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工艺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奴隶制度的瓦解,封建制度逐步建立发展,手工业者摆脱了奴隶制的奴役,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提高,社会生产取得了较大发展。这个时期,在冶金、陶瓷、染织、漆器等众多工艺领域,都产生了许多技艺精湛、造型优美、富于创意的工艺品。
战国时期,冶铁业在炼铜的基础上出现,中国在世界上率先全面进入铁器时代。官私制陶作坊众多,以灰陶为主,由于厚葬之风的盛行,作为明器的彩绘陶得到较大发展。防腐防潮、轻便美观的漆工艺也开始发展,以楚国生产最为发达。由于冶铁的发展、制陶水平的提高和漆器的兴起,青铜器步入发展的晚期,逐步被代替。染织工艺生产分布广泛,以齐鲁地区春秋晚期的越王勾践铜剑最著名。服饰上出现了深衣与胡服并行不悖的现象。上衣与下裳连结、下摆滚边而不开衩的深衣造型,成为当时的主要服饰样式,一直延续到汉代。以短衣、长裤、靴子为主的胡服,本是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服装,后被引进中原,提高了战斗力,并带来生活的便捷。(www.xing528.com)
伴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社会思潮和文化艺术空前繁荣。儒、道、墨、法等各派思想,深刻影响了当时及后世的工艺发展。例如,儒家认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强调“文质彬彬”,即内容与形式的统一;道家追求“技进于道”的道器观,主张大巧若拙;墨家注重“节用”、“先质后文”;法家反对文饰,崇尚功用。诸子百家十分重视作为先进生产力的手工业技术,他们往往以技艺作为例子阐述思想,借物喻事,以器说理。此时的工艺专著《考工记》,总结了各种工艺制作的科学经验,难能可贵地提出了“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朴素工艺观。在百家争鸣的影响下,春秋战国时期的工艺制作形成了巧思、清新、活泼的特色。
当时的诸侯各国都有自己的官营手工业和私营的个体手工业。各国独立生产、发展,形成了工艺制作的地域性和多样性。各地的地方名产有齐国的刺绣和制陶、楚国的漆器和皮革、吴越的刀剑、韩国的弓弩、赵国的冶铁、巴蜀的竹木器以及南部沿海地区的珍宝等。楚国的器物造型挺拔,装饰题材富于幻想与浪漫主义风格,秦国的器物具有淳朴美和现实主义风格,赵国的浑厚,郑国的精巧,燕国的古朴,韩国的优雅……各国的工艺品都体现了浓郁的地方风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