可视对讲设备、数字家庭智能终端、RFID设备的联网、信息的互联互通、数据的共享、控制的互操作。
7.18.3 智能小区总体规划要求
1.系统集成度
信息集成性方面应满足智能小区各个业务管理和社区公共服务的信息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如社区物业及设施管理、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社区电子商务、社区节能减排、社区数字家庭、社区“一卡通”、社区安全与设备监控管理系统等,实现统一的信息管理和数据共享调用。社区各安全与设备监控系统之间实现信息实时交互传递和控制互操作,并保持共享实时数据的一致性。
2.系统稳定可靠性
应确保系统稳定可靠,实用性强,故障率低。
3.系统操作简易性
设置简易友好的用户图形操作界面和电子地图监控界面,使用户操作简便、易学易用。
4.智能小区服务信息集成平台
①计算机应用平台:包括计算机、网络硬件、操作系统软件。
②软件应用平台:包括数据库、应用支撑软件和应用系统开发工具。
③系统应用平台:包括综合信息集成、社区智能物业及设施管理、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社区电子商务、社区节能减排监控管理、社区数字家庭等。
5.系统硬件配置
智能小区的系统硬件包括:物联网、计算机、控制设备、智能单元、探测器、传感器等。系统硬件选择应具有先进性,避免短期内因技术陈旧造成整个系统性能不高和过早淘汰。在充分考虑先进性的同时,硬件系统应立足于用户对整个系统的具体需求,应优先选择先进、适用、成熟的技术,最大限度地发挥投资效益。无论是系统设备还是网络拓扑结构,都应具有良好的开放性。网络化的目的是实现设备资源和信息资源的共享,因此计算机网络本身应具有开放性并应提供标准接口。用户可根据需求,对系统进行拓展或升级。计算机网络和相关产品的选择要以先进性和适用性为基础,同时考虑兼容性。系统设备应优先选择已有国际标准设计、生产的标准化设备,避免因兼容性差造成系统难以升级或拓展。
随着社会与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智能小区信息系统设备、网络设备、监控系统设备、数字家庭智能终端可以满足和兼容由于社区后续建设规模的扩大、技术进步、功能扩展和自动化程度的提高而产生的新需求,系统硬件设备的选型应充分考虑未来的可扩展和功能的可升级性。
6.系统软件配置
系统软件是智能小区综合信息集成,提供智能小区物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核心,它的功能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数字化与智能化系统技术应用的水平。系统软件包括:计算机及网络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及实时监控软件等。系统软件应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应操作方便,采用中文电子地图界面;采用多媒体技术,使系统具有处理声音及图像的能力。用机环境要适应不同层次物业及设施管理公司人员和社区住户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系统软件应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便于多次升级和支持新硬件产品的应用。系统软件应具有可扩充性。
7.18.4 智能小区总体规划与设计要点
根据《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系列标准有关信息集成、物业及设施管理、社区综合信息增值服务的规范和要求,以及遵循《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国家标准编制委员会最近提出的关于在智能小区示范工程中应采用物联网、家庭智能终端、节能减排等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应用的要求,智能小区总体规划与设计包括以下要点:
1.智能小区服务信息集成平台
智能小区服务信息集成平台规划内容包括:社区物业管理服务、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社区电子商务服务、社区文化娱乐服务。
根据当前计算机、网络和自动化技术的最新发展,在示范项目总体规划方案中应体现社区服务信息集成平台实现社区物业管理服务、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社区电子商务服务、社区文化娱乐服务等一体化的系统集成、信息集成、应用集成、服务集成。通过社区统一规划的社区物联网,实现社区各监控系统智能控制设备、智能仪表及传感器、可视对讲设备、数字家庭智能终端、RFID设备的联网和互联互通,提升智能小区信息化应用和促进社区公共服务及商业服务的能力。
智能社区服务信息集成平台根据《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系统标准的技术规范要求,完全基于智能小区内部物联网之上,通过Web服务器和浏览器技术来实现整个智能小区综合信息的交互、综合和共享,实现统一的人机界面和跨平台的数据库访问。可以真正做到本地和远程信息的实时监控、数据资源的综合共享以及全局事件快速的处理和一体化的科学管理。
智能社区服务信息集成平台是应用业已成熟而被广泛采用的实时控制网络即物联网技术,由狭义物联网概念,即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实现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的网络概念,扩展到实时控制领域内的系统监控、控制设备、智能仪表及传感器、智能终端等设备间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实时交互,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广义物联网络概念。智能小区广义物联网采用工业以太网络结构,以TCP/IP协议为基础,以Web浏览和SQL数据库为核心应用,构成智能小区监控与自动化系统集成的统一和便捷的信息交互平台,各个智能化监控与自动化系统的控制设备实时采集智能仪表和传感器的运行信息,通过社区物联网上传到社区服务信息平台中央服务器上,智能小区内各物业职能部门和管理员均可以在授权下通过Web工具方便地浏览智能小区物联网上丰富的信息资源,监控和管理各智能化监控与自动化系统的实时工况。通过开放数据库互联(ODBC)技术将系统集成SQL数据库与社区开发建设管理数据库和物业及设施管理数据库互联,提供综合全面的信息与数据。实现智能小区“信息交互、网络融合、数据共享、功能协同”的综合信息集成目标。
智能小区服务信息集成平台通过物联网主要集成以下监控与自动化系统:
①社区物业及设施管理系统;
②社区节能减排监控管理系统;
③社区综合安防监控管理系统;
④社区“一卡通”及门禁管理系统;
⑤社区数字家庭智能化系统。
2.智能小区物联网
智能小区物联网设计内容包括:通过社区物联网实现数字家庭智能终端、社区综合安防和机电设备监控探测器、传感器、智能仪表、控制器,社区RFID器材和设备间的网络互联互通。
3.智能小区数字家庭智能化系统
智能小区数字家庭智能化系统设计内容包括:在住户家庭内通过可视化信息智能终端,实现社区信息浏览、互联网信息浏览、家庭安防报警、家电控制、近远程网络可视对讲、电力表计量等功能。
4.智能小区节能减排监控管理系统
智能小区节能减排监控管理系统设计内容包括:社区机电设备节能监控和优化运行管理、社区能耗统计与分析等。
5.智能小区公共设施RFID电子标签应用
智能小区公共设施RFID电子标签应用设计内容包括:社区公共设施、机电设备、公共安全设备、网络设备等的信息查询和监管。
6.智能小区医疗卫生服务
智能小区医疗卫生服务设计内容包括:通过数字家庭智能终端,提供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信息、社区医疗咨询服务等。
7.智能小区电子商务服务
智能小区电子商务服务设计内容包括:通过数字家庭智能终端,提供社区网上B2B2C模式的电子商务服务、商业服务信息查询、网上购物、物流配送、维修保养等。
7.18.5 智能小区应用系统设计
智能小区所有数字化与智能化应用系统采用一体化的社区物联网综合布线设计与施工建设。智能小区智能化各应用系统分别由以下系统组成:
①社区服务信息集成平台;
②社区物业及设施管理系统;
③社区节能减排监控管理系统;
④社区综合安防监控管理系统;
⑤社区视频监控系统;
⑥社区公共设施RFID监管系统;
⑦社区公共广播系统;
⑧社区停车场管理系统;
⑨社区有线电视系统;
社区“一卡通”及门禁管理系统;
社区数字家庭智能化系统;
社区物联网系统;
社区电子公告牌显示系统;
社区弱电防雷系统。
1.社区服务信息集成平台设计
社区服务信息集成平台设计应用云计算SaaS技术,采用B/S和C/S相结合的计算机结构,支持网页超链接。实现社区物联网、社区数字家庭智能终端、社区综合服务与管理服务器集群三大新技术应用。实现社区物业管理、社区设施及设备节能管理、社区综合安防及公共设施RFID监控管理、社区数字家庭智能终端、社区住户电力数据统计分析等一体化的信息集成。提供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社区电子商务服务、社区文化娱乐服务等应用模块。系统具有独立门户网站和Web发布功能。
2.社区物业及设施管理系统设计
社区物业及设施管理系统采用B/S工作方式,设计内容包括物业管理、设施管理、公共安全管理、社区节能减排管理、社区维修保养、社区保洁、社区服务、社区智能电网分户计量及统计分析等。提供与社区服务信息集成平台、社区门户网站、社区综合安防系统、社区设备监控与节能系统、社区数字家庭智能终端、社区电力数据统计分析系统的通信接口。
3.社区节能减排监控管理系统设计
社区节能减排监控管理系统由社区机电设备管理系统和设备监控与节能系统组成。系统设计内容包括:网络化设备监控管理平台、社区公共建筑空调系统监控、社区能耗计量与节能管理、给排水设备监控、变配电设备监控、照明及灯光控制管理、电梯运行监控等。
4.社区综合安防监控管理系统设计
社区综合安防监控管理系统设计内容包括:社区周界入侵报警、视频监控、楼栋单元门禁及可视对讲、家庭安全报警、社区公共设施RFID监管、停车场管理等一体化的监控管理,以确保社区人身财产和公共设施的安全。
5.社区视频监控系统设计
社区视频监控系统设计内容包括:电视监控、云台控制、视频矩阵切换、报警联动、数码录像、图像信号网络传输。
6.社区公共设施RFID监管系统设计
社区公共设施RFID监管系统设计内容包括采用无源RFID标签,通过射频阅读器实施对社区内公共设施、机电设备、综合安防设备与器材的信息采集和监管。
7.社区公共广播系统设计
社区公共广播系统设计内容包括:背景音乐、紧急广播联动、物管通知。
8.社区停车场管理系统设计
社区停车场管理系统设计内容包括:住户车辆管理、停车收费管理、车辆影像识别安全管理。
9.社区有线电视系统设计
社区有线电视系统设计内容包括:双向有线电视传输网络,通过社区门户网站提供数字家庭文化娱乐服务。
10.社区“一卡通”及门禁管理系统设计
社区“一卡通”管理系统设计内容包括:住户卡发行、住户身份识别、社区楼栋单元门禁、停车场管理、社区消费、会所管理等。
11.社区数字家庭智能化系统设计
社区数字家庭智能化系统由信息显示触摸屏终端和家庭智能单元组成。系统设计内容包括:家居安防报警、家电控制、空调控制、社区内及远程网络可视对讲、社区网站、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社区电子商务服务、社区文化娱乐服务、互联网接入、物业服务、室内电视机连接显示等功能。数字家庭智能终端通过社区物联网(TCP/TP网络)进行互联互通连接。
12.社区物联网系统设计
社区物联网采用以太网结构和TCP/IP通信协议,可实现社区内各监控系统智能控制器、智能仪表及传感器、可视对讲设备、数字家庭智能终端、RFID设备的联网和互联互通。社区物联网由机房核心交换机、光端机经光纤线路敷设到各楼栋,经光端机由五类双绞线至楼层网络交换机,再连接到每户家庭网络交换机上。社区主干及楼层支干为100M带宽,入户为10M带宽共享。社区会所及公共区域设置无线物联网,可实现与公共互联网的无缝连接。
13.社区电子公告牌显示系统设计
社区电子公告牌显示系统设计内容包括:触摸屏信息查询终端、LED公告牌显示屏、LCD(PDP)视频、广告显示系统。
14.社区弱电防雷系统设计
社区弱电防雷系统设计内容包括:社区中心机房电气设备防雷接地以及社区住宅楼内弱电配线箱和通信与网络设备的防雷接地。
7.19 智慧电子商务服务平台规划与设计
7.19.1 智慧电子商务应用与发展
自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网络的投入不断加大,企业信息化进一步深化,通信设施、物流设施的不断完善,物流法规的不断健全和对培养电子商务人才认识的不断深入,目前已经具备了快速发展电子商务的各种条件。电子商务应用与发展规划的思路和策略,应以下几个方面为切入点和立足点。
1.建设特色电子商务体系
网上商城是电子商务的门户,电子商务的开展与物流配送、支付平台是同步进行、密不可分的。智慧电子商务的建设重点在于建设以智慧城市为中心的物流配送网络。
2.建设适合智慧城市特点的第三方物流体系
目前我国的第三方物流主要是一些原来的国家大型仓储运输企业和中外合资、独资企业以及民营企业组成。它们已建成由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多种运输方式组成的综合运输体系,是我国第三方物流的中坚力量。尽管第三方物流发展前景乐观,但是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基本上是以旧有的物流流通企业为主体,实际状况不容乐观。根据智慧城市区域特点,提出以下应用和发展思路:
(1)建立起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加强管理,提高经营意识、经营作风以适应电子商务的要求。电子商务巨大的发展前景给物流企业指明了发展方向。可以预见,能否抓住服务于电子商务的经济增长点,将是物流企业在未来的竞争中能否取得优势的关键。在入世后我国从事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企业应跟踪市场节奏,调整企业经营战略,努力学习西方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和管理方法,结合智慧城市的实际情况,搭建适应于市场状况的第三方物流环境。具体来说,物流企业只有经营意识和经营思路变化了,才能合理地进行资产重组,使企业增强活力,真正成为市场主体;才能合理地根据自身的资金状况,加大信息技术和物流技术的应用和投入;才能合理地进行人才的储备,为企业的后续发展提供动力。
(2)建立企业联盟战略。智慧城市的巨大潜力吸引着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企业,随着我国加入WTO的物流服务过渡期结束,随着国外从事第三方物流的巨头如UPS、DHL、FedEx以及近铁公司日通公司的进入,我国众多的从事第三方物流的企业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在得不到政府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保护下,我国企业应着眼于今后的艰巨形势,依靠壮大自身实力,立足于未来的充满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现阶段智慧城市第三方物流企业应采取兼并、收购特别是成立企业联盟的形式,才能迅速壮大,增强企业的实力。智慧城市现在的物流企业,无论是仓储企业、运输企业还是货代企业都缺少规模型的龙头企业,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技术装备也较为落后。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缺乏规模优势,也缺乏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只有通过成立企业联盟,才能整合现有资源,提高技术装备的现代化水平,避免恶性竞争。
3.建立企业物流平台
企业自营物流的优势在于对供应链各个环节有较强的控制能力,易与生产和其他业务环节密切配合,全力服务于本企业的经营管理,确保企业能够获得长期稳定的利润。对于竞争激烈的产业而言,自营物流有利于企业对供应商和销售渠道的控制,合理地规划管理流程,提高物流作业效率,减少流通费用;对于规模较少、产品单一的企业而言,自营物流可以使物流与资金流、信息流、商流结合得更加紧密,从而大大提高物流企业的工作效率。可以使原材料和零配件采购、配送以及生产支持战略一体化,实现准时采购,增加批次,减少批量,调控库存,减少资金占用,降低成本,从而实现零库存、零距离和零营运资本。企业开展自营物流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
1)物流功能自备
这种表现形式在传统企业中非常普遍,企业自备仓库、自备车队等,拥有一个完备的自我服务体系。这其中又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彼此独立地完成各自的物流使命;另一种是企业内部设有物流运作综合管理部门,通过资源和功能的整合,专设企业物流部或物流公司来统一管理企业的物流动作。我国的企业基本上还处于第一种情况,但也已经有不少企业开始设立物流部或物流公司。
2)物流功能外包
这种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将有关的物流服务委托给物流企业去做,即从市场上购买有关的物流服务,如由专门的运输公司负责原料和产品的运输;二是物流服务的基础设施为企业所有,但委托有关物流企业来运作,如请仓库管理公司来管理仓库,或请物流企业来运作管理现有的企业车队。
4.构建智慧城市电子商务核心竞争力
按照我国加入WTO的承诺,自2004年12月始,中国的服务业包括物流业全面对外开放。我国的物流企业如果想求得长期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注重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与培育。核心竞争力又称为核心能力或者核心专长,是区别于企业一般竞争力,可以树立并保持智慧城市电子商务企业长期竞争优势,能为其客户带来特殊效用的能力资源。根据智慧城市电子商务企业的具体情况,为提升智慧城市电子商务的核心竞争力,具体发展思路有以下两方面:
(1)逐步加大企业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电子商务应用的特点,就是各种信息化科技与物流服务的融合应用,是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服务三者的统一。电子商务所实现的是物流组织方式、交易方式、管理方式、服务方式的电子化。物流企业要在研发、设计、制造、营销、服务等环节上明显优于并且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满足客户价值需要,就要有深入了解、准确把握和有效满足货主企业物流需求的能力。这些都是信息化要求的结果,要加强在电子信息化方面的投入,才能满足上述需求。具体来说就是要有加大适应于货主企业物流需求的物流服务产品(尤其是增值服务产品)的开发与设计能力,快速响应货主企业物流需求并为货主企业提供定制的专项或一体化服务的能力,基于货主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物流系统规划与物流活动管理能力,帮助货主企业进行物流运营诊断并使其物流合理化的能力,物流信息系统构建及开发能力,进行物流追踪并实时提供物流市场信息及预测、决策能力等。物流企业只有在具备上述要素中的某一项或几项,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形成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2)加强电子商务人才的储备和培养。要实现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项或几项,既懂现代物流理论研究与实务,又懂电子商务理论和实务的复合型电子商务人才是保证。我国物流企业在量方面有了长足的增长以后,要在质方面有所突破,这就是要加大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目前我国培养人才的机制是物流人才和电子商务人才分开来培养,这样的人才不符合电子商务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人才的储备与培养。
7.19.2 智慧电子商务服务平台规划
1.智慧电子商务服务平台规划内容
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功能的实现,是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以现代化与科学化提供便捷与有效的电子商务服务,支撑现代服务业为目标。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功能应满足银行电子商务、移动电子商务、社区电子商务、企业电子商务、物流园区、智慧旅游等业务领域应用的需求,实现与智慧城市“一级平台”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交换,形成一体化的智慧城市电子商务的功能体系。
智慧电子商务服务平台规划包括以下各业务管理与服务:
1)电子商务综合管理
电子商务综合管理系统提供电子商务整个运作流程所涉及的主要管理模块,主要包括:客户管理、知识管理、市场推广、产品询价、订货管理、销售管理、支付管理、发货管理、票据管理、配送管理、到货管理。
2)物流配送管理与服务
物流配送管理与服务包括:客户管理、合作企业管理、系统管理、订单管理、采购管理、任务单管理、库存管理、配送服务、运输服务、车辆调度、物流加工服务、财务管理、综合统计、产品溯源管理等。
3)电子结算
电子结算包括:合同管理、费率及价格管理、费用维护与核算、费用的统计和分摊、预核算管理(单票预成本利润分析)、应收应付账管理、核销管理、开票管理、发票管理、账龄分析、成本利润分析、结算管理(对冲、分摊、往来账管理),以及网上交易、网上订单、网上合同、商务卡(IC卡)管理、实名制管理、网上异地结算等。
4)产品溯源管理
产品安全溯源是智能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的重要业务应用。根据国家制定的《产品溯源通用规范》,以物联网技术应用,采二维条码为载体,建立各行业、各类产品的统一标识、运输定位、安全追溯体系。通过有效整合产品在物流、溯源和防伪三大领域在商务、物流、存储、供应等过程中跨行业、跨部门的信息交换和数据共享,支撑智能电子商务过程中产品的安全性和可追溯性。
5)信息发布
信息发布主要是处理电子商务中的信息流,用来对信息进行采集、归档、处理、发布。系统可以将信息通过互联网或物联网发布到智能手机和推送到无线移动终端上。
6)数据报表
数据报表是电子商务服务平台重要的业务应用,以数据报表方式提供商务及物流信息和数据,可以通过Excel的方式显示查询结果,可以通过智能引擎实现查询条件的关联及页面超链接。数据报表功能包括:交易报表、结算报表、仓储报表、进销报表、分区域统计报表、产品销售折扣优惠统计报表、财务统计报表、业务报表、自定义报表等。
7)自助查询
自助查询系统是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实用的业务应用系统,通过商户或客户的实名制可以实现商务及物流信息的自助查询,包括:商务及物流信息导览、产品价格查询、商户或客户信息查询、户余额查询、账户变动查询、交易记录查询。
8)企业ERP应用
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提供商务及物流企业的ERP应用。企业ERP系统提供电子商务企业应用的基本功能模块,除包括商务及物流企业专业功能模块:产品溯源、产品销售、订单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还包括企业通用管理模块:办公工作台、采购管理、资金管理、集成账务、出纳管理、固定资产、人事工资等模块。企业ERP系统基于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云计算中心,向本地区的商务及物流企业提供企业ERP系统上述功能的云计算、云数据、云服务,促进本地区商务及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应用。
2.智慧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及应用系统规划
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的总体框架结构应进行统一规划设计,特别是在遵循智慧城市系统网络结构、系统集成通信协议和数据库接口等方面的规范要求。应采用统一的标准,建立统一的安全认证机制、门户访问和数据共享规则等。
1)平台及应用系统规划
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系统体系规划包括:云计算服务平台、信息集成与门户系统、数据共享交换系统、数据分析与展现系统、统一身份认证系统、GIS与可视化系统、数据仓库系统、电子结算系统、客户管理系统、物流配送系统、产品发布及销售系统、产品溯源系统、企业服务系统等平台支撑系统。各业务应用系统(采用B/S模式)只要把业务逻辑(程序代码)配置在应用服务器上并在关系数据库中创建数据库实例即可完成主要部署工作。对于少数业务子系统(采用C/S模式)则在配置完关系数据库之后即可完成服务器端的部署。对于安全性要求较强的业务子系统可以设立单独的中间应用服务器。
2)信息与数据体系规划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应满足数据全局化的要求。数据是电子商务服务平台重要的资产,它的使用不应该局限于某个业务子系统的局部范围内。因为数据只有被广泛使用才是有价值的数据,因此数据本身的敏感性不应该过分限制数据的使用。数据共享和交换可以在存储层、数据库层和应用服务器层进行。
3)系统弹性化规划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应满足刚性和柔性相结合的要求。刚性是指框架结构不轻易改动,最大限度地保持框架架构的完整性。柔性是指在必要时根据业务子系统的要求对架构进行非实质性调整,如允许调整数据交换的方式、设立业务子系统专用的门户以及特殊的安全认证方法。
4)系统标准化规划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应满足标准化的要求。系统所选用的基本架构模式、框架性软硬件设备都应该选用符合国家、国际和行业标准的产品。
5)统一门户规划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应满足统一门户的要求。系统以统一的使用界面和相同的登录方式展示给电子商务用户。电子商务服务平台门户的风格和样式可以定制,支持不同用户的个性化设置。对于C/S模式的应用也需要统一规定主界面的风格以及主要的使用方式。
6)统一安全体系规划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应满足统一安全体系的要求。系统设立统一的安全认证服务器,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内系统管理人员和普通用户的安全权限进行统一管理。在用户登录时,首先通过统一的认证,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及业务应用系统再根据用户的管理和权限级别进行系统内授权和验证。
7.19.3 智慧电子商务重点应用领域
1.银行电子商务应用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银行电子商务可以使掌握信息技术和商务规则的企业和个人系统地利用各种电子交易工具和网络,高效率、低成本地从事各种以电子方式实现的商业贸易活动。
无论是传统的交易,还是新兴的电子商务,资金的支付是实现电子商务三要素的重要环节,所不同的是,电子商务强调支付过程和支付手段的电子化。能否有效地实现支付手段的电子化和网络化是网上交易成败的关键,直接关系到银行电子商务的发展前景。银行电子商务的应用涵盖了网上银行、银行卡、手机银行、电子转账、电子支票、电子现金(电子钱包)等多种形式的电子货币的交换、支付和存储。作为电子支付和结算的最终执行者,网上银行是银行电子商务应用的核心,起着联结买卖双方的纽带作用,网上银行所提供的电子支付服务是电子商务中的最关键要素和最高层次。电子商务与网上银行的发展是互动互利,相互影响的,电子商务也给网上银行带来了巨大的业务发展空间。
银行电子商务的发展方向,将是与移动银行(手机银行)以及智慧城市市民卡应用和资源整合为大趋势,中小型企业将是银行业务拓展的重要领域,同时将银行电子商务延伸到社区及家庭。因此随着银行电子商务的发展,它将成为智慧城市便民、利民、惠民的重要支撑平台。
通常银行电子商务运作有以下模式:
1)网上银行运作模式
“网上银行(e-Bank)”是指利用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向客户提供开户、销户、查询、对账、行内转账、跨行转账、信贷、网上证券交易、投资理财等全方位金融产品及服务的虚拟银行。其包含两个层次的含义,一个是机构概念,指通过信息网络开办业务的银行;另一个是业务概念,指银行通过信息网络提供的金融服务,包括传统银行业务和因信息技术应用带来的新兴业务。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提及网上银行,更多是指其第二层次的概念,即网上银行服务的概念。
2)移动银行运作模式
银行电子商务应用的核心是网上银行,其依赖的就是互联网应用和技术。无线互联网(Wi-Fi、3G/4G)应用将成为今后互联网应用的主体。将银行电子商务与移动互联网结合为一体,创建移动银行业务的运作模式,将是今后银行电子商务应用与发展的主导方向和立足点。
3)与市民卡相结合的运作模式
目前数字城市乃至智慧城市通过由政府向常住居民或暂住人员发放市民卡的方式,来提供科学化的城市综合管理和社会公共服务的便民、利民、惠民的功能。
市民卡是可以办理个人相关社会事务,享受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商业服务、金融服务和个人电子身份识别的多功能集成电路智能卡。主要应用于社会保障、医疗卫生、金融商业、社区服务、住房物业等政府公共管理和社会事业各领域,以及公共交通、水、电、气、暖与通信等公用事业缴费、园林旅游门票结算、车辆安全管理、商务消费银联交易、小额电子钱包支付等服务行业。
目前智慧城市市民卡由当地政府和商业银行联合发卡并兼容银行卡功能,持卡人通过市民卡合作银行营业网点(商业银行)和具备银联功能的终端办理金融业务。市民卡具有一般借记卡的存款、取款、转账、消费、查询、密码重置、销户等功能。
银行卡与市民卡相结合的电子商务运作模式,提供市民卡市级服务中心,同时以资源整合的形式充分利用合作银行和运营商的已有网点,构建街道、乡镇级营业厅和街道/社区级服务站,并在银行各级网点或商业场所配备不同数量的自助服务终端以弥补服务盲区;新建市民卡客服网站与客服呼叫中心,并实现与合作单位系统的对接,从而构建市民卡覆盖范围广泛和功能较为完整的服务体系,满足快速发卡和高效应用的要求。
2.移动电子商务应用
移动电子商务利用互联网整合基础设施提供商、托管服务提供商、加密认证服务商、技术平台提供商、应用软件提供商、内容提供商、贸易社区、系统集成商和客户等各方面的资源,构筑起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电子化的业务联系。
1)移动电子商务B2C模式
利用互联网整合通信服务提供商、内容服务提供商、金融服务提供商、终端设备提供商等多方面的资源,面向最终用户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网上电信基础业务和电信增值业务服务。
目前移动电子商务B2C模式有三种具体应用:
(1)网上电信营业厅
即利用互联网实现电信服务的电子化窗口,主要为用户提供包括网上业务受理、业务咨询、业务查询、用户投诉受理、卡式业务销售以及网上缴费等服务,同时根据各地实际情况为社会提供电信延伸服务,如代收信息费、水电费等。网上电信营业厅的宗旨就是把原来需要在物理营业厅中办理的业务转移到网络上进行,为用户实现远程和更快捷的服务,使用户可以节省时间和成本。
(2)电信增值业务平台
即通过打造互联网应用产业链,联合SP(服务提供商),引导最终用户,并最终形成一个稳定的互联网应用的产业链。
(3)信息港平台
由电信企业联合地方资源,打造的集时事、生活、娱乐、IT、旅游等信息为一体,成为直接向用户提供信息资讯的地方综合服务网站。
2)移动电子商务应用领域
移动电子商务的主要业务可以分为5类:银行、贸易、订票、购物、娱乐(主要是游戏和博彩业)。
(1)手机银行业务
在移动电子商务中,银行服务的概念是Internet银行(或家庭银行)概念的扩展,它允许消费者使用数字签名和认证来完成以下功能:管理个人账号信息、银行账号或预付账户的资金转移、接收有关银行信息和支付到期等的报警、处理电子发票支付等。
(2)移动股市交易
贸易和中介应用一般都是一些实时变化的动态信息,如股票指数、事件通知、有价证券管理以及使用数字签名验证过的贸易订单等。
(3)移动订票
通过互联网预订机票、车票或入场券已经发展成为一项主要业务,其规模还在继续扩大。从因特网上可方便核查票证的有无,并进行购票和确认。移动电子商务使用户能在票价优惠或航班取消时立即得到通知,也可支付票费或在旅行途中临时更改航班或车次。借助移动设备,用户可以浏览电影剪辑、阅读评论,然后订购邻近电影院的电影票。
(4)手机购物
借助移动电子商务技术,用户能够通过其移动通信设备进行网上购物。即兴购物会是一大增长点,如订购鲜花、礼物、食品或快餐等。传统购物也可通过移动电子商务得到改进。例如,用户可以使用“无线电子钱包”等具有安全支付功能的移动设备,在商店里或自动售货机上进行购物。
(5)移动娱乐业务
移动电子商务的另一个很有吸引力的应用是娱乐业务。服务提供商将为用户提供一种电子支付或签订合同的方法。这会影响到使用支付或收费机制的娱乐行业,如预付费游戏等。有了移动电子商务,需要付费的在线浏览、冒险游戏和其他具有收费性质的游戏与博彩业将更加方便。针对移动电子商务的上述应用领域,许多公司开发了各种移动电子商务解决方案。每种方案的功能尽管各不相同,但它们都包括三种基本服务功能:支付功能、访问功能和安全功能。
3.智慧社区电子商务应用
智慧社区内建设的综合服务平台、智能物业管理系统、智能化物联网以及“一卡通”系统和数字家庭智能化终端,为在智慧社区内提供电子商务服务创造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智慧社区电子商务服务体系解决方案就是为基于智慧社区综合服务平台、物联网和数字家庭智能终端将商业、金融、医疗、教育以电子商务服务的模式延伸到社区乃至家庭而设计和应用的。
通常电子商务运作模式可以从消费者或销售商两个方面来考虑。从消费者来看,贸易活动指一个采购者在购买产品或服务时所产生的一系列活动,而从销售商来说,贸易模式定义了订货管理的循环,指出系统内为完成消费者订单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商务流程的模式对于电子商务系统来讲是十分重要的。商务流程是指消费者或销售商在具体从事一个商贸交易过程中的实际操作步骤和处理过程。在电子商务运作模式中常常提到销售商对销售商(B2B)和销售商对消费者(B2C)两种运作模式,而无论哪种运作模式的电子商务交易过程都可以归纳为四个阶段,即:商品选购(信息交互)、确认订货(电子签名)、网上支付(CA认证)、供货配送(物流配送)。
通常B2B或B2C的电子商务运作过程中,都难以避免由于支付、信用和配送所带来的问题和困难。那么有没有一种电子商务的运作模式可以改善或克服这些问题和困难?答案是肯定的。这就是所提出的在智慧社区内采用B2B2C的电子商务运作模式的全面解决方案,即:商品供应商(销售商B)对地产物业管理(消费代理商B,以下简称“中间B”),并通过中间B对消费住户(消费者C)的运作流程模式。
智慧社区电子商务B2B2C的运作模式有别于传统的B2B或B2C,它重新整合了社会资源,将零售业、制造业、地产业、金融业等社会固有资源连接起来,使电子商务渗透进传统的房地产实体企业以及其开发的住宅社区。这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适合于中国国情的电子商务应用模式。从理论上、服务上为解决电子商务运作流程中存在的支付、配送、服务三大难题提供了新思路。
B2B2C的运作模式可以这样来描摹:在智慧社区的住宅中,你可以运用家里的数字家庭智能终端(数字可视对讲机)和“三网融合”的网络电视,通过区内智能化物联网,以比普通电话线上网快数十倍的速率把你带到区内有形商场或区外虚拟超市的逼真购物环境中去。随着你点击鼠标,你可以在网上随意挑选商品,还可以通过三维互动提示查看商品的内部结构。商品选购后,只需在网页上输入你的个人区内消费卡(或兼容市民卡)的用户名和密码,区内电子商务服务中心(物业管理中间B)就会确认你的消费卡密钥(CA认证)和消费信用(与黑名单比对);同时中间B就会通知区内超市(或区外商品供应商)送货,并授权区内银行向供货单位支付货款。区内银行核对住户银行账户的支付能力后,即可与区内超市清算货款。区内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同时担任区内商品配送中心的角色,由区内商品配送中心安排预约送货,在确定的时间内由物业管理配送中心的人员将商品送到家中或指定的商品配送保管箱里。
智慧社区电子商务采用B2B2C的服务与管理模式(图7.15为运作流程示意图),即在居住区内设立社区物业管理公司第三方机构——消费代理(中间B)。中间B的主要作用和功能是:向消费者C提供商品信息、支付信用担保和配送服务;同时向商品供应商B提供用户需求、支付信用保证和配送服务。消费代理中间B是实现智慧社区电子商务服务的核心,同时也必须得到区内外商品供应商与区内外银行的支持和参与。
图7.15 社区电子商务运作流程示意图
实现B2B2C电子商务运作模式,对于房地产开发商和社区物业管理公司来讲,迎合了社区智能化配套管理的要求,方便了住户,投入少,回笼快;充分利用原有物业管理的人力资源,在社区安防、设备维修、绿化卫生等物业管理职能以外,提供附加网上购物、网上医院、网上教育、网上影院等多种形式的电子商务服务,使物业管理升值。这种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的智慧社区会成为楼盘的闪亮新卖点。
实现B2B2C电子商务运作模式,对于零售商和区内外超市来讲,新兴住宅社区拥有稳定、有潜力的消费群体,回报率高,客户群的扩大也有利于商品品牌的扩大。资金上,减少了销售和仓储管理的成本,而且由于是批量送货,销售额大,配送成本几乎为零。同时社区内的消费资料和数据是进行需求分析的重要依据,通过对住户消费需求的了解可以提高区内电子商务服务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实时性。
实现B2B2C电子商务运作模式,对于区内外银行来讲,也是吸纳储户的好办法。区内银行可以向区内住户提供电子商务电子货币结算,和区内电子商务服务中心联合发行住户个人消费卡(或兼容市民卡),可以作为区内住户的电子存折和电子钱包,在电子商务的交易和支付中只要密码和密钥相符就可视为合法交易。电子存折和电子钱包两个账户之间的余额可以互相划拨,提升区内外银行方便灵活的服务能力。
4.中小型企业电子商务应用
电子商务的一个很大的优点是它不仅适合于大企业,而且对众多的中小型企业也非常有利。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讲,电子商务能给它们带来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它能够解决企业面临的许多困难和问题。随着银行电子商务、移动电子商务、社区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可以为中小型企业开辟更广阔的市场空间。由于信息竞争在中小型企业的竞争优势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了电子商务,中小型企业在信息方面就能够与大企业竞争。现今我国中小型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策略,就是建立本地区(区域性)的中小型企业电子商务B2B2B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和快速构建本地企业个性化电子商务门户网站。
城市中小型企业电子商务B2B2B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核心概念就是“中间B”。这个“中间B”就是以智慧城市为依托,以政府为主导搭建的本地区中小型企业第三方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成为与大企业竞争的重要支撑。
1)中小型企业第三方电子商务模式的特点
中小型企业采用第三方电子商务模式来开展各种电子商务活动,不仅可以大大降低运作成本,而且可以享受到更高质量的电子商务服务,其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上交易市场为买卖双方展现了一个巨大的全球市场,它是各类生产企业、第三方物流公司、广大消费者的信息集散地,可以为他们提供大量的信息,从而降低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商贸成本,实现信息、资源的规模效益,这种信息规模优势是任何电子商务模式都不能带给企业的。
(2)中小型企业大部分知名度不高,假如自己建网站的话,一方面不会有多少访问量和交易额,为扩大其网站的影响力,企业必须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进行网站的宣传;另一方面,他们还必须配备相关的技术人员和治理人员负责网站的策划、治理和维护。这两方面的成本对于实力并不雄厚的企业来说无疑是得不偿失的。而利用第三方模式的电子商务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网上交易市场一般会竭尽所能地提高自身的知名度,扩大影响力;另一方面,网上交易市场一般都拥有一批精通电子商务的技术人员和治理人员,在电子商务网站的建设和治理方面,他们具有丰富的经验,能够确保公用信息平台高效、安全、稳定地运行。因此,借助于这种模式,企业可以低成本、高效率地吸引消费者,从而迅速拓展其网络营销渠道。
第三方电子商务模式可以有效地解决传统交易中“拿钱不给货”和“拿货不给钱”的两大难题。网上交易市场具有的电子交易功能和监控治理功能,可以有效地对整个交易过程进行监控,并且可以一定程度地杜绝假冒伪劣产品等质量问题。
2)政府搭建企业第三方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运作体系
目前传统的电子商务B2B平台主要都是由企业自主开发和自行管理,没有执法权力,而且存在资源重复建设的问题,所以第三方平台的构建应由一个有高度权威性、非营利性、有执法权力的主体进行,才能做到公平、公开、公正地为企业提供服务。这个组织非政府机构莫属,为了支持本地区中小型企业发展电子商务,最佳模式应该是由政府主导搭建本地区中小型企业第三方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的模式,而不是由企业来搭建第三方平台。由政府主导搭建中小型企业第三方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可以建立规范化的企业电子商务运作体系。
3)中小型企业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与政府信息化资源整合
中小型企业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以政府为主导,通过政府搭建平台,充分实现与政府信息化电子政务服务、社会公共服务、商业电子商务及物流配送服务等信息与基础设施资源的整合,促进企业的“两化融合”和经济转型,为企业提供信息化应用与服务。在智慧城市中小型企业使用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和云服务中心的初期,建议采用免费提供企业共性(基本)的共享应用,如政务服务、网上申报、市场管理(销售管理)、交易信息管理(客户管理)、电子结算(财务管理)、物流配送(库存管理)、产品溯源管理(生产管理)等应用系统等。随做企业信息化应用的深入以及企业生产和管理信息化的发展,企业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可进一步提供PaaS(平台即服务)和LaaS(基础设施即服务),为中小型企业提供所需个性化的企业信息化平台服务,以及网络、计算和存储一体化的基础架构服务等。提供以上增值的企业信息化应用与服务功能时,可以采取有偿或租用方式。
5.智慧物流园电子商务应用
物流园是整个物流产业链中的一个重要的节点。以我国为例,从1998年深圳提出建设物流园区开始到2009年,在这11年间经历了两次规划建设的大浪潮,截至2009年我国物流园区规划数量增加到475个,其中运营、在建状态的园区更是达到144%、237%的增长。这些数据表明在接下来的建设发展过程中,物流园区将进入大规模的信息化建设阶段。与此同时,物联网作为继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之后的世界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也已经进入了初步发展阶段,并且一开始就有着高速的发展势头,这也必然对物流园区特别是综合型物流园区的信息化建设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1)物流园信息化应用
根据目前我国综合型物流园区规划的特点,在整个物流产业链中,综合型物流园区成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业务流程集中点,功能上基本包括了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配送等等,充分体现了其综合性、集约性的特点。因此,物流园区集中了大量的各具特点的物流企业,其目的是把这些物流业务统一化、专业化和规模化,实现整个物流产业的规范集中运作,最终提高物流产业的经济效益。
综合型物流园区集约性特点主要体现在引入大量物流企业,实现集中化运作,建设并且共享大量的公共设施,例如仓储中心、运输管理中心、配送中心等等,节约物流运作成本,促进各个企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并且配备与其业务相关的服务设施机构。与此同时,很好地衔接该区域或者城市自身内部以及与外部的经济交流合作。
但是,综合型物流园区无论怎样规划和建设,只要上述的这些特点存在,必然伴随着大量的信息的产生、传递和处理。物流不仅仅是物品的传递,也是信息的传递,因此信息化建设必须与之同步展开,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园区很好地运作,使园区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因此,相对来说综合型物流园区的信息化特点也主要体现在综合性和集约性两方面。
按照上述分析以及物流信息化的基本层次划分,综合型物流园区的信息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次:
①在信息的采集和传输方面,在进行物流园区内部资源和组织的整合以及业务流程的操作管理等方面工作时,实现信息采集、传输和交换的快速准确化、标准化和低成本。
②在园区内外部信息衔接方面,在进行与园区外部信息的交换以及与应用层(主要是客户)的信息系统的对接等过程中,能够搭建并形成以整个供应链为基础的信息平台,同时兼顾内部操作使用。
③在园区信息处理方面,能够通过对大量信息数据的挖掘、处理和分析,形成有效的理论依据,为以后进行决策的制定和优化提供有利的支撑和帮助。
这三个层次的需求也是综合型物流园区信息化需求的关键,充分体现出该类型的园区在整个物流产业链中的重要的承接作用,也说明综合型物流园区在整个物流产业信息化的核心地位。应利用综合型物流园区信息化的建设,实现信息标准化、智能化等更高层次的目标。
2)物流园物联网及相关技术应用
物联网实际就是通过各种类型的信息采集装置,通过有线或无线的传输系统以及多层次的信息处理系统,实现对实体物品的跟踪、监控和管理等可操作性行为,使整个世界相互之间联系起来,简单来说就是传统虚拟互联网的实体表现。根据目前对物联网的研究表明,无论如何定义物联网,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物联网是各类技术的一个综合应用,体现出一定程度上的集约性、综合性。
①信息采集方面:电子条码技术、RFID技术、传感器技术、视频识别技术、GIS、GPS等。
②信息传输方面:有线网络技术(光纤技术)、无线网络技术(Wi-Fi、UWB、ZigBee技术)。
③信息处理方面: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云计算技术(Cloud Computing)、数据挖掘技术(DM)等。
物联网与综合型物流园区最大的相似处在于它们都具有综合性和集约性。从综合型物流园区信息化的三个层次来看,要想实现既定的目标,需要协调和利用好各种类型的信息技术,以此来作为基础支撑,而物联网正是使得各类信息技术综合运用在一起,实现对物理系统的优化和控制。因此,物联网及其技术对于综合型物流园区的信息化建设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根据综合型物流园区功能需求分析的三个层次,同时依照现在物联网被普遍承认接受的三大层次架构(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可给出物联网在综合型物流园区内应用架构。下面具体分析如何让物联网融入整个园区之中,发挥功效,提升园区信息化水平。
(1)整合利用内部资源,综合管理业务流操作
园区内部为大量物流企业正常运作提供了各种资源,从仓储、运输、车辆管理、流通加工、配送等具体物流业务所需要的硬件软件,到园区自身运作所需要的基础设施、管理机构、服务部门等等。大量的信息需要采集、传输与处理,此时物联网应用层各项技术相互配合,为各个企业的业务进程提供保障。在企业,相关服务机构部门和园区管理中心之间搭建信息传递的网络,可以是建立专用网络,也可以引入租用现有大型通信服务商的网络,从有线网络的架设到无线网络的覆盖,全方位地保证园区内部信息传递的同时,也确保与外界的信息传递,及时为各个企业、客户提供快捷的服务。
(2)构建以供应链为基础的信息服务平台
物流园区作为供应链上重要的节点,大量的信息不仅仅需要实时采集、传递,还需要处理、分析,这就需要一个高效并且集中的控制处理中心,因此搭建一个公共信息平台是现代物流园信息化必须完成的步骤。这个信息平台包括的子系统有物流作业集成系统,包含各种类型的物流业务,比如仓储库存系统、车辆运输管理调度系统、配送业务系统、流通加工管理系统;还有物流配套服务系统,如银行、海关、税收、安保还有获取货物监控、车辆跟踪等信息的增值服务系统等等;最后,就是用户与企业之间的互动衔接系统,包括物流电子商务系统、数据采集及终端系统、物流结算支付系统等。
(3)提升综合物流园区信息化水平,协助决策的制定和推动行业发展
建立云计算中心,不仅仅是单纯地进行大量的信息数据的存储和处理,还要再配合上智能数据挖掘技术,提取并总结出有效的知识理论,为企业制定决策和以后物流行业发展提供大量可靠的数据和理论支撑。当然,为了节约成本,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租用当地已有云计算中心,或者联合相邻的园区共同建设合用一个计算中心。
3)智慧物流园电子商务应用
近几年来,电子商务在我国飞速发展,物流园企业从电子商务中得到的信息也越来越多。而企业通常把ERP和电子商务分离,物流园企业在电子商务中积累的越来越多的市场信息处于游离状态,物流园企业目前的业务响应速度不能为自己赢得更多订单。而最为关键的是,企业这种状况使其在电子商务运用上始终处在一个低级阶段,不能往更高层次发展。
在智慧物流园电子商务应用中,应采用企业ERP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方式,以ERP为电子商务作后台管理支撑,成为电子商务脱离浅层运用,得以全面开展和深入运行智慧电子商务的坚实基础。
通常企业ERP系统就是对企业内部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实施优化管理。而电子商务主要涉及的是采购与销售业务,其实质是网上电子采购和网上电子销售,它们只是使企业原有物流和资金流分别增加了一个入口和出口,并成为新物流与资金流的一部分而已。这就是说,通过重组企业组织结构及业务流程,电子商务可以融入企业的供应链中。只不过对于网上模式,客户的订单、企业的采购单要由网上形成和交付,货币收支亦在网上进行。ERP系统作用于企业的整个业务流程,其应用层次分为三层:决策层的数据查询与综合分析、中间层的管理与控制、作业层的业务实现。而电子商务的重点在于作业层的业务实现,具体来讲,是采购和销售业务的网上实现,也包括为市场营销提供网上辅助手段,例如网上产品发布、网上商机搜索、诚信认证、即时通信等。
根据我国目前物流园运营企业的内外部条件,在引进电子商务时,不会完全摒弃传统的采购与销售模式而单单使用网上模式,而是两种模式、两个系统会共同存在,互为补充。从传统的电子商务载体电子商务网站来看,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它基本上是一个“电子贸易”市场的概念,企业在上面发布信息,进行交易,但是他们本身并不管理这些交易,也不去管理最终的信息交易的情况。这就使得企业从电子商务网站上获得的信息与企业内部ERP管理系统获得的信息处于一个分离的状态,数据不能充分共享,造成资源浪费。同时,两套分离的系统也为企业增加了投入成本。智慧物流园理想的电子商务运用状态是市场营销部通过网络ERP软件(亦称可扩展的、支持电子商务的ERP,即e-ERP)可以及时、准确地掌握客户订单信息,并按时间、地点、客户统计出产品的销量和销售速度,经过对这些数据的加工处理和分析,对市场前景和产品需求做出预测,同时把产品需求结果反馈给计划与生产部门,以便及早安排某种产品的生产和相应投入品的购进。这个做法的最大好处是可以真正实现零库存,极大减少资金占用。而且整个流程均在电子系统上走完,其响应速度和科学性是传统手段无法比拟的,企业参与电子商务的竞争力将会得到极大提高。
智慧物流园电子商务应用方案的核心就是实现ERP与电子商务的融合。智慧物流园电子商务方案实施时,ERP方面应优先考虑采购、生产计划、市场营销、销售、库存、财务等与物流、资金流密切相关的模块,电子商务方面应考虑网站管理模块、网上销售模块、网上采购模块和网上资金收付模块,系统要为今后模块的扩充留有接口。把ERP和电子商务两者的这些功能模块集成到一起,构成一个新的应用系统,这就是智慧物流园电子商务系统。
6.智慧旅游电子商务应用
旅游电子商务就是采用先进的IT技术,以风景名胜区为中心,整合景区门票、酒店、交通、观光车、娱乐表演等各方面资源,不但可以为游客提供食、住、行、游、购、娱一体化和全方位的高质量的个性化旅游服务,还可以为旅行社提供低成本、高质量的团队旅游服务。所有旅游服务订单都通过互联网生成和处理,支持网上支付、汇款、现金等多种结算方式,操作轻松方便,直观快捷。以游客为中心的全方位个性化旅游服务还能有效拓展景区的盈利渠道,提升景区形象。
1)B2B交易模式
在旅游电子商务中,B2B交易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①旅游企业之间的产品代理,如旅行社代订机票与饭店客房,旅游代理商代售旅游批发商组织的旅游线路产品。
②组团社之间相互拼团,也就是当两家或多家组团旅行社经营同一条旅游线路,并且出团时间相近,而每家旅行社只拉到为数较少的客人时,旅行社征得游客同意后可将客源合并,交给其中一家旅行社操作,以实现规模运作的成本降低。
③旅游地接社批量订购当地旅游饭店客房、景区门票。
④客源地组团社与目的地地接社之间的委托、支付关系等等。
旅游业是一个由众多子行业构成、需要各子行业协调配合的综合性产业,食、宿、行、游、购、娱各类旅游企业之间存在复杂的代理、交易、合作关系,B2B旅游电子商务模式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B2E交易模式
B2E(Business to Enterprise)中的“E”,指旅游企业与之有频繁业务联系,或为之提供商务旅行管理服务的非旅游类企业、机构、机关。大型企业经常需要处理大量的公务出差、会议展览、奖励旅游事务。他们常会选择和专业的旅行社合作,由旅行社提供专业的商务旅行预算和旅行方案咨询,开展商务旅行全程代理,从而节省时间和财务的成本。另一些企业则与特定机票代理商、旅游饭店保持比较固定的业务关系,享受优惠价格。
B2E旅游电子商务模式较先进的解决方案是企业商务旅行管理系统(TMS)。它是一种安装在企业客户端的具有网络功能的应用软件系统,通过网络与旅行社电子商务系统相连。在客户端,企业差旅负责人可将企业特殊的出差政策、出差时间和目的地、结算方式、服务要求等输入TMS,系统将这些要求传送到旅行社。旅行社通过电脑自动匹配或人工操作为企业客户设计最优的出差行程方案,并为企业预订机票及酒店,并将预订结果反馈给企业客户。通过TMS与旅行社建立长期业务关系的企业客户能享受到旅行社提供的便利服务和众多优惠,节省差旅成本。同时,TMS还提供统计报表功能。用户企业的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系统实时获得整个公司全面详细的出差费用报告,并可进行相应的财务分析,从而有效地控制成本,加强管理。
3)B2C交易模式
B2C旅游电子商务交易模式也就是电子旅游零售。交易时,旅游散客先通过网络获取旅游目的地信息,然后在网上自主设计旅游活动日程表,预订旅游饭店客房、车船机票等,或报名参加旅行团。对旅游业这样一个旅客高度地域分散的行业来说,B2C旅游电子商务模式方便旅游者远程搜寻、预订旅游产品,克服距离带来的信息不对称。通过旅游电子商务网站订房、订票,是当今世界应用最为广泛的电子商务形式之一。另外,B2C旅游电子商务模式还包括旅游企业对旅游者拍卖旅游产品,由旅游电子商务网站提供中介服务等。
4)C2B交易模式
C2B交易模式是由旅游者提出需求,然后由企业通过竞争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或者是由旅游者通过网络结成群体与旅游企业讨价还价。
C2B旅游电子商务模式主要通过电子中间商(专业旅游网站、门户网站旅游频道)进行。这类电子中间商提供一个虚拟开放的网上中介市场,提供一个信息交互的平台。上网的旅游者可以直接发布需求信息,旅游企业查询后双方通过交流自愿达成交易。
C2B旅游电子商务模式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反向拍卖,是竞价拍卖的反向过程。由旅游者提供一个价格范围,求购某一旅游服务产品,由旅游企业出价,出价可以是公开的或是隐蔽的,旅游者将选择认为质价合适的旅游产品成交。这种形式对于旅游企业来说吸引力不是很大,因为单个旅游者预订量较小。第二种形式是网上成团,即旅游者提出他设计的旅游线路并在网上发布,吸引其他相同兴趣的旅游者。通过网络信息平台,愿意按同一条线路出行的旅游者汇聚到一定数量,这时他们再请旅行社安排行程,或直接预订饭店客房等旅游产品,可增加与旅游企业议价和得到优惠的能力。
C2B旅游电子商务模式利用了信息技术带来的信息沟通面广和成本低廉的特点,特别是网上成团的运作模式使传统条件下难以兼得的个性旅游需求满足与规模化组团降低成本有了很好的结合点。C2B旅游电子商务模式是一种需求方主导型的交易模式,它体现了旅游者在市场交易中的主体地位,对帮助旅游企业更加准确和及时地了解客户的需求,对实现旅游业向产品丰富和个性满足的方向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5)旅游电子商务应用
旅游电子商务应用形式可以分为网站电子商务(W-Commerce)、语音电子商务(V-Commerce)、移动电子商务(Mobile-Commerce)和多媒体电子商务(Multimedia-Commerce)。
(1)网站电子商务
用户通过与网络相连的个人电脑访问网站实现电子商务,是目前最通用的一种形式。我国旅游网站的建设最早可以追溯到1996年。经过十几年的摸索和积累,国内已经有相当一批具有一定资讯服务实力的旅游网站,这些网站可以提供比较全面的,涉及旅游中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网上资讯服务。旅游网站包括以下服务功能:
①旅游信息的汇集、传播、检索和导航。这些信息内容一般都涉及景点、饭店、交通旅游线路等方面的介绍,以及旅游常识、旅游注意事项、旅游新闻、货币兑换、旅游目的地天气、环境、人文等信息以及旅游观感等。
②旅游产品(服务)的在线销售。网站提供旅游及其相关产品(服务)的各种优惠、折扣,航空、饭店、游船、汽车租赁服务的检索和预订等。
③个性化定制服务。从网上订车票、预订酒店、查阅电子地图到完全依靠网站的指导在陌生的环境中观光、购物,这种以自定行程、自助价格为主要特征的网络旅游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国人旅游的主导方式。那么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已成为旅游网站,特别是在线预定服务网站必备的功能。
(2)语音电子商务
对于旅游企业或服务网站而言,语音电子商务将使电话中心实现自动化,降低成本,改善客户服务。语音电子商务的一种模式是由企业建立单一的应用程序和数据库,用以作为现有的交互式语音应答系统的延伸,这种应用程序和数据库可以通过网站传送至浏览器,转送到采用无线应用协议(WAP)的小屏幕装置,也可以利用声音识别及合成技术,由语音来转送。
(3)移动电子商务
旅游者是流动的,因此移动电子商务在旅游业中将会有广泛的应用。目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已开发出一种基于“位置”的服务:事先将个人的数据输入移动电话或是移动个人助理,那么当用户位于某一个点上的时候,它会告诉用户,附近哪里有电影院,将放映什么电影可能是用户感兴趣的,哪里有用户喜欢的书,哪里有用户喜欢吃的菜,用户会知道去机场会不会晚点。这些完全是由移动性带来的,固定互联网服务是无法实现的。
(4)多媒体电子商务
旅游服务的多媒体电子商务形式一般在火车站、飞机场、饭店大厅、大型商场(购物中心)、重要的景区景点、旅游咨询中心等场所配置多媒体触摸屏电脑系统,根据不同场合咨询对象的需求来组织和定制应用系统。它以多媒体的信息方式,通过采用图像与声音等结合的简单而人性化的界面,生动地向旅游者提供范围广泛的旅游公共信息和商业信息,包括城市旅游景区介绍、旅游设施和服务查询、电子地图、交通查询、天气预报等。有些多媒体电子商务终端还具有出售机票、车票、门票的功能,旅游者可通过信用卡、储值卡、IC卡、借记卡等进行支付,得到打印输出的票据。
6)旅游电子商务系统组成
(1)景区风采网站
根据不同景区的优势和特点,使用文字、声音、图像等多种方式介绍风景区,实现互联网上的景区包装和推广。
(2)票务销售模块
实现网上销售景区门票和景区内观光车票,购买的门票可以实现网上支付、网上退票,景区还可以制定全年每天的票务销售计划等,有效拓展销售渠道并合理调节全年客源分布。
(3)旅游包车模块
实现游客包车旅游,游客可以在网上租用车辆,并选择个性化的旅行线路、设计自己的行程,使景区在开发旅游效益增长点上起到积极的作用。
(4)酒店预订模块
整合景区内外酒店和途经地酒店资源,通过网上销售的方式,使游客能提前预订行程中的入住酒店,方便游客的同时能提升景区旅游服务质量。
(5)旅游套餐模块
旅游套餐是景区提前设计好的旅行线路上的所有相关服务的总和,包括机票、旅游包车、门票、酒店、餐饮等。游客只需选择旅游套餐就能享受到和旅行社旅游一样方便舒适的服务。
(6)自助游模块
该模块建立在其他模块之上,游客自己可以精心设计旅行线路,购买途中的景区门票、酒店、旅游包车等项目,实现方便、舒适的个性化旅游。
(7)餐饮销售模块
游客能在网上预订行程中的餐饮服务。
(8)娱乐表演销售系统
游客能在网上预订行程中的娱乐表演节目。
(9)目的地指南模块
该模块由风景区信息资源仓库和一个功能丰富的旅游电子社区组成。
7)旅游电子商务系统设计要求
(1)全面性:整个系统全面涵盖旅游服务链上的各种资源。
(2)先进性:采用先进的Java技术,保证系统跨平台稳定运行。
(3)专业性:凝聚了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及实践经验,充分满足网络旅游的需求。
(4)灵活性:所有的功能都可以方便组合,满足客户不同阶段的业务需求。
7.20 智慧企业服务平台规划与设计
7.20.1 智慧企业服务平台需求分析
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现“两化融合”是推进企业经济转型创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抓手。实现“两化融合”,促进企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由劳动和资本密集型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过渡,从产业链底层的加工业提升到高增值的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
智慧企业服务平台规划应遵循《2006—2010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提出的“以需求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探索成本低、实效好的信息化发展模式”。通过现代IT高新科技,基于云计算和SaaS技术应用,打造企业用得起、用得好的企业信息化平台,探索出一条中国企业信息化应用与发展的创新之路。
建设智慧企业服务平台,将企业信息化应用与政府政务服务、社会服务、电子商务服务一体化结合作为规划目标,实现智慧城市各业务级平台和应用系统间的信息互联互通、数据共享交换、业务协同,打破和消除以往企业独立建设“ERP”而形成与政府、社会、商业之间的“信息孤岛”的封闭现象。
建设智慧企业服务平台是企业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支撑,是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问题,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增强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智慧企业服务平台规划应满足以下需求:
(1)通过企业服务平台支持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中心。真正的企业研发中心,是企业创新能力的源泉、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支持企业把握创新机会,选择创新方向和技术路线,组织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利用和转化科技成果。
(2)通过企业服务平台促进以企业为主导深化产学研结合。支撑企业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增强对新技术、新产品的敏感度;产学研结合,坚持企业为主导;将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与有条件的企业牵头进行对接。
(3)通过企业服务平台建立企业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充分利用国家投资建设的科研设施为企业提供服务,作为技术研发的公共平台。将国家支持的科研活动所获得的信息和数据资料最大限度地向企业开放。
(4)通过企业服务平台创造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使各类企业公平获得创新资源。科技型中小企业最具创新活力,要为他们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大力支持企业开展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设规范的知识产权市场。
(5)通过企业服务平台提供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充分发挥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型、实体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支持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适应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
7.20.2 智慧企业服务平台规划思路
1.企业信息化应用现状
目前在国内企业中,只有少数企业拥有管理信息系统,而且主要集中在针对财务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以及建立企业的网站主页等简单的应用方面。绝大多数企业基本没有建立自己的服务平台,业务联系和通信仍然主要依靠电话、电子邮件和传真。由于建设诸如ERP之类的企业信息化平台需要大量投资,且周期长,回报慢,因此在企业中虽然普遍有信息化建设的意愿,但难以转化为实际行动。
2.提供对企业信息化支撑
采用云计算技术路线,建立企业服务平台,是实现“两化融合”和企业信息化应用与服务的重要支撑和手段。采用云计算SaaS作为外包租用的信息化应用的方法,企业的信息化所需的软硬件平台均由第三方提供,企业只是租用其中所需功能模块。SaaS通过互联网实现,企业通过互联网登录第三方服务平台的门户主页,然后进入业务应用系统使用其中的各种应用与服务,例如销售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政务服务、电子商务等。
对于企业ERP软件,很多人都知道需要耗费巨资去建设,除了要花费巨资购买软件外,企业还要邀请战略专家进行流程再造,对企业所有流程进行梳理,包括研发、生产制造、销售系统、仓储物流系统、订单系统、财务系统等等。这对于资金、人才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企业没有能力购买ERP软件来建设企业的信息化平台。相对于ERP的高成本,采用云计算以SaaS方式搭建企业服务平台,作为促进“两化融合”,推进企业信息化应用的一种全新模式应运而生。
云计算SaaS方式为“软件即服务”,同时整合MSP(管理服务提供商)和BI(商业智能服务)。它是一种通过互联网提供软件应用的模式,用户不用再购买应用软件甚至操作系统,而由服务商提供基于Web的应用软件来管理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且无需对系统的软硬件进行维护,服务商会全权管理和维护系统。对于许多中小型企业来讲,SaaS是企业实现信息化的最好途径,它改变了企业购买、构建和维护基础设施与应用程序等传统的企业信息化建设模式。
近年来国外云计算和SaaS的兴起,已经给传统套装软件厂商带来真实的压力。云计算和SaaS具有企业ERP所没有的一些优势,例如灵活方便、即用即供、免开发、免维护、免投入等,因而一经推出就在各行各业的业务应用领域内得到了快速推广和发展。因此通过智慧企业服务平台将云计算和SaaS应用于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创新,它提供了最有效、最低成本的企业信息化应用与服务的策略和手段。
3.企业服务平台与政府信息化资源整合
搭建智慧企业服务平台应以政府为主导,通过政府搭建平台,充分实现与政府信息化电子政务服务、社会服务、商业电子商务及物流配送服务等信息与基础设施资源的整合,促进企业的“两化融合”和经济转型,为企业提供信息化应用与服务。在国内企业使用企业服务平台和云服务中心的初期,建议采用免费提供企业共性(基本)的共享应用(如政务服务、网上申报、企业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销售管理等)和政府服务、社会服务和商业电子商务及物流配送服务等。随着企业信息化应用的深入以及企业生产和管理信息化的发展,企业服务平台可进一步提供PaaS(平台即服务)和LaaS(基础设施即服务),为企业提供所需个性化的企业信息化平台服务,以及网络、计算和存储一体化的基础架构服务等。提供以上增值的企业信息化应用与服务功能时,可以采取有偿或租用方式。
7.20.3 智慧企业服务平台规划
1.企业服务平台规划原则
(1)以企业服务平台为中心,上联政府信息化电子政务服务平台、社会信息化服务电子商务平台,下联智慧城市各企业已建管理与业务应用系统、横向与服务平台各企业在线共享应用系统及数据仓库和云服务中心,实现系统、信息、数据的大集成,形成智慧城市企业管理、应用、服务纵横贯通的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实现信息互联互通、数据共享、业务和功能协同。
(2)通过企业服务平台,全面建立企业管理与应用功能的整合,集成政府电子政务、社会服务、商业电子商务及各应用系统,实行智慧城市县(区)、企业三级企业公共信息服务联网,实现政府各部门业务一线接入和集约管理,社会服务一站查询和一网协同,企业应用自上而下,一次完成与应用共享。
(3)智慧企业服务平台可以通过公共互联网、电子政务外网实现与智慧城市“一级平台”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交换。可以通过企业服务平台门户网站,采用智能搜索引擎的方式实现与智慧城市业务级“二级平台”及应用系统相关信息查询页面的超链接。
2.企业服务平台结构
企业服务平台采用面向服务的技术结构(SOA),使用被广泛接受的标准(如XML和SOAP)和松耦合设计模式,基于SOA的技术架构和开放标准将有利于整合来自相关系统的信息资源,易于实现与各企业的管理与业务应用共享和功能协同集成,易于实现与智慧城市城市级信息平台和区县政府信息化电子政务平台及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交换,构建易于扩展和可伸缩的弹性系统。
从企业服务平台结构图(图7.16)可以看出,企业服务平台的总体框架可以分为5层。
图7.16 企业服务平台结构图
1)设施层
主要由网络、网络主机设备、存储设备、操作系统和数字机房等基础设施组成。
2)数据层
分为企业管理数据库系统,包括企业法人库、企业运行库、企业管理库;企业服务数据库系统,包括综合服务库、电子商务库;共享交换数据库,包括企业共享数据仓库以及电子政务库的数据调用、交换和存储。
3)服务器集群层
基于云计算技术,配置企业服务平台应用服务器集群,集群服务器包括:信息与系统集成应用服务器、数据资源管理与交换应用服务器、数据分析与展现应用服务器、统一身份认证应用服务器、地理空间与可视化管理应用服务器、服务平台通信及接口应用服务器与智慧城市信息平台互联接口服务器等。服务器集群可以提供企业服务平台的应用支撑,包括:提供底层通用服务、应用支撑组件和基于SOA的基础中间件。支撑组件主要由数据交换组件、统一认证组件、门户组件、系统管理组件、资源管理和OLAP展现等组成。
(1)数据交换组件
提供了数据适配器、数据组件、路由管理、配置工具等应用服务支撑服务。
(2)统一认证组件
提供了身份管理、认证管理、日志管理、登录管理等支撑服务。
(3)门户组件
提供了门户网站模板、内容管理、展现组件、协同办公等支撑。
(4)报表工具
提供了报表定制、统计分析、展现管理、报表管理等报表工具的应用支撑。
(5)系统管理组件
提供了权限管理、日志管理、配置管理、接口管理等系统管理的应用支撑。
(6)资源管理
提供了数据分类、目录管理、标准管理、编码管理、元数据等应用支撑服务。
(7)OLAP展现
提供了模型管理、模型构建、展现组件、数据连接等支撑服务。
(8)基于SOA的基础中间件
包括MOM、J2EE、LDAP、PORTAL等基础性运行支撑环境。
4)平台层
以企业服务平台各应用支撑系统和应用软件为基础,通过服务平台将企业管理信息化和服务信息化及其各自的应用系统进行信息集成、应用集成和功能集成,实现数据共享、功能协同,采用统一的互操作界面进行企业管理和提供企业服务功能。通过企业服务平台通信及系统接口,实现与智慧城市各企业已建管理与应用系统(或企业ERP系统)和城市级“一级平台”以及区县政府信息化电子政务平台和各业务级“二级平台”的互联互通、数据共享、数据交换、可视化信息(如监控图像)的调用和交换以及网络页面的超链接。
5)展现层
通过企业服务平台门户网站,为国内各企业提供共享应用系统服务(云服务方式)、社会服务、商业电子商务、“一网式”共享服务、“一线式”政府服务、“一站式”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服务。企业用户通过计算机浏览器、移动终端和手机都可以得到上述的企业应用系统共享服务、政府信息化政务服务和商业电子商务及物流配送等服务功能。
企业服务平台的安全体系应按照政府信息化电子政务安全体系统一部署。
7.20.4 智慧企业服务平台技术应用
智慧企业服务平台属业务级“二级平台”,企业服务平台应以与智慧城市技术应用的衔接为原则,建立企业服务信息与服务集成云计算中心。采用云计算技术,满足服务平台总体结构的要求,构建服务平台。通过云计算SaaS、PaaS、LaaS的核心应用,同时整合MSP(管理服务提供商)和BI(商业智能服务),实现企业管理与政务服务、社会服务、商业服务的功能集成和业务协同。
企业服务平台所集成的各企业管理和生产信息化应用系统,应采用支撑浏览器/服务器(B/S)和客户机/服务器(C/S)相结合的计算机系统结构模式,并且各应用系统应支持互联网和控制网络(物联网)的传输方式。提供Web服务,实现基于浏览器和网页超链接的方式调用、显示、查询各级应用系统相关数据和表单。
1.企业服务平台云计算技术应用
企业服务平台提供各企业在日常事务管理和生产及企业运营中要处理的大量信息和数据,面对如此繁重的数据处理,如何快速和便捷地处理这些信息和数据,为用户提供基于网络化的运行环境和服务呢?通过基于分布式计算的云计算技术,以用户为中心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云计算在聚合各种企业管理与服务软硬件资源、降低企业信息化应用的基础设施投资、减少平台维护成本、提高系统性能等方面优势日益明显,各类云计算应用蓬勃展开并深入发展。
2.企业服务平台云服务的特点
企业服务平台以数据为中心。数据是云服务最主要的方面,云服务依托分布式数据处理技术,有效地解决当前网络中海量信息的检索、存储和管理等问题,数据变得更加智能化。智慧企业服务平台云服务中心可以覆盖全市所有企业,甚至包括城市周边地区。云服务具有更安全、更便利的特点,以企业用户为中心,用户是云服务的对象,让数据和服务围绕着企业用户。企业只要明白需要什么,剩下来的事情就交给企业服务平台云服务中心就好了。
3.企业云服务的优势
企业服务平台提供可靠、安全的数据存储中心。企业用户可以将数据存储在云服务中心,不用再担心数据丢失、病毒入侵的麻烦。由专业团队来管理信息,同时严格的权限管理策略可以帮助企业用户放心地与指定的企业部门和个人共享数据。这样企业用户就可以享受到最好、最安全的服务,快速、便捷的云服务。所有企业应用系统,如政务信息、政务服务、网上申报与注册、企业财务管理、企业客户关系管理、企业人事管理、企业销售管理、企业电子商务、企业物流配送等一系列应用系统、应用软件和服务部署于云服务中心,使得企业应用起来既方便又快捷。应用系统置于云端,无须下载,可动态升级。企业只需要一台联上网络的计算机、智能手机、移动终端,就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企业的云服务。在经济效益方面,企业不用购买用于应用的服务器和数据存储设备等昂贵的硬件设备,通过云服务中心的云端设备,就能方便地构建起企业自身的信息化应用平台,无论从硬件还是软件上都能达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和超强的计算能力。云服务中心各应用服务器可以形成一个超强的服务器集群体系,为用户提供强大的计算和数据处理能力,而这些在企业独立应用的个人电脑上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4.信息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交换技术应用
企业服务平台信息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交换技术应用支持信息的自动采集、动态更新、自动分类,以安全共享的方式汇聚政府政务、社会服务、商业电子商务及物流配送等服务,并为所有接入企业服务平台的企业提供综合信息服务。除了支持实现信息与系统集成外,还支持政府跨部门(工商、税务、交通、公安等)、跨平台应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