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迎夏夏季,中国传统节日风俗及夏收忙笼会

迎夏夏季,中国传统节日风俗及夏收忙笼会

时间:2023-1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迎夏夏季,是一年的第二季。夏季的特点,一是天气炎热,高温酷暑给生产生活带来不便;二是农活集中,夏收、夏种、夏管,交织在一起。古俗,立夏之日,帝迎夏于南郊,祭赤帝、祝融,车服皆赤。赤是夏的标记,忠诚的表号。忙笼会是一种专以解决“三夏”中供需矛盾为主题的物资交流会。一则从劳力上支援紧张的夏收,再则赚取一些报酬,让自己生活有所改善。

迎夏夏季,中国传统节日风俗及夏收忙笼会

迎 夏

夏季,是一年的第二季。夏季的特点,一是天气炎热,高温酷暑给生产生活带来不便;二是农活集中,夏收、夏种、夏管,交织在一起。人们既要注重适时耕耘,付出辛勤的汗水,又要重视劳动保护,做到劳逸结合,才能保证从事正常生产,获得丰产丰收。于是形成了很多农耕生产习俗。

古俗,立夏之日,帝迎夏于南郊,祭赤帝、祝融(3),车服皆赤。“赤日炎炎似火烧”。赤是夏的标记,忠诚的表号。

看麦梢黄

看麦稍黄

每年小满之后,麦子逐渐成熟。在陕西的广大农村中,出嫁的女儿要到娘家去探望问候夏忙的准备情况。有的地方,把它定为一个节日,叫“看忙罢”。届时,女婿、女儿携带礼品:油旋馍、油糕、绿豆糕猪肉、黄杏、蒜薹等食品或蔬菜水果,去丈人家慰问,并受其热情款待。农谚云:“麦梢黄,女看娘;卸了拨枷(4),娘看冤家。(5)”意思是说,夏忙前女儿过问娘家的麦收准备工作;麦收后母亲又去看望女儿,关心女儿家的收成和在麦收中的操劳情况。体现了生产劳动中的心心相连,母女情长。

忙笼会

每年在麦收即将来临之际,关中各地的城镇,都要筹办三五天,大小不同规模的“忙笼会”。笼者,习惯是指竹编的大老筐,过去忙天多用于纳柴和担麦糠。以“笼”名会,倒令人费解。大概因为“笼”既含乱,又容量多,表示忙而有备,忙而可笼吧!

忙笼会是一种专以解决“三夏”中供需矛盾为主题的物资交流会。会上,挂绳索的,磨镰刀的,卖竹器的,修农具的,都忙着讨价还价。有的为填槽和使役而选择猪羊家畜,有的为换旧易新而购买车轫和农业机具,有的为增加产量而精选良种。如果你巡回浏览,可见杈把扫帚、刃片镰刀、麦勾谷杈、木锨推板、铁铧木犁、筛子簸箕、竹帘竹席、帆布口袋……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可以各取所需,任你选择,到处呈现出购销两旺的景象。天晚,买卖两方,各得其所。

麦客子

“做啥哩?洗菜哩,我给娃擀面哩!我娃长个大脚汉,出门走州县……

做啥哩?穿针哩,我给他大(爸)缝衣哩!他大黑是黑,给他大(爸)烙个黑锅盔,出门当麦客……”

过了小满,离芒种就已指日可待了。农谚说:“四月芒种不见田,五月芒种刚搭镰(指农历)”。唐白居易的《观刈麦》也写到:“夜来南风起,小麦覆垄黄。”可见交上芒种节,关中各地的小麦就到了“八百里秦川一片黄”的收获季节。

以商雒和甘肃陇东一带的部分农民,年年组成割麦队伍,俗称“麦客子”,纷纷前来关中地区。一则从劳力上支援紧张的夏收,再则赚取一些报酬,让自己生活有所改善。有经验的老手,熟知小麦成熟的规律是:先东后西,先坡后塬,最后割平川。麦客子都是从实际出发,依次赶场,循序渐进,几乎每天都有活干。只要下定决心,努力战斗,“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一天连一天,一镰紧似一镰地割下去,准能赢得一批巨款。

据说,不知什么时候,有几位年轻的“麦客子”,初出商州山中,眼界大开,看到秦川大地荡漾着麦的海洋。心想,一望无垠的麦田野,何时才能割完?就先到古城,看了几天花花世界。等他们出得城来,终南山下,渭河两岸的大片麦田,麦子已经割光了。他们只好空跑一趟,悄悄地溜回原籍。

随着农业机械化进程力度的加强,“割麦不用镰”的时代已经成为现实,收割机械的盛行,大大提高了收割的速度,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麦客子队伍逐年缩减,来者,也有处于“待业”状态。

碾场

碾场,就是现在所说的“脱粒”。麦子割下来捆成捆子,用大车运到场上,晒干后摞成“麦积子”(麦垛),上盖一层麦秸草。这样既可以防雨,又可以腾出时间和力量,做好秋田的下种,早秋作物的夏季管理和碾场的准备工作。

在脱粒机出现以前,碾场是小麦脱粒的主要手段。一个大清早,天色微明,先把碾麦的场地,漫扫一遍。然后发动更多的人摊场碾麦。

摊场,是把收割回来的麦穗儿(带杆),平摆放(摊)在场面上,有摊整场的,就是把麦捆子解开来,挨个儿平摊起来;有摊乱场的,就是把麦子撒开,乱铺在场地上。

扬 场

摊场,是一个体现风俗性的群众场面。帮忙摊麦的人群,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人越多,说明主人家的人缘好,亲邻关系好。

到了中午,碾罢场后,接着是翻场,也就是把碾过的麦子,翻过来,再碾一遍。翻场要有体力,多少还要有些经验和技术,一些年纪过大的人和太小的儿童,就不能参加了。到了吃中午饭时,不用说主人家会给帮忙的人,招待一顿饱餐。

收麦天,关中农家多爱吃“凉面”。巧妇能把面“擀成纸(薄如纸),切成线(细如线),下到锅里莲花转”。面犛得越细越长越好(6),一筷头挑不起来,称做“长寿面”。经过葱花油、芥末、油泼辣子等调料拌和,吃起来特别香口,一个人差不多能咥(吃)两老碗。(www.xing528.com)

下午四点钟以后,“起场”。就是碾完麦子后,把麦草与颗粒分开的过程。把麦草堆在场边,让颗粒(含糠)堆在场中心,等待“有风高扬无风撒”。这时主人提来酒罐子,一般是白米酒大麦伏酒,加上几碟菜和白面饦饦,让干活的人,再饱食一顿。

颗粒脱出来后,扛装的那些小伙子,唱着秦腔乱弹:“为王的打坐在长安地面……”一袋一袋地扛回家中。

打连枷

忙罢会

忙罢会,顾名思义是夏忙后的村会。出嫁的女儿、外甥给娘家、舅家行重礼。重礼多为油塔馍,一般拿20个,每个约1斤重。外加酒肉、时鲜水果等。因为油塔馍是主要的礼物,所以忙罢会也叫做“油塔会”。

忙罢会每个村社都有,为了在同一天集中待客,所以每个村社都约定一个共同的日子,便于亲友来往。大部分村社与庙会结合起来,这样忙罢会的内容,就更加丰富多彩。村上有大戏演出,有马戏团等各项活动,能招来更多人参加。所以现今的忙罢会,已经变成了农村中的小型物资交流会。

为了过好忙罢会,村人可忙火开了。准备好足够的食宿后,要把自己的姑姑姨姨、老小舅家的至亲厚友接在家中,藉以聚会,共享天伦之乐事。同时,总结交流生产经验。

若逢村上演大戏,还要事前搭好看台,便于亲戚客人观看演出。不用说,坐在看台上看戏的人,多半是老太婆、媳妇、孩子等人。

三伏天

“伏”是隐伏以避盛暑的意思。农历以干支纪日,从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起入初伏,第四个庚日起是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始为末伏。一般的每伏各占十天(也有中伏二十天的),是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时间。

古代的伏腊,均为节日。西汉时在三伏的头一天要给百官赐肉;两宋时要把宫廷窖藏的天然冰块赏赐给大臣解暑。近代民间多有喝“伏子酒”以清凉消暑的习俗。伏子酒是一种米酒,用去皮的大麦(俗称麦仁)为原料酿制而成。

夏至九九歌

“夏九九”八十一天,记述了一年天气由热变冷的过程。与“冬九九”形成对应。歌曰:

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

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纱。

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

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

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

六九五十四,乘凉进庙祠。

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

八九七十二,子夜寻棉被。

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