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传统岁时节日风俗:长安古俗悠久谱写环境意识

中国传统岁时节日风俗:长安古俗悠久谱写环境意识

时间:2023-1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长安古俗的发展与环境意识长安古俗面面观其一,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古长安人民的婚俗,是遵从周公大礼,一直延续下来。男方将草帖压于灶龛香炉下。“八字合、属相合”即认为是合适的婚姻。结婚花轿随后,媒人来往其间,商议聘礼。随着时代的发展,婚俗不断变化,产生了许多变异的现象。其二,做“满月”、办周岁。“落叶归根”的观念,在古长安人的心目中,是根深蒂固的。古长安丧葬习俗,在人生“四礼”中,占相当重要的地位。

中国传统岁时节日风俗:长安古俗悠久谱写环境意识

长安古俗的发展与环境意识

长安古俗面面观

其一,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古长安人民的婚俗,是遵从周公大礼,一直延续下来。基本思想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按照《仪礼·士昏礼》中“六礼”的程序进行。六礼者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也。

男女到了一定的年龄,父母即找人,为其子女寻找婚姻对象。若有合适的人家,即请媒人穿针引线,联姻成亲。

女方先以草帖通于男家。草帖的内容是用红纸书写女儿的生辰“八字”(4)(年、月、日、时),交给媒人,转给男方。男方将草帖压于灶龛香炉下。过了三至七天,如果全家老幼平安无事,万事如意,则认为是好的征兆,即以草帖问卜或祷签,谓之“合八字”。算其男女双方的属相“克不克”、“冲不冲”,若不相犯克,即可合亲。

在压帖期间,如果男方家中出现碎碗破甑之事,或属相不合,即认为是“咬婚”,就将庚帖退回,不再提亲。或女方发现男方有事宜不合的现象,也可以“联姻不合”为由,将庚帖索回。

“八字合、属相合”即认为是合适的婚姻。这时男方父母,在媒人的带领下去女家相看媳妇。互相满意,男方即授女方衣物、钱币;女方以手帕作为信物,交与男方,许配终生。

结婚花轿

随后,媒人来往其间,商议聘礼。再由女方开具订婚礼单,且得到男方应允,算作婚事初成。接着,正式订亲,男女双方履行订婚仪式,即所谓《照书》,择日举行婚礼。

这样的婚俗,男、女青年在订婚过程中,一般是见不了面的,民间把这种婚姻,叫做“布袋里买猫”。只能在成婚后揭盖头时,才观看新媳妇容颜的。少数姑表亲或其他相识人结亲,婚前见过面,那是少数。这种婚姻,全由父母包办,极不民主。

这种“六礼”婚俗,在中国封建社会实行了几千年。随着时代的发展,婚俗不断变化,产生了许多变异的现象。逐步趋于实际,追求民主自由化,“六礼”的程序也愈来愈简单化了。

当前,在中国农村中,形成了一种崭新的婚姻习俗。群众称为“看屋里”新婚活动。就是说,男女自由恋爱,或经人介绍相识,他们在一度相识后,有情终为眷属,双方基本谈好后,相约吉日,女方父母,姑、姨、姐等人,前往男方家里“看屋里”。男方家里举行盛大宴会,男方家里的父母、姑、姨、姐等,热情招待女方。会上男女互送订亲礼物,特别是男方家里成员和主要亲戚,要送给未过门的新媳妇见面礼物,以表示亲事已成,永结盟好。至此,男女双方欢天喜地,兴高采烈!

其二,做“满月”、办周岁。

夫妻结婚后,第一胎无管生男或生女,都要做“满月”,生男孩称“弄璋”之喜;生女孩称“弄瓦”之喜。闻听村里谁家生了小孩,亲朋厚友都要祝贺一番。首先,纠结一部分人,在大门外鸣放花炮,这时主人笑嘻嘻地走出门来招呼,并请到家里喝“喜酒”。接着三、五成群,几乎每天都去主家喝“喜酒”,主家备以“豆盘子”(黄豆煮熟)作为下酒菜。这样川流不息,一直喝上十来八天,主人答应做“满月”时,叫做“酒成”,将在做“满月”时大宴宾客。有的家庭因经济不宽裕或其他原因,向前来喝“喜酒”的人们,告说“不再烦劳大家,不大再搞做满月的活动了”。

做“满月”的仪式特别隆重,主要亲戚老小舅家、姑家、姨家等都送礼祝贺,长安一带一般送一竹篮糕(内装六个糕子),外加给小孩的衣帽或花布等;喝“喜酒”的人们,送花帐、斗篷、衣服及小孩玩具等。

这一天,宾主无分叔侄、爷孙,任开玩笑、嬉戏;谁都可以给爷爷、婆婆脸上抹红,谓之“挂红”。此举最有趣:“爷要躲,孙要抹,犹如老鹰麻雀。”有时,来一个“突袭”,爷(婆)被抹成了“关公”脸,逗得客人满堂哄笑。经常是:爷爷刚洗完脸,又会被抹上红;有的人,干脆一天花着脸不洗,任其笑闹。真是“天伦之乐”,其味无穷啊!

做“满月”这天,凡登门者必吃红鸡蛋,宴席上要有“红肉”,卧室挂“红门帘”等,取意“满堂红”。吃罢宴席后,婆婆抱上婴儿,在庭房、厨房、卧室及房前屋后走一遍,边走边念道:

正庭房,客满堂,

娃娃长大走四方

进灶房,做香香

娃娃吃了身健康

婆睡旁,娘睡旁,

娃娃睡个大天亮。

抓周试日卒

婆婆抱婴儿走一圈,这叫做“引路”。意思是让孩子记住自己的家,健康成长。最后,婆婆抱上婴儿让众宾客观看,凡看者给婴儿见面钱,并请德高望重者为婴儿取名字等活动。

“办周岁”,在新生婴儿满一岁(第一个生日)时举行。这天,亲朋厚友要登门给婴儿送衣帽、玩具、食品等。

办周岁的最主要活动是“抓周试晬”(5),据《东京梦华录》记载:“至来生日谓之周晬。罗列盘盏于地,盛果木饮食,官诰笔研算秤等,经卷针线,应用之物,观其所先拈者以为徵兆,谓之试晬,此小儿之盛礼也。”

这天,有两件事必须做到:一是开“眼界”,就是把婴儿抱在酒席宴前,让众客人轮流抱、亲吻,逗趣、赞美等热闹一番。据说,这是为了让孩子多认识些人,以后孩子就不认生了。二是“验天赋”,即“抓周试晬”。将书本、毛笔算盘、玩具各一件同糖果,放在桌上,让婴儿自由地去抓拿。如先抓书本,则认为孩子将来好学;如先抓玩具,则认为孩子将来贪玩。

其三,寿终正寝。

人生在世,无管是英雄或凡人,都有一场非常丰富的生活经历。但,最后归宿,都希望“寿终正寝,落叶归根”。

“寿终正寝”,就是人活在世上,到了一定的年龄,就要死亡。但是,无管寿长寿短,最好死在出生的老家,而且还要停尸于老家房屋的正厅上。这是最理想的归宿,形成为千年来的习俗。

“落叶归根”的观念,在古长安人的心目中,是根深蒂固的。人,活在世上,无管闯南走北,无管从政、经商,习文、练武,行行出状元,不同程度地都要干出一番事业来。但,到了老境,总想死在自己的故土上。所以,想千里归故土、告老还故乡的人很多。有些人,在外工作几十年,颇有建树,但到了生命垂危之时,仍想“落叶归根”,埋葬于故土。

棺罩

中国辛亥革命的领导人于右任先生,原籍陕西省三原县,晚年居住中国台湾,恨死不能归故土,遗恨终生。他临终时,写了《怀念大陆》歌词,表达了他由衷的落叶归根的思想感情。歌词曰: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

只有痛哭。

天苍苍,野茫茫,

山之上,国有殇。

古长安丧葬习俗,在人生“四礼”中,占相当重要的地位。

父母年迈,做儿女的必须保生活,尽孝道。如不幸谢世,必须依礼安葬。旧时富贵人家多讲究:“棺椁必重,葬礼必厚,衣衾必多,文绣必繁,丘陇必巨”;贫者,死后“薄棺简葬”而已。

当高堂进入暮年之后,儿女就为二老割寿枋、做老衣准备各种后事。

寿枋,亦称棺材。棺材论木,以柏松为好,也有榆杨杂木者。论页,有四页瓦、十大块、十二圆、十六绺之别。论厚薄,有五寸墩三寸三顶四之分。论颜色,以漆黑为好,亦有内朱外黑。还有素棺、描龙雕凤的花棺。

寿衣,也称老衣。单、夹、棉都有,一般是五件,也有三件或七件的。原料必须是绸、麻或棉织品,皮货、毛货忌用。

坟墓,视其家境状况,家境优越者,生前选穴,并以砖、瓦、石箍墓,规模有大有小,显赫门户。一般老年人的坟墓,除过川堂,还得有穴洞安放棺材。年轻夭亡的、无子女的人,其坟墓只是一个直洞。(www.xing528.com)

按传统的风俗,老人死后,停尸中堂。即做三件事:

一是根据亡者生辰及身殁时日,推算出成殓、启灵安葬日期,并书《期单》,上写逢七、过百纪念日,贴于灵桌墙上。

二是“明穴”,就是找一处葬埋的龙脉宝地,定为埋葬的地址穴位已定,丧家长子先掘一锨土,谓之“破土”,然后挖土打墓。

三是公布有无“回煞”出现,“回煞”,农村称作“出煞”、“出殃”。据古代阴阳家说,按人死时的年月干支,可以推算出死者灵魂返舍时间,并说返舍之日,有无凶煞出现。煞至,物触之必坏,人遇之即死。若有“回煞”,其时家人以及畜禽必须远离躲避。现在“回煞”之说,已经不传了。

办完以上三件事后,进行“入殓”,一般在人死后三天后举行。入殓时,孝男孝女全家人,以及主要亲戚参加。先在棺内垫一层柏叶、草木灰或锯末子,再铺上褥子和鸣鸡枕。然后将尸体放入棺内,周围用草木灰包夹实。

居丧期间,晚辈通称孝子,按习俗孝子不作乐、不饮酒、不剃头、不洗澡、不远离灵柩。孝子以草垫为席,土块为枕,竭尽忠诚,为父母行孝。

安葬日,清早即举哀致祭。十时左右,亲朋相继到齐。开始“启灵”,先由长子将棺尾移动,然后众乡亲共同把灵柩抬出,置于抬架上。

抬架,前后有杠,可供人抬。龙头龙尾,前申后翘,称为“龙杠”。棺柩之上,覆以棺罩。棺罩,高顶挑角,透窗花帘,四角悬纱灯,十分美观。

入土为安

抬柩送灵队伍,十分壮观,富丽堂皇。走在最前边的是手提一镜灯的“引路人”,次乐队、仪仗队、顶盆者(6),然后是“扯牵”(7)的孝男孝女,最后是十六个人共抬的灵柩。

墓地,棺椁入穴。由长子下穴用纸拭棺,谓之“净棺”,并首先向墓穴填一锨土。然后众人填土,孝子恸哭,鼓乐哀奏,焚烧纸扎,行安葬之礼,到此全部结束。这就叫做“寿终正寝,入土为安”。

目前居住在大城市的人家,提倡火葬,凡国家干部、公务人员,都必须按照新生火葬礼节安葬。农村人的丧葬礼,仍延续旧俗。不过由于时代的前进,人们思想意识的提高,以及家境贫富不同,表现在丧葬礼节上,有繁有简,各有差异。

其四,礼尚往来。

古长安人的交情,遵循古训,按照“礼尚往来”行事。《礼记·曲礼上》:“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在朋友来往,亲戚交往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对等的交际风俗。

首先,表现在红白喜事上。

每逢红白喜事,亲戚间都要相互送礼。千里送鹅毛,礼轻仁义重。礼轻礼重,视其家境贫富情况,不足见怪,也不算为“失礼”。但,有来无往,有礼不行,则要受到社会人情的指责,是为“失礼”。

如婚丧嫁娶、生育、寿辰、盖房立木、乔迁等,按理亲戚都得参加,而且要送相称的礼品。长安习俗,每逢过事,一般亲戚都要送六个“糕子”(8),外加搭配的礼品点心、干果等,女婿送给丈人家、外甥送给舅家的礼品,一般重于一般亲戚。如逢娘家父母丧葬,女家要行大礼。讲究抬“三牲献饭”,礼品装成食盒(9),成群列队用杠架抬送。每付食盒得用二人抬,食盒数目越多,越显示富贵。到了丧葬日的夜晚,在香案面前摆礼,看谁家的礼好,谁家的礼劣;谁家的礼重,谁家的礼轻,喝得众人称赞。若大女儿的礼不如二女、三女,则大女儿的脸上,就不光彩。

其次是村会、庙会、忙罢会。

农村各村庄,都有不定期的村会、庙会,还有一年一度的忙罢会,若逢好年景,村上唱大戏,聘请著名的戏班子前来演出。该村的村民,都以热情的态度接待来客。

村会、庙会一般都是一至三天,让来客吃好、看好,高兴而来,知趣而返。过会客人越多,主人越高兴,说明他家日子过得富裕,人缘乡俗好。否则,门前冷落车马稀,殊觉尴尬。

为了接待来客,吃、住要作充分的准备。特别是要让客人把戏看好,男人家不用说,对妇女、小孩和年迈的姑婆,要准备好看好戏的条件。村上的人,都争先恐后地在戏台前边搭“看台”,比比看,谁家的“看台”好,说明谁家有能人、会办事。

长安人特别注重人情,村会之前要把主要应到的亲戚通知到,否则,客人是会犯病的,甚至遗恨终身。村会是一个人情会,通过村会增进家人和亲戚和睦,广交朋友。

再次是按照中国的传统节日风俗,进行人际往来。

在众多的节日风俗中,贯穿着一条主线,就是“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节日往来,可以说是人际关系、家族关系带有集会性的桥头堡,通过这种正常的来往,可以互相问寒知暖,密切人伦关系,交流生活信息,总结发家致富的经验。实践证明,它是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从过年(春节)开始差不多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个重大的节日,遂即开展了礼尚往来的来回循环:大年正月初二起,嫁出去的姑娘(包括外甥、晚辈亲戚)要给娘家行拜年礼,礼品多为面糕、点心等;过了正月初二,娘家人要给外甥送灯笼清明节,外出的家族成员、嫁出去的女儿,要给祖先送纸、祭祖;“麦梢黄女看娘,卸了桲枷(10)娘看冤家。”就是说小麦快成熟的时节,新出嫁的女儿要拜望娘家人,表示关心娘家夏收的准备情况。等待夏收后,娘家老人要看望出嫁女儿家的收获情况;端午节女儿给娘家送粽子、油糕、绿豆糕(也有互送的);中秋节,女儿、女婿要给娘家送月饼重阳节,娘家要给女儿家送花糕。这样一来一往,年复一年,循环不已,已经形成了约定俗成的制度。在这样礼节的往来中,基本上是对等的,充分体现了“礼尚往来”的传统观念。但在送的礼品中,一般是女儿、晚辈比娘家、长辈送的礼品重、价值大,这大概是女儿、晚辈要尽孝道的表现吧!

其五,老碗会。

长安人把大碗叫老碗,深圆型,像一个深圆盆,底部突出一圈(约有拳头大),便于手拿。这种老碗盛饭多,端起来方便。

一年四季,家家户户的烟囱冒罢青烟后,正是村民开饭的时候。每个村舍,都有几个吃饭的聚集点。吃饭时,人们端上老碗饭,聚集在一起,霎时围成一堆,边吃饭边img9闲传(11)。有讲故事的,有谈古论今的,有谈国内外新闻的,有谈生产、经商经验的,有说男女婚事、桃色事件的。总之,天南地北,海阔天空,无所不谈。人们把这种场所,叫做“老碗会”。

老碗会的特点,就是人人都端着老碗,碗里盛足干面条,或盛一大老碗“米汤”(12),外带五个大蒸馍(13)或五方锅盔(14)再加一小碟浆水菜(15),这就是一顿饭菜的用量,吃完了,话也说得差不多了,先后散会。

你瞧!他们的饭量真大,一个人能吃干面条二斤,五个蒸馍,五方锅盔约二斤左右,就这样狼吞虎咽地吃完了。

笔者生长在农村,自有记忆力起,就记得在村头一棵大皂角树下,一年四季,几乎天天都举行老碗会,人多人少有别,但是,吃饭是免不了的。所以老碗会,就成为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习俗。

自然环境的改变对民俗的影响

综观以上民俗的产生、发展、变迁,都离不开自然环境,民俗的发展与变异,随着自然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自然环境是民俗产生的基础,自然环境与事物的存在、渗透和影响,反映在人们的记忆中,逐渐形成主观意识,日积月累,构成较为系统的意识形态。民俗是意识形态的反映,作为一种全面的或个别的民俗事象,都反映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可用下列图表示之:

自然环境是基础,然后逐级上升,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产生适应生活需要的民俗事象。这是一种自然科学规律,人们只能按照这种规律,善于利用之,督导之,而不能逆从之,或用暴力强加服从之。

民俗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遇到种种的变异现象,都是与自然环境的转变有关。总之,概括地说,民俗的发展变化,离不开以下五个因素。

1.政治

社会不断地发展,时代不断地前进,旧有的生产关系,不能适应新生产力的需要,必然要发生变革现实的作用,产生新的社会组织机构,实行新的政治,藉以规范人类的思想行动。随着政治的改革,现实生活的种种存在,反映在人们的思想领域里,也会对原有的民俗事象进行改造,或产生新的民俗事象。

2.经济

随着时代的前进,生产力的发展,商业的繁荣,经济的大发展,逐步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由贫穷到富裕,物质文明不断前进,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一切的一切,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必然会改变旧有的民俗意识和民俗事象。

3.地理形势

山水不同,地形各异。自然环境对人们的思想有直接的影响。如久居深山的人,由于消息闭塞,见识少,人民的思想多落后;常居住在河道的人,由于人来人往,见识广,人民的思想多智慧。故有“北山愚翁,河曲智叟”之说。地形与环境直接陶冶着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必然反映在民俗意识和民俗事象方面。

4.交通

随着交通的发展,运输力的加强。南来北往,物资交流,文化沟通,大大改变了地区间的差别,物质生产面貌,甲地之足可以弥补乙地之不足,乙地之长可以弥补甲地之短,物质上的互为补缺,文化方面的相互学习交流,人们的思想意识互受影响,也必然反映在民俗的思想意识和民俗事象中。

5.科学文化

时代不断前进,科学文化不断发展提高,随即产生新的时代精神文明。这种新时代的精神文明,必然要对旧有的精神文明进行审视和批判,对原有民俗事象,也必然有所改造和摈弃。这是民俗发展变异的客观规律,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所能转变的。

一言以蔽之,对待传统的风俗习惯,按照自然发展的规律,给予“批判地继承”,即承其精华,弃其糟粕,创造出新的民俗程式和新的民俗事象,为建设新社会的精神文明服务,这是民俗研究人员神圣而不可推卸的任务。

二十一世纪,是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是科学文化高度发展的时代,是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达到更高级的时代。我们要望眼世界,眼观全球,解放思想,大胆设想,与时俱进,移风易俗,翔实采录,科学求证。把民俗学的科学研究工作,向纵深处发展,使研究民俗的课题更多更广泛,更多切合实际,为社会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