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载·岁·祀
百节年为首。中华民族的传统中有许多绚丽多彩的节日,但是要说最隆重,最有影响,最能体现民族特色的,还要算岁首正月的过年了。
大家都知道,年,不仅是一个节日,也是时间的概念,计时的单位。地球绕太阳从某一定标点又回到同一标点所经历的时间就称“回归年”。一年全长365.2425天。历法上的年为了应用方便,不采取回归年,而是用了完整的天数。公历的平年365日,闰年366日,每四年一闰,每百年少闰一次。农历是根据月亮的朔望共12个月算一年。一年354天,每三年一闰年,闰年是383或384天。
又因为年这个时间概念,最初是根据农作物生长周期循环而形成的。庄稼每岁一熟,故以年名岁。“周以稼穑兴”,我国大概从西周开始,才有了“年”这个名字。
民间流传的一句俗语说“一年半载”,虽然它至今还未被学界重视而录入辞典或成语之中,但把“年”与“载”相提并论,总是有些来头的。穷原竟委,载,也是年的别称,不过载的形成要比年早得多。《书·尧典》中记:“九载绩用弗成”;《书·舜典》“帝曰:格,汝舜!询事考言,乃言底可绩,三载”;《大禹谟》:“朕宅帝位,三十有三载”。可见唐尧、虞舜时把年称为载。又据《旧唐书·玄宗纪》说:于唐天宝三年,改年为载,至肃宗乾元元年复旧,凡十四年。
“载”字意符从车,本意是乘载。《说文》也说:“载,乘也。”至于载的年岁之意,许多注家曾作过诠释。孙炎注云:“载,取万物更始也。”郭璞也注云:“取物终更始。”“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大概当没有历法的时候,先民只能以草木枯荣作为时节的标志。为了确定年岁和时令,必须时刻密切注意观察物候,如:草木的萌生与枯落,作物的春华与秋实,候鸟的飞来又飞去,降霜下雪、河封冰开、昆虫蛰起等。经过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又结合天象变化的研究,才产生了历法。我国古代很多文献均记载有各民族使用过的观察物候来记载岁时的物候历。《魏书》谓,羌族“俗无文字,但候草木枯荣以记岁时”;《隋书·流求传》说台湾习俗,“俗无文字,望月亏盈以记时,候草药枯以为年岁”;宋彭大雅、徐霆的《黑鞑事略》也说,居住在大草原的蒙古族人在成吉思汗以前仍用着以“草青则为一年”的历法。(www.xing528.com)
叙述到此,还得说一说与年并称和并用的“岁”与“祀”。
岁,繁体写作“歲”。一年为一岁。《书·尧典》:“朞(今以“期”代),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诗·魏风·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岁,取岁星运行一次之意。岁星,即木星。在黄道带里每年经过一宫,约十二年运行一周天。我国古代用以纪年。
据说:以岁名年,行于夏代。
祀,有两种解释:一是祭祀,二是殷代特指年。殷代实行“殷历”,以农历十二月为岁首,并以此月为祭祀天地祖宗之月,举行“合祭”百神之礼,因改岁为祀。《国语·周上》:“夫祀,国之大节也。”《书·伊训》:“惟元祀,十有二月,乙丑,伊尹祠於先王。”注:“祀,年也。”接着又说:“夏曰岁,商(殷)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从而也概括了笔者写本篇文字的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