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 春
“春打六九头”。“数九”四十五天之后,即第六个“九”到来,就是“立春”。春是吉祥的象征,春为“天地开辟之绪”。“立春”表示春季已经来临,是一年农事活动的开始,故有“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说法。所以我国人民一向重视这个节气。围绕这一节气,以“劝农”为内容,各族人民生活中有许多饶有风趣的习俗活动。
迎 春
据史书记载,迎春活动是三千年以前的周代流传下来的。《吕氏春秋·孟春》载:“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迎春于东郊。”《后汉书》记载:汉代立春这一天,京师百官都要穿上青衣,“迎春于东郊,祭青帝(1)、句芒(2)车旗服饰皆青,歌《青阳》,八佾舞《云翘》之舞”。据说从汉文帝起,迎春时天子率先垂范亲自扶犁,躬耕于野,表示对春耕的动员。明清以后,各地“迎春”之礼,演变为“报春”之俗。必须由地方行政长官,组织皆穿青衣的队伍,游行于街,并设坛亲自主持报春仪式,先行祭祀神灵,后接受身穿彩服的报子“报春”。上场者,一报“风调雨顺”,二报“五谷丰登”,三报“国泰民安”。每报群众则同声呼应。每来报者,均有赏赐。
立 春
立春,又称“打春”。秦腔《五典坡》中薛平贵有句唱词,“打罢春,是夏天,春夏秋冬不一般”,就是把立春称作“打春”。为什么立夏、立秋、立冬均称“立”,唯独立春叫作“打春”?
中国自古以牛祝春,据说是“周公始定立春土牛”,相沿成俗。因为我国以农立国,牛是农事的象征,是生产力的代表。《东京梦华录》中说:宋代“立春前一日,开封府进春牛入禁中”,立春之辰“官吏各具彩杖击牛”。由此可见,打春的原意是“打春牛”。
由于人们重视农业生产,坚持不违农时,立春打春牛的习俗也一直延续。至清末,节前各地衙署门前(或农村村口)均用泥土加色料塑造一头“春牛”和“耕夫”(或用竹扎纸糊而成)。立春日由知州、县令(或村中乡老)行香主礼,祭祀春神,然后擂鼓三声,众官员(或乡民)手执红绿丝线捆扎的“春仗”围击春牛,谓之“鞭春”,以“示劝农意”。
有的地方,在纸春牛肚里藏着花生、栗子、柿饼、核桃之类的干果。当牛被打破裂时,干果流露散落,男女老少都来抢拾。据说,谁拾的多,谁家的庄稼收成就好。
喜燕来朝
春牛图
春牛图的全名叫《芒神春牛图》,是年画的一个品种,生活原型出于“打春牛”的活动。过去的旧历书把它刊登在第一页上。画面是一头膘肥体壮的大黄牛,旁站一执鞭的农夫,称“芒神”。背景衬以象征春天的柳条和飞燕。在一般的人眼中看来仅是人勤春早,简朴无华。但是有经验的农夫却可以从中捕捉到很多春的“信息”。
春牛图
若芒神在牛左,必逢阳岁(地支中的子、寅、辰、午、申、戌);在右,必逢阴岁(丑、卯、巳、未、酉、亥)。若芒神站在牛前,立春必在岁前的腊月中旬,表示春来早,农事宜早备;若芒神立于牛后,立春必在年后正月中旬,表示春到迟,宜放心过节;若人牛并行,立春即在年节前后,则时令适中。
古代交通不便,信息传递困难,用这种形象的“打春牛”和绘《芒神春牛图》的办法来宣传春到迟早。自从有了刻版印刷的技术,可以出单页年画和宣传画,它的影响就更大了。土牛迎春的习俗,一直至民国初年还在流行。(www.xing528.com)
春盘
旧时,立春日设“春盘”食之,并互赠亲友,表示迎春祝福。杜甫《立春》诗云:“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全盛时。”春日即立春。两京即指长安和洛阳。他吃了春盘,感想到了国家的盛衰。苏东坡的《浣溪沙》词中有“青蒿黄韭试春盘”之句。青蒿是嫩莴苣,黄韭即韭黄。从诗词佳句中可以窥见春盘在人民生活中的地位。
春盘,据说始于晋代,有一本名叫《摭言》的书说,春盘中放的是萝卜、芹菜。《四时宝镜》里说:唐代“立春日,食芦菔、春饼、生菜,号春盘”。芦菔即萝卜,生菜即韭菜,此外还有春饼。大概是用春饼卷了炒熟的生菜去吃吧!南宋宫廷里的春盘就不同于民间了。“翠缕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每盘价万钱。”
春盘,因于立春日食春饼,其名后来被“春饼”所代替。《关中记》载:“唐人于立春日作春饼,以春篙、黄韭、蓼芽包之。”《北平风俗类征》也说:“是月如遇立春……富家食春饼。备酱熏及炉烧盐腌各肉,并各色炒菜,如菠菜、韭菜、豆芽菜、干菜、干粉、鸡蛋等,而以面粉烙薄饼卷而食之。故又名薄饼。”
说实在话,所谓春饼也就是现在流传于民间的煎饼,其薄摊者即称薄饼。立春日,制饼卷起菜肴而食之者的饼,即谓之“春饼”。
上海等地有一种名叫“春卷”的食品,可与春饼相提并论。它以面做成薄如纸的皮子,然后将事前做好的馅子包裹起来,两端用面糊糊严,放入油锅炸熟,金黄酥脆,蘸醋或辣酱油食之。应该说春卷是春饼的发展。
春 幡
古时立春日,人们习惯给屋里的门壁上贴宜春的字画,表示迎春祝吉。在门外树起了垂直悬挂,青色条形的旗子,名曰“春幡”,象征万物生长,以“示丰稔之兆”。
有的地方妇女用青色绸子剪成小幡式春燕、春蝶,联成一串,戴在头上,到田野去表示迎春。宋代辛弃疾词句:“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描写的就是这种景象。至今在关中流传于潼关一带的“戴春鸡”,澄城一带的“吊春穗”即其遗俗。鸡者,吉也。用彩色布制作一个约三厘米的雄鸡,缝在小孩子的帽子顶端,预祈立春吉利;穗者,岁也。用各色布绺编成流苏,作为饰物分别吊在小孩身上或牲畜头上,祝贺新岁平安。
社祀
“社祀”是古代祭祀土地神的一种仪礼,后来逐渐演变成了节日,即“社日”。社日,有“春社”和“秋社”。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目的在于向土地神祈祷丰收;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为秋社,其内容则是丰收后向土地神报功酬劳。
“社”《说文解字》曰:“社,地主也。”《风俗通义·祀典》中说:“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广博,不可徧敬,故封土以社而祀之,报功也。”这种祭祀最迟从夏代起已经存在。《史记·封禅书》有“自禹兴而修社祀,……郊社所从来,尚矣”一段记载,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土地神是由原始的天地崇拜演变而来。我国自古以农立国,民众历来以农为本,没有土地,没有粮食,何谈安身立命?可见,劳动人民与土地、与农业是须臾不可离开与分割的,所以也就十分重视对土地神的祭祀。旧时,村村有土地庙,家家有土地堂,每逢春、秋社日,惯以牲类和醪酒祭祀土地神,伴有戏剧、歌舞和僧道诵经,热闹非常。祀毕,飨以酒食,开怀痛饮。唐王驾《社日》诗“桑拓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来描写社日祭祀的盛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