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玉器的发展及其源源不尽的原料

中国玉器的发展及其源源不尽的原料

时间:2023-1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玉器新石器时代,人们在选石制器的过程中逐步认识了近似玉质的彩石,将其制成生产工具、装饰品和祭祀用品,这种彩石可谓玉器的雏形。河姆渡文化拉开了中国玉文化的序幕,到了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琢玉已从制石行业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中国是世界上主要产玉国,据《山海经》记载,中国产玉的地点有两百余处,这为中国玉器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尽的原料。

中国玉器的发展及其源源不尽的原料

玉 器

新石器时代,人们在选石制器的过程中逐步认识了近似玉质的彩石,将其制成生产工具、装饰品和祭祀用品,这种彩石可谓玉器的雏形。河姆渡文化拉开了中国玉文化的序幕,到了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琢玉已从制石行业分离出来,成为独立手工业部门。中国是世界上主要产玉国,据《山海经》记载,中国产玉的地点有两百余处,这为中国玉器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尽的原料。新疆和田是中国最著名的产玉地,和田玉蕴藏丰富、质地优良,是古代玉器原料的重要来源。此外,甘肃的酒泉玉、陕西的蓝田玉、河南的独山玉和密县玉、辽宁的岫岩玉等也是中国玉器的常用原料。

在中国,玉常常被赋予道德观念的意义,其物理特性被比喻为君子之德,由此,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伦理宗教领域,玉发挥着其它工艺品不可比拟的作用。孔子(前55玉兽面纹琮1—前479)在《礼记·聘义》中比附的玉德有仁、义、礼、知、信、乐、忠、天、地、德、道十一项之多。东汉许慎(约58—约147)在《说文解字》中第一次提出玉的定义,认为玉是“石之美”者,并将先秦对玉自然属性的观察和演绎加以概括和充实,提出玉有五德之说,即仁、义、智、勇、洁。正因为中国自古就有“君子于玉比德”的传统,所以“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礼记·玉藻》)。由于玉佩只有在不快不慢且富有节奏的步伐下,才会发出悦耳动听的声音,因此佩玉的君子在行走时必须温文尔雅,没有丝毫的邪念。佩玉成了君子有德、行动光明磊落的象征。

一般来说,玉器的制作要经过审材、设计、开料、镂空、砣琢、磨光等工艺过程。晚清收藏家唐荣祚作《玉说》,书中把当时制造玉器的工序、方法和工具等彩绘成十二图,系统地展现了玉器制造的全过程。从制作的角度看,巧夺天工的玉器不是雕刻出来的,而是利用硬度高于玉的金刚砂、石英、柘榴石等“解玉砂”,辅以水研磨而成。因此,制玉的工艺过程被称为治玉或是琢玉、碾玉。中国琢玉的技巧是高超的,而工具却是简陋的。原始的琢玉工具是一种旋转的圆盘状的工具——砣,利用砣的旋转,可带动蘸水的金刚砂琢玉。在铁器发明之前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大部分琢玉工具只是以木、竹器、骨器和砂岩配制而成。直到近代,中国人还一直沿用传统工具制作玉器,如线锯、钢和熟铁制成的圆盘、木制的车床等。(www.xing528.com)

汉唐是玉器高度发达的时期。最能体现汉代玉器特色的是葬玉。葬玉是为了祈求尸体不朽而制造的,有玉衣、九窍塞等。其中玉衣因死者身份、官衔高低有别,有金、银、铜缕之分;九窍塞是用于填塞或遮盖死者的耳、目、口、鼻、肛门和生殖器九个窍孔,以保存人体内的“精气”,期待尸骨不腐。陈设玉方面,汉代有玉奔马、玉熊、玉鹰、玉辟邪等,其造型趋于写实,工艺水平也比较高,具有浑厚豪放的艺术风格。唐代玉器受到绘画、雕塑西域艺术的影响,以八瓣花纹玉杯、兽首形玛瑙杯为代表,形成了雍容华贵且富有西域色彩的盛唐风格。

由于城市经济的繁荣和金石学的兴起,宋、辽、金时期,玉器得到空前发展。接近现实生活的装饰玉占据重要地位,玉器作为礼器的功能开始减弱,而作为日常欣赏的功能却得到了加强。宋代首创的“巧色”工艺,可根据玉材的天然色泽、纹理与形状,雕琢出各种器物,非常精美。

元明清三代是玉器发展的鼎盛时期,渎山大玉海和大禹治水玉山是此时的代表作。渎山大玉海随形施艺,海上瑞兽畅游于惊涛骇浪之中,颇具元人豪迈雄健的气魄。清代的大禹治水玉山则体现了文人字画对玉器作品的影响正面以宋人画的《大禹治水图》为稿本,采用平远高远、深远的“三远法”构图,仿宋人笔意;背面是长篇题跋与多种印章。整个作品将诗书画印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