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金银器珐琅器:中国艺术经典3

金银器珐琅器:中国艺术经典3

时间:2023-1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金银玻璃珐琅器金银器金银器是以贵重金属黄金和白银为基本原料加工制成的器皿、饰件等。清代的复合工艺尤其发达,金银器与珐琅、珠玉、宝石等结合,相映成趣,更增添了器物的高贵与华美。但此后三四百年未见其它珐琅器。元代晚期,中国珐琅器已淡化了阿拉伯文化因素的影响,日益民族化。以胎地种类分,珐琅器一般可分金胎珐琅、铜胎珐琅、瓷胎珐琅、玻璃胎珐琅、紫砂胎珐琅等。

金银器珐琅器:中国艺术经典3

金银玻璃珐琅器

金银器

金银器是以贵重金属黄金和白银为基本原料加工制成的器皿、饰件等。就物理性能而言,金不怕氧化,不易生锈,不溶于酸碱,延伸性较强,因此比较珍贵。制作金器的主要工艺有熔炼、范铸、捶揲、焊接、炸珠、镌镂、抽丝、编纍、掐丝和镶嵌等。这些技法有些源自青铜工艺,有的则是金器独特的工艺,例如炸珠,是将金熔液滴入温水内,使之结成大小不等的金珠,然后再用于粘焊鱼子纹或联珠纹。银的物理性能不如金,且储量丰富,因而远不如金珍贵。银器的产生时间晚于金器,其工艺几乎全部来自金器工艺。

金银制品从一开始就以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形式出现。中国现存最早的黄金制品是商代的,距今3000余年。早期的金银制品大多为装饰品,形制工艺比较简单,器形小巧,纹饰少见,且颇具地方特色。商王朝统治区的黄金制品,大多为金银箔、金叶和金片,主要用于器物装饰;北部和西北部地区则主要是人身佩戴的黄金首饰。四川广汉三星堆早期蜀文化遗址出土的形制独特的金面罩和金杖最为引人瞩目。商周时期青铜工艺的繁荣,为金银器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技术基础。同时,玉雕漆器等工艺的发展,也促进了金银工艺的发展。

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楚王银匝,是迄今发现最早的银制器皿之一。春秋战国时期,错金银器大量出现,是此时工艺水平高度发展的标志。错金银又称金银错,始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战国,西汉后逐渐衰弱。它是古代金属细工的装饰技法之一:先在青铜器表面预先铸出或錾刻出图案、铭文所需的凹槽,然后嵌入金银丝、片,打牢坚固,再用错石将其打磨光滑,达到突出图案和铭文的装饰效果。

鹰形金冠顶汉代金银制品,除继续将包、镶、镀、错等方法用于装饰铜器和铁器外,还将金银制成金箔或泥屑,用于漆器和丝织物上,以增强富丽感。汉代金细工艺逐渐发展成熟,最终脱离青铜工艺的传统技术,走向独立发展的道路。

六朝时期,随着对外交流进一步扩大,加之佛教艺术的传播,出现了用于佛教的金银制品。此时不多见的金银制品,大都带有北方游牧民族波斯萨珊王朝的外来色彩。

唐代金银器不仅品种繁多,可分为食器、饮器、容器、药具、日用杂器、装饰品及宗教用器等,而且工艺复杂精细,已广泛使用了捶击、浇铸、焊接、切削、抛光、铆、镀、錾刻、镂空等工艺。唐代金银器形成了绚丽多姿、成熟健康、优雅活泼的独立风格,成为一代盛世的标志之一。

宋代金银器出现了结合漆、木等其他材料的作品,并在装饰上引入了绘画艺术,因而充满了诗情画意,清秀典雅。宋代金银器的工艺特色是采用了立雕装饰和浮雕型凸花工艺。元代金银器的品种除日用器皿和饰品外,则增加了陈设品,如瓶、盒、樽、奁、架等。明清时期金银器的造型与制作均美观而精细,日趋华丽浓艳,宫廷气息愈来愈浓厚。清代的复合工艺尤其发达,金银器与珐琅、珠玉、宝石等结合,相映成趣,更增添了器物的高贵与华美

玻璃(www.xing528.com)

料器。早在西周时期,中国就有含有铅钡的玻璃。铅钡玻璃烧成温度较低,绚丽多彩、晶莹璀璨,但轻薄质脆、透明度差,不适应骤冷骤热,不适于烧造器皿用具,而适合加工成装饰品、礼器和随葬品,用途范围较窄。

春秋末年、战国初年,中国出现了蜻蜓眼玻璃和仿玉玻璃。蜻蜓眼玻璃指在玻璃珠上粘附复色套环,因似蜻蜓眼而得名,是中西方玻璃共有的品种。春秋战国时期,玻璃已进入成熟阶段,并与外国有技术交流。玻璃制造工艺包括铸、缠、嵌等技术,璧、环、剑饰等玻璃器物一般是把玻璃液注入范内铸造而成。

汉代的玻璃生产出现多元化的趋势,主要盛行于三个地区:中原地区沿袭周代,主要生产铅钡玻璃;河西走廊地区的玻璃生产采用铅钡玻璃的传统配方,兼用钠钙为助溶剂;以广州为中心的岭南地区生产钾硅玻璃。魏晋北朝时期,割据政权热衷于输入外国玻璃,尤其是北朝时期,不仅输入玻璃制品,而且引进了西方的玻璃工艺。隋代内监何稠,还借助烧绿瓷的方法,成功地烧造了玻璃。唐代玻璃以不含钡的高铅玻璃为主,兼有含钠的铅玻璃。

明清以来,玻璃品种更加多样。明代的颜神镇(今山东益都)是玻璃生产的主要基地,其玻璃炉址现已重见天日。清代是中国古代玻璃器制造的顶峰。玻璃生产分南北两地,南方以广州为中心,北方仍以颜神镇为中心。内廷玻璃厂则以融合南北玻璃技法与欧洲玻璃技法而著称。宫廷玻璃浑厚古朴,精美异常,代表了清代玻璃制作高度发达的工艺水平。清代玻璃装饰最重要的创造是“套料”,即在白色或彩色玻璃胎上粘贴各种彩色玻璃的图案坯料,然后加以碾琢而成。

珐琅

珐琅器的制作实际是珐琅工艺与金属工艺的复合工艺。其工艺过程是先把石英、瓷土、长石硼砂及一些金属矿物原料粉碎,制成珐琅粉,并加以熔炼,然后涂饰于金属胎上,最后焙烧冷却。有的还需要磨光或镀金。珐琅器既有金属的坚固性,又有玻璃的光滑性、耐蚀性,既实用又美观。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珐琅器,是藏于日本正仓院的唐代银胎金掐丝珐琅镜。但此后三四百年未见其它珐琅器。元代晚期,中国珐琅器已淡化了阿拉伯文化因素的影响,日益民族化。

珐琅器根据制作方法可分为掐丝珐琅、錾胎珐琅(即内填珐琅)、画珐琅等。以胎地种类分,珐琅器一般可分金胎珐琅、铜胎珐琅、瓷胎珐琅、玻璃胎珐琅、紫砂胎珐琅等。其中,铜胎珐琅因为铜料与表面珐琅容易结合,且铜料价格相对容易接受,最为流行。中国著名的传统工艺景泰蓝,其学名就是铜胎掐丝珐琅,因明代景泰年间(1450—1456)制作最精,釉料又多为蓝色而得名。景泰蓝的制作过程主要分为制胎、掐丝、烧焊、点蓝、烧蓝、磨光、镀金。点蓝时,根据装饰需求,用小铁铲(俗称蓝枪)或玻璃管将各色釉料填在图案轮廓里,先点地,后点花,最后一次点蓝,加上亮白。点蓝和烧蓝反复进行,点一次烧一次,精品景泰蓝需反复三次以上。

由于清廷的大力提倡和扶植,清代珐琅器工艺在元、明两代的基础上发展迅速。康熙年间,清内廷设立了珐琅厂,烧造掐丝珐琅、錾胎珐琅,随后试制画珐琅获得成功。画珐琅器体小巧,釉色浓厚,类似早期的粉彩。瓷胎珐琅(即珐琅彩瓷),是在瓷胎上绘制的画珐琅,是瓷器与画珐琅工艺的完美结合。乾隆时期,画珐琅工艺十分繁荣,主要产地有内廷和广州。内廷画珐琅图案工整,画工精细,格调高雅,多用明黄色,皇家气息浓厚;广州画珐琅线条奔放,构图繁密,多用欧式大卷叶装饰,由从西方输入的珐琅釉料绘制而成,釉色鲜艳明快。此时,出现了结合珐琅、玉石水晶玛瑙、瓷等与绘画、书法艺术而成的鼻烟壶,样式众多,制作精致,还出现了欧洲妇婴或西式阁楼等西方题材,为前朝所未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